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论文

2022-04-28

医院是给病人看病的,而在这次新出台的医改方案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公立医院看病。由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病人,因此未来公立医院它该怎么改,未来的改革之路它将怎么走,就牵动着我们几乎每一个人的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论文 篇1:

论我国实现“病有所医”的必要性和财力可行性

摘 要: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最根本的问题表现为保障不充分、不彻底。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应使居民群众一切需要治疗、有治疗价值的疾病都不因经济困难而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公民不因医疗费用使家庭生计受到影响。实行“病有所医”,在现代社会其实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我国完全具有实现“病有所医”的财政潜力,实现“病有所医”并非需要很高的财力需求。

关键词: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病有所医;财政支出

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进与完善进展比较快,而常州市走在全国前列。从2008年开始,全市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7%(按统计的城镇人口全国60%多),新农合参保率接近100%(全国94%),以市为单位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应保尽保,2009年财政补助已超过120元(全国80元),2010年人均筹资标准要达250元以上(2009年全国113元),亦属较高水平。医疗保障制度的落实作用巨大,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保障程度不够。本文以常州市为例并通过国际比较论证医疗保障制度彻底实现“病有所医”的必要性、目标、可行性和途径。

一、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保障的不完全性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还存在诸多不足,如政府对医疗资源投入不足,保障制度城乡分割、地区分割、职工与居民分割,医疗保险负担和利用存在着不公平性,医药费用控制机制尚未形成,医疗保障作用不充分等。我们认为,中国医疗保障体系最根本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保障不充分、不彻底。具体表现在:

1.设置报销封顶线。我们知道,重大疾病往往需要1万、5万、10万乃至数十万元的治疗费,这才是真正的风险或大风险,与中小疾病相比,是一般非困难群众也往往难以应付的风险,是最需要保的“险”。而现行的“医疗保险”并不完全“保险”,医疗救助作用也有限,这使一些人有病不能医。

2.报销范围偏窄。基本医疗保险列举不报销的项目百余种,如自杀、自残、斗殴、吸毒、医疗事故的医疗费用;工伤、车祸造成参保人员的伤害所支付的医疗费用(不一定能获得赔偿);因第三者造成参保人员的伤害所支付的医疗费用,依法应由第三者承担的部分(不一定能获得赔偿);怀孕、流产、堕胎、分娩及采取其他计划生育措施所需的一切费用;尤其是重大器官移植只有肾移植报销部分手术费,且不包括器官源费用,其他移植完全不报销。此外,可报销疾病项目不等于费用都可报销,很多费用在报销目录外。这使很多居民遇到困难。

3.保障对象覆盖不充分。一是医疗救助对象范围比较窄;二是还有少数人主要是一些低保边缘的困难家庭和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未能参加医疗保险,当然就无法享受到医疗保险报销待遇。

4.医疗救助、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报销比例偏低。如居民医疗保险高于居民医保起付标准至最高支付限额的住院和大病门诊费用,普通人员基金支付65%-70%。“农合”大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补偿比率更低,没有可靠的保障性。

总之,还不能说已经实现了病有所医。个人医疗保障程度往往与自身的经济能力有很大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穷人、农民的医疗负担比富人、职工大得多。据资料,我国先天性心脏病、脑瘫、恶性肿瘤、肾功能衰竭等重大疾病在少儿中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位列小儿恶性肿瘤之首的白血病,每年有2万个新发病例,每例治疗费用为10万至20万元左右。由于治疗费用和医疗条件等原因,每年能够接受正常治疗的白血病患儿只有8%,另外92%的白血病患儿在没有接受正常治疗的情况下大都死亡。在一些地区,因病家庭解体、犯罪求医、因病求死和为医抢劫的事件时有所闻。笔者通过电话对一些农村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多数村民指出农村各地存在有病无钱治疗的问题,合作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彻底实现“病有所医”的具体目标和必要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医疗保障体系都以病有所医为目标。免费医疗的国家谈不到报销上限,实行医疗社会保险的国家也难以见到医疗费报销上限之说,而且报销范围比较宽,如有个人承担部分可报销费用的,比例也低。如加拿大凡属政府保险的公费医疗项目的医疗费用,政府既不规定最高限额,也不要求病人或其雇用单位支付部分费用。国外很多国家都没有医保药品目录。德国法定医疗保险服务的范围、覆盖的项目和内容非常广泛:各种预防保健服务、医疗服务、药品及辅助用品费用、各种康复性服务等等。保险公司还承担疗养的全部或部分费用,支付最长78周的病休补贴以及就医部分交通费用等。儿童原则上跟随父母名下,不需要缴纳保险金。德国还有专为老人设立的护理保险,参加该险的人可以请专业护理人员上门为老人、病人进行护理,在家里由亲属护理,亲属可得到400、800、1200马克的护理费,如果被护理者住在养老院里,则养老院可获得2000、2500、2800马克。

