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论文

2022-04-19

摘要:针对目前的主流观点:公允价值尽管可靠性不足,却更具相关性。文章根据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内涵以及公允价值的特征,分析认为,对公允价值可靠性不足的认识是基于可验证性角度,针对的是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三层次。由于所依赖的市场模型过于理想化.公允价值在多数情况下难以达到如实反映。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论文 篇1: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研究

摘要:新准则针对公允价值实质做了细致地叙述,尤其提到怎么样合理地对计量属性加以利用。本文首先对公允价值的内涵做阐述,然后谈到公允价值下的交易时,契约有用性的一系列作用,最后针对法律契约在公允价值上的巨大影响力,既提出相关问题又给出几点有利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公允价值;有用性;契约;研究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常常将决策有用性作为其终极目标在企业中被广泛应用。判断决策有用性无外乎两点:第一点是投资者做估值的决策的时候,会计信息对其是否有用;第二点是在管理者以及投资者有必要缔约时,会计信息对其是否有利。我国经济有着很特殊的背景,结合这样的背景,本文探究法律环境在公允价值上的巨大影响力。

一、公允价值概述

很多国家在针对公允价值的阐述中由于其存在着差异,使得我们在针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时必须把握住这些差异,达到对公允价值的全方位阐释。美国会计准则将交易时,把某项资产售出后所获得的价格,或者将某项负债转让出去之后所需要付出的价格被界定为公允价值的内涵。而国际财务则认为公允价值内涵是:公平交易下,当事人在熟知情况、心甘情愿的情况下,做出负债清偿又或者资产交换必须要付出或者取得的金额。而我国对公允价值内涵阐释更接近于国际财务。对公允价值上述的阐释无论哪一种都围绕着心甘情愿、公正公平两点,否定强卖或者强买中的任意一种,因为强卖、强买根本不叫做公允价值。

另外,公允价值也有三个层级的定位。第一层级是选中活跃市场,观察同类负债以及同类资产公开化的报价,参照之下来对公允价值加以计量。如果恰好活跃市场有多个存在,则应偏向企业利益来加以计量。第二层级是同样选中活跃市场,观察类似负债以及类似资产公开化的报价,同时对现金流等其余因素加以调整,再来对公允价值加以计量。第三层级是借助多重估计的办法来计量。第1层级说穿了就是客观性较强的市场价格。第二、三层级由于必须借助模型以及现值估计等办法,人为主观性难免较强,所以不公允的情形时有产生。

二、公允价值在契约有用性中的应用

传统契约由于股份制的诞生而被颠覆,西方市场更是引入股票价值这种新兴形式填入现代契约中。现代契约可被划分成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公司契约,细分公司契约又有债权、薪酬以及股权三种;第二种是税收契约,所谓的税收契约其主要涵盖了与税收相关的契约;第三种是管制契约,这种管制契约属于政府部门的特有;第四种是诉讼契约,通常是与诉讼关联的契约。

契约价值的作用主要是根据环境因素而不断变化,下面就主要的作用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一、股权结构的作用。例如:如果股权公司的实质是国资股,那么这种公司最爱把绩效考核当成公允计量的核心。第二、薪酬契约的作用[1]。例如:某公司要把变动损益归结到利润指标里面时,决策人一是更愿意做股票关联的投资,二是更愿意把持有利益快速入账。第三、债务契约的作用[2]。例如:如果债务契约上面没有做特别约定,而资产流动在实际中又是下降状态,决策人大有可能借助正在上升的公允价值来加以掩盖。第四、税务契约的作用[3]。一是征税前,公司要拿出会计信息,依赖这些信息再来定所得税;二是征税前,不依赖现值而是公司发票价来征缴流转税。这两种情形下,为了避税,很多公司避用公允价值。第五、管制契约的作用。尤其在政府非常严格管制时,公司用公允计量特别容易让实际利润暴露出来,所以公司特别不情愿政府过严的管制。第六、诉讼契约的作用。遇到诉讼时,法官大有可能拒绝公允计量,因此这时不少公司会用历史成本这种尽管保守却很有效的办法。

