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公司负债管理论文

2022-04-17

寿险公司对人的生命周期提供产品和服务形成可运用的保险资金,以资产管理的形式支持保险主业的发展并对客户形成强有力的保障。保险资金的长期性使得其通过投资于实体经济的股权和各类基金,通过发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募集资金投向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以及通过公开市场的金融工具,直接投资于能够真实产生经济效益并且有前景的行业,发挥了支持实体经济和引领价值发现的资本功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寿险公司负债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寿险公司负债管理论文 篇1:

偿二代下我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摘 要:2016年1月1日,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的正式实施给保险业带来了新的思考。在深入研究偿二代监管规则的基础上,选取43家寿险公司2016年第1季度至2017年第1季度偿付能力有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考察各变量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变量“资本金比率”和“资产负债对利率敏感度的一致性”对偿付能力有正向影响,变量“金融负债比例”“债券类投资资产比例”“权益类投资资产比例”与偿付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寿险公司应加强资产负债双向互动,重视负债端属性结构,建立以“风险调整资本收益”为核心的风险绩效评估体系。

关键词:偿付能力;偿二代;资产配置;面板数据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现代金融业中,保险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同时也体现着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治理能力。随着我国人民收入的提高,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已成为中国家庭风险保障和理财投资的重要方式。从原保费收入角度看,2016年全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1万亿元,同比增长27.5%,增速创2008年以来新高,其中70.07%的原保险保费收入来自寿险公司,对全行业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从赔款和给付支出角度看,2016年全行业共赔款和给付支出1.05万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0.46万亿元,占全行业赔款和给付支出的43.78%。2016年人身保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1.19万亿元,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0.09万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55.1%和38.52%,寿险业“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作用日益凸显[1]。

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履行赔偿和给付义务的能力,是保险公司经营的生命线,是各国保险监督的主要内容并处于核心地位。2015年2月,中国保监会正式印发了第二代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China Risk Oriented Solvency System,简称“偿二代”或“C-ROSS”)17项监管规则,确立了全球金融监管公认的“三支柱”框架,制定了定性监管和定量监管的技术原则,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偿二代的正式实施是保险业的一件大事,给保险业带来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随着我国保险业高速发展,以及预定利率的市场化、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不断拓宽,新规则下影响偿付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寿险公司如何提升自身偿付能力以适应偿二代监管规则,已成为学术界、保险业以及监管者多方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方面进行研究。Kim et al.研究发现保费收入增长率越高,保险公司积累的保费收入越多,与偿付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也指出如果一味追求保费快速增长,同时负债也快速增加,同样会使公司陷入偿付能力不足的危机[2]。Chen et al.对亚洲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内部影响因素有企业规模、投资业绩、流动性比率、盈余增长、综合成本率、营业利润率,外部影响因素有保险公司数量、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等[3]。以往国内学者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常常以比较粗放偿一代监管体系为背景[4-8]。研究通过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或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选取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作为自变量,其中:内部因素多为保费收入增长率、再保险率、退保率、赔付率、投资收益率等,外部因素往往是GDP增长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等,鲜有文献将风险管理能力、资产配置、资产信用水平等因素纳入定量模型中。

偿二代出台后,国内一些学者对新规则进行研究和检验。王灵芝考量了如何在偿二代体系下平衡资产配置的收益、風险及资本占用[9]。万历历选取一款两全型保险产品和一款终身寿险产品进行实证分析,得到该评估方法对分红险和传统险产品的影响,并得出偿二代鼓励保险公司扩大传统险的经营、促进寿险公司充分发挥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的结论[10]。李欢阐述了RAROC“经济资本”与偿二代“最低资本”的共通之处,并建议保险公司将其应用于投资决策中[11]。徐钢 等分析了偿二代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策略的主要影响,提出积极推动资产驱动负债的管理模式、加强资产负债双向互动等建议[12]。

三、偿二代下偿付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偿二代采用国际通用的资本充足要求、风险管理要求和信息披露要求的“三支柱”框架,利用17项监管规则全景展示了“定量监管、定性监管、市场约束”体系。第一支柱定量资本要求(监管规则第1~9号)主要通过科学识别和量化各类风险,计算出保险公司应具备的与其风险相适应的资本,主要监管指标是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第二支柱定性监管要求(监管规则第10~12号)是在第一支柱的基础上进一步防范难以量化的风险,以风险综合评级(IRR)、控制风险得分(SARMRA)为主要监管工具,SARMRA得分高于80分会降低最低资本要求,得分低于80分会提高最低资本要求;第三支柱市场约束机制(监管规则第13~15号)引导、促进和发挥市场相关利益人的力量,通过公开对外信息披露等手段,借助市场的约束力,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二代设置了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模块(见图1),并采用“自下而上”从最底层风险开始,按照规定的相关系数或相关系数矩阵逐级汇总,得到保险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要求,再根据三大类风险的最低资本相关系数矩阵得到可量化风险最低资本。偿二代信息系统关于2016年度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最低资本数据显示,保险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这三大类风险最低资本要求分别占可量化风险最低资本要求的28.44%、97.2%和14.19%(见图2)。

