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电影产业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按照2011年底公布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放开电影行业的资本准入门槛是致力于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措施之一。在现行电影管理体制下,外资和港澳台资本很难进入内地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环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球化背景电影产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全球化背景电影产业管理论文 篇1:

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摘 要:近些年来,中国电影产业随着市 场的多元化发展与院线票房节节攀升,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电影政策的不断推进,电影市场持续增长,电影产业链深化拓展,电影IP(Intellectual property)开发和版权交易都有明显增量。今天,如何挖掘电影产业潜力,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科学管理电影产业,打造优质的产业运营结构,设计特定区域的电影发展规划,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语境中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建设和进一步提升文化格局的关键。本文将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通过产业经济学中组织的结构原理,结合电影产业经营与管理规则,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电影产业集群 经营管理 聚集效应 文化辐射

1 发展湾区经济应利用电影产业集群的聚合效应

电影产品形成的复杂性及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和产业链结构的创新性,决定了中国电影产业绝对不是个体行为,而是需要互动协作和行业内部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地理集聚效应。在此,历史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借鉴。例如,美国的“好莱坞”、印度的“宝莱坞”、瑞典的“Fiv”、韩国的“忠武路”等(杨柳.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3),都是借助有效的区域及群模式,形成强有力的经济纽带,使当地的电影产业得到良性循环而产生一系列特色的品牌,获得国际市场号召力,集群化和规模化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当代中国电影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实现更大程度的突破式跨越和颠覆性创新,离不开产业集群式的规划与执行。现在,必须重新整合资源,利用集群效应的聚合优势,推进电影产业经济,走创新型产业的发展道路。

事实上,我国现在已经有很多影视基地、电影主题公园初具产业集权的规模。但是,尚未形成真正的集群效应。电影产业的空间集聚形式的核心竞争力除了行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外部的跨界融合之外,更重要的是政策引导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规划、战略选择和市场运营。

2017年2月27日,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等人赴广州南沙调研,强调要把自贸区打造成为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马喜生,黄少宏.广州,大湾区建设的火车头.珠江水运,2017(8))。南沙要围绕门户枢纽定位,把南沙建成高水平的国际化城市和国际航运、贸易、金融中心,支撑和引领全省新一轮对外开放。

2017年3月5日,在党中央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邓志新.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发展的新引擎.广东经济,2017(5))。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朱明敏.珠三角与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比研究.广西大学,2013)。这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陈章喜.共建粤港澳旅游休闲新湾区.新经济,2017(1))。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提供强劲的助力。

关于地理位置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学者作出了研究。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enc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最早系统地阐释了产业集群理论(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信出版社,2012)。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纵向的产业链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方面,还是横向的价值链在竞争、传播、辐射作用方面,都与其所在地有密切联系。美国学者艾伦·斯科特(Allen J.Soctt)在《城市文化经济学》(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具体阐释了从文化、经济与技术相互融合的角度探讨了文化生产与城市产业集聚之间的密切关系,评述了现代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的经济逻辑和经济结构,说明了世界性城市成为现代文化产业发祥地的根本原因(艾伦·斯科特.城市文化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其中,指出文化产业常常会在地理上进行聚集,并且很有先见地指出电影产业的发展要依靠全球發行网络,电影业应该突破地域限制,寻求跨区域、跨国家式合作发展(李璨.国内外电影产业集群战略研究.商,2014(24))。

进行产业结构在经济运行基础上的社会调整,增强文化地理在区域赋能方面的竞争优势。随着全球化的竞争和挑战加剧,电影产业集群将纳入全球价值链。推进中国全球化进程,打造湾区经济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电影产业集群的聚合效应进行海外推广(黄培.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研究.北京大学,2010)。

2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的有效路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电影,作为生产运行方式与文化艺术创作相结合的产物,是大众文化的主流消费元素之一。电影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结构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苏丽.中国电影产业集群战略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0)。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电影投放市场获得经济收益,很大程度上反映产业聚集的鲜明特征。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经历了繁荣—低谷—再繁荣的时代考验。想要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稳固在世界影坛的国际地位,结合时代经验和发展趋势对电影产业的经营与管理进行调整。从市场运营、战略规划、产品开发、品牌塑造、人力资源管理和电影文化传播等方面,探索电影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模式、新出路。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中国电影产业结构的深化和拓展(莫莉芬芳.中外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比较研究.湖南大学,2010);有利于促进电影行业内部的相互协调;有利于粤港澳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进步。充分释放地理优势,形成一定规模和区域特色的电影产业集群生态效应;整合区域资源,促进电影行业竞争与合作;降低电影产业在各个环节中的风险;增强电影管理创新和优秀人才引进;形成相对完善的电影投融资体系,是当今中国电影产业参与经济循环的商业反映(张步丞.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机制的运行原理研究.美与时代(上),2017(4):25-27)。学者托马斯?布伦纳(Thomas Brenner)的著作《地方产业集群》(Local Industrial Clusters)一书,对于电影业集群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深刻地说明了产业集群将为电影行业人力资源雇佣问题带来变革与创新的可能(Brenner T.Local Industrial Clusters.2004)。为此,启动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这个文化新引擎,刻不容缓。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随着现代社会高度集中的消费升级,这种发展趋势给电影产业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是根本性的。集群战略是产业发展的归宿,基于地域集聚的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形成集群效应,从整体上推进行业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产业的综合实力。塑造区域品牌和营销市场应对转型升级,产业内部结成强大的关系网络,增强创新性。产业外部共同承担风险提升竞争力,形成在地城市的新型文化生态布局。未来电影行业的市场竞争不再是个体之间的博弈,而是区域对区域,集群对集群的较量。从世界电影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大区域电影产业集群的崛起,将深刻改变电影产业的发展格局(吴春集.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复旦大学,2014)。空间组织形式横向发挥集聚功能,纵向进行产业的开发和延伸,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打造世界性的文化符号、区域品牌、衍生品交易市场和创新人才矩阵,利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电影管理模式组织运营,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走向成熟的有效路径。

3 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市场运营的资源整合

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在21世纪非常明显的吸收和借鉴了国际经验,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的成功运营模式。联动市场竞争,从长远的角度思考电影业发展的新思路,促进中国电影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及保障机制,协调电影产业链发展。在同一区域聚集的相同和相似企业与其上下游等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之间,实施竞合战略,平衡创造价值与争取价值间的博弈,提高相关行业的创新驱动力,打造既有艺术品质,又有商业价值的区域品牌。利用电影产业集群协助电影产业内部资源在空间和时间维度重复延伸使用的结构,它的形成显示了更强的融贯性和扩展性(杨昌明.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评价.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全产业链能够以创意内容为轴心,实现横向和纵向延伸、上下和周围资源平衡配置,通过创意行为和知识产权对于从起点到终端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韩晓黎,陈飞,吴纯举,张黎.中国电影产业集群战略研究.现代电影技术,2013(4):3-6),最大限度地提升行业在各个方面的附加价值。