世界各国普遍以医疗救助的形式为病有所医承担兜底责任。英国的医疗救助主要是免除国家卫生服务中一些需要个人出资的费用,如处方费、牙医费、视力检查费、配镜及修理费、接受国家卫生服务的路费、假发及相应麻醉和手术材料费。德国的医疗救助主要由政府资助加入医疗保险有困难的人群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如失业者的医疗保险费由劳动局支付, 养老金领取者的医疗保险费由养老保险机构承担。对高龄、残疾、生育等特殊需求者,救助标准比一般标准高30%。新加坡政府为帮助贫困人群支付医疗保健费用而特别建立了一种捐赠性医疗基金, 意在为那些尽管有医疗储蓄和医疗保护仍不能支付医疗费用的人提供最后的帮助。强调个人负责的美国也有政府医疗救助,旨在帮助无力支付医疗保健费用的部分低收入者享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各州必须将绝对贫困人口纳入救助范围,境况稍好的人群则选择性开展救助,以及老人、残疾人的医疗照顾。其条件虽复杂严格,但亦未见上限之说。

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应使居民群众一切需要治疗、有治疗价值的疾病都不因经济困难而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公民不因医疗费用使家庭生计受到影响。实现“病有所医”的具体改革目标应当是:

(1)医疗保险和困难群体医疗救助都上不封顶。(2)适当扩大报销范围,尤其应大幅放开医疗救助报销范围。突出的如器官移植及其组织源、某些情况下的护理费用等。工伤、车祸、堕胎、分娩、健康体检、康复性医疗、救护车费、出诊费等等也都应尽量报销。医保药品目录不能范围太窄,或对目录外报销一部分。(3)扩大医疗救助对象,政府帮助困难群体参保。切实做到人人享有切实的医疗保障。(4)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医保和合作医疗大幅提高大病报销比例,取消困难群体的医疗费自费部分。至少发达地区大病报销比例还可大幅提高。

此外,没钱就不能看病,那也不是病有所医。无论看病不花钱的免费医疗国家,还是实行医疗保险的国家,无论欧洲还是美国,“先治疗、再付费”早就是一个惯例。病人们不用揣着现金去医院,而是在治愈后在家等着账单或由政府、医保机构去核算。因此,很少会出现有人因为没钱看病而被拒之门外的情况。对急危病人的救治应不附带任何条件。

彻底实现“病有所医”,医疗保障制度才能履行“保障”使命。只有顺应世界文明潮流,把彻底实现病有所医作为医疗保障的直接目标,才能建立起真正体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要求的医疗保障制度。

1.彻底实现“病有所医”是当前关注民生的首要任务。目前,农村居民和城市户籍人口住房自有率都比较高,加上住房保障制度的配合,除部分农民工居住条件不佳外,居者有其屋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见不到谁正常情况下流落街头;义务教育已基本不不存在读不起书的情况,由于多种助学措施的配合,大学上学贵和上学难的问题也已不太突出,在大学规模严重超过正常需要的情况下,部分成绩一般的学生有能力考上大学而不去念也很正常。然而,即使医疗保障制度正在落实,看不起病,有病不能得到合理治疗的现象仍然经常发生。“有啥别有病”,这是一个让当事人极其痛苦的事情。

2. 彻底实现“病有所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目标。良好的健康不仅是人类福利的内在组成部分, 而且有利于其他许多社会目标的实现。健康的身体不但能带来人民的幸福,还会使人们能够面对社会机会做出有利的选择、实现个人目标和人的发展。国际比较发现, 拥有健康的国民有助于减少贫穷, 缩小日益扩大的社会不平等以及促进经济增长。[1]包括因病致贫在内的贫困问题历来是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保障公民基本的生存权利、促进健康公平是政府的责任。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彻底实现“病有所医”是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

3.彻底实现“病有所医”是释放消费能力的重要途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直接原因是消费不足。然而,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对策仍然是刺激经济增长,这有加剧产能过剩、浪费资源、形成通胀压力的可能;即使在刺激消费方面,目前绝大部分措施都没有持久提高消费率的确切作用。居民为住房和教育所做的储蓄都会花掉,为养老所做的储蓄花掉的时间虽然比较长,但城市养老保险日益普及,农村也在展开,事实上,大多数居民为安全所作的储蓄主要不是为了老年日常生活所需,而是为应付意外事件,而为医疗所做储蓄不仅动机最大,而且由于大部分人不会得大病,得大病也不一定把储蓄花光,因而大部分不会被花掉。显然,使居民对看病完全没有后顾之忧,是促使其大胆消费的根本措施。

