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国际贸易论文

2022-07-03

摘要:改进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课程,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能力全面的国际商务人才。国际贸易实验教学还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真实性,趣味性,挑战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吸收国际商务的最新成果,以适应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专业国际贸易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专业国际贸易论文 篇1:

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由国际贸易专业文化知识、基本技能、技术技能和学生个人素质等构成,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学校因素、学生因素、政府因素和企业因素。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各国的理解略有不同。在国外,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的Beverridge,其目的是用来判别雇佣劳动者的标准。国际劳工组织把就业能力界定为“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则把就业能力界定为获得工作的能力以及在企业中取得进步并发挥自我潜能,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做出贡献的能力。美国劳工部把就业能力分为基础性技能和工作性技能两大类。英国教育与就业部指出就业能力包括传统智力技能、核心技能、拥有市场价值的个人特性和掌握企业如何运营的知识。加拿大会议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基本技能、个人管理技能和团队技能。

在国内,关于就业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构成要素和层次方面。郑晓明(2003)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谢志远(2005)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王霆(2006)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技能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可变化的核心能力群,可具体归纳为劳动者满足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三大要素。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本文赞同郑晓明的观点。

二、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地方高校是指省(直辖市、自治区)属高校和省直属市(地区、州)属高等院校。相比于部(委)属高校,地方高校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服务方向,为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国地方高校数量大,专业丰富多彩,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就业能力要求。为了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每一专业的学生都应掌握该专业所要求的特定就业能力。那么,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应该需要具备哪些就业能力呢?根据地方高校服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本人认为,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就业能力: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文化知识

专业文化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国际贸易专业文化知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其一是一般通识知识,主要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其二是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等方面的知识;其三为专业核心知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国际营销、外贸英语函电、报关报检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外贸单证制作、国际商务谈判等方面的知识。

(二)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技能

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技能主要包含8个方面:(1)表达沟通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较强的文字组织、书写、表达能力;有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即口齿伶俐、表述问题明确、思路清晰,逻辑性强。(2)人际交往的能力,要求国际贸易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与相关部门的良好关系,处理好与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当地政府、海关、商检等部门的关系,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3)开拓创新能力,要求国际贸易工作人员要头脑清醒、思维敏锐,时刻注意国际贸易信息,抓住商机,大胆创新,出奇制胜。(4)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并有效地协调起来,包括协调关系和善于用人等等。从近几年地方高校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大学毕业生中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用人单位的首选对象,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5)决策能力,是指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在业务洽谈面临多项选择时能及时、果断地作出最佳选择的一种能力。(6)外语应用能力,要求国际贸易工作人员能熟练地直接运用外语与外商进行交谈、起草和阅读往来磋商函电、拟制合同等。(7)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对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和EDI系统的使用能力,比如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单据的起草、录入,对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微机化管理等。(8)团队合作能力,团队精神是人的社会属性在当今企业和其他各社会团体的重要体现。当一个人的个人能力与其团队合作能力发生冲突时,企业或公司更看重的会是后者。

(三)国际贸易专业的技术技能

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技能主要包含8个方面:(1)国际市场调研能力。国际贸易人员要掌握国际市场调研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具备国际市场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和国际市场预测、决策的能力。(2)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能够通过市场调查分析确定市场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然后制定营销策略,提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的认知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3)成本核算能力。国际贸易从业人员要能够计算出口总成本、出口外汇净收入、出口盈亏率、出口换汇成本等指标,合理对外报价。(4)商务谈判能力。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有较高的谈判技巧和谈判驾驭能力,能够很好地把握和处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各磋商环节中的各种问题。(5)报关、报检能力,即通晓海关报关报检业务程序,熟悉海关法规和通关的规则制度,能准确地判断进出口商品所属税则类别,能独立填写进出口货物海关报关单、报检单,核算各种税收。(6)出口制单结汇、进口审单能力。国贸工作业务人员要熟练掌握进出口交易中应提交的信用证、装箱单、提单、保险单、汇票、产地证书等各种单据种类,每种单据的内容和具体的使用方法,能够独立制单、填单、审单,办理议付。(7)跟单能力。即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和模式,有良好的英语读、写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刻苦的工作精神;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相关单证审核能力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8)国际货款结算能力。即熟悉汇付、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等国际贸易中常见的支付方式的业务流程和运行程序,根据货物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支付方式来及时、安全地进行货款的结算。

