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2022-04-30

关键词:艺术;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模式;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在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艺术高职院校设计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应该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1: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相关问题,提出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文章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以及课程整合科学化五个方面来论述,并列举了相关课程设置的改革案例。

关键词:园艺技术 课程体系 实践技能 课程改革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园艺基本知识,掌握园艺植物生产管理、良种繁育、植物应用和设计等岗位能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园艺产品经营、生产管理、花卉苗木生产、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产品贮藏加工等工作,或在园艺生产资料经销、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园林绿化施工、花艺设计与制作等领域自主创业。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形势发展与本专业特色,笔者分别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以及课程整合科学化这5个方面来探讨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1 立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特色化

该校园艺技术专业的设置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以培养浙江省湖州市及周边城市花卉企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以此为导向来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植物生产管理的特点,按照就业岗位群开设课程,突出课程设置特色化[1-2]。通过设定 “植物种苗繁育岗、植物生产岗、植物养护管理岗、花艺设计岗”四大就业岗位群,而建立起 “园林植物栽培管理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花艺设计”4大核心课程。

课程改革可充分利用学院师资资源和专业群优势,突破传统园艺以单一种植管理为核心的技能,而是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分方向的两大模块化课程,第一模块以培养园艺技术创新创业型人才而设置的课程模块(如盆景制作、园艺产品营销、生态农庄规划、园艺产品采后保鲜技术);第二模块以培养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如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制图和设计初步、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可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就业面。

再如设立《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将课程从基础种植提升到绿化美化角度,注重生态效益,加强课程的实用性,与企业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和环境要求相结合。《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与本校所在分院的环境艺术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建筑专业等存在着紧密的内在相关性,课程开发可促进所属分院专业间的交流和协同发展。

2 紧跟行业需求,课程内容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性很强,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行业和企业岗位性的需求。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训练,积极探求校企合作模式或校研合作方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引进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共同开发课程。

例如,成立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举行专业建设研讨会。一方面,邀请行业内专家、企业管理层以及教育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修缮,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实验指导书的修改等。聘请行业企业内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课的兼职教师,将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职业化需将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联系起来,通过相关课程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师”、“插花员”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所需的技能,从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综合素质,通过技能證书考试,获取就业岗位能力。

3 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课程建设模块化

课程建设要突出模块化的教学特色,以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及拓展能力这四大能力分别来建立四大模块:职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技能课模块(专业技术课模块)、综合实训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

构建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合理配置,建立以模块为框架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把构成整体教学活动的课程分解为四大模块。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框架

4 注重实践教学,课程实施项目化

项目化的教学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教学做一体化,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以生产流程为主线编排内容,将知识点项目化。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获得职业能力。课程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实践技能。

比如《园艺产品营销》这门课,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领悟园艺产品营销相关知识及技能。课程改革结合该校园艺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园创办的花店,学生以自主创业的形式接受不同程度的生产性承包和经营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生产和管理。又如,结合《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的教学建立插花工作室,任课老师扮演经营者角色,学生以插花员的身份为工作室打工。直接参与承接会议、宾馆、婚庆、开业典礼等的花艺造型和陈设。

另外,课程实施需充分利用学校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通过此平台,开展园林植物栽培实训、绿色食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等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究、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

5 归并课程内容,课程整合科学化

一些高职院校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太过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安排的课程门类太多,导致单门课程学时数很短,实验实训课时受到排挤,学生学不到核心技能,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3]。因次,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归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课程的整合上有多种融合模式可供探讨。

5.1 职业基础课之间的融合模式

多数园艺专业的职业基础课都存在“学科型基础课各为体系;专业服务针对性不强;理论过深而应用性不够”等问题。为此,可将学科型专业基础课适当融合,为专业大类提供基础理论服务。例如,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这两门课合并为植物与植物生理;将土壤肥料、农业化学、农业气象等课程归并融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

