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农民工及其社会保障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围绕农民工群体特征、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农民工社会保障项目的设置、农民工社会保障之路径选择等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论文 篇1:

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的城市圈建设中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涌现出大量进城务工农民,然而这些农民工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一直挣扎在城乡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本文从社会排斥的理论视角分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结构性社会排斥、政治层面社会排斥、功能性社会排斥、自我矮化等。并提出地方政府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中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關键词:社会排斥城市圈农民工社会保障

Key word: Social exclusionUrban circlePeasant laborerSocial security

作者简介:刘悦,女,生于1985.4,籍贯广西,学士学位,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人力资源。邮编430074。

一、社会排斥理论的基本思想

(一)社会排斥理论的概念

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的是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并且这种排挤如何通过社会的“再造”而累积传递。社会文化、社会结构、国家政策、现存的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制造了社会排斥,而社会流动率则反映社会排斥的程度。

过去关于贫困的研究一直以一种垂直的分析视角来分析社会上层对社会下层的剥削排斥,如今托瑞纳提出了水平分析视角,认为社会排斥不再是富人对穷人的剥削,而是人们被社会排斥成为相对主流、中心社会的边缘。一个社会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多个中心,因此亦存在多个不同的边缘。生活在这些不同边缘的社会成员即是被社会排斥。[1]

(二)社会排斥的类型

1、从社会排斥成因方面来分析,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结构性的社会排斥,指因为社会结构的不合理而造成的社会排斥。(2)功能性的社会排斥,指被排斥的个体、群体或组织因自身功能上的欠缺而处于一种被排斥状态。

2、从人类生活的不同领域出发,可以分为:(1)经济层面的社会排斥,指人们在获取劳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遭遇到不公正对待,直接导致贫困。(2)政治层面的社会排斥,指人们参与政治时权利的不足或被剥夺,它通过明确法律规定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3)文化层面的社会排斥,以自己或本民族的文化为标准来衡量其它人群或民族,同一民族中不同文化观念的群体也会排斥异于自己的群体。

3、被动的社会排斥与主动的社会排斥。被动接受社会排斥者并不是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是因为外在的原因或自身的先天性因素而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而一些主动脱离社会者,往往是在一种亚文化的引导下,因其不认同主流社会而主动逃离。[2]

二、城市圈建设过程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

近年来,政府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极其关注,然而农民工的社保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大体表现为基本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低,只有30%左右,企业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的参保率更是只在5%左右。针对武汉等大城市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农民工中,单位为其提供养老保险的比例为14%,城市本地职工在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却高达88%。农民工普遍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而我国相对封闭的二元城乡社保体系却成为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关系接续、转移的障碍。从社会排斥理论出发,可以看出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性社会排斥与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造就了农民工这一边缘群体。传统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明显倾向于城镇居民,国家对农民是没有保障的,农民的保障源自土地。这就是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而造成的社会排斥。

我国的户籍制度充当了社会福利分配工具,对持非农户口的城镇人口建立了较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业户口持有人只能自我保障。户籍身份的差异使得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体制待遇上的差别巨大,并迫使农民工付出高成本在城乡之间流动。因此,户籍制就成为了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被排斥的根源。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的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开展,农民工的数量激增,已经进城的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形成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

(二)政治层面的社会排斥与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

当社会政策层拒绝向某类社会群体提供资源,使其不能完全参与社会活动时,社会排斥便产生了,也就是所谓的“集体排他”,属于政治层面的排斥。集体排他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个共同群体。政府短视从制度层面上加剧了农民工的就业准入排斥。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利益集团的利益考虑(如保护城市居民就业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或其他政治目的(社会治安与政治安全),出台一系列制度、法律、政策、规定限制农民工的工作种类和压低他们的工资待遇,表现出对农民工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折射出政府职能的错位和缺位。比如北京市曾实行的“五证齐全”制度,要求外来人口必须同时持有暂住证、就业证、婚育证、出租房屋安全合格证、经商许可证方能正常就业,这是一种显性的社会排斥。就业制度的排斥除了迫使农民工从事底层的、边缘的职业之外,还加大了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风险,而这些风险有一部分来自于地方政府制定的针对农民工的各种监管和追查,农民工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游戏规则的违规者而被驱除,这属于隐性的社会排斥。[4]

