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保障路径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农民工是当前我国城市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劳动群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保障却严重不足。究其原因。既有观念上的,也有社会制度和立法层面的,还有资金方面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民工社会保障路径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民工社会保障路径研究论文 篇1: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当前农民工保障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不利影响作了简要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纳入法制轨道,是解决当前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保障 问题与思考

引言

当前,如果想解决农民工的保障问题,我们就应该先从农民工的实际状况出发。比如首先要关心农民工的医疗、工伤、养老等问题,从最基本的解决农民工的生活保障问题出发,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要消除一切认识的误区,更新历史的观念,进行制度的创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民工保障立法工作,从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工。

一、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形成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工进城打工成了当下的发展趋势,他们进城打工,增加了城乡之间的沟通,同时也调整了城乡的发展结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为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自1998年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改革还是以户籍做为划分,造成了许多问题还是倾向于城镇户口。这种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农村的社会保障不得不依靠自己来自我保障,那些走出农村的农民虽然干着非农业的产业,但是他们仍然是属于农村户口,享受不到城镇保障,虽然有些地方出台了一些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但是由于总体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形成,也致使这些制度不能够有效实施。从而形成了,农民工干了活,却得不到人身的保障,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直到现在都是这样,失业了得不到保障,生病了也没人管,没有医疗保障,就是因工致残了,也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就这样,他们在没有保障的面前,从事着高风险的工作,从而形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重大问题。

二、当前,建立农民工保障制度的分析

1.建立农民工保障制度的特殊性

首先由于农民工属于一种特殊性的群体,他们是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其户口等关系都在农村,这个身份的存在限制了他们融入城镇社会的愿望,虽然他们现在在城镇居住,但是等他们都老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农村来养老,依靠农村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不能解决农民的保障问题,这就让农民工的保障问题限入了两难的情境之下,形成了农村管不了,城镇又管不着的局面。其次,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强。他们进城打工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所以,哪个城市赚钱,他们就往哪里去,没有一个固定的打工地点,这就造成了农民工的流动性。因此,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限,目前还没有适合这种流动性的保障体系,给我国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带来了困难。

2.农民工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农民工保障制度的建设就是为了在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起到保护作用,所以,政府在对待农民工的态度上,要承认农民工对城镇建设的重要性,也要将其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农民工保障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说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促使工业化和城镇化与三农问题紧密联系,这是因为,只有解决了农村的三农问题,才能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所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只有靠农民自身的发展,所谓自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资金、技术和土地这三个方面,只有加大这三个方面的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资金问题是现在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没有资金,一切发展都是空谈,因此,农民出去打工赚钱,来赚取资金,回到农村再进行投资土地,这样,不仅有了资金能买到技术,还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行性的分析

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更适应于农民工,这是建立一种新制度的前提思考。但对农民工该提供什么样的社会保障,该由谁提供,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把农民工的保障纳入到城镇体系还是农村体系,这都是一个问题。在此,我认为,如果把农民工社会保障纳入到农村进行管理,可以在建立的同时,来缩短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距离,但是,如果单纯的把制度建设规划到农村体系的话,也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农民工与真正的农民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对于农民来说,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不能满足农民需求,更别说是来适应农民工的保障问题,其跟本就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求。所以,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时,一定要考虑到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要建立与农民工比较相符的社会保障,例如,工伤保障、医疗保障等,在一定程度上要与农民的保障统一,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三、构建法制基础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享有社会保障是农民工的权益,但就目前来看,众多的问题影响了农民工的权益享有。所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这种问题不断加深,将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1.转变观念,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

在构建法制基础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上,政府要做到在农民工的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尽到该尽的责任,要明确社会保障要以实现社会公平为主体。要知道法律是时代的产物,是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修订后形成的,虽然目前的社会保障法规还不具备一定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该项法律法规一定会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对于那些雇佣农民工的雇主来说,虽然他们雇佣了大量的农民工进行工作,也没有给他们办理保险手续,雇主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很大的利益,但是他们也累积了很大的风险,比如,工伤事故、职业病等,这些后期的问题都成了农民工的重大风险。这些风险直接关系到了农民工的生命,同时,当这种风险来临时,让农民工的家庭也陷入了生活困境,这时给雇主也带来了问题。所以,对于农民工来说要加强自身的社会保障意识,在自己决定工作时,要先了解工作的性质及带来的风险,在自觉承担个人责任的同时,要做好自我保障工作,这样才能消除一些认识误区。