三、我国实现“病有所医”的财力可行性

1.实行“病有所医”在现代社会其实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只要有个基本正常的经济发展状态就有能力实现。1949年经济落后的印度通过的第一部宪法中就明确规定,所有国民都享受免费医疗。无业人员、农村人口都可以在政府医院享受免费医疗。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患者自己也需要负担一部分费用。很多人因为没有钱,看过病之后便一走了之,医院也不追究。印度的公共投入只占卫生总费用的17.9%,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排位,其公平性在全球居第43位,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政府将有限的政府投入补给最需要医疗服务的人众。印度独立以来,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已增长了一倍,婴儿死亡率也下降了70个百分点。在巴西,连外国人都可以在公立医院享受免费医疗,包括住院食宿和癌症、洗肾、艾滋病这样耗费昂贵的大病。朝鲜从1953年起实行免费医疗制度,1969年全面实施。全部免费性是朝鲜医疗保障的核心内容,甚至疗养和去疗养所的往返旅费也是国家支付。朝鲜医疗保障制度覆盖还具有全面性,即使边远的乡村也能覆盖到。免费医疗的直接结果是延长了朝鲜人的寿命,朝鲜目前的平均寿命是男73岁,女77岁。在古巴,医疗对全民也都是完全免费的,医生对病人进行一系列免费检查后,病人可到社区的药店购买药品,所谓购买,只是象征性地付点钱。如需住院治疗,不仅治疗费、手术费和药费不用出,而且病床和饮食也是免费的,家属陪住也有休息的地方,且免费管吃住。古巴人的期望寿命达到了77岁,是世界上期望寿命最高的国家之一。英国是发达国家免费医疗的典型,有居住权的人都可获得全面、免费的医疗服务,患者只需负担挂号费。与此相反,美国虽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但医疗保障程度却比大多数国家都落后。美国药物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每年有18000名美国人因为没有医疗保险而过早死亡。据2009年的调查,25%的人无法支付医疗或药品的费用。

我国陕西神木县顺利实行了“全民免费医疗”(并非完全公费和免费)。其突破是:住院治疗,起付线以上的一般费用包括护理费等予以报销,无比例规定;把安装人工器官、器官移植等特殊检查费、治疗费和材料费也列入报销范围,每人每年报销上限高达30万元;城乡一致,农村报销比例因之大幅提高。据不同测算,实施“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县财政2009年补贴1.2亿元的资金,占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约5.5%。这是一般县市都能承受的范围;而且要知道,医疗保障并非仅仅是县级财政的职责。

2.我国完全具有实现“病有所医”的财政潜力。实现“病有所医”要有一定的医疗卫生支出特别是相当的国家支出做保证,除公费医疗国家主要由国家出资外,大多数国家政府出资也都达到相当比重。我国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1)我国提高卫生支出比重潜力大。西方发达国家全国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约占10%。全球平均9.3%,联合国规定的最低目标到2000年要达到5%。我国卫生总费用2008年只占GDP的4.52%,2009年为5%,低于一些非洲和拉美国家,且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是农村的4.23倍(2007年)。(2)提高政府卫生支出比重潜力大。据对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3年全球卫生总费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在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组分别为:27%、30%、22%和33%。[2]我国2008年医疗卫生支出政府只占20%左右(2006年18%),远低于各组在2003年时的平均值。不仅如此,全国人大代表周天勇估算,2007年财政收入除国家预算公布的5.13万亿元外,另有巨额预算外收入,两者相加,实际高达9万亿元。[3]以此推算,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0万亿以上。这说明本来占比排名非常靠后的政府卫生支出比重比统计数字表现得还要低得多。政府卫生支出的低比重,说明中央财政增加几千亿元使所有公民获得基本医疗保障,有非常巨大的潜力。(3)提高财政收入比重潜力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全部5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平均为40.6%,21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北欧50%以上,30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9%。目前,人均购买力GDP已为中等以上的我国政府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20%,加上政府性基金收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等才占30%。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为25.4%,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9.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1.3%,我国2009年是17.74%。提高财政卫生支出比重和财政收入比重,可使医疗支出大幅增加,实现病有所医并不困难。

