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发展论文

2022-04-17

摘要:概述了《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编写的背景、内容,分析其特点,并提出《指南》对指导我国高校图书馆编制发展规划和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的指导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图书馆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图书馆发展论文 篇1:

高校图书馆发展社会读者的思考

[摘 要]本文在分析了社会读者有广泛的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社会读者的积极意义、可行性和几点做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读者;信息需求

1 社会读者的信息需求

21世纪是多姿多彩的信息社会,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竞争愈加激烈,为了使自己的思想和知识能够跟得上飞速发展的形势及职业的要求,“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情况比比皆是,人们朝着终身学习、知识创新的目标迈进。学习、创新的前提是要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作保证。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谁拥有更多的知识信息,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凡是拥有与自身职业有关的信息愈多,头脑就愈丰富,思路就会更开阔,视野就会更宽广,决策也就会更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文化休闲,注重文化的功效。休闲这一行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追求和进人人类自由发展与享受需要的更高层次。文化休闲是现代众多休闲娱乐活动中的一种,是对文化生活的一种新颖诠释。在广播电视、旅游度假、电影文化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精彩纷呈的同时,文化休闲也成为一种时尚,成为衡量业余生活质量的一种标准;文化休闲场所诸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与高校文化在人们心中的深入也有所关系。

社会读者的工作学习需要和文化休闲需要必然引起其广泛的文献信息需求。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临时的生活资料急需查考,人们也希望及时获得可利用的知识信息。可见,社会读者需求的信息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内容广泛,信息需求也将日益普遍和频繁。从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社会读者对信息的渴求程度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印刷资料,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另一个途径,很多读者希望自己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办公室或自己家里通过网络享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信息,获得任何一个图书馆的服务。

2 高校图书馆发展社会读者的积极意义

2.1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育人职能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是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和教育科研水平的重要场所,其服务工作的本质特征与高校工作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育人。它通过两大职能的发挥实现育人,即“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高校图书馆是公共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它有责任响应文明时代的号召,服务于知识文化的传播、社会文明的提高。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可见,高校图书馆不止负有对高校师生的教育和服务职能,也负有对社会读者的育人职能。同时,对照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不足和发展不均衡,高校图书馆更应该发展社会读者,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社会文化的兴盛贡献力量。

2.2扩大高校图书馆知名度,增强其在信息时代的竞争力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学校师生,这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影响力也相对有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更要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树立新型的读者服务观念,大力发展社会读者,强化社会化服务意识,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质量,做好社会化信息服务工作。高校图书馆应打破原有的封闭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而以一种开放姿态,凭借自己提供的独特氛围,发展社会读者群体和个人,拓展原有读者群体,打造符合自身身份的社会形象与品牌服务,实现高校图书馆在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应用链条上的独特价值,力争取得良好的社会读者服务效应;同时,读者增加了,相应的就会增加图书馆在建设与服务上的实践经验,进一步促进高校图书馆满足读者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增强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逐步扩大高校图书馆的知名度,提升其社会地位,增强其在信息时代的竞争力,使高校图书馆在激烈的信息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2.3促进与社会的互动,取得双赢局面

2.3.1高校图书馆从社会服务竞争中,不断寻求自主开发信息视野,不断开拓信息服务功能,扩展信息服务方式,为社会读者提供优质、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本身就是与社会的互动,可以增加高校图书馆和社会的交流与联系。高校图书馆不仅间接地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创造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以自身的优势,获得社会的尊重和回报,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2.3.2高校是人才的汇集之地,每年都有大量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产生,然而这些科研成果、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率却相当低,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科技中介服务。高校图书馆在其原有的信息传递渠道畅通的基础上,又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读者信息,借此优势,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发掘对地方经济社会有影响力的人才资源和人际网资源,在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咨询等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尽快转化;也可作为组织者,整合图书馆、学校各专业和社会各类人才,为各类不同需求的社会读者群体提供专题服务和信息产品。

2.3.3目前,高校的办学经费已由国家拨款的单一来源转变政府拨款、银行贷款、自筹等多元化来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市场化运行机制使得高校开始负起一定的经营责任,高校办学开始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这个母体的一部分,也应担负起相应的经营责任,在其建设和发展中注重效益原则。高校图书馆发展社会读者群体和个体,积极为其服务;同时也可接受社会读者的一些捐赠,获得社会扶持,为高校收获一定的经济效益。

3 高校图书馆发展社会读者的可行性分析

3.1高校图书馆拥有文献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的馆藏优势

高校图书馆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此普遍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多类型、多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文献资源内容上,涵盖高校全部学科和专业;文献载体上,不只拥有大量图书、期刊和报纸等纸本馆藏,还拥有较丰富的电子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整理有序,满足读者需求广泛性、快捷性、深度性和精确性的要求,便于检索和利用。同时,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步伐加快,地区高校馆文献资源逐渐走向融合及共建共享。相对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虽然很多信息资源过于专业化,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专业化的信息资源具有很好的质量和庞大的数量,再加上高校图书馆丰富的网上资源和数据库信息,更能对从事研究的社会人员产生吸引力,使得大量的社会读者在选择学习和参