2.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断创新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打工,我们如果要想解决其就业中的种种问题,就要在遵循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原则下,进一步推进城乡的改革体制,以此来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比如针对户口制度、劳动用工和土地制度等,应该进行合理改革,把那些有严重制度歧视的政策和保障体系进行消除,以此来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另外,对于那些在城里有固定住所的农民工,可以对户籍进行变更,成为城镇户口,随之社会保障也成了城镇的社会保障;对于那些没有住所的农民工来说,可以与那些城镇居民用工一样,实现同工同权,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还可以对农民工实际阶段性的保障制度,在雇佣农民工时根据其职业特点,建立农民工工作保险制度和大病医疗制度等,以此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3.完善司法保障措施,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加强和完善立法工作,是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关键,法律制度如果不完善,就容易造成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标准不一致等现象的发生。所以,为了使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就必须制定一套适应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让其在政府的指引下,来完善司法保障措施,来真正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4.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为了更好的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还可以组织建设一个社会保障管理机制,以此来调解和管理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相关的事项。但是,由于农民工的工作场所和工资收入都不稳定,对于未来所居住地方也是不确定的,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因此,制定一个能够转移的管理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再加上政府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监督,发挥社会监督及群众监督等之间的作用,以此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

四、结论

为此,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将其纳入法制轨道,才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必要环节,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更新观念,不断的加强制度的创新,完善司法措施,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组织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宏,杨振,王卫防. 理论·实证和路径:国内学者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6).

[2] 成志刚,罗帅. 近十年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3] 王云斌. 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分析及法律政策走向建议[J].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10(03).

[4] 章友德,卢驰文. 优先中央统筹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探讨[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9(02).

[5] 汪华.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区域分割与制度整合——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09(12).

(作者单位:上蔡县社会医疗保险中心 河南上蔡县 463800)

作者:张春霞

农民工社会保障路径研究论文 篇2: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推进的障碍与对策探究

摘 要:农民工是当前我国城市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劳动群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保障却严重不足。究其原因。既有观念上的,也有社会制度和立法层面的,还有资金方面的。推进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要在转变观念,提高整个社会对农民工权益重视的基础上,从现实条件和农民工的需要出发,建立统分结合、相对独立、分类分层的过渡性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保障 推进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障作为保护劳动者基本生存权利的制度安排,对于劳动者抵御各种风险和生活困难是不可缺的。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中还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劳动者群体即农民工群体基本上被排斥在社会保障的体制之外。以目前的五大保险为例,无论是失业、养老,还是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本上与农民工无关。虽然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国家逐渐意识到市场经济內在地需要社会化的保障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施了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制的基础性改革。然而,迄今为止,各种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思路,基本上还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对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农民工仍然没有被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处于供给缺位与不足的状态。某些地区政府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执行和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农民工社会保障之缺失,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帝的转移;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转型;不利于缓解城乡差距,推进社会公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步进入政府视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这一现实背景下,研究探讨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由路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推进的障碍分析

(一)观念上的障碍

1 农民工自我保障意识不强。在以家庭保障为主要形式的农村保障体制下成长的农民,很少享受过社会保障,这导致了农民寻求社会保障的意识不强。不少人认为参加保险一定会减少收入;担心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缴费中断,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对政策延续性及杜保部门也缺乏信任。总之,影响农民工参保的因素是复杂的。

2 某些政府部门对农民权利的漠视。农民工没有得到基本的身份认同,政府某些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农民工的保护。

3 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界在认识上的误区。如认为目前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时机不成熟;农民工有土地可作为最后保障线;农民工流动性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难度大等等。另外大部分的农民工雇主也缺乏自觉保护农民工的意识。

(二)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

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导致农民工群体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具体表现为:

1 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工伤保险。进城农民工从事着苦、脏、累、险的职业或工种,就业中普遍存在着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现象,但是有工伤保险的农民不到3%,致伤、致残、致死的事故率较高。

2 农民工的失业保险缺失。离开土地后的农民工失业风险大,在笔者的调查中,超过30%的人曾有过失业的经历,但他们却缺乏失业保险。

3 农民工缺乏基本医疗保险。大部分农民工经济拮据,难以支付大额医药费。根据李强教授于2000年对北京农民工的调查显示:有36.40%的农民工在务工期间生病,有些人甚至多次生病,13.5%的人生病达3次以上;生病后仅有40.7%的农民工花钱看病,看病人均支出885.46元,而雇主为他们看病支付的医药费仅为72.3元,不足实际医药费的1/12。

4 农民工受二元用工制度“规则”的限制,单位福利、社会福利等等,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农民工不可能像城镇职工那样享有住房补贴、在职培训、社区服务等福利;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女也不能平等享有教育福利。

5 农民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极低。据调查显示,享有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比例大约在5%,这些人大都在效益较好的外资或大型国企就业,而且工龄较长。那些无雇主的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享有养老保险的数字更低。

(三)相关配套制度的影响

1 户籍制度。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根本原因。正处在转型加速期的中国社会仍带有明显的二元特征,附着了太多利益的户籍制度仍在发挥着作用。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城镇职工,就不能平等地享受政府从就业到养老的“统包统分”的各方面保障。

2 劳动用工制度。如前所述,农民工受二元用工制度“规则”的限制,单位福利、社会福利等等,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3 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功能弱化。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加入WTO对农业的冲击,农村土地的基本保障功能日趋弱化;城市化使人均耕地减少;土地流转和补偿政策不完善导致失地农民失去生存的依托;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亏本。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和现代观念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特别是伴随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迁移,使得中国几千年来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4 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方面,法规、政策的建设仍很落后,制度的排他性依然很强。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降条例》第二条明确地规定,其保障对象是“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而将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排除在外;《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的適用对象也仅限于城镇最低收入家庭,而不包括农民工群体;城镇儿童能够享受到的义务教育福利,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却意味着一笔高昂的赞助费。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相应的立法,使相应的社会保障工作难以实现强制性原则。

5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角色定位不准确,职能模糊,回避了政府公共资金投入责任。据统计,1990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03亿元,其中用

于城市支出占支出总数的88.6%。以人均支出计算,城市人均413元,农村人均14元,相差近30倍。

三、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推进的对策探讨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突出问题之一。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为此,必须在现有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基础上,找准思路,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

(一)转变观念,提高整个社会对农民工权益的重视

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对社会保障重要性的认识,有效提高其参保意识,推动综合保险的发展。

社会保障在农村的缺失,与农民所做的牺牲贡献是极不相称的。在农村社会保障构建与否的问题上,制度缺失只是表面现象,对农民权利的漠视才是本质。如果说制度是有惯性的,这种路径依赖导致了政府对农村杜会保障的认知盲点或是回避。因此,必须从政治层面强化全社会和各级政府对“法定权利”的共识,使农民工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国民权利。

(二)构建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制

目前,理论界对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模式争议颇多,但对建立城乡统一的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有广泛共识。然而,就目前的条件而言,实现这一目标尚有很大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在此之前,应该从现实条件和农民工的需要出发,建立一个统分结合、相对独立、分类分层的过渡性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此外,在制度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工收入低和流动性强的特点,实行低缴费原则和社会保障账户自由转移原则。在這一总体思路和原则的指导下,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方面,各种保障的实施上也应该有轻重缓急。时间上应有先后次序的差别。

在以上思路和原则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工伤保险制度。农民工多在劳动强度大、风险高、环境恶劣的行业工作,很容易成为工伤事故的牺牲品,并可能患上各种职业病,因此,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应当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优先得到确立。农民工所在的企业必须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风险的大小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一旦漏保企业应负全部责任。

2 大病医疗制度。对于大病等风险高的保障项目,应该建立风险共担机制较强的保障办法。建立全国统筹的农民工大病医疗制度。政府对此要加大资助力度,以体现社会公正,引导农民工的参与。