(四)个人素质能力

个人素质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敬业。从事国际贸易就意味着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甚至节假日的时候也不能休息,而且经常出差在外,非常辛苦。没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是做不好国际贸易的。(2)耐心。外贸行业中开展一笔业务,从交易磋商开始,到签订合同直至合同履行完毕,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就要求业务人员要有耐心,认真负责,切实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3)自信。这一点最重要,在对外贸易中,很多潜在的客户,都是要在很长的时间里才转变为真正的客户。(4)身体素质。国际贸易专业人员经常进行户外工作,因而要有健康的体魄,有活力,能吃苦耐劳。

三、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从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来看,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因素比较多,但综合起来,可概括为学校因素、学生因素、政府因素和企业因素四个方面。

(一)学校因素

1.专业定位。专业定位就是准确把握专业特色,确定服务面向、培养目标及任务,它体现的是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管理理念和策略,对专业未来发展等具有引领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专业定位,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地方学校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师资条件、生源、办学设施、办学经费等实际情况对专业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其中主要包括专业服务方向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专业特色定位等。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国际贸易专业定位应以教学为主,研究与服务为辅,专业口径与人才培养规格适当,专业特色明显,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地方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主动协助地方解决涉外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就是专业所要开设的全部课程及其相互间的比例关系,是本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整个知识体系,也就是学生学什么知识的问题。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题和专业选修课程等课程结构,也可以分成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结构。课程结构在很大包括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未来的事业发展。因此,课程设置要结构合理,比例适当,内容难度适中。课程太多、内容太难,就会出现泛而不专,学而不透等不良情况;反之,课程太少、内容太浅,就会出现偏而不全,用而不够等现象,其结果都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3.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目前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培养模式不科学。一方面,从讲课的内容来说,理论教学太多,实验、实践教学偏少,不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育,从而导致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从课程教学的方法看,目前大多数教师上课还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一些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如案例讨论式、启发式及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很少采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课程考核方式。为了检验学生对某一课程学习后的掌握情况,学校都会对该课程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封闭式的试卷考试、开放式的动手操作、实验设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但考核方式不同,对促使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差别会很大。对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的考核,如国际贸易课程考试,采用试卷考试效果要好,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好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为国际贸易实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如果是国际贸易实务、报关报检实务采用开放式的专业技能操作考核,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每门课程的考核,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分别采取针对性的考核方式。

5.学校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就业观念不全面,对就业信息不了解,对就业能力缺乏自信,对求职就业感到茫然甚至恐惧。因此,在校期间,学校需要对大学生进行适度的就业指导。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总体情况看,低层次和一般化的基本服务进展较大,高层次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严重不足,认识也远远没有到位。为了迅速提高学校就业服务与指导水平,地方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对就业环节帮助、需求信息提供政策制度指导、求职技巧指导、职业心理辅导、择业决策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和综合素质塑造等各方面进行梳理和强化。

(二)学生因素

1.未来就业规划。未来就业规划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整合自我经历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志向和愿望,是对个人未来职业的自我定义。大学生在就业规划形成过程中,会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统筹思考,形成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职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构建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或明确就业目标。明确这一规划的大学生就会在自己的职业理想基础上,认真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寻求工作的机会,通过成功就业来实现就业的目标和愿望。因此,从大学新生一进校就引导学生好设计好未来的就业规划。

2.专业背景。专业背景是指毕业学校品牌、知名度、声誉度及专业特色情况,如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985、211高校等。在当今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面对同等能力水平的求职学生,学生的专业背景对求职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地方高校既不是国家一流大学,也很少是985、211高校,从专业背景来说,学生在求职就业方面处于一种劣势。因此,为了弥补自己的专业背景不足,地方高校国家贸易专业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专业动手能力优势,在专业应用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3.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人力资本的核心要素。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上文已分析过,在此不再阐述。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看,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要找到和保持一个好的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其中专业技能更为重要。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大多只能被迫从事一些没有技能的简单劳动。

4.学生基本素质。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指学生在学校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一般社会资本能力和个性品质,比如,前者包含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后者具有的诚实、热情、责任心自信心和适应性等。其中,社会资本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赢得资源以及在职业生涯中得到帮助。因此,良好的社会资本素质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和保持就业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是大学生实现就业动机的关键要素。

(三)政府因素

1.经济形势。国家的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状况密切相关。经济形势向好,就业机会增多,有助于大学生就业;相反,经济形势趋淡,市场萧条,企业减产减员,就业机会减少,大学生就业难度变大。作为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来讲,目前经济形势的影响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萧条,国际市场疲软,出口减少,国家采取了以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措施,这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各类涉外企业减少了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