考文献时会优先考虑高校图书馆。因为这里不仅能提供一般的文献借阅活动,也能提供深层次的科研指导服务和专题研究服务。

3.2高校图书馆拥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具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等,它们以其高速度、大容量和先进的信息传递占据很大优势。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上取得了很大发展,建设有相对成熟的文献资料管理系统及完善的网络体系,实现了传输手段网络化、服务手段自动化。

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存储信息、整理信息、传递信息、利用信息和创造信息一直是图书馆人的业务范畴,也是图书馆人的使命。高校图书馆有着相对专业的人才队伍来处理这些业务,他们文化素质较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合理,且具备敏锐的信息服务目光,掌握了先进的服务技术和手段,能加工整理出价值极高的深层次信息。

高校图书馆环境整洁、幽雅,硬件设施完善,人文气息很强,学习氛围浓厚,有着优良的、特有的图书馆文化,也为开展社会读者信息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3.3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如前面所述,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求知欲和学习欲越来越强,信息需求也日益广泛和频繁,这就形成了日渐壮大的高校图书馆的潜在读者市场。高校图书馆应担负起社会教育的职能,努力创造条件,将更多的社会人士吸纳进高校图书馆的读者队伍中来。

3.4社会信息化程度加快,为社会读者自助式获取信息提供便利

家用电脑的普及,信息网络化和社会信息化程度加快,使得网络时代的公众更习惯于在家中通过网络获取信息。高校图书馆网站就架起了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它完善的网络体系,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任何角落。社会读者可以通网站提供的资源简介、读者指南、学习课件等信息,自助式地学习如何利用网站资源;可以利用网站提供的各种功能强大、方便灵活的检索工具,方便地检索网上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等;还可以通过网络参考咨询平台获取更专业、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这些都使得社会读者获取专业信息或信息提示更加快捷和具有专指度,免去了读者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奔波之苦,也避免了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低效率。

4 高校图书馆发展社会读者的几点做法

4.1培养和强化社会读者的图书馆意识和信息素质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有向社会读者开放的政策,但都是以被动接收的方式来接纳社会读者;而大部分社会读者也没有到高校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不懂得如何更好得利用文献资源。为发展社会读者,高校图书馆要培养社会读者的图书馆意识(即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和利用和信息意识,强化其信息素质。可以通过网络宣传本馆文献资源情况和特色馆藏资源,介绍本馆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调动社会读者接受信息、利用信息的积极性;通过制作教学课件或开展文献信息服务专题讲座,指导读者正确使用各种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增强其良好的自我服务能力,使其具备获得知识信息的素质和技能;通过入馆教育和网络培训,加深社会读者对高校图书馆馆情的认知,培养其良好的“借阅还”习惯,使其树立珍惜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观念。

4.2建立针对社会读者的规章制度,完善服务体制

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精神,从社会读者的需求出发,并参照校内师生借阅等级标准,建立校外读者自愿申请、图书馆设置借阅权限的灵活的借阅制度;建立动态的社会读者个人资料档案和信用档案,构建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用以充分挖掘社会人力资源,通过读者信用评价来调整其借阅权限。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优先发展有专业性、深层次信息需求的社会读者,根据其独特要求开展层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信息服务,如社会中的科研人员,他们要求及时掌握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因此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应体现在查新检索上,甚至应对有影响力的社会读者制定个性化的课题服务;而对社会中的教师来说,主要侧重于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专业知识的更新,因此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应体现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完整提供上。

4.3与公共馆建立良性合作机制,优化双方的读者群体

多年来,高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项目的开展,不少地区高校间形成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协作网,与地区外的多所高校及国际著名大学、文献机构也建立了一定文献传递关系。可见,地区高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已经很普遍,使得分散的各高校师生群体已经整合为一个大群体。可是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对话还多限于管理层,而没有到应用层、服务层,究其原因是两者职能侧重点的不同。但我们不能否认,两者的读者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除了高校师生这一部分外,高校图书馆要发展另一部分,即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有需求的社会读者。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建立服务层的合作,加强沟通和对话,鼓励和挖掘这一部分人成为共有读者,两大馆共享读者个人信息及信用信息,优化彼此的读者群,使图书馆社会职能得到最佳发挥。