3.以常州市为例看,实现“病有所医”并非需要很高的财力需求。(1)城镇医保方面:2008年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2084亿元,而年末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432亿元。[4]武进区2007年征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25421万元,支出只有10679万元,累计结余29551万元。由此可见,现有筹资额就可以使城镇职工医保报销范围扩大、报销比例提高,居民医疗保险不仅可以使报销范围扩大,而且报销比例可以大幅提高,报销上限提高,如果全市财政补贴1个亿,放开报销上限绝对没问题(2009年市级财政补贴城镇居民保险1537万元)。(2)农村合作医疗方面:全国新农合2008年结余为当年收入的19.0%,2009年当年基金使用率为97.73%。2008年,常州市滚存结余6436.76万元。2009年常州新农合基金支出总额3.82亿元,使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达40.71%,如使补偿比例达到职工补偿目标即70%,则共需6.56亿元,如果适当扩大报销范围和上限需增加1-2亿元,即总需求 = 8个亿,差额 = 8 - 3.8 = 4.2个亿。目前农民缴费人均50-70元/年,平均约60元,再增加50元一般可承受,就可增加1个亿。还差3.2个亿,需财政增加支出。2009年各级财政筹资2.67亿元,再加3.2亿元,共需5.87亿元。如果不增加农民负担,也只需7亿元就可以使农民达到职工医保标准。(3)财政支付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可由目前的3-4千万元增加到1-2个亿。以上三项相加,总共8-9个亿。此外属于财政开支的还有些财政拨款单位医保缴费。以上三方面财政补贴总共用不了10个亿。而2009年财政支出总额达514.40亿元。(4)与神木比较:可报范围内100%报销的、农村人口(需大量补助)为主的神木一年每人免费的公费医疗花销是330元(一说财政补贴315元),全国都按照神木的标准实行免费公费医疗的话,4300亿就可以实现了,而全国每年至少有7万亿的预算收入,每年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公款旅游三项就是9000亿元以上,还有大量非必须基本建设。城镇人口(需财政补助很少)占61.2%的常州市,户籍人口360万人,暂住一年以上人口46.3万人,按户籍人口和神木费用算,财政补贴需近12亿元。常州2008年财政支出384亿元,2009年514亿元,人均1.43万元,是神木的3倍多。(5)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常州2009年全市财政仅一般预算支出达228.49亿元,而全市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只有10.7亿元,各类财政医保支出约3.5亿元,卫生实际总支出约14亿多元。2009常州年地区生产总值2518.7亿元,按世界卫生费用平均占GDP的9.3%、政府支出平均占卫生费的25.4%计,则与国际比较财政医疗卫生类总支出应达59.4亿元。按古巴国家财政支出的20%用于医疗卫生事业,常州市2009年财政医疗卫生类总支出应为45.7亿元(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故结果是45.7亿元而非59.4亿元)。

实际上,医疗费用还有很大的压缩空间。如果实行医疗人员收入的相对固定性,就可防止医生乱开药、开贵药、乱检查、乱做手术,将使医疗费用大幅度减少。或者,通过保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损失赔偿请求权,对药品价格全面管制,全面检查医生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推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也可以使医疗费用大大下降。如果说有些地区财力尚较紧张,但全国整体并不紧张,发达地区更绝对是“小菜一碟”,完全可以在这些方面走在前列,创造全国可以借鉴的改革经验。

总之,我国实现“病有所医”不存在理论障碍,也不是财力问题,仅仅需要观念转变和预算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王绍光.巨人的瘸腿:从城镇医疗不平等谈起[J].中国社会科学,2005,(6).

[2]雷海潮,刘新亮.政府卫生支出的中外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8,(1).

[3]于泽远.人大代表和学者:实际收入远高于公布数字,财政实入9万亿干什么了?[N].联合早报,2008-03-06.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09-05-19.

[责任编辑:黎 峰]

作者:李济广

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论文 篇2:

关注民生 聚焦医改

医院是给病人看病的,而在这次新出台的医改方案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公立医院看病。由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病人,因此未来公立医院它该怎么改,未来的改革之路它将怎么走,就牵动着我们几乎每一个人的心。

三年全民医保难在城市不在乡村

推进全民医保的难点和关键在于城镇地区,伴随城市化进程,未来三年内,在城镇工作的人群会达到4亿,城镇居民人口会达到7亿。因此,要在3年内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90%的覆盖率,并非易事。走向全民医保是新医改方案最大的亮点之一。新医改方案确立了实现全民医保的3+1制度框架:即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加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城镇职工医保面向就业人群,由工作单位和员工双方联合缴费。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也可自愿参加,只不过是按照各地政府制定的固定费率单方缴费而已。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由参保者和政府双方缴费,而政府的缴费一般被称为“政府补贴”。低收入者的参保费由医疗救助体系(即财政)埋单。新医改方案已经明确,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具体而言,就是在3年内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参保率都提高到90%以上。那么,我们在3年内能否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呢?让我们分别考察城乡三大公立医疗保险的发展情况。

城镇职工医保:在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后,到2008年底,参保者人数达到2.0亿,大约为工作人群和离退休者的55%。其覆盖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主要扩面对象是民企、外企以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在未来的3年,其覆盖率达到60-70%,是大可预期的。

城镇居民医保: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试点,从2009年开始在所有城市实施。到2008年底,城镇居民医保的参保者人数达到1.2亿。这样,到2008年底,有3.2亿城镇人口参加了医保,而城镇居民共有6.1亿,因此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率达到了52.5%。此外,还有少数人享受公费医疗,另有一些商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两者相加估计占城镇人口的10%左右。总体来说,2008年,60%的城里人有了医疗保障。

