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工作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中学德育工作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德育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性的一种标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胡锦涛同志指出:“德育,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关注当代中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不难发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显得相对孤独,缺乏艰苦的生活磨练。

第一篇:中学德育工作论文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思考

【关键词】 德育;生活化;主体作用;师德

中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德育对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从事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多年,本文就农村中学德育活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做一探讨。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

1. 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提高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新教材每一框内容设计的活动和问题很多,很容易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对于教材中活动我们要精选巧用,选准切入点,灵活处理这些活动,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农村学生有着更多的生活实践体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处理教材及教学素材。

2. 采用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 要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扩展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来丰富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认识,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发挥现实生活世界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和独特的作用。

3.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化教学就是为了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机会,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将舞台还给学生;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会因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选择、对学生疑惑的指导,获得成功的激励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4. 加强师德修养,发挥教师的精神领袖和道德楷模作用。中学生思想认知规律决定了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在这个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犹如迷雾中一盏明亮的灯塔,点亮和指引着学生的思想航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仿效的榜样。也只有当教师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师”,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在德育过程中,既需要知识性的教育,也需要心与心的沟通,更需要情感与情感之间的交流。着名的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学生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养成教育协同化、社会化

1. 学校应充分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全员育人机制。德育资源除了学校的软硬设施外,还包括德育队伍。德育队伍不仅包括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班主任、德育课教师,还包括其他任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学校应有统一的德育部署,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2. 优化家庭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的一生健康成长都有影响。家长应注重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高尚的情操,坚强刚毅的意志品质,兴趣广泛、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或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等方式,与学生家庭保持紧密联系,引导家长积极营建健康、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还必须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协助、相互补充,共同承担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农村中学生在家里更多的参与家庭劳作或做家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体验,要趁机从思想上积极评价、鼓励引导、延伸教育。

3. 以各种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依赖于长期的所有的实践活动。作为教师的校园教育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体验自强、奋斗、团结、协作、诚实、尊重、文明等精神品质;作为家长应从孩子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大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地示范、教导学生养成勤劳、刻苦、节约、礼貌、孝悌等思想观念。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落后,农村学生生活学习条件艰苦,只要合理加以利用,这正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上述思想品质的活教材。编辑:蔡扬宗

作者:王国治

第二篇:浅析中学生德育工作

德育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性的一种标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胡锦涛同志指出:“德育,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关注当代中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不难发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显得相对孤独,缺乏艰苦的生活磨练。因而对人生的体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容易出现德育方面的缺失,思想认识具有片面性,容易出现害怕挫折、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爱慕虚荣、急功近利等问题。当前,为加强我国中学生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学校德育工作要进行整体创新

由于受到“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理论”的冲击,我国传统的德育工作越来越表现出与巨大的社会变化“步调不一”的局限性,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已是势在必行,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评价上要有新的突破和调整。

德育目标要根据国家的宏观要求、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建立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体系,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内容要和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要适当增加那些与当代中学生休憩相关的内容,如网络德育、生态道德教育、青春期性道德教育等等,并合理有效落实。德育方法应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要拓宽德育途径,使学校里的一草一木都呈现出教育性,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思想行为,建立并逐步完善德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使德育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要遵循学生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

在德育教育中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德育是个体认知、情感、意志、信念与习惯高度融合、相互映现的个性化、形象化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中学生德育教育最终要归结为“四有”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建构。在理想人格的内在结构中,认知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情感是人格的外在表现;意志是由“知”“情”到“行”转化的关节点;信念是人格形成核心;习惯是成就人格的标志。要重视整合学校的德育资源,改变传统的“片面重视理论灌输,弱化情感、意志和行为管理”的做法。把中学生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各方面的新型管理机制。高度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休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三、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具有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在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学会自觉调节情绪。

四、德育应积极促使师生达到共同发展

教育与德育不可分,任何剔除德育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终身教育思想观念的产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从而也使终身德育思想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终身德育是包含学校德育在内的体系,除了学校德育以外的阶段基本上都是非正规教育,其运行的基本机制是人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件的反思以及在反思基础上的实践,反思由主体靠自我修养自己完成。”教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者,其地位和年龄都要求他们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但“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他的未完成性。”这也说明了成人德性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无限性。事实上,教师的教育者地位要求和其实际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经常存在着差距和矛盾,所以,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接受终身德育,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同时,自身的德育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

作者:刘兰蓉

第三篇: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

东莞全市民办中小学已达200多所,其中面向新莞人子女的低收费学校有179所,学生40多万人。从调查中发现:作为新莞人子女接受基础教育主要机构的民办中学,在德育工作方面都存在甚多问题,面临着诸多困难,而使办学处于被动状态;但也有一些学校德育工作已闪烁得亮晶晶,学校也办得有声有色。本文以东莞民办光明中学办学为典型进行剖析,进而寻找当前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到对策。

一、当前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德育首要位置未形成

民办中学在办学中,往往德育偏离首位,具体表现有:其一,重分轻德,把分数线当成绩榜、招生入学人数当办学“质量”指标,为突出学生学业成绩,一味抓智育而忽视德育,为招生才讲点德育,搞点德育活动摆弄“门面”,德育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其二,德育工作机构人员的配备明显欠缺,大多数学校德育的专职部门——政教处一般不超过3人,所配备都是非教育类专业的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难以胜任德育工作,团队负责人也多为兼职,基本上都是由教学压力较小的历史、体育、音乐等科目老师兼任;而且教师流动大,东莞民办中学的外省籍教师一般占六成以上,且每年有近20%要流动“跳槽”,不稳定。光明中学办学初期有50%以上的教师“跳槽”。其三,一些民办中学未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智育和德育仍是两张皮,德育只是靠班主任、分块领导单兵作战,全员德育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没有建立。

