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2022-04-23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快,社会发展越来越迅猛,国际贸易在我国各大经济领域占领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促使国民经济的对外发展程度也日益加深。为了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经济建设者,中专教育担负着不可小觑的重任,所以很多中专学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这个专业的相关课程。为此,就中专学校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进行探讨研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篇1:

基于协同创新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 要] 在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中,实践教学是很重要的,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是现在的实践教学还比较薄弱,在2016年贵州省出台了《关于组织开展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考核工作的通知》后,基于协同创新的思想为实践教学改革引领了方向。对在协同创新思想下的国际贸易实践改革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 键 词] 协同创新;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贵州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内陆省份,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一直是发展的首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发展国际贸易,积极参与对外经济交流活动,从而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人才。目前贵州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综合能力才能得到运用和提高。然而各个高校实践教学环节都比较薄弱,培养的学生专业素质不高。

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能够更好地为外贸企业服务,要不断探索国际贸易的实践教学模式。2016年,贵州省教育厅出臺《关于组织开展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考核工作的通知》,目的是切实加强我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将协同创新理论运用于高等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实践教学改革引领了新的方向,推动了高等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有很多院校已经普遍开展校企合作,应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但在实际的真正融合过程中却面临不少困难。而国际贸易作为一门外向型学科,在实践教学中对专业技术的培养,综合学科的运用,以及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方方面面都会面临着更多问题。所以要从细微处着手,运用协同创新的理论,不断改进国际贸易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培养专业水平高、综合能力强、能适应社会的人才。

一、课程设置和企业的协同创新

在校学习的学生最终会踏入社会,所以国际贸易的课程设置应该与外贸企业对员工专业技能的需求相结合起来,以此为依据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上,除了教授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比如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函电、国际上通用的贸易惯例和条款外,还可以根据外贸企业对岗位的具体需求来开设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例如,有些外贸企业需要具备与客户谈判的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技能等。但是协同创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贸易的发展,每年定期会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实际了解企业对专业技能需求的变化,然后根据变化,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设置与市场相适宜的课程。

二、专业之间的协同创新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综合外向型的专业,经常会和外籍人员打交道,所以除了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在对外贸企业的实际了解中,很多外贸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都会对外语有一定的要求。目前高校的现状,虽然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英语和商务英语,但是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西部地区的学生,缺乏学习外语的氛围和动力,英语运用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基于协同创新的思想,采取双语教学模式,将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和商务英语结合起来,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外贸人员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

三、职业资格和课程的协同

国际贸易专业会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比如报检、报关的认证考试。报关、报检是国际贸易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从市场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来看,外贸企业会优先录用具有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所以可以将职业资格和课程设置结合起来。针对职业资格的考试内容,课程设置可以相应配对,以便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比如外贸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可以增设《外贸单证实务》和《外贸跟单实务》。

四、校企的协同

现在有很多高校都在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但是大部分的实训基地并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作用,主要原因是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真正达成共识,校企合作只是表面并没有深入。校企协同应该双方共赢,互惠互利。企业的员工可以在学校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学校老师可以带着学生来企业实习,老师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学生也可以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由此实训基地才可以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

[2]宁滨.全面推进协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北京教育,2012(1):5-7.

[3]程晓红.基于协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108-112.

[4]李念良,李望国.高校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 对策与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8):76-78.

作者:文静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篇2: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快,社会发展越来越迅猛,国际贸易在我国各大经济领域占领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促使国民经济的对外发展程度也日益加深。为了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经济建设者,中专教育担负着不可小觑的重任,所以很多中专学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这个专业的相关课程。为此,就中专学校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120

国际贸易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的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国际贸易的整体水平。就目前看来,我国还需要一大批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专业型人才,才能进一步扩大相关的国际贸易业务。所以,对于各个中专学校来说,培养专业素质较强的从业人员才是时下最重要的工作。

1 国际贸易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

1.1 精通的专业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的工作人员应该熟练的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流程应该能够熟练的掌握。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并掌握相关政策法规,例如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惯例、规则以及贸易术语等等,同时面对紧急问题,要有能力进行及时处理,具有比较完备的综合素质。

1.2 较高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在贸易中应用也较为广泛,因此,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基本的英语能力,包括听、说、写等各个方面,如此才能够胜任相关工作,确保其顺利开展。

1.3 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目前,互联网发展迅猛,人们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各个环节的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的运用,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操作人员,都需要熟练掌握文字、电子表格、数据库等软件,在国际贸易中,这些工具的作用非常关键。