三、法律环境对实现公允计量的对策

公允计量之所以难实施,不可忽略的一大缘由是法律因素。因为法律部门一般是不定期做一次抽查,致使稽查力量太薄弱,监督力度及监督面都太小,这给了公司对公允计量造假许多的空间。再者,对造假公司处罚往往偏轻,使得造假公司再度造假的情形时有发生。因此,应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对与公允计量关联的法规做细化研究,使得交易、公允计量等法规足够完善。同时依照法规,严厉、坚决、积极地打击公允计量涉及的各类造假行为。

其次,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仅仅是把公允计量做了范围规定,但是实际中的公允计量无论是可用方法还是有关技术都处于匮乏状态,以致于在操作方面显露出公允计量的缺陷。这样,针对公允计量在详细指南上的制定、完善就变得既重要又迫切。

最后,会计人员因素。会计人员作为公允高价值的又一主要要素这是由于实务操作时,必须凭借会计人员的相关经验来对公允计量加以判断。

结束语:会计新准则针对公允价值实质做了细致地叙述,尤其提到怎么样合理地对计量属性加以利用。由于我国经济有着很特殊的背景,结合这样的背景,本文首先对公允价值的内涵做阐述,然后谈到公允价值下的交易时,契约有用性的一系列作用,最后针对法律契约在公允价值上的巨大影响力,既提出问题又给出3点有利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慧峰、谭宏涛、杨洋等.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对银行贷款契约有用吗—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10,3(8):63-68.

[2]王丽、李明珠、刘慧峰等.会计信息的质量与经济后果研究—基于新准则公允价值视角下的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2,6(13):73-88.

[3]蔡静浩.公允价值计量的契约有用性研究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5(17):23-36.

作者簡介:陈雪(1992—),女,汉族,辽宁大连人,渤海大学文理学院会计学专业

作者:陈雪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论文 篇2: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

摘要:针对目前的主流观点:公允价值尽管可靠性不足,却更具相关性。文章根据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内涵以及公允价值的特征,分析认为,对公允价值可靠性不足的认识是基于可验证性角度,针对的是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三层次。由于所依赖的市场模型过于理想化.公允价值在多数情况下难以达到如实反映。公允价值更具相关性的判断主要是建立在信息及时性的规范层面的推论.而在经验领域,公允价值的相关性问题仍有待验证。

关键词:公允价值;可靠性;相关性

文献标识码:A

伴随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推广与运用,公允价值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实施。这一实践意味着以历史成本占主导地位的会计计量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公允价值之所以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取代历史成本,主要原因在于,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导的会计信息相关性不足,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决策需求,而公允价值尽管在可靠性方面不如历史成本,其在相关性方面却比历史成本胜出一筹。在决策有用性作为会计主导目标的前提下,公允价值自然被认为是优于历史成本的模式而在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但是,一年多来,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公允价值模式及其所导致的后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赞誉夹杂着质疑、甚至批评充斥着理论界、实务界和监管层。本文基于会计信息两个基本质量特征,阐释公允价值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内涵和实质,以期客观地认识公允价值模式及其所导致的后果。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与目标

FASB第157号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转让一项负债付出的价格”。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

“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定义的不同表述,却大致表达了对公允价值内涵的共同理解:即非关联的交易双方基于自愿的基础上,在对交易对象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达成交易所形成的价格。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强调了市场参与者,力图充分体现公允的内涵,即公允价值不是依赖特定主体的判断。而是基于市场参与者的假设和判断。实践中不是所有的计量对象都存在符合以上定义的市场信息,即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由此,FASB根据公允价值所根据的市场信息的信赖程度,把公允价值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交易价格,当活跃市场上存在相同的资产或负债报价时,可以不做任何调整使用该报价;第二层次是类似市场报价,当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类似资产或负债的价格信息,必须调整后作为公允价值估计的输人参数,且调整必须是能客观确定的。第三层次是指市场上不存在关于资产或负债的可观察输入信息。必须依赖估价模型。模型的输入信息是基于报告主体的内部信息和假设,其中,报告主体的假设必须建立在市场参与者的假设基础上。以上第一、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依赖的是可观察的市场信息,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输入信息是不可观察。

