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情感美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语文学科中的立美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来培养,使学生自身成为美的人。语文学科立美教育的现状为:在理论上,把审美教育混同为美育,造成立美教育理论的空缺;实践上,立美教育这只眼睛虽然是睁开的,但处于懵懵懂懂的“半睁半闭”状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作品情感美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情感美教育论文 篇1:

在悲剧性作品的教学中进行情感美教育

【摘要】如何使学生在悲剧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 锻造“人格”, 对悲剧性作品进行情感美教育呢?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创设情境、以情境演示体验情感美, 设疑引导、以情境感悟体验情感美, 自主合作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情感美等方法。

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恩格斯) 这里, 悲剧性作品是泛指那些具有悲剧性冲突的文学作品。古今中外传世的经典名作那震撼人心的力量几乎都与其蕴涵的悲剧性精神密切相关, 其悲剧根源不管是来自命运的捉弄、性格的缺陷还是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无不引人共鸣、扣人心弦, 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 使人在悲痛中振作, 化悲痛为力量激发起珍惜生活、生命的热情, 进而产生快感, 从而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所以,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强调人文关怀、重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今天, 利用悲剧性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美教育是必要也是相当重要的。

虽然中职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这样的悲剧性作品, 但学生在阅读欣赏过程中常常产生一种审美失距和偏向。诚然,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 彼此生活境遇, 体验的迥异, 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 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然而, 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忽视审美教育思想教育的反映。那么, 如何使学生在悲剧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 锻造“人格”, 在悲剧性作品进行情感美教育呢?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 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 以情境演示体验情感美

“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百读不厌或流传不衰, 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 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 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 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所以, 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根据教材不同体裁, 不同内容, 不同基调, 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 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该激昂时, 昂奋动情, 令人肃然; 该悲壮时, 如泣如诉, 为之动容, 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 进入“无我之境”。这样, 学生不仅能陶冶心灵, 净化思想, 而且在美的欣赏中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

《为了忘却的记念》充满作者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情, 教学中, 我用了多种语调和相应的表情, 演示作者那种无法遏制的悲愤和迫于无奈的苦痛心情。让学生体味到这种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冲突。当讲到“悼亡诗” 时, 我采用了“情境演示法”。讲述“惯于长夜过春时……怒向刀丛觅小诗” 一节时, 我脸上露出悲愤的表情, 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情绪, 让学生仿佛亲身体验到诗人当时的心态律动一般。当读到“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时,语言节奏放慢, 语调低沉, 显出痛苦、孤寂, 茫然的态势。使学生在一种变化的情感氛围里对惨白的月色, 墨黑的衣服交相映衬烘托出的漫漫长夜之黑暗, 意境之凄凉有深刻的体会和想象。这样, 学生不仅能较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 而且能很快地进入情境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二、设疑引导, 以情境感悟体验情感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教育的艺术》这里强调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如果说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那么, 这些悲剧性作品的情感教学则应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一步。“悲剧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 能够提高人的品格, 激发人的意志, 在审美感受的各种形态中,悲剧的感受是最接近道德判断和实践意志的。” 在教学中,除了创设情境, 演示情境把学生带入到悲剧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 和共鸣之外, 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哲理美和悲壮美, 使性情得到陶冶, 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 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 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获得哲理美的享受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在给学生讲解“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几句时, 可以让学生思考: 以上几句是诗人在什么样的情景之下, 在什么样的处境之中抒发的?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 此句在全诗中处于什么样的主导地位? 这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步步扣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入情入境, 从而感悟其中的哲理美, 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自主、合作、探究, 在活动中体验情感美

“凡人之心, 无不有诗。” (鲁迅《摩罗诗力说》) 鉴赏活动的动力是主体的情感反应。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审美主体的情感反应, 是极其可贵的。但我们的文学作品教学却往往以教师的审美判断代替主体情感的投入。学生带着教师的强制性目标指令阅读作品, 划分段落, 总结主旨, 勾画精彩句段……瞻前顾后, 苦思冥想, 种种“功利的考虑”搅得学生哪里还有审美的心境和情感的体验? 在这里, 悲剧性作品教学也是这样, 难以体现其深刻的思想性, 丰富的移情性和主体的审美愉悦,这不能不说是悲剧性作品的悲剧。

笔者认为, 要想改变钳制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教学法,除了上述方法之外, 还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提高对悲剧性作品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感悟悲剧美、感悟情感美的目的。