(一)资本充足性因素

资本金充足性是影响保险公司长期偿付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償二代第一支柱定量监管要求考虑各类风险对保险公司认可资产和认可负债的综合影响,所以,保险公司的净资产是第一支柱资本要求计量的基础。

(二)利率风险因素

利率风险指由于无风险利率的不利变动导致保险公司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由于寿险公司的产品定价和保单嵌入选择权均与利率有密切关系,再加上负债数额大、期限长等特点,决定了利率风险始终贯穿寿险公司发展的整个过程,利率风险无疑是寿险业最主要的风险。当市场利率上升时,一般来讲,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都会相应地减少,但是如果资产的减少数额超过负债的减少数额,就会使得实际资本减少,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偿付能力危机;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一般来讲,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都会相应地增加,如果资产价值增加的幅度小于负债增加的幅度,也会引发寿险公司资产负债规模不匹配的风险。偿二代对寿险公司利率风险最低资本的计算公式是:

MC寿险利率风险=MAX[(AA基础情景-AA不利情景)-(PV基础情景-PV不利情景),0]

其中:AA是认可资产的认可价值,PV是认可负债的认可价值。可见偿二代下,保险资金运用和保险产品不再是“资产主导负债”或“负债主导资产”,而是相互联动、相互影响的,资产负债资产端和负债端对于利率变化的敏感性越一致,资本要求越低;资产负债的久期缺口越大,资本要求越高。

(三)负债端结构因素

偿二代对不同属性产品的准备金评估作出了不同要求(见表1)。万能险的负债评估合并考虑保险部分现金流和投资部分现金流;对于分红、万能等负债责任与投资收益相关的寿险产品评估最优准备金时,还需将非保证利益纳入计算,风险考虑更为细致全面。从不同保险产品准备金评估方式可以看出,相同规模的保险产品,对投资的敏感性越高,准备金要求越高。

(四)资产配置因素

偿二代依据我国过去十年的历史数据,为不同类别的资产分别设置了风险因子,要求保险公司在资产端对持有的境内权益类投资资产,对境内外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保监会指定的资产,按照风险因子法分别计算最低资本要求。风险因子越高,资本要求越高。根据偿二代对不同类资产设置的风险因子来看,权益类资产风险因子较高,如沪深主板股、中小板股和创业板股的基础风险因子分别为0.31、0.41和0.48。风险因子较低的资产有债券类、不动产和基础设施股权投资计划,这些资产在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策略中将受到青睐。

四、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变量的选取

偿二代第一支柱定量监管对保险公司提出了资本数量要求,本文以“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SOL)”为被解释变量,代表寿险公司整体偿付能力。需要指出的是2016年第4季度和2017年第1季度保险公司披露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考虑了保监会首次SARMRA评估得分的影响。在实证模型中,为了与前三个时间序列保持一致,本文将最后两个时间序列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剔除了SARMRA评分的影响,即只包含第一支柱的可量化风险因素。

依据对偿二代下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拟从资本充足性、负债端结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资产配置方面选取相应指标作为自变量来分析各个因素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程度,各解释变量计算方法及相关性预测见表2。

1. 资本充足性指标:资本金比率(EQ)。资本金比率反映了资产、所有者权益及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用所有者权益与总资产的比率表示,资本金比率越高,越能保证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图3反映了2016年部分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与资本金比率的关系。

2. 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指标:资产负债对利率变化敏感度的一致性(SYN)。基于偿二代对利率风险的计量,本文将资产负债对利率变化敏感度的一致性(SYN)作为自变量之一,可以用不利情景下资产的变化量与负债的变化量之比表示。由于通常情况下,利率波动对负债价值的影响大于对资产价值的影响,该变量取值范围应在0和1之间,且越接近于1,资产负债对利率波动引起的变化越一致,越有利于偿付能力充足。图4反映了部分寿险公司2016年末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SOL)和资产负债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的一致性(SYN)的关系。

市场利率下降时:AA利率下降-AA基础情景

市场利率上升时:AA基础情景-AA利率上升

3. 负债端结构指标:金融负债比例(FL)。从偿二代对不同产品准备金评估方式可以看出,偿二代对成本较高的理财型产品会计提更多的准备金,相同规模的保险产品的金融属性越强,准备金要求越高。可以预测,投资理财性产品销售比例越高,金融负债占总认可负债的比例越高,准备金要求越高,会对偿付能力造成一定的压力。

