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允价值论文

2022-04-15

摘要:公允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自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被引入会计领域,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完善,国际上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在我国,由于受我国市场环境的限制,公允价值几经用弃,经历了曲折过程。本文从公允价值的含义出发,阐述了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应用的现实意义,进而分析公允价值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析公允价值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浅析公允价值论文 篇1:

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相关问题

摘要:要摒除公允价值计量中出现的主观判断因素影响,公允价值这一概念本身的可操作性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只有一个操作性强的公允价值概念,才能确保以其为依据的相关数据的科学和可靠。因此,探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文章拟在对公允价值定义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其应用历程进行系统梳理,进而总结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操作性

1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历程

1.1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也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目前,它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计量属性运用于各项准则中。在会计实践操作当中,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往往要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而主观性较强。所以,在公允价值计量当中,如何避免因会计从业人员主观判断而造成失误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一般而言,世界各国都是通过会计准则硬性规定的方式来明确公允价值概念的。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第7号概念公告中提出,所谓公允价值乃是“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则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会计行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遵循国际通例,根据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为使概念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财政部的准则中还特别注明“在公平的交易中, 双方应该是持续经营的企业”。

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国际定义基本一致的事实,说明了我国计量属性与国际趋同的总体趋势。但是,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我国并没有采用激进的态度,而是坚持“适度运用”的原则。我国在新准则中有17个具体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准则同时也规定了应用公允价值的诸多前提条件。

1.2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历程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经历了一些曲折,总体上经历了“首次提出”、“回避”和“重新引入”三个重要阶段。

1.2.1“公允价值”概念的首次提出

为适应加入WTO等国际性多边组织需要,我国会计行业也在一些基本概念上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因此,在1998年,财政部会计司首次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做了包含“多项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一项债务转化为多项股权方式清偿债务”和“以现金、非现金资产、债务转化为资本的混合重组方式清偿债务”等内容在内的3项规定。

出于当时国内环境的影响,准则中规定暂不采用现值,具体原因也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做了详细的说明。总体而言,现值的确定较为复杂且包含诸多不确定因素,为简化会计核算流程,当时的准则中规定暂不采用现值。所以,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黄金时期。

1.2.2回避“公允价值”时期

由于部分企业在财务运作中利用漏洞调整利润空间,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在2001年财政部发布的11项会计准则中,开始着重强调会计操作流程的真实性和谨慎性,明确回避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而对现值的应用则相应地增加。

这次财政部修订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态度对于利用公允价值人为操纵利润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然而,客观地说,公允价值要想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②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③证券市场监管失灵。而事实上,只要具备了上述三个要素,会计造假几乎将成为必然,这与是否利用公允价值为依据并无必然联系。因此,严格会计从业氛围的治本之策还在于严格监督财务运行和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而回避公允价值这一概念注定只能是治标之策。这种认识,也为国际化潮流来袭后我国会计行业重新引入“公允价值”概念奠定了基础。

1.2.3重新引入“公允价值”阶段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终于在2001年11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一方面,在逐步强化会计行业监管之后,“公允价值”未必一定就要回避;而另一方面,“入世”在加速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也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顺应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要求,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

与原准则想比,新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对公允价值概念的重新启用。财政部为此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相关问题。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捐赠与补助、资产减值、企业年金、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债务重组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准则中会计计量一章中第41条、42条中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提出了要求。而在具体的准则中,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都有详细规定的限制条件。在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情况下,现行准则结合我国国情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

2.1公允价值定义的缺陷

按照准则中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而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显然,基于交易而产生的公允价值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价值是无法等同的。公允价值中的“价值”是交易双方能够接受的客观价值,而客观价值是根据人们的效应需求的主观因素决定的,这使得公允价值存在很大的主观性,而并不“公允”。

由于市场上的信息的不对称性,交易双方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也是很难实现的,虽然是双方自愿进行交易,但是也不能达到真正的公平,而只是自己心理上的“公平”。

公允价值定义强调其基于“交易”而产生,但实际上很多公允价值的获取并不是来自交易。更多的时候是对企业资源在非交易以及虽有交易但没有可观察金额的情况下,参照相同或类似情况所作的估计和评价。比如公允价值不仅用于初始计量,也常常用在后续计量上,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讨价还价达成一致意见的实际交易价格也就无从谈起。

2.2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问题

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 但市场环境复杂多变, 尤其对于长期性的应收应付类项目, 在市场环境的预知性上更难以把握。我国现行完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还不完善, 因此, 企业大量种类繁多的资产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 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合理可靠地辨认, 实际工作中只能大致的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进行确认。而且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 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就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些都导致了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