5.2 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的融合模式

在园艺技术专业中,部分职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专业课)指向性很清晰,且课程内容重复交叉得很多。将此类课程进行合理归并,删繁就简,既能避免课程学时的浪费,又能增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解决针对性问题。比如可将职业基础课中的遗传学、苗圃学与职业技术课中的园艺植物育种技术等课程整合为园艺植物种苗繁育技术。

5.3 职业技术课程间的融合模式

调研职业岗位能力,按照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的需求,将内在关系紧密的专业课程融合或部分融合,形成新课。比如植物栽培管理、花卉生产技术、苗木生产技术、园林绿化管理等课程进行整合,建成园林植物栽培管理及植物生产技术两门课程。又比如将园艺产品贮藏加工、植物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学、园艺企业经营管理这4门课程中相似的内容进行归并,建立园艺产品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管理这两门课程。

5.4 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就业面应该是多方面的,传统农学专业在就业上会面临一些困境,为拓展就业面而开设的拓展素质的课程,需要在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内容上有所铺垫。

将与专业关系密切,且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基础作用的公共基础类课程职业化,也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4]。比如很多高職农业院校的园艺专业都设置了《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此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美学欣赏能力以及一定的绘画能力,在公共基础类课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美学、应用写作等课程建设,对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的开展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5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是基于实践情境,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实践类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作用,教师在行动课程体系中扮演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职业活动来掌握专业知识,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

行动体系课程的建立,一方面要依托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比如园林植物修剪比赛、艺术插花比赛、组织培养比赛、花园设计竞赛等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的比赛,通过职业技能比赛,让学生交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眼界;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活动体系化,坚持课程与实验、课程实习、生产性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相结合,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即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去。另外,教师需要设定开放实验课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适当机会可合并课程学时,带领学生参观花卉博览会或花卉苗木节等行业内交流活动,了解行业内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

参考文献:

[1]戴士泓.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

[3]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状况分析与改革建议[J].职教研究: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08):06-

08.

[4]赵秀娟等.园艺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4):32-33+36.

基金来源: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服务湖州地区园艺技术专业高技

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3JY05)。

作者简介:

周丽霞(1985-),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与应

用。

作者:周丽霞 柴明良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2:

艺术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创新研究

关键词:艺术;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模式;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在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艺术高职院校设计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应该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艺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毕业设计是连接学生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的重要桥梁,也是产教融合模式在设计专业实施的具体体现。艺术高职院校与设计企业合作成立产教融合平台,在毕业设计环节以真实项目设计和项目运营作为背景,多专业协同工作完成项目设计,可以发挥设计企业在行业资源、技术储备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与学校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为企业节约运营成本,发掘有潜力的设计人才,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1艺术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现状

传统艺术高职院校设计专业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多是一人一题,设计选题往往过于简单且与企业设计业务要求不相匹配。毕业设计的题目常常只考虑了单一专业方向完成预定设计目标,很少组织不同专业方向学生协同合作进行设计。当前,传媒设计企业的设计业务越来越呈现出综合化、专业化的特征,一个大型项目往往需要室内设计、形象设计、新媒体设计、平面设计等多个专业方向的设计人员通力合作才能圆满完成。在设计过程中不同专业方向的设计师需要进行反复协调,例如:设计产品宣传手册的平面设计师与设计网页的新媒体设计师就要保持密切沟通,以确保项目产品的宣传视频、网页、外包装、宣传册的风格和内容协调统一。复杂的设计项目要求参与设计的各专业方向的设计师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高效的沟通能力,而目前大部分艺术高职院校设计专业在教学中,仍以单一专业单独授课并辅以单独的实践训练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协同设计能力需求,导致不少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培训或自我摸索才能成为合格的设计师。