4.4发展社会读者要量力而行,必须在图书馆能力和条件允许的基础上

当前,高校普遍面临着扩招、经费紧张的问题,虽然高校投入到图书馆的经费总体上有所增长,但平均到每个师生,却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图书馆的馆情要求其发展社会读者、为社会读者提供服务,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要量力而行;但高校图书馆并不能以此为借口拒绝社会读者,而是要阶段性的、有侧重点的发展,并致力于研究怎样更好地进行服务的问题。由于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是以专业性见长,开放后也应以满足专业人士为先,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再普及到大众读者。归根结底,我们要遵循这样的原则:高校图书馆要始终坚持把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作为主体服务,在校内读者利益和社会读者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首先保障校内读者的信息需求。

作者:张 艳

高校图书馆发展论文 篇2:

《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编制指南》评介

摘要:概述了《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编写的背景、内容,分析其特点,并提出《指南》对指导我国高校图书馆编制发展规划和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战略管理;书评

1 引言

图书馆战略规划是面向图书馆的未来,确定其使命、愿景、目标、战略及其实施计划的思维过程与框架[1]。制定图书馆战略规划,是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前提。战略管理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或者说一种管理手段,它能帮助图书馆人描绘未来蓝图,并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寻找出实现蓝图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从而使图书馆扩大其影响,提升其地位,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功能与价值。

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虽然已有近三十来年的历史,但目前仍然处于比较低的研究层面上,特别是在普及推广的范围上局限性更大。柯平教授通过对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目前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存在着7个方面的问题:(1)我国图书馆的战略意识淡薄;(2)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缺乏文本规范;(3)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缺乏连续性;(4)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宣传水平有限;(5)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缺乏实施和评价;(6)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缺乏理论支撑;(7)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的体系存在不足[2],以上问题在公共图书馆表现突出,高校图书馆同样普遍存在。《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与读者见面的,《指南》的出版发行对我国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在战略规划的制订和战略规划的实施等方面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指南》的内容概述、特点分析,以期望引起业界同仁对本书给予关注,并结合本馆实际制定出科学规范的图书馆发展规划。

2 内容概述

《指南》由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高凡馆长负责总策划并担任主编,海洋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发行。高凡是图书情报专业博士、研究馆员,兼任教育部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及中国图书馆学会大学生阅读委员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在图书馆专业领域有较深的研究,广受业界赞誉。《指南》除前言与附录外,全书共有五部分内容。

2.1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发展规划的编制原则

图书馆战略规划是要保障图书馆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它既是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的纲领,又是图书馆谋划未来和应对环境变革的有效手段。因此,战略规划的制订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保障战略规划制订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本书列举了战略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及开放性原则等四个基本性原则,并对如何具体运用这些原则作了较为详尽的说明,同时把立足实际、满足需求、引领未来等思想贯穿于对各个原则的阐释当中,使读者阅读后自然会产生心领神会之感。

2.2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发展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流程

用正确的方法或者说用最好的方法去做某一件事,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甚或决定事情的成败。作为指南性的专著,《指南》究竟怎样来指导各个图书馆编制好自己的发展规划,本书没有直接讲应该怎样去做,而是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自身特点,通过大量图表的方式对规划编制过程中一般需要涉及的点进行“示范”。分析环境、确定目标、评价资源、编制计划及评价意愿等编制发展规划所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编著者都一一呈现于你的眼前,让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发展规划编制的流程,书中除了从组织保障、目标确立、方案拟定和文本编制四个环节进行叙述外,还整理出了“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总体流程”图,让读者对“流程”一目了然。

2.3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发展规划的文本形式

一个好的内容自然需要一种好的形式予以呈现,图书馆发展规划文本是图书馆实施战略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因此需要有一个相对规范的约定俗成的文本形式。本部分内容虽然只有两页,但还将其单列成章就说明图书馆发展规划文本形式的重要。书中首先对发展规划的编制的文本形式,从科学性、逻辑性、主题性和概括性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然后给出规划文本的一般组成要素,即:一份完整的图书馆发展规划文本应包括“使命、愿景、指导思想与原则、战略目标、经费预算、具体任务、行动计划、实施策略”等内容。同时,书中还交代了规划文本编写的一般顺序,即“前言、目录、正文、附录(参考文献、规划方法等)及后记”。

2.4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发展规划的内容结构

《指南》从六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的内容结构进行了叙述,这六个方面分别是引言、使命、愿景、价值观、战略目标及行动计划,对这六个名称的内涵分别作了解释,对各自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与应注意的事项也给了明确的交代。比如“战略目标”,书中一开始就指出“战略目标是图书馆管理者在特定时间内达到某一具体绩效的承诺,是图书馆未来前进的具体方向,是战略规划必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接着提出战略目标要从“对教学与科研的支持、信息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服务承诺、馆舍建设、技术应用、信息素养、合作与交流及经费支持”几个方面进行考虑,最后又谈到要注意不同类型的高校图书馆,其战略目标的制订应有差别,比如“‘211’类高校图书馆应将向大学教师和学生提供全面、丰富、优质的文献信息和支持科研为其长期的战略目标”。

