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应用中的公允价值论文

2022-04-16

摘要:由于我国会计应用中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越来越受重视,因此我国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再一次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内容,完善了其在我国的会计应用中的内容。本文就此探讨了公允价值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可靠性受到质疑,利润操纵现象,专业人员的匮乏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实际应用中的公允价值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实际应用中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1:

试论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体现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建议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公允价值的确认与计量,分析了其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体现,对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应用

在我国2006 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并在17 项具体会计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占会计要素计量准则( 共30 个)的比例高达57%。本文试对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体现进行阐述以及在实际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作出探讨。

一、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的概述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我国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公允价值的确认依据

第一,初始取得的金融资产或承担的金融负债,应当以市场交易价格作为确定其公允价值的基础。第二,企业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应当适用合同条款和特征在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市场收益率作为折现率。第三,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采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第四,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企业应采用估值技术确定企业的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公允价值在具体准则中的应用

1.《企业会计准则第3 号—— 投资性房地产》中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再单独计提。另外一种计价模式为成本模式,如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拥有的待出售房屋建筑物。2.《企业会计准则第7 号——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两个条件时,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支出)”。3.《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 债务重组》。新准则中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应当以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将债务转为资本时,应当将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债务人的投资;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时,债权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权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的账面价值。4.《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 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支出)”。5.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其变动直接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另外,在存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等准则中,均对投入资本作出了规定,即:投资者投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应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下更多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而公允价值的运用会降低企业价值被“低估”的程度,降低由于稳健性造成的估计误差,从而更加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周繁、张馨艺,2009)。但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较历史成本而言更为复杂,为保证公允价值属性在新會计准则下的正确运用,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三、新准则下,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建议

(一)培育活跃的市场体系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前提,是必须建立一个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就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而言,急需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债券、票据、外汇、黄金等贵金属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同时,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分业经营的限制,鼓励混业经营,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二)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在其价值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由于我国活跃市场相对缺乏,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将更多地依赖包括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在内的估值技术。因此,及时规范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运用,是规范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必要条件。

(三)完善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制度

从制度上规定充分披露公允价值的应用方法,从而使报表使用者更加了解公允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1.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公司不仅需在年报中披露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情况,而且应以单独公告的方式披露比年报中更加详细的信息,包括投资性房地产的明细、初始成本等。2.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过程中,要求企业披露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以及对商业实质判断的依据等信息,以便投资者清楚地了解交易状况。3.在债务重组过程中由于债务重组收益包括在公司的盈利中,为防止对中小股东造成误导,监管部门可以要求公司对自身盈利的形成过程做相关说明和披露,使股东能够了解公司的利润是怎么形成的。

(四)加强审计的配套建设

为了防范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会计数据提供虚假信息,加强审计工作力度是必不可少的。与之相适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审计准则将是公允价值得以正确计量的重要保障。

(五)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

没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公允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合理的估计和很好的运用。所以,我们应不断加大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以及对公允价值的职业判断能力,来确保准则能执行到位。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加强外,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很多问题,例如强化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等。目前来看,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存的局面,但公允价值将是财务会计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的市场环境成熟后,公允价值一定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新巧: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代商业,2011,(36)

[2]蒋夏雨:公允价值在现代会计中的应用研究.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1(01)

[3]李琦:浅析公允价值应用.金融经济,2010(14)

作者:段莉芳

实际应用中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2:

浅谈公允价值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

摘 要:由于我国会计应用中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越来越受重视,因此我国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再一次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内容,完善了其在我国的会计应用中的内容。本文就此探讨了公允价值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可靠性受到质疑,利润操纵现象,专业人员的匮乏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投资性房地产;可靠性;利润操纵