1.4 准确的统计与核算能力

国际贸易实际业务中,任何环节都需要工作人员对价格的具体核算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与掌握,例如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核算,企业盈亏等等,同时外汇市场的汇率换算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必须对商品价格与盈亏情况有一个精准的计算,并在交易之前对合同相关价格条款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

2 基于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2.1 贴近专业方向,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对于中专学生来说,学习一些较为实际的操作性较强的技术比较合适,教师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建立起不同的教学模块,例如,公共课、专业课等基础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充分体现学科的厚积薄发的特点。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确保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

2.2 紧跟市场需求,突出学科实用性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国际贸易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除了要建立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同时还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开设相关交叉课程,以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等课程为例,这些课程可以丰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知识体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市场的需求是基本保障,科学实用性是基本的技术支持,两者相结合才能使得国际贸易的学习更具有实用性,实践性也就更为突出。

2.3 注重实践环节,强化课程的可操作性

为了确保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达到要求,具备较高素质,中专学校就必须强化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实际相结合,对案例教学方法加以充分利用,通过对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的讲解,对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解释,如此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理论课的学习,对模拟实验室进行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培养。教师也应该组织学生在遇到操作难题的时候积极讨论,争取自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运用现代化手段,实现教学先进性

中专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国际贸易教育的特点,对现代化教学方法加以充分利用,使教学的专业性、可操作性以及实践性得到强化。教师必须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课程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此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制作,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际操作技巧的讲解。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加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及时更新了解国际化的资源信息。

3 总结

在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加强中专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各个学校必须担起的重要责任。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特点,促使学生基于对本专业发展方向的了解与认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确保学生的学习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郭琳.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企业导报,2015,(12):112,180.

[2]陈红艳.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学理论,2013,(24):307308.

[3]陈芳.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4):106107.

作者:苏婷婷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篇3:

基于“做中学”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基于能力导向的“做中学”实践教学符合适应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并能有效地弥补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将课程体系模块化,更好地体现社会需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在“做”的同时达到“学”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做中学    课程模块化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国际贸易实务等的高级专门人才”。尽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涵盖了实际业务的基本过程,并加入了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但总体看,教学过程仍基本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知识理解向应用能力转化效果不明显(胡振京,2011)。本文基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课程模块化强调“做中学”以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大多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训及企业实习等渠道实施,在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上发挥着重要功效。但是由于贸易实践内容繁多、体系庞杂,这些传统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案例材料的不足。一方面,课堂上的教学案例一般基于各个章节的知识重难点,从新闻报道中进行提炼或由教师进行编写形成,只能起到强化学生理解个别知识点的作用,缺乏综合性案例,难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案例的讲解上,由于教学案例大多以背景介绍、问题发生的结构呈现,教师主要按“介绍背景、分析要点、点评”的步骤进行讲解,使学生要么缺乏代入感,无从下手,要么直接基于分析要点提出解决方案,难以从案例中发散思考。

二是实训安排的不当。目前许多院校的模拟实训课程设置是作为一次系统的操作培训,开设该门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学习相关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使得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不得不延后安排在毕业前夕集中时间内进行,导致在参加综合实训时与理论学习的时间相隔较长,短时间内理解、消化、巩固实际操作技能的效果不佳,而在学习相关理论课的过程中忽略了国际贸易重点业务的单项实训和阶段性实训,使得学生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相脱节,也未能形成有效的实践操作考核评价体系,综合实训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三是实习环境的限制。作为对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让学生进入真实工作环境,在操作中学习是最适应实践教学目标的途径之一。然而,从现实看,学生实践锻炼需求的实际岗位远大于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尤其我国大多外贸企业是中小企业,难以承担众多学生的实践培训任务,且许多企业育人意识不够,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的考虑也不愿接受在校学生短期的到岗实习。即使提供了实习机会,一些企业也只能在不影响日常运营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进行短期的实地考察培训,走马观花地参观业务所涉部门,了解贸易流程,仅能让学生对实际业务有初步印象,难以对专业实践技能进行锻炼并提供指导,教学效果十分有限。

二、基于“做中学”的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

囿于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要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遵循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及社会需求,加强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其中,基于“做中学”的思路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十分必要。“做中学”的出发点是“能力培养”,即以项目或任务为主线推动基于行动的学习,倡导学生在自主性探索中形成适应环境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黄彬,陈想平,2013)。这意味着教学过程中在讲授专业最基本、核心的内容后,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在“做”的过程中达到“学”的目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安排也要相应地改革与调整(乔兴旺,2012)。

