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针对目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轨、学生贸易实务实践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各高职高专院校对产业融合、校企合作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为企业培养德才兼备、具有一定实践与创新能力专业人才目标的指引下,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与秦皇岛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深入合作研究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产业融合、校企合作模式。

第一篇: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调查报告

摘 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背景下,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企事业单位、历届毕业生和高校教师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目前企事业单位、高校教师和历届毕业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都非常重视,但是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侧重和实际需求还有出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亟待加强,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创新能力;调查分析

目前,大部分浙江省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只不过专业名称稍有不同,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贸易类(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医药方向)、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纺织设计与贸易类等。招生类型主要有文科、理科、单考单招和五年制转入(3+2)四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中小微企业。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缓1慢的情况下,一方面,很多中小微企业纷纷裁员降低成本以求度过难关。就业难就成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毕业时面临的紧迫任务。另一方面,随着出口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对外经贸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为了切实了解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更好的促进外经贸人才的培养,开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调研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是基于企事业单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学生和实际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三维视角进行的。根据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我们的调查目的,我们设计了3份不同的调查问卷,即高校企事业单位问卷、学生问卷和高校专业教师问卷。企事业单位问卷选取浙江宁波、绍兴、杭州、温州等地区的外经贸企业、事业单位共49家外经贸一起进行调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问卷包括绍兴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2015级毕业生。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教师调研主要是到嘉兴、杭州的两所兄弟院校调研。

2.调研方法

三份问卷在编制过程中先参考了相关文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头脑风暴法将已有研究成果重新讨论,加入新的开放式问题,在广泛征求来自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教师、学生与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基础上,编制形成的相关选项。49家外经贸的企事业单位调查问卷,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电邮方式)和实地访谈两种方式进行。企业所在地覆盖了浙江的几大主要城市。其中我们对绍兴、义乌、海宁和宁波的10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调查是通过向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实务专业2009级-2015级的21个毕业班共发出学生问卷500份,其中收回问卷301份,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为60.2%。实际从事教学的专任教师问卷选取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任教师。访谈对象主要是选取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2015级各班的学习委员、相关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任课教师及个别企业的经理代表。通过与他们座谈、单独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任课教师和企业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和岗位对接情况在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二、调研结果分析

1.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分析

(1)教师、学生和企事业单位都倾向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问卷调查显示,49.3%的专任教师、51.6%的学生和54.7%的企事业单位认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2.8%的专任教师、35.4%的学生和40.1%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应该是应用型人才,10.4%的专任教师、8.9%的学生和3.6%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应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只有7.5%的专任教师、3.1%的学生和1.6%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才。这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的背景下,深处时代变革的教师、学生和企事业单位,都已经意识到了经济全球化对经贸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不仅能够从事一般的经贸岗位工作,而且都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见表1)

(2)课程结构基本合理。对于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结构,73.5%的专任教师认为基本合理,16.4%的教师人才不太合理;60.4%的学生认为基本合理,20.9%的认为不太合理;51.6%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基本合理,39.7%的认为不太合理。(见表2)

2.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程度

通过对兄弟院校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表示“非常关注”的人数占34.8%,“比较关注”的占47.6%,“关注”的占17.6%,;2005级-2009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当中有28.1%选择非常关注、50.4%选择比较关注,21.5%选择关注;企事业单位对创新能力培养格外关注,其中35.7%选择非常关注,40.5%选择比较关注,这说明在当前全社会崇尚创新的大背景下,专业教师、学生和企业对创新能力培养普遍持关注态度。(见表3)

3.创新能力素质的内涵

创新能力素质,集中反映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和评价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素质。53.6%的专任教师、48.4%的学生和52.6%的企业选择了业务拓展能力。(见表4)这说明业务拓展能力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创新能力素质中处在的核心地位。关于如何培养业务拓展能力方面,而在形成和培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的业务拓展能力调查中,显示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和专业、毕业实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同时,各类专业学术竞赛和学年的毕业设计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社会实践调查和毕业实习,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经验和阅历,而这一点正是外经贸企业招聘职工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见表5)

4.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状况

关于当前学生实际创新能力状况,有53.6%的专业教师、58.4%的学生和39.4%企事业单位认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很强,只有3.6%的教师、6.7%的学生和4.6%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强,这说明我院毕业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识深刻,但是创新能力不强。(见表6)

5.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在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方面,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创新能力的因素占较大比重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分别站到45.1%和42.4%,而自我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所占的比重比较小,但是事实上自我创新意识和自身的思维能力却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的内在因素,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学生对创新能力概念认识不清的现状。(见表7)

6.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在面向2005级-2009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您通常以什么形式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可以多选)”,选项占的比例最大的是参加科研项目训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其中有76.8%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科研项目训练可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70.1%的学生认为通过小组讨论实现,46.7%学生认为通过案例分析实现。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作良好地合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见表8)

