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2022-07-18

第一篇: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效能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

社区卫生是新医改建设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个重要架构,是老百姓就医的重要平台。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重要渠道。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是解决老百姓就医的筹资结构问题,是缓解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效能,是解决“事谁来办”的问题;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钱谁来出”的问题。如果说,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前台,医疗保障体系就是后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必须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我市社区卫生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概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是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成本低、效果好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是城市居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最佳途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北京市基层的医疗单位,承担着对全市医疗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百姓就医的“第一道门槛”。

(二)医疗保障覆盖面的建设

我市根据“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经过多年的努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得到巩固和加强。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实施了包括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和城镇劳动年龄内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在内的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实现了由保障劳动者向保障全体居民转变,形成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公费医疗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三)困难群众的医疗保障

困难群体的医疗保障,特别是困难群众参保和患大病人员医疗费用救助始终是我市关注的重点。在困难群众参保方面,为了解决部分城镇无业居民参保缴费的实际困难,在北京市对低保和重残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全额补助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将此项政策扩大到更多的特定的困难群体,确保弱势群体能够享有相应的医疗保障,扶助措施走在了全国前列。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卫生服务效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门诊量形成鲜明对比,尽管人们对“小病到社区、大病上医院”这句话并不陌生,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许多方面缺少优势和优惠,目前尚未能够吸引更多的居民前来就诊。主要表现在:

1.社区卫生机构配置不合理北京市近年来的发展思路是将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人口有计划地外迁,逐步形成了通州、昌平、大兴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卫星城”,而北京市相应的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的分布并未及时做出调整。城乡结合部居民居住区附近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比如天通苑、回龙观等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区。

2.社区卫生整体水平依然落后,健康指导、慢性病管理的优势尚未完全发挥

目前,卫生医疗服务资源包括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现阶段,我市医疗卫生资源呈“倒三角”,即大医院资源丰富,中小医院其次,社区医院贫乏。社区医院现有的基础设备一般都比较陈旧和落后,卫生服务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社区医生待遇低,留不住人才,致使配备的医生医疗水平不够高,距“全科”服务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设施、设备还相对简陋,备受社区居民欢迎的慢性病管理工作还没有完全覆盖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的发挥。这种状况与居民对卫生医疗服务的需求相差甚远,造成居民小病也要去大医院看病的局面。

3.双向转诊制度难以落实

双向转诊制度难以落实,其中有利益分配的原因,也有与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衔接不畅等原因。如: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目录比较窄,一些药品没有包括在内,不能报销,这样居民即使在社区医院就诊后,还必须到大医院排队挂号、开方、拿药,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社区医院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医保部分相关政策与现实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实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8年来,相关政策虽然进行过几次修改完善,但是仍有一些政策不适应当前现实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品目录库》不能满足医疗保障水平发展的要求。

2.近年来,社会平均工资年年递增,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比例缴纳的医疗保险金绝对数额不断增加,但是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以及个人医保起付线没有按照政策规定进行相应调整,特别是大额医疗费报销的比例和最高限额没有得到及时调整,致使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成为患者的沉重负担,影响了生活质量。

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的门诊报销比例偏低,受到老年病人欢迎的“家庭病床”的医疗费用还没有纳入城镇无保障老年人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4.一些特殊病种医疗费用较高,但是没有纳入门诊报销范围或报销比例偏低。如:丙肝病人的抗干扰素治疗、白血病患者的输血、系统红斑狼疮、内分泌疾病治疗以及心血管疾病支架等。

(三)部分边缘群体仍然游离在医疗保险体系之外

(四)困难群体的长效帮扶机制还不够健全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效能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标准,在我市现有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置数量、布局和服务项目。比如:在四环以外的城近郊区,特别是人口集中的“卫星城”,根据社区居民人口数量和健康需要,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使其居民获得统一完善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缩小城乡差距。

二是要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能力和满足居民需求为目标。选派大中型医院医师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大中型医院也可以接受一定数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进修学习。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人员的待遇,留住人才。

三是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基层、贴近百姓的优势。在社区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健康讲座、防病图片展览等形式,普及防病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健康防病意识,使健康素养成为每个人的内涵品质。

四是要继续做好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稳步扩大慢性病管理服务的签约范围,尽快在全市提高这项工作的覆盖面,切实落实慢性病管理相关优惠政策,使社区居民受益。