相较于国外而言,国内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近些年来得到明显重视。越来越成熟的社会结构和消费市场,需要获取越来越专业的产业运营。以集群形式发展文化产业降低边际成本已经获得共识,依照文化产业集群的特点,将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由里及外地分为知识要素层、制度要素层、资源要素层以及市场绩效层(付婧,刘召飞.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初探.商业时代,2009(10):82-83)。提高创新能力、建立灵活的组织形式、配合成熟的社会资本网络,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是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的关键(周任重.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导报,2017(3):53-56)。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创新资源聚集的独特优势,这些有利条件带来各项红利。同时,也面临着区域内部制度的差异与跨境要素流动性的障碍等一些突出问题。要保障和实现现代化的自由贸易和文化建设,需要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根据跨境创新要素流动,在创新服务体系、创新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创新管理活动以及区域融合等方面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当然,作为国经济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许多限制性条件(区域资本市场、特色项目孵化、电影IP开发、院线风险评估、配套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保护等)。但是,对电影管理者而言,行业领域中的限制性条件很有可能就是强有力的机会窗口。目前来看,无论是经济手段还是产业手段,基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的首要目的,立足时代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依据电影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要素,寻找区域优势中实际的有利因素,树立核心竞争力,促进电影产业集群发展,才能作用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建设和文化进步。推动电影行业形成良好的社会认可和口碑效应,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成为关键。对于一级市场的电影从业者来说,文化吸引资本,机遇与挑战并存。

4 粵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问题

电影产业集群是一种能够协助内部资源在空间和时间维度重复延伸使用的结构,它的形成显示了更强的融贯性和扩展性。全产业链能够以创意内容为轴心,实现横向和纵向延伸、上下和周围资源平衡配置,通过创意行为和知识产权对于从起点到终端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张立波,陈少峰.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何以可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1,09(4):94-98)。最大限度地提升行业在各个方面的附加价值。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斯多普(Michael Storper)和他的同事克里斯托弗森(Susan Christopherson)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通过对美国好莱坞影业的垂直分离和外包活动中跨国公司的发展状况的反身性作用的辨析,指出了影响本地电影公司的具体方式和基本规律。说明了产业集群在投资、机遇、容量和市场规模上都表现出的巨大潜力。另外,印度最大的电影产业集群宝莱坞(Bollywood)的产业发展模式利用行销与资金链整合,发挥手机媒体与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形成不受专业性限制的企业联盟,对于连接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具有更高的工作效度。电影与数字化制作,合理配置创意与管理优势,放大区域条件,助推商业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行销。尤其是在发行环节,运用新型科学技术手段(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技术等),搭建数字化平台扩大市场份额。实际上,这些世界范围的成功案例非常值得中国借鉴。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与挑战,不仅要推动内地与港澳间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张锐.世界湾区经济的建设经验与启示.中国国情国力,2017(5):31-34)。还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区的独特优势,提升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杜戴.大湾区经济:粤港澳合作新方位.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7(4):20-21)。2017年,首次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是泛珠三角城市群建设2.0版本的进一步提升。基于目前国内经济的稳速增长和“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时代背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势必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顶层设计的“新抓手”。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势必首当其冲建立产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

当然,如果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就不得不考虑到在地更合乎实际的具体情况。其中,文化经济如何协调生态环境;城市空间资源如何有序配置;是否立刻开发和建立电影产业专属用地;如何快速搭建互联网+影院融合的电商平台;电影传播及海外推广;电影管理规划(市场运营、品牌设立、融资渠道、保障体系)及创意人才储备(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配置)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5 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意义重大,国家在东南沿海9市加2个特别行政区划定经济版图的明确定位,不单是区域内部发展的问题,还是实现社会与现代化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化发展在两个方面可以辅助在地城市的整体成长,一是电影产业资源的聚集效应,助推区域赋能;二是电影文化传播的辐射作用,增益价值重塑。国家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正在进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系着中国东南沿海11所城市的区域经济。现在,以全球化和产业集聚并存的机遇与挑战,与其他产业不同,中国电影产业集群具有独特的发展逻辑与演化规律。把握产品的生命周期,为激活商业变革,迎接市场挑战,提供了全新的创新空间。在此,重组资本结构,确定核心价值、建立产业集群,都要求我们积极配合党中央的领导,切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Harald Bathelt.On Hollywood:The place,the indust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May 2005.

[2] Carbonara.Innovation processes within geographical clusters:a cognitive approach.Technovation,2004,24(1).

[3] Gina Neff,Elizabeth Wissinger,Sharon Zukin.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i a l L a b o r a m o n g C u l t u r a l Producers:“Cool”Jobs in “Hot”Industries.Social Semiotics,2005,15(3).

[4] Rai A.Producing Bollywood:Inside the Contemporary Hindi Film Industry.American Ethnologist,2014,116(1).

[5] 魏后凱.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6] 王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经贸,2017(8).

[7] 巴曙松,刘孝红.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业[J].新经济导刊, 2007(2).

[8] 朱明敏.珠三角与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13.

作者:边恒然

全球化背景电影产业管理论文 篇2:

中国电影产业境外资本准入问题研究

摘要:按照2011年底公布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放开电影行业的资本准入门槛是致力于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措施之一。在现行电影管理体制下,外资和港澳台资本很难进入内地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环节。但是,通过对现行规则和《电影产业促进法》相关规定的比对,发现《电影产业促进法》非但没有降低境外资本的准入门槛,反而在电影制作环节对外资准入进行了更多的限制。而同样经历了电影产业从管制到促进制度变化的印度、韩国和越南,其开放性和自由化的产业政策正是促进其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依次、逐步地开放影院、院线、发行和制作四个环节是与中国国情最相适应的电影产业境外资本准入机制。