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所以我们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 加深理解认识。如, 幼师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鲁迅悲剧作品, 这些作品较难学, 我们让学生以“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 为题, 结合以前学过的鲁迅作品, 再分组查找资料, 写出小报告, 在课堂上交流汇报, 这样既消除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陌生感,尽快地把握作品, 又能加深对鲁迅作品悲剧性的理解。

也可以举办专题探讨式的活动。如, 幼师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令人感动的悲剧性女性形象,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窦娥冤》中的窦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祝福》中的祥林嫂等等, 这些不同时代、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的悲喜忧愁, 她们的抗争和追求可以引导学生对许多问题的思考, 结合幼师女生占多数的实际,所以我们举办“走出伊甸园——我看幼师课文中的女性形象” 的语文活动课, 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学生们纷纷抓住其中一个或几个最能够“浓缩”悲剧情感, “聚射” 作品主旨的“点” 来深层的剖析, 甚至部分学生还能联系当代社会中妇女的各种遭遇来探讨女性学习、生活、工作等问题。这说明, 这些作品中的悲剧性人物的人生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 引起她们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增强学生们自强、自尊、自立之心。

作者:陈希媛

作品情感美教育论文 篇2:

论语文学科中的立美教育及其现状与对策

摘 要:语文学科中的立美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来培养,使学生自身成为美的人。语文学科立美教育的现状为:在理论上,把审美教育混同为美育,造成立美教育理论的空缺;实践上,立美教育这只眼睛虽然是睁开的,但处于懵懵懂懂的“半睁半闭”状态。加强语文学科立美教育的策略有:课程标准中应明确提出“立美教育”这一概念;加强对语文学科立美教育具体内容的研究;自觉地从多渠道、多领域实施立美教育;等等。

关键词:语文学科;美育;立美教育;现状;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那么,如何“改进美育”“加强美育”呢?笔者认为,以立美教育为抓手,应当是有效而可行的举措之一。那么,什么是立美教育?语文学科立美教育的现状怎样?怎样加强立美教育呢?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一、语文学科中的“立美教育”及其在美育中的地位

美育的正式提出始于18世纪德国人席勒的《美育书简》。在中国,最早系统论述美育的则为19世纪末出生的王国维,他认为“必须在人生学习各阶段施以美育”。之后,《教育大辞典》给美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教育。”

周庆元教授、胡绪阳博士通过对美育概念的广泛考察,认为《教育大辞典》把审美教育混同为美育,认为教育理论界普遍把“美育仅定位于审美教育,把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混同为美育”。正因如此,翻看各种版本的教育学著作,都没有立美教育的名称,都把美育称为审美教育。

二、语文学科立美教育的现状

在理论上,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都把审美教育混同为美育,造成立美教育理论的空缺。理论上的这一状况,在课程标准中有所反映。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概念,并有内容地表述:“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显然,这一段话两次提到“审美教育”这一概念,并对语文课程中审美教育的意义和功能进行了具体表述。作为美育的“另一只眼睛”——立美教育,其内容在新课标中有多处的零星表述,如“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这些都触及立美教育的培养内容和要求。但立美教育这一概念或替代概念在新课标中却没有提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失。

在实践上,语文学科立美教育这只眼睛虽然是睁开的,但处于 “半睁半闭”状态。 教师们并不明白立美教育的系统内容,甚至不知道还有立美教育这一名称,但他们意识到立美教育内容的必然存在,因而他们从阅读、写作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伴随着审美活动,伴随着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教学,都多多少少对学生进行着教育。这种教育,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大多处于懵懵懂懂的不自觉状态。同时,由于高考不考,也很难来考,立美教育的应有地位被边缘化,这造成了立美教育“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处境:教师有时间、有兴趣的就训练,没时间、没兴趣就不训练,导致相当一些学生在认识上不重视,言行上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突出体现在:无论说话还是朗读、朗诵、演讲,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普通话水平不高,声音不清亮甜美,说话时不讲口德,不热情专注,不够坦诚,语气不委婉,不注意避讳,不自信,不大方,甚至不讲礼貌;女生说话含含糊糊,爱伸舌头,爱用眼角瞥人;男生说话不文雅、不得体、不自然,要么得意忘形,要么抓耳挠腮,摇来晃去。这些是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美育的角度看,恰恰是立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语文学科立美教育的策略

针对语文学科立美教育的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加强对语文学科立美教育具体内容的研究