4. 资产配置指标:债券类投资占投资资产比例(IB)。债券是寿险公司比较重要的资产配置类型之一,在偿二代下风险因子设置较低,但同时收益也相对较低。

5. 资产配置指标:权益类投资占投资资产比例(IE)。股票作为最典型的权益类投资品种,在偿二代下的风险因子设置较高,但收益相对也较高。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

各保险公司自2016年1月起,按照偿二代监管规则的要求,每季度都要公开披露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本文数据大多来源于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季度报告以及偿二代信息系统、保险信息统计系统。本文在选取样本时,从人身险公司中剔除了健康险公司以及数据异常、成立时间较短的寿险公司,保留了数据完整的43家寿险公司2016年第1季度到2017年第1季度共5个季度的偿付能力有关数据。样本公司名称见表3,各变量统计描述性特征见表4。

(三)模型的设定

本文实证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把影响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可量化指标纳入模型,以考察它们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本文的截面数据是43家寿险公司,时间序列是2016年第1季度到2017年第1季度。在回顾已有文献和对偿二代规则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因素,基本模型构建如下:

SOLit=α+β1EQit+β2SYNit+β3FLit+β4IBit+β5IEit+εit

其中,i=1,2,…,N;t=1,2,…,T,且N=43,T=5。α為截距项,β1~β5为变量统计估计系数,εit为误差项。

五、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首先,利用Stata软件对解释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解释变量间相关系数都比较小(见表5),各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因此可以构建模型。

(二)Hausman检验

接下来,利用EViews软件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下进行Hausman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判定模型更适用于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见表6。

Hausman检验结果P值为0.033 2,小于0.05,拒绝原假设,由此确定使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拟合各因素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

(三)模型估计

依据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见表7)表明EQ、SYN、FL、IB、IE这5个自变量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SOL)均显著相关。其中:EQ、SYN与SOL呈正相关关系,FL、IB和IE与SOL呈负相关关系。另外,模型的拟合优度R2=0.968 945,调整R2=0.959 2,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模型的显著性检验F统计量为99.7212 9,P值为0.000 000,表明模型的显著性水平也很高。

(四)实证结果

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变量“资本金比率(EQ)”对偿付能力有正面影响,假设其他变量不变时,资本金比率每增长1%,偿付能力充足率平均增长13.25%,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变量“资产负债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的一致性(SYN)”对偿付能力有正向影响,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表明资产和负债对利率波动引起的变动越趋于一致,越有利于偿付能力充足。金融负债占认可负债的比例(FL)与偿付能力充足率显著负相关,假设其他变量不变时,寿险公司金融负债占认可负债的比例每增加1%,偿付能力充足率平均下降1.41%,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资产配置方面,在实证模型选取的时间段内,风险因子较低的债券类投资(IB)和风险因子较高的权益类投资(IE)的比重对偿付能力充足率都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六、对策与建议

(一)寿险公司应保证资本金比率的充足稳定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资本金比率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程度非常显著。在偿二代下,资本金比率的短期波动会显著引起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大幅变化,在公司面临偿付能力不足的危机时,资本注入是改善偿付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因此,为确保偿付能力充足,寿险公司应保证资本金比率的充足和稳定。

(二)加强资产负债的双向互动以防范利率风险

通过寿险公司利率风险最低资本占可量化风险最低资本的比重来看,利率风险是寿险公司最大的风险,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应倍受重视。偿二代下,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是通过资产端和负债端的认可价值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的差值衡量的。所以,为了更有效地防范利率风险,寿险公司必须高度重视资产负债久期匹配,关注资产负债久期缺口,加强资产负债双向互动,不断优化组合的期限结构,才能在偿二代的规则下最大限度降低利率风险。

(三)寿险业务负债端的属性结构应引起重视

保障功能是寿险产品“保障、投资、理财”三大功能中的最基本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寿险业健康发展的源泉。而准备金要求在寿险公司的负债端细化到险种和属性是偿二代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保费收入和负债端结构属性应引起寿险公司的重视,分账户建立更加符合每种负债特性的资产配置方案,才能顺应偿二代对寿险业务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寿险公司要积极发展保障型产品,规模实力雄厚的寿险公司在有充足的资本满足自身基本需求的同时再进行产品创新与投资型产品开发,偿付能力状况较差的寿险公司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保障型产品的研发上。

