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美研讨论文

2022-04-15

数学之美无处不在,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过:“数学本身有着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枯燥无味一样。只要踏进了大门,你们随时会发现数学有许许多多富有趣味性的内容”。它结构的完整、图形的对称、布局的合理、形式的简洁,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美的因素。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美研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数学美研讨论文 篇1:

中美数学教师发展体系研讨会访谈录

梁:李老师,您好,这次中美数学教师发展体系会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李:2008年初冬,上海的特级教师桂思铭,我校一位研究生,以及鲍建生和我共4人,应邀参加了由宾夕法尼亚大学举办的一个十几人的“精致的”中美教师教育小型专题研讨会,此会结束时,美国国家数学教育委员会(USNCMI)主席Scott教授等人专程来到宾大,在对会议评估以后,决定在2009年夏召开一次更专门、更深入的中美教师教育研讨会。

王:这次会议与以往的会议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李:美国的数学教育家、教师非常想了解中国数学骨干教师的发展轨迹和经验,这次会议最大的特色是,首次为两国中小学数学教师亲临现场直接的面对面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这是一个崭新的形式,这次中方被邀请者,包括了三位中学现职教师(上海控江中学特级教师曾国光、清华附中赵鸿雁、苏州中学韦芳),三位教研员(苏州市教科院院长特级教师祁建新、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院白雪、上海市教研室黄华),三位大学教师(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主任王建明、华东师大鲍建生和我),不同文化和研究背景的教师、学者参加了会议,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深度研讨数学教师的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和不足,本次会议设定的具体议题有四个方面:骨干教师的常规工作、教师专业发展晋升机制、如何成为一名骨干教师,以及教师发展体系,我国与会者事前做了具体分工,通力合作,以极大的兴趣和才干下了大量功夫,为中美交流做了精心准备。

在开幕式上,华人学者马立平首先做了题为《对中美两国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的三个印象》的开场报告,分别从两条教育发展的时间主线、课堂的格局,以及教师办公室的格局等三方面的相同和差异,阐述对中美数学教师职业生涯的印象,她认为中国教育和教师的主要特点是正规、严肃、专心,而美国的教育则更倾向于“快乐教学”,之后Janine Remillard和我代表美中双方做了响应和评论,我的观点是,中国的数学教育有自身良好的文化传统和实际做法,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美可以互补,通过交流和相互学习,促进双方的数学教育良性发展,了解中国教师的最好途径,就是走进中国的学校和课堂,欢迎美国朋友到中国来亲身体验。

主题一:骨干教师的常规工作

王:美国有“骨干教师”这一说法吗?

李:美国称骨干教师为“master teacher”,我们在准备研讨时向对方做了详细了解,这是指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骨干教师,其职责之一是培训和指导新手教师。

王:这次会议有一个议题是骨干教师介绍他们的日常工作,这是以怎样的形式开展的呢?

李:会议请两国教师以录像片段的方式生动展现实际情境,每人报告20分钟左右,用大概6-10个片段扼要介绍骨干教师的日常工作,韦芳、赵鸿雁、白雪和曾国光分别用英语做了报告,他们主要从自己的角度介绍了中国教师的一系列常规专业活动,包括备课、上课(日常课,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等)、听年轻教师上课并给予指导、批改学生作业、参加集体备课、安排教学工作、做教学研究、参加研讨活动等等,美国方面,Mary Santilli、Mari Muri、BelindaThopmson等人也做了对应的报告,每位报告人先播放一段视频片段,简介其内容,并回答其他人提出的问题,然后再播放下一个片段。

王:是不是两国的教师对彼此的日常工作都很感兴趣?

李:是的,会场的气氛很热烈,每个录像片段播放中不时有人插话或提问,报告后也都有人提出问题或做评价,发言者和其他人再给予回答,例如,美国的一位教师讲到,他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应用了一份在澳大利亚研究中使用的测试卷,马立平当场置疑: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的评估不会有问题吗?

美国的教师对中国的集体备课非常感兴趣,觉得中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提到中国骨干教师做研究写论文,并且很多教师在地方级甚至国家级期刊发表文章时,他们很惊讶,因为在美国并不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多的数学教育期刊,一线教师们还缺少这样广阔的平台互相分享教学经验。

王:中美教师是不是各有收获?