问题二:学校应对社会不利和消极因素乏力,削弱学校德育效果

在东莞市社会变革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民办中学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利的消极的因素,学校德育工作也因之大受影响。在2007年东莞市中考录取中,东莞中学等5所公办中学有权面向全市招生,其招生名额占全市计划总数的25%,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实际上包揽了各初级中学优秀生源。而作为民办中学的光明中学等,虽拥有优质学位,却很难享受分配优秀生源名额的政策优惠,优秀生源都涌向公办学校,从而民办中学生源比公办中学更为复杂,“问题生”更多。主要是:一家长“管不了”或“不会管”的“后进生”多;二单亲家庭的孩子,家长忙于生意无力照料的孩子,与家长关系恶化的孩子多;三没有本地户籍的外来工子女多,据2007年统计全市此类学生达44万人,占中小学总数58.6%。面对这样复杂的生源,民办中学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稳住生源,形成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更严要求、更高压力和更大难度。

大多民办中学的生源特殊,层次不一,学生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奋斗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行为失范等问题。受社会一些负面的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民办中学德育脱离了自身规律的要求,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德育体系,其效果不理想,在学生中出现了明显地分化:一部分忙功课、忙升学;而另一部分则不思进取、自我放弃,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在社会上游荡的地步,导致问题学生增多。其表现为:校园早恋、无故旷课、打架斗殴、厌恶学习、迷恋网吧、校园暴力等,有的学生还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问题三:家庭和家长教育欠完善,加大学校德育工作难度

东莞市民办中学的学生85%以上属非本地户籍学生,不少学生家庭背景比较复杂,有些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处于“工学矛盾”旋涡之中,家庭经济条件太差;有些来自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家庭教育多有缺失;复杂的家庭背景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攀比、亲情饥渴、逆反等不健康心理,可能出现更多的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同时,不少民办中学学生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些家長在教育中容易产生误解,踏入误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度不够。

二、改善民办中学德育工作,提升德育效果的对策

从影响和制约民办中学德育工作效果的三大方面问题的剖析中可以看到,由于德育工作与社会和家庭的脱节或背离,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受到严重制约,德育工作效果受到严重限制。民办学校和学生家庭、社会都是德育工作效果的制约因素,也是组成学校德育管理三个方面元素。应当注重研究发挥各自特有优势作用的对策,研究整合三个元素充分发挥共同作用的对策,以切实解决民办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拓宽学校德育工作途径,提升德育实效。

(一)端正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管理元素的保证作用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关键是端正办学理念,树立科学“大德育”观。学校领导班子是德育管理的司令部。建立办学理念端正的领导班子更是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民办中学要调整组成识教育之大体的校董会,建立能办好学的校务会,确立“德育为首,以德治校”观念。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师生为主体,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职员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体系和教育管理体制。把德育作为学校组织机构的首要工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一批强有力的德育骨干,求真务实地开展德育工作。

构建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为重点的德育目标体系。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民办中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实现“三个统一”,构建起以“学会做人”为重点的德育目标体系,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基点的德育主要内容;通过开展符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崇高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光明中学一直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构建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为重点的德育目标体系,使德育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

加强德育机制建设,通过制度育人。要明确管理职责,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精细化管理,规范检查和考评措施,制定德育工作检查评估制度。使德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德育过程得到有效监控。如光明中学建立了《行政值日制》、《年级管理班级值周制》、《学生干部岗位责任制》等学生自我教育制度,设立了“年级德育小组”,配合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实行“学校抓年级、年级抓班级、学生行为各线反馈、归口班级”的管理模式,健全德育工作的激励制度,做好常规检查进行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评选;德育管理实施“三线三级”形式 ,各线各级紧密配合,共同实施现代化人才培养。

(二)重视家庭管理元素,建立家校联系机制

由于民办中学学生家庭的复杂性,做好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更是至关重要。在德育工作中要让家庭参与到学校的德育中来,形成和谐有效的家校联系机制,建立起沟通渠道。让学校、家长双方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在家表现。光明中学奉行“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的理念,定期组织家长进行交流:定期给家长写公开信;班主任经常与家长通电话;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管理决策征求家长意见;学校体育艺术节、体育运动会、教学开放日、感恩教育演讲等活动邀请家长观摩;等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密切配合,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同时,鼓励家长以“情感”为桥梁,以“亲情”为纽带,尤其是引导家长“信任孩子”、“赏识孩子”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家长交流,及时反馈,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打开学校围墙,整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诸多因素,形成强劲的育人合力,构建宽广的学校德育工作新平台,是民办中学德育工作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三)主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

学生在德育中处于主体地位。杜威曾说“道德教育的立足点在于社会生活”,社会是学生课本理论付诸实践的最好训练场所。”所以,民办中学不仅要确保学生的思想得到正确指导,更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进入社会生活实践。

首先,要重视社区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积极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寻求有利于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社会氛围和生活环境。如光明中学组织学生参加“重走东纵路”东莞市青少年军事夏令营,前往虎门硝烟纪念馆,感触爱国情怀;其次,民办中学要以德育工作的实效保证教学质量,改变人们对学校的看法,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针对学校周边环境较差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提高对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如光明中学在周末学生离校及返校时,加大校内外巡查力度,保证学生安全离返校;学生出入校门佩戴学生证,且要有班主任签名的出入证明;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不允许叫外卖,切断一些违禁物品如香烟等进入校园的途径。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作者:周日新

上一篇:校园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中教免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