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应用中的公允价值论文

2022-04-16

【摘要】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一大亮点是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和计量。针对这一修改,本文拟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出发,剖析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工具的特点,并结合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历程,对其在新会计准则中的使用进行阐述。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内应用中的公允价值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内应用中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1:

金融行业公允价值分层次计量的价值相关性检验向成统

摘要:文章以2014—2015年沪深两市披露公允价值层次信息的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公允价值分层次计量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发现金融行业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程度相对较高,公允价值资产应用程度远大于公允价值负债;公允价值资产和公允价值负债,不论从使用频率还是从金额占比来看,均以第二层次居首,次之是第一层次,最后是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整体上具有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资产和公允价值负债价值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中,第一层次公允价值资产具有价值相关性,而第二、三层次公允价值资产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资产能够被信息使用者区别对待;公允价值负债分层次计量均具有价值相关性,没有被信息使用者区别对待。

关键词: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层次 价值相关性 金融行业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高速发展,金融工具越来越呈现多样性。然而,与金融工具最为相关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却因其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上难以两全而饱受诟病。为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可靠性和一致性,世界各大准则制定机构从未停止对其进行研究与创新。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 157)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IFRS 13)颁布并实施后,公允价值计量层次理论荣登舞台,成为解决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可兼得的利器,正被世界各大准则制定机构所信赖并推广运用。面对国际公允价值计量规范建设与应用取得的重大进展,为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规范的持续趋同,财政部于2014年1月26日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CAS 39)。事实上,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使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颁布之后,国内学者依然對公允价值计量兼有“相关性”和“可靠性”持否定态度。因此,对CAS 39实施后的经验证据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价值相关性的检验,以回应准则设计与颁布的初衷显得很有必要。

一、文献回顾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允价值主题的探讨由来已久,早期国外研究更多地关注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又称“如实反映”)的比较和检验。Barth(1994)以1971—1990年美国金融行业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证券为样本,实证检验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发现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更加可靠和相关。Barth et al.(1996)实证发现证券、贷款、长期负债等公允价值计量项目,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07号——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SFAS 107)要求进行规范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也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Eccher et al.(1996)研究发现证券投资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具有不稳定性,当模型控制了净资产报酬率和账面价值增长率后,价值相关性不复存在。Nelson(1996)以美国200家银行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发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贷款、存款、长期债务和表外金融工具不具有价值相关性,没有证据表明公允价值披露信息一定具有增量解释能力。SFAS 157颁布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公允价值层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与经济后果的实证检验。Song et al.(2010)以美国银行业披露的2008年度季度报告作为分析样本,得出公允价值计量第一、二、三层次输入值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且第一、二层次价值相关性强于第三层次。然而,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缓解较低层次输入值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检验研究起步相对较晚。郑传洲(2005)基于1997—2004年适用《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 39)的B股样本公司,实证研究发现公允价值披露显著增加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但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并没有显示出价值相关性。刘永泽等(2011)研究发现,不论金融行业还是非金融行业,我国上市公司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白默等(2011)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盈余信息对决策相关性的影响不同,实证发现,以活跃市场报价(第一层级)确定的公允价值盈余比重越高,对股价的解释力度越强。徐经长等(2013)研究显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在利润表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呈报时存在增量价值相关性,直接计入股东权益变动表时仅有较弱的价值相关性。庄学敏等(2014)以2007—2012年我国金融业为样本进行检验,实证发现,可靠性程度越高的公允价值资产越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对于公允价值负债的研究并没有明显的效果。黄霖华等(2014)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长期股权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邓永勤等(2015)以金融行业2007—2013年披露的公允价值层次信息为研究样本,实证结果表明公允价值层次信息整体上具有价值相关性,且随着计量层次的降低,第一、二、三层次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逐层降低,而第一、二、三层次负债的价值相关性却没有逐层降低。