(四)建立以RAROC为核心的风险绩效评估体系

实证结果显示,债券类投资和权益类投资所占投资资产的比例与偿付能力充足率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寿险公司的风险绩效考核框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投资收益率的考察,也不能只着眼于风险资本占用,而是要综合评估风险和收益。在偿二代下,保险资产配置应在负债成本和偿付能力状况的约束下,统筹协调好投资收益率和偿付能力充足率二者的关系,以资产收益率最大化为目标。而风险调整资本收益(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这一指标恰好弥补了传统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的缺点,在反映收益状况时,将风险因素可能会带来的非预期损失纳入考虑,能充分反映公司承担风险和获得收益的关系。因此,寿险公司在资产配置方面建立以“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风险绩效评估体系,作为大类资产配置的决策依据,这样才能做出更高效的决策和更科学的规划。

参考文献:

[1]中国保监会.2016年保险统计数据报告[EB/OL].(2017-02-22)[2018-08-01].http://bxjg.circ.gov.cn/web/site0/tab5257/info4060001.htm.

[2]KIM Y D,DAN R A,AMBURGEY T L,et al.The use of event history analysis to examine insurer insolvencies[J].Journal of risk & insurance,1995,62(1):94-110.

[3]CHEN R,WONG K A.The 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health of Asian insurance companies[J].Journal of risk & insurance,2010,71(3):469-499.

[4]黄昳,王海艳.中国产险、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对比分析[J].经济论坛,2011(1):129-133.

[5]陈月,王梦娇.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5):37-42.

[6]郑莉莉.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决策,2014(5):72-82.

[7]袁成,杨波.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解读——来自我国16家保险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9):36-41,54.

[8]张彤,徐星.我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上海保险,2016(4):31-35.

[9]王灵芝.“偿二代”体系下保险资产配置策略及效率评估[J].保险研究,2016(10):89-101.

[10]万历历.“偿二代”寿险责任准备金评估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D].天津:南开大学,2016.

[11]李欢.中国风险导向偿付能力体系下保险资金投资市场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6.

[12]徐钢,全程红.关于偿二代下资产配置策略的思考[EB/OL].(2015-11-12)[2018-08-01].http://www.iamac.org.cn/xxyj/glyj/201511/t20151112_2058.html.

责任编辑:曹华青

作者:李晶 尹成远

寿险公司负债管理论文 篇2:

刘生月:从资产管理的角度看保险公司负债经营

寿险公司对人的生命周期提供产品和服务形成可运用的保险资金,以资产管理的形式支持保险主业的发展并对客户形成强有力的保障。保险资金的长期性使得其通过投资于实体经济的股权和各类基金,通过发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募集资金投向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以及通过公开市场的金融工具,直接投资于能够真实产生经济效益并且有前景的行业,发挥了支持实体经济和引领价值发现的资本功能。保险资金通过支持实体经济产生真实价值,使保险公司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离不开寿险公司对负债经营的深刻认识和强大的负债管理能力。本文以资产管理的视角,分析观察寿险经营和负债业务,以服务保险主业和支持实体经济为主线,形成保险资产和负债的良性互动,通过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和风险保障的特有功能。

2015年资本市场出现的“股灾”和2016年10月份开始的债券市场为期两个月的暴跌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形成了巨大压力,也引起了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思考。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再次开始认真地思考保险资产管理的定位以及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重要性。保险资产管理音普遍认识到保险资金运用的一些基本原则和一些基本规律一定要认真坚持不能违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保险资金的投资应该以固定收益类为主,股权等非固定收益类为辅;股权投资应该以财务投资为主,战略投资为辅;保险资产管理一定要坚持服务保险主业,一定要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多元化投资,一定要坚持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认识到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重要基础。

人们在反思资本市场问题的同时,把目光也聚焦到了保险资产管理的激进行为。激进的保险投资行为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引起部分人的诟病。人们在批评激进的投资行为的同时,也在冷静思考:保险公司高成本的负债也是促使资产端承担高风险的原因之一。激进的投资行为不仅给公司的经营和客户的利益、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伤害,而且也使人们开始思考:非理性的高成本负债经营,也是极端投资行为的潜在推动力。所以站在资产管理的角度去看待负债经营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的另一个角度。

一、保险公司经营:“资产驱动负债”与“负债驱动资产” 过去几年我国保险行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中国保险市场规模从全球第六上升至全球第二,总保费收入从2011年的1.4万亿元提升至2017年前8个月的2.7万亿元,行业总资产则从2011年的6万亿元提升至2017年8月的16.3万亿元(见图1)。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公司的发展路径出现了分化:有的保险公司坚持传统“负债驱动资产”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个险渠道和期缴业务,保费收入稳步提升,业务质量不断改善;有的保险公司却另辟蹊径,采取“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通过银保渠道大力推动高结算利率的万能险等产品迅速提升保费规模,投资端保持较为激进的投资策略,通过承担较高的风险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率。