语文学科立美教育的内容包含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和心灵美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等领域,各有其不同的具体内容。下面,以口语交际教学为例谈一谈这四者分別有哪些具体的教育内容。

1.语言美的培养

语言美的培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包括声音美、语意美两个方面的塑造。首先,声音美的培养:发音正确,字正腔圆,语调优美,声中蕴情。即按照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发准每个音节的声、韵、调,力戒方言、土语;发音吐字清亮圆润,做到声音不过高、过低、过慢、过快,不尖、不粗、不沙、不哑,避免噪声过多、鼻音浓重、口齿含混不清;注意语速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高低、音节的长短停顿和句调的抑扬等方面的变化;注意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做到声情并茂。

2.心灵美的培养

心灵美的培养主要体现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两个方面的塑造。要自信,不要有恐惧心理、羞涩心理、自卑心理、悲观心理;要有勇气,勇敢地面对任何挑战,不怕失败;要负责地表达,讲口风、讲口德,至诚热情,谦逊、温和、爽朗、宽容、随和,以真情实感去说服人、鼓动人、教育人;冷静把握话语的分寸,面对专横霸道者从容应对,说到自己熟悉而与题旨无关的地方能自制,心乱如麻时能自制,大喜大悲时能自制,显示出应有的风度气质;善于倾听,耐心而专注地倾听,不要假意倾听,拦截话题,超前判断,漠视对象;要讲真心话,不讲假话;要讲文明话,不讲污言秽语;要热情而不矫情;要与人为善,不乱发脾气;要乐于赞勉,不吹毛求疵;要就事论事,勿不可理喻;要合理判断,不以偏概全;要宽容体谅,不斤斤计较;要慎思慎言,不胡言乱语;要幽默自然,勿出言粗暴;要相互尊重与理解,勿傲慢无礼。

3.行为美的培养

行为美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举手投足的动作合乎规范、合乎“美的规律”。在舞台上朗诵或演讲时,站立的姿态要自然大方,两脚微微分开,正面站立或成“丁”字形站立,身体上方要正对听者;头部端正,腰直肩平,收腹挺胸,稍前倾,双手自然下垂;眼睛平视听众,不要俯视地面,也不能过分昂头,更不能走来走去;上身切忌大幅度左右摇摆,前俯后仰,或背对听者;不要抖腿、抖脚,不要用手摆弄衣角,或搔耳摸头,不要双手插入下衣袋,或叉腰、背双手。

(二)自觉地从多渠道、多领域实施立美教育

立美教育可以在“表达与交流”中通过口语交际教学和作文教学来实施,也可以在“阅读与鉴赏”中通过审美活动来实施。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通过朗读、朗诵 、演讲、辩论以及回答问题、发言、讨论等形式来实施立美教育。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写真情实感,写有创意的文章,提倡个性化表达,不写空话、套话、假话,同样是对立美教育的实施。

在语文学科中,立美教育主要通过审美活动来实施。比如,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作品人物、情节、结构、感情、语言等方面的感知、鉴赏,来涵养心性,把作品的美内化为个体的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形象美。这种审美活动尤其对心灵美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即“以美启真”“以美储善”,通过审美活动,能够促进心灵的“真”和“善”的形成。马克思关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论断,正揭示了这一真谛:立美是在审美过程中把文本的美内化为个体自身的美,一种真和善体现的心灵之美,一种知、情、意的协调之美。

立美教育可以通过“他教”实现,也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实现。如果是在教师、家长、同学的指导、帮助下得到的教育,那属于“他教”;如果是在自己独立的感悟、体验下完成的,则属于自我教育。比如,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指导学生握笔姿势和端坐姿势,是行为美的教育,是“他教”;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发表独立见解又尊重对方,是对心灵美的塑造,是自我教育。

(三)加强立美教育的其他策略

课程标准中应明确提出“立美教育”这一概念。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立美教育”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有助于人们对美育的全面认识,有助于匡正多少年来人们把美育混同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的错误认识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在认识上对立美教育应有地位的漠视。

加强立美教育与德性教育的结合。德,包括政治品德、伦理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德性教育与立美教育中的“心灵美”教育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因此,加强德性教育某种意义上就是加强立美教育。语文教育既应重视从美学角度又应重视从思想道德角度对学生自身美(含语言美、行为美、形象美和心灵美)的培育。

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改进,语文学科“立美教育”这只“半睁半闭”的眼睛才能完全睁开,进而才会达到审美教育与立美教育两只眼睛并用、并亮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160-161.