李:是的,通过视频录像播放以及讲解,美国教师认为中国教师充分的备课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分析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教师对教学充满了热情,并且工作非常严谨,值得他们学习,中国的数学教学中,教学预期及反思已经成为制度化的步骤,并且教学与研究紧密相连,这些都是他们认为需要向中国借鉴的,在中国,教学实践是公开的,有很多的交流,例如公开课等,但是在美国这方面的交流却不多,很多时候不能随便地去听课,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侵犯到个人隐私,而中国教师也从美国的数学教育同行那里吸取到了一些值得学习的经验,例如,美国教师关注和适应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题二:教师专业发展晋升机制

王:我们中国的教师比较关心美国的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他们的晋升体制如何,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李:这次会议其中的一个主题就是中国教师的晋升体制问题,中国的祁建新、黄华、白雪、王建明和美国的Ed Liu、Jennifer Bay-Williams、Li Yeping分别介绍本国的教师级别和层次等。

王:中国和美国的晋升体制相同吗?

李:很不一样,在中国,有着严格的晋升标准,从初级到高级步步升级,还有特级、教授级等等荣誉称号,而美国的体制相对松散一点,他们有“master teacher”这一称号,但并没有类似中国这样的职称和级别。

王:那美国的“master teacher”是如何评定的?

李:通常是由有资格的大学申请项目经费,举办优秀教师培训班,会有一定的报名条件,符合条件的人经过这种课程和培训后,就成为“master teacher”了。

王:美国的教师职业结构是怎样的?

李:Rutgers大学的Ed Liu做了一个报告,题为“美国教师的职业结构”,从历史、社会、政治、文化背景阐述,他认为,上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教学只是短期的工作,并且教师处于社会的中等地位:虽然受尊重,会受到称赞,但是经常被认为从事很简单的工作,加之美国的教育体系是分散的,并且在美国间或有“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思潮,“才智被人们看作是一种权利或特权而遭厌恶”-这些方面的因素都影响着美国教师的职业结构体系,在美国,传统上中小学教师没有晋升机制,并且工资上的差别也不大,在入职阶段,新教师的担子很重,而没有从“学徒”起步的一个过渡。

主题三:如何成为一名骨干教师

梁:如何成为一名骨干教师一直是教育界关

注的问题,这次会议上有没有讨论到这个问题?

李:有的,这次会议专门开设了一个议程来讨论这方面的问题,美国的Cindy Bryant、Joann Barnett、Mari Muri、Heather Calahan和中国的曾国光、韦芳、祁建新、鲍建生为此做了报告,以自己为例,介绍了成为一名骨干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技能,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大家还对“怎样成为一名高级教师”、“高级教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在美国老师眼中,一位好教师需要懂得运用有效的教学技能,掌握课堂管理技巧和设计流畅完美的课程,此外,还需要理解数学,了解学生的情况,能够营造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堂环境,寻求持续的职业发展等。

梁:那么中国老师对“骨干教师”的看法是怎么样的呢?

李:在中国老师眼里,一位优秀的教师对教学要充满激情,能够投身于教学中,拥有扎实的数学知识,深入透彻地钻研教材,有详实的教学设计等,我们国家比较重视数学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数学内容知识的地位是在教学知识前的,而美国特别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教学录像片段,一位叫Javier的教师在上数学课,为提起学生兴趣,他灵机一动,跳起了一段踢踏舞,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他再将学生引导到数学上来,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美国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这种机动能力给人印象深刻。

梁:您刚才提到中国教师比较重视数学内容知识,这在教师培养上也有所体现,那么美国的情况如何?他们对教师数学知识的培养重视吗?

李:在美国,重视数学知识培养的学校可能为数不多,但是,在这次会议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Callahan在做“关于职前教师培训”的报告中谈到了这个问题,她说他们学校在对教师培训时,首先就是关注数学知识培训,一直以来他们都很重视数学内容知识的学习,认为教师的专业基础不扎实的话,怎么能够把学生教好呢?出席会议的耶鲁大学数学家Roger Howe也对此表示了见解,现在,美国也有一些好学校很重视教师的数学专业素养。

梁:一名“骨干教师”需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学科知识等,美国如何评定一位老师是“骨干教师”呢?需要参加教育培训或者考试吗?