关键词:电影产业促进;电影管理;外资准入;港澳台资本准入

2011年12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电影促进法》),作为促进电影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降低电影摄制、发行、放映等业务的市场准入门槛,放开对民间资本(包括外资和港澳台资本)投资电影产业的限制。而国外和港澳台电影市场的萧条与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的迅猛增长形成强烈的对比,外资和港澳台资本都亟待进入中国内地的电影产业。以美国为例,2011年美国电影票房非常萧条,全年观影人次仅为17.1亿美元,创下16年来最低纪录。①而中国内地2009年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为62.06亿元,同比增幅为42.96%,②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01.72亿元,同比增幅达到63.9%,③根据2010年10月13日中国电影节协会产业研究中心在中国电影论坛上发布的《“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产业黄金五年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应该超过300亿元。中国内地广阔的电影市场和极具投资潜力的产业发展趋势,让很多身处激烈行业竞争中的外国企业和港澳台企业都盯准了这块大蛋糕。

与此同时,中国内地电影产业投融资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国影视产业的资本来源大约有90%是自有资金,7%来自于政府投入,而社会资金投入只占3%,④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等资源往往集中于几家较大的电影公司,小的电影公司很难迈过投融资这一瓶颈,拍不出预期效果的电影,国内电影产业陷入两极分化的恶性循环。在技术方面,从电影拍摄的相关器材到特效制作水平,国内外差别更是十分巨大,几乎所有全球顶尖的特效制作公司都集中在欧美国家。而国内观众观影品味及要求日益提高,境内公司急于引进国外高水平的特效制作技术和高质量的电影摄制器材。因此,充分利用外资加速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是现阶段必要的手段。

但是,中国现行的《电影管理条例》《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外资进入中国电影产业设立了重重门槛,使得“渴望”资本的中国电影市场和频频“探望”的外国资本遥遥相望却无法结合,《电影促进法》无疑让二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是,《电影促进法》是否真的放宽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外资准入?是否真能实现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预期?笔者将以从《电影管理条例》到《电影产业促进法》的相关规定为基础,针对电影产业的摄制、发行、放映(包括院线和影院)各个环节的外资准入进行深入具体的比较分析,希望能解答这两个问题,同时为中国即将出台的《电影促进法》提供意见和建议。

此外,为了加强港澳台地区与内地的经贸联系,2003年6月29日,中国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以下简称为CEPA),2003年10月29日,中国中央政府与澳门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也简称CEPA)⑤,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以下简称为ECFA),CEPA和ECFA对于港澳台资本进入内地市场(包括电影市场)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本文在分析电影产业外资准入的同时,将港澳台资本的准入问题一并纳入研究,以期对电影产业境外(包括港澳台)资本的准入问题提供一个完整的答案。

一、电影摄制环节的外资和港澳台资本准入问题

在我国,投资摄制电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投资设立获得《电影摄制许可证》的电影制片单位,由电影制片单位摄制电影;其二,电影制片单位以外的单位获得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发放的《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后,一次性参与单片的摄制。这两种方式下,外资和港澳台资本的参与程度如何呢?

(一)外资和港澳台资本能否在中国内地设立电影制片单位

我国在《入世议定书》附件9的《中国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中并未向WTO承诺在“电影制作”领域开放“商业存在”这一服务模式,因此我国《外商投资指导目录》至今也将“电影制作公司”列为“禁止外商投资”的范畴,这就意味着在现行规则下,外国企业和个人无法在中国投资(包括合资和独资)设立电影制片单位。⑥

内地与港澳的CEPA和与台湾的ECFA也没有向港澳台承诺在“电影制作”领域开放“商业存在”这一服务模式,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2001修订)》第82条又规定:“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以及在国外居住的中国公民在大陆设立全部资本为其所有的企业,参照本实施细则办理。”由此可见,港澳台资本也不能在内地设立电影制片单位。

《电影促进法》中没有出现“电影制片单位”这一概念,只是在第17条第2款规定:“境外企业不得在境内独立从事电影摄制业务;境外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境内从事电影摄制业务。”因此可以认为,《电影促进法》没有改变目前禁止外资和港澳台资本在中国内地设立电影制片单位的规定。

(二)外资和港澳台资本如何在中国内地摄制单片

由于不能在中国内地设立电影制片单位,外资和港澳台资本想参与中国电影制作的唯一方式就是摄制单片。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第18条,“境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独立从事电影片摄制活动,”外方只能与中方合作摄制单片,但是《电影管理条例》中的外方包括境外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而《电影产业促进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境外企业不得在境内独立从事电影摄制业务;境外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境内从事电影摄制业务。”该规定缩小了与中方联合摄制单片的外方范围,明确只有境外企业有权与中方合作摄制电影,而境外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既不能独立、也不能与中方合作进行电影摄制。《电影促进法》实质上进一步限制了外资进入中国电影制片行业。

根据中央政府与香港、澳门政府签署的CEPA,根据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条例设立或建立的制片单位所拍摄的、拥有75%以上的影片著作权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⑦CEPA补充协议二将著作权比例降低为50%,但要求影片主要工作人员中香港或澳门居民应占该组别整体员工数目的50%以上。内地与台湾签署的ECFA的规定与CEPA补充协议二的内容基本一致。这些特别安排意味着港澳台制片单位有权独立在内地摄制单片,这无疑使港澳台资本具有比外资更优越的地位。

综上,现行规则和《电影促进法》均禁止外资和港澳台资本在内地投资设立电影制片单位,允许外方出资与中方合作摄制单片,但现行规则中的外方包括境外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而《电影促进法》将外方范围缩小为境外企业。港澳台资本可以独立在内地摄制单片,但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主体仅为港澳台制片单位、拥有50%以上的著作权、影片主要工作人员中港澳台居民应占50%以上的比例。

二、电影发行环节的外资和港澳台资本准入问题

电影从完成制作到放映,通常要经过发行、院线、影院三个层级,即制片商先采取委托、代理、分账的形式将影片提供给专业的发行公司,然后发行商根据市场安排影片的上映档期,将影片提供给院线公司,再由院线公司将电影拷贝分派到各个影院进行放映。发行公司承担宣传工作,为制片方和放映方架起了桥梁,并从电影票房中分账。根据我国《电影管理条例》第37条,“设立电影发行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影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设立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影发行单位,应当向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获得《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电影发行活动。

和“电影制作公司”一样,“电影发行公司”也属于《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中“禁止外商投资”的对象,因此《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第10条也相应规定:“国家鼓励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设立专营国产影片发行公司。”这些规定使得外资无法直接参与中国的电影发行活动。

内地与港澳的CEPA附件四《关于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具体承诺》在2D“视听服务”部分承诺:“允许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经内地主管部门批准后在内地试点设立独资公司,发行国产影片。”这里所谓的“服务提供者”,包括香港或澳门地区的永久性居民或者根据香港或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组建或设立、且从事实质性商业经营3年以上(含3年)的法人。⑧为了落实CEPA的这一承诺,广电总局和商务部2005年3月7日发布、5月8日施行了《〈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允许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经内地主管部门批准后,在内地设立独资公司发行国产电影片。条件是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这一规定使得港澳资本可以直接进入内地电影发行环节,同时也为外资“借道”港澳曲线参与内地的电影发行提供了可能。