(一)“资产驱动负债”

从2013年开始,保监会陆续出台了多个文件推进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与此同时,保监会也在大力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进程,包括进一步放开不动产和股权的投资,允许投资银行理财、信托等金融产品,允许投资创业板和优先股等。随着费率市场化的启动以及投资领域的不断拓宽,保险业在负债端及资产端都面临着充分的发展机遇,部分保险公司为在竞争中快速发展壮大采取了“资产驱动负债”的经营策略(见图2)。

各种包装成理财产品的保险产品大量涌现,这些产品大多设计为万能险,但与普通的金融理财产品并没有本质差异,实际存续期间大部分低于三年,多数为一年期,销售渠道基本为银行或者互联网。这类产品比拼的是投资收益率,往往投资收益率比对手稍微高出一点,保费规模就能快速提升。通过提升预期投资收益做大负债规模的“资产驱动负债”策略逐渐成为部分激进保险公司的选择。

传统的“负债驱动资产”策略更注重资产与负债匹配,包括久期、收益率等,其资产配置的方向主要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权益类资产及另类资产作为补充,追求稳健的投资收益。而“资产驱动负债”策略主要通过销售高收益理财型产品获得大量现金流,传统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无法满足其收益要求,保险公司往往采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策略投向收益高、流动性差、期限长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不动产计划、信托计划等另类资产,或者通过激进的权益类投资提高投资收益。部分保险公司通过与非保险公司一致行动人举牌上市公司,一时间引起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二)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选择

事实上,无论是“资产驱动负债”还是“负债驱动资产”都是围绕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制定的策略。透过现象看本质,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来自三方面:即费差、死差和利差。利差是资产实际投资收益率和承保定价利率之差,费差是实际的费用率和定价时假设的附加费用率之差,死差是实际的死亡率或者发病率和定价时假设的死亡率或发病率之差。与成熟市场寿险行业利润主要来自于三差的状况不同,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利润来源主要来自利差。比如中国人寿2004-2012年利差在三差中的占比高达76%-114%,而有的保险公司主要以理财型险种为主打产品,利润来源更是主要来自于利差(见图3)。

在当前这种利差独大的盈利模式之下,寿险公司提高盈利能力大体的路径为:一是降低承保端的成本;二是提高投资能力,獲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三是做大投资资产规模,提升规模效应。大型保险公司拥有渠道优势和品牌优势,能够以较低的负债成本销售保单获取保费,中小保险公司负债成本拼不过大型保险公司,主要通过后两种路径,通过灵活的投资策略提高投资收益率以及激进销售万能险做大投资规模来获取超额利润。利差独大的盈利模式在市场利率显著下降时,由于负债端成本下降有滞后性,资产升值幅度小于负债升值幅度,保险公司会面临较大利差损。

二、寿险公司的负债经营

(一)关于负债成本

保险公司的负债端成本主要来自于两部分:保证部分和非保证部分。保证部分是刚性成本,主要是指万能险的最低保证利率以及传统险和分红险的预定利率;而非保证部分是客户的预期收益,主要包括万能险结算利率超过最低保证利率的部分和分红险的分红(见表1)。

国内保险公司主要经历过两个高负债成本阶段。第一次是在1994-1999年之间,彼时国内利率水平较高,多家保险公司相繼销售了部分高预定利率的保单,有些保单直到现在还有存量,给公司持续带来利差损。之后保监会紧急发布规则将预定利率限制在了2.5%以内。现在看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当时国内寿险市场还不成熟、不规范,保险公司在确定预定利率时不够谨慎。 第二次是从2013年开始到2016年的这段时间,随着保险产品费率市场化改革,传统险和分红险的预定利率以及万能险的最低保证利率相继放开,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经历了一轮快速爆发式的增长,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也造就了保险业负债成本高企的现状。

1、万能险的发展

万能险起源于美国,最初的设计动机是随时可增加保额、随时可退保同时结算利率根据实际投资收益来结算。这种灵活可变的特点在当时美国通胀高企的环境下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追捧,随后更是迅速发展到全球。但万能险在国内的模式基本上是保额不可随时增加,同时由于国内此前的刚性兑付的大环境,万能险的收益率基本是固定的,预期收益率即为结算利率。由于高现价万能险实际存续期短、收益高等特点,与银行存款相比,自身竞争优势明显,逐渐成为部分中小寿险公司迅速扩张、占据市场份额的主流途径之一(见图4)。