在面向专任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您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教学中应该?”,多数专任教师认为通过建设教育创新工程,提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改革教学理念,改革灌输式教育为启发诱导式教育,其中有53.42%的专任教师认为通过建设教育创新工程,提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改革教学理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8.72%的老师认为通过改革灌输式教育为启发诱导式教育来实现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见,大多数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见表9)

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师生的创造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长期综合性的陶冶与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创新能力素养成长不可或缺的土壤。只有在良好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和性格塑造,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个公正、平等、竞争的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成长环境。

2.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素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创新型师资队伍,只有教师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外经贸人才。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就无从谈起。要建立健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修养,增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3.更新传动教育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来自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单一知识结构难以提高创新能力,合理的课程体系是知识结构优化的保证。在设计课程体系方面要体现多学科的交叉、文理的渗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具有人文、社会、经济、法律、管理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4.积极改革考核方式与考试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为加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考试可以采取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点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有实践环节的要进行实践能力考核。具体考核形式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小论文、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以促进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加强校企协同创新,整合实践资源

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操作层面,要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各产业的协同创新,借助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然,校企合作的前提是互信,合作的基础是互利,合作的目标是双赢。校企双方要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可以以项目带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

总而言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专业的教师、学校管理者,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要不断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型外经贸人才,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瑞荣.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对外经贸,2012(9):125-127.

[2]吴建功,万雅兰.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结构探究[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3(1):116-118.

[3]胡俊文汪朝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索质的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6,(5):63-64.

[4]惠啸.地方综合性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11):317-318.

[5]江高翔.论大学生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54-56.

[6]王洁.中原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作者简介:王瑞荣(1978- ),女,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师、商务师,硕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产业经济研究;魏艳秋(1980-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师,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产业经济研究;覃琴(1981- ),赤壁市第一中学,中级职称,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研究

作者:王瑞荣 魏艳秋 覃琴

第二篇: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产业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摘 要:针对目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轨、学生贸易实务实践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各高职高专院校对产业融合、校企合作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为企业培养德才兼备、具有一定实践与创新能力专业人才目标的指引下,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与秦皇岛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深入合作研究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产业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本文将针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产业融合;校企合作

中途分类号:F74-4

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产业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产业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外贸企业全面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实现课题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外贸实践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外贸企业的资源和设备、节约了实习实训环节的教育成本,同时走向外贸企业、真实的外贸业务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以使学习内容变得更具体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作为外贸企业,也不用再担心人才培养、人才储备的问题,因為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外贸企业的需要量身定制外贸人才。可以说,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产业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院校和外贸企业双赢的教学模式。

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产业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产业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聘请外贸企业专家来高职院校授课

多数高校专任教师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工作经验。一些专任教师,有在外贸企业工作的经历,但是由于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多已经过时。聘请外贸企业专家来高职院校授课可以弥补专任教师工作经验不足和知识过时的问题。同时,外贸企业专家的加入给专任教师带来新鲜血液,增加教学团队的活力。

2.专任教师走入外贸企业

师资力量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目前,各高职院校倾向于通过优厚的待遇鼓励专任教师到外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目的在于增加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向秦皇岛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等许多大中型外贸企业派出青年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实践经验以及教学水平,为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3.引外贸企业走入职业院校

引外贸企业走入职业院校对高职院校和外贸企业都有极大的好处。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学校可以节约实践基地的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学院可以实现订单式培养,为学生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可以选拔优秀并且适合企业发展的外贸人才,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

三、目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产业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合作深度不够

产业融合、校企合作是政府牵头的教育改革,因此其动力首先来源于政府的政策要求,政府虽然有相关的政策要求。但相关的制度保障、政策支持还没有严格的落实。其次来源于现在职业院校的招生就业形势,没有好的办学模式、办学实力不能吸引学生报考,学生的就业也不会好。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院校有招生就业的压力,我国的教育现状是只有少数的高职院校有招生就业的压力。最后来源于外贸企业的竞争压力,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外贸企业需要职业院校在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外贸人才的同时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外贸企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比较被动与茫然的状态。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产业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究时间短、发展慢,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职业院校与外贸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持续性差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数基于校企合作协议或校企合作项目进行的,而这种合作协议和合作项目都有很强的时间性,一旦协议时间结束或合作项目完成,这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往往也就随着结束。但是国际贸易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会因为校企合作的结束而结束,国际贸易实务的专业建设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四、解决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产业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建立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完善的产业融合、校企合作制度

校企双方在过程管理、资金保障和实习实训内容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以保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产业融合、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双方要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协议必须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明确合作过程中各阶段双方的资金、人力等投入与管理,明确在合作期间双方对学生的考核管理,实现双重考核。

2.加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产业融合、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管理

国际贸易实务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会随着在产业融合、校企合作的协议执行完毕而终结,学院需要加强产业融合、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管理。加强实习实训课程的比重,实习实训课程必须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贸业务人员来担任。专业课必须由具有双师资质的专任教师或外贸人员来担任。对于学生的考核加强具有实践性的过程考核。

参考文献:

[1]许清.现代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共赢模式初探[J].科技风,2021(01):162-163.