五是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药品目录。要结合我市社区医疗实际情况,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合理选择配备,并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使用的,特别是一些治疗慢性病、常见病的药品品种和数量。

六是提高居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关系到每一个市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新闻媒体等宣传部门应该从不同角度做全方位的宣传,让广大市民了解、理解社区卫生服务,增强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度和信任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提高自我的宣传意识,改变群众传统的就医模式,引导群众进行正确的医疗消费。如通过为辖区居民长期免费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积极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积极开展平价、便捷、有效、安全的预防保健、医疗服务活动。引导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开展特色医疗服务活动。如推广中医中药在社区康复中的应用等等。

(二)搞好政策整合,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1.在认真审查考核的基础上,逐步稳妥地增加医保定点医院数量,严格准入标准,加强运行监管,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2.及时调整《药品目录库》的内容,适时扩大医疗费用报销范围,减少自费、半自费的药品和检查项目,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要。

3.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按照相应政策,适当降低医保起付线,提高医保门诊报销比例和住院医保报销的最高支付额度,同时降低各级医疗机构的住院门槛费用。

4.将一些在门诊就医的特殊病种费用纳入保障范畴, 如丙肝病人的抗干扰素治疗、白血病患者的输血、系统红斑狼疮、内分泌疾病治疗以及心血管疾病支架等。

(三)健全困难群体基本医疗保障的长效帮扶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民政、劳动、残联、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在做好基本医疗保险救助工作的基础上,还要与民政部门做好衔接,及时将基本医疗保险负担不了的困难群体转交民政部门,纳入医疗救助范畴。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保意识

基本医疗保险实施8年来,广大居民对基本医疗保险有了不同程度的认知。但是基本医疗保险内容庞大,专业性强,作为一个普通的参保人员想详细全面了解所有内容确实不太可能,因此利用各种形式对保障范围、筹资标准、待遇水平、部门职责、实施办法进行广泛宣传显得尤为重要。要根据我市的实际,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宣传医疗保险制度,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长期无业人员、毕业未就业学生、无固定工作单位等易被遗漏的边缘群体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针对不断推出的各项新政策,新举措,通过典型案例加强宣传,做到不留死角。

第二篇:印度的医疗保障体系

印度是世界上排名为第二的人口大国,它也是最早建立初级卫生保健网的国家之一。自从印度独立后,逐步地重视医疗保障制度,特别致力于医疗体系公平性,这特别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印度的医疗制度独具特色。早在1949年的印度第一部宪法就明确地规定:所有公民都免费享有医疗服务。直到现在印度政府仍然实行以全民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医疗保障制度,不断的建立和完善公共医疗服务的卫生体系。

一、印度的医疗制度

印度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由中央至地方六个不同层次组成,与之相应的是六个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分别是中央级医疗机构、邦级医疗机构、地方级医疗机构、社区级医疗机构、初级卫生中心和基层卫生中心1。在基础医疗的阶段,国民享有免费的医疗服务,其地点主要是在大多数的公立医院。由于政府投入公共医疗的费用是有限的,公立医院只能主要负责提供低水平的医疗服务。特别是对占人口总数29%,大约2.92亿的贫困人口提供低水平的救助和免费医疗。因此在印度,医疗服务的市场是私营的医疗服务机构和诊所占有很大的份额,形成了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互为补充的局面。

印度的医疗制度比较重视公平性,政府也致力于促进农村医疗服务的发展。印度农村的三级医疗网络体系包括保健站( sub- centre)、 初级保健中心( pr- imary heal th centre) 和社区保健中心( com -munity health centre) 三部分3。在农村实施基本医疗服务的单位是保健站,每一个保健站各有一名男女的保健员,他们各有各的分工。一个保健站负责的范围是3000-5000名村民的医疗服务,其运行的资金来自印度家庭福利部。联邦政府负责建立和维持初级保健中心,覆盖的范围是20000-30000人。当保健站不能治疗时,可以转诊到初级保健中心,每6个保健站会有一个初级保健中心。如果病人的情况更加的严重,那么就得送往社区保健中心。社区保健中心也是由联邦政府负责建立和维持的,每10万农村居民配备一个社区保健中心。当社区保健中心也无法处理时,那么病人将继续转诊到地区医院。