(一)课程模块化

目前,许多高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以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函电、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课程为核心,除了国际贸易原理主要从理论上解释贸易的产生,其他课程分别根据国际贸易各环节侧重的内容进行知识构建,每门课程自成系统,内容结构完整,但实际上这些课程之间存在较高的知识重复率,在分别讲授时不仅造成教学任务量大,而且难以做到知识的交叉融合(陈新民,2011),也缺乏阶段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教学融入。因此,结合该专业的知识基础和前沿内容,采用切块、重组的方法,对这些知识点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进行重新分类(刘建中,2011),将课程结构模块化进而在模块中实现“做中学”是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渠道。

培养应用型人才意味着教学要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陈啸,刘杨,2012),那么课程模块化的基准应是基于行业的社会需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付八军,冯晓玲,2007),即必须在具有扎实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国际贸易经营的操作技能。这些要求可以归纳为宏观层面的学习思考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而细分出专业基础和专业应用模块的课程内容。具体的能力要求、目标设定及相应的微观层面模块化的课程组织如表1所示。职业技能学习作为专业应用模块的重点,也是基础模块的最后落脚点,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可以参照企业“设立目标、设计方案——过程实施与管理”的运营程序分步进行。

这样的模块划分,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能够结合培养目标和学生、社会的实际需要,将拟讲授的知识内容按国际贸易发生的因果、前后关系串联起来,围绕各个主题将最需要讲授的精华内容梳理出来形成系统知识讲授,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交融性,尤其在应用创新能力层面注重单项和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训练的比重,让学生在独立的实际操作中深化知识理解并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表1 专业培养能力要求与课程模块设置

(二)实践教学的设计实施

基于模块化的课程设置除了课程结构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变传统教学由主讲教师一人负责的局面,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激励与知识理解应用能力的检验。其中,在职业技能模块中,培养学生对贸易业务的系统理解与独立动手能力尤为必要。通过设置相应的业务背景,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进行营销、财务、金融、定约、储运、税务、海关、保险等各环节的模拟操作是一种有效手段。情景模拟方法的运用,须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做中学”。

1.保证模拟情景的系统性

目前,许多院校运用情景模拟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大多基于简化的企业设定,现实企业经营中如资金往来、财务核算、外贸谈判、海关申报等重要的环节得不到模拟训练,对学生理解贸易经营活动有很大局限性。因此在采用该方法进行实践教学时,必须对应学生的能力培养模块,完善规范模拟情景的系统设定和运行规则,使学生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在更全面的平台上进行系统性实践。

如在市场开拓环节,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出口商和进口商,在对国内外经济、贸易政策环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和利润预期,进而形成营销方案;在贸易磋商阶段,模拟贸易双方进行商务信函或面对面的交流、针对合同条款的商务谈判;在履约环节,按照需要办理进出口手续完成相应业务,并可设置一定的障碍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最后要完成业务的费用和利润核算,形成业务总结报告。系统性的实践成果也可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综合依据。

2.加强模拟情景与现实的关联性

通过情景模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当然不能忽略业务技能在现实中的适应性。由于模拟情景往往设定的是具有代表性的贸易企业和贸易流程,而现实中的贸易企业种类、贸易方式繁多,要避免学生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面对不同问题时生搬硬套,因此,模拟情景应具有较好的现实关联性,能与时俱进地反映贸易环境、政策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例如,模拟企业的建立可考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贸易中的地位和实力对比,根据运行模式的区别采取不同营销管理手段。在完成贸易流程时,可设立有关政府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并考虑贸易相关政策的变动对企业贸易行为的影响。

3.注重模拟实践的过程管理

为保证模拟实践的效果,除了要让学生基于全流程形成关于开展贸易的全局性和逻辑性观点,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及时跟踪评价。因此,在鼓励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教师的引导规范和加强技能掌握。如在合同履行环节,单证的缮制和审核的仿真操作是学习重点,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合同条款准确地制作进出口业务的全套单证,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对已填单证的鉴别审核能力,可提供相关单证案例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分辨单证存在的问题及可能造成的风险并能提出修改意见,以利于教师从多维角度评价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而控制教学进程。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的实际技能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课本、局限于课本知识框架,而是要充分发挥“做中学”的积极作用,基于能力要求将课程体系模块化,尤其通过注重系统逻辑性、现实关联性的专业应用模块设计实现理论理解与实践应用穿插交融。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习兴趣、充实技能,并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啸,刘杨.国际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法研究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2(4):92-95.

[2]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

[3]付八军,冯晓玲.高校课程群建设:热潮还是趋势[J].江苏高教,2007(4):63-65.

[4]胡振京.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1(15):5-56.

[5]黄彬,陈想平.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高等教育管理,2013(5):41-45.

[6]刘建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模块化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47-50.

[7]乔兴旺.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6):188-192.

作者:陈宇媚

上一篇:电子商务商业增值分析论文下一篇:企业跨国经营文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