综上,国内外研究基本上认可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价值相关性,部分研究结论存在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样本选择不同和具体报表项目对于公允价值运用要求不同上。目前,伴随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推广与应用,国外学者越来越多地从金融行业公允价值层次理论视角开展实证检验。然而,国内学者受限于我国上市公司披露公允价值层次信息较晚的现状,更多地以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整体披露信息来实证检验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鲜有学者分层次检验公允价值层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公允价值从其投入使用以来,因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不可兼得一直饱受争议,尤其是在可靠性方面的欠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与推广。公允价值层次理论的诞生正是为了解决其可靠性不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兼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和可靠性。CAS 39中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在有序交易和市场参与者的假设下要求企业对公允价值层次进行披露。根据CAS 39,企业应将估值技术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输入值是能够取得的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二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和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是关于资产和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一层次输入值),最后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公允价值计量所属层次取决于估值技术的输入值,而不是估值技术本身。企业应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所属层次进行披露,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更加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金融行业三层次公允价值资产(负债)具有价值相关性;

H2:金融行业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的价值相关性逐层降低。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金融行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程度最高,披露公允价值层次信息的时间最早,公允价值层次信息披露规范程度相对较高。故本文以CAS 39 颁布后沪深两市披露公允价值层次信息的154家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既能统计规范披露的公允价值层次信息,又有利于消除样本间异质性。所有公允价值层次信息、股本、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等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巨潮资讯网2014—2015年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和半年度财务报告,股价数据来自于东方财富网,所有数据均为手工检索。本文使用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并使用SPSS 17.0软件对分类汇总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纵观国内外研究,公允价值价值相关性检验模型大多采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这两个模型都是在Ohlson剩余收益定价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鉴于本文研究主要关注不同层次公允价值信息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因此使用修正后的奥尔森价格模型实证检验H1和H2。具体模型如下:

Pi,t=α0+α1FVAper1i,t+α2FVAper2i,t+α3FVAper3i,t+α4FVLper12i,t+α5FVLper3i,t +α6NFVALperi,t+α7EPSi,t+ξi,t

其中P为被解释变量,即财务报告披露截止月月末股票价格,分别为4月底最后一个交易日(年度报告)或8月底最后一个交易日(半年度报告)的股票收盘价。第一层次以公允价值计量负债虽然披露频率相对较高,但披露金额较小,鉴于第一、二层次负债均来源于可观察市场数据,故将其合并计算,引入变量FVLper12。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均除以总股数以消除规模影响。主要变量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如下页表2所示,154个样本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和证券业,公允价值层次信息披露的数量多、规模大,且披露更为规范。其他行业主要指保险业和信托业,此类样本相对较少。由于CAS 39是从2014年7月开始实施的,2014年半年度报告中对公允价值层次信息进行披露的公司只有27家,2014年以后年度报告中,披露公允价值层次信息的公司数显著增加并趋于稳定。总体来说,相较于以往披露样本量少且披露随意性大,CAS 39强制要求公允价值信息分层次披露,为本文实证检验公允价值层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供了可靠样本。

由表3可知,从公允价值计量使用频率上来看,不论是公允价值资产还是负债,均以第二层次使用频率居首,第一层次次之,第三层次最低。相较于公允价值负债,公允价值资产每层次使用频率明显较高,且差异性较小。

由表4可知,从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相对规模上来看,不论是公允价值资产还是负债,均以第二层次占比居首,第一层次次之,第三层次最低。相较于公允价值负债,公允价值资产每层次占比明显较高。总体来看,即使在公允价值运用程度相对较高的金融行业里,公允价值计量整体运用程度也明显偏低,尤其是公允价值负债运用程度更低。

(二)相关性分析。表5中变量间Pearson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为0.705,表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FVA1、FVA2、FVA3与股价的相关系数均为正,说明其与股价呈正相关关系;而FVL12、FVL3与股价的相关系数均为负,说明其与股价呈负相关关系。