李:在美国各个州可能不一样,有两种方式来评定一位教师是否是骨干教师:(1)参加培训;(2)通过有关机构进行认证,在李业平做的“从政策和实际的观点来看教师的职业发展”的报告中提到,一位骨干教师需要有三年以上的教学经验,通过完成“SBEC(State Board for Educator Certification)”培训,通过MMT(Master Math-ematics Teacher)资格考试,在中国,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根据该教师的教学能力来评定的,不需要参加专门的考试。

主题四:教师发展体系

梁:在教师的职业发展方面,我们国家与美国有什么不同之处?

李:我国有一套严密、丰富多彩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新教师毕业后有骨干教师指导,学校不仅会通过集体备课、业务学习等常规做法促进教师成长,还会为他们提供参加培训、竞赛的机会,教师的培训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促进专业成长,在这次会议中,王建明做的“从大学的角度来谈北京教师的发展”报告,提到的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继续教育项目,是从多个层面对各类教师进行培训,比如骨干教师培训、校本培训、远程培训、新教师培训等,相对而言,美国的教师职业体系以各州为基点,对教师职业发展还没有相当明确的操作目标,但最近几年中,已经在美国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研究经费,开展研究和实践,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好教师的视野开阔,对国际上的新发展有不少了解,他们也会不断通过自我激励,追求进一步的发展,而且,美国有些中学教师还是数学博士,他们的教学水平很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好的经验来改进我国的教师职业发展。

梁、王:我们中国教师和教育者可以从外国同行中借鉴到哪些经验呢?

李:就像前面提到的,美国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常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教师具有自己的个性,课堂和教学呈现多样化,而中国的模式比较相近,一般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此外,相对于中国教师多关注“教”而言,他们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高效的互动引人注意。

梁、王:最后请李老师谈谈您对这次会议的总的体会。

李:最近十来年我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还是不少的,但对能参加这次会议还是有一些感慨,我们中国由于经济力量的日益强大,令世界瞩目,文化特色和教育发展也引起大家的关注,希望从交流中得到收获,从这次会议的级别,以及美国方面对中方代表的全额资助也可以看出来,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平起平坐地参与国际交流,这与十几年前的情景完全不同了。

早在2005年秋,芝加哥大学数学课程研究中心曾全资邀请我校的李俊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孙晓天参加他们的第一届数学课程国际会议,并担任特邀报告人,现在这样的机会更多了,实际上,我在2009年春还收到了西班牙国家科研委员会的全资邀请,参加10月份的一个题为“分享亚洲教育经验”的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我们受到关注当然有多种原因,首先就是中国的数学教育富有成效,颇具特色,这也与老一辈数学教育家几十年来扎实研究,打好基础密不可分,但是这样的大好机会他们没赶上,这也使我感到我们承担的责任重大,前人种树,我们后人不能只乘凉,要在这样的深度交流中表现出色,把我们的工作介绍好,这不靠自己的空讲,需要抓紧机会努力学习、研究和实践,踏踏实实地埋头做好背后的研究,做出值得别人注目的成果来,其中也要考虑对研究的选题、角度、方法等等方面的改进和反思,同时,我们需要认真地对待国外的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这次会议结束前,美国JanineRemiIlard和我代表美中双方汇报了各自的收获和希望,双方各提出了十几条,大家都觉得对方很诚恳,很实际。

近年来,邀请中国参与各种类型的合作研究的机会越来越多,过去,TIMSS、PISA、TEDS这样的大型国际比较研究我国都未能参加,高兴的是,上海已经正式参加了新一轮的PISA研究,希望深入的国际、国内交流能发展更快,范围更广。

梁、王:交流能推动教育的进步,祝愿我们国家的数学教育发展得越来越好,在国际的舞台上谱写出优美的乐章!谢谢李老师。

作者:李士铸 梁 竹 王会明

数学美研讨论文 篇2:

让美育的花朵绽放

数学之美无处不在,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过:“数学本身有着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枯燥无味一样。只要踏进了大门,你们随时会发现数学有许许多多富有趣味性的内容”。它结构的完整、图形的对称、布局的合理、形式的简洁,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美的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孩子领进数学大门,用美的感染力,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进而创造数学美。那么如何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的本质美——“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艺术”。无论是数还是形,是概念还是模型,普遍表现出齐一、对称、简洁、平衡、比例等形式美的特征。而美的形式是美的内容的感性显现,可感性是美的重要前提,美的感性形式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必经门户。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美育,必须注意从数学知识中挖掘美育因素,为学生创设美的意境,捕捉美的视点,从而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中千变万化的美。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美的意识——哲学家普洛克拉斯也曾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是真、善、美的结合,当你以审美的视野转向数学世界时,一个巧思云集、群芳斗妍的科学“伊甸园”就会呈现于你眼前。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例如,简洁的阿拉伯数字,只用十个有限的符号就可以说出无限多的数,用加、减、乘、除四个符号,就能准确地描述客观世界中四大基本数量关系;语言精炼、形式整齐的“九九歌”;珠算口诀;……无不体现了数学中的简洁美。又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圆等图形的观察分析,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图形的对称美。

深化学生体验数学美的愉悦——在小学数学中蕴含着如此众多的美的因素,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寓美于教,寓美于学。教师应用大方得体的教态,生动亲切的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优美的板书,色彩鲜艳,制作精美的教具(如:一幅彩图、一件实物、一张灯片等)去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这种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如:用音乐调节气氛、用录像增强视觉效果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

数学美是逻辑的美,是理性的美,数学美必须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数学美。如,学生学习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后,为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编一组例题,进行练习后让学生研讨这组题的算法巧在哪里?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出速算秘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到了数学方法的技巧美。

激起学生创造数学美的愿望——创造美是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美能激发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愉悦,反过来,也能激发学生去创造美。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它是反映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对美的追求的一个重要动机。可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探索、创造的机会,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数学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教学计算56+32,第一种解法这样做:先算50+30 =80,再算6+2=8,最后算80+8=88;第二种解法:先算56+30=86,再算86+2=88;第三种解法;先算50+32=82,再算6+82=88。……这样,通过数学教学的创造美活动,可以激励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去追求解法的多样化,结论的美化,去培养自己创造數学美的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再如,低年级补问题和补条件的应用题教学,学生会出现许多的方法。在诸多的方法中,就会有新颖的独特的方法,这就可以说明学生在对美的追求中发展了创造思维的能力。又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学中,学生已不能满足教材上的一种方法,由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的学生一下子用了七种口算方法,而且想象的很合理,准确。这种创造美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美育、审美情趣的培养,无疑会使学生头脑反映灵敏,身心得到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只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美育原则,渗透美育思想。我们的授课不但会变的轻松自然,而且学生也会如释重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单位: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青石嘴镇寄宿制小学)

作者:雷有强

数学美研讨论文 篇3:

鉴数学之美,领数学之趣

摘 要:鉴数学之美是职业之所需;鉴人生之美是人心之所求;鉴学科之美,其根本意义就在于挖掘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学科育人;核心素养;鉴美

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都曾谈到过“数学之美”,普洛克拉斯就曾经断言:“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亚里士多德也曾说道:“虽然数学没有明显地提到善和美,但善和美也不能和数学完全分离”。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尽管名家优仕说的如此之多,还是让人一头雾水。呼之欲出而不出,看似明了而不明,我已无法忍受这心中的煎熬,我要大声疾呼:“数学究竟美在哪里?”作为一名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若还不知道数学之美,这决不仅仅是遗憾,那是对自身的嘲讽。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为师者都不知道数学之美,而让我们的学子又怎么产生对数学的爱!职责要求我们必须去鉴数学之美。我鉴数学有如下之美:

一、奇巧与规律——数学的自然之美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

111111111×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好一列神奇的算式!也许你为之惊叹,甚至拍案。但你可曾想到,這“巧”绝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规律的使然。看上去是数字之“巧”,实质上是规律之“妙”。这并非是刻意所为,而是自然而然。在数学上,这样的“奇巧”实在是不足为奇了。平时你在说“无巧不成书”,此时我却言“无律焉有巧”。为何如此地大谈“规律”,这是因为规律就是“自然”的呈现。也正是这“规律”,创设出了无尽的自然之巧,而这自然之巧恰恰是数学自然之美的体现。对探索事物的奥妙乃至发现其规律的过程而言,无疑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经典素材极强劲的驱动,而“求索之精神”“创新之能力”是成就人生事业之硕美的必不可缺的核心素养。