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是为进入城镇落户并将承包土地一次性出让的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而确定。

4 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险种方面,可以设计两个以上的方案供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和无稳定职业的农民工自主选择。对达到规定居住年限且有相对固定住所和单位的农民工,正式纳入当地的养老保险体系。对那些流动性极强、就业不稳定的农民工其养老保障暂时还应该依靠土地和家庭等非正式保障制度以及个人储蓄和商业保险等方式解决。

5 个人发展账户。对个人生活过程中必经的保障项目应建立可转移的个人发展账户。个人发展账户应是一种综合的保障项目,包括购房、子女教育、养老等保障项目。主要通过储蓄形成,个人和雇主承担主要部分,政府通过给予存入资金免征所得税这种间接的方式进行补贴。

(三)改革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要真正使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題得以解决还需要政府、社会、农民工个人的共同努力。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严格规范用工制度。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以维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为起点。与此相关的就是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严格规范劳动用工制度,要求所有的用工单位与所雇用的农民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

对于在城市中陷入失业状态的农民工,李强教授提出的在城市中建立“公共劳动”形式的流动人口的“最低生存保障”体制,是解决其“要生存”逻辑的一个好办法。

2 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赋予农民“迁徙自由权”。实现城乡的自由流动,城市居民与农村人口的就业平等,社会保障权利平等。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稳妥地推进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地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制度,允许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户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防止土地荒芜,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探索土地換保障的新机制,再造土地的保障功能。

3 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通过立法,将农民工应有的社会保障权益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强制约束用人单位必须参加社会保险。

4 明确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投入,尽快改变目前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份额偏低、地方财政投入不到位的状况,合理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5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经济发展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只有把经济发展好,才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6 建立相应的社会救援制度。包括农民工遭遇天灾入桶时的紧急救济、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遇不公待遇时的法律援助等。这种制度能够缩小社会的不平等,促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最后,笔者认为还应当加强第三部门在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力度,让社区服务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慈善机构等来承担一些具体的社会保险事务,调动民间的积极性,使对农民工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真正成为全社会关心的事业。

(责编 纪毅)

作者:周杏梅

农民工社会保障路径研究论文 篇3: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浅析

摘 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二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中国应该由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国家,是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和城市化的关键。由此可见,在二元经济成功的现代化双重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这个伟大的,这群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是否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化、工业化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过程的性能。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效应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风险分析

社会保障是一种强制性的国民收入转移支付制度,它是通过经济资源的个体风险损失的安全保护,属于经济安全的范畴。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现代工业社会的雇佣工人更容易由激烈的社会竞争,并且遭受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和社会风险造成的损失。原因是:尽管农民有土地保护,但人均占有土地不能提供完整的保证,非农业就业市场存在风险。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障更为重要。在这里,乡-城迁移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风险进行了农民工收入风险的分析。

农民工收入的风险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不高限制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二,缺乏正常的工资收入增长机制。农民工收入的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1)整体人力资本水平低的农民工,农民工大部分从业人员从事技术含量很低,甚至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农民工主要都是小学初中文化,由于文化程度低,从事体力劳动和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作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资收入增加。专业结构的低水平有一定限制农民的工资收入的增长。(2)农民工劳动合同关系中处于弱势。从农民工的角度维护劳工权益,农民工与企业之间工作状态的差异,这使得农民工没有力量增加农村收入水平。从农民工劳动权益的角度维护、高机动性的特点使得农民工农民工组织程度低,很难形成一个工资集体谈判制度,缺乏有效的劳动力平衡机制。因此,在集体工作模式中,农民工工资的影响更小。(3)造成的非均衡发展路径选择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使农民工群体的收入水平没有显著增长。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克拉克奖章获得者Acemoglu增强劳动和资本增强技术进步的研究发现:从长远来看,标准化的经济平衡增长模式基于劳动增强技术进步为先导,劳动收入占相对稳定。在转型的路线将产生资本增强了技术进步,元素会发生变化的。(4)劳动力市场制度的部门,工业部门的重要原因是农民工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我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具有明显的特征。城市劳动力市场部门分为正式和非正式部门,大部分的农民工在非正规部门就业,例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分割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农民工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进入电力、金融、证券、石油等行业的高薪收入。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障覆盖面窄。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发出一系列措施,对于大多数农民工社会保障提供了政策依据。但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农民工的人参,大多在新的农业保险,新农民为主,不愿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农民工在城市和城镇的农民工工伤事故,一旦生病治疗享受不到相应的待遇。