(三)回归分析。从表6的回归结果来看,回归方程可调整R2为57.6%,拟合效果较好。FVA1通过了统计学意义上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其与股价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FVA1具有价值相关性。FVA2和FVA3未通过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FVA1、FVA2和FVA3回归系数分别为0.882、0.054和0.026,符号均为正,系数值依次降低,说明市场参与者对于公允价值资产能够区别对待,信赖第一层次公允价值资产,不信赖第二、三层次公允价值资产。FVL12和FVL3均通过了统计学意义上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其与股价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公允价值负债具有价值相关性。FVL12和FVL3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分别是1.656和1.860,差别不是很大,也没有呈现递减趋势,可能由于公允价值负债的应用程度还很低,即使区别对待程度也不明显。

(四)稳健性检验。本文以i公司t年半年度及年度财务报告披露后连续15个交易日收盘价的平均值作为被解释变量,重新检验后,文章结论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五、结论

本文以2014—2015年沪深两市154家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半年报及年报披露的公允价值层次信息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我国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分层次计量的价值相关性。结论如下:第一,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层次计量披露主要集中于银行业和证券业,公允价值资產和公允价值负债不论是从使用频率还是从金额占比来看,均以第二层次居首,次之是第一层次,最后是第三层次。由此说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计量优先使用可观察输入值,只有在可观察输入值无法取得或取得不切实可行时才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第二,虽然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占总资产(负债)的比率并不高,但公允价值计量整体上具有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资产和公允价值负债价值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中,第一层次公允价值资产具有价值相关性,而第二、三层次公允价值资产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资产能够被信息使用者区别对待;公允价值负债分层次计量均具有价值相关性,但信息使用者对于公允价值负债没有呈现区别对待。S

参考文献:

[1]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Fair Value Measurements.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57[S].Norwalk,CT:FASB,2006.

[2]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Fair Value Measurement.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 13[S].London,UK:IASB,2011.

[3]Barth M E.Fair Value Accounting: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69(1):1-25.

[4]Barth M E,Beaver W H,Landsman W R.Value-Relevance of Banks’Fair Value Disclosures under FAS No.107[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4):513-537.

[5]Eccher E A,Ramesh K,Thiagarajan S R.Fair Value Disclosures by Bank Holding Companie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1996,22(1):79-117.

[6]Nelson K.Fair Value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AS No.107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2):161-182.

[7]Song C J,Thomas W B,Yi H.Value Relevance of FAS No.157 Fair Value Hierarchy Information and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85(4):1375-1410.

[8]AltamuroJ,Zhang H.The Financial Reporting of Fair Value Based on Managerial Inputs versus Market Inputs:Evidence from Mortgage Servicing Rights[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13,(18):833-858.

[9]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S].财会[2014]6号,2014.

[10]郑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10):55-62.

[11]刘永泽,孙翯.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2):16-22.

[12]白默,劉志远.公允价值计量层级与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101-106.

[13]徐经长,曾雪云.综合收益呈报方式与公允价值信息含量——基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3,(1):20-27.

[14]庄学敏,罗勇根.公允价值可靠性、相关性与内部控制质量——基于公允价值层级理论的经验研究[J].现代财经,2014,(12):71-80.

[15]黄霖华,曲晓辉.证券分析师评级、投资者情绪与公允价值确认的价值相关性——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4,(7):18-26.

[16]邓永勤,康丽丽.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层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5,(4):3-10.

[17]李庆玲,向成统.中国金融行业公允价值层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商业会计,2016,(19).