运用公允价值的一大难点是在会计人员无法获得可观察的市场信息时,往往采用现值估计技术。在对未来预期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估计的时候,特定的企业相对于其他交易人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或劣势,导致其估计结果与公允价值产生偏差。即使当信息是公开透明得时候,在运用现值技术的时候,对同一件标的,由于不同的环境,在估计预期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时候也可能不尽相同,加大了估計的不确定性,导致在具体操作上难度较大,难以达成一定的统一和规范。

3对公允价值运用的建议

3.1重新审视公允价值的定义

依靠公允价值概念进行会计造假的行为无非是利用公允价值定义上不明确的漏洞。为此,应当从公允价值定义本身出发,考虑对现有定义做出部分修改,以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保障社会正常经济秩序。为此,应当摒弃定义中的“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等引起争议的词汇,明确公允价值应该基于市场参与者所采用的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的各种假设。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歧义,实现公允价值概念使用过程中的统一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3.2明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范围

公允价值范围的选择有较大的困难。小范围的运用可能会使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相对提高,但信息的相关性会相应的降低;而大范围的运用虽然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可能会降低信息的可验证性。虽然新会计准则明确了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但结合目前国内情况来看,它的实施短期内不可能达到希望的目标,甚至有可能会背离人们的预期。因此,公允价值的运用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即结合国内市场体系的现状,将准则所规定的范围继续细化,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指南,从而保证在当前条件尚不成熟的环境下降低公允价值全面运用可能造成的整体风险。

3.3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公平交易机制

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这些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只有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在这些方面的法制建设,创造更加有效的市场环境,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环境基础。

此外,监管部门应建立严格的法律约束体系,对利用公允价值操纵盈余的行为,实施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市场准入等处罚手段,从外部环境上来保障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当管理当局在权衡处罚成本与操作公允价值获得利益的高低时,更加严厉的处罚能够震慑管理当局,从而在外部监管方面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起到保障作用,更加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桂曼.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运用[J].中国 总会计师,2008,(8):7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北京: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蒲 玲

浅析公允价值论文 篇2:

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摘要:公允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自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被引入会计领域,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完善,国际上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在我国,由于受我国市场环境的限制,公允价值几经用弃,经历了曲折过程。本文从公允价值的含义出发,阐述了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应用的现实意义,进而分析公允价值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 应用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历史非常短暂,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历程:首次应用(1997-2000年)。公允价值首次出现在1998年6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这段期间里,财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所颁布的涉及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还有《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此外,在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租赁准则中也有涉及。用而又弃(2001-2006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后由于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时常难以获得,导致在运用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及投资准则中,出现了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在2001年新修订的准则中,绝大多数涉及公允价值的内容被取消,尽可能地回避使用公允价值计价。重新引入(2007年至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在交易所挂牌上市,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为公允价值应用创造了必备条件。新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准则中对公允价值重新提出,并在多个具体准则中具体应用,这成为此次新准则的最大亮点。

一、公允价值应用的现实意义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采用公允价值充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用公允价值反映的信息对于面向未来的决策者更加有用。总的来说,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提高收入和费用配比性。收入和费用配比是指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它要求一个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计量。收入和成本、费用在计量的单位方面是配比的,都是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但是在计量的属性方面却不配比,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计价。因此,为了使得会计核算符合配比原则,就有必要在会计核算中推行公允价值计量。

2.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因此,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在公允价值计量理念下,编制报告日或交易日以后的任何新计量日财务报告,企业必须根据报告日的新情况,对各项资产和负债项目重新计量。动态地、及时地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并在报表中予以反映,使报表信息更相关,对决策更有用。

3.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下,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资产未交易时其价值并不调整。对于一些价值波动较大的资产,报告日这些资产的价值可能与其初始成本相差甚远,其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而公允价值没有否定历史成本计量下初始交易所取得的一些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只是根据时间的推移和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行调整。对于新兴资产,如由于高科技成果形成的无形资产、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只有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才有较好的可靠性。

4.有利于实现资本保全。在社会化大生产环境下,任何企业的运作都需要资本,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经营能力、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金或资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这些能力,同时为了进行再生产,又必须购回这些能力,只有这样,简单再生产才能维护,扩大再生产才有基础。但企业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反之,若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此时不管是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也可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这样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生产将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并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实时信息。

