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

2022-09-10

自1 9 9 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 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随着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由国家统包分配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转变, 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开始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特别最近几年, 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普遍下降。研究生就业好于本科毕业生, 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最差;重点或名牌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好于一般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法、电子与通讯、师范等类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 理工、语言、医药等类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般;而农林、艺术类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最差。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认识方面存在误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 就意味着是“精英”, 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 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地理位置及工资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 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是部分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 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2缺乏职业意识、职业定位不甚明确

在求职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缺乏明确目的性, 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有一项调查表明, 有67.29%的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 但有49.84%的大学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 大学毕业生择业盲从, 缺乏职业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

3社会用人单位过于重视高学历

在很多人才招聘会上, 不论什么岗位, 用人单位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一些单位之间甚至形成相互攀比现象, 把招聘高学历毕业生作为提高自己单位声誉的招牌。这样不仅造成高学历人才不足、低学历供过于求的假象, 而且造成“人才高消费”的浪费现象。对单位自身来说, 招聘了较高学历的毕业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甚至学非所用, 毕业生不安心工作频繁跳槽, 既影响了毕业生的前程, 单位自己也受到损失。

4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落后

我国的大学教育, 很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特别是近十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大, 但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结构的调整明显滞后, 这就必然导致毕业生不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困难。尤其扩大招生规模以后, 不少高等学校不考虑市场需求, 不考虑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 只考虑本校已有的学科、专业基础, 坐井观天, 一味地盲目扩招, 高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 软件水平不达标, 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使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

5就业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不健全

尽管随着就业问题的出现,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的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逐步开展起来, 高校和社会上相继建立了相应的机构或组织。但是活动的形式、内容还不够多样和规范, 信息不够充分, 渠道不够畅通。由于受高校毕业生计划分配制度的长期影响, 有关学校和人员面对适应市场要求的新的毕业生就业形式, 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工作方式方法上, 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 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重视不够, 主动性不强, 从事毕业生就业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者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更有甚者, 有些学校只重进不重出, 只重视招生, 而轻视毕业。因此, 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既有观念上的问题, 也有制度的问题;既有社会、单位方面的问题, 也有人员方面的问题。2002年至2003年, 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 明确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制度, 并对各级政府、高等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做出了全新的规定。要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 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 转变择业观念。要从实际出发,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降低期望值, 合理定位, 要打破“吃稳定饭”、“一次分配定终身”的旧观念。同时, 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和专业等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求职策略, 不能盲目攀比。

尽早安排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与素质优势, 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有全面的了解, 学会用职业人事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把握住机会, 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全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好第一专业, 开辟第二、三专业, 关注学科前沿,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努力使自己做到“既专且博, 一专多能”。广大毕业生要相信:只要自己专业精、素质好、技能全, 就会敲开用人单位的大门。

加强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 需要具有一定专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需要:第一, 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第二, 就业指导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都负有一定的义务。第三, 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加强与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联系, 掌握人才需求的信息, 架起双方的桥梁, 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提供给学校或大学生, 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依据和大学生自我努力的方向。第四,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人才信息资源。做好往届毕业生跟踪信息调查。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分析。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表现。因此,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增强高校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 着重要解决好以下方面的问题: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的调整;高校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改革;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高校自身的定位及社会作用。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民营企业工作。我国地域广阔, 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反映在高等教育上, 也是显现东部和沿海地区教育发达, 而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因此, 我们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 到祖国最需要去的地方, 并落实好相应的保护政策。值得欣慰的是, 随着党和政府推出的一系列优惠和倾斜政策, 例如对毕业后志愿到西部农村地区工作的学生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开展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等, 到中西部地区工作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今年增加人数达55万。

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 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摘要:近年来, 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文试就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作些初步的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朱国仁.现代大教育[J].新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2003 (4) .

上一篇:在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问题下一篇:艺术类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