但是,内地和台湾的ECFA附件四《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在“视听服务”的“商业存在”部分,内地的承诺是“除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承诺的内容外,不作承诺”,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中国并未承诺在“电影发行”领域开放“商业存在”这一服务模式,因此可以视为台湾资本和外资一样,无权在内地设立电影发行单位。

《电影促进法》中没有出现“电影发行单位”这一概念,该法第30条规定:“企业具有与所从事的电影发行业务相适应的注册资金,经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批准,可以从事电影发行业务。”这一规定说明电影发行不再是某一类企业才能从事的业务,而只是一项特别的经营范围,任何企业只要具有相适应的注册资金,经过批准后即可变更登记、增加此项经营范围。但是,这一规定并没有改变现行规则中内地电影发行市场对外资和港澳台资本的开放现状。

综上,现行规则和《电影促进法》都禁止了外资和台湾资本直接进入内地的电影发行环节,而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永久性居民或者根据香港或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组建或设立、且从事实质性商业经营3年以上(含3年)的法人可以参与内地的电影发行,条件是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只能设立独资公司、只能发行国产电影片。这说明在电影发行环节,内地给香港和澳门资本的待遇要优于台湾资本和外资。

三、电影放映环节的外资和港澳台资本准入问题

在内地,电影放映包括院线和影院两个环节。院线是影院的上游机构,承担供片以及统一品牌下数家影院的管理经营。影院是我们最熟悉的电影终端销售环节,也是电影市场收益直接体现的环节。

(一)外资和港澳台资本能否在内地设立院线公司

为形成现代化的电影发行机制,我国从2002年开始明确鼓励院线制的发展。所谓院线制,是指“由一个发行主体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与若干影院组合,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⑨在电影商业流转环节中,院线的作用类似于批发商,其主要职能是管理与服务——管理旗下影院,策划组织新片首映活动;统一订购(批发)影片节目与拷贝,再安排到影院(零售)。⑩因为片方是与院线洽谈票房分成,电影发行也直接针对院线,因此中国现有的所有影院,都必须加盟某一院线才能获得片源。

和“电影制作公司”“电影发行公司”一样,“电影院线公司”也属于《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中“禁止外商投资”的对象,因此《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第12条第2款规定:“鼓励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现有院线公司或单独组建院线公司。”

在内地与港澳的CEPA和内地与台湾的ECFA中,都没有关于针对院线公司开放“商业存在”这一服务贸易模式的承诺,因此港澳台资本在此问题上要参照外资准入的相关规定,不能在内地设立院线公司。

《电影促进法》在其第三章“电影发行、放映”部分没有针对院线公司的规定,因此其没有改变现行规则中禁止外资和港澳台资本进入电影院线环节的做法。

(二)外资和港澳台资本能否在内地建立电影院

影院环节是目前电影商业流转中对境外资本开放程度最高的环节。2002年修改的《电影管理条例》第41条第2款规定:“国家允许以中外合资或者中外合作的方式建设、改造电影院。”2005年的《五部委意见》第2条进一步明确为:“在中方控股51%以上或中方占有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允许外商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设立和经营演出场所、电影院、演出经纪机构、电影技术等企业,参与国有书报刊音像制品发行企业股份制改造。”这些规定使得外资可以进入新建或改建电影院,但必须采用合资或合作方式,且需保证中方控股51%以上或中方占主导地位。

在内地与港澳2003年签署的CEPA中也允许港澳资本在内地通过合资合作建立、改建和经营电影院,但在控股比例上比外资优惠,允许港澳资本对电影院拥有多数股权,但不得超过75%。2004年的CEPA补充规定和2005年的CEPA补充规定二进一步承诺在“视听等领域”进一步放开对港澳服务提供者市场准入的条件,这最终导致2006年1月18日广电总局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补充规定二》,明确:“自2006年1月1日起,允许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公司,在多个地点新建或改建多间电影院,经营电影放映业务。”

但是,内地和台湾的ECFA附件四《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在“视听服务”的“商业存在”部分,内地的承诺是“除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承诺的内容外,不作承诺”,因此在台资能否进入内地建立电影院问题上,其享有的待遇与外资是相同的,即允许台资以合资或者合作方式在内地建设、改造电影院,但内地资方的控股要在51%以上或者内地资方要占有主导地位。

《电影促进法》没有改变现行规则中外资和港澳台资本投资新建或改建电影院的规定,其只是针对流动放映、电影票房的管理、放映电影的限制等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规定。

综上,在电影放映环节,目前的规则和《电影促进法》都禁止外资和港澳台资本在内地设立院线公司,允许外资和台湾资本以合资或合作方式在内地建立电影院,条件是中方(内地资方)控股51%以上或中方(内地资方)占有主导地位;港澳资本在投资建立电影院问题上享有比外资和台资更多的优惠,港澳资本可以独资在内地新建、改建或经营电影院。

内地电影行业的外资和港澳台资本准入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在现行规则下,外资和港澳台资本能够进入内地电影行业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港澳资本在设立电影发行公司和建立电影院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台湾资本的待遇基本上等同于外资,只是在单片摄制上稍优惠于外资。《电影促进法》不仅没有放宽外资和港澳台资本进入内地电影行业的条件,反而在中外联合摄制单片问题上将外方的主体范围缩小了。

四、电影行业外资准入国别比较研究

如果说严格限制境外资本进入我国电影行业是惧怕外国电影服务提供者强大的竞争优势会蚕食我国电影市场,那么,将境外资本拒之于门外是否就能起到保护国内电影行业,从而促进我国电影产业的目的?外资的进入是导致国内电影市场的繁荣还是毁灭,是促进还是阻碍了本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借鉴一些与中国类似的国家的经验。在这个问题上,电影产业链条早已充分市场化、以电影产业输出为主要特点的欧美国家的电影产业政策在中国还欠缺移植的“土壤”,而跟中国一样经历了从电影管理到电影促进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反而值得我们借鉴。

(一)印度电影行业的外资准入

印度在1918年即制定了电影法,独立后于1952年由议会通过了新的电影法。但是,在1999年之前,印度电影法都是禁止外资进入本国电影产业的,由于投融资渠道有限,印度的制片商只能向私人资本贷款,导致电影发行商和演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某些黑社会势力,水准大幅下降。{11}为了消除这些弊端,1999年开始,印度政府积极鼓励私人、国家银行以及有信誉的私人银行投资拍摄影片,颁布法规批准外国公司直接投资印度电影业。2001年印度又补充规定,外资比例可以高达100%,并且可以包括投资、生产、发行、公开放映等,同意在印度境内建设好莱坞的电影院和电影网线。