2.5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发展规划制定的保障体系

《指南》认为,机制和责任这两个方面是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制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体系保障。在机制上,第一,应有组织保障。要设立专职或专门机构来负责战略规划的制定,以确保战略规划的制订及后期的实施与评价能顺利进行。第二,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主要是通过制度来保障规划的连续性与相关方面的协调性。第三,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订除了人员与必要的时间保障之外,还需要经费等方面资源的保障支持。第四,交流机制保障。战略规划的制定涉及方方面面,建立相应的沟通交流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3 《指南》特点

3.1 理论体系完备

对于战略规划理论体系的内涵,我们可以从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观点来理解,德鲁克认为,战略规划是系统化制定当今企业决策、获得未来最重要知识以及系统化执行组织决策所需的各种工作,并利用有效反馈对照原有预期测评决策成效的一种持续过程[3]。尽管德鲁克是站在企业角度阐述的,但战略规划是一种系统化过程的观点无疑是成立的。那么,要对这样一种系统化过程进行指导,自然需要一整套完备的理论体系作支撑。基于此,《指南》编著者将许多理论知识融入五个章节之中逐一分解:编制原则、方法与流程、形式要件、内容结构和保障体系,其内容编排在逻辑顺序上也很符合人的一般思维定势,这五个方面是图书馆战略规划制订者所必须了解的,它是对已有战略规划理论研究的总结与提炼,是浓缩的精华。

3.2 内容重点突出

本书主体部分的五个方面,编著者并没有平分笔墨,而是对重点部分详细交代。如何编制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编制发展规划都需要哪些方法,需要对哪些相关层面进行分析,这些都是发展规划的制订者需要了解的,也是读者想从《指南》中得到的“答案”,因此这些内容成为本书的重点所在。“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流程”这一章节正是满足读者所需,这一部分内容就用了32个页面,占整个主体内容篇幅的66%。对发展规划的编制方法,分别从分析高校图书馆战略环境、确立高校图书馆战略目标、评价高校图书馆战略资源、评价高校图书馆战略支持意愿、明确高校图书馆战略定位、编制高校图书馆行动计划、优化高校图书馆实施方案等七个方面给以指导。《指南》的编著者基本上都是来自高校图书馆一线,他们大多都多次参与或领导过本馆发展规划的制定,深知方法在制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性,因此就将其作为重点进行介绍,仅各种数据分析图表就用了17个。为了使各图书馆编制出的发展规划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编著者特别强调战略规划“体现着高校图书馆全体员工、服务对象、所属高校、政府部门、相关组织,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思想意志”,“发展愿景和战略目标的制定至少应该得到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认可”。这些观点,应该能引起每个图书馆战略规划制订者的共鸣。试想,在制订战略规划时如果不做好各种因素的分析、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怎么能科学的设计出未来目标,这个目标就很难得到相关利益者的认可,自然也就得不到他们的支持,这样的规划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3.3 结构新颖别致

《指南》全书的内容结构从大的方面看是由两部分组成,即正文部分和附录部分,并且附录部分所占篇幅远大于正文部分,这种结构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大有文章。由于各馆规模、层次及条件等因素千差万别,在战略规划的制定上既应有规范化要求,还应有一定的灵活性。编著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正文之后选录了大量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范例,入选范例所制定的规划时间有长有短、文本篇幅有多有少、内容陈述有繁有简,就是要让读者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后,自己再从不同的范例中找到共鸣点为己所用。这就充分体现出本《指南》只是“指南”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这一特性,它不是要给我国高校图书馆制定战略规划一个单一化的固定模式,而是要通过这种必不可少的共性的东西来达到指导各馆提高制定战略规划的效率、降低制定战略规划的盲目性这一目的。在所选的45个范例中,来自于美国的就有26个,这是由于美国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体系完备,学习与借鉴美国优秀大学图书馆的经验与做法,将有助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科学、合理地制定战略规划[4]。

3.4 篇幅短小精悍

《指南》篇幅短小精悍、结构紧凑,虽然全书有307页,但是正文部分仅仅只有52页,对于读书人来说只要静下心来两三个小时即可搞定。这对每一位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订者来说,面对这本《指南》心里很轻松,读上几遍也非难事,自然而然就达到了“指南”的效果。在有限篇幅里,《指南》的内容依然涵盖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分析、环境分析、发展趋势分析与功能定位分析,关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不同层次学校层面的纵向衔接,同时也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的横向链接。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4 结语

