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矿医院健康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白内障术后复明的有关因素,并探讨基层预防及医疗在提高白内障手术复明效果及根治可复性白内障盲的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统计手术前后相关报表资料,对上海市金杨社区154眼白内障患者术后复明情况进行常规分析,并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54眼中有139眼复明,15眼未明,脱盲率90,3%。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厂矿医院健康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厂矿医院健康管理论文 篇1:

我院医联体管理模式的实践现状

[摘要] 通过分析我院早期医联体模式的雏形、目前医联体的组织架构及紧密型医联体的“三三三一”管理模式,以及已经获得的初步成效,为推进其他地区医联体建设及组织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联体;紧密型医联体;管理模式;医院管理

[Key words] Medical union; Close medical alliance; Management model; Hospital management

随着社会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和连续性需求也在不断提高[1]。而我国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医院,仅有2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基层医院[2],为解决这一不合理的现象,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医疗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医联体是指医院之间打破行政性组织架构的约束,开展医院之间广泛且密切的联合和医疗协作,形成以一家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若干城市二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1+X”医联体,纵向整合医疗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3-4]。本文通过对我院医联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及探索,为推进医联体建设及组织管理提供参考。

1 医联体模式的雏形:首钢模式

50年前,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地段和厂矿保健站)、首钢医院及专家防治组,采用专家帮扶、基层管理、职工自防的管理模式,在首钢公司探索出了健康宣教、系统监测、分级管理、行为干预等一套系统科学、切实可行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即首钢模式。在这种模式的监测及干预下首钢职工心血管发病率未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反而略有下降。高血压发病发病率由1.2%下降到0.65%,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54.7%和74.3%,其他多种危险因素水平亦呈下降趋势或保持不变。

2 目前的医联体管理模式

2.1 組织架构及管理体系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简称首钢医院)以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与13家单位形成医联体,并成立理事会。首钢医院负责人担任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首钢矿山医院泰康医院、北京康佳中医药研究院长庚医院、苹果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古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顶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宫社区卫生服务站、西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海特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赵山社区卫生服务站、杨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理事。该医联体成立医联体办公室,设置在首钢医院。医联体办公室负责医联体成员单位间的协调、组织、管理等具体工作,衔接各成员单位的医务处或对口业务的科室,起到中转枢纽的作用。理事会和医联体办公室的成立,从管理体系上保证了医联体高效运行。

首钢医院与苹果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古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顶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的是紧密型医联体,这4个社区的人事、资金、资产等方面归首钢医院统一管理。首钢医院与其他9个单位形成的是松散型医联体。

2.2 紧密型医联体的“三三三一”管理模式

目前首钢医院与苹果园、金顶街、古城、老山形成了“三三三一”的管理模式,即专家、学科、管理的三个资源下沉,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三师共筑健康,绩效管理、人才培养、充实设备、改善环境及信息一体化桥梁。

首钢医院安排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风湿免疫科、神经内科、呼吸科、老年医学专业8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专家在金顶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惠民门诊,为社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使社区居民在基层就可以看到专家,实现医联体内的专家下沉。通过改造中医科、康复医学科和社区中医科的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建成金顶街、古城、老山三个“社区中医家园”,为社区居民提供集诊疗、康复、养生、文化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中医药服务,从而实现中医、康复两个学科下沉至社区。通过医院的制度保障将管理方式下沉至社区。

明确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的任务与职责。专科医师负责明确诊断、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肩负着对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的指导和培训的职责。全科医师负责落实专科治疗方案,及时掌握和处理病情,并与专家沟通。此外,全科医师还需承担预约专家门诊及指导健康管理师的工作。健康管理师不仅负责协助全科医师联系病友及日常随访,还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的干预。

对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进行制约和激励,可激发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参与分工与协作的积极性。在医院绩效考核的文件中明确表示,对下社区的专科医师及其所在科室均给予相应的补贴,而未按照约定时间出诊的将给予考核。人才培养是紧密型医联体的重要内容,首钢医院通过派出专家以讲座、宣教、会诊、手术、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医联体单位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帮扶;同时优先接受医联体单位成员医师到首钢医院进修学习,并免收进修费。环境的改善、检查设备的更新以及检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加社区对患者的吸引力。