2.万能险激进的结算利率

伴随万能险蓬勃发展和竞争加剧,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开始逐步走高。相较于传统的保险公司,相对激进的保险公司的万能险结算利率更高。在2016年,个别万能险结算利率最高达到8%,考虑万能险的渠道费用,行业平均成本已达6.88%-10%。万能险结算利率攀升迅速拉高保险公司负债端成本。

(二)极短的负债久期

除了高企的负债成本,为了迎合国内居民的理财需求,保险公司把万能险设计成存续期较短的产品形式(通常在3年以内,一般为1年或者2年)。这种极短的负债久期给保险公司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寿险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产品以负债期限长为其主要特点,负债期限通常高达十几年或者数十年。而理财型万能险的大发展却让保险公司的负债久期走向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

这种形式虽然满足了居民对理财产品流动性好收益高的要求,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保险公司经营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负债错配风险。为满足负债端高企的成本,保险公司资金的投向多为不动产、债权计划、股权等流动性较差久期较长的另类资产,一旦面临新增保费的下降或者遭遇集中退保情况,保险公司或将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压力。针对行业中的发展现状,保监会分别于2015年12月、2016年3月和8月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规范中短存续期的万能险产品,要求立即停售存续期不满1年的产品并对存续期1-3年的产品提出存量逐年递减的要求。

(三)对投资端的强约束

高企的负债成本和极短的负债久期对投资端的资产配置形成了强约束,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资产端就陷入了一种困境,即可选择的投资品种少,很难找到合适的资产进行配置;资产配置方案和投资计划能够抵御市场波动冲击的能力也越来越弱。高成本负债倒逼投资端选择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工具;负债端的短久期倒逼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使投资账户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近几年来一直遭到诟病的保险投资端风险凸显,其本质上是越来越强的负债约束下不得不进行的一种无奈选择。因此,解决投资端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要做的一点是减弱负债端的强约束。

三、强化负债经营管理

强有力的负债经营管理为寿险公司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平安1988年成立,2004年在香港上市,2007年于A股上市。2004年至今,在竞争激烈的10年寿险行业发展浪潮中,排名寿险公司第二,同比增速一枝独秀,连续多年保持行业领先(见图5)。中国平安高速增长的保费收入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先进的代理人培训体系和高增的代理人规模产能;2.期缴保单占比远超出其它保险公司,且平安寿险的期缴保单缴费期长、利润率高;3.平安寿险发挥在一、二线城市的优势,销售渠道逐渐向人均收入较高的三、四线城市渗透。

2017年上半年,中国平安代理人规模达132.5万,较年初增长19.3%,代理人数量上升的同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代理人产能上。2017年上半年,代理人产能达到人均每月12438元,相比2016年增幅达到18.21%。同时,公司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90%以上来源于代理人渠道的贡献,代理人规模加质量已经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着新业务价值的增长。虽然后进入市场的寿险公司抢占市场份额,但由于代理人渠道前期铺设耗费巨大成本,而且产出往往在几年之后,周期较长,现金流压力较大,所以代理人渠道的铺设完善成为了大型寿险公司的竞争壁垒。

中国平安在产品策略上,保持了传统、分红、万能均衡发展的产品策略,加强保障型产品推动,通过传统保障型产品升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长期传统保障型产品占比。同时,促进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支持公司业务规模及内含价值的健康成长。在三差结构方面,死差和费差在寿险业务中占比66.1%,在长期保障型业务中高达78.0%。集中后援的高效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金融云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测算、建模等一系列操作,以及精准营销、产品设计、核保核赔等,都对负债经营管理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友邦保险在中国大陆地区是唯一的一家外商独资保险公司,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并引入了寿险的代理人模式,25年来一直依靠其优秀的产品业务和高素质的代理人队伍在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尤其是友邦保险2010年在中国香港上市之后,更加专注于亚太市场,精耕细作推动其价值增长。

自2010年上市以来,友邦保险的保费规模增长迅速,其业务品质和产品结构都在持续不断的优化提升。虽然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市场份额不高(仅1%),但大陆地区的业务规模已经超过了其他东南亚国家,位列第二。通过深耕中国市场,友邦保险2010年-2016年的年化新保费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6.7%,新业务价值(NBV)增长更是高达26.6%(见图6、图7)。