(三)功能性社会排斥与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

我国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就业为中心的、封闭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状况与社会保障状况息息直接相关。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遭遇的排斥很大程度上与农民工个人的劳动技能相关,这就是所谓的功能性社会排斥。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级,一级市场比二级市场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社会福利好。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多为进城务工农民,因为一级劳动力市场要求的是高技术的人才,而农民工这一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社交面狭窄,客观上阻碍了农民工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少的人被认为培训潜力低,只能占据劳动力阶梯的末端或留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上。二级市场的雇主由众多中小企业组成,产品需求变动频繁,企业对发展内部劳动力市场不感兴趣,工资由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趋向一个固定水平。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中的低素质劳动力一直供过于求,因此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普遍不高,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参加城市职工社会保障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加重了农村社会保障的负担,直接影响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积累。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单纯依靠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需要靠政府来改革一系列相关的阻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衔接制度和政策,同时政府必须提供其他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

(一)改革户籍制度打破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我國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户籍制度存在的弊端,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开展户籍制度改革,然而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政策只解决了户口的归属问题而忽略了与户口相联系的福利保障,此外缺乏配套的法律制度保障和制度改革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各级政府应该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实行多元化的改革模式。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城乡差距不大的地区,试行一元制改革方略,其他地区推行二元制改革方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二元制户籍制度逐步向一元制户籍制度过渡,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

剥离现行户籍制度的社会福利和其他社会特权。对现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其目的并不是要取消户籍登记管理,而是剔除附在户籍上的不合理福利功能,使其只作为政府制定各项政策,进行社会治安管理的基础性参考数据。

促进户籍管理的法制化。应当尽快出台一种新的户籍法,保护公民的迁徙、居住和平等的权利,限制某些地方保护主义或行政干预行为对公民的侵害,制止带有户籍歧视的行政条例和规则的出台,与户籍制度改革相连的制度也要进行配套改革。[4]

(二)转变政府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倾向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问题

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核心价值是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无歧视的平等服务。地方政府和基层执法人员应转变对进城农民工的强制管理意识,树立为农民工服务的宗旨,而不是把他们当做城市治安管理中的危险因素和城市文明建设中的污点,这必将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和发展。

同时政府作为平等就业环境的营造者,必须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性歧视,为农民工创造宽松平等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政府的规划决策要把农民工放在城市主人公的地位上来考虑,农民工和城市居民要统筹兼顾;清理和修改对农民工带有歧视性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文件,建立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规则,使进城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竞争的权利。[5]

(三)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累完善农民工的就业保障体系

政府作为边缘群体就业的服务者,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为失业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培训等公共服务。农民工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和自身素质在城市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及其下属机构应该设立专门的农民工就业和培训的服务机构,以便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民工就业指导,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转变僵化的思维模式,努力促使他们积极的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在服务主体和形式上,政府可以自己组织实施,也可以委托其他组织进行。总之,应当形成政府指导和扶持下的,包括企业、社区、社会团体、学校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服务网络。[6]

(四)建立利益诉求渠道引导其他社会力量来满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

可以考虑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协会,使之成为代表进城务工人员利益、表达进城务工人员心声的组织,保证进城务工农民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政府作为社会支持系统引导者,必须调动各种非政府部门力量来协助政府满足农民工对就业社会保障的需求。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需要建立政府引导下的社区、群众性组织、农民工自治组织等在内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在舆论上引导广大市民和企业树立尊重农民工、平等对待农民工的思想和风尚。

注释:

[1]彭华民.社会排斥概念解析.[J]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03年第二辑上

[2] 代利凤.社会排斥理论综述[J]当代经理人.2006.(4)

[3] 刘畅.制度排斥与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J]社会福利.2003.(7)

[4] 何英.关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新设想[J].辽宁警专学报.2008.(3)

[5][6]徐艳.论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与政府主体角色——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2005

作者:刘 悦

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论文 篇2:

近十年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农民工及其社会保障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围绕农民工群体特征、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农民工社会保障项目的设置、农民工社会保障之路径选择等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诸如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社会保障以及农民工社会福利等方面,还有待更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综述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保障权是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应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当社会成员遭遇失业、疾病、工伤、意外伤害等风险时,国家(政府)有责任为其提供物质援助及相应服务。在我国,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因其“亦农亦工,非农非工”特征,导致其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边缘,无法充分享受社会保障权利。然而,随着农民队伍的不断壮大,农民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愈益深入,因而,妥善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并指导实践,本文试就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回顾和梳理。