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医疗资源、设备、技术的共享,对预防保健、医疗诊治、康复护理多方信息、多个环节进行整合,是医联体为患者提供综合连续性服务的必要条件。2017年11月,我院搭建了与古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远程心电会诊平台,目前完成会诊307例。

2.3 紧密型医联体的初步成效

社区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服务效率,这三个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017年以来,首钢医院专家下社区出诊544人次,医联体内会诊18人次,社区服务水平提升,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上专家门诊。社区接诊量明显增加,由2015年的551 423人次,增加至2017年的690 678人次,上升了25.2%。

患者、基层医生、专家,这三方的满意度增加。深化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家庭医生与社区患者签约,社区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基层患者满意度由2015年的88.61%,上升至2017年的96.35%。通过培训,基层医生技术水平提高,获得老百姓认可,增加职业自豪感;三级医院专家发挥专业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医生的满意度由2015年的78.56%,增加至2017年的86.98%。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5-6],在各种医联体模式中,紧密型医联体是医院获得综合效益最好、最有利于资源统一管理和利用的模式。我院在与苹果园、古城、老山、金顶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中,采取措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和完善成员单位的分工协作,达到医联体内部服务能力的综合平衡,实现各成员单位的高效协调和配合,从而实现优质资源下沉和双向转诊的目标。

药品政策总体满意度对门诊患者选择社区就诊有着促进作用[7]。北京市三级医院和社区机构的用药种类和品规存在较大差别,三级医院的药品是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进行采购的,社区是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上,结合原有社区用药目录及“非零差”目录进行采购。有数据显示,北京市三级医院国家基本药物仅占30%左右,而社区机构基药比基本保持在60%左右[8],三级医院与社区机构间药品的差异,迫使患者频繁更换药品,增加了转诊的难度。因此,在我国现行的药品政策的前提下,对医疗机构间药品脱节的问题,采取相互协商、统一用药的方式,有利于在医联体内进行双向转诊。

为促进三级医院的专家到社区,需要有激励机制,通过推进医疗机构薪酬体系的改革,加大绩效工资的激励程度,从最切合其利益的方面着手,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让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到社区。在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应同时重视精神激励[9],充分利用医联体这一平台,为医务人员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培训机会及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医保支付方式是影响医联体内双向转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医保支付方式缺少对医联体内的大医院下转患者的激励机制,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也不能完全适用。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在医联体内制定不同层级医院采用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同时将疾病的难易程度和病种结构纳入评价范畴,这种医保支付方式不仅能规范各层级医院的医保報销比例,促使大医院更愿意下转患者,也能激励患者更积极主动的接受转诊,或者就近选择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就诊。下转指标既可作为医院绩效考核中的评价因素,也可作为医保支付和财政补偿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医疗保险的卫生行政部门也应给予紧密型医联体政策倾斜,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政策,避免机构间支付手段的互相矛盾[10]。

居家护理是住院患者的延伸服务形式,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成为基本的卫生政策,并取得良好的成本效益[11]。《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居家护理服务体系。《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鼓励医疗机构建立护理联合团队,帮扶和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服务能力,同时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家庭病床和居家护理,并强调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是大型医疗机构的发展内容之一。因此,探索和建立居家护理模式是加强医联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我国内地老年患者延续性居家护理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各项规范和统一的规章制度尚不完善,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在提供居家护理服务时,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质量与安全等各方面均存在差异,在持证上岗制度、入户安全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制度、护理文书书写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规章制度缺乏规范、统一[12]。目前,政府、医疗机构对居家护理越来越重视,居民对居家护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在分级诊疗的总体趋势下,综合发挥三级医院技术资源优势,形成规范、统一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居家护理服务的进一步精细化、合理化发展。此外,服务项目定价及医保支付仍是居家护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相关的服务项目定价或者定价不合理,是居家护理服务在很多地区难以落地的关键。三级医院护理人员的紧缺状态使其无暇顾及居家护理需求,开展的积极性也不高。现在,我国居家护理费用还没有纳入医保支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居家护理对医疗机构和患者都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和负担。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护理保险制度,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目前我国老年护理人才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政府应支持和鼓励相关人才的培养,并加强人才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制订严格的考核标准,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护理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专业居家护士。因此,建立完善的居家护理服务法律体系[13],制订合适的收费价格,建立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医疗机构积极性和患者家庭的接受度,有效推动居家护理服务的长远发展。

积极探索建立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之间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医联体内部的资源整合及统一的管理运营体制[14],从而真正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模式[15]。

[参考文献]

[1] LM Hung,Rane S,Tsai J,et al. Advancing primary care to promote equitable health:implications for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quity in Health,2012,11(1):1-5.