作者:李庆玲

国内应用中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2:

公允价值之再认识

【摘要】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一大亮点是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和计量。针对这一修改,本文拟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出发,剖析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工具的特点,并结合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历程,对其在新会计准则中的使用进行阐述。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次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作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把历史成本作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新准则规定了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之无甚差别,都强调了公平交易。从公允价值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其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公允价值是在公平的交易中形成的

交易双方是自愿的,彼此熟悉情况,交易金额公平,是双方一致同意的。在强迫的交易或清算过程中形成的金额不能算作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对象是全面的

即公允价值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仅资产有公允价值,负债也同样具有公允价值。

(三)形成公允价值的市场是普遍存在的

只要在市场环境下存在公平交易,那么不管是在活跃的市场中或不活跃的市场中都可以形成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的特性

公允价值是客观且动态的计量属性体系,具体表现为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从产出的角度强调现在和未来的价值量,从而使会计信息更为相关、可靠。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具有如下特性:

(一)形成公允价值的交易和交易双方是可以假设的

形成公允价值的交易和交易双方并不一定是特定的或现实的交易及交易双方,而可以是假定的或虚拟的交易和交易双方。这样,公允价值就可以被看作是“最可能”的交易价格;而在历史成本会计中,对于资产或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是在交易真实发生时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历史成本会计中,形成历史成本的交易和交易双方是特定的、真实的。

(二)相关性优于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的时点和特定的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价。公允价值的变化也反映了市场对资产或负债价值认可的变化,公允价值可以说是会计环境变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是反映现行经济情况对资产或负债的影响在市场上的评价,它是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历史成本反映的是在资产取得或负债形成时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价,市场对其定价所发生的变化只有在资产转让清算或负债偿还时才被反映出来。

(三)公允价值计量比历史成本计量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公允价值不仅反映了管理层取得或销售资产和发生或清偿负债的决策,而且反映了其继续持有资产和承担负债的决策的影响;历史成本计量忽略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决策的影响,因为它只有在售出资产或解除负债时,才反映公允价值变化的影响,而不是在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期间的影响。

总之,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具有信息及时、充分、因面向市场而客观可比、全面反映管理层的决策水平等特性。但是,不能认为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是对立的。从广义上来说,公允价值是包含历史成本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過去那个时点的公允价值(也可以说是历史成本)可能已不再“真实与公允”,为了给投资者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就需要对该资产或负债进行后续计量,而这恰恰反映了公允价值的动态性。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的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在计量属性上,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合。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评析

在现代会计环境下,公允价值更能体现相关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其优越性的主要体现一是符合会计的相关性、客观性、真实性、一致性、配比原则等会计原则要求;二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的公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利于他们作出决策;三是适应我国经济形式的发展,当今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发展极快,公允价值更能顺应时代潮流。这是因为: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

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按照此理论,企业对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必须回购,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不能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尤其是在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情况下,各要素的价值表现能够不断地反映现实中变化了的资产价值,从而有效地维护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更好地保全企业资本。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符合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通常是指将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法,收入按公允价值计量,费用则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虽然计量单位都用货币计量,但计量属性存在差异。为了使会计核算符合配比原则,应在会计核算中推行公允价值计量,这样更符合会计的相关性和稳健性等原则的要求。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企业利润的计算是通过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进行的,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而成本、费用则按历史成本计量。在物价上涨时,企业利润中不仅包括企业管理当局的真正经营业绩,还包括价格变动引起的持有利得。采用两种不同的计量方法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对于收入和成本、费用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显然更科学合理。

(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当价格上涨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中,除货币性项目外,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都会被低估,这种报表不能揭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对决策可能不相关甚至无用;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能为信息使用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历程回顾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从1997年开始可分划为三个阶段:提倡公允价值阶段、回避公允价值阶段和重新引入公允价值阶段。

从1997年到2000年之间,财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在这一期间,财政部共发布了10项会计准则,其中涉及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提倡公允价值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要转移的价值;二是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将公允价值引入我国并在会计准则中应用,对使我国会计准则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会计协调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此期间,出现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由于我国要素市场不成熟,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获得,导致企业在运用这些会计准则时随意性大。因此,财政部于2001年重新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和投资三项准则,强调了真实性和谨慎性,明确回避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是势在必行。我国经济越来越广泛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跨地区发展日益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将日益加深,迫切需要从深化经贸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借鉴国际通行规则,不断完善会计准则,扩大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标准趋同、可比互通的统一信息平台。另外,公允价值与利润操纵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公允价值只是利润操纵的手段,不是其根源,而且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也存在利润操纵现象。新会计准则体系引入公允价值,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趋势。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