根据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最新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具体体现在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以及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本文即对其中的投资性房地产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同时指出了其在会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提高可靠性,避免利润操纵,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意见。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中应用的相关规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外购的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按实际成本计入投资性房地产成本中。自建的,如果公允价值能够确定,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确定,按成本模式计量,待确定时按公允价值计量。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后续支出中,若为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二是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企业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不计提折旧或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计量。三是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变更。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四是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非投资性房地产时,非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计量,非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与原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非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借方差额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方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五是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算。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余额计量。同时结转投资性房地产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若存在原转换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也一并结转。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计量中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仍处于转型期,不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正如房地产市场,难以真实地反映其价格,且其绝大多数的公平市场的价值是很难获得的。虽然在没有活跃市场时,可以用技术估计公允价值的方法来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现值,可是这个阶段的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是缺乏的信息,这需要会计师除了有丰富的知识和清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提升分析能力和与商业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外,对于投资性房地产,我国准则中未对其确定方法进行规定,因此在实践中,企业的确定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些企业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参考的是房地产评估机构给出的专业评估价格;有些依据的是除企业的第三方公布的调查报告;有的则自行确定,利用的是类似的市场价格。即使这些方法都衡量了市场因素的影响,但还是会受到人为因素的阻碍,尤其是第三种自行确定的公允价值,其主观性较强,由此公允价值可靠性仍然值得商榷。

(二)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应用中易发生利润操纵现象

成为利润操纵工具的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应用中可能有三方面因素:即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故意为之,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失效的市场监管。正如投资性房地产,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其既可以是成本模式也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意味着该企业在测量过程中有两种选择,当有必要调整这两种模式的利润时便可以选择。由于确定不同评估方法的公允价值将得到不同的结果,变化的净利润将增加公允价值的波动幅度,因此不论哪个因素起作用都将起到利润操纵的效果。如当企业主营业务预计出现亏损的时候,将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改为公允价值模式,这样就会利用之前被隐藏起来的那部分增值变成企业当期的净利润来弥补主营业务亏损。由此,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应用时的利润操纵现象是很容易发生的。

(三)稀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会计从业人员

因为公允价值获取以及获取方法本身的难度就相对较大,特别是在不活跃的投资性房地产中,所以对会计人员本身的专业知识和其职业判断能力就必然会有更高的要求。目前而言,大多数中国的会计从业人员,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实践的转换有很大的差距。会计人员的相关信息处理能力及其相应的综合能力,难以正确理解并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务中,了解具体的什么样的投资性房地产业务应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人员占多数,但如何衡量,在哪里可以找到一个参照,仍处于力不从心的状态,其结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更主观,由此变得更加不可靠,极大地影响了财务信息的质量。投资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本质上是需要会计师主观判断的估计,但是有主观判断,必然要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企业目前的治理结构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巨大的诱惑给会计人员带来了金钱和权力,他们因此往往会失去原有的道德标准和职业良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必然要面临道德风险对会计人员的挑战。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从业人员。

三、对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一)提高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计量中的可靠性

首先,将符合我国国情的与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清晰地界定公允价值模式的应用条件。然后,结合我国的经济、市场状况谨慎地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保证公允价值可以持续可靠地取得,尽管对于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已经给出相关描述,但由于房地产市场匮乏的交易信息,投资性房地产中的活跃市场或者同类相似的信息很难确定,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做出专业的判断,在会计人员经历的专业判断情况还比较稀缺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多完善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系统以及使用细节给予规定或指令,从而减少对财务报表粉饰之类的行为,这样也有利于会计实务性质的操作。其次,我们应该以现值技术为突破口,学习和借鉴国际的研究成果,为现值技术单独编制专属的应用指南和切实可行的会计准则,并且应该详细地介绍其定义、性质、方法和公式,努力完善其理论研究,使其即使在我国这种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上,也能够获得真实可靠的公允价值。最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尤其是在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如何对公允价值进行估值,建立更加具体的标准,提高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计量中的可靠性。

(二)避免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利润操纵

首先,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需要制度保障,加强社会监督,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专业媒体,以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使公允价值在有规则的情况下实施。中国证监会和会计行业协会应当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行业准则,一是规制新生的各种问题,二是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然后,监管力度应该加大,审计质量要提高,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投资性房地产评估过程中客观、公正、公平。最后,加强审计的监督,同时深化体制改革,从而大力提高风险意识和商业道德标准,扩大督察队伍,充分发挥委员会的作用,国家审计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外部独立审计机构的审计也要加强,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要恪守职业道德,来揭露企业为进行盈亏管理而利用房地产的行为。各监管部门应加强协调,对于企业要严格监督滥用公允价值的人员,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和与之相关的公允价值会计方法,以避免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利润操纵。

(三)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计量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主要应从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法制教育深化,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必须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还有诚信建设的提高,职业良知的深入人心,树立牢固的求真务实道德观念。第二是通过后续教育加强业务培训,培养具有企业价值管理与创新理念,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高的会计从业人员,加强会计人员对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熟悉以及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教育。以此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综上所述,虽然公允价值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中应用的内容尚不成熟,但只要加强其理论研究,将重心放在会计准则的应用上,不断提高可靠性,避免利润操纵,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这样公允价值的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内容将更加完善。(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武彬.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5.

