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原理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中学德育原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对教师来说,中职学生的德育管理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职德育课程是中职德育主阵地和主渠道,发挥中职德育课程的力量促进中职学生德育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应用激励原理,并借助多种激励方式进行激励,使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大程度发挥出来,促进教学,达到德育课的教学目的,提升中职德育管理水平。

第一篇:中学德育原理论文

杜威德育方法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摘要: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在德育理论中提倡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活动式训练教学法以及社会式学校育人法。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总体效果良好,但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从我国中学目前的实际出发,寻找解决办法;另一方面,更需要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杜威;德育方法;中学德育;启示

中学德育是按照社会需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通过对杜威德育方法论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其中可供我们借鉴之处,这对我国中学德育实践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杜威的德育方法

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在德育理论中提倡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活动式训练教学法以及社会式学校育人法。

(一)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

杜威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而不是教授“关于道德的观念”。“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指指导行为、具有方向作用的观念,可以说它是性格的一部分的观念,与行为者的人格是同义的,它可能在行为者的意识指导下付诸实际行动。而后者只是有关道德的知识和信息。行为者尽管认识,甚至掌握它,也未必付出真正的实践活动。所以,杜威指出在学校通过直接的道德教育,向儿童传授关于道德的知识和信息,他们是可以获得很多关于道德的知识,但是不付诸道德实践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杜威认为,必须要采用以学校的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为媒介的间接性道德教育方式,提出了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

杜威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第一,“要通过学校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杜威认为,在学校中要引进公民的生活,并让儿童去适应、参与这种生活,以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参与能力和改造能力;第二,“要通过全学科教材进行道德教育。”[]杜威认为,要按照社会标准来改造教材,增强各教材内容的社会性,保证各个学科具有丰富的道德内容,发挥各种教材的德育效应;第三,“要通过教育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杜威认为,学校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在教育方法方面,必须应用诉诸于儿童的构筑本能和表现本能的教育方法。既不能采用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不能简单采用激发外部动机的方法,而是要发挥内在动机的作用。

(二)德育理论中的具体方法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遵循儿童自身德行发展的规律,结合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杜威主张的德育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究式讨论提高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提供给学生,或者设计出一些道德两难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好奇心与思考,引起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探究式讨论。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教育的强制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因。

其次,活动式训练教学法。杜威认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或者从课程中学来的知识是没有什么道德价值的,只有在经验中获得并检验的知识才具有道德意义,道德教育更应该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为此,他主张学校教育应以一种“主动作业”活动的方式代替让学生“静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道德行为的训练是学生获得道德真知的关键举措。

再次,社会式学校育人法。杜威认为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突出的表现在人们语言能力的获得、道德习惯的养成等方面。他主张学校生活要与社会生活相接轨,要与儿童的生活相接轨,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主张,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的契合点。另外,杜威还强调学校要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活动,认为道德训练如果不参与社会实际活动,就像学游泳不下水,只是反复训练游泳动作一样不可取。他指出参与社会实际活动,不仅是儿童道德品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道德教育效果的途径。

杜威主张把社会生活融入到学校生活中来,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德育。“教育既生长”、“教育既生活”的思想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杜威一向反对灌输教育法,主张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当前,我国的中学德育与过去相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杜威的德育思想,找出我国中学德育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这是加强与改进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举措。

二、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中学德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教育。另外,德育方法也比较单一,忽视了其他因素的渗透作用。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在方法上仍然侧重课堂灌输法,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然而真正活跃有效的课堂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的,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只会使课堂陷入一潭死水,奏不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德育是做人的工作,影响和改造的是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因而更需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儿童的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正符合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而造成部分学生人格分裂的现状。

(二)没有充分发挥其他因素的渗透作用

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过分依赖相关德育教材的教学,通过德育教材向学生传达德育的内容与精神,思想政治课承担着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任。然而,思想政治教师更多的也只是把相关道德规范、法律要求、品德约束等直接灌输给学生们。虽然,很多中学生了解并理解了很多有关德育的知识和信息,但是他们其中很多都没有付诸实践,始终没有摆脱纸上谈兵的困境。中学德育不仅仅只能依靠德育教材的教授、思想政治教师以及辅导员的教诲,还应该充分挖掘其他资源开展德育工作。这些其他因素包括:各学科的教学、校内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社会各界力量等等。

(三)中学德育的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在我国的德育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标准的灌输,对课本上的硬性规定进行照本宣科。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仍然是主角,德育的气氛仍被教师主导着。虽然学生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他们的心中还是有所顾忌,很少敢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然而,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们敢于畅所欲言,敢于表达他们对当前社会各种道德与非道德现象的心声,这恰恰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弊端。