一、研究的总体状况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拥有承包土地,但是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劳动者,他们“亦农亦工”又“非农非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各项制度改革非均衡推进的结果。由于户籍管理制度尚未完全改革,农民进城务工存在着在劳动力市场中被接纳而社会身分被排斥的矛盾,城市身分的排斥导致了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边缘化。因此,如何维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近年来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早在1994年,郑杭生、洪大用已预测我国农民进城务工的扩大趋势,强调应该发展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1]。2003年“非典”事件出现,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开始凸显出来。2004年各地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更引起理论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高度关注。

随着对该问题研究的逐渐深入,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篇名、关键词、摘要含有“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文章, 1994年至2006年共2046篇,在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中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学位论文共200余篇(注:本研究以“农民工社会保障”作为检索关键词。检索时间为1994年至2006年;检索条件为模糊,检索范围为全选,检索时间为2007年1月22日。),此外,已经出版的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相关的专著共10余部。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学术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1.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层面。主要从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角度,探讨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原则,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价值取向、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如郑功成的《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探讨农民工社会保障中思想认识的误区,分析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诉求,提出了强化政府责任的改革思路;彭宅文的《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效应分析》,指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双重社会效应。

2.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层面。通过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的研究,分析制度演变过程,总结实践经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路径选择、制度模式、设置运行原则等问题进行探讨。如杨立雄的《“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对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三种“进城”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周亦乔的《关于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探索》,分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形成的原因和障碍因素,提出应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法制。

3.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治理对策层面。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如宫春子的《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红处方》;高泉、尚坷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的实现》;陈桂兰的《城市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与政府责任》;陈微微的《对女性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法律思考》;林晓洁的《关于构建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等等。

4.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研究层面。通过实地调查、发放问卷等方式,对某一地区或特定领域的农民工进行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由个案分析推导出一般性结论,提出改革的建议。如华迎放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思考与政策选择——来自江苏、吉林、辽宁的调查》,对三省农民工社会保障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对农民工综合保险问题、保险关系的续接问题等提出政策建议;胡务、张伟的《成都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研究》,对成都市综合社会保险的参保对象、参保意识、参保率及享受待遇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将上海市与成都市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进行综合比较。

二、研究的主要论题及观点

(一)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农民工个体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但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仍然有许多共同特征。根据魏丽艳、陈敦贤等人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特点:第一,流动性强,就业状态不稳定。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务工的地点和行业变动十分频繁。第二,在务工流向方面,由以往的单一流向转变为多元流向,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福建等发达省份以及新疆等地广人稀的地区是主要流入地,迁出地则以四川、湖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农业大省为主。第三,人员构成上以18-35岁左右的青年农民为主,男性居多,文化素质较城市工人偏低。第四,就业领域主要是建筑业、工矿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职业层次偏重体力劳动。第五,就业的非正规化。随着城市经济转轨,正规化就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弱化,非正规化就业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方式[2][3]

关于农民工的分类,普遍分法是将其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长期在城市里工作,有着相对稳定的职业、住所和收入来源的农民工;第二类为农闲时候外出务工的季节工;第三类是长期在外流动的农民工[4]。也有如赵晓霞等研究者将农民工分为离土离乡的农民工(也称异地就业的农村非农产业劳动者)和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两类[5]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随着劳动者权益日益受到重视,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总体而言,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还不充分,现实状况仍然令人堪忧!

1.参保率低。根据胡务、张伟对成都农民工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只有33.7%、10.3%、21.6%、31.8%和5.5%,而企业补充保险、职工互助合作保险、商业保险的参保率就更低,分别只有2.9%、3.1%和5.6%[6]。从经济成分看,国有企业农民工参保率最高,一般都能按照政策规定办理社会保险;股份制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参保率比较高,因为股份制企业通常是上市公司,注重自身形象,而外资企业一般会尽量避免劳务纠纷;私营企业农民工参保率最低,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以牺牲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为代价。

2.工伤医疗保险严重缺位。农民工医疗保障珠江三角洲工伤研究项目小组的统计,70%以上的企业没有为职工购买工伤保险。重庆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率仅为 8.8%,合肥市不足 1%[7]。李强(2001)对北京农民工的调查显示:农民工生病以后,59.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而花钱的40.7%中,看病人均支出为885.46元,劳动单位为他们看病的平均支出却仅有72.3元,不足实际看病费的1/12[8]。在工伤医疗保险方面,农民工能够享受的保障待遇很低。