2艺术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创新思路

艺术高职院校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实现专业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的紧密对接。在实践中,艺术高职院校设计专业可以借助产教融合平台,建立依托产教融合平台的实践基地,服务学生、学校、企业三个主体,实现“把学生培养成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的新型毕业设计模式。该模式的具体做法是由设计专业院系与拥有丰富市场资源和设计经验的专业设计公司合作建立了产教融合平台;同时组建专业设计公司指导团队、学校指导教师团队、多专业的实习学生团队三个毕业设计参与团队。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专业设计公司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设计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公司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来助力完成企业自身承接的设计业务,获取经济一定的收益;艺术高职院校可以践行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办学水平;设计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加产教融合实践,拓宽知识视野,成长为合格的“双师型”人才;各专业方向学生通过分工协作,活用所学知识,参与企业设计业务,可以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艺术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创新途径

3.1确定平台的人才培养属性

在产教融合平台上,合作企业的效益目标与艺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在这一点上,艺术高职院校是产教融合平台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应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明确毕业设计合作的主要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以服务企业经济效益为辅。为了确保基于产教融合平台上协同毕业设计得以顺利进行,平台合作各方应精心准备,组织好参与团队。学生团队的组建应遵循“自愿组合,专业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根据项目的任务分工确定团队成员。指导教师团队应由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学校教师组成,且各专业方向的教师应配备齐全。教师指导团队要摒弃以往传统毕业设计中“一对多”的指导模式,实行“团队对团队”的指导模式,集体指导各学生团队,同时代表学校与设计企业进行沟通。企业指导团队应由企业选拔经验丰富的优秀设计师组成,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不问断指导,掌控项目设计进度和确保设计质量。只有做好项目三方团队的组建工作,才能把设计企业的市场资源优势、学校的专业人才优势和学生的勇于创新优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毕业设计中实现学校、企業、学生三方的合作共赢。

3.2精选适合学生的设计项目

对于专业设计企业而言,不同项目的工作任务各不相同。遴选适合学生实践的毕业设计题目和任务,是指导教师团队和企业指导团队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由于参与设计的学生属于设计新手,在毕业设计项目的选题上,应该选择相对容易的项目,或者一个项目中相对容易的部分,难度较大部分可以由指导教师团队和企业指导团队协助完成,这样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既满足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可完成合作企业承接的项目任务。在项目分工合作时,应以专业方向作为分工标准,广告新媒体、室内设计、平面设计、人物形象设计等方向的学生应各自负责完成本专业方向设计任务。由于广告新媒体方向的学生,学习过项目策划和市场营销方面的课程,可以让该专业方向的学生担任项目牵头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前期策划和对外接洽,其他方向的学生协同合作。进入到项目具体设计阶段,各专业要合理分工,任务量可由指导教师和企业设计师协商确定,保证学生实践任务饱满,接到的任务能做、会做、做好。今后,会有更多的学校和企业加入产教融合平台,在推进多校多企业产教融合协同毕业设计时,平台牵头学校和企业更要做好各方的总体协调和任务分工等工作。

3.3实行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

在参与产教融合平台提供的毕业设计项目时,学生团队由于初出茅庐,经验和知识储备均存在一定欠缺,完成的设计工作往往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实行毕业设计项目的全过程控制既有利于保证合作企业提供项目的设计质量,也能够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实际设计技能,积累宝贵的设计经验。项目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团队要随时解答学生设计团队的疑难问题,实时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及时与合作企业进行反馈与沟通,避免因设计失误和设计缺陷影响合作企业的业务开展。设计企业指导团队应做好关键性节点的质量审查,阶段性设计成果应由企业项目主管签字确认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设计。指导教师团队、设计企业指导团队和毕业设计学生团队应建立定期协调会议制度,定期研讨项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组织专人进行综合布控检查,以保障设计成果的质量。

3.4建立设计成果的多元评价体系

毕业设计项目完成后,学校应组织毕业设计项目成果展示和答辩,参与毕业设计答辩的专家组应由学校教师团队和企业设计师团队成员组成,如果条件允许,还可邀请项目客户代表加入答辩专家组。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参加答辩,各小组学生逐一介绍自己承担的设计任务和设计成果。专家组综合考虑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设计成果的质量和项目客户的反馈,从知识水平、设计能力、专业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对毕业设计成果给出评分,最后加权汇总后计算出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答辩专家组同时应该对每个小组的设计作品和设计表现给出书面综合评价,在评价中应如实指出设计成果存在哪些亮点,还有哪些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以帮助学生找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修改设计作品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