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和FASB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运用指南,公允价值计量本质上追求独立于报告主体的市场评价,同时将输入信息的可观察性置于首要位置。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内在价值通常是不可观察的,必须借助会计计量手段对其进行反映。公允价值力图通过独立于主体的市场输入信息不仅实现会计程序上的公允,同时,通过动态的市场信息输入实现计量结果的公允。因此,公允价值被普遍地认为能够真正反映企业当前的经济状况,使信息使用者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对于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理解,人们对相关性内涵的基本不存在异议。其意指信息能够导致差别的能力,相关的会计信息还须具备预测价值和确认价值,同时,信息的及时性是实现预测价值和确认价值不可或缺的前提。对于可靠性的理解,则存在众多分歧。长期以来人们把可靠性与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可验证性联系在一起。夏冬林(2004)认为可靠性可以从交易或事项发生的时间来理解,可靠性即为确定性。L.Todd Johnson(2005)则认为,可靠性应理解为如实反映和可验证,可靠性不等于准确性。根据FASB概念公告2的解释,可靠性意指如实反映,同时还须具备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的特征。正因为人们对可靠性的理解不一,近年来,FASB在致力于概念公告的修改过程中,意欲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加以重新表述,以澄清人们对可靠性的模糊认识。在FASB最新发布的关于概念公告的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已用如实反映取代原来的可靠性,作为与相关性并列的基本质量特征。这里的如实反映保留其原来的内涵,即如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中意欲反映的经济现象,同时将如实反映必须具备的特征概括为完整性、无实质性错误和中立性。根据FASB对如实反映所应具备的特征来看,如实反映并不代表完全没有错误,即如实反映不等于准确性,但是,如实反映必须是中立的,不带偏见,体现完整性。在这份意见稿中,可验证成为与可比性、及时性和可理解并列为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以如实反映代替可靠性并与相关性并列成为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特征。作为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如实反映与相关性两者同样不可或缺。正如FASB在意见稿中的表述,相关性决定所要反映的经济现象,如实反映解决如何反映这些经济现象,对相关经济现象不能如实反映的后果与对不相关的经济现象如实反映的结果是一样的,因此,相关性与如实反映必须并重。

尽管如实反映大有取代可靠性成为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的可能,考虑到这一取代并未最终成为事实,本文依然承袭多年来对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的表述,并把可靠性的内涵理解为如实反映和可验证性。

三、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自从公允价值被引入到会计实践中以来,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就一直是人们质疑的焦点。当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依据是市场可直接观察的报价,其可靠性不容质疑。问题在于缺乏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依赖主观判断,存在可操纵空间。相比之下,历史成本的计量依据是已实现的交易,可操纵空间有限,即使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后续计量需要依赖人为判断和估计,因其计算方法是已基本达成的共识,通常在程序上得到人们的认可。可见,人们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质疑,主要基于可验证的角度,即把可靠性主要地理解为可验证性,并且这种质疑主要源自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三层次,而非公允价值计量的全部。从可靠性的内涵来看,如实反映应是可靠性重点强调的方面。那么.如何从如实反映角度来看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根据FASB的定义,如实反映是指如实反映