新农合:到2007年底,新农合参保者的人数已经达到了7.3亿,是农业户籍人口的82.7%,农村居民人口的99.8%。如果以农村居民人口为基数,那么农村的全民医保在2007年就实现了。另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新农合人口高达8.15亿,已经超过了农村居民人口总数。即使以农业户籍人口为分母来计算,新农合的覆盖率也高达92.8%。

新农合参保者的人数增加之快令人惊异。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一是各地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可能虚报参保者数字:二是有些地方将部分城镇居民纳入了新农合;三是将已经移居到城镇地区甚至外地的农业户籍人口(包括农民工)纳入新农合。

不管怎样,在3年内实现全民医保的新医改目标,在农村地区并不困难。推进的难点在于城镇地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未来3年内,在城镇工作的人群会达到4亿,城镇居民人口会达到7亿。因此,分别面向工作人群和非工作人群的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均面临着拓展覆盖面的严峻挑战。要在3年内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90%的覆盖率,恐怕要地方政府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

管办分开呼唤公立医院法人化

众所周知,公立医院的改革是新医改的重点,但也是难点。新医改方案在其“指导思想”这一部分重申了“四分开”原则,即“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其中,“管办分开”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

我国公立医院混乱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管办不分。我国的绝大多数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都是公立的,其中绝大多数又隶属于卫生行政部门,形成了等级化、行政化的事业单位体制。然而,政府拨款在这些机构的运营费用中仅占很小的比重。政府既办又管,但是却办不了、管不好。公立医院占据了大约八成的医疗服务市场,形成了“行政化”与“商业化”的怪异组合。管办不分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监管失灵。由于管办不分,在很多情况下,行政管理代替了监管,导致行政管理者往往对行政下属的违规行为采取隐瞒、包庇以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由于管办不分,卫生行政部门下有直属机构,当然也很难做到监管的一视同仁。因此,推动公立医疗机构的“管办分开”,一方面能促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硬起来。要实现管办分开,必须推进公立医院的法人化。

新医改方案第九条中明确,“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即行政脱钩,公立医疗机构与行政部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此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只有规模大小之分,名气大小之分,专科与综合之分,而不再拥有行政级别。

在行政脱钩后,医院理事会(或医院管理委员会)是法人治理的核心,由医院的所有重要利益相关者代表(包括投资方、医护人员、消费者或社区代表等)组成。政府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出资者,当然可以派理事进入理事会。医院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院长,由理事会选聘并且向理事会负责。医院管理者不再是干部,而是职业经理^,自然不会操心其行政级别,而是会真正关心其管理的机构在竞争中的地位及其发展。

如此一来,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相对)高收入者。“以药养医”等乱七八糟的事隋会大幅度减少。现在,医院的院长和医生们都是所谓的“干部”,享受“半公务员待遇”,合法收入不高,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加收入。对广大的医护人员以及医疗机构的管理者来说,法人化也可以让他们合理合法地成为高收入者。在法人化体制中,医护人员(尤其是医生)成为自由职业者:一旦受聘,他们便成为医院的全职或兼职员工;兼职者自然可以多点执业。

公立医院法人化了,那么它们要如何发展,要不要壮大,完全是其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将由理事会自主决策。其中,要不要引入社会资本,引人多少,从什么渠道引入,引入之后派什么用场,恰恰是公立医院理事会战略决策的内容。当然,由于公立医院理事会中有政府部门派出的理事,相关政府部门对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的决策可以施加举足轻重的影响。

很多人担心,引入了社会资本,如何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其实,不论什么医院,如果成心想宰老百姓,那么医保机构取消其定点资格就可以了。众所周知,新医改方案的另一个亮点是走向全民医保。医保机构的职责是担任老百姓参保者的经纪人,向医疗机构集团购买诊疗服务和用药服务。医疗机构,无论是公立的还是民营的,无论是营利性的还是非营利性的,不好好为参保者服务,医保机构不付账就

行了。当然,医保机构能否担任好经纪人,取决于医保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

医保一卡通决定医保成败

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出台之后,2009年4月7日推出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标志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医疗改革方案全面实施。此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亮点就在于此,首次明确政府对于医疗公共服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已经意识到,不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所谓经济的转型、拉动内需就是一句空话。

以基本保障制度为标志的社会转型,伴随着人民币、央企领域的经济改革,两路作战,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说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毫不为过。新型医药改革路径尘埃落定,方向就是根据现实条件,确定公共服务从初级到高级的实现阶段。要实现新医改方案所提出的保障目标,关键在于允许保障资金有畅通的流转渠道。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国有1亿多农民工离乡背井在城市打工,如果基本医疗保障无法流通,他们在农村获得的新农合补助不知道补到了谁的头上。如同我国社保不能异地转续,造成农民工异地打工企业所缴部分被“没收”,造成社会资源与行政资源双重浪费。