五、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综述

(一)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提出,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此种情况下可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所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体现出其真实价值和未来盈利,从而提升报表的信息参考价值。同时,准则中还指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此不难看出,与旧准则相比,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将不再使折旧发挥抵税功能,这样会使企业的税负加重。

(二)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如果上述两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则仍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成本,不确认损益。上述规定还特别指出,如果交易双方存在关联关系,可能导致发生的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因此新准则要求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直接结果便是这一交换将产生利润,而旧准则规定只有以收到补价时才能按比例确认损益。

(三)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明确规定了四种可能产生损益的债务重组情况,而且规定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与旧准则相比,引用公允价值计量,重新确认重组收益使债务豁免的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将大幅提升。另外,公允价值是把双刃剑,按照公允价值的概念,对资产的评估“是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其表述显见出了利润操纵空间。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和要素市场尚不完善,国内评估机构对于公允價值的评估经验欠缺,使公允价值难达公允,这也是违规人士觊觎已久之处,所以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能否使债务重组免于再次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工具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完善和证券监管的加强。

(四)公允价值计量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的运用及影响

新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视为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交易,按照购买法进行核算,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定其减值金额。对商誉测试的减值部分,应确认为当期损益。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作为负商誉,在对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后,计入当期损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基础,在报表上对购买方的资产和负债价值变动以及在合并中产生的商誉进行摊销,在合并业绩的计量上实现了投入与产出的对称性配比,但合并利润也会低于之前权益法操作、计算出的利润。同时,在物价上涨或资产质量较好的情况下,购买法由于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使其所报告的净资产通常大于之前采用账面价值计量的权益法。

(五)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的运用及影响

新的投资准则修订了调整投资的分类方式,调整后的投资分类为:交易性证券投资、持有到期投资和权益性投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时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这一规定,上市公司进行短期股票投资的,将不再采用原先单向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将纯粹采用市价法。新准则还规定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将使投资者能正确辨识企业的资产和负债。

六、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的展望

虽然目前公允价值在应用中仍具有主观随意性、可靠性难以保证、实际操作难度大等缺点,但这些都不会成为应用公允价值的障碍,这是因为对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是《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及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会计准则的普遍做法,它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这种做法在技术上的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而且,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完善,在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运作透明度、清理违规行为、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已初步形成了适宜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土壤”;还有,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应用十分谨慎,不会导致滥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

另外,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由初创转向完善,这也为公允价值的确定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而且,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公允价值计量将日益显示出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也必定会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进一步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促进企事业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更加有效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潜在的经济机会,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

作者:闫淑荣 宋常娟

国内应用中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3:

开放经济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应用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其实际运用。特别是大规模金融创新导致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历史成本难以满足复杂的计量需求。文章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有效运用存在的障碍,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建议

一、研究背景

自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全面引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开始,公允价值计量就饱受诟病,尤其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帮凶和罪魁祸首。尽管国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这种计量方法反而提高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但金融危机的爆发确实暴露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本身仍存在一些问题,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在《中国金融会计学会2010学术年会》致辞中所说:尽管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国际财务准则,但是金融危機的爆发确实暴露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一些缺陷。随着我国金融系统的不断开放,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跟踪、研究就变得非常迫切,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进行研究刻不容缓。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及特征

(一)公允价值内涵

2000年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的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所推荐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已成为许多国家会计准则甚至国际会计准则会计计量属性的重要选择。2006年2月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也就是说,公允价值计量不仅可以应用于资产,也可以应用于负债。