2.招生规模。经济形势因素从人才需求方面影响大学生就业,招生规模是从人才供给角度影响大学生就业情况。在一定的人才需求情况下,人才供给越多,人才过剩现象就越严重,求职就业就越困难。随着我国高校的进一步扩招,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急剧扩大,远远超过了各类涉外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再加上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就更使得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3.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解决现实中劳动者就业问题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方案及措施。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如鼓励大学生报考国家公务员,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等。这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选择,二是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三是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四)企业因素

1.用人规模。用人规模是指企业用多少人的问题。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在企业,特别是涉外企业。因此,企业的用人规模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规模。衡量企业的用人规模,一是看企业个数的总数量,企业数量越大,员工需求就越多,大学生就业规模就越大,反之,就越少;二是看单个企业的用人数量,在企业总个数一定的前提下,单个企业的用人人数越多,企业总体用人数量也越大,大学生就业人数也会相应增加,反之,就会相应减少。

2.用人制度。用人制度是指企业使用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利用人才的问题。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用人原则和用人标准。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不管有多高,如果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求职过程中都会被企业拒之门外。因此,地方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了解企业的用人制度,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培养合格人才。只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3.学校实习基地的提供。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的特色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就要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场地和实习基地相配套。学生的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地方高校一般都能提供,但专业实习基地地方高校几乎没有,只能求助于校外企业和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因此,企业能否为学校提供相应的充分的实习基地,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进而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产生决定性影响。

参与文献:

[1] 励骅,房利.英、美国家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高教

发展与评估,2011,(4).

[2] 孙俊华,等.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

[3] 甘瑁琴.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培养路径

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

[4] 李友俊,等.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表

现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4).

[5] 张天意.浅析经管类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培养路径[J].

教育研究,2011,(11).

作者:肖黎 皮修平

高校专业国际贸易论文 篇2:

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的探索

摘 要:改进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课程,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能力全面的国际商务人才。国际贸易实验教学还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真实性,趣味性,挑战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吸收国际商务的最新成果,以适应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国际商务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牢固确立了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高校应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加速高等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起到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高校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的意义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飞速发展,高校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他们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更好地驾驭国际市场和进行国际商务运作。

1.1 加强实验教学可以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技术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完全放开,给众多的企业或个人带来了更现实的机会。外贸业务通常涉及货物的买卖、运输、保险、国际结算和海关、检验检疫、索赔仲裁、外汇核销等多个环节,因此,拥有熟悉和掌握外贸业务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是确保企业在国际市场纵横驰骋的基础。实验教学有助于高校加速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开拓创新能力,驾驭市场能力和国际商务运作能力的国际经贸紧缺人才,以解决经济全球化和迎接贸易壁垒的当务之急。

1.2 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国际商务活动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如何开拓市场,发展客户,解决纠纷,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我们不断开动脑筋,灵活运用各种贸易手段和工具去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实验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全方位地考核学生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提高其操作技能,应对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1.3 加强实验教学,是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有序开展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往往被外贸单位因为公司商业保密等诸多原因不愿接受,导致他们的实习困难。所以学生的实际商务能力的培养的重任还是落在我们学校的实验中心。实验教学更侧重于培养的是学生国际商务活动中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优良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我们与实际工作完全吻合的实战演习,可以使学生能到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国际贸易实验教学课程的改革,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为宗旨的理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围绕“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提高专业实践环节在其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地位,适应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技术人才的新要求,也是高校打造国际贸易专业品牌以及提升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4 改革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是适应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我国,阿里巴巴国际站,环球资源等国际商务网站也不断壮大,我国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也更多地利用网络平台以寻求自身的发展和突破。这种变化对于当今的国际商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有效地寻找客户,与客户进行沟通,并顺利完成交易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在实验教学中补充完善的地方,也使学生能适应从传统的贸易沟通模式到现代电子商务模式的转变。

2 现阶段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现阶段很多高校采用的实验教学的方法有手工单证练习,专业实习,国际贸易模拟教学实验。手工的单证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国际商务单据的制作和处理方法,但方法笨拙麻烦,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也很单一。到外贸企业参加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因为时间短,而且企业涉及到商业机密的保护问题,一般企业都不愿接受。即使接收,企业也不会让学生去接触重要的交易环节。所以最重要和最发挥作用的就是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现阶段的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对国际商务知识点的掌握,提高进出口贸易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些方面还是有所成效,但是在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两方面很欠缺,亟待提高。下面重点分析一下现阶段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