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承担中学生德育主要工作的班主任,往往也只是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之后才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开班会的方式进行说教,让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思想道德教育要从这种灌输的教育方式中走出来,关注学生的自身实践和情境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实践道德、发展道德。

3 A杜威的德育方法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尽管杜威的德育方法是在美国实施,并且针对的对象是儿童,但主体性对象都是人,这不影响我们从中汲取精华和养分,从而推动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德育始终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改变的是人的主观世界,影响的是人的精神与意识。杜威的德育方法论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要遵循学生内在道德成长的规律,注重结合实践,通过实际训练来获得“道德观念”等对我国大中学德育实践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一)更新德育理念,丰富德育方法

德育理念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指导原则,更新德育理念是道德教育改革和发

展的客观要求,是道德教育改革的最高层次任务。当前我国的中学德育理念仍然比较落后,没有真正地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在道德教育中,杜威一直强调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他指出:“一切行为都最终地、主要地产生于个体的内部需要”[],如果忽视个体的内部需要,道德行为就会变成模仿和盲从。因此,道德教育要走向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

德育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德育效果的理想程度,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方法仍然以灌输为主,缺乏实践教育。杜威一贯反对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他指出:“有人把感官视为一种神秘的筒子,以为我们能使知识经过这筒子,由外界把知识输入心里去……以为只要使眼睛常常望着书本,使儿童常常听着教师的话,就是求得完善知识的秘诀。”他完全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国的中学德育课堂也要积极摆脱枯燥无味的灌输,多加尝试采用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另外,中学要积极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道德行为的训练。

(二)深挖德育资源,注重隐性渗透

杜威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只包含在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中,还包含在各学科得教学之中,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以及在学习各学科的内容过程中,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美国学校一直遵循这一原则,将道德教育寓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中,注重各学科的道德渗透作用。实践表明,美国的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我国的中学德育,也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还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的德育渗透作用。事实上,单纯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關键在于怎样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这就要求各学科课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具备超高的道德人格素养。另外,教育过程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无论是校园、宿舍、食堂、运动场等有形硬环境,还是校风、学风、班风、学校的优良传统等无形软环境无不渗透着中学德育教学的内容。比如有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很注意将其传统相传下去,以此来感化和熏陶学生。哈佛大学1636年建校时所用的校徽上面的拉丁文样“VERITAS”(真理),拉丁文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沿用至今,依然未变。因此,我国一些历史悠久的中学完全可以利用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来发挥其德育功能。事实上,不管学生是否是真正乐意地接受正规的、显性的德育课程的教育与影响,他们始终都在接受着前述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影响,接受着各类隐性的或者潜在的“课程”的感染与熏陶。这些隐性德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客观的、深远持久的。同时,它对于学生言行举止的影响和控制又是悄无声息的。因此,中学的德育教育,不仅应该注重思想政治课、班会课、法制教育课等显性课程的建设,还应该注重校内外各种隐性课程的建设,做到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设施,整合一切教育资源,形成最大的德育合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

自我教育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因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靠自我教育来完成的。教育者只有巧妙地把对学生的教育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德育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毫无实际意义。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总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单纯地依靠教育者的“教化”与“改造”是不可能完成的。人是高级的动物,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受教育者内心接受不了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与内容,他就不可能内化教育者所传授的东西,那么外化就无从谈起了。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教育者要找到突破口,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其自身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最终实现道德信念,情感的内化与道德行为的外化。因此,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方法,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身作用,积极引导受教者进行自我教育,体现自我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王玄武.比较德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唐艳文

第二篇:激励原理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应用与探讨

摘 要:对教师来说,中职学生的德育管理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职德育课程是中职德育主阵地和主渠道,发挥中职德育课程的力量促进中职学生德育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应用激励原理,并借助多种激励方式进行激励,使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大程度发挥出来,促进教学,达到德育课的教学目的,提升中职德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堂;激励原理;中职学生管理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单纯善良、活力无限、充满激情。但中职学生的管理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中职学生的管理老师总是无奈地摇摇头,诉苦说:现在的学生太难管了。我们如何履行教育者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输送到社会?