[2] 谭华伟,张培林,刘宪,等.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典型模式和路径反思[J]. 卫生经济研究,2016,(5):9-13.

[3]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Z]. 北京,2017.

[4] 刘庆,王清亮,费剑春,等. 我国医疗联合体主要运行模式及存在的问题[J]. 中国医院管理,2017,37(9):33-35.

[5] 方鹏骞,林振威,陈诗亮. 医联体联动模式及其核心医院改革前后综合效益分析—以武汉市为例[J]. 中国医院,2014,18(7):14-16.

[6] 张培林,阳光,潘金国,等. “四定模式”在促进紧密型医联体分级诊疗中的地位与作用[J]. 中国医院,2018, 22(3):15-18.

[7] 赵超,陈瑶,代涛.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患者就诊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与社会,2014,27(4):4-6.

[8] 陈晓曼. 口子开多大才能让各方都满意——北京社区用药现状采访记[N]. 健康报,2012-04-09(001) .

[9] 张强,吴少玮,方鹏骞. 我国社区卫生人力流动影响因素鱼骨图分析[J]. 医学与社会,2012,25(1):54-57.

[10] 崔海洋,李小莹,冀冰心,等. 紧密型医联体模式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12):1454-1456.

[11] Keller IM,Kalache A. The healthy cities project in Europe[J]. Cross-Culture Gerontology,1997,(12):175-189.

[12] 邵爱和,陈国伶. 家庭访视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2003,18(4):344-345.

[13] 施海燕. 日本居家护理服务内容、特点与啟示[J]. 黑河学刊,2014,34(9):142-144.

[14] 黄庆辉,胡敏. 医联体建设的模式分析和国际经验借鉴[J]. 中国医院,2015,19(10):56-59.

[15] 林娟娟,陈小嫦. 构建医疗联合体的关键问题分析及其对策建议[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4,(2):104-108.

(收稿日期:2018-07-10)

作者:张秀英 齐萍萍 颜东 王正坤 刘逢雨 黄笑飞

厂矿医院健康管理论文 篇2:

社区白内障手术复明率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白内障术后复明的有关因素,并探讨基层预防及医疗在提高白内障手术复明效果及根治可复性白内障盲的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统计手术前后相关报表资料,对上海市金杨社区154眼白内障患者术后复明情况进行常规分析,并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54眼中有139眼复明,15眼未明,脱盲率90,3%。结论 术前视力级别不同,手术复明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级别医院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术后脱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白内障;复明手术;脱盲率;社区

[文献标识码]B

为探讨白内障患者术后复明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提高脱盲率,进一步指导基层医务工作者加强白内障患者的健康管理,提高根治可复性白内障盲的进展速度,笔者对浦东新区金杨社区104例(154眼)白内障盲患者术前后报表资料进行了常规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1993~2008年内完成手术的140例白内障盲手术患者,排除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青光眼、视网膜病变、外伤性及并发性白内障、术后失访者共36例,最终选取104例患者(154眼),其中男30例(47眼),女74例(107眼),年龄44~87岁。术前矫正视力分光感(16眼)、手动~指数(88眼)、0,01~0,04(50眼)3个级别。手术医院均在上海,包括三级医院12家(41眼),二级及以下医院9家(113眼),手术方式均为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

1.2 视力标准 根据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划分标准,将低视力详细划分如下(以下视力指双眼中较好眼矫正视力):0.1≤视力<0.3者为一级低视力0.05≤视力<0.1者为二级低视力,0.02≤视力<0.05为三级低视力(盲),光感≤视力<0.02者为四级低视力(盲),无光感者为五级低视力(盲)。根据1987年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视力残疾标准:最佳矯正视力<0.05为盲,术后矫正视力≥0.05为脱盲复明。