2.1 现有软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适用性和易用性上也有所缺陷

实验教学中所使用的软件陈旧过时,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不能体现当今国际贸易新的发展和技术。实验教学软件有些流程由软件公司设计得不够合理,比如先签订合同再进行预算;实验教学软件不稳定,存在漏洞,比如学生在磋商过程中经常出现邮件无法发送、合同无法建立等同题。软件偏于程序化,缺少变化,灵活性差,评价系统也不够科学合理等。而且有些高校对于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学所需的硬件和经费投入等跟不上实际需要,导致很多高校国际贸易实验中心处于低水平教学运行状态,教学水平都不是很高。

2.2 实验教学中老师主导性作用发挥不够,师生互动也不足

因为模拟操作是学生对电脑和软件,即使是软件的错误程序,指导老师也无法修改,必须按照系统指示进行操作。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为了拿实验课程的高分,屈从于软件程序的不当安排。这种实验操作就误导了学生,完全违背了实验教学的宗旨。更谈不上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实验过程中,导致学生关注的只是系统中自动生存的成绩评定,没有问题,基本脱离了老师的指导,学生和老师失去了专业领域深层次的沟通。

2.3 实验课教学培训缺乏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训,与实际工作的需要有差距

国际贸易的单证培训和模拟实验都是有学生个体完成并考量,缺乏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老师的教学也是传统的填鸭式,缺乏互动性;模拟软件的操作也是过于程序化,僵硬化,缺乏实际国际商务活动的动态性,变化性,趣味性,学生无法感受到通过国际商务活动而实现的贸易方式,营销方式或者是与客户沟通方式的创新,缺乏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高校国际贸易实验教学创新思路

真正的国际商务活动是通过在不断地与客户,政府机构,运输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才完成的,是一个贯穿团队合作和需要不断自我思考和创新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对于这种封闭,几乎静态的模拟商务环境进行更新改造,营造一个网上模拟学生和教师互动的环境,增加趣味性,真实性,挑战性,才能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能力,也才能向企业输送真正的人才。

3.1 实验教学的内容编排应体现实战性,挑战性和趣味性

在这样的实验教学整个流程中,指导老师应该设计好动态的交易背景,提供的是一个接近真实的国际贸易和互联网环境,融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为一体。老师扮演学员的客户,商检,海关,银行,船公司等部门,设置交易陷阱,从而全面考核和提高学员公司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在这个开放和充满竞争的市场,学员不仅要娴熟、高效地应对正常贸易操作、赢得利润,而且学习处理贸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规避风险、降低损失。从中可以体会实践课程的真实性,重要性,趣味性,从而实现“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使传统的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由静态转以动态化,先进化,实际化。

3.2 实验教学应该体现互动性

国际贸易实验课程教学应该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很好的互动与结合起来。学生各小组之间相互竞争对抗,同时所有的贸易小组与實验指导老师进行抗衡。这样就为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学生方由于彼此合作的需要,积极地交流沟通,彼此合作,同舟共济。同时,学生需要在和老师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尝试着解决问题,避免老师设置的交易陷阱,取得成功。这样就实现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因此可以很好地改变以往教学单调无味,单纯知识灌输的局面,全面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3.3 实验课程教学的评估体系应该体现全面性

实践课程将学生日常公司业务运作代替传统的课堂/课后作业,公司业绩成为考核学生的主要客观标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老师的筹划可以逼真再现外贸竞争的真实和严峻性,可以制造出一种真实的气氛,让同学们会认真并很有兴趣的投入其中。对于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进行全面培养和考核。

3.4 实验课程的指导老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认真负责,全身心地投入到实战演练中

网络实战培训中,培训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指导老师的水平和投入状况。指导教师应注重积累实战教学案例和经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不同的学员公司制定不同的经营策略。同时,还应该引入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这些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国际商务人士会給实验教学带来更多有益的信息和经验。

3.5 建立校、企、研合作的实验基地

我们要与企业联合合作,参与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更快提升学生的网络贸易的技能。同时和专业国际贸易实验中心或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完善教学软件,探索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通过现代IT技术搭建院校先进专业化的实验系统,构建一个集专业教学平台、研究平台、实训模拟平台等为一体的综合实验环境。不仅对于高校本专业学生,全校各专业学生,而且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操作的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 翟博.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09-20.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00730/t20100730_501910.shtml.