(二)公允价值的特征

1.公允价值计量强调公平交易。IASC、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CIAC及我国财政部在所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都强调交易的公平性,与公平交易密切相关。只有交易双方在自愿和熟悉市场情况下进行交易形成的价格,才是公允的。在公平交易过程中,交易各方对所交易价格的期望值是形成公允价值的依据。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各方要了解市场情况,往往还需要依靠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的专业判断,再经过当事人的讨价还价,交易成功,最后达成共识——共同承认和接受公平交易价格,形成公允价值。在这里,公平交易一定是自愿的,这在实务操作中能够得以体现。

2.公允价值计量强调持续经营。FASB强调“持续经营”,即双方的交易必须是持续经营的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条件下进行的,交易各方在财务困难、破产清算以及其他非持续经营下形成的价格都不是公允的。IASC在定义中对于持续经营并没有特别强调,但IAS39对公允价值定义中不完整的地方进行了补充:“在公允价值概念中存在一项假设:交易双方是持续经营的,没有清算发生,不会按不利的条件进行交易或者缩减其经营规模。”公允价值存在的基础是假定,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所发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也有关于持续经营的假设。

3.公允价值强调市场的普遍性。形成公允价值的市场条件是普遍存在的。公允价值形成的市场环境在各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特定的要求,只要在市场中存在公平交易,那么不管市场活跃与否,都可以获得公允价值,即交易市场是兼容的。

4.公允价值强调计量对象的全面性。公允价值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也就是说,不仅资产有公允价值,负债同样也有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双方在自愿的实际交易中,购买(或发生)一项资产(或负债)或售出(或清偿)一项资产的金额。

5.公允价值强调动态性。对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造成影响的基本因素在于该项资产给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时间,在不同时间资产的供求关系不同,则同一资产在不同时间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不同,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就不同。因此,我们说:公允价值不是静止不变的,它的形成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一种动态的计量属性。这种动态性表明:公允价值能够比历史成本更及时全面地反映企业真实的经济环境及其变化,因而是真实的和值得肯定的。

6.公允价值强调虚拟性。公允价值定义中所描述的交易及其双方是假定的或虚拟的交易及交易双方,并不一定是特定的或现实的交易及交易双方。公允价值是对真实价值的一种近似估计,它不一定是已经发生的交易,那么对假定的交易双方来说,如果其交易价格是在特定条件下取得的,那么这个价格就不是公允价值。因此公允价值的虚拟性使其在计量时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也降低了其可靠性。

三、通胀条件下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公允价值已被广泛使用,但公允价值的应用中尚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通胀条件下。

(一)市场环境发育不成熟

公允价值理论应用的假设条件是交易的公平性,且交易双方熟悉情况。但在经济环境方面,我国仍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还存在大量的非市场化的因素,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很多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准确获得,与国际会计准则所强调的“成熟市场经济”并不相符。一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幕后交易频发,导致投资者之间无序竞争,使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及配置效率大打折扣,即大多数交易不存在外部市场或是外部市场不够活跃,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成熟,导致所涉及的资产价值无法或很难在市场上找到准确的依据,这使公允价值的获取成为困难。

(二)计量可操作性差

公允价值计量首要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以合理的渠道和方式获取公允价值。但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使得很多资产和负债没有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在很多情况下不能直接取得,需要从业人员的专业判断。尤其在当前的高通胀条件下,资产种类繁多,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公允价值难以取得,这必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当前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的主要形式就是运用现值技术,一些资产没有相关的市场价格,其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当存在这种状况时,就可以以一定的折现率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在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但不同的投资者对投资报酬率的期望值不同,再加上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确定难度较大,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困难重重。