二、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

1.公允价值不易获得。公允价值的确定基础是公平交易,公允价值要体现“公允”,因此交易双方都必须是在了解交易情况的前提下自愿地进行买卖。但现实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交易的公平性难以保证,很多的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特别是目前我国没有足够活跃的交易市场,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证券市场不发达,证券市场监管不力,流动性不强;要素市场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低;公司治理不完善,导致公允价值很难把握。因此,现实经济环境成为一个公允价值得以广泛应用的制约因素。

2.质量可靠性难以把握。公允价值的认定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存在活跃的市场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公允价值;第二,在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应该寻找市场上同类或相类似的交易,以同类或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第三,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然而,市场信息的多样化、估价方法的复杂性以及判断估计的人为性势必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遭到质疑,导致市价的计量不准确,可靠性不太高。

3.可能粉饰经营业绩。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尽完善,尤其是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大量存在,公允价值成了关联方和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报告、伪造盈利的工具。内部审计人员在虚假会计信息治理和监管上发挥的作用有限,内部监控形同虚设,这就有可能更加助长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

4.实际操作难度大。公允价值表现形式较多,在实务中如何选择使用,如何选取同样或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市价,如何采用估值技术,这些都是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问题。首先,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获取渠道是否通畅和及时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其次,在公允价值计量中,有许多会计要素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最后,如何在制度安排上建立会计界与资产评估界的联动机制。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

5.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确定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其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准则中会计方法的运用。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会计理论功底以及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职业判断的经验相对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也影响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推行,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必然影响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解决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的对策

1.健全市场环境。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存在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活跃市场。因此,当前应该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努力培育各级市场,促进完善的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建立,才能更好地确定商品成本和市价,从而获得商品公允价值的信息。

2.深化理论研究。现阶段,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关准则较为普遍,但是分布比较零散,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这将极大地阻碍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因此实现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要举措就是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框架体系。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国际上最新的现值和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将其与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相结合,从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公允价值的一套理论体系。

3.完善治理结构。公允价值要做到真正公允,必须加快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解决人为操纵问题。首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有股减持,减少国有股和法人股所占的比重;其次,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中必须引入相当比例的独立董事;再次,完善职业经理人才市场,改变董事、经理主要由行政渠道产生的现状,使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使股东目标成为管理者目标。最后,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只有机构投资者队伍壮大起来,股权过分集中和流通股过分分散的现象才能得到缓解。

4.提升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确定公允价值需要会计人员的估计和判断,加强会计人员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才能更准确地确认公允价值。要达到这个目标,需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法制教育;二是切实加强诚信建设,培养职业良知,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三是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从而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

参考文献:

[1] 于波.《浅议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2007.

[2] 李维国.《浅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谨慎运用》.2007.

[3] 李伟.《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2007.

[4] 陈斌海,蔡奋.《解读新会计准则确定的“公允价值”计量属》,2007.

[5] 何桂钦.《对使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分析》.2007.

[6] 张力.《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公允价值观——基于国际趋同和运用风险的考虑》.

(作者单位:郝再娥,天津市大港油田公积金中心综合科;骆会科,天津市滨港集团公司)

作者:郝再娥 骆会科

浅析公允价值论文 篇3:

浅析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摘要: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进步,公允价值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006年新的会计准则实施之后,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方式之一,在我国各会计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公允价值的优势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但同时会计实践发展过快,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脱轨,以及会计实践中制度、市场、标准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推动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就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计量 应用现状及问题 对策分析

一、相关概念解释

(一)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95年的国际准则中指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西方关于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上,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公允价值的优点

1.有利于帮助企业维持自己的资本,保持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2.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及相关性,合理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给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一)会计目标的变迁

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最终服务于会计目标。关于会计目标的变迁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学派,一是受托责任观,这种目标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应该是向资源的所有者提供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二是决策有用观,这种目标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应该是向决策者提供能够帮助其做出正确决策的信息而不是单纯的历史数据。随着会计需要的发展,现代会计目标逐渐与决策有用观趋同。在这种形势之下,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必然。

(二)会计计量理论两大部分的变迁

从表现形式上看,会计计量主要包括两大部分: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会计计量两个部分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的不断发展完善,也是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重要原因。首先,资产计价模式的变迁,在二十世纪,资产的定义侧重于企业资产的存量特征,忽视了资产的经济效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定义逐渐被人们抛弃,一种新的资产定义(资产是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由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在这一定义下,公允价值逐渐成为企业喜爱的计量方式。其次,收益决定方法的变迁。资产计价模式的变化必然带来收益决算方法的变迁,传统收益+费用观确认的会计学收益(又称为利润或盈得),通常是指来自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这种决定方法在历史成本计量下出现了无法正确反映本期收益和不利于收益比较的问题。因此,随着会计学的发展,美国提出一种新的决定方法,提出盈收和全面收益的概念,其中,全面收益被定义为“在一个期间来自非业主交易的权益(净资产)的全部变动”,也就是要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的业主权益(净资产)的变动。根据全面收益理论,公允价值无疑成为体现全面收益的最佳计量模式。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难题