[2] 孙佳琳.关于公允价值标准运用的会计问题探讨[J].财经纵横,2015.

[3] 林洁莹.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探究[J].经济视野,2014.

[4] 周香玉.基于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应用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

[5] 张甜.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研究[D].2014.

作者:张星

实际应用中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3:

公允价值应用过程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摘要:基于投资者的视角,公允价值应用风险可分为不应用风险和无效性风险,其中控制无效性风险是控制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关键。結合公允价值应用过程分析,文章指出导致无效性风险的关键环节是企业管理层对公允价值信息的计量和披露,该环节存在管理层故意风险和管理层非故意风险。针对这两种风险,建议从制定高质量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审计准则,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完善公允价值信息计量、披露等层面入手进行控制。

关键词:公允价值;应用过程;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一、引言

2007年下半年以来,“次贷危机”席卷世界,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不良影响。公允价值在这次危机中饱受争议,不过理论和经验事实证明,公允价值计量并非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公允价值得以最终保留。可以预见,经过这次危机的洗礼,公允价值的应用将会更加迅速、普遍和广泛(以稳妥为前提),而深入研究公允价值理论,寻找控制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有效方法也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应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前者的计量結果能揭示企业资产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不同,这种经济差异可以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从而具有更好的决策相关性,但同时应用公允价值也可能引起各种风险。对此有观点认为公允价值本身没有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建议。陈国平(2007)指出,公允价值为公司管理层操纵利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这是由公允价值使用者和公允价值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因此应健全公司治理結构,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地说,一是应建立宽泛的内部控制概念体系;二是应尽快制定我国统一的内部控制指南;三是应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于永生(2009)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与“顺周期效应”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他在阐述美国金融工具计量实务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论证了“将扩大公允价值应用确定为金融工具会计长期目标”的正确性,为了更好地利用公允价值,他还论述了识别非活跃市场和强迫交易的具体途径。

还有观点认为应用公允价值会出现风险,是因为公允价值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Allen等(2008)、Plantin等(2008,2009)分析了不完美市场背景下的盯市公允价值会计效应,在金融危机时,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互动关系导致公开市场价格或银行间市场交易价格波动不能反映金融工具未来的收益分布,只反映了市场现金或者流动性可得性的大小。如果此时使用盯市的公允价值会计,那么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就会反映于会计报表,直接影响金融机构资产价值,产生新的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葛家澍(2009)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与确认的数字是估计的,如果其在资产、负债、权益(净资产)和收益中确认就会歪曲财务报表的数字,很可能导致市场不稳定,使投资人对财务报表信息失去信心,所以在表外披露公允价值信息比较合适。Names Cataldo等(2009)则从净收益视角出发,认为公允价值与作为净收益确认基础的期间概念和配比原则存在根本性的冲突,所以对投资者提供公允价值的最佳方式是单独披露,而不是表内确认。此外,针对公允价值可能会引起顺周期效应的问题,徐晟(2009)从动态减值准备的角度分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公允价值计量优化问题,认为动态减值准备有助于提升信息透明度和减缓顺周期效应。黄世忠(2009)则在综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公允价值会计诱发顺周期效应的机理和传导机制,并对准则制定部门和监管部门提出的缓解顺周期效应的应对策略进行评述。

综合上述文献,不管公允价值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大多是从应用公允价值的最后結果向前推导来提出控制建议,而本文则是在分析公允价值特征的基础上从其应用过程人手,由前向后逐步厘清公允价值应用风险发生的具体环节,并针对关键环节提出控制建议。

二、公允价值的特征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FASB在FAS157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的有序交易中,因某项资产将收到的价格或转让某项负债将支付的价格”。IASB在IAS39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虽然这三种定义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隐含了公允价值的以下重要特征。

1、公允价值并不是真实交易的价格,是估计价格

(1)计量日不是交易日

历史成本计量是以已发生的交易为前提,计量日(通常指初始计量)一般指已完成交易的交易日。但公允价值计量则是以假想的交易为前提,其计量(初始计量)日通常指“确定承诺日”而不是交易完成日,至于后续计量,可以是以后的报告日和交易結束日。