友邦保险的保费和NBV能够稳健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两点:其一是其高效的销售队伍。友邦保险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代理人渠道为核心的销售策略,普遍素质较高的代理人队伍是其成功的关键。近两年友邦保险继续通过多元化培训和严格考核来加强打造精英队伍使友邦保险在2015-2016年蝉联MDRT(全球百万圆桌会是保险业界最高荣誉)会员人数最多的公司。其二就是专注的产品策略,友邦保险始终以高价值率的保障型产品为主要驱动价值增长的载体,即使在2013-2015年友邦保险也没有随波进入万能险发展大军(见图8)。其比较有代表性的保障产品为2010年推出的全佑“五合一”系列产品及其升级产品;2014年推出的高价值率的传世经典系列产品等,这些保障型产品的销售大大推动了业务增长,同时也提升了新业务价值率。

总体来说,友邦保险依靠其强大的渠道销售队伍主要在中国大陆销售高价值率的保障型产品。高素质的代理人队伍带来的是负债端稳定的现金流,同时这种类型的产品通常期限较长,成本也较低。此外保障型产品的占比与死差占比密切相关,因此友邦保险的价值结构和利润主要是以死差和费差为主,2016年友邦保险的利润结构中其非利差占63%,友邦中国的非利差占比达73%(见图9)。虽然其投资收益平均在4%-4.4%之间,仍保持了稳定的利差益。

四、对保险公司负债经营的建议

(一)回归保险本质。发展保障型产品。降低负债成本

保险产品与其它金融产品比较的核心优势就在于保障,理财只是辅助功能。保险公司通过开发健康保险、意外保险、养老保险这些与人身密切相关、满足保障需求的产品,创新产品形式,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回归保险业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业务,弱化保险中的理财功能,有助于降低保险负债成本。

坚持“保险姓保”,大力发展长期保障型产品,既适应了居民健康、医疗、养老等消费升级的趋势,也有利于保险公司充分发挥自身竞争力和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此外,保险公司还应丰富产品形态,适度推动期交分红、万能和投连等产品销售,与客户分享收益共担风险。既可以满足客户在低利率环境下财富管理的需求,又可以增加负债成本的弹性,降低公司经营风险。

(二)做好利源管理。提高三差中死差和费差益占比

目前我国寿险业利润来源中,利差占比超过了百分之八十,这使得大部分保险公司在利率环境变化时面临巨大挑战。许多寿险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多年前就开始通过大力发展保障型产品扩大死差来源,通过优化成本结构和费用管控提高费差收益,促进利润来源结构更加均衡。

通过降低利差在整個利润来源中的占比,将能够为投资业务提供更宽松的空间,从而使资产配置和具体投资计划能够更从容地捕捉市场机会,更有效地提升长期、持续、稳健的复合投资回报,最终为保险公司整体经营提供更加坚实的增长动力。

(三)资产端在控制风险前提下实现与负债端的良性互动

国内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正处于由资产负债单项驱动向资产负债双向互动过渡的阶段。今后在监管的要求以及行业的推动下,寿险公司将不断提高资产负债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资产负债联动。资产负债管理的本质是通过资产负债联动,实现资产端与负债端在收益、风险、期限上的动态匹配和均衡。想要实现这一点,寿险公司必须全面承担资产负债管理的主体责任。在制定目标方面,改变当前资产(收益率)和负债管理(业务规模)目标相互脱节的现状,结合偿二代监管规则的要求,实现业务与资本的有效联动,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实现向精细化管理、集约式增长的转型。在组织体系方面,建立包括投资、精算、销售、财务、风控等相关部门紧密合作的体系结构,形成多点联动的投资决策体系和内部沟通机制。在实施推动方面,形成以产品为原点,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机制,将资产负债管理有效贯穿于保险产品设计、准备金计提、投资策略选择、流动性管理等业务全流程,从而有效推动资产负债两个轮子协同发展。

作者:刘生月

寿险公司负债管理论文 篇3:

商业养老保险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摘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就难以和谐,而没有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体系就不会健全。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对商业保险的现实要求出发,着重分析寿险公司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及企业年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就寿险公司如何在“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 三支柱企业年金

2006年6月15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保险业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保险业要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积极参与企业年金业务,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嫩系。养老保险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寿险公司有义务也有责任在实现客户、股东、员工三者利益科学、均衡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在养老保险领域的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推动养老保险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从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弊端、发展趋势及历史经验来看,寿险公司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既是制度的要求,又有市场的需求,更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一、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体制与人民养老保障需求存在巨大矛盾。要求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人口的“未富先老”,也即财富积累速度严重落后老年人口对养老保障需求的增长速度。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仅为800美元,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0美元,积累的财富足以应对“银发浪潮”。同时,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施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也造成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远高于欧美国家(见图1)。这种“未富先老”以及老龄化速度过快的独有现象导致了我国现行制度出现诸多的矛盾和不足,也引发了一些社会不和谐的因素的产生。