[3] 丁超.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0,4(上).

[4] 张汝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

作者:沈洁

高校专业国际贸易论文 篇3:

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探讨

摘 要: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对国际贸易人才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提出新要求。为了适应市场变化,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改革。本文首先阐释了创业创新人才的能力,包括学习思考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其次,根据创业创新人才的能力要求,对培养方案的修订、创业创新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师资培养作出详细说明。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第一,解读了国际贸易创业创新人才的能力构成;第二,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模块;第三,强调了竞赛模块在创业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和功能。

关键词:本科高校;创业创新能力;国际贸易专业

本文索引:韦倩青,农宁宇,覃莉.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探讨[J].中国商论,2022(03):-152.

近些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逆全球化浪潮带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使得诸多国家经济陷入停滞或衰退,全球贸易锐减。同时,危机带来新机会,互联网飞速发展促进了传统业态升级,催生了新业态,也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明确了方向:适应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培养学生学习思考能力的同时,重视培养创业创新能力。

1 创业创新人才能力和素质解读

1.1 创业创新人才的能力构成

国际贸易创业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学习思考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如表1所示)。创业创新能力是学习思考能力的升华,具备这个能力,学生会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担风险、乐于创新的精神。

国际贸易创业创新人才培养除了具备上述能力外还需要突出特色,利用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充分联系企事业单位,通过“产学研”结合,使毕业生不仅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能适应国际贸易领域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1.2 创业创新人才的素质与知识结构

国际贸易创业创新人才需要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应帮助学生构筑完备的知识结构。具体而言,国际贸易创业创新人才的知识体系包括: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见表2)。

2 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调整

根据国际贸易创业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課程设置在已有框架下做出适当调整。总体而言,培养方案分为两大模块:理论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活动。

2.1 理论类课程的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学分规定必须符合教育部的规定和要求,本科高校自主进行课程和学分调整的空间不大。学门核心课程、学类核心课程是经济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还可以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课程,通过专业核心、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国内外经济与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知识原理,熟悉商务活动的业务内容、业务流程。

2.2 实践类课程与活动的安排

修订除了调整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中的总学分、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也需要优化。以广西大学为例,目前最新版的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规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分,其中实践类课程与活动要求学分为25分。此外,培养方案中还专门规定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分为“高级研究性学分”“竞赛学分”“技能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创业实践学分”,规定学生必须拿到4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才准许毕业。

3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创业创新人才能力的要求,本科高校需要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外延和内涵的调整。实践教学体系外延扩展为三大模块:校内仿真实验模块、校外实践模块、竞赛模块。就内涵深化而言,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时更新各个模块的教学实践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实践教学体系的外延扩展

3.1.1 模块一:校内仿真实验模块

校内仿真实验教学分为基础性实践教学和专业性实践教学。基础性实践教学主要是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训练、中文写作实训、创新创业虚拟仿真实训等。其中,创新创业虚拟仿真实训,是创业创新教学的实验环节,在学生学习《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后,利用教学软件平台进行创业创新的模拟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实操能力,激发和培养创业创新意识。专业性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实验课程,主要是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电子商务实务操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其中,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是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学生通过进出口模拟软件、外贸单证等,对所学知识进行仿真演练,主要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实验项目设计和操作能力。

3.1.2 模块二:校外实践模块

校外实践环节是认知性实践训练活动,分为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毕业实习两大类。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学校组织的、到区里各县市的调研活动,以及学生自己安排的、到企事业单位的短期实习。这些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离开学校这个“象牙塔”,切实接触社会,增强感性认识,锻炼社会认知能力。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之前,到企事业单位从事至少1个月专业工作的实践活动。与寒暑假社会实践不同,毕业实习更锻炼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校外实践环节弥补了校内仿真实验教学脱离现实的不足。

3.1.3 模块三:竞赛模块

竞赛模块是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中常常被忽视的环节。自2014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各级各类创业创新大赛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创业创新能力的机会。除了创业创新大赛,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校外比赛,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为依托,让学生自行组织各类校内比赛。专业竞赛还有“参赛与教学相长”的作用。在参赛过程中,如果有企事业单位参与竞赛项目,教师不仅能收集到企业的经典案例,积累教学资源,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将相关典型案例传授给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此外,教师还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联系,便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为校外实践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