开放性的电影市场准入机制极大地促进了印度电影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2007年10月16日公布的《韩国、越南、印度电影立法考察报告》,印度电影年产量在2007年已经位列世界第一,每年电影产量为800~900部,包括34种不同民族语言的影片;每年进口300~400部电影,进口影片数量没有限制;一年总票房达40亿卢比~50亿卢比(折合人民币7亿元~8亿元),年增长率为15%~18%;综合年收入约为540亿卢比;电影从业人员达500万;全印度约有电影院1.2万,以传统单厅影院为主。{12}

(二)韩国电影行业的外资准入

韩国《电影法》最早制定于1962年,该法的主要目的不是振兴而是管制,因此在内容上主要体现为苛刻的资本准入条件、严格的内容审查体制等,与现行的中国电影管理制度极为相似。{13}20世纪80年代,在美韩自由贸易谈判的背景下,韩国被迫实行了一系列经济自由化的政策。1985年,美韩开始了第一轮电影谈判,韩国做出妥协,承诺开放电影市场。1986年,韩国《电影法》第六次修订,允许外国法人和分支机构在韩国开展经营活动,直接发行影片。{14}到1988年,外资在韩国有权利从事电影制作、发行,也可以开设电影院,在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几乎都畅通无阻。{15}自此,大量的美国电影制作公司和美国电影进入韩国市场。

为了扶植、振兴民族电影,应对主要来自于好莱坞的竞争压力,1997年,韩国以《电影振兴法》取代了《电影管理法》,该法于2001年、2002年、2005年作了三次局部修改。韩国振兴民族电影产业的做法不是关闭已经对外资开放的电影产业大门,而是通过设立电影振兴基金、明确影院对国产片的“义务上映制度”{16}、改变电影审查制度为电影分级制度、奖励电影出口等措施让本土电影市场更加自由化。电影摄制、发行和放映活动对内资和外资都等同开放,各个环节都无需经政府审批,只有开展电影摄制活动前应当告知电影振兴委员会,如不告知,其影片就无法分级以及放映。{17}韩国对电影产业愈加开放和自由化的政策产生了始料未及的积极效果,不仅振兴了韩国本土电影,还使其进入了通往国际化的道路。

(三)越南电影行业的外资准入

越南于2006年6月通过、2007年1月1日生效了《越南电影法》,对越南电影管理体制、电影生产、复制、销售、进出口、放映的市场准入和企业的设立、各类电影企业的权利义务,电影审查,电影档案管理等作了规定,同时规定了对违反该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在越南,从事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等行业,要经政府许可,国有和私人资本都可进入电影业。越南2007年加入WTO时,对外资进入电影产业也作出了承诺,允许外国机构和个人在有限制的前提下进入越南电影发行、放映业务,其中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该公司的总经理、经理须由越南公民担任。

从上文对印度、韩国和越南电影产业政策发展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使是立法最晚的越南,其电影产业对外资的开放程度也是高于中国的,而印度和韩国完全对外资开放的电影产业不仅没有为民族电影带来危机,反而促进了民族电影的振兴和发展。这三个国家中,韩国的经验对中国最具有借鉴意义,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和电影促进的需求与20世纪90年代的韩国极为相似。但是,对比我国的《电影促进法》和韩国的《电影振兴法》之后,我们发现,《电影促进法》名为促进但实为管制,其在外资准入、电影内容审查等方面的限制甚至比现行的《电影管理条例》更为严格。

一部电影的商业流转主要包括制作、发行、院线和影院四个环节,如果说制作主要是和艺术性、民族性相关联,剩下三个环节则更多地与市场和营销相联系。如果我们惧怕汹涌而入的外资会使竞争力相对较弱的本国电影制片公司和国产电影面临危机,我们最起码可以逐渐开放发行、院线和影院三个环节,如果能将境外资本用于国产电影的宣传发行,建立更为规范的院线机制,为观众提供更加舒适和高科技的观影效果,我国电影产业也会随之迅猛发展,才能真正起到促进电影行业发展的作用。因此,依次、逐步地开放影院、院线、发行和制作四个环节是与中国国情最相适应的电影产业境外资本准入机制。

注释:

①张婷婷:《2011美国观影人次创16年最低,好莱坞内销转出口》,载于《法制晚报》2012年1月30日。

②佘颖:《票房收入逾62亿?中国电影产业去年实现大步跨越》,载于《经济日报》2010年1月24日。

③数据来源于凤凰网,2011年1月7日发布,http://ent.ifeng.com/zz/detail_2011_01/07/4096276_0.shtml。

④曹滢、张汉青《影视产业亟待突破投融资“瓶颈”》,《经济参考报》2006年5月17日。

⑤自2003年以后,2004—2012年中央政府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又分别签署了九个《补充协议》,以逐步落实和补充完善CEPA。

⑥需要指出的是:2004年11月10日广电总局、商务部联合颁布的《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曾一度允许设立中外合资或合作电影制片公司,但该《暂行规定》很快被2005年7月6日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即《五部委意见》)所取代,该《意见》第4条禁止外商投资设立和经营电影制作公司。

⑦CEPA“内地向香港开放服务贸易的具体承诺”,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http://fta.mofcom.gov.cn/cepa/cepa_hk.shtml,访问时间2012年12月13日。

⑧参见CEPA附件五“关于服务提供者的定义及相关规定”。

⑨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2001年发布《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第5条。

⑩马军艳:《“分账大片”看院线》,载于《春城晚报》2012年12月1日。

{11}喻秋霞:《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电影业的体制创新及对外政策法规研究》,载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2}国家广电总局:《韩国、越南、印度电影立法考察报告》,http://www.jscz.gov.cn/pub/jscz/zcfg/zxfzdt/200910/t20091010_

9818.html。

{13}卞智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产业分析》,载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4}邹宇泽:《韩国电影配额制度简史:1945—2003》,第44页,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库。

{15}【韩】朴彦珍、胡中:《韩国电影审查、电影法及民族电影》,载于《电影艺术》2000年第4期。

{16}即每家影院一年内播放国产影片不得少于146天,目前已降低到73天,电视台播放国产影片也必须保证达到25%,以给国产电影创造生存空间。

{17}国家广电总局:《韩国、越南、印度电影立法考察报告》,http://www.jscz.gov.cn/pub/jscz/zcfg/zxfzdt/200910/t20091010_

9818.html。

参考文献:

[1]王凡.中外合拍片与中国电影全球化战略[J].当代电影,2012,(1).