其意欲反映的经济现象,如实反映了经济现象的会计信息是对正在进行的交易、事项或环境的经济实质的描述,如实反映进一步体现为对经济现象完整、中立、无偏的描述。现实社会的信息不完全,导致正在进行的交易、事项或环境的经济实质的不可观察,公允价值依赖市场参与者的假设,动态地反映经济实质,这里就隐含了一个假设,即市场参与者的假设是对企~JkiE在进行的交易、事项或环境的正确、无偏的判断和估计。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参与者的判断和估计合理与否?也即基于市场参与者假设的资产定价机制是否与公允价值运用所隐含的假设一致?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标准金融学理论。基于投资者理性和市场有效性两个重要假设,得出资产价格是其内在价值的结论。理性投资者遵从贝叶斯法则搜集和理解任何新的信息并据此做出判断,并依照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做出决策。当市场充满理性投资者的情况下,理性投资者能够及时、无偏地理解新的信息,并依此迅速地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理性投资者的行为促使资产价格及时地根据新的信息迅速调整,市场价格充分反映了与资产有关的信息,是资产内在价值的表现。当市场存在部分非理性投资者的情况下,由于非理性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是独立和随机的,非理性投资者的行为相互抵消的结果使得市场价格依然是内在价值的反映。即使在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表现为共同的趋势而无法相互抵消的情况下,理性投资者也能充分利用套利机制,迅速纠正有偏的价格,使得市场价格重新成为资产内在价值的反映。长期以来,以投资者理性和有效市场为基础,所形成的市场价格与资产内在价值关系的结论,正是公允价值所依赖的标准金融市场模型。

自20世纪80年代,在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经济学领域之后,人们开始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产生了质疑,并给出大量的实验证据来证明投资者的非理性特征。概括而言,投资者非理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与其决策行为相关的两个方面:一是在信息不完全性和投资者计算能力有限的客观制约下,投资者固有的心理偏差和认知偏差,导致投资者在面对新的信息时,常常违背贝叶斯法则而做出判断。二是基于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提出的展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决策时并不遵循此前普遍认可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一方面投资者并非理性人假设下的风险厌恶,相反,投资者在面对盈利和亏损时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于不同的结果通常赋予不同的权重,这一权重不同于事件发生的概率,尤其对于发生可能性较高及较低的事件,投资者所赋予的权重具有更大的偏差,而不是理性人假设下根据贝叶斯法则所形成的主观概率。由于信息搜寻成本的存在,投资者只能有限地获取信息,加上心理和认知上出现的偏差,投资者更多时候无法对事件形成客观、公正的判断,导致决策上的偏误。

从市场投资者群体行为来看,已有研究表明,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投资者个体的非理性往往会引发市场群体的非理性行为。此外,由于交易成本和法规制约,套利机制事实上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有效运作。投资者个体和群体的非理性因素导致了当前市场上投资者理性假设无法解释的现象,如资产价格的波动、金融市场泡沫等。

基于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偏差的研究表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下的市场价格并不完全客观地反映与资产相关的信息,其所形成的价格多数情况下不能代表资产的内在价值,这是基于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因素的行为金融市场模型所得出的结论。

随着行为金融研究的广泛深入,越发突显标准金融市场模型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与市场的差距。而公允价值的运用恰是以标准金融市场模型为条件。当市场表现为标准金融所描述的状态时,市场参与者理性和市场有效性决定了资产价格与其内在价值趋于一致,建立在市场参数基础上的公允价值是经济现象的如实反映。而当市场处于行为金融所描述的状态时,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以及市场的非有效,导致资产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偏离,这时,公允价值所依赖的市场参数即使符合完整和中立,也难以做到无偏,其结果是不能如实反映经济现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动定期予以反映,但其所依赖的市场参数包含了市场非理性因素,其所反映出来的资产或负债价值包含了市场噪音。公允价值及时地把包含了企业基本面因素和投资者非理性因素的市场变动反映到企业资产与负债的变动中来。