在印度,医疗保险的覆盖率比较低,大约只占总人口的10%。医疗保险都是由使用者自己花钱购买,其中私人保险(属于公共部门的私人保险)是由印度保险总公司和生命保险总公司来提供的。他们提供的保险主要是关于基本医疗、癌症医疗等大病医疗服务的。近些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 倾向于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医疗保险逐渐丰富4。筹资是医疗活动展开的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决定了医疗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医疗资金筹集主要涉及到筹资的公平性、 可负担性以及政府投入与个人直接支出之间的关系等5。印度医疗服务体系的筹资渠道主要包括公共筹资与私人筹资。公共投资当然是通过各级政府的税收、非税收收入以及社会保险费用等形式的筹集。私人筹资的方式有个人的直接的支出、非盈利组织提供的保险计划以及私营健康保险等的形式来运作的。但是在印度医疗总费用的指出中,根据 WHO统计的 2004年数据显示,私人支出约占 82 . 3 %, 政府支出为 17 . 7 %6。可以发现印度的医疗支出结构的不合理,这就是导致印度医疗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总之,用一句话来概括印度医疗制度的特点,那就是:高覆盖率、低水平、有限医疗保险的医疗体系。

二、 印度医疗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印度的医疗制度最注重的是公平性,政府力保每个人可以享有免费医疗的服务,特别是关注穷人的医疗保障,其中卫生部和家庭福利部共同建立的疾病救助基金来向贫困人口提供救助,努力用有限的资金来帮助穷人。他们的这种关注弱势群体的行为,值得我们现在学习。例如在我国,现在有许多的农民工,他们进入城市,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医疗保障。同时政府在投资医疗体系,应当多加考虑到地区的发展不平衡的因素。这些年来,我国的政府在医疗体系的投资总量并不少,但是没有过多的考虑到贫穷落后地方的情况。印度政府将有限的政府投人公平地补给最需要医疗服务的需方,卫生补贴和杜会保障的主要受益人是贫困及弱势群体。而中国的政府投入和社会保险的对象主要是城镇居民7。今

后我国的医疗就需要推进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2、坚持和支持政府、市场共同参与。在这个体系中,仍然需要政府起主要的领导作用,毕竟医疗卫生体系属于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由政府来主要提供是最好的。但是公共物品有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市场来协调。在我国现阶段的问题是公共产品处于需要市场化的时期,但是私人的产品市场发展受到了抑制。同时政府的作用没有积极地发挥出来,导致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在医疗保障领域坚持“支持性的政府干预、有效的市场参与”原则很重要,政府应加强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投入,加强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管理和引导8。

3、加强社会参与的程度。在印度各个社会团体为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我国也需要加强社会团体的参与度,为看不起病的贫穷人口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 琼,侯可华,邓 畅

印度医疗保障体系探析

保险研究 2008年第 10期;

2、 Ismail Radwan, India4663( 2007) 11- 0789- 02;

4、张文镝

独具特色的印度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9年8月;

5、

印度医疗保障体系公平性分析

经济评论

2009年第 4期

6、htt p : Mwww. who . i nt/w hosis /da ta /Search . jsp .

7、胡苏云

印度医疗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社会科学 2007年第11期

8、 李 琼,侯可华,邓 畅

印度医疗保障体系探析

保险研究 2008年第 10期

第三篇: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摘 要: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多项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保障;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获得巨大发展,各项制度不断健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福利等四个方面,并具体体现为六种形式:

1、是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即为农村居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在衣食住医葬(教)等方面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来源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五保供养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逐步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据统计,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已从2003年的204.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26万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

2、、是农村军人及家属优抚安置制度。即政府对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安置对象进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种制度。据了解,目前全国有4000多万个优抚安置对象。

3、是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对遭受自然灾害后的农民进行救济、对其他贫困农民进行救济以及对贫困农民进行医疗救济等多个方面。目前,在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这些救助对象基本上都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据统计,2007年各级财政共安排农村社会救济支出186.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农村低保补助资金3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和未建立制度的地区建立制度。

4、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3年后,一些地方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突破和进展。到2007年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的近200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50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300多亿元,有300多万参保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5、是计划生育保险和奖励制度。2004年各地开始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