二、简洁与深刻——数学的语言之美

从文字上对数学的概念及法则的描述来看,它简练而明达。特别是数学语言,本身就是最简洁的文字,同时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却是极其的深刻。譬如,欧拉公式:V-E+F=2,简洁而深刻地总结出多面体的顶点数V与棱数E及面数F之间的关系,堪称是数学语言之美的典范。毫不夸张地说:简洁与深刻的语言特征,是数学的独特之美。从以上所论我们可以悟到:简洁是高度概括之体现,深刻是正确运用之标尺。数学的语言之美,给学子们提供了获得“概括能力”、达到“深刻理解”的核心素养之范例。

三、对立与统一——数学的和谐之美

负数的产生与正数出现了鲜明的对比,但却成就了加减法的统一,也就是代数和。而无理数的出现,更加激化了认识上的矛盾,统一认识的过程给足了数学发展的动力,因而,才有了“实数”这一大家庭的繁荣。仅数学而言,对立与统一的相容与相就,展现了数学内在的和谐之美。彰显和谐之美,是为了激励向往和谐之心,而追求和谐之心源于鉴美之心态,心态不只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素质,一种智慧。由此可见,“心态”是核心素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方法与思维——数学的理性之美

数学上常用的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同一法统称为论证之法,精妙绝伦的推理常使人身心陶醉,而结论的胜出,又使人兴奋不已。尤其是逻辑思维的严谨,更令人由衷的钦佩。解析法、三角法、复数法、向量法又并称为数形结合法,这类方法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的自然而完美,令数学更加丰富多彩,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而每一法的成熟或者是多种法的概括,无不与思维相伴,“思想方法”已成为数学的最抢眼的“合成词”。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还有人说“方法是数学的灵魂”,这些都充分展示出了数学的理性之美。“理性思维”是人生最重要,最为昂贵的品质,是为寻求破解难题之法的最有效的依托,是数学学科最富价值的思维素养。

五、规范与灵活——数学的统一之美

数学的规范不仅表现于外在的语言表达、书写格式、尺规作图等,同时还表现于内在的逻辑推理、思想方法。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是数学的品质,然而数学也是自由的,数学的思维“上天入地”是何等的活跃,数学的想象“海阔天空”又是何等的浪漫。自由是数学的天性,没有“规范”就难有数学的生存,没有“自由”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规范与自由使数学的结构得以合理,体系得以完整,思维更加流畅,方法更具灵性,数学理论则获得了高度的统一,从而,数学变得更加完美。实现这一完美,得力于高深的认知水平,而认知的方式、方法,将决定着对知识的彻悟程度,以及能否掌握获取知识的正确之法。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为目标。因而,凡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而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通过以上对数学的鉴美,使我们明确认识了数学学科之核心素养,综合而论即为,理性之“思维”,它包含了逻辑推理及数学抽象;认知之“方法”,它包含了数学建模及思想方法;创新之“能力”,它包含了数理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探索之“精神”,它显示了求知的信心与毅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责任与态度;和谐之“心态”,它将彰显正确的价值观与优良的作风以及高尚的品格。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教学来形成和发展。

花依营养而芬芳,人以素养而自强。培养核心素养,就是为建设学生美丽的人生而筑基。因而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师在课前备课、当堂授课、作业辅导等环节中,应突显核心素养之重点。以核心素养理念,进一步理解教学目标的意义,明确教材内容的价值,细化教学流程要领,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活跃教学研讨氛围,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教学科研之成果,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与时俱进有效提升学生素质的新型讲台,最终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六、结束语

常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在生活,美在形象,美在心灵。对“美”的回答,只不过是一个单项选择题,然而,它却让多少人在思索中徘徊,又有多少人在迷茫中错判。人生需要鉴美,所谓“鉴美”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辨识出其中的真美。而“观察”就需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模糊的眼睛如何能看清真实的象?“辨识”就要有一种正确的心态,扭曲的心态又怎能认识真正的美?世人之心都向往人生之美,而人生之美并不是索求人生的完美,而是美在历程,美在精神。也许我们劳其一生也无法尽善尽美,但你追求美的历程却书写着人生的壮美,你追求美的精神诠释了人生的完美。

参考文献:

周志刚.中学集合教学主题结构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2008.

作者:尹根生

上一篇:医学论文下一篇:档案学发展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