公允价值计量所依赖的市场条件及其在实际运用中的缺陷,已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充分暴露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2008年10月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如在流动性非常差的市场或在极度乐观或者悲观的形势下,公允价值会计方法也会得出与长期基本面和所考虑风险不相符的估值”,揭示了包括个体和市场参与者可能出现的偏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2008年4到5月问所做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如针对第一层次公允价值存在的主要问题,39%的回答是波动性太大,24%的回答是市价并不能代表其经济价值,19%的回答认为第一层次的计量没有考虑流动性的影响m。

如果从可验证性理解可靠性,公允价值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可靠性不容置疑,人们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认识仅限于第三级次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验证性。从如实反映层面看,即便是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也存在无法如实反映的可能。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一、第二层次是公允价值的最佳证据,但不一定是计量项目的内在价值的反映,因此,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理应更加全面地看待和理解。

四、公允价值的相关性

与对可靠性的内涵存在众多理解不同的是,人们对相关性的理解普遍趋于一致。相关性是指能给投资者进行判断和决策带来差异的信息,根据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2对相关性的解释,相关性包含了三个质量特征,即预测价值、确认价值和及时性。在FASB最新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ED明确指出,相关性应具备预测价值和确认价值,而把及时性列为次要的质量特征。长期以来,人们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性确信无疑,认为与历史成本只反映交易已经发生的过去某个时点的企业经济状况相比,公允价值更好地反映企业当前的经济状况,其相关性优于历史成本。这里的“更好”本质上体现在公允价值反映的企业经济状况离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时间更近,即反映经济状况的“及时性”。因此,人们对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理解和评价主要基于信息反映的及时性角度,即相关性本质上就是时间问题,从而得出及时性必然带来预测价值这一规范层面的推论。

而在经验研究层面,公允价值是否更具预测价值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针对SFAS NO.87要求以公允价值披露养老金计划的相关性研究,

Barth(1991)发现了与养老金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公允价值的相关性。针对SFAS No.107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实施。Barth(1994)的研究表明,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而相应的利得和损失则不具有相关性。针对这一结果,Ahmed Takeda(1995)在控制了其他资产和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之后,发现证券利得和损失具有增量信息。PetroniWahlen(1995)针对保险行业的研究表明,权益投资和国债投资的公允价值相对历史成本具有增量信息,其他类型的证券投资则不具有相关性。同样针对SFAS No.107颁布与实施,几乎在同一时间,运用类似的样本数据的三个研究却得出不同的结论,Barth et.al.(1996)发现,银行贷款的公允价值具有增量信息;Eccher et.al.(1996)的研究表明,上述结果只存在于小银行031;Nel-son(1996)的研究结果则不存在相关性。

迄今为止。公允价值更好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状况而比历史成本更具相关性的主流观点,多半是基于公允价值信息的及时性而得出的规范层面的结论。公允价值是否与企业的价值更具相关性,对解释企业的股票价值是否更具信息含量却依然是个有待验证的问题。

五、结 语

有用的会计信息须同时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当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要求无法同时满足时,选择优先满足相关性的要求而部分牺牲可靠性是目前准则制定的一种趋势,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及其对历史成本模式的取代正是这一趋势的反映。在公允价值相关性迄今未能十分确定地得到经验证实的同时,公允价值可靠性的缺陷不仅在于第三层次计量的可验证性,还存在于当市场不能满足公允价值计量所依赖的条件时能否如实反映。因此,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应有客观理性的认识。

公允价值计量在过去的金融危机中备受责难,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最终在多方利益协调下经过局部调整依然得以继续运用。在这场危机中坚持会计信息用户导向的美国SEC,提出其核心看法认为,公允价值较为透明地反映当前经济条件下被投资公司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所谓“透明”,其内涵是还原真实的企业财务图像,包含企业基本面的因素和市场非理性的评价。FASB在多方压力下出台针对资本市场不活跃时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反映了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计量赖以存在的市场条件的关注。

作者:林建秀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论文 篇3:

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

[摘 要] 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提出了解决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不利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会计信息质量 次贷危机 顺周期效应