3.失业保险几乎没有。李强(2001)对北京农民工的调查显示:33.5%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都有过失业的经历,失业l-2个月的人数占失业总人数的47.7%,半年和半年以上的失业占失业总数的30%,失业后生活无保障现象十分严重[8]。重庆失业保险参加率为 3.4%,温州失业保险参加率为 0.8%,合肥市不足 1%。

4.养老保险高不可攀。养老保险,又称老年社会保险或年金保险,是指在劳动者达到法定老年年龄并从事某种劳动达法定年限后,由国家和社会依法给予一定物质帮助,以维持其老年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由于目前养老保险是高门槛,调查显示温州养老保险参加率为 3.4%,重庆养老保险参加率为 8.6%,湖南省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不足 7%,合肥市不足 1%[9]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产生的原因

(1)体制因素。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体制根源。在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中,城镇居民享受着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农村居民则依靠家庭与集体相结合、以家庭保障为主的保障制度。而农民工 “亦农亦工,非农非工”的特点致使其游离于现行的二元保障体系之外,一方面由于脱离了土地保障不能完全享受农民的社会保障待遇,另一方面又因为户籍身分的差异而不能完全融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同时,当前的社会保障系统以省为统筹单位,实际上多数省分停留在县市统筹的水平上,农民工跨省、跨县市流动就业十分频繁,因各地之间的标准不同,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和接续。

(2)认识误区。孔丽等人提出思想观念作祟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缺失的深层原因[10]。首先,理论界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认识存在误区。第一,把农民工简单地等同于农民。第二,以政府对农村居民没有承诺为借口来拒绝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对土地的生活保障功能估计过高。第四,过分强调财力不足和过高估计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代价。第五,忽略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其次,农民工自身社会保障意识较差,对社会保障缺乏正确的认识。深厚的乡土情结和家园意识,不利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的改善。最后,政府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重视不够。

(3)自身原因。崔璐认为,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专业技术,这就使得他们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处于一个很不利的地位[11]。目前我国劳动力持续供大于求,劳动力市场处于绝对买方市场,农民工的工作多属于低技能、高强度的工作,进入门槛较低,从而带来用工的短期性与解雇的频繁性,没有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资本,农民工能够找到工作已经不容易,更谈不上社会保障要求。

(4)法律法规因素。我国劳动立法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息息相关的许多法律法规,如《劳动就业法》、《工资法》、《集体合同法》、《农民工权益保障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尚未出台,缺乏有针对性的农民工劳动法律,现行的农民工劳动管理法规规定的范围过于狭窄,不能涵盖所有形式的农民工,致使许多用工单位钻了法律的空子,加大了农民工维权的难度。

(5)操作层面原因。一些地方政府与劳动管理机构为维护自身利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推脱其在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方面的责任,未负起落实与监督之责,致使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举步维艰。

(四)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项目的设置

1.养老保险。吴晓欢等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归纳为农保模式、城保模式、双低模式、综合保险模式等,建议为农民工建立新的制度模式和运行体系,并设计出具有基本结构因年龄制宜、缴费及待遇低进低出、管理方式灵活方便特点的“个人账户与集体账户弹性结合”的新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12]。陈明艺提出建立城镇分层养老保障制度, 适应农民工的特点,调整现行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实行以个人账户为主的养老保障方式[13]。宫春子提出实行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将社会养老保险费改为社会养老保险税,使社会保险机构脱离地方,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机构,构建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费缴费模式[14]。卢海元提出建立弹性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账户的缴费基数、费率或缴费额可在规定范围内选择[15]

2.工伤保险。王斌指出工伤保险是国家优先考虑的社会保障项目[16]。王涛、翟英军、程浩认为,工伤保险对农民工来说,保证其一旦出现职业伤害事故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赔偿,同时建立农民工的工伤赔偿机制,用工单位将会更加注意用工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措施,从而大大减少农民工的职业伤害事故[17]。施华斌和黄秀玲认为,工伤保险的确立主要涉及雇主的义务,保障项目不存在账户积累和保险关系接转等复杂问题,农民工工伤保险应该实行“现收现付”制,并坚持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相结合的原则,费用主要由雇主负担[18][19]。陈微微研究了女性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提出建立女性农民工生育保险和工伤医疗保险制度[20]