(一)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总体来说,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有一些零散的理论研究成果。这种系统理论的缺乏集中体现在估价技术上。估价技术不成熟,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估价技术无能为力。其次,在一些领域受人为的难以克服的因素影响,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二)缺乏成熟的市场环境

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确立较晚,而且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化程度不高,公平的交易环境仍在建设之中,远远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许多资产和负债无法找到一个可供参考的市场价格。同时,缺乏能够形成公平价格的机构,许多中介机构在价格评估的过程中有失公允。

(三)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难以操作

目前,在公允价值的确定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市价法,即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若所计量的项目在市场上找不到一个市场价格,则采用类似项目法。但是若市场上所需计量的项目难以找到市场价格信息时就需要双方自行拟定价格,现实中交易价格有失公允的现象因此产生,受一些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很难得到实现。

(四)法制的不健全和监督机制的缺失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不久,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立法上,许多法制措施正在制定,远远不够完备,特别是在公允价值内部控制和审计的规范上还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执法上,对于一些舞弊和假账的行为没有统一的惩罚标准,惩罚力度不够;在监督机制上,一些作为监督机构的中介组织在操作上有失公允,很难做到公平公正,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纵容一些企业的不法行为。最后,外部审计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公允价值的取得和信息的真实性。

(五)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人员素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职业素质,另一个是道德素质。现有会计工作人员对于公允价值的不了解和认识的缺乏,不懂得如何进行公允价值的操作,特别是在估价环节缺乏专业的判断力,影响了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准确性,难以真实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另一方面,有些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缺失,缺乏诚信教育,在工作中容易为了自己的利益从事一些违法行为,公允价值是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的会计计量方式,道德素质的缺失对于公允价值的实行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四、解决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难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完善公允价值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状的理论体系。

我国公允价值理论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指导下,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和理论成果,然后结合中国国情,充分考虑中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建立起来的可以实际操作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要结合到会计工作的实际,充分考虑会计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具体化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步骤和工作方式,起到指导会计工作实践的效用。要跳出西方已有理论的圈子,进行创造性的理论再造和升级。

(二)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成熟的环境

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很短,需要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公允价格运用的前提就是要存在活跃的市场环境。因此,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打破行业垄断,加深市场化程度,引进竞争机制,活跃市场经济。同时,建立公平公正的中介机构,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一方面,加快法制体系建设,建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法律体系,将市场经济纳入到有法可依的轨道上来。特别要重视现代会计的立法工作,运用法律的武器保障公允价值在中国的运用。同时,坚决贯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对于破坏市场环境、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打击,保障公允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加强监管力度。监督机制的建立首先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组织负责人要重视公允价值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监督公允价值的实现,并严格要求职员,保证良好的会计环境。其次是外部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来自有关经济部门如工商部门、审计部门等部门的监督。相关部门要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保证对企业会计的严格监督,为公允价值的实现保驾护航。同时,媒体的介入也能形成良好的监督效果。

(四)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能力培训

公允价值的获得需要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对于职员的能力培训尤为重要。加强关于公允价值理论的学习,帮助会计工作人员了解公允价值的操作,帮助会计工作人员提高准确获得公允价值信息的能力。其次,加强诚信教育。这对于一个会计工作人员来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素质。诚信对于会计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公允价值的获取和确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方面,加强法制教育,帮助会计工作人员获取法律知识,了解法律规定,懂得运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懂得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进行会计工作,坚决不越法律红线。最后,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对于新引进的人才,帮助他们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环节,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和操作手段;对于所有的职员,帮助他们学习公允价值的操作程序,能够自主地掌握公允价值的获得途径和实现方式。

参考文献:

[1]朱荣.浅析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应用[J].民营科技,2008(11).

[2]程咏梅.试论公允价值在中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2009(3).

[3]袁晶珠.浅论公允价值在中国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4]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2004(6).

(作者单位:重庆海尔普管理软件咨询有限公司)

作者:黎沛

上一篇:结构设计管理论文下一篇:煤矿供电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