[2]邱仁义.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J].管理科学,2020年:39-43

[3]韩旭,张俊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成效、困境与方向[J].教育与职业,2020(24):41-45.

[4]房琳,王妍捷.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困境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商贸人才,2020(12):183-185.

[5]包春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科教文汇,2020(33):13-14.

[6]朱兴统,王爱国.基于校企协同合作的学生大数据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J].计算机时代,2020(12):70-75.

本文系2020-2021年度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院级课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产业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课题编号:B202018)的终期结项成果

(1.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311 2.康泰医学系统(秦皇岛)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秦皇岛 066000)

作者:李颖 李天宝

第三篇:跨境电商下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基于网络发展起来的跨境电子商务越来越繁荣,发展势头强劲,交易额不断上升,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作为专业、高素质外贸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利用科学合理、专业高效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对广大学子进行能力培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知识与专业能力、熟练处理报关、单证等能力,熟练掌握相关贸易软件平台的优秀外贸人才。本文将通过对高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现状进行介绍,对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在跨境电子商务下高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目标,最后提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的具体措施,以促进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满足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用人需求。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现状

我国高校现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中,最为普遍的课程模式就是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实践课三个课程设置自成体系,由于专业实践课的单独划分使得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在专业基础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使得专业实践课不再依附于专业基础课,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突出,但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教学与工作能力要求不相协调。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所培养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人才应该具有丰富的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贸易谈判能力、磋商能力,独立撰写函电的能力,处理报关、单证等的能力,制作英文进出口单证,熟练掌握跨境电子商务技巧的能力等。但是如今高校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与英语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深,在教学中对主要知识的讲解不到位,使得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对学生走上跨境电子商务工作岗位后能力的要求不相协调。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实践课教学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由于高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实践课三个课程的设置自成体系、互相独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实践课的练习不紧密,两个课程相分离,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的纽带,学生的在专业基础课上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能真正在专业实践课中得以应用。

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安排不科学。通过对一些高校的课程安排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某些高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教学中的课程教授安排顺序不合理。“国际经济理论”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在某些高校中,却将这门课排在了“国际贸易实务”的后面,教学节奏安排不合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改变传统学科本位课程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为了使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得到改变,以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为基础,将课程设置进行创新性整合,将有就业导向性的专业课突出,完善配置课程,将理论知识与相关贸易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更好地服务于电子商务企业。

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训练与强化,满足将来工作岗位上对自身能力的需要。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进行培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能力同步发展,能够熟练利用电子商务贸易软件。

完善课程体系,使得课程灵活性得以提高。只有将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优化,完善教学相关配置,重视课程灵活性,使得课程体系模块化与弹性化相结合,使得在校学生更加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对于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于多变的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环境有相当的了解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跨境电商下建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举措

明确办学思路与专业定位。高校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始终以高质量的教学为宗旨,培养现代化专业高素质国际经贸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提高教学水平,保证国际贸易实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得国际贸易实务人才为跨境电子商务做出应有的贡献。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为学校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招生规模,为毕业生迈向社会寻找工作机会增添助力。明确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制定合理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建设规划与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高校教师与学生充分了解教学要求,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高校的办学思路与专业定位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专业定位是影响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的关键,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考虑到应用型人才的工作要求,又要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性特征。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合作,使得教学课程达到工作能力要求。从事跨境电子商务需要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与专业的国际经贸知识,而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适应这一需要,立足于当前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发展,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对国际贸易规则和管理要熟练掌握,还要了解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在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工作中可以熟练利用英语进行业务、管理、宣传策划等工作,有较高的工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在工作中发挥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实行人才输出,更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优化课程结构,加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实践课教学之间的联系。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将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以及选修课程模块等课程模块组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以上述课程平台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特色、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刻改革,注重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现高校的专业办学水平与办学特色。使得所有专业课程都能够达到合格的课程标准,并对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层次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使得教学节奏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在从事跨境电子商务工作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条件建设

形成一批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的工作经历兼备的师资队伍,使得教师的职称、年龄结构、学历更加合理,使得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对有教研成果、科研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为教师开展教研与科研工作提供动力,也为其创造必要条件。重视专业英语教学,着重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对于《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的方式,开设展业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加大对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建立实习基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加大对图书资料的建设,建立与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有关的专业实验室,满足专业教学的要求。

总结:经济全球化使得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劲头依然强势,高校人才的培养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人才需求应当相协调,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刘安华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下一篇:药品市场营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