(2)采用“退出价格”概念

“退出价格”是指资产的出售价格和负债的转移价格,从FASB的定义“因某项资产将收到的价格或转让某项负债将支付的价格”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FAS157中的公允价值采用了“退出价格”概念;IAS39指南中也明确规定了在使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公允价值时,通常是指已持有资产在市场中的出价、已承担负债在市场中的要价,其要求与“退出价格”的内涵相一致。公允价值由“退出价格”确定,这与一般意义上购置资产时支付的交易价格或承担负债时收到的交易价格(进入价格)不同,在很多情况下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在计量日,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交易还没有真实实现,公允价值是以假想交易为对象的一种估计价格,它是买卖双方意欲成交的金额。

2、公允价值强调以市场为基础定价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进行认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FAS157和IAS39的定义都指出公允价值产生于“交易中”,明确公允价值生成的环境是市场。为了更好地计量公允价值,FAS157将与确定公允价值采用的估值技术相关的参数分为三个层次(见表1),而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取值,公允价值的确定目标其实都是模拟如果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进行交易的话可能达成的市场价格。

三、基于公允价值应用过程的风险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管理层在应用公允价值时会给投资者带来的超额风险(不包括有选择时管理层不使用公允价值的情况),而面对管理层披露的公允价值财务信息,投资者的反应不外乎有两种:不应用和应用该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如果不应用管理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就要额外耗费资源和精力去寻找相关信息,这对投资者(甚至对资本市场)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的行为。而且,管理层作为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拥有更多的公司信息,披露的信息应该比投资者自己寻找到的信息更充分、质量更高,所以不

应用管理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也会对投资者决策的正确性产生消极影响。也就是说,决策时不应用公允价值信息对投资者来讲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且更可能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本文称此为不应用风险。

如果应用该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投资者又可能遇到没有产生相应效果(决策有用)的无效性风险(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大于收益)。例如公允价值信息显示公司运转良好,但投资者据此做出买进决策后公司却很快陷入困境(或破产),投资者遭受损失。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初步发现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两种风险:不应用风险和无效性风险。为了厘清风险的源头和类型,本文继续做如下讨论。

前文已提到公允价值是“退出价格”,描述的是市场对某资产或负债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的估计,而企业这些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正是投资者以后收到现金流量的基础,也就是说公允价值代表的信息与投资者的未来利益密切相关,如果投资者意识到这种关系,应用公允价值信息就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他们没有这样做,其原因很可能就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本文认为产生不应用风险的第一种原因是投资者还不理解公允价值的涵义(尤其是决策相关性)。当然,即便投资者理解了其涵义,依然会因为担心应用公允价值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即无效性风险)而不应用,这是导致投资者不应用反应的第二种原因。

针对第一种原因,本文认为从短期来看,投资者的确可能因为不理解公允价值而拒绝使用公允价值信息。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不存在公允价值应用的无效性风险(即第二种原因),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者的知识結构发生变化,对公允价值的理解逐步加深,再加上观察到现实中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表现,投资者不应用的态度就会改变,具有决策有用性的公允价值信息就会引起投资者的注意和信任从而开始应用其进行决策,导致不应用的第一种原因将不存在。由此分析可以发现,当无效性风险消失时,不应用风险也会随之消失,降低公允价值应用无效性风险实际上也会降低它的不应用风险,也就是说控制不应用风险的关键在于控制无效性风险。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应用风险有两种,不应用风险和无效性风险,而控制不应用风险的关键在于控制无效性风险,那么最终控制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关键也就在于控制无效性风险。基于此結论,本文将重点分析公允价值应用的无效性风险。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无效性风险是如何产生的,本文从分析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人手。公允价值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过程(如图1):

过程①是管理层进行公允价值信息的计量与披露;

过程②是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过程③是投资者根据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影响企业的证券价格变化;

过程④是证券价格的变化影响企业管理层的利益,例如影响管理层的薪酬等。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是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結合此目的来分析整个应用过程可以发现,过程②是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对投资者的作用过程,是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的体现;而过程③是投资者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应用及市场反应过程,是过程②的后果,也是公允价值决策相关性的外在表现。在不考虑公允价值不应用风险和市场有效的情况下,这两个过程并不存在风险。