毋庸置疑,《指南》是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制定战略规划的不可多得的好帮手,它的出版发行是及时的、必要的,是图书馆界同仁所期盼的。有调查显示,近90%的调查对象(图书馆工作人员)赞同制定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指南[5],说明规范和促进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工作势在必行。当然,任何一部专著要符合每一个人的胃口都是比较困难的,何况《指南》又是“指南”性的。笔者认为,如果书后附录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范例中,能有几篇(最好是代表不同类型的高校图书馆)我国(内地)的是不是更好一点,这样会离大家更近一点 ,其借鉴性也就更强了。

在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方面,还有几部专著,同仁们不妨在制定本馆战略规划时参考,如赵益民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研究》[6]、柯平等的《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7]、《图书馆战略规划 理论、模型与实证》[2]以及江洪的《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8]等,这些成果都围绕着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这一中心内容而展开,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际范例分析,一定会对各馆编制本馆战略规划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汪东波编著的《图书馆行业中长期战略规划选编》[9],主要选录了国内不同类型公共图书馆近年来所编制的发展规划文本,同时也选录了重庆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及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ZK(#]盛小平.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7(2):14-18.

[2]柯平.图书馆战略规划:理论、模型与实证[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132-133.

[3]付立宏,袁琳.图书馆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67.

[4]别立谦,刘晋伟.美国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方向、实施及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5):19-24.

[5]柯平.关于《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指南》的若干问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3):4-10.

[6]赵益民.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5.

[7]柯平,等.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

[8]江洪.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5.

[9]汪东波. 图书馆行业中长期战略规划选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3:7.

作者:王思根

高校图书馆发展论文 篇3:

从移动图书馆的兴起看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摘 要〕以被定义为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图书馆——“书生移动图书馆系统”为例,对移动图书馆的优势和亮点及为用户带来的便利进行了解和把握,探析移动服务新时代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3G;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1.033

Some Views on the Develop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from the Prosperity of Mobile LibraryZhu Junqing

(Library,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 510225,China)

〔Abstract〕By an example of“Sursen Mobile Library”,which is defined as the worlds first truly mobile library,the paper grasped the important features,advantages,and benefits for users of mobile library,and explored the develop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China in this mobile service new era.

〔Key words〕3G;mobile library;digital library;university library;information service

3G革命愈演愈烈,近年来图书馆朝着高端方向迅猛发展着,使未来大学图书馆呈现出全方位、个性化发展的趋势。标志着中国图书馆行业移动应用已进入全球领先水平的“书生移动图书馆”,目前除在北京大学正式上线外,还在全国各大高校展开试用,同时其先进的移动服务解决方案也引起了一些国家级公共图书馆的关注[1]。移动图书馆正用持续不断的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掀起一轮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技术升级的热潮,让中国图书馆行业迈入移动服务新时代的同时,也将引发其进一步的发展与变革。

1 移动图书馆的优势和亮点及为用户带来的便利

穆尔斯定律认为:一个信息系统,取得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麻烦,更费事,这个信息系统是不会得到应用的。这也是用户“最小努力原则”对数字图书馆作为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的要求[2]。最大限度提高信息获取的便利度,既是数字图书馆发展长期以来不懈的追求,也是其对“以用户为中心”服务理念的践行和至高展现。数字图书馆服务的理想目标是信息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任何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图书馆的任何信息资源。随着3G移动通讯技术时代的到来,高速无线网的快速发展,实现这一目标逐渐变为现实。“书生移动图书馆系统”通过一系列解决方案和建设思路,突破了技术壁垒,实现基于各类手持终端的统一检索和全文展示,成为实现了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数字资源服务的先例,被喻为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图书馆[3]。移动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更高阶段,使数字图书馆能够充分借助移动终端设备的随身性、便携性,实现服务的便捷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开启了知识服务新纪元。资源、检索、获取是图书馆移动服务新时代的总体优势和亮点,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使用便利,主要反映在:

1.1 资源——从图书馆外围信息到各类数字资源的全文展示 移动图书馆在实现资源服务上,可以呈现出这些特点:

1.1.1 展现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目标功能的进化

数字图书馆在国内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台式电脑等固定终端设备实现完整阅读和精读为主。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为满足用户对图书馆资源快速浏览、即时访问的渴求,手机图书馆开始出现,实现了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其服务功能主要有通过移动图书馆的门户站点进行信息发布和移动OPAC,少量图书馆开展了手机参考咨询服务。从2003年到现在,国内也有20多家图书馆开通了短信服务和基于WAP的馆藏查询。但这些都只体现了对图书馆外围信息资源的获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移动服务处于不断升级和优化的过程。“书生移动图书馆”的出现,使移动服务越来越展现出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图书馆的内涵。那就是,用户可以实现基于手持终端的全文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它具有三部分主要的目标功能:①移动图书馆的门户网站,主要是信息发布和参考咨询。②支持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的移动OPAC,实现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馆藏检索的功能。③移动数字图书馆:实现在移动终端上进行统一检索和查看全文的功能[4]。总之,通过该移动图书馆系统,图书馆可以实现的移动信息服务功能包括:信息发布、个人订阅、群组推送;馆藏印本检索、查看摘要、预约借书、提醒;期刊检索、查看摘要、全文和新刊信息订阅;论文检索、查看摘要、全文;图书检索、查看摘要、全文;以及个人中心进行各类设置等。充分展现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目标功能从外围信息的获取到全文信息展示的进化历程。