1.3

统计方法本组研究主要分析不同术前矫正视力、不同级别手术医院对术后复明情况的影响。将金杨社区施行白内障手术的154眼,分别按不同级别术前矫正视力和不同手术医院级别统计复明和未明眼数,计算各自脱盲复明率。用医用统计软件SPSSl6.0分别对这两组数据的差异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154眼中有139眼复明,15眼未明,脱盲率90.3%。

2.1 按术前视力比较 光感组(16眼)10眼复明,脱盲率62.5%;手动一指数患眼组(88眼)82眼复明,脱盲率93.2%;术前视力0.01~0.04组(50眼)47眼复明,脱盲率94.0%。各级别脱盲复明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视力级别不同,手术复明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按不同手术医院级别比较 三级医院手术组(41眼)复明36眼,脱盲率87.8%;二级及以下医院手术组(113眼)复明103眼,脱盲率91.2%。不同级别医院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复明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白内障患者不断增加。白内障已经成为我国的首要致盲原因,我国目前至少有400万因白内障致盲患者,而且白内障致盲每年新增加40万例…。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有效措施,白内障手术日臻完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不但使眼科医生为之振奋,更给白内障患者带来福音。

通过对金杨社区154眼白内障盲手术复明情况分析,不难看出,术前视力是影响手术复明效果的重要因素,术前视力良好,术后复明机会大。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关心老年人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目前许多老年人还固守着人老眼花的错误观念,认为视力差在老年人中是正常现象而不愿意治疗。还有一些老人认为自己年龄太大,对视力要求过低,不愿再花钱做手术。另外,对于手术的恐惧心理及白内障手术后的并发症和其他白内障患者术后较差的视力效果也会使许多患者拒绝手术,因而失去了最佳的复明机会。

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掌握基本的眼保健知识及白内障的诊断标准,熟练开展本区域内白内障普查工作,尽好守门员的职责。以社区眼病防治三级网络为基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各年龄段进行排查摸盲;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疗团队的优势,在社区医疗网点中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通过扎实的组织、培训、宣传和协调等工作,提高老年人对白内障手术的认识,增强患者及家属治疗的主动性,定期复检筛查,及早发现、积极动员白内障致盲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另外,我们更要注重于对已盲的3~4级盲进一步开展干预工作,提供各方面便利条件,对不同或多种眼病所致盲的病因,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尽快使其脱盲、脱残或改善残余视力,避免进入4~5级盲。

白内障手术重在复明效果,即恢复有用视力。目前,上海市各区县9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质量超过国家规定指标。由于我市白内障手术普及开展,使我市盲率稳步下降。通过对154眼资料的调查,结果表明患者在上海市能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的不同级别医院接受手术,复明机会是均等的。随着眼科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基层医院开展了大量的白内障手术,在越来越多的基层医院中白内障手术已成为医院常规开展的手术。随着眼保健网络的形成及基层眼科队伍的建设发展,在我国基层医院在白内障防治中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基层医院成熟的技术设备水平,为绝大多数生活在广大基层地区的患者提供了便利的治疗途径,降低了白内障防治的医疗费用,有效地提高各地白内障手术率。

白内障CSR(每百万人口每年进行的白内障手术人数),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白内障防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的指标。目前我市基层医院白内障手术率与三级医院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很多白内障患者的复明意识不强,也有一部分患者不了解白内障手术在基层医院的开展已相当普及,对基层医院的手术效果持怀疑态度,盲目迷信大医院,使医疗资源分配利用极不合理,大大干扰了防盲治盲工作的进展。因此,基层医院应加大宣传白内障复明工程的力度,普及基本眼疾防治知识,提高患者对白内障手术的认识及复明意识,不断提高白内障手术技术,精益求精,提高白内障手术的总体效果,并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根治可复性白内障盲的进展速度,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光明,早日实现“视觉2020,享有看见的权利”这一宏伟目标。