当前我国急需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领域发挥作用,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职工缴费负担重,需要商业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其次,“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形同虚设,需要商业养老保障的积极参与。再次,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实行“双轨制”,两类职工的养老金水平差距过大,社会收入的再分配不公,需要大力发展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或企业年金制度。最后,现有社保基金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需要借鉴商业保险资金管理经验。

二、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由单一层次向多支柱模式过渡。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自1994年世界银行发布《防止老龄化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的报告,倡导各国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组成的“三支柱”养老保障制度(见图2)。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在经历了国家养老、企业养老、社会统筹以及统帐结合四个阶段后,也正在向“三支柱”模式过渡。而且在演变过程中,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在制度中的责任分摊机制将重新界定,个人领取养老金的权利与缴费义务将实现统一。社会化趋势。资金筹集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养老金发放社会化,职工养老将独立于国家和企业之外。二是市场化趋势。基金筹集市场化,基金管理运作市场化。三是责任主体多元化趋势。四是制度化趋势。伴随法规的完善,养老保障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这种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趋势为寿险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寿险公司通过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即可以参与社保基金第三方管理,又可以为企业年金提供受托管理、账户管理和投资管理服务,更可以发挥行业天然优势,开发销售个人养老储蓄产品。

三、世界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潮流,决定商业养老保险必然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是随着社会财富的逐渐增加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17世纪英国的《济贫法》到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从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到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确立,直到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对“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的确立,国家在养老保障中承担的责任正在弱化,在权力与义务对等的要求下,企业的养老责任不断加强,个人领取养老金待遇的权力与缴费义务也将高度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得以凸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深入到养老保险制度的各个层面,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同时,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还推动了一国金融体系和社保体系的有机结合,两个体系建立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机制,形成了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在动力。

四、寿险公司在“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作用发挥

我国已经建立了“统帐结合,部分积累”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且,随着《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法规的实施,发展企业年金制度的法律环境也基本成熟,加之个人储蓄性质商业养老保险的快速发展,我国“三支柱”模式已初现雏形,寿险公司在“三支柱”养老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将得以有效发挥。

1、寿险公司应积极参与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的建设。首先是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等社保基金提供“第三方”管理。保险资金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安全程度最高、收益最平稳、运营最规范的一类长期资金,适应社保基金市场化运营趋势,寿险公司提供的专业投资技术和投资管理服务,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在管理社保基金方面经验不足,缺乏保值增值和规避风险手段的现实问题。其次,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探索一条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农民、农民工、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不足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制于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依赖现有的制度安排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是不现实的。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体系建设,让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更是寿险公司扩大业务领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本职要求。

2、寿险公司要抓住发展企业年金的机遇,推动“第二支柱”又快又好地发展。发展企业年金是金融体系和社保体系建设的共同要求,也是寿险公司发挥资金融通与社会管理功能的有机统一。寿险公司必须抓住这次做大做强保险业,提升行业地位的历史性机遇,动员行业整体力量和资源在企业年金领域树立先发优势。目前,寿险公司发展企业年金已经具备了充分的客观条件:条件一,从2003年起,在劳动保障部和中国保监会的推动下,太平人寿成功参与了辽宁省企业年金市场化运营试点工作,促成中国第一笔合格的企业年金计划,为寿险公司开展企业年金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条件二,全国已经有8家寿险公司获得了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资格,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受托管理、账户管理和投资管理在内的“一揽子”运营服务;条件三,寿险公司在长期资产负债管理、精算技术及风险管理、账户管理与服务以及资金运营等方面具有其它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条件四,我国企业年金政策环境已经成熟,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演变成企业的现实需求,2006年全国企业年金基金存量已达600-800亿元,根据中国保监会的预测,到2010年市场规模可达1万亿元,2030年更将达到15万亿元。更加有利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6年9月1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工作的通知》,对企业年金的规范发展设定了时间表,这是摆在寿险公司面前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掘金”机会。

3、寿险公司要大力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巩固“第三支柱”的核心地位。在我国,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作为一种长期保险业务,只能由寿险公司经营,这决定了其必然成为“第三支柱”的核心构成。一方面,寿险公司在提供企业年金基金运营服务的同时,要配合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年金化领取需求,不断丰富年金产品线,开发付给方式灵活多样的养老金转换年金产品,吸引个人账户资金购买保险年金;另一方面,寿险公司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老年人新兴保险市场需求,开发具有社会效益的个人养老保险产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廉价的、适合城镇低收^职工和农民的养老保险服务。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带来极大挑战。我国首部《养老保险管理办法》即将颁布实施,寿险公司在完善养老保险体系,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将更加重大,优势更加明显。同时,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寿险公司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以便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张 健

上一篇:医院内部控制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学作文教学整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