1.1.2 适用多文档格式且数字资源文档格式可转换

移动图书馆系统在提供全文检索时,能够适用多文档格式,如PDF、CAJ、NH、CEB、PDG、SEP等目前各类数据库涉及的全文数据文档格式[5]。同时,这些文档格式可相互转换,便于不同移动终端对信息资源的全文检索与阅读、下载。书生公司对移动图书馆的整体解决方案进行了开发,通过UOML(Unstructured Operation Markup Language,非结构化操作标记语言)文档交换服务器,解决了不同数据库平台无法统一访问,以及不同数据存储格式不能通读的问题,并解决了不同手持设备实现统一搜索的问题。其创新的UOML文档交换服务器,使得不同数据格式交换后各类手机均可直接进行全文阅读,无数据冗余,可以灵活扩展[4]。而此前,由于图书馆所引进的资源不统一,数据库、界面、使用方式、检索、数据格式全都不一样,不同的数据存储格式在不同的终端设备上无法通读,给用户造成了极大的烦琐和不便。

1.1.3 扩大可利用的数字资源类型范围,适应云图书馆资源服务模式

移动图书馆实现对各类电子资源、多媒体资源的阅读下载和全文传递,图书馆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检索数字图书馆的学术资源和查看正文,扩大了可利用的数字资源类型范围。同时,它还适应云图书馆框架构建下资源服务的提供[5]。云图书馆框架将丰富的资源进行联合,甚至将全国所有的图书馆进行联合,来为读者进行服务。除了为用户提供基于元数据的全文信息,还提供每篇文章的馆藏信息和数据库的链接地址,帮助用户获得更详尽的资源信息。云图书馆体现各种资源的整合,可以实现:以元数据为基础的整合,书、报、刊、外文等类型资源的全面整合,本馆资源与本馆没有资源的整合,纸本与电子资源的整合等。通过书报刊、中外文、本馆有与没有的资源等的整合,实现中文和外文文献信息资源的搜索与全文传递,使用户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资源[6]。

1.2 检索——访问与操作更为简单便利

1.2.1 访问资源服务空间突破IP限制

移动图书馆使图书馆资源服务空间不受IP地址的限制,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可以实现自由地移动方式存取。图书馆的各类资源都可以突破过去的IP控制方式,直接针对每一个读者进行权限控制。使读者可以通过随身设备在任何地点访问,无需单独的登录、认证[4]。这比以往任何时候的数字图书馆利用都更为便利。数字图书馆的利用,直到目前为止,仍主要是在有线网络环境下,使用比较大的终端,如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等进行访问,使用者无法摆脱空间、时间、设备的限制,也就制约了数字图书馆的利用。虽然,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在移动通信2G(或2.5G)时代,无线网络服务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产生了以短信和WAP服务为主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但由于GPRS上网速率慢,图书馆资源服务空间受IP地址的限制,绝大多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仍然无法实现自由地移动方式存取,更无法突破资源使用地点范围的限制。

1.2.2 提供一站式检索平台

移动图书馆具备强大的WAP统一搜索平台,可以与现有数字图书馆保持一致性和无缝性,可以实现各类型手机针对不同的资源系统的同构检索,无需现有数字图书馆系统进行任何更改。例如“书生移动数字图书馆”,其应用云技术突破技术壁垒,通过UOML文档交换服务器,解决了不同数据库平台无法统一访问,以及不同数据存储格式不能通读的问题,并解决了不同手持设备实现统一搜索的问题。由于实现了各类OPAC整合界面,以及多数据库平台整合,用户无需分别进入各自站点(不同界面),就可以轻松实现一站式检索[5]。

1.2.3 无需总是输入账号和密码

移动图书馆利用手机号码实现惟一身份认证。用户通过登录移动图书馆URL地址并进行用户注册,接受身份审核,获得授权后,手机号码自动获取认证方式,建立惟一用户认证。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利用由地点范围限制转变为以人为单位限制,突破了以往的IP控制方式,便于授权用户通过随身设备在任何地点访问。基于手机号码的惟一身份认证方式,解决了资源使用权限问题,又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且用户再次访问的时候均不需要再输入繁琐的账号与密码[4]。