6、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国务院要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政府资助为主、农民缴费为辅的筹资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水平,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合农民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已达到2451个,参合农民7.3亿人,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4%。2003—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69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推进,缓解了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差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农民生活与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受市场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同时,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决定了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更多地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农民生活水平的稳定因素要多于城市人口,但就目前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的医疗、养老、低保这三项最基本的保障形式,仅处在试点或探讨阶段。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保障方式短时期在农村无望实施。

2、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层次低、发展不平衡。从社会保障的支出看,到目前为止,占全国80%左右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占全国保障费总支出的11%,而占人口不到20%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费支出占总支出的89%。可见,农村与城市人口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平衡。从覆盖面看,城镇已达91%,而农村只有2%。另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各地区也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好于东北、中、西部地区。

3、社保资金缺乏稳定来源、筹资困难。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最突出的问题是社保资金短缺。国家虽然加大投人力度,但远不及农民对社保资金的需要,社保资金增加的幅度低于物价的上涨速度。社保资金来源单

一、有限,主要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承担,国家政策很难落实到位,单纯依靠农民自己缴纳又受农民收人水平的限制。这样,社保资金就缺乏稳定性与持久性。

4、硬件设施差。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社会保障相关的研究硬件设施也很差。医疗卫生方面,目前全国乡镇卫生院危房现象十分普遍,乡镇卫生院缺少运送病人的车辆;“五保”集中供养方面,很多敬老院已经危房,房屋破损严重,没有资金进行维修。还有医保、社保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方面缺口也很大。

5、一些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存在“盲区”。一些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如农民工保障问题、农村非农业人口保障问题、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等。由于这些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存在很强的特殊性,目前都没有系统的社会保障措施,多数问题尚在探讨阶段。

三、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性、必要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要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完善农村社保障政策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前提和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目标就是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其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成员解决了由于生活无保障而出现的基本生存问题,并且获得了在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为其能力的发挥奠定了基础;社会保障还通过对意外事故中的不幸者的救济、为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或者失业救济、为疾病患者或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障,消除各种危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风险,免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调动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正是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的充分体现,从而实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这正是科学发展观所要体现的内涵。

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最近连续几年中央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来凸显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发展小城镇、农业现代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大型农机具补贴、工业反哺农业等一系列措施多管齐下,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广大农民缺乏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原因。正如农民自己编的顺口溜:“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一场大病足可以令农民倾家荡产,在此情况下,国家再好的惠农政策也是枉然。所以,为农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等同于增加了农民收入,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同时政府的一系惠农列政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 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1、要坚持突出重点,逐步推进。根据基层和农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农村社会。障体系应该包括农民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贫困救助等方面的内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跳而就。必须在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和认识水平,考虑省情和财力的基础上,根据农民的需要,突出重点、逐步推进,保障标准由低到高,保障范围由小到大保障内容由单项到综合。

2、要坚持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地方。农民参保三个方面。政府投入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各级政府应当从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增加用于农村社保的投入。

3、要坚持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发展农村社会保险事业相结合。建立农村社会。障虽然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但是,由于社会保障的政策性、统一性、普遍性,只能解决农民普遍面临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不可能解决农民保障面临的全部问题,更无法满足不同收入水平农民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险事业,鼓励各类保险机构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开展家业自然灾害,农村家庭财产,农民人身意外伤害、伤残等保险活动,使农民遭受意外损失或意外伤残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偿,化解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风险,减少各种天灾人祸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4、大力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首先应当根据宪法尽快制定社会保障立法体系。这一体系,应当包含公民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法案和各项专门的社会保障法案。其中,公民社会保障基本权利法案将对社会保障的对象、范围、实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管理,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序,侵害公民社会保障权利行为的处置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在社会保障基本权利法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法、医疗保障法、老年保障法、军烈属保障法等专门的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其次,应当尽快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可以考虑条件成熟时单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社会保障法案,以反映我国农村变革中的现实和复杂情况及其不同于城市的显著特点。

5、着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三项制度。现阶段应着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只有将这三项惠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制度建立和完善起来,农民基本生活才有真正的保障。

总结语:

总之,改变农村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现阶段应以新农村建设为锲机,尽快完善农村各项保障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同时应该看到建立健全我国农村保障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诸多方面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能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宋晓梧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中国劳动保障编辑部.农村社会保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步[J].中国劳动保障.