市场经济越发展,跨区域就业就越多,目前社保、医保不能异地转续,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是我国城镇化、市场化过程中的巨型拦路虎,这一问题不解决,以户籍为限、画地为牢的局面就难以破解,所谓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一句空话。所幸的是,医改政策业已明确,我国将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

医保一卡通之所以难,难就难在利益分割。年年有两会代表提议案,难以实现的理由大同小异,如技术不可行等,技术不是难点,资源共享可以强制实现,但各地医保制度不统一,难以建立管理、服务和结算平台。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保中心下设的课题组研究指出,异地就医管理中存在四大难点:一是垫付报销难;二是执行政策难,主要是参保地与就医地政策不同;三是医院监管难,缺乏医保机构的监管,参保人员容易受到过度医疗的损害;四是核实查处难,少数参保人员可能出现骗保行为。

所谓骗保与过度医疗,不实行一卡通照样存在,不是说得过去的理由,不同的地区医保水平不平衡,可以用医保卡中的钱为限,进行医治,只要不超过标准就应按照诊疗地的标准报销。关键在于不同的地区资金账户是否做实,是否能够足额、及时地拨付到垫付地区。这就需要全国统筹打造统一的平台,督促做实账户,否则难免出现财政欠债,医保、社保空转现象。医保一卡通可以先行试点,总结经验,而不是以技术难题为借口保护本地利益。决策部门应尽快下定决心,赶走我国改革的这头拦路虎,不止在医保领域,社保等公共服务同样应是一卡在手走遍全国,如此,所谓的城乡差别、大中小城市差别也就不复存在。

让医疗卫生回归公益

千百年来,“病有所医”一直是国人的梦想。现在,社会各界热切期盼的新医改方案终于亮相,为国民描绘出一幅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新图景。

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是本次医改的最大亮点,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医疗卫生制度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政府的执政理念。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实施,把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到了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的层面,为全民平等共享医疗卫生福利确立了制度基础,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健康公平常常被看成是一个社会核心价值的体现和公平正义的象征。一个国家文明与否,不在于拥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是否最大程度地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让社会成员公平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国际经验表明,在国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上花钱是物有所值的,因为它不是消费性支出,而是^力资源投资,最终将换来丰厚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也是人的生活品质上的。因此,健康公平与人的幸福尊严息息相关。

医疗卫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这是由医学的特殊性决定的。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医疗卫生行业都应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奥斯勒曾说:“无论走到哪里,医疗所遵循的规矩相同,所怀抱的志向相同,所追求的目标也相同。”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教训之一就是,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严重缺位,财政对卫生的投入逐年减少。很多公立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过度治疗,盲目趋利,加剧了群众的看病就医负担。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为了“甩包袱”,把医疗机构一卖了之,完全推向市场,放弃了政府的责任。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既违背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也不符合我国国情。只有让医疗卫生事业回归公益性,才能真正解决看病就医难题。

维护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是本次医改的鲜明特征。新医改方案提出:“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这表明,公益性成为医改不可动摇的方向。医改之所以强调坚持政府主导,就是为了体现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医疗卫生制度设计是社会政策的“珠穆朗玛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利弊。但是,不管什么模式,让国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大国,我国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没有公益性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支撑,是难以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发展道路的基石。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是一道世界难题。新医改明确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框架,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预见,新医改将惠及亿元民众,让人人病有所医不再是梦想。

新医改加减并举有望根治看病贵

新医改方案从宏观到细节,各方面都考虑到。但对于百姓而言,关注点最终归结为一条:“看病贵、看病难”能否解决?“看病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而“看病贵”则原因复杂,是民众最大争议之所在。

大体而言,“治疗”看病贵的“药方”有以下方面:一是费用降下去(缓解“药价虚高”),二是医保增上来(完善全民医保)。两者一减一加,加减并举,方能根治“看病贵”。此前提起“看病贵”,一般指向“以药养医”,既包括台面之上的15%的“药品加成”,也包括吃“回扣”等灰色行为。本次新方案对此也有明确规定,“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

其实,“看病贵”在很大程度上为“药价虚高”所致。数据显示,药品价格在各环节的实际构成中,生产成本只占30%。经过医药销售商内部各层级的“提成”、药品中标进医院的“报名费”、医生回扣、配送成本等环节,药品在进得医院加成15%之前,价格就已翻倍。况且,200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医院药品平均进销差率超过42%,是台面上的那15%的近3倍。也就是说,“药价虚高”主要源于药品流通环节(包括医院进销环节)的层层加价。新医改方案对此明确规定,“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不仅“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还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保药物报销目录,且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如此当可望缓解药价虚高之苦。

在新医改方案中,全民医保被认为是缓解“看病贵”顽疾的良药。民众生病治疗,有医保机构向医院支付费用的“大头”,个人支付比例降低,看病自然不贵。据医改专家、北大教授顾昕的计算,如果按照新医改方案的要求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全国医保总筹资额每年极有可能高达5300亿元,而2007年所有医院的业务收入是5187亿元。也就是说,若医保资金能充分利用,民众看病也就“不差钱”了。