[2]张燕.一“拍”渐“合”有融乃大——改革开放30年区域合作策略下的内地与香港合拍片[J].当代电影,2008,(11):63.

[3]【韩】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编著.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

Research on Issue of Access to Chinese Film Industry for Foreign Investment

Yang F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aw,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s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97, China)

Key words: film industry promotion; administration of films; foreign investment access; access for investment from Hong Kong, Macao or Taiwan

作者:杨帆

全球化背景电影产业管理论文 篇3:

论海外影视基地的产业之路与镜鉴价值

伴随着世界影视工业的逐步发展,影片生产的方式和所需要具备的条件,电影产业运作的主流模式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1893年,爱迪生在一栋由沥青纸包裹的房子里建立了最早的制片厂“黑色的玛利亚”(Black Maria),邀请杂技团演员、歌舞演员在摄像机前表演,批量生产出简陋的、只能让一名观众通过活动电影放映机(Kinetoscope)观看的影片。[1]到20世纪初,美国阳光明媚的西海岸洛杉矶郊外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导演大卫·格里菲斯被Biograph公司派遣,带着丽莲·吉许、玛丽·璧克馥等演员来西海岸找到一个小镇“好莱坞”拍电影,Biograph公司发现此地条件不错,于是,在回纽约前又陆续拍了好几部电影,渐渐越来越多的剧组来到好莱坞。1911年好莱坞第一家电影制片厂 ——内斯特影片公司创建,此后,许多电影公司纷纷在好莱坞落户,好莱坞成为大大小小众多制片厂的聚集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①。好莱坞八大制片厂在“制片厂制度”的鼎盛时期,几乎成为电影市场的垄断性力量,直到1948年派拉蒙判决,判定大制片厂垂直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电影发行和电影院放映的业务,从而改变了好莱坞的电影生产、发行和放映模式。“外包”业务和“卫星”公司开始出现,慢慢替代了大制片厂时期复杂的等级制度和分工制度,大大增强了行业的灵活性。因此,以项目制为核心,将产业链环节上的各个公司和从业者集结在一起的协同模式成为了电影运作的主流模式。在此背景下,过去的电影制片厂逐渐蜕变成了为电影项目提供场地和设备租赁及服务的主体,而在制片厂周围集结起了一大批独立的电影公司,开始逐渐形成了电影产业集群。[2]

从拍摄取景地到制片公司聚集地,再到产业集群地,国内外影视基地的发展大多都遵循了这一基本规律。我国最早的影视基地是1987年央视无锡影视基地,以影视拍摄服务为主兼具观光旅游的功能,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國的影视基地数量已超过千座,但除了横店影视城、象山影视城、中影怀柔基地等少数佼佼者外,大部分影视基地的运营状况不太理想。曾有研究数据显示,在已建成的影视基地中,有80%亏损,15%收支平衡,只有5%盈利[3],一些影视基地已然面临被淘汰的结局,而定位是全球化时代的好莱坞海外摄制基地和以新的全球电影生产中心为目标而打造的青岛的东方影都,目前也尚未收获预期的影响力,一些传统影视基地也进一步加大了摄影棚建设力度,如上海打造高科技影都的背景下老牌影视城车墩二期工程开启。显然,当下正值国内影视基地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考察国外影视基地的发展状况,更新发展理念,摸索未来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将通过几个国外知名影视产业基地案例来作进一步分析,分别是老牌大型的英国松林制片厂,与电视业联系紧密的美国The Lot Studios,以及新西兰的奥克兰影视产业基地。

一、国外知名影视产业基地案例分析

(一)英国松林制片厂Pinewood Studios

松林制片厂由英国企业家亚瑟·瑞克(J Arthur Rank)等人于1936年创办,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有很多的好莱坞大片以及英国本土电影在此拍摄。2001年松林制片厂与临近的谢伯顿制片厂合并,逐步发展为英国最大的电影制作基地和世界先进的电影制作中心。英国电影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国际电影制作项目在英国花费了21.7亿美元,而这其中大部分项目都是由松林制片厂及谢伯顿制片厂完成的。[4]目前松林制片厂和谢伯顿制片厂共拥有40多个不同规格的摄影棚,能够满足不同的拍摄需求,其中最大的用于拍摄007的摄影棚面积5430平方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超过5000平米的摄影棚。2005年其又建设了能容纳120万升水的水下摄影棚,是当时全球唯一的全天候大型水下电影拍摄设施。此外松林制片厂还拥有占地500亩的外景基地,包括多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极大地方便影视拍摄的选景工作。[5]

Pinewood Studios Group目前在全球拥有300多家独立企业,为电影、电视、视频游戏、广告和摄影行业提供专业知识,设备和支持。这些公司聚集在一起,为整个创意产业形成一个独特的集群和卓越中心,支持产业链上下游的产品生产,并且致力于打造了独一无二的片场历史与文化,最具标志性的就是以“007”命名的摄影棚,以及从詹姆斯邦德,星球大战和漫威宇宙到一系列屡获殊荣的电影制作。2018年松林制片厂摄影棚的使用率高达93%,全年收入8000万英镑,利润4200万英镑,利润率高达53%。[6]2014年,为了适应对影视拍摄日益大型化的趋势,松林制片厂开启了大规模的扩建计划,整个投资规模达到20亿英镑,新增10万平米的新设施,包括12间大型摄影棚。[7]2018年,谢伯顿制片厂也开启了投资5亿英镑的扩建工程,计划新建43000平方米的摄影棚,并新增其它配套设施。[8]

松林制片厂更将自己的发展模式进行复制,从2009年开始了国际扩张的步伐,目前Pinewood Studios Group在5个国家的7个地点,共有74个stages(摄影棚)超过100万平方英尺。松林的全球工作室网络②:

(二)美国The Lot Studios

The Lot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全方位服务制作基地,是西好莱坞的独特历史的一部分。最初由无声电影的制片人和导演杰西·D·汉普顿(Jesse D. Hampton)于1918年左右在圣莫尼卡大道和福尔摩沙大道的拐角处建造了一个简单的电影摄影棚,伴随长达100多年独特的好莱坞历史,The Lot一直担任数百个电影和电视节目的拍摄,前期制作和后期制作地点,是《罗宾汉》《西区故事》《现代启示录》《七宗罪》等著名电影的拍摄地。