4结语

从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来看,基于产教融合平台的艺术高职院校多专业方向联合毕业设计直接将多专业方向的学生团队对接于实际设计项目,有效弥补艺术高职院校设计专业传统的“一人一题”毕业设计模式存在专业协作不够,教学与实践脱节的不足,有效提高了艺术高职院校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但是,当前多数艺术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平台由单一学校与单一企业合作建立,平台提供的设计项目较为单一,学校专业方向与设计项目不能完全有效对接。为此建议从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入手,对产教融合平台进行扩容。一方面,开设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强合作,携手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在毕业设计中,可以利用学校间专业方向设置的互补关系,组建专业方向齐全的跨学校学生设计团队,确保大型设计项目提供的各类设计岗位都能有学生参与;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平台应邀请更多的设计企业参与进来。更多企业的参与可以使平台有能力向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毕业设计项目,以有效避免单个项目设计需求的局限导致的某些专业方向学生没有机会参与设计的问题。总之,打造更多学校和企业参与的升级版产教融合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设计实践机会,为学校提供更广阔的教学改革实验空间,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也可为艺术职业教育的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作者:代文毅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3: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实训室创新建设的意义

摘 要:文章主要以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材料与构造的专业性实训室建设为研究对象,对现有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创新,将现有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与专业陈列室有机结合起来,即加入认知实习和实训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直观认识和感受,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实现专业课题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创新;专业实训室;社会竞争力

室内设计专业中有一些诸如室内设计原理、室内装饰材料类型的原理类、理论指导类专业必修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看来,这类课程既枯燥又乏味,且对于未来的工作没有一点用处和帮助。作为学生,他们看不到这些课程对于设计的规范性指导性意义,更看不到这些课程对于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长远影响。为了加深高职院校学生对原理类、理论指导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师和学生课堂互动的整体氛围,提升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将理论教学部分与专业陈列室有机结合起来,增加认知实习和实训内容。现如今,比较成功的装饰材料陈列室案例多出现在各类设计企业当中。比如宜家家居的体验式购物工厂,实创家装的千平米材料展示空间。这为高职院校专业性陈列室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本文通过实际案例的调查研究和大量文献的分析,认为运用室内设计专业实训室的创新建设让理论课“动”起来,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广泛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改革的理论意义

以室内设计专业的其中一门理论课程——室内装饰材料课程为例,这门课程与传统的专业史论课程讲授方式不同,强调教师的课程设计、工艺流程图的绘制指导过程。一般课程设计在48—64课时之间,传统的教师教学模式是将大部分的课时用于理论讲授,另一小部分课时用于室内装饰材料的设计和运用。这样的课程设计和课时分配使室内装饰材料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具有很鲜明的特点,即教师单方面教授有关室内装饰材料的专业知识,其中包括材料的种类、概念、定义、规格,以及材料属性与特性、材料适用范围、材料的共性与差异、使用注意事项、施工步骤与工艺、节点细节、所用施工材料等。教师多用板书教学、施工图板书绘制的方式呈现,而不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练习和设计方案的培养,教师重教学轻辅导,侧重有效利用课内教学时间而规避课外时间。因而存在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课下作业少、练习机会少,考核形式陈旧无创新性,学生专业知识了解掌握不彻底等问题。因此,能够利用好专业性实训室,特别是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陈列室的建设,推动室内装饰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力争在强化课堂教学这一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做到“教”“学”互动形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着力发展实训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专业能力的课程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且意义非凡。

在室内装饰材料课程建设与教改内容层面,通过对室内装饰材料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整合、全面优化,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方面的探索,建构出具有模块化的框架结构,同时结合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与用人单位的实際需要,理顺此课程与前、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和专业设计的教学规律,制定出模块统一、循序渐进的授课方案,以及由浅至深的课程学习指导建议,从而在保持室内设计教学灵活性的基础上,增强教学规律性的把控。此外,在教学改革内容方面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设计教学和实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较为重要的施工构件和典型的建筑和室内材料以及设计项目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命题制作练习,使专业课程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出极大的吸引力。