3.2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深化

3.2.1 校内仿真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虽然各类国际贸易模拟软件依照实际国际交易流程设计,能够让学生通过操作软件,把书本上学到的国际贸易实务流程体验一遍。但是,现实中国际贸易的一些场景和功能无法通过软件复制,比如,市场的变化、风险等。为了弥补这部分的不足,让校内仿真实验更贴近现实,可以增加校内仿真模拟训练。仿真模拟训练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课堂仿真模拟训练,即在相应课程设置小组模拟训练,让学生分小组,根据老师设置的模拟情景和任务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公司,模拟外贸交易的相关流程。

第二种是课外仿真模拟训练,即利用“第二课堂”等课外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创建自己的外贸公司,聘请校外经验丰富的外贸从业人员作为实践导师,并让校内各课程任课老师作为校内导师,学生根据竞赛或者项目的要求,完整模拟操作整个国际贸易流程,并采用路演、研究报告等方式,将公司运营绩效等提交给评委或者指导老师。因为师资受限,有些高校无法实现课外仿真模拟训练项目的常态化,但是,课堂仿真模拟训练完全可以实现。

3.2.2 考核方式和评价的创新性

传统考试方式是开卷或闭卷的笔试,这样的方式更适合理论类课程的考核。对于实践类课程和活动,评价体系与理论类课程不同,考核方式也需要考虑实践类教学活动的特点。实践类课程的考核需要充分考虑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不应仅仅依据实验结果。对于校外实践模块,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考核方式采用实践报告、实习报告的方式,以等级呈现,并包含实践单位、实习单位对学生表现的评语。这样便于全面了解学生实践、实习情况。此外,教师还应该不定期到相关单位实地了解学生实践、实习情况,对学生表现做出客观判断,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

3.2.3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活动要顺利开展,学校需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参观、实习的机会,而且便于学校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来说,进出口公司和与进口业务相关的其他企事业单位都是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选择对象。此外,高校还可以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进出口企业合作,让部分学生参加春季、秋季的广交会、进口博览会等,拓寬学生眼界。

4 国际贸易创业创新师资的培养

4.1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培育创业创新师资

4.1.1 “引进来”壮大创业创新师资队伍

“引进来”壮大创业创新师资队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高校师资招聘时,适当考虑引进硕士学位以上,兼具国际经济与贸易、创业创新从业经历的教师,以及硕士学位以上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同行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方式,让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分享经验,提高教师整体的创业创新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柔性人才引进方式,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士担任学校的创业创新教育业界导师。通过不定期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不定期参与实践课教学,让在校教师、学生丰富创业创新实践知识。此外,在理论课程教学安排中,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安排少量课时,请创业创新教育业界导师到课堂上分享实践经验。创业创新教育业界导师的职业背景和人脉关系,也可以成为高校发掘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渠道。

4.1.2 “走出去”提高创业创新师资质量

“走出去”是充分利用已有师资力量,提升现有师资力量创业创新教学能力。对于本科高校“走出去”方式的创业创新师资培养更为重要。“走出去”的渠道有两个,一是学校安排、鼓励创业创新师资参与相关教学能力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另一个是学校根据专业需要,推荐教师不定期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4.2 完善创业创新师资的评价体系

在专任教师岗位考核中,高校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比如,指导学生参与各类职业竞赛的教师,根据指导任务的难易程度折算成适当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计入岗位工作量考核中。如果指导的参赛学生获得了省级以上的名次,高校需要给予指导教师奖金,以提高老师们参与职业竞赛指导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在职称晋升中,除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情况,还需要考虑教师参与实践类教学活动的情况,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等。特别是在国家提出破除唯论文、唯项目评价人才的今天,职称晋升评判标准如此调整,才能全方位评价人才。此外,对于到企业挂职学习锻炼的教师,其挂职锻炼期间,学校可以考虑适当减免岗位考核对教师的课时量、科研量要求。

总之,本科高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从实践教学体系外延扩展和内涵深化,以及创业创新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张雪青.地方性高校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7(28):44-46.

[2]颜海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析:以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3, 423(5):227-229.

[3]翁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学术探索,2013(10): 153-156.

[4]徐辉,李长华.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竞赛对国际贸易教学的影响探析[J].对外经贸,2013,227(5):143-144.

[5]黄素心.国贸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J].商业经济,2013,420(4):122-124.

[6]陈宇媚.基于“做中学”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15,672(4):159-160.

On the Reform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siness School,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WEI Qianqing  NONG Ningyu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Guangxi  532200

QIN Li

作者:韦倩青 农宁宇 覃莉

上一篇:电子商务筹划管理论文下一篇:学习两会心得体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