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想动画专业论文

2022-04-20

摘要:课程思政从本质上来说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从融合的路径上来讲,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达到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在医学类的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更是关系到学生专业素质和对医学专业认知状态的关键教育环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文思想动画专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文思想动画专业论文 篇1: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

[摘 要] 双语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新途径。本文论述了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在地方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双语教学

基金项目: 安康学院2008年双语课程建设项目;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项目(项目编号:AYQDRW200801)。

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 概念起源于美国,是指运用母语以及一门外语同时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是指非外语专业使用外语(主要是英语)和汉语讲授专业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与发展,双语人才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探索崭新的双语人才培养模式,双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课题,日益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按照传统观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一个涵盖了政治学、教育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囊括领域也很广。考虑到当今社会的多层次性和学生的多元性[2],传统的观点和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新和改革也势在必行。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迫切需要创新和改革,开放的、国际化的社会也需要大批双语人才。双语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有着显著成效。双语教学融合东西方思想文化之精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封闭性,走向开放,从而为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借鉴双语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学大有可为。[3]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有些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提出了质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仅仅是“中国特色”的课程,没有必要采用双语教学。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中国特色,但却不是中国的专利,实际上每个国家都有类似的思想政治课程,只是称谓不同而已,像美、日、英等发达国家不但有思想道德教育,而且搞得很有成效,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加强对国外政治课相关内容的涉猎对改善大学生对学习政治理论课之必要性的认同程度尤为重要。

当然,由于经费、师资、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地方高校在推行双语教学方面与重点高校相比,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考验,但是这和双语教学带来的丰硕成果相比,算不了什么。相反,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地方高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为双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从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的,此前经过两年的大学公共英语学习和训练,大部分学生按要求已掌握了约5000个英语词汇,能阅读一般英语文体并能够进行必要的会话,而且不少学生通过了国家四级、六级考试,已具备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其次,学生通过“两课”的学习,对所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词汇也有了一定的认知。这为在地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双语教学改革创造了外语水平和知识结构两方面的有利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措施

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质量,地方院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相关的实施办法来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突破,完成思想性学科与英语教学的巧妙结合。

1.明确教学定位

在高等学校中,双语教学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1)采用外文教材,直接用外文讲授;(2)采用外文教材,教师采用外文与汉语交错讲授;(3)采用中文或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关键知识点及章节英语讲授或标注。[5]地方高校与重点大学相比,在师资力量、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学术水平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地方院校在双语教学的起始阶段,应尽量采用汉语为主、外文交错讲授的教学模式,即围绕“思想道德”专业教学,适当地穿插英语教学,用双语更好地为思想道德教学服务。

2.完善教材及资源配置

为了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地方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培养方案有针对地对相关双语教材进行改编和修订,使其更适合地方院校的课程需要,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同时增加双语教学课的学时,以保证双语教学质量。把好教材关,即所选中英文教材、材料要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难度适当,易于理解;既要有教育意义,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此外引进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参考书、习题库、音像等资料,使教师与学生的图书和数字资源丰富化,辅助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双语教学。

3.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为克服学生在双语学习中,由于课程难度大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厌倦等情绪,教师首先要通过事实引证引导学生,使学生建立起能学好它的信心;同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变压力为动力。尝试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具体做法有:(1) 电子课件及课堂板书适当英文化。教学内容中的大小标题尽量用英文表述,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每章节中的理论要点;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2) 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辅助于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影像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可以大大提高课堂信息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3) 多种教学方式并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辩论、演讲、讨论和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自己主动用双语进行表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能力。(4) 特别注重案例教学。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状况,教师将搜集英文素材的案例来开展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往往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健全双语教学评价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的备课工作量很大,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双语教学,形成双语教学的良好氛围,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另外,地方高校应根据学校双语教学的总体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校内培训和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强化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结 语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的国际融合是大势所趋。双语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确立新的思想观念、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以及增强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双语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一定要结合本学校特色,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的放矢。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改革措施,希望能为各地方高校开展各类课程的双语教学提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实验与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3):84~86.

[2]何家理.高师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6:123~124.