一、中职学生的基本特点

(一)自信不足,心存自卑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比较低,学校总是把高中生和中职学生区分开来。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这就使中职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没有信心,对自己没有把握。因此,他们在学习上信心不足,甚至非常颓废,认为学不学一样。他们经受不起任何打击,受到一点挫折就萎靡不振,情绪非常低落。他们不敢接受现实,他们怕被人嘲笑,没有动力去追求理想,也没有动力努力学习。

(二)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大多的中职学生,并不是没有努力学习。但是为什么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呢?一般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对,这就使他们学习没有效率,即使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成绩也上不去,效率比较低。因此,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有的甚至早早混入社会,沾上了社会的不良习气,变得懒散无动力,一蹶不振。

(三)热衷网络,盲从轻信

当今,网络在不断发展,很多学生开始用QQ和微信联系,相处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不再进行面对面交流,而是在网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很多学生终日拿着手机上网,有的是趴在电脑前,玩游戏、聊天,乐不思蜀,忘记学习任务。网络的发展给中职学生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作为学生,他们的毅力不足,这样他们就会被网络奴役,就会被带到一个网络的世界,从此沉陷于网络游戏中。所以,网络的发展对学生是不小的考验,也给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兴趣范围广,喜欢动手操作

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涉猎的知识比较宽,知识非常多。比如,他们喜欢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他们还喜欢吹、拉、弹、唱,他们的精力非常充沛,每天好像都有使不完的劲儿,每天都是那么兴高采烈,每天都是那么朝气蓬勃。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他们觉得生活每天都是新鲜的。他们喜欢自己动手操作,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动手去做。

二、中职学生课堂和德育课堂的特点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但是矛盾还是存在,大学的扩招引发了普通高中的扩招,现实生活中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盲目需求使得学生竞争激烈,生源紧张。中职院校生源逐渐下降,中职学生始终是中考的落榜生,他们都是不满足高中的分数要求才被迫来到中职学校的。中职学校学生不仅是成绩存在很大的问题,日常行为也是问题颇多,很多学生出现了冷漠、焦虑、叛逆、自卑等心理问题,还有很多学生产生贪玩、懒惰等不良情绪。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对网络执着追求,贪玩任性。纵现如今的中职课堂,学生“学”的悠闲懒散和教师“教”的慷慨激昂形成鲜明的对比,课堂上乱哄哄,睡的睡玩的玩,老师对学生的行为只能选择“睁一眼闭一眼”,放任学生。受义务教育的影响,学生重语数外轻思想政治,重技能轻德育。

三、中职德育课堂中激励原理的应用

激励原理源自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即通常所说的调动积极性,指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激励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力量源泉。多次实践证明,在教育教学中合理运用激励原理,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事半功倍。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合理引入激励原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是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手段,由此可得,将激励原理引入中职德育课堂是非常有效的。

(一)理想激励

因为理想,人们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统一的行动,有了强大的动力,有了不懈的追求。作为中职学生,老师要使他们形成自己的理想。他们有了自己的理想,就可以为了理想进行拼搏,进行奋斗。他们在追求理想中,敢于面对一切困难和险阻,他们敢于面对一切的失败。理想为他们点燃了前进的灯火,为他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为实现国家和人民伟大抱负不断努力。理想可以使中职学生更有激情,更有方向,更有拼劲。理想的激励是无穷的,理想的激励是无形的。因此要注重理想的激励,使它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为中职学生点亮前程。

(二)榜样激励

榜样在中职学生中有很大的作用。榜样是典型的代表,他们不光是先进的代表,也代表一种正能量。每方面的榜样都非常重要,可以树立各种各样的榜样,可以让他们在中职学生生活、学习和其他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榜样是无声的,但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践行一个时代的梦想,他们在用行动感化人们,他们同行动鼓舞人们,不断点燃人生价值,不断去发挥自身能量,为了明天更美好而不懈努力。

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实现榜样激励,是让中职学生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点燃自己的青春年华,不断向着榜样的方向努力前行,在榜样作用的带动下,张扬个性,点燃激情,实现自我,超越梦想。洪战辉、郭明义、丛飞、文枝花……正是这些学生们心中的榜样,能够帮助中职学生们亲身感受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遥远,也并不神秘,更不是虚无缥缈和不切实际的,帮助中职学生改变无序的生活状态,使生活更加充实。

(三)鼓励激励

中职德育课堂在教学改革中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进入课堂。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同时,可以引入鼓励激励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因为中考的失利,觉得自己的人生是灰色的,在德育课堂充分发挥鼓励奖励作用,会使学生更加阳光积极地面对生活,也会达到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目的。在进行鼓励激励的时候,一定客观、现实,避免夸大、不切实际。鼓励的时候要注意两方面要结合,既要有物质的鼓励,也要有精神鼓励,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鼓励。