二、材料与构造实训室的现实价值

高校专业性实训室具有丰富的资源,可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具有实施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展览、科研、通识教育等多项功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便于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在政府导向和政策支持下,多数高职院校开始或已经顺应形势建设发展具有专业导向的实训大楼和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如此,对于学院来说,有充足的实训场地可用于建设和规划建筑装饰材料与陈列室建设,并且该陈列室的建设与规划可以融入开展优秀作品展、毕业设计布展的功能。

在未来,可以尝试组织室内设计专业优秀学生参加暑期跟岗实习,主要从事高职高专院校在建项目工程的建筑装饰测绘实习、室内专题设计、装饰材料的铺装、装修或施工工作,这种尝试能够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一是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直观认知和了解,给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和场地。二是丰富了学生暑期生活,为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工作机会,让他们用自己辛勤劳动赚来的钱补贴日常学习和生活,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三是当学生优秀的设计成果得到校方采用时,当学生自己动手施工完成的教学空间得以保留并长期使用时,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得到满足,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一份专业的认同和一个院校的文脉从而得以沉淀、传播、发扬。四是学生能够用“真题真做”的形式接触实际项目,跟有经验的师傅学习具体、详细、实用的施工工艺和技巧,从而为三年后的就业工作打好基础,做好铺垫,进行前期的适应性工作,对本专业和未来的工作发展方向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能够让学生增加实践经验,为未来的就业增加竞争力。五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处理项目中的各项问题的能力。六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能够在施工中节约用工成本,能够给“双师型”教师开辟另一片天地,给予他们教学、技术上的支持和发挥、施展才能的空间,能够尝试师徒制和贯彻落实“大国工匠”的培养精神和目标。

当然,在众多积极的现实价值上,依旧需要注意改革和实践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尤其是要做好学生实习前的安全注意事项讲解工作,按照工地要求分发佩戴安全护具,强调安全操作流程和应急处理办法,时刻将师生实训课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

三、对未来学生就业发展的实际意义

室内设计专业理论课程创新改革及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发展要求。通过对高职院校材料与构造实训室的建设与发展以及专业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笔者认为该模式的建构,满足了室内设计专业理论必修课程面向未来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变化需求,它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畴通常包括建筑公司、广告公司、装饰工程公司、软装搭配公司,室内设计专业就业岗位包括设计总监、绘图员、设计师、设计师助理、装饰设计师、自主创业公司老板等。

今天,中国正处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故而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人才类型的要求更加多样化。实践证明,该课题所对应的陈列室建设以及课程改革发展方案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甚至对于提高我国城市、建筑、室内设计创作人才的素质与水准,满足社会对于设计领域高层次、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现实的作用。

四、结语

高职院校专业性实训室的建设发展,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培养“工匠精神”背景下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改革方向。该课题研究成果对于高职院校理论性专业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改革、实训室建设、实际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等都具有积极有效的影响。在国家大力支持、鼓励高职院校培养“大国工匠”的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训室创新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从业人员,提升学生从业综合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及保障学生未来发展,都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參考文献:

[1]吕微露,黄韵,刘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改革模式初探: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J].装饰,2011(2).

[2]孙以栋,金阳.基于“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装饰[J].2010(7).

[3]汪海鸥,于欣波.基于能力培养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8).

[4]辛艺峰,刘超.“环境设计”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及其教学实践:以华中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中国建设教育,2016(4).

[5]张书河,蓝韶清,李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中医养生陈列释义[J].亚太传统医药,2017(9).

[6]张俊才.建筑材料陈列室的筹建与应用: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鸡西大学学报,2002(4).

[7]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和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8]哀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9]陆平,黄燕生.建筑装饰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0]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1]朱上上.设计思维与方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作者:孙怡然

上一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