(三)监管机制欠缺

金融监管对于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作用极大,在完美的、交易公平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可以相对比较容易的取得,那么公允价值计量就成为最有效的计量手段。但现实并非如此,市场环境并不总是完美的、公平的。不仅国外的资本市场,我国在这方面更加薄弱,都存在着监管体系不健全或者监管不力的问题,都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督约束机制,监管不力使公允价值在应用过程中成为一种操纵利润和虚构会计信息的手段,制约了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一方面,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注册会计师队伍良莠不齐、基础薄弱,事务所之间为了自身利益采用不正当手段恶意竞争,难以保持其执业的准则——客观与公允,一些政府部门对会计市场的行政干预,也极大地影响了会计师的公正执业。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资本等市场环境发育尚不成熟,产权主体比较单一,又存在普遍的信息不对称,交易过程中大量的人为幕后操作,都使得公司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成为一种可能,因此,强化金融监管约束机制,成为推广公允价值应用的必须。

(四)顺周期效应明显

顺周期效应是指:一方面在经济金融发展较稳定时期,会将交易价格上涨计入收益并导致资产价格高估;另一方面,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将交易价格下跌计入损益并导致相关资产价格低估。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时,交易价格的持续下跌迫使持有大量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确认巨额资产减值损失,当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各项资产价值将持续被减记,进而步入恶性循环。可见,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明显。Allen(2008)认为价格顺周期循环交易是由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在市场衰退期,这不仅加速了价格下跌,而且还增加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四、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几点建议

尽管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很多困难,但这不足以影响到公允价值计量的科学性。本文针对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体系

我国2006年推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后,公允价值计量才得以大规模有条件的应用。而在这之前有关公允价值的应用则很少,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证研究还不系统。不仅如此,系统指导公允价值理论和实务的公允价值准则和框架体系还不完备,这些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推广应用都起到掣肘作用。因此,对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进行完善,对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和估计技术的应用给予准确的规定,降低了公允价值在在技术操作上的取得难度及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

(二)优化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

对公允价值的形成需要的市场环境在各国会计准则中并没有特定的要求,但市场越活跃,市场价格越能很好地表现出其真实的价值,这种真实的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定义完全吻合。这里说的吻合是指公允价值与市场价格不一定完全相等,但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取得途径是最简便、最客观的。就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来说,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要对交易市场进行立法,建立公平自由的市场交易规则,完善资本市场,从而更好更准确地获得公允价值信息。不仅如此,还要打破多年来存在的行业垄断,建立充分的竞争机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保险、电信等垄断行业,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允价值全面推广的市场条件。

(三)提高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

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对于会计信息的是否真实、客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公允价值得以充分运用的必要前提。公允价值计量主要依赖于具体从业人员的分析判断。为了保证公允价值更客观地反映资产价值,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熟悉公允价值计量操作流程。为此,会计从业人员要不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了解国际经济发展走向及其对国内经济、相关行业的影响程度,提升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

(四)强化公允价值的监管

公允价值应用的关键是利润操纵的问题,监督机制的健全完善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证。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依赖于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最近时期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或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因为利益而产生的公司内部人伤害外部人利益的自利行为。只有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弱化内部人控制,积极促进上市公司监督机构的建立,不断强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公允价值才能在我国得到合理、正当的运用。因此,只有加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力度,强化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力度,才能避免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减少企业或个人操纵利润的可能性。

(五)完善估值技术

目前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大多是零散的、分散的,尚未形成体系,這就导致系统指导公允价值理论和实务的公允价值准则和框架体系还不完善,这些都极大地阻碍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如何在非活跃市场条件下,提高公允价值估值的准确性,是公允价值广泛推广应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因此,加强估值模型的建立,确立一种科学的计量方法来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是公允价值应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共存,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为公允价值的推行应用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确保公允价值应用的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孙宇.公允价值计量运用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8).

2.石花芳.对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践中运用的思考[J].财会审计,2011(6).

3.林卉.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分析[J].企业导报,2011(14).

4.李惠蓉.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纺织经济,2011(9).

(作者单位: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作者:刘东生

上一篇:货币政策关系货币资金论文下一篇: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