(四)竞赛激励

竞赛可以使中职学生形成竞争力。在学习中他们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通过竞赛可以使他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通过竞赛,可以互相进行比拼,在比赛中增加知识,增进友谊,使他们的头脑更加灵活,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竞赛在中职学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竞赛可以比学习成绩,可以比各项技能,在竞赛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对方的优点,互相学习对方优点,互相促进,起到互相推动对方发展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竞赛的作用,点燃中职学生学习的激情。

(五)情感与法律激励

情感在中职学生中有着极其微妙的作用。情感是一种软实力,它不是刚性的,但是对叛逆期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手段。情感虽然跟学习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如果运用好了,对学生也有很大帮助。情感可以跟学生拉近关系,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一旦融入了情感,他们就对老师有了依赖,就觉得老师非常亲切,愿意听老师的话,就安下心来努力学习。利用好情感这一武器,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效果,会把学生带入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情感就像一股涓涓细流,渗透到学生中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打开学生的心结,让学生自由呼吸学习的空气,去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中职学生非常难管,如果用非常粗暴的手段去管理学生,就会适得其反。运用情感,可以抚慰学生的叛逆心理,可以让他们感到关怀,从而更加安心学习。

仅有情感激励还是不够的,需要在德育课堂上渗透法律意识,用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学生,使他们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培养他们的良好品格,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中职学生德育课堂是中职学生管理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积极合理应用激励原理,将会实现德育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中职德育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眭莉.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旬刊,2013,(16).

[2]孙思芳.浅析激励理论在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9).

[3]王宁.激励理论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求知导刊,2015,(13).

[4]李德才,沈克祥.浅议激励理论在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 华东经济管理,2014,(2).

作者:吴雪莹

第三篇:中学德育成功模式探究

面对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的德育工作究竟如何开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当我们将德育内容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或学校的其他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并纳入常规工作计划当中定期开展时,便形成了一系列的德育模式。我校主要的德育活动成功模式有:德育与创意性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德育与科技小发明(小创造)相结合的模式、德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德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模式等等。

德育与创意性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创意性活动必须是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兴趣特点开展的活动,它具有新颖性、趋时性、首创性。像我校开展的周末艺苑、周末电影院、圣诞party、校园“吉尼斯”、校园奥斯卡、校园情景剧、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寄宿生篝火晚会、“爱心超市”、“爱心书屋”活动等,即属于创意性活动。当把德育渗透于这些活动当中时,德育创意性活动模式就形成了。

1 “周末影院”的开办

我校开展了“周末影院”这一创意性活动,即利用周末学生休闲时间,为学生(主要是寄宿生)放映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如《英雄儿女》《董存瑞》《开国大典》《大决战》《永不消逝的电波》《赵一曼》《青春之歌》等。用这些影片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扼止学生周末上网吧或到其他不健康娱乐场所,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人生价值观念。

2 “心理小屋”的设立

我校尝试了“心理小屋”模式的创建。“心理小屋”有自己创办的“心育”小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配备相应的心理老师,不少心理有问题的同学来到这里,与心理老师进行交流,认清了自己的心理问题,树立了信心,明确了奋斗目标。可以说,“心理小屋”的创建,为我校学生开辟了一个心灵的家园。同学们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解决了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3 校园“吉尼斯”系列活动模式的举办

校园“吉尼斯”是我校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大舞台,由学生会体育部承办。校园“吉尼斯”的比赛项目多达17项,而这些项目主要来自学生们身边喜闻乐见的一些活动,如踢毽子、转书、三分穿射、罚篮决杀、升级投篮、障碍赛、单指飞旋等等。这些活动引发了青少年极大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在趣味竞争中,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性情,增长了见识。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创新的模式,活动中同学们加上自己的创意,出现了一些新的项目。比如:穿越低纬、快乐呼啦圈、双飞跳绳、花式毽子、记忆先锋等等。

4 “轮山之夜”寄宿生篝火晚会的创办

我校寄宿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活跃这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是我们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了篝火晚会这一创意性活动。篝火晚会的模式是,整台晚会的节目都是寄宿生自己编排的,节目中有诙谐幽默的小品、相声,有精彩绝伦的校园吉尼斯表演,有专业水准的乐队现场演唱,有原生态的寄宿生歌曲串烧,还有热闹非凡的互动节目,现场气氛异常的活跃。这样的活动,不单是丰富寄宿生的业余生活,重要的是给平时没有机会显露才华同时又具备音乐、体育特长和表演才能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对于这样的活动,学生们都拍手称好。在思想教育层面,篝火晚会有着和“周末影院”相同的功效。