3.医疗保障。施华斌提出对农民工应区分对待,有雇主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应当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雇主负担社会统筹部分,个人及雇主缴费的小部分进入个人账户;无雇主农民工则应参加大病统筹医疗保险,日常医疗开支则由个人或家庭承担[18]。黄秀玲、吴再发认为: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强,其医疗保险可以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形式,包括大病统筹医疗和一般医疗保险两个方面[19]。邱岚建议突出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广社区医疗模式,建立维权协会,同时引导NGO的发展壮大,监督医疗保障的实施[21]

4.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林晓洁提出限制享受待遇的资格条件, 应该把计划生育审核加入其资格条件限定中,超计划生育者不得享受低保待遇或提高其享受低保待遇的门槛[22]。其次,用土地换保障,为进入城镇落户并将承包土地一次性出让的农民提供低保待遇。

(五)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之路径选择

在户籍管理、劳动力流动管理等社会政策支持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的是以身分为区分标准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民工“亦农亦工”的特殊身分,导致其游离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间,这是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出现的根源。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路径选择是关键,这也一直是困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的难题。农民工究竟应该纳入何种体系,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1.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杨立雄在其《“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一文中指出,农民工进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会造成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造成城镇职工与农民工社会保障待遇不平等;二是给脆弱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巨大的压力,此外还存在许多操作中的困难。而建立新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则可能产生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元结构,造成对农民工的另一种歧视,因此,应将农民工社会保障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的社会保障内容,建成正式保障与非正式保障相结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逐步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制过渡[23]

2.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高泉等认为农民工属于“城镇工人”,并不是“农民”的身分,应当有权参加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这种方案有利于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推动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同时,把农民工群体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我国社保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24]。曾祥炎、王学先、唐长久还提出了“土地换保障”的保障模式,改革土地制度,给予农民永佃权或产权,农民工以土地的永佃权或产权换取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障账户,以达到与城市一体化的保障水平,实现其市民化[25]

3.建立新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郑功成建议参照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实行分层分类保障:首先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其次建立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机制,然后再考虑建立农民工社会救援制度[26]。对于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李强提出在大城市建立“公共劳动”,保障失业农民工能够通过“公共劳动”得到生活保障[27]

此外,也有学者选择过渡性方案。华迎放提出从农民工的不同类型出发,建立项目有别的过渡性社会保障制度[28]。养老保险建立过渡性的个人账户制度,其他险种则进入现行制度,将从事正规就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现行制度;对频繁流动、从事各种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其养老保险引入过渡性的办法,实行账户模式,同时降低缴费标准,将本人的社会保障权益记入个人账户;农民工工伤保险与城镇职工完全相同,医疗保险只保大病。在实行全国统筹之后,将农民工纳入统一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折算权益将个人账户制度向统一的制度过渡。

虽然在路径选择上存在分歧,但是理论界提出了一些关于构建农民工社保体系的基本原则:(1)对农民工群体区分对待;(2)低门槛,高覆盖率;(3)适合农民工流动特点;(4)坚持统账结合模式,适当调整结合方式,实行完全积累的运行模式;(5)在保障项目的设置顺序上,首先确立强制性工伤保险,其次是医疗保险,第三是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然后是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等。

(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1.改革户籍制度。孙长青认为应该按照在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以身分证、出生证为主的管理办法,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29]。取消户口附加条件,消除附加在户口上的社会功能,加快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措施改革,避免和消除不利于户籍制度改革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

2.建立保障关系异地转移机制。华迎放等提出农民工流动性大,而且有回乡务农的可能性,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异地转移成为一大操作难题[28]。应该建立适合农民工流动的社会保障关系异地转移机制,实现全国统筹,这可以解决农民工因频繁流动、其保险关系无法接续难以享受待遇的问题。

3.强化政府责任。郭金丰认为,政府应该在资本和劳动者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机制;做好组织引导,推行符合农民工需要的社会保障项目;承担一定的财政责任,为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30]

4.建立健全法律机制。罗志先指出:一要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力度,解决好目前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层次低、立法空白问题;二要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加大依法行政和监督工作力度;三要加强司法改革,建立健全与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相适应的有效的司法运行机制[31]

5.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首先,要通过教育宣传,转变政府部门与工作人员的观念。其次,加强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其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感与认同感,让其认识到加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提高雇主和企业的认识水平,使其改变为农民工缴纳保险是增加企业负担的观点,明确各种缴费与发放条款,增强其加入社会保障体系的信心。