20世纪20年代,玛丽·碧克馥(Mary Pickford)和她的丈夫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Douglas Fairbanks购买了Jesse Hampton Studios并建立了Pickford-Fairbanks Studios。1927年演变为联合艺术家工作室United Artists,一个以艺术家领导的组织,成员包括好莱坞演员查理·卓别林和导演DW格里菲斯,制作了数十部无声电影。费尔班克斯于1939年去世后,塞缪尔·戈德温(Samuel Goldwyn)竞标成功并于1955年将工作室更名为Samuel Goldwyn Studios。尽管所有权和运营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场大火给制片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但制片厂仍继续蓬勃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Goldwyn,Pickford和Chaplin去世后,20世纪80年代,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购买该物业,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用它来拍摄电视节目和电影,直至2000年,华纳兄弟公司将整个设施出售给私人投资者并命名为“The Lot”。像派拉蒙和华纳兄弟这样的大型制片公司可能能够负担大量的拍摄和制作设施,但是越来越多的小型公司也同样需要专业级的设施和设备,办公及后期制作空间,以及必需运营和管理,归属私人投资者后将其转变为完全独立的制作生产基地,制作公司就可以在不需要自己拥有大型工厂的情况下拍摄和制作电影或电视连续剧,目前The Lot Studios由CIM集团拥有并由Skye Partners管理。

The Lot Studios位于西好莱坞,交通便利,拥有近150,000平方英尺的摄影棚,7个影棚从8,120 到13,335平方英尺不等,除了提供音响舞台和制作办公室外,The Lot Studios还提供额外的设备,服务和设施,特色的多功能空间包括有近2万平方英尺的建筑工厂,为了增加The Lot的空间,投资者还计划新建了一座占地98,000平方英尺的建筑预计将于2020年完工。

The Lot Studios既拥有受到保护的历史建筑群,如始于20世纪30年代时期的编剧作家办公室,又有能够处理21的高科技需求的全新建筑和生产设施ST世纪多媒体制作。“旧建筑和新形式的媒体制作的混合令人惊讶地共生,虽然它的许多建筑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但是The Lot是一个现代化的电影制作设施,但它牢牢扎根于好莱坞历史。”[9]电视节目每天都在The Lot制片厂拍摄,录音棚和放映室从事电影的后期制作,奥普拉温弗瑞网络OWN(Oprah Winfrey Network)的总部在The Lot占据了大部分新建的建筑,并与互联网喜剧工作室“Funny or Die”共享空间。目前的租户之一还有一种相对较新的制作类型,为亚马逊等网络流媒体平台制作的以试验为重点的剧集。而著名的福尔摩沙集团(Formosa Group),一家由屡获殊荣的人才组成的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后期制作音响公司,为独立电影制片人和制片人提供服务,总计获得8次奥斯卡奖,11次BAFTA奖项,4次CAS奖项和42次MPSE Golden Reel奖项,在The Lot经营着一个世界级的混音设施。包含3个音棚,重新录制阶段和ADR阶段,和奥普拉温弗瑞网络OWN一样是The Lot Studios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

(三)奥克兰影视产业基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电影生产开始日益国际化,一些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纷纷出台优厚的电影产业促进政策,不断吸引“外逃制片”(Runaway production),影视基地开始进入全球化竞争时代。新西兰正是抓住了这一发展的契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吸引外来制片和国际合拍,随着《钢琴课》《纳尼亚》、“魔戒三部曲”在全球的风靡,新西兰也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制片基地。

奥克兰是新西兰最大的城市,新西兰1/3的人口居住于此,奥克兰也是新西兰电影产业的中心,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为全球电影制作和后期制作提供了高质量、低成本和有利的环境。根据奥克兰旅游活动和经济發展局官网数据显示,在奥克兰有超过7400人从事影视行业工作,1780家影视行业企业,53%的新西兰电影业企业在奥克兰,82%的国民收入来自电视节目和商业广告的制作,总收入24亿美元占全国电影业总收入的74%,生产及后期制作(NZD)收入10.2亿美元,广播电视收入12亿美元,游戏产业收入1.43亿美元(截至2016年3月),2015-2016年度获发电影许可证567张,并且新西兰是世界上游戏开发者比例最高的国家(440万人口中有550多名游戏开发者)。奥克兰影视产业资源丰富,主要影视制作基地均距离市中心和奥克兰机场30分钟车程左右,在设施类型、大小和功能方面提供了大量的选择,覆盖了影视制作的全部需求。

二、国外影视产业基地发展经验的初步探索

上述三个影视产业基地的案例各有特点与优势,英国松林制片厂作为一家老牌制片厂一直是世界最先进的电影拍摄基地并不断扩建和升级硬件设施以适应电影产业的发展,在品牌运营和管理上也是一流水准,始终保持在行业领先的地位;美国The Lot Studios虽然囿于土地的限制规模不能大幅度扩张,但来源自人才和领头企业的创新一直为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奥克兰的影视基地以新西兰国家影视行业整体发展为依托,集政策性和区域性的双重优势。学者们也通过对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土耳其等地的电影产业集群进行分析,总结了其中的一些成功要素,包括大部分的电影产业集群都是产生在人口很密集的都市或者环都市地区;需要有出色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条件;需要有大的、规模化的电影公司引领发展,尤为重要的是,需要当地公共政策的支持。[10]由此可见,集群(硬件)、人才(软件)和政策(环境)是推动影视产业基地发展的三个核心要素。

(一)打造产业集群,形成整体效应

伴随着电影生产结构的变化,影视基地从早期垂直整合的“制片厂”模式转向了更加灵活的“产业集群”模式。所谓产业集群,是指某一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制定标准的机构、产业公会等)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11]集群作为一种集成手段,是建立大量的生产和事件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所有元素连接成一个主体,鼓励部门间的合作,从而增加需求并增加每个元素的价值。

影视产业基地最初出现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因为以影片拍摄为主要内容的制作生产必须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比如出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便捷的交通,而真正形成影视产业集群,就必须有完善的硬件配套和充沛的人才供应,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互补,由社会组织和培训机构提供发展辅助,从而发挥出整体效应,形成优质的区域产业生态。位于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互补共生,而竞争性企业又能够为市场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以满足影视制作日趋多元化的需求。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能在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之下,不断集聚、升级和扩张,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和创新驱动,管理与时俱进

在制片厂时期,人才优势相对集中在大制片厂手里,即使大制片厂垄断模式逐渐被产业协作所替代,人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但行业从业人员仍然会向产业更为集中、更发达、更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和企业流动。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生产是以人才为核心的,大量合格的行业基础人才供应是影视产业基地平稳持续发展的保证,而一流优质的人才则通过不断创新驱动为行业基地的发展引领方向,创造机遇。