卫生部部长陈竺随后也指出,新医改方案实施后民众看病自付比例将会降低。同时,新医改方案也明确,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三者的参保率均达到90%以上,而且,2010年各级财政对后两者的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另外,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以及新农合的最高支付限额也将逐步提高。显然,医保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均在逐渐提高,再加上城乡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的补充,一个覆盖全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就会铺就。

医保增上来,还得用得好。前不久的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透露,我国医保基金的节余率非常高,2007年是34.8%,2008年是32.8%。那么多救命钱在“睡大觉”,显然与全民医保的本意背道而驰,如何提高医保资金的利用效率,也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题中之义。有了全民医保“兜底”,再降低药价,加减同步,“看病贵”将有望迎刃而解。

作者:李 想

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论文 篇3:

医疗改革与百姓满意度

今年5月中下旬,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医药卫生界的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赴吉林、广东两省就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组所到之处,当地领导干部、基层群众、医务人员都对三年医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改善民生的最大亮点。三年医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改善。

统筹协调 强力攻坚

考察结果显示,三年医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实施机制。国务院成立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吉林、广东两省及其各市(区)、县也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组长,发改、卫生、财政、人社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医改领导小组,合理划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内容,明确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同时,设立医改办,具体负责医改日常工作。医改以来,从中央到省市到区县建立起分工明确、上下畅通、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医改领导机制,为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吉林、广东两省各级政府都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力保医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广东省三年新增医改投入达781亿元,远远高于实施医改前明确新增420亿元的承诺;省各级财政三年用于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共达441.6亿元,年均增幅达29.2%。总的来看,三年医改全国新增财政投入达12409亿元,比既定的8500亿元增加了390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新增投入比既定的3318亿元增加了361亿元。

三是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三年来,中央共出台医改文件14个,各主要部门共出台配套文件50多个。为贯彻落实中央医改文件精神,吉林、广东两省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把五项重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广东省惠州市在医改工作中坚持政策先行,先后出台了20多个相关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

四是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创新。广东、吉林两省在推进改革中涌现了许多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吉林省建立长效财政补偿机制和激励性分配机制相结合的稳定保障模式、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设公共卫生六大体系等创新性做法,得到国务院领导和国务院医改办的肯定。广东省推进“三网合一”,实现医保城乡一体化;变“县级统筹”为“市级统筹”,提高基金抗风险能力;变“先垫钱后报销”为“一站式结算”,提升群众满意度等。长春市首创“721”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出总额的70%拨付专项资金,20%的资金保障由各级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实现,10%的资金由自身医疗服务费解决)。延吉市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项目,并将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东莞市不断创新和丰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如慢性病随访、产后访视、中医康复治疗等,开展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敦化市积极推进村卫生室的乡村一体化管理,由乡镇卫生院负责对村卫生室行政、业务、财务、药品、新农合门诊统筹报销的统一管理等。

五是健全责任制度。国务院医改办每年都与各省签订医改任务责任书,建立医改工作责任制。吉林、广东两省将这一作法和本省实际结合起来,各级政府医改办每年都与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签订工作责任书,强化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量化指标、改革步骤、责任主体、评估办法、奖惩措施,年终将医改责任书完成情况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医改责任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医改组织实施的控制力、执行力和协调力。

经过三年的攻坚克难、强力推动,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三年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即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如期完成,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从吉林、广东两省情况看,各级政府围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着力推动改革。一是为城乡居民建立病有所医的保障网。截至2011年底,吉林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50.6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1302.1万人,参保(合)率分别达到92.5%和99.1%,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90%的目标任务;广东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9612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数分别为3234万人、3533万人和2845万人,总体参保率达到95%以上。在两省各地,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在校大学生、农民工和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等重点人群都纳入了城镇医疗保障范围。广东省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从2008年的每人每年9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7%和70%,新农合统筹区域内政策补偿比例也达到68%。吉林省城镇居民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比例从2010年的65%提高到2011年的70%以上。二是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三年来吉林省累计投资25.2亿元,扶持了42个县级医院、121个乡镇中心医院、1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10个村卫生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2011年广东省全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以上,三年各级财政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资金投入达130.6亿元,城乡普遍实施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三是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大幅降低基层群众用药费用。吉林、广东两省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补医”的历史已经结束。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以后,广东省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门急诊次均费用和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了9.3%和14.55%。同时,两省建立新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推出了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方面创新举措,基本药物价格比制度实施前平均降幅30%左右。吉林省2011年开展基本药物省级集中招标采购,中标药品价格与国家最高零售价相比,平均降幅达51.7%。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已开始让群众受益,群众就医负担逐步减轻。考察组考察乡镇卫生院时,听到患者说得最多的,是看病报销多了、花钱少了。一位农民说,过去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药价又贵,根本看不起病;现在药价降得这么多,做梦都没有想到,而且还报得这么多,看病不用怕了。