针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白内障患者的分布情况,近年来在全国开展的各种形式大规模白内障防治活动已在基层地区开展,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今后我们仍将白内障的防治工作作为防盲治盲的工作重点。对基层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重点是街道(镇)眼科医生、防保人员、乡村医生、学校幼儿卫生老师、厂矿保健工作者等基层预防人员,提高他们的初级眼保健水平及眼病筛查能力;加大软硬件建设的投入,提高基层医院手术率及复明效果,提高防盲工作效率;为早日消灭可避免盲、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健康城市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柳淑芳 杨 芳

厂矿医院健康管理论文 篇3:

华林社区中医特色家庭病床服务模式研究

基金项目 广州市荔湾区科技计划项目:华林社区开展家庭病床全程服务模式的探索与研究(20061207033)

摘 要 以2007~2008年华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家庭病床病人的有关资料共1124人次,统计包括病人的住院天数、疾病种类、住院费用、接受治疗情况、转归情况等数据,开设家庭病床作为社区居民老年慢性病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分析其在社区卫生医疗中的重要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以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为特色的家庭病床服务是安全、有效、低廉。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家庭病床 中医适宜技术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66

Key words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Family care bed;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荔湾区华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居民人口5.4万。2008年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抽样调查报告显示:65岁人口比例:17.05%,人口密集老年化严重,居民生活水平偏低,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不强,居民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以往居民生病只能在医院诊治、住院,患慢性病更需要长期看病甚至长期住院治疗,由此产生的交通、探访、看护问题等是病人和家属最感头痛的问题。荔湾区华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荔湾区科技局、卫生局的支持下,进行“华林社区开展家庭病床全程服务模式”的课题研究,以社区开展家庭病床管理为切入点,运用简、便、廉中医药适宜技术为手段,探索社区开展“中医特色”的社区医疗服务经营模式。

资料与方法

以2007~2008年荔湾区华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家庭病床病人的有关资料共1124人次为统计对象。主要包括病人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建立病床天数、出床诊断疾病种类、家床费用、接受治疗情况、转归等的情况统计。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病人一般资料逐项录入,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主要采取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疾病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全国卫生服务总调查中对疾病的分类标准[1]及《实用内科学》。

结 果

患者性别、年龄、费用类别分布情况:病人的一般资料分析表明2年内共开设1124张家庭病床。2007年在建家庭病床505张,收入为1 891 781.01元;2008年在建家庭病床619张,收入为2 361 070.97元。其中男531人(占47.2%),女593人(占52.8%)。家庭病床患者平均年龄73.89±13.24岁。在费用类别上,家庭病床组医保1104人(99.1%),自费10人(0.9%)。服务人群以老年患者为主,以享受医疗保险者为多。家庭病床平均每床设床天数为71天,平均每床每期总费用为3509元,平均每床每天总费用为58元。见表1。

按家庭病床出床第一诊断统计病种及分类疾病构成情况:脑血管意外45.71%、心血管意外18.01%、呼吸系统疾病16.07%、骨折8.31%、肿瘤7.48%;98.7%患者合并2种以上慢性病。

家床病人按照患者出院费用分类统计治疗的情况:治疗情况分为单纯口服药物治疗、西医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含单纯西医)、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西医治疗+口服药物治疗、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单纯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五类。治疗中大部分患者(79%)使用中医特色上门适宜技术服务。已经开展的中医特色上门适宜技术服务项目包括:针灸(针刺)、艾灸、关节松动、刮痧、按摩、穴位贴药、穴位注射、手指点穴、骨外敷、中药喷喉、神灯照射、中药中频共13项,2007年1~12月统计共10 529项/人次;2008年1~10月统计共15 324项/人次。见表2。

患者出床转归统计:20.91%患者治疗后好转出床,67.88%病情稳定继续家床治疗,只有11.03%病情变化需要转上送入院治疗,0.2%患者在床期间死亡。双向转诊144人次,上转2、3级医院共61人次,83次转回本中心住院。

讨 论

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2],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老年医学问题给城市卫生服务提供体系提出了新挑战。既往以医院为主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和满足医疗卫生保健的需要,把医疗服务扩展到社区是解决城市老人医疗服务不足的有效途径。