[2]周慶元,胡绪阳.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3):39-43.

[3]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王春岩.谈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1):76-77.

[5]邓达文.语文美育的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5(1):52-55.

[6]杨  斌.语文美育略说——我的语文教学观[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10(10):14-15.

[7]李钰晔.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美育的途径[J].文学教育(上旬刊),2014(1):84-87.

[8]徐春华.中学语文美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9.

[9]田  方.语文审美教育与人的发展[J].中学语文(教师版),2004(4):5-7.

作者:段全林

作品情感美教育论文 篇3:

音乐立美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分析

[摘要]本文在研究中以音乐立美教育为核心,明确立美教育含义,分析音乐立美教育理论基础,并提出音乐立美教育的实践应用,优化音乐教学结构体系,进而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音乐;立美教育;理论基础;实践分析

随着新课改政策的实施,促进高中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对高中音乐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建议。这就要求高中音乐教育要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以满足大环境下高中音乐发展要求。立美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强调对学生实行全面美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依照美规律,挖掘教育美,美化教学活动,以此引导学生学习心态和学习行为,培养立美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音乐立美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立美教育的含义

音乐立美教育的核心在于音乐立美,音乐立美和音乐创作之间存在极大的联系性,即为培养和发展音乐立美和音乐创作能力的教育。在这一思路下,音乐立美教育作为一种美育,是音乐教学和立美教育的融合,具备立美教育特性,结合美的规律,开展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的立美活动,使得学生在立美活动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优化;从另一个角度上看,音乐立美教育具备音乐教育的规律性,强调音乐教育活动要和音乐美的形式与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而完成音乐教育任务。综上分析可知,本文对音乐立美教育的含义理解为:在高中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美的规律,开发和优化音乐内在美,构建教学形式下的音乐外在美,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音乐美内容和形式的创造,进而达到高中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音乐立美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哲学作为一种学科理论指导,引导音乐教学方向,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下,促进高中音乐教学的不断进步和优化,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本质而言,音乐教育和人们社会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凸显音乐教育的自身能动性,这也是开展音乐立美教育的基础因素。音乐的立美教育属于一种实践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目的,起点即为终点,其教育活动具备社会实践活动的普遍性,遵循人对美的标准,构建美的事物,这就要求音乐教育要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优化,不断推陈出新,符合现代化高中音乐教育发展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对此,在哲学理论环境下,高中音乐教育要着力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强化学生音乐表达能力与音乐创造能力,健全个人品质和性格,实现能力与品质并重,达到教学目的。

(二)美学基础

音乐属于内容和形式的组合体,音乐形式主要依靠音乐内容而形成的,属于内容表现载体,而内容要依靠形式才得以存在,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整体。音乐立美教育正是遵循这一规律,强调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学生立美意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这一角度上,高度的自觉创造作为美学基础理论内容,不仅是音乐立美教育所追求的,也是全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立美意识在遵循社会规律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结合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基本利益需求,致力于科学发展观和人类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克服立美意识培养中的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优秀的音乐素养和强大的精神意识,进而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综合质量水平。

(三)课程基础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音乐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其制定要遵循国家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使得音乐课程标准具备一定的现实性。从这一层面上看,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符合音乐学习规律,凸显音乐审美体验和以人为本思想,将音乐层次划分为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鉴赏与音乐表现等内容,由于音乐创作、音乐识谱与现场演奏之间存在互通性,音乐课程经过不断优化和提炼,形成完善的音乐课程结构,结合学生年级进行课程选择,实现对学生的差异性发展。音乐知识属于一种系统化知识体系,包含大量专业性知识,为了提升音乐创作水平,要从识谱、演唱与和声等基礎技能入手,熟练使用乐器。在这一课程理论要求下,高中音乐教学要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音乐创作能力,强化音乐素养,进而达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心理学基础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人的行为动机中内在动力承载大量的动机需求,而音乐教育要重视学生音乐需求与学习动机的激发,维持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根本兴趣,促发学生自主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能力。从这一层面上看,音乐教学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而音乐立美教育借助多元化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求。在音乐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的表现欲,以课堂为载体通过唱歌和演奏的方式,强化学生自我荣誉感,达到“被审美”的心理满足效果。这里提到的“被审美”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赞美,构建极强的自信心,形成音乐学习内在动力,激发兴趣,进而提高对音乐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相比于一般音乐教育而言,音乐立美教育凸显教育实践性和创造性,着重培养学生在音乐美形式与内容方面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音乐立美教育的实践应用