既然过程②和③不存在风险,那么继续分析过程①。由于公允价值本身的特征(以市场为基础定价和估计价格),过程①是风险的多发环节,其风险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管理层故意风险。割裂证券价格和企业管理层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过程④是必然存在的),而企业证券价格与管理层利益的挂钩(过程④),比如影响企业未来的融资成本,影响管理层的薪酬等,又使得管理层存在欺诈动机。另外,公允价值的特征也为管理层欺诈提供了机会,因为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假设交易基础上的估计价格,当缺乏可观察的市价时,它的取值就需要部分或者全部依赖不可观察的参数,这时信息的不对称性就给了管理层欺诈的机会。欺诈的动机和机会同时具备,企业管理层就可能操纵公允价值计量,通过过程②、③和④的传导最终使自己受益,而使投资者蒙受损失。

二是管理层非故意风险,它不是企业管理层故意操控公允价值计量造成的,而是由公允价值本身的特征引起的风险。因为公允价值强调以市场为基础定价,而会计具有潜在的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et)并可能引发顺周期效应,所以在动荡市场中,比如在次贷危机中,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随着市场的变化价格快速下降,就会引发恐慌,造成恶性循环。其次,由于公允价值是建立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间的市场交易基础上的,企业已有交易的結果和内部现有管理系统产生的信息并不一定能够满足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而需要收集更多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为了满足这种计量需求,企业或者在内部建立更为完善、及时和准确的市场信息收集和定价系统,或者从市场中介或交易对手购买相关信息,不管是哪种方法导致的计量成本都是比较高的,于是应用公允价值可能会出现成本大于收益的风险。另外,公允价值是估计价格,情况复杂,其估值技术(尤其是第三层次)和披露的规定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和难以理解之处,管理层不一定能够完全合理地应用。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即便管理层不故意操纵公允价值计量,仍然可能存在公允价值应用的管理层非故意风险。

四、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控制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控制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关键在于控制无效性风险,而无效性风险又是由过程①中的管理层故意风险和非故意风险造成的,所以本文分别针对管理层故意和非故意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来实现对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最终控制。

(一)管理层故意风险的控制

对于管理层故意风险,孙丽影等(2008)运用博弈模型指出,如果仅靠市场的力量而缺乏相应的管制安排,会因为企业管理层发现提供欺诈信息有利可图,而总是选择与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设计目标背道而驰的战略(即发生管理层故意风险);若引人管制安排,则可使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目标实现。管制安排可以通过设计管理层的收益状况,使管理层选择与公允价值设计目标相符的战略的期望收益不小于选择其他战略时的期望收益,这样管理层就会选择符合公允价值设计目标的战略,从而控制管理层故意风险的发生。此外,他们还给出一些管制安排所涉及的关系:

1、如果存在过程④,即企业管理层的利益与企业证券价格挂钩,那么监管层识别管理层欺诈的概率就必须足够大,在发现欺诈时对管理层处罚的罚金也应当足够大。

2、管理层可操纵的报告收益区间越大,那么监管层识别管理层欺诈的概率和发现欺诈时对管理层处罚的罚金也应当越大。

3、对被发现欺诈的管理层收取的罚金必须足够大才能够保证有效。

4、对欺诈企业整体处以罚金与降低管理层故意风险不相关。

結合以上分析,本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对管理层故意风险进行控制:

1、制定和实施高质量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准则,在事前从制度上减少管理层操纵报告收益的可能性,加强对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减少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例如,我国

2006年的《债务重组准则》较1998年的准则在信息披露方面就增加了对债务重组交易中转让(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务(债权)转成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债权)条件后债务(债权)的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和依据,加强了对债务重组行为的限制和规范力度。

2、通过制定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审计准则,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审慎性和独立性,敦促并监督企业执行相关会计准则。例如,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第40条规定:“对被审计单位使用估值模型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注册会计师应当复核该估值模型,并评价该模型是否恰当以及使用的假设是否合理”;在第42条中也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对公允价值进行独立估值,以印证被审计单位的公允价值计量結果。

3、通过强化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监管,识别经理欺诈,建立相关法规对违纪人员进行足够重的处罚,以提高管理层的欺诈成本,从而抑制财务欺诈的发生。其中处罚要针对存在欺诈行为的经理人员,而非其所在企业。