一、引言

我国新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可见,我国的会计目标趋向于决策有用观。在决策有用会计目标的求下,更应关注信息的相关性。总要上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应该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完整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配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稳健性和及时性。其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最重要质量特征,其它属于次要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形成必须借助计量属性,计量属性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将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基本理论

1.公允价值的涵义与特征

公允价值定义有多种,有代表性的是FASB和 IASC(IASB)的定义。 F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 在计量日当天,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 IASC 给出的定义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我国借鉴了IASC的定义并与其趋同,规定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虽然各方对公允价值的表述有差异,但都隐含着共同的特征:公允性、现时性、假设性。(1)公允性是指市场信息公开、透明对等、双方平等自愿交易;(2)现时性是指公允价值在动态价格变化中反映计量日的公允市价或预期值;(3)假设性是指除非计量日与实际交易日重叠,公允价值一般都不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而是根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采用某种估价技术估算得出的,是一种潜在的虚拟价格。

2.公允价值的计量

公允价值须按优先程序分层次计量,层次一:参照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报价来计量公允价值;层次二:没有活跃同类市场时参考活跃市场上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报价;层次三:没有活跃市场时可采用估价技术为基础来计量公允价值。前两个层次因有可观察的参考市价故称为盯市原则(盯市价格),层次三根据是否有可观察参数分为有可观察参数的模型定价法和无可观察参数的盯住模型法。

三、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1.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正效应

(1)按盯市原则获得的公允价值可提高可靠性

盯市原则下由于有可观察的、活跃的参考市价,据此获得的公允价值更能反映资产或负责现时的真实价值,更具客观性,因此保证和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所谓可靠性是指信息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客观内容或真实状况,避免误导并尽量减少偏差。可见,用这种方法获得的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因为,历史成本是以过去的取得成本计价,反映的是取得时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价值(价格)一般会发生变动,此时仍以历史成本计价反映就会使信息失真,因而变得不那么可靠。

(2)公允价值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快速发展,物产资源面临短缺,知识资源迅速膨胀,以市场为导向的物价波动会更加频繁,变化幅度会越来越大,紧缺资源的价格会大幅攀升。由于历史成本反映的是其过去的取得成本,持有期间不作调整,所以在处置前其计量的会计信息无法跟踪和反映这种客观变化,使得收益计算不全面,报表信息陈旧滞后,因而造成相关性降低,于决策不利。公允价值计量具有现时的动态性特征,能实时反映资产和负责在交易日或计量日的真实价值,动态地反映经济因素及其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信息反映迅速、反馈及时,并能全面反映会计收益,比较客观地展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经营能力和风险状态,因而能克服历史成本属性相关性和及时性不足的弱点,方便企业预测和决策。

(3)公允价值能提高会计信息的配比性,正确反映经营收益

会计收益是收入与其发生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这种配比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内容的因果关系配比、发生期间的配比、货币计量及其币种的配比、计量属性的配比。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会计收益是用现时的收入(现值)和过去的成本费用(历史成本)配比计算的,显然,其计量属性是不配比的;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收入和成本费用都是按现时的公允价值计量的,收益实现了全方位的配比,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更具有配比性。历史成本下计量的收益事实上由两方面组成:一部分是由内在的生产活动创造的利润;另一部分则是由外在的经济因素变化产生的价差。历史成本把两种成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收益不加区分地笼统计量和反映,可能出现收益超分配或虚利实分的现象,不利于资本保全,也可能出现虚盈实亏而夸大企业的业绩和经营能力,掩盖企业拙劣的经营管理水平。如果企业按公允价值计算收益,价差部分将事先被分离确认并通过利得或损失单独反映,收益的结果准确反映生产活动创造的利润部分,避免了历史成本计量下出现的弊端。