(一)挖掘音乐审美因素,发挥音乐立美教育价值

一般而言,音乐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而对这些审美因素的开发和挖掘是实行音乐立美教育的基础。基于此,在进行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开发音乐教学环境中的审美因素,构建音乐美化教室环境,强化班集体协调能力和互助意识;教师要开发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设计可以凸显音乐美作品内容;教师要开发教学手段中的审美因素,强化自身专业素养,积极主动学习现代化教学技术,使得这些审美因素凸显内容美。例如,在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材《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教学设计中,课堂引入环节中设置问题,提出:“亚洲不仅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洲,而且人口也是最多的。几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产生了灿烂的音乐文化,除我们熟知的中国音乐外,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呢?”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五个音乐文化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做以总结,引导学生进入神秘的亚洲音乐世界。在知识探究中,利用多媒体播放印度电影《阿育王》歌舞片段,创设学习情境,挖掘情境中的审美因素,使得学生从印度服装、舞蹈和歌声中了解印度文化特色,奠定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赏析,用课件出示《欢迎》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演奏乐器的音乐情绪,介绍乐曲轮廓,鼓励学生随着音乐用手臂和手指划出音乐旋律感受和体验印度音乐的风格特点,开发教学内容审美因素和教学手段什么因素,并进行语言表达。

(二)丰富音乐教学方法,促进音乐立美教育实施

在进行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现音乐立美教育的开展,教师要利用旋律线进行图谱讲解,协助学生组建音乐动态发展的直观形象,为音乐旋律欣赏做好铺垫,帮助学生克服音乐创作中的旋律障碍,同时还可以摆脱高中音乐教学枯燥模式和教学内容抽象性,强化学生的心理认知。从这一层面上看,这种图谱形式属于音乐形式美的内容,以此为核心开展系列教学活动,进而实现高中音乐立美教育。例如,在高中音乐教材《钢琴音乐的奇葩》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情绪,了解和认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教师播放《C小调练习曲》,教师引导学生欣赏《C小调练习曲》的旋律美,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听记录音乐旋律,感受音乐作品情绪起伏变化,从抒情惆怅到情感激昂,通过旋律线直观显示音乐作品的情绪美,并带领学生共同认识、了解肖邦和李斯特,初步懂得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了解肖邦的爱国事迹和爱国精神,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爱国”及把爱国付之于行动这个问题。

(三)深入音乐形态美,实现音乐立美教育效果

审美形态属于美学研究内容,同时也是音乐立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借助现实和艺术形式凸显人感性形态。换句话说,审美形态是人在审美体验中形成感性存在状态,这种状态借助美的形式与艺术形式映射出来,泛指审美体验状态。对此,在进行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到音乐形态美中,其具体措施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强化学生音乐形态美体验

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强化主体间性,让学生欣赏和体验不同国别、时代和风格流派的作品,使得学生可以对音乐形态美进行基础判别,例如中国古琴的“和”和贝多芬的“英雄性”,并将统一音乐作品在各个语境中对比,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发展学个体差异

在进行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了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音乐表现和表达,重视学生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特点,考查学生对“美”的判别和界定,优化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促發学生音乐创作行为

在进行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现音乐立美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形态美进行音乐创作,借助音乐要素与组织手法,经过自己的审美理解进行适当的音乐表达,提高音乐立美教育的实践性。从这一点考虑,引导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合理运用音乐形态美,内化为理性认知,凸显音乐立美价值。

结语

本文通过对音乐立美教育理论基础及实践的研究,明确哲学基础、美学基础、课程基础、心理学基础等理论,要求教师挖掘音乐审美因素,发挥音乐立美教育价值;丰富音乐教学方法,促进音乐立美教育实施;深入音乐形态美,实现音乐立美教育效果,完善音乐教学体系,进而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黄小琼.音乐立美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启示[J].四川戏剧,2014(07):155—158.

[2]杨和平,汪薏群.论音乐立美教育的理论基础[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03):173—181.

[3]汪薏群.音乐立美教育的理论探索[D].浙江师范大学,2016.

[4]许媛.高校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评《大学生音乐理论基础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7(02):148.

作者:马湘君

上一篇:混纺织物工业研究论文下一篇:社会生活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