5 “爱心社”“爱心书店”和“博爱超市”的创办

(1)“爱心社”模式。学校“爱心社”的资金来源是学生捐献的日常零花钱,主要资助对象是本校的贫困学生。在本校就读的学生,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可提出申请:失去双亲或单亲,家庭经济严重困难者;经济困难的烈士、残疾军人的子女;家庭突遭灾祸,家庭成员意外伤亡或致残,造成经济困难的家庭子女;民政部门确定的“低保户”家庭子女;家庭收入很少,负担较重的学生。对于这些困难学生,爱心社除了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外,还对他们的学费减免,校服费用减免等等。同时爱心社还联系社会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给贫困生以更多的资金资助,并与之相配套建立起对困难学生减、奖、勤、助、补、免的帮扶制度。

(2)“爱心书店”“博爱超市”模式。除“爱心社”外,学校还尝试引入各种适合校园、适合学生的自主资助运作模式,提倡困难学生自强自立,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例如“爱心社”和新华书店合作,在校园里开设了“爱心书店”。运作方式是,通过报名从贫困生中选出一批人,再经过培训上岗,让这些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爱心书店”的经营和管理,“爱心书店”则给其一定的补贴。这样,贫困生就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生活补助。此外,“爱心书店”还联系厦门慈善总会,每年为高三毕业生提供岗位助学活动,即在高考之后的两个月的假期里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并给予一定的报酬,让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家庭负担。

“博爱超市”则是我校新近创制的模式。大致情况是,学校模拟商场模式,设置一个房间作为“商店”,发动学生将多余或用剩的物品捐献到“超市”,贫困生凭借学生会发的积分卡到“超市”领取需要的东西。

德育与科技小发明(创造)相结合的模式

德育处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作为学生思想道德的考核指标之一,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包括科技节)让学生集中开展活动,展示他们平时的科技发明构想与成果,然后进行评比并在全校大会上表彰。在此激励之下,学生踊跃尝试,奇思妙想不断涌现,科技小发明(创造)成果不断出现。例如陈子呈同学发明的“带镜子的眼药水瓶”,他发现大多数同学滴眼药水时,总不能把药水准确滴入眼中,往往滴在眼外再流入眼中,极其不卫生,为此,他发明了一种带小镜子的眼药水瓶。使用时,翻开小镜片就可以方便准确并且一次性把眼药水滴人眼中,用完后合上镜片放入盒子里,既卫生方便成本又低廉,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生活中的小麻烦。

德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德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要求,学生课题的选择应多关注社会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过程中,拓展视野,历练阅历,提高思想水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我们的推动下,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得广泛而又深入,近几年来,我校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参加各级各类评比,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反响最大的是由我校三名高中学生经过调查撰写的《剖析本地疯狂的六合彩赌博现象》的调查报告。针对六合彩赌博这一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三名学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中学生的视角发掘这一令人深思的问题。这篇调查报告引起了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在全国引起轰动。可以说。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更加关注社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在学习中得到进一步加强,道德素养得到不断提高。

德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我们的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中最活跃的模式之一就是德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模式。许多活动,形式上是艺术的,但内容上却是德育的。

1 时间长。虽然很多学校都开展艺术活动,但我校的艺术活动与众不同,我校每年的艺术节历时达三个月之久,学生的参与面是空前的。

2 内容丰富。在艺术节期间,有新生的歌咏比赛、卡拉OK赛、才艺表演、钢琴比赛、二胡兴趣小组音乐会、绘画比赛等,还聘请专家开设音乐讲座。艺术节的高峰是元旦文艺汇演。在元旦的文艺汇演上,我们把三个月来经过层层选拔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就像现在最为流行的“同一首歌”“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等节目一样,充满着活力与精彩,把当代中学生最有代表性的一面展现出来。可以说,在艺术活动中。调动起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同学与同学之间关系更加融洽,班级与班级之间更加和谐。

3 形式多样。除艺术节外,我们还创制了“周末艺苑”“圣诞pany”“文艺入军营”等日常艺术活动模式。这些活动,形式更开放、更自由,更得学生的喜爱。

德育模式的创制使我校德育工作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实践表明,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不仅不会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影响教学成绩,反而促进了包括教学质量在内的办学质量的提高。当然,我们德育模式的创制与实施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有许多地方亟待完善。

作者:赵和平

上一篇:石油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现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