(4)公允价值能提高我国会计信息与国际间的可比性

一直以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诸多差异,使得我国的经济信息与国际缺乏可比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我国与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我国这次制定的新准则较大范围引人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提高了我国的企业会计信息同国际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会计信的可比性,从而有助于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5)公允价值计量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符合稳健性

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和负责的定义分别表述了“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核心观念,这和公允价值的资产负债观理念完全吻合。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强调的正是未来的资源收益或负责清偿,按现行的公允市价或预期现金流量现值计价,如实反映资产和负责的真正合理的价值,因此,完全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核心要求。在这种要求下,企业在报告日需要按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责的账面价值重新确认、计量,对已经(或预期)减值的资源确认损失,对确实已增值的资源确认收益,对可能发生负责确认预计负责。因此,公允价值计量下可避免历史成本所出现的呆账坏账长期挂账、对资产无形损耗视而不见、虚增资产、利润不实的现象,使会计信息更稳健。

(6)公允价值能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状态

基于前述分析,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配比性和稳健性,可靠性、可比性在某些方面也获得提高。因此,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客观、快速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更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准确、及时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特别是企业当前面临的风险状况。因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企业的资产和负责的价格变化可在计量日通过财务报告实时反映,因此其经营风险状况能透过财务报告及时揭示,而在历史成本计量下,除非处置资产和负责,否则其价格的变动就不会在报告中获得反映,造成其经营风险被“隐化”而得不到揭示。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分析企业的风险状态。最近,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乃至经济危机,金融界有人怪罪于公允价值,认为是公允价值计量导致了金融危机。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错误观点,是为掩盖其错误找替罪羊。事实上金融资产高度泡沫化的巨大风险早已在公允价值计量下的财务报告中隐现,只是贪婪的华尔街金融界及其追随者漠视不见,疯狂逐利的后果。当然,危机的深层原因是监管不力导致欺诈泛滥,金融创新过度导致虚拟经济崩盘。如果要说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那就是公允价值揭开了次贷危机面纱,提前戳穿了金融资产泡沫。试想,如果用历史成本计量,会因风险的“隐化”而使经济泡沫涨得更大,那时危机爆发会更惨列,危害更大。

2.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负效应

(1)按估价模型技术获取的公允价值可靠性不保证

按估价模型技术获取公允价值,由于没有可观察的参考市价,需借助数学模型估算,运用大量的估计和判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首先,设计或选择的数学模型本身存在合理性与否问题;其次,诸多参数的获取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市场上无可观察的参数时更是如此。同时,参数取值不但受到评估人员专业能力的影响,还可能会受到主观意志操纵。可见,按估价模型技术获取的公允价值其可靠性难以保证。

(2)环境因素的制约,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环境因素包括市场经济因素、法律监管因素、人文因素等。市场经济因素是指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有序程度,在完全竞争的有序市场上,有活跃的公允市价参考,容易获取公允价值;在缺乏参考市价的市场上借助估价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可能并不公允;在无序的极端市场上,公允价值将失去应用前提而无法正常计量,可靠性可能丧失。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有待完善,仍存在垄断经营的行业和行为、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滞后、一些市场的交易并不活跃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法律监管因素是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力度、措施等,这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保障。我国尚未有制定公允价值具体准则、公允价值的审计准则,可能存在不正确甚至滥用公允价值的现象。人文因素主要是指会计人员、评估机构和监督审计机构等的业务技术与职业道德的素质水平,在我国这些人员和机构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高,妨碍公允价值的正确计量,影响可靠性。

(3)顺周期效应可能使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丧失

顺周期效应是一种矫枉过正的钟摆现象,在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由于交易价格低,往往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当市场交易仍然是有序的时候,这种价格波动的幅度仍属弹性范围,市场会自我调节,此时的公允价值仍然是相关的、可靠的。当市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如恶性竞争、经济危机、战争等)使市场失去理性,交易变得无序,价格快速暴涨或暴跌,商品资产的流动性会呈现极度缺失,公允价值的获取将十分困难,其可靠性和相关性会丧失(事实上已失去了有序交易的应用前提,公允价值计量已不适用)。美国的“次贷危机”及其“金融海啸”爆发初期,由于失去了交易的有序性前提(缺乏公允价值应用指引)而仍用公允价值计量(美国后来暂停了公允价值计量),使顺周期效应越演越烈,价跌——减值——巨亏——恐慌——抛售——暴跌,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因无法解决流动性不足和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而垮台。