[3]辛维举.对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2003. [4] 傅东.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中国财经杂志。2009

第四篇: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初探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做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更加突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以党的号召和指向为契机,结合次债危机与欧债危机后的环境变化,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对于提高人民福祉,保护社会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有效地规避养老、疾病、失业等社会风险,保障全体人民公平的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效用社会保障是国家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在年老、疾病、失业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和服务的制度安排。[1]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社会保障经历了一个从恩惠到权利的发展过程,[2]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和“稳定器”,现已成为衡量人权能否实现、社会发展是否和谐以及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社会制度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历史成就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的情况下,博取世界各国社保制度之长,尊重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相结合

(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不足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从以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中也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缺乏统一性。。

2、社会保障立法层次尚偏低、缺乏稳定性。

3、实施和监督机制凸显薄弱性。

4、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窄

5、社会保障水平不均衡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诚如前述,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己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难以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针对性的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一)明确社会保障立法模式立法、执法和司法是法律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关键环节,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应当首先注重立法,为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和监督提供法律依据。

(二)提高实施机制与监督机制的执行力度立法的目的在于为执法和司法提供法律依据,也是为了保障执法和司法的顺利运行,同时执法与司法又是立法的现实手段。社会保障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实施机制,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机制和监督机制,才能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功能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的权利救济机制权利的救济是社会保障受益者自下而上反映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路径,这样才能够确保社会保障信息在操作层面的良性互动。针对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监管不力的现状,我国更应当保证社会成员权利救济渠道的畅通,以此增

强社会监督的力量。

(四)取消户籍分化,统一社会保障体系户籍制度直接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差别待遇。

(五)大力推行社会保障税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统筹、产业投资和社保基金,体现收入再分配职能的财政拨款难以形成社会保障类的预算支出。。

四、结语就本质而言,社会保障体系是一种社会财富再分配行为,但其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尤为需要,肩负着稳定政局、安定社会、给予市场信心、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实保障。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提供公共服务产品责任的强化,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决策理念和制度安排日趋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着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将基本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和惠及全体城乡居民的平等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篇:中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现状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根据享受对象可以分为城市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一、现行城镇医疗保障制度

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包括地、市、州、盟)为统筹单位,也可以县(市)为统筹单位.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随着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率可作相应调整。在新的医疗保险的制度下,实行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

参保者的医疗费用首先从个人账户中扣除,个人账户扣除后的剩余部分归属于个人。

从供给角度分析,因为付费方问题的解决,供给方(医院,医疗诊所)的问题也能解决。首先解除了价格管制,价格由医疗市场决定,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这种价格至少能够保证医院的正常利润。医院如果能够实现正常的利润,那么其提高医疗费用的动机就会消失。医院必须考虑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因而有动力维护自己的声誉,也会加强对医生的职业道德约束。同时,由于在大病计划中保险公司将支付医疗费用的大头,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动力来监督医生的诱导需求行为。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不足

1.宣传力度不够。 大家对医保的实施细则不甚了解,有的根本不知这回事。导致广大群众对医疗体制改革存在很多误解,认为这是国家在变相为自己减轻负担而将其转嫁于普通老百姓身上。

2.手续繁琐。 现阶段医保体制尚不完善,各项就诊及报销手续繁杂要求甚多,患者报销一次药费可能要跑上好几趟,而一点疏忽就可能不能报销。所以,很多群众认为社保单位在故意刁难,从而对医保产生抵触情绪.

3. 个人负担比例过高。在调查中我们的对象提出这样的意见:作为政府公务人员和国企人员 已经付出的劳动和收入不成比例 国家欠个人太多 按现行医保改革试行 个人支付比例还是很高 应对机关事业和国企工人分别对待 加大国家负担部分。

4. 基本医疗的疾病划分也不合理。一般划分为风险性疾病,日常性疾病,现在设立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让个人账户来负担日常性疾病,不允许随意跨入统筹基金。那么日常性疾病的具体划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有些慢性病很难确定归属。

二、农村新兴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社会满意度低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

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保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 其次农村合作

医疗的报销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第一组:董晓丹 申婷 刘元程 马超冯建 李豪

上一篇:我跟学生教育叙事下一篇:挽回女朋友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