卫生事业获得发展。三年医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吉林省积极探索建立包括急救、应急、传染病防治、大病救治、信息化管理、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在内的公共卫生六大体系,并将其纳入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计划5年投入300亿元。医改三年,广东省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年均增长率达28.38%,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从2008年的5.23%提高到2011年的6.34%。考察组所到之处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建立了多渠道补偿机制,及时化解乡镇卫生院债务,保障了基层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强了村医队伍建设,提高了村医待遇,稳定了村医队伍,筑牢了基层服务“网底”;加强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专项规划;通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以及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建立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可以说,经过三年的改革和建设,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面貌焕然一新。

医务人员得到鼓舞。吉林、广东两省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改革:一方面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收入水平。广东省惠州市基层医务人员平均工资由改革前的每月1550元~3000元,提高到每月2331元~5500元,增幅最高达到70%;吉林省也由每月1674元提高到每月2319元。另一方面就是推进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破除身份界限,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同时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大幅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拉开收入差距,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内部竞争机制。广东省全省绩效性工资占收入比例达到了60%,吉林省一些地方达到了70%,充分调动了医务骨干人员的积极性。

党和政府深得民心。在吉林延吉市一家乡镇卫生院,委员们问一位正在住院治疗的农村妇女对政府医改的看法,她说“老好了,这次治病可享受了!”还有一位心脏病患者说,如果没有这次医改,他就很难活到今天!在偏僻农村,老年人得到了免费体检,有的激动得热泪盈眶,说自己一辈子都没有检查过身体,还是党和政府好!基层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社区居民把基层医务人员比作贴心人。在长春市大营子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年迈的患者听说是全国政协考察组来考察,再三说医改好,要求把他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带给党中央、国务院。

方向明确、路径清晰、措施得力,三年医改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路径和体制机制。

科学决策 优势显著

1、三年医改的成功实践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强大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次医改,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总揽全局,科学决策,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及各个部门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统筹安排、全面推进深化医改的各项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改革,人民群众广泛支持改革,新一轮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如期完成。实践证明,有了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以办得到的。

2、三年医改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医改路径和体制机制。考察组所到之处,地方干部群众一致认为,三年医改最大的成就是趟出了一条中国式医改的道路。一是明确了“三个基本”,即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方法。二是区分基本与非基本,强调政府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和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三是注重增投入与建机制相结合,以投入促改革,以投入换机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激励与约束的关系。这些探索和实践,充分体现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符合国情,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律,沿着这条道路探索下去,医改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3、三年医改有力推动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根本性变革。这次医改是农村社会领域的又一场革命,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影响深远。一是从恶性循环到良性运转。过去医疗机构运行和医务人员收入得不到保障,只能通过卖药赚钱,维持生存,偏离了公益性方向。通过改革,建立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开始从“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防治并重”转变。三是从“坐堂行医”转变到“上门服务、主动服务”。四是从与大医院无序竞争转变到“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有序就医”。这些变化无疑将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4、三年医改培养锻炼出一大批推动医改的干部队伍。三年的实践,吉林、广东两省及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一大批积极投身医改、自觉为医改事业不懈奋斗的领军人物和先进典型。他们敢于面对矛盾和问题,在克难攻坚中推动了事业发展。可以说,当前,医改取得的进展和成效,与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医务工作者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

三年医改的成功实践增强了继续推进改革的信心。考察中,一些地方反映,医改初期的摸索试点阶段,国家虽有文件,但各地实施路子不清楚,政策文件“难以落地”,认识分歧很大。安徽省率先破冰后,趟出了路子,统一了认识,鼓舞了各地大胆探索和实践。吉林、广东两省及各市、县医改办的工作人员都认为,三年基层医改的实践,取得了很大成效,也为今后推进包括公立医院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

凝聚共识 巩固成果

参加考察的委员和专家认为,要把巩固基层医改成果作为当前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基层医改“回头看”活动,督促各地把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完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调整基本药物目录,保证药品质量安全,保证群众基本用药需求。

三是建立长效的补偿机制。这是破除“以药补医”、让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的根本之策。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切实将发展建设资金、经常性收支差额、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化债资金、绩效工资和村医补助落实到位,并逐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政府对医改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固定下来。同时,中央应适当加大对财政比较困难的省份,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深化医改的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力度。

四是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强基层的关键之举,要尽快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向基层流动。五是加快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强化行业监管。

五是加大对三年医改成果的宣传力度。三年医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行动,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以基层医改为重点,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多个角度向国内外开展连续性宣传报道,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作者:黄天香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论文下一篇:计算机专业暑期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