4、完善企业的治理机制,加强对经理的监督与约束。对治理結构各层次进行科学合理的权责分配,加强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反舞弊机制,关注在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方面弄虚作假的情况。

上述措施基本上是通过加强外部审计或企业内部控制来控制风险的发生。但由于公允价值审计时审计人员要了解与企业现在及未来相关的信息,如企业实体的投融资计划和经营战略方案,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审计人员将面临泄密的诉讼危险。而内部控制则可能因两个或多个人员的串通而被规避或者因管理层有超越系统的能力等而失效,也就是说这两种手段都有各自的局限。所以本文认为这两方面不可偏废其一,而是要协同运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管理层非故意风险的控制

由于导致管理层非故意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公允价值的固有特性:强调以市场为基础定价和估计价格,所以完善有关公允价值的概念、计量估值技术和披露规定,使其符合公允价值设计目标并具有相应的可操作性是控制非故意风险的有效手段。本文結合公允价值计量特征提出以下控制建议:

1、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

由于公允价值是建立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间的市场交易基础之上,需要收集更多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所以企业应建立完善、及时和准确的市场信息收集和定价系统,方便计量公允价值时选取各种恰当的参数。此外,物价、统计、行业协会等部门也应协作,利用所掌控的资源和技术,收集各地区同类产品的所有生产、销售的相关信息(如规格、品种、价格等),选取代表性数据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参考标准,并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或网站,实现资产信息的及时查询和资源共享。如此既有利于提高企业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也为注册会计师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审计提供可验证的依据。

2、公允价值计量方面

如表1所示,公允价值应分三个层次来计量:第一层次,在一般情况下是公允价值的最佳证明,最具可靠性,不易被操纵,应当尽可能采用;第二层次,应该对这一层级的输入数据进行调整,考虑状况和地点的差别、相似程度的差别、交易量的差别等;第三层次,报告主体的假设应当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假设(包括风险假设),应当运用计量日所可能获得的最佳信息,包括报告主体自己的数据。最大化应用相关的可观察数据,最小化应用不可观察的数据。当市场不活跃或无序时,产生的市价不能代表真实的交易价格,所以此时应降低市价的可信任度。

3、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方面

①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政策应充分披露,例如管理层选择会计政策的相关考虑。

②公司要充分披露估值技术的相关信息,如果公司采用内部模型确定重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应披露相关模型及估值結果变动的敏感性分析。

③对于各项在报告日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情况,要按所用参数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类披露,尤其对估值技术中包含重大不可观察信息(即第三层次)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要披露当期金额变动情况(如转入转出该层次的金额情况)、管理层假设以及某些重要变量发生与原来假设不同的变化从而可能会发生何种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等信息。

4、成本与效益原则

对执行公允价值准则可能带来的成本大于效益的风险,FAS107认为估计公允价值要考虑其可行性。例如,对某一经济实体,如果因为尚未取得或建立估计一类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必要模型,所以这类金融工具无市场报价,并且对其进行单独估计所承担的成本可能高于该金融工具对实体的重要性,那么这时估计就是不可行的。成本的考虑可能会影响估计的准确性,例如,在许多情况下,对个别工具公允价值的估计可能不可行,而对一类金融工具或对工具组合估计公允价值则可行。在这种情况下,应披露该类或该组合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把能计量公允价值的项目予以披露,对不能估计的项目也要披露与估计公允价值相关的、有助于投资者决策的信息和其不可估计的原因。

五、結论

本文通过公允价值的理论分析推导出其基本特征:强调以市场为基础定价,并不是真实交易的价格,而是估计价格。結合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基于投资者的视角,公允价值应用风险可分为不应用风险和无效性风险,而控制无效性风险是最终控制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关键。针对无效性风险,本文結合公允价值应用过程分析,指出发生风险的关键环节是企业管理层对公允价值信息的计量和披露,该环节存在管理层故意和非故意两种风险。针对这两种风险,本文相应提出制订高质量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审计准则,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完善公允价值信息计量、披露等建议,从而使风险控制措施能够更加直接、准确和有效,避免做“无用功”。公允价值是面向未来的计量模式,符合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目标,在可预见的未来公允价值必将拥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有效控制公允价值应用的风险也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责任编校:蒋尧明

作者:王曙亮 陈少华

上一篇:安全管理下的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工程建设建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