(二)保障水平低。农民工养老安全分析。中国的养老保障水平远远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关数据显示,《国际劳工组织公约》对当前监管、社会保障最低标准的最低养老金替代率是0 55% ,78%的国家有超过60%,替代率为40%,只有六个国家。这表明,中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不仅远低于最低社会保障标准约定最低替换率的55%。

(三)保障体系中的各制度之间衔接性差。碎片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参与养老保障、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了系统之间的衔接问题。根据不同的身份组织建立不同模式的养老保险,它是分裂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立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开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2011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国家权威机构养老保险制度。

(四)主要保障项目缺失。主要缺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简化,不满足农民工的需求的多样性现实,错误的供给和需求,适应性差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从现有发布,各种法规和政策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偏重社会保险、忽视了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住房和社会救助体系的维护三个急需的项目存在,缺乏供应。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供给结构简化和非平衡特征。社会保险计划是基于稳定劳动关系设计员工的就业特点,作为支付社会保障项目的一部分,适用于农民工在正式部门稳定就业的一部分。

(五)一些保障制度安排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特点。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参与行业和专业类别,各种各样,包括女服务员、保姆、水电、家用电器的维护维修,安全、清洁、绿化、从业人员医疗保健和其他社会服务,还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使用临时劳务人员、袭击和自雇人士。由于人事结构的复杂性,而且没有固定的联系,流动性很强,想找出他们的基本信息,如参保信息是非常困难的。

三、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科学的农民工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增加保险覆盖面。工业化给整个社会带来劳动者养老,残疾,疾病,失业等新问题无法继续通过传统的家庭,社区团体、慈善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其他方法来有效解决,因此,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化和标准化已经出现,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工业社会的风险,并逐步建立。是否从风险程度的角度看各种风险,相比之下,传统的农村社会,乡-城移民使社会和农民工群体所面临的经济风险有扩大和增加的趋势。

(二)消除劳动用工的制度性歧视提高保障水平。社会正义是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公平和生活条件的标志,是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公正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公正(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只有消除这种歧视才能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

(三)深化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确实提高衔接性。城乡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实现农村劳动力永久性的乡-城迁移的许多障碍,城市和农村人口制度分割的户籍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在我国,尽管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制度变迁,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二元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分裂的户籍制度,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仍然属于二元经济系统中的薄弱环节的变化,仍处于的阶段部分调整和修改政策,附着在户籍制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权利,儿童福利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比如教育。因此,,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城乡福利差异使农民工的迁移成本的上升,降低了预期回报迁移,在某种程度上有负面放缓的过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处理保障缺失项

目。立法的滞后是制约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社会保险法》已经实施,尽管法律的形式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总体框架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程序作出了详细规定,但涉及到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内容仅仅是监管的原则,区域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内容指导不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各领域,因此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探索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筛选经验、问题和具体措施,促进修订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尽快。

(五)安排符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的优化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机制,适应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和不规则的趋势。主要问题集中在:社会保障关系转移过程复杂,成本高,增加工作负载的经办机构;信息系统建设滞后,部分的期限根据要求不完整转移的关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根据2012年的特别调查数据的政策转移养老保险,业务全面,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员和信息系统,一个新的传输过程会增加工作量的经办机构。一些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传输量大,与其他地区,还需要电话沟通的时间成本和资源成本很高。根据这些情况定点实行优化政策,安排符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 蔡防,都阳和王美艳.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181一253

[2] 曹信邦.农民工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研究[J].理论探讨,2005 (3) :30-32

作者:吴冰欣

上一篇:水泵自动化控制变频技术论文下一篇:污水处理计算机集散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