随着产业集群逐渐成为各国各地区影视产业发展的主流模式,产业链条上各个企业间多元协作合作共生的密切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集聚效益,在全球竞争的态势下也必然对影视基地的管理和运营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制定符合影视工业发展趋势和自身定位的战略规划,保持影视基地设备设施等各方面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还要吸引足够的影视项目入驻基地,提供全面高效又有针对性的服务,注重建设和打造影视基地的品牌和历史文化。一些现实案例也不断证明了人才创新驱动和与时俱进的管理思维在影视产业基地发展中所发挥关键性作用,尽管通过资本的大量投入可以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一流的硬件设施,并对成熟的运营模式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加以复制,但缺乏相应“软”件条件和整体环境便缺乏长足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成功的影视产业基地是很难一蹴而就打造的。

(三)政府政策激励,发展区域经济

影视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强有力的拉动作用,一些自然资源优异且原先缺乏支柱产业的地区,政府会更加重视影视产业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带动,不仅会出台激励政策来刺激影视产业发展,甚至还会将影视产业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新西兰政府正是抓住了好莱坞大片“外逃制片”的机遇,利用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推动了整个奥克兰影视产业集群的发生和发展,而英国老牌制片厂松林制片厂的几次扩张行动,背后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目前的英国电影税收优惠政策被認为是全球最透明、包容性强且可靠性高的电影扶持政策之一。不管是多大预算规模的影片,只要符合相关的文化测试①或合拍片标准,其在英国的花费部分(最高不超过总预算的80%),都可以申请25%的税收现金返还。[12]新西兰政府于2013年将大型预算电影制作补助金(LBSPG)和电影制作奖励基金(SPIF)合并为新西兰电影制作补助金(NZSPG),并由新西兰电影委员会代表文化和遗产部以及商业,创新和就业部管理。本地公司符合要求②的国际制作可以获得电影合格生产支出(QNZPE)20%的现金制作补助,如果能证明自己的生产将为新西兰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那么还可以额外提高5%。在此之前,大型预算电影制作补助金为所有国际制作提供了15%的补助。在扶植新西兰本土创作方面,制作关于新西兰的重大内容并符合相关资格标准,可以获得相当于制作成本40%的现金补助,最高为1500万新西兰元(即补助600万新西兰元),制作成本超过1500万新西兰元的项目可以申请额制作成本40%资助,最高不超过5,000万新西兰元,但要满足附加条件提供收益的一部分以进行再投资在屏幕领域,额外资助的上限为1400万新西兰元。因此,任何新西兰出品都能获得的上限为2,000万新西兰元的资助,电视和其他非功能性电影格式的资助也已从制作成本的20%增加到40%。③意大利的普利亚电影委员会Apulia Film Commission在2007年成立,它提供的电影基金吸引了许多电影作品与普利亚大区合作,已收到450多个视听作品,资助了300多个超过1600万欧元的项目,经济影响超过5200万欧元,在本地产生的经济影响超过1亿欧元。④委员会设立电影基金能够资助普利亚的电影制作,但获得资助的公司必须将至少20%的资金用于从当地供应商采购,电影委员会还建立了一个拥有800名专家和100家公司的数据库,制作公司来到这个地区可以从当地专家获得大部分服务,该委员会还开发了一种基于电影的旅游模式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结语:启示与思考

近年来,全球电影市场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而且受益于数字技术互联网的科技进步红利,全球影视产业似乎进入了发展的快速通道,但通过对国外代表性影视产业基地发展的历史考察后不难发现,一个成熟优质的影视产业基地必然会经历孵化、培育、成熟、扩张的发展过程,经验需要积累和吸收,更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找到适应本地发展的不同道路。

在对影视产业基地发展成功经验的各类研究总结之中,始终会出现集群(硬件)、人才(软件)和政策(环境)这三个核心要素,三要素间互为驱动,三位一体协同进化是促进影视产业不断良性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这三个要素的理解与应用还可以拓宽到更广泛的意义层面,看到其内部更为紧密的关联。比如,有学者在调查韩国首尔影视产业集群时用“共同进化”(co-evolution)的概念来帮助分析韩国影视行业的发展[13],20世纪90年代,国家放松管制和新自由主义改革推动了韩国电影和电视产业出口的激增,电影和电视制作的核心集中在首尔(人才、软件)而产业基地(硬件)分散在京畿道,2006年以来中央政府与影视产业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加剧又对韩国影视产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协同进化可能是我们解释和分析影视产业发展同时也是在面临产业发展问题时所需的重要思考角度,迫使我们更系统全面去看待影视产业的发展,解决影视产业基地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和难题。

参考文献:

[1]Harald Sack. America’s First Movie Studio – the Black Maria.(2014-02-01)[2020-04-15]http://scihi.org/edisons-black-maria/.

[2][5]彭侃,谈洁.产业集群视野下的中国影视基地发展研究[ J ].当代电影.2019(08):67-71,67-71.

[3]素淡.影视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切莫忽悠[N].中国文化报.2014-1-27(6).

[4]Robert Mitchell. Pinewood’s Shepperton Studios Submits Plans for $640 Million Expansion. Variety, (2018-08-21) [2020-04-15] https://variety.com/.

[6]Pinewood Studios. Pinewood Group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Year 2017/18 Results, [2020-04-15]https://www.pinewoodgroup.com/.

[7]Nick Fletcher.  Pinewood-Shepperton boosted by go-ahead for ?200m expansion, The Guardian,(2014-06-19)[2019-03-06] https://www.theguardian.com/.

[8]Robert Mitchell. Pinewood’s Shepperton Studios Submits Plans for $640 Million Expansion. Variety, (2018-08-21) [2020-04-15] https://variety.com/.

[9]Nate Berg .The Fantasy of Film Behind a Long Beige Wall. the Summer issue of West Hollywood Magazine, (2016-06-22)[2020-04-15]https://www.wehoville.com/2016/06/22/the-lot-fantasy-of-film-behind-a-beige-wall/.

[10]Abelardo Medel. Britta Gossel. Film industry clusters: a strategy for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ustral Communication, Vol.4.2015(1):65-81.

[11]Michae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12]Alana Foster. UK records ?3.1bn film and TV production spend in 2018,(2019-02-05)[2019-03-05]https://www.ibc.org/production.

[13]Su-Hyun Berg. Creative Cluster Evolution: The Case of the Film and TV Industries in Seoul, South Korea. in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3(10):1-16·May 2014.

作者:谈洁

上一篇:司法公正制度性缺陷研究论文下一篇:新型金融创新城镇化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