此外,利用手机号码的惟一性还较好地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例如,“书生”针对手持上网终端设备实现了惟一性认证的DRM技术,使得每一个读者的手持设备只能惟一访问,而不能随意传播自己的访问权限。DRM技术的应用使得移动图书馆在满足读者正常使用的基础上,有效防止了图书馆资源被读者进行恶意扩散的可能性,保证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安全性。

1.3 获取——突破终端设备类型、访问模式、资费方式等限制1.3.1 多便携终端支持

移动图书馆系统对各类手持终端适应性强,用户无需更换手持终端设备,就可以获得图书馆信息服务。书生移动图书馆系统支持目前市场上各种手机平台、Ipad、移动互联网设备(MID)、便携媒体播放器(PMP)、便携游戏机、部分手持电子阅读器等多种手持设备。其中手机平台包括iPhone、Android、Windows Phone(Windows Mobile)、Symbian、Linux、J2ME、MTK、BREW等终端;手持阅读器则包含kindle3,翰林等各种开放终端;平板电脑如苹果Ipad,三星p1000;以及能上网的MP4, 能上网的游戏机psp等。不但支持目前市场上五种页面输出的手机终端(普通、增强、触屏、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还不断支持各类新型便携终端,免除了用户更换手持终端设备的必要,突破必须依托固定设备的瓶颈[5]。

1.3.2 突破网络运营商访问模式和资费方式限制

书生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内建了短信服务,无需单独与某个运营商捆绑,不限制读者采用不同的3G网络和资费方式。各类移动终端使用3G/GPRS或Wi-Fi方式就可以访问移动图书馆。图书馆仅需要提供至少1台专用服务器,进行1个移动图书馆的子域名解析即可。由于采用云技术,建立移动图书馆系统,只需配置1台能提供数据资源的服务器,并安装一个管理软件终端即可,而数据的标准化转换和系统的运营维护全在书生公司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完成。因此,采用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图书馆仅需花费初建的设备和软件安装调试费,以及后续少量的服务费即可实现[4]。

1.3.3 云技术有利于资源共享和稀缺资源获取

移动云计算架构的采用,使所有的存储和运算都在云端服务器这个后台进行,对手持设备的运算速度要求不高。充分便于移动图书馆对云图书馆的接入和运行。云图书馆不仅为图书馆未购买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更为图书馆稀缺文献的获取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这大大提高图书馆服务资源的总量和数字资源比重。图书馆可以不再局限于实体馆藏和购买的资源。通过手持终端设备,即使是本馆没有收藏或购买的信息资源,用户都可以通过云图书馆服务得到共享。

2 移动服务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1 移动服务功能更多更强使图书馆服务更优质、高效 未来,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将更多更强,使用户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同时,移动技术的先进性,也可为高校图书馆各项业务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促进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更优质、高效,主要表现在:

2.1.1 推进移动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

借助移动技术的特点和优越性,移动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将得到更大的提升。针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和主动推送服务可以得到更良好的实施。因为手持设备的个性化特点决定了移动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是一个重点方向。用户可以实现更多的个性化定制。同时,移动通信技术的智能化,以及手持终端号码的惟一性,都更便于获得用户的使用记录,从而抓取用户行为、特点和需求,并根据用户的喜好和需求进行主动推送服务。其次,移动通信技术促进知识的分享与互动,实现交流与沟通。比如一名导师检索到某一文献,可以短信群发给自己的学生,并加按语,提示他们此文有价值、需精读等,或者也可以实名或匿名方式推荐给更多人等,充分实现了为不同的个体、群体提供多样的服务和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我学习的积累,图书馆移动服务将逐步成为一个主要的专业知识交流、学习平台,成为与搜索引擎不同的知识获取地[3]。

2.1.2 统计和评价功能有助提供参考依据

用户应用手持终端能够方便地进行信息利用和信息发布,使移动图书馆便于实现统计和评价功能;通过用户使用和互动的情况和记录等,有助于高校图书馆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例如统计相关专业访问,推荐文献等。又如,通过用户使用记录,便于计算机对现有馆藏、用户需求、经费分配以及畅销图书排行榜等各种信息进行自主统计和智能化分析,最终确定最佳采购策略,避免了以往采访人员在进行人工分析和决策时的主观随意性。此外,通过教授的评价和推荐,用户的分享和交流的频次等,可以评价某信息和资源的价值。移动技术的智能化和统计、评价功能更强,可为高校图书馆业务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工作科学性,减少人力、资金等各项投入的浪费。