社区家庭病床以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老年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在居民走路十分钟的路程内,提供服务方便快捷。老年病患者的诊断较明确,病情稳定期间,治疗以预防、康复为主,社区服务机构要为管辖社区提供各项公共卫生服务,所以对于管辖区域内居民情况都比较熟悉,提供连续性的长期服务是最合适的。

家庭病床是社区卫生服务重要形式之一[3]。医疗保险是家庭病床的主要付费形式(占99.1%),医保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起着关键作用。广州市目前的医保政策把家庭病床列为医疗保险中的一个门诊特定项目,符合家庭病床建床标准范围的城市居民

患者就能享受到医保的政策。广州市纳入医保家庭病床的病种包括:脑血管意外康复期、恶性肿瘤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需卧床的骨折、慢性心功能衰竭二级以上、慢性全身衰竭、在家进行腹膜透析的尿毒症、长期留置尿管的重度尿路梗阻性疾病等八种疾病[4]。上述的医保政策促进了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对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5]

开展家庭病床能在社区提供高质量、及时、符合成本的卫生服务[3]。大部分家庭病床患者虽然康复治疗需要持续时间较长,但平均每天治疗费用较低,平均每床每天费用仅为49.4元/日。患者只需在家中就能接受医疗服务,88%患者治疗后(稳定及继续治疗+好转撤床)得到较好控制。患者通过家庭病床替代过往的住院治疗,患者既能维持获得合理的卫生服务,又能避免过多利用医疗卫生的资源。

家庭病床的治疗以中医适宜技术为手段具有安全性、简便性、有效性的特点。上门医疗服务方便了居民,但也出现了医疗安全风险加大的问题。家庭病床患者的年龄较大,一般都合并多种老年病,药物治疗又是必须的,开展家庭输液等对医疗条件有一定要求的服务,由于客观的原因,家庭输液存在着各种隐患[6],现阶段仍难以防范。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方法是采用中医适宜技术,从而减少患者对西医输液等药物治疗的依赖。针对家庭病床患者是心脑血管病(79.5%)、骨关节(6.0%)等康复期的患者为主,华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中医特色适宜技术服务共13项,针对不同病,运用患者欢迎的中医适宜技术替代的方式,在取得较好疗效的同时,既能降低上门医疗服务的风险,又能降低了患者十分关注的治疗费用。

社区开展家庭病床医疗服务能实现双向转诊内涵,保证双向转诊有效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双向转诊,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居民做好健康“守门人”的前提保证,也是破解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瓶颈的关键[7]。“上转容易下转难”是社区双向转诊最常见问题,对于各级医院的康复期、病情稳定的患者转回社区,社区家庭病床服务优势是在康复地点、治疗方式、医疗费用和医疗服务的连续性等多方面更利于患者康复,使双向转诊真正“转”起来,而且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自发挥其互补优势,不仅解决了病人看病的问题,还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良性发展,更使医患双方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获得共赢。

以开展家庭病床全程服务为突破点,实现社区卫生六大功能。华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科业务由2007年189万增加到2008年236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家庭病床的推广,医疗服务得到居民的认可,推动各项业务的发展,服务中心的门诊量逐步提高。数据显示:2007年平均门诊101 637人次,门诊处方中,中医处方占36%;2008年门诊179 787人次,中医处方占 42%,随着社区信息化软件应用,两年间逐步建立了17 350份社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在社区开展了64次健康教育和健康宣教活动,居民對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2007年、2008年分别为96%和98%。通过开展社区家庭病床服务,医护人员主动走出医院、进入社区、走进家庭。以全科团队为服务小组,推进社区卫生六大功能开展,从而促进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顾美凤,曹燕,徐悦.家庭输液安全问题探索.中国厂矿医学2008,6.

2 李士雪,曹勇,汪丽娟,李晓燕.家庭病床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形式.实用全科医学,2004,3.

3 韩晓青,方莉花.浅谈社区家庭输液风险的防范措施.中国实用医药,2008,20.

4 鲍勇.探索双向转诊制度模式破解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瓶颈.中国全科医学,2006,15(9).

作者:林 毅

上一篇:图书馆学知识管理论文下一篇:项目施工进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