三、研究的不足和尚待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已多方面展开,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研究的视角。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研究主要是从政治学、社会学及法学的角度分析,侧重于将农民工的产生、社会保障权利的缺失归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制度的缺失,而解决问题的途径主要是保护群体利益,完善社会政策和加强制度建设。而从经济学角度来审视问题的研究不多,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所蕴涵的经济意义发掘不够,对导致这一现象的国家经济政策、劳动力管理制度根源,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国家产业调整、城乡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等问题研究存在不足。

2.研究的方法。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可以量化的指标非常多,如农民工规模与组成、保障项目的参与情况、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实施状况等,都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但在研究中,多以定性分析的方法为主,而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仅仅局限于对农民工的规模和对部分地区的实证调查上,各种量化的分析方法、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相对缺乏,对问题的分析缺乏说服力,各种对策建议则流于抽象的思路或原则,而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3.研究的内容与结论。一方面,研究多集中在寻求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方法,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产生的根源、权利缺失以及权利的救济等探讨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对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不够,比如,对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密切相关的国家劳动力政策问题、城市化与居民的市民化问题等关注不够;最后,不同学者之间的研究结论分歧较大,一些问题没有能达成共识,因而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路径,究竟农民工社会保障应该纳入城市、农村还是独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研究者之间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1.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及评估问题。如何确定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应该合理考量各项指标及其权重,综合考虑影响建立科学完整的社会保障水平评估体系,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进行评估,对相关政策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反馈监测。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怎样调整、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如统筹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与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以达到更好地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目的。

3.农民工的社会福利问题。对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保护,除了完善农民工目前需要较为迫切的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项目外,还应该关注农民工的社会福利问题,为农民工提供公共福利待遇,使其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4.国外经验的比较与借鉴。欧美、拉美一些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政策制定,特别是对解决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等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妥善解决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值得进一步挖掘并加以比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J].学术交流,1994(5).

[2]魏丽艳.边缘群体——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探析[J].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3).

[3]陈敦贤.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论略[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3).

[4]孙雷.“ 我不太赞成农村社会保障这个提法”——专访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郑功成[J/OL].21世纪经济报道(电子版):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jj/,2004-05-13.

[5]赵晓霞等.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03,(11).

[6]胡务,张伟.成都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研究[J].农村社会保障,2005(2)

[7]黄玉梅.保障农民工权益:我们正渐行渐疾[N].工人日报.2004-12-8

[8]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J].新视野,2001(5).

[9]刘洪彬.社会转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10]孔丽.试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J]. 安康师专学报,2005(12).

[11]崔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 许昌学院学报,2004(3).

[12]吴晓欢等.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评估与制度创新[J]. 人口研究,2005(7).

[13]陈明艺.城市化与农民工人养老保障制度的联动效应[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2).

[14]宫春子.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红处方[J].铜陵学院学报,2005(3).

[15]卢海元.适合农民工特点:建立弹性养老保险制度[J].中国劳动,2005(5).

[16]王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模式构想[J]. 中国劳动,2004(6).

[17]王涛等.对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理性思考[J]. 农村经济,2005(3).

[18]施华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3).

[19]黄秀玲,吴再发.从民工荒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J].福州党校学报,2005(2).

[20]陈微微.对女性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法律思考[J].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8).

[21]邱岚等.浅议城镇农民工的医疗保障[J]. 卫生经济研究,2005(8).

[22]林晓洁.关于构建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4).

[23]杨立雄.“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24]高泉,尚坷.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的实现[J]. 中国发展,2004(2).

[25]曾祥炎,王学先,唐长久.“土地换保障”与农民工市民化[J]. 晋阳学刊,2005(6).

[26]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27]李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困境与出路[EB].中国农村研究网,www.ccrs.org.cn,2003.

[28]华迎放. 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选择[J]. 中国劳动,2005(5).

[29]孙长青.农民工问题的制度因素及制度创新[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0]郭金丰.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政府责任界定[J].新疆农垦经济,2004(5).

[31]罗志先.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J].科学决策,2005(12).