2.1.3 适应多馆区办馆模式下的用户服务

当前,高校多校区办学的情形比比皆是,而图书馆多馆区办馆情况也逐渐增多。如何减少由于馆区条件不均而导致的资源和服务提供的不平衡,省却读者在馆区间颠簸劳累和利用图书馆的不便,省去读者多校区之间办理手续的不便等,是图书馆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问题。移动图书馆服务为多馆区办馆模式下的用户服务提供了方便,简化了程序,可以实现通知公告、手续办理、信息服务等的传送到侧,手机办理。比如,应用短信功能,就可以通知读者;又如,利用手机WAP平台便可完成续借、预约、查询等功能。此外,移动服务新模式突破过去的IP控制方式,直接针对每一个读者终端进行权限控制,使用户享用到跨校区、跨馆区信息资源利用的便利。

2.2 利用图书馆变得更为方便使图书馆围墙逐步打破 在互联网、移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移动图书馆推动了数字图书馆的跨越性建设,同时也开启了知识传播的新纪元。它一方面可使读者通过各种手持设备随时随地访问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富矿,突破图书馆空间、时间的限制,让读者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资源分享和学术互动;另一方面进一步盘活图书馆上亿馆藏文献,加大图书馆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价值。在高科技的支撑下,用户浏览信息变得更加及时和随意,个性化、智能化、互动化的需求也可以得到充分满足,凸显移动图书馆的价值。总之,利用图书馆变得更为方便。而这也将导致传统图书馆面临这样的局面:

2.2.1 到馆借阅行为的减少及服务对象的扩大

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手持终端功能多样而提升,同时使用资费会逐步降低,这与手机阅读用户数量持续上涨相呼应[7]。基于手持终端的数字信息利用更便捷、随身,方便人们用零碎时间进行即时访问和随时阅读,不再受制于以往图书馆开馆时间、服务时间、场地、空间、设备、文献复本量,以及馆藏数字资源利用的IP地址等局限。这种方便快捷的信息利用方式,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尤其受习惯和擅长网络应用的年轻读者(如大学生)的依赖。根据一项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报告,67%的图书馆已经开始提供免费电子书籍借阅[8]。可见,未来,移动阅读方式会日益流行,满足移动阅读需要的数字传递将成为趋势。基于阵地的实体图书馆获取与传播信息的方式,将受到严峻的挑战。而图书馆围墙也将逐步打破,并使基于文献资源的到馆借阅行为减低。同时,数字传递的移动实现和普及可以更好地突破时空和设备限制,增强不同地域信息和文化传播的平衡和对等,促进知识共享和缩小信息鸿沟,为扩大服务对象创设了更优的条件。

2.2.2 馆藏重要性的削弱及共建共享模式的普及

移动图书馆所营建的移动服务模式,将使数字传递成为信息利用的趋势,而数字馆藏可以通过合作共享的形式收藏和补充以提供利用。各馆依靠一己力量而建立的文献保障将打破,而通过图书馆合作共享,形成联盟的形式提供服务将更为普遍。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图书馆的形态将会改变,馆藏重要性大大削弱[3]。而实际上,在资金、馆舍、人力等制约下,不少图书馆早已不胜负荷,依靠自身馆藏和力量服务用户也显得力不从心。移动服务新模式无疑为减轻单个图书馆负担,发挥整体力量效应,为用户提供最大限度信息服务迎来了曙光。

3 结 语

总之,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来源和获取方式更多样化,也更便捷。移动图书馆的兴起将推动基于手持终端的数字传递更为普及,并使实体图书馆的阵地服务价值受到较大冲击。图书馆作为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高校图书馆应该更多地探索如何应对新的信息技术环境的挑战,推进图书馆工作和管理的转型,拓展服务项目和内容,从而更好地吸引和聚合用户,化解数字传递的危机。

参考文献

[1]李敬.书生 全球首推“移动图书馆”[EB/OL].http:∥www.ccw.com.cn/weekly/news/companiseindustry/htm2010/20100816882383.shtml,2011-04-21.

[2]黄晓斌,朱俊卿.数字图书馆用户的心理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1):24-28,57.

[3]卢倩仪.书生移动图书馆 改变知识传播历史[EB/OL].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101206/15499062010.shtm6,2011-04-21.

[4]姜海峰.移动图书馆的兴起和解决方案[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12-15.

[5]姜海峰.移动图书馆建设与未来发展110330.ppt[EB/OL].http:∥calis-aic.cau.edu.cn/drupal/content/2011,2011-05-18.

[6]百链——云图书馆(客户版)服务.ppt[EB/OL].http:∥calis-aic.cau.edu.cn/drupal/content/2011,2011-05-18.

[7]鲁帆.手机媒体在3G时代的四大机遇[J].通信企业管理,2010,(1):68-69.

[8]“北大新媒体”新浪微博.图书馆的生死抉择[EB/OL].http:∥weibo.com/looooker,2011-07-12.

作者:朱俊卿

上一篇:论沪港金融市场论文下一篇:手术室物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