(4)公允价值使用中的一些选择性现象可能降低可比性

新准则中有一些具体准则(如投资性房地产)存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当两种不同方式下计算的资产或利润指标相差较大时,一些公司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择性使用公允价值,从而降低了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比如,国有控股公司偏好于公允价值计量以满足国有资本金运作绩效之考核,而民营控股公司则更愿意用历史成本把真实的财务盈利掩盖起来。此外,新准则把金融资产按初始确认时划分成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货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计量;货款和应收款项按历史成本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这样就会由于分类和计量方法的选择性,不同的企业可以按不同的价值持有相同的资产,造成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下降。

(5)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沦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由于会计准则存在计量属性的选择权的问题以及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的规定,这为企业的进行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提供了工具。计量属性的选择权主要是指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计量选择,比如在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上,当房地产市场处于升值趋势的格局时,企业为了显示业绩、粉饰报表等会选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反企业为了抵税、利润后推等则会选择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具体准则有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等,企业可能会运用这些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估价手段影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而达到调控利润的目的。

四、解决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负效应的对策

1.加强公允价值理论和实践研究,制定我国的公允价值准则

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我国尚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加以规范,对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条件、要求及具体方法等仅不同程度地散落于一些具体准则之中,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指导,准则之间的差异导致了理解和应用的不一致,增加了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因此,应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及实践应用研究,并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建立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2.改善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

首先,改善经济环境。比如,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政府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培植中介服务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等。其次,改善法律环境。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强立法监管和审计监督,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完善的法律保障和监督体系。同时,加速市场交易立法,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体系。第三,改善信息环境。比如建立政府指导的市场信息数据库。最后,改善人文环境。加强培训和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3.制定公允价值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指引

吸取美国“金融海啸”中的教训,制定公允价值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指引,避免出现恶性循环下的顺周期效应。方法一,建立断路器机制,在市场危机出现时,可允许企业暂停使用公允价值的实时调整功能,改用按账面价值计量,待危机消除后再恢复使用;方法二,为预防危机的破坏性,可采取类似德国的做法,当物价、金融产品等暴涨时,要求企业按一定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降低市场系统风险。

4.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

基于公允价值的实时性、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公允价值获取的复杂性、假设性,应充分披露与此相关的信息。建议表内增加一份“全面损益表”,表外增加公允价值获取过程的信息披露。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可总结如下主要结论:(1)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及时性、配比性和稳健性,其可靠性和可比性在某些情况下也能获得提高,因而能更好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2)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受环境、估价技术和人才素质等因素制约明显,但可通过改造这些制约因素加以改善;(3)研究和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当务之急,并要注意在极端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应用指引;(4)需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和信息披露,预防利润操纵。总之,公允价值能比历史成本提供更有用的决策信息,但基于其可靠性受应用环境等因素的严重制约,而且短期内这种制约难以彻底消除,因此,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共存,谨慎地使用仍是当前的正确之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常 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7,(3):3~4

[3]葛家澎 徐 跃L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6,(9):7~14

[4]李明辉:公允价值会计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当代财经,2008,(1):20~22

[5]周小川: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人民银行网.2009.3.26

[6]王晓芳:公允价值获取方法研究[J].财会研究(甘肃),2008(18):28~29

[7]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财会通讯.综合2008(11):20~21

[8]Michael R.Young. 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Subprime. Accountancy.

2008

作者:李英贵

上一篇:我国农村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财务会计网络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