责任编辑:立 早

Compositive Review about the Study of Peasant-worker Social Security

CHENG Zhi-gang, LUO Shuai

(College of Management,Xiangtan University,Xingtan,Hunan 411105,China)

作者:成志刚 罗 帅

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论文 篇3:

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摘 要: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影响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提出完善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及建议。为更好促进和完善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一、 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农民工就业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国计民生,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长远大计。近年来,大量农民工返乡,他们的创业、就业状况、收入状况、养老状况、医疗状况、子女入学状况都发生了改变,因此产生了一些列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国家对农村投入逐渐增多,吸引了更多农民工返乡就业。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工返乡后,面临养老难、子女入学困难、就医难等问题。返乡农民工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农民工基本的生存的权利和发展的权力,为此建构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迫切性。

二、 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为更好的了解返乡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笔者工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有效比重为85%。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访谈、查阅相关文献等方法。基于对黔东南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问卷的结果,重点针对问卷中涉及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对返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提出建议。

(一)为了改变农民工在外出打工无法享受福利保障的问题,社保部门出台规定,农民工可在务工地参与当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但农民工地址变化快、流动性大,使得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出现困难,部分农民工纷纷退保。大部分返乡农民工还存在养儿防老的观念,不相信政府的养老保险,也舍不得掏钱参保。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7.65%的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时缴纳了养老保险,而返乡后续保的仅为5.88%。返乡农民工大多从事餐饮、建筑、农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行业技术含量低,工资普遍不高。虽然劳动法中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养老保险缴费时间长,不如现得实在。少数用人单位不愿主动缴纳保险,这些都是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原因。

(二)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部分农民工将子女带到他们务工的城市就读。农民工返乡后子女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出现留在城市读书子女无人照顾的情况。跟随返乡的子女,出现当地学校不愿接收,以及子女对新学习环境的适应程度差等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存在子女读书问题的返乡农民工中,73.8%的返乡农民工子女原是留守儿童,农民工返乡就业后,留守儿童也在逐渐减少。17.86%的返乡农民工子女原在农民工务工城市就读,后跟随返乡。部分已在当地学校就读,但由于居住地与学校距离较远以及本地与原就读地教学内容不一致给返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造成一定困难。10.71%的返乡农民工子女留在原务工地就读,在原务工地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大多交由亲戚朋友代为看管,部分年纪较大的子女进入寄宿制学校学习。

(三)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民健康得到保障的同时,医疗费用也在不断上涨。返乡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很难跟上医疗费用上涨的脚步。看病难成为返乡农民工生活中遇到的又一困难。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无任何医保的占83.33%,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只占16.67%。返乡农民工缺乏风险意识,认识不到医保的重要性,只有在无法承担医疗费用时,才意识到参加医保的必要性。返乡农民工群体以青年为主,患病机率较低,不愿意参加医保。而现行农村医保报销难、手续复杂,并未给农民工带来实质性帮助。

根据对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访谈得知,大多数农民工小病都不去医院,而大病特别是恶性疾病、绝症,也不去医院治疗,基本上靠拖,因病致贫的家庭不在少数。访谈中有一返乡农民工患有职业病,由于缺乏职业病的常识,并不知道自己患了职业病,只是因为身体状况不佳,不能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因而返乡治病。

三、完善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一)我国已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几会有一个老年人[1]。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政府要提前统筹规划,及时了解返乡农民工的生活状况,采取多种形式的养老方式。对于经济实力雄厚的乡镇企业,可以开展社区养老,给老年人发放养老金。有经济实力的返乡农民工可以参加商业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

(二)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保障返乡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不论是留在原务工地城市学习,还是返乡读书,他们受教育的权利都应该得到关注和保障。愿意留在城市读书的,应该督促校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返乡学习的,应该简化转学手续。同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充师资力量等方式,让返乡农民工子女在农村也能受到良好教育。对于返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可设置过渡班、补习班等,给返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适应新环境的时间和机会。

(三)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实现全民医保,但农民工由于流动频繁,参保率较低。

返乡农民工的流动性强,医保在不同地区无法有效的衔接,降低了返乡农民工参保的热情和持续性。政府应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在外地就医能在当地有效报销才能推动农民工参保热情。只有流动人口的医保问题得到解决,农民工的医保覆盖范围才会大幅提升,人人享受医保的目标才会实现。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重点放在中西部落后地区,提高农村医疗条件。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龄化现状2015 中国老龄化问题及对策.http://www.23jk.cn/yule/show.php itemid=10684.

[2] 刘玉侠.农地保障还是社会保障——返乡农民工保障缺失问题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05):47.

[3] 赵曼.农民工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05.

[4] 罗俊.农民工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及研究[J].农民经济,2009(11).

[5] 任丽新.农民工社会保障: 现状、困境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2009(07):80.

[6] 蔡霞.中国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22.

作者:李嗣婷 王承艳

上一篇: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论文下一篇:旅游地形象营销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