[3]金一粟,林丹,满瑞林.高校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134~135.

[4]许修宏,马广鹏.浅谈高等院校双语教学[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83~85.

[5]袁飞,张成山,高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式双语教学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14~116.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 陕西安康

作者:姚茉莉

人文思想动画专业论文 篇2:

混合式教学实践中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

摘  要:课程思政从本质上来说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从融合的路径上来讲,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达到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在医学类的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更是关系到学生专业素质和对医学专业认知状态的关键教育环节。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中应用综合性的资源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适宜性。研究发现,在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中,需要把握好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从基础教学阶段的优化和完善、常规课程教学的思政建设以及先进教学技术与平台融入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实践的组织实施,最终达到依托人体解剖学课程,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引领的目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线上教学

课程思政建设强调将多种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依托专业课程教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的目标。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价值和学习目标有更加充分的认知,也有利于学生通过思想上的转变和优化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实现个人成长,最终实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宏观目标。

一、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应用的意义

(一)符合两者的基本特征要求

课程思政对综合性教学资源和工具的应用有非常具体的强调要求,强调在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应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为基本目标,充分利用多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和素材达到课程教学的宏观目标。这不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性和内涵深刻性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环境下基于专业课程教学达到思想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而高校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中,应关注多方面教学资源教学素材以及教学形式的全方位混合,强调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求,酌情实现多方面素材和资源的自由组合,运用混合型的教学模式,为最终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助力[1]。

(二)符合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人体解剖课程作为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专业课程,在教学引导过程中,必然需要教师引入一部分以人文关怀或人道主义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内容。在医学课程的内容体系中,人体解剖学属于对综合性和专业性要求都非常高的一门课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开展的各个环节都依托专业理论的系统支持,重视学生实践课程的教学开展。在教学组织方式上,由于解剖学课程的特殊性,具体的教学资源和工具的应用也需要结合高校方面的客观条件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搭配,这也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运行状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2]。课程思政方面,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对医学生的思想认知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态度有非常高的要求的课程,教师更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思想上的引导和教育,为学生正确认知这门课程的学习价值提供帮助。只有教师从思想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最终的课程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根本性提升。

(三)符合立德树人的宏观教学要求

立德树人的宏观背景下,对学生的综合实践学习能力以及思想认知状态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而言,在立德树人的宏观背景下,要求教师同步重视专业课程教学以及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与引导,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思政教育与常规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意义。学生只有首先从思想上对专业课程教学的价值和学习思路有了充分的认知和规划,才能确保立德树人背景下的融合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基于人体解剖课程的特殊性,更需要教师结合课程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向学生进行宣讲,确保学生在正式参与相关课程教学之前,就对人体解剖学课程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知。学生主观上摆正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这也是最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二、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与解剖学课程的融合

虽然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要实现一定程度的转变,但在人体解剖学课程中,基于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教师若在个人的思想认知和教学思路方面存在问题,那么在具体的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实践维度的问题。在常规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对解剖学课程的认知都是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出发。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该课程的目标也多集中在学生解剖学理论的课程学习效果以及实践能力两方面。这不仅是由于解剖学课程有非常高的客观难度以及大量的学习任务,更是由于解剖学课程的实践教育工作开展在具体落实上也会存在一些客观困难。在完成基本课程教学任务都存在一定困难的情况下,如果教师对思想层面的教育和引导在重视程度上就显示出一定的不足,即课程思政在具体落实中与这门课程结合的紧密度也会同样显示出一定不足,这不利于学生对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学习价值和学习目标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最终必然会影响整体的课程教学效果。基于此,教师应当首先从自身出发,认识到人体解剖学在生命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意识到从思想上实现学生状态的转变对于这门课程最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从而转变对教学工作开展的态度,积极将思想政治方面的元素和内容与常规的人体解剖学课程内容进行融合[3]。

(二)教师应当注重总结和分析,找准融合教学的切入点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是现阶段教育工作开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两者的融合教学在具体实践的维度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只有找到了科学的切入点,运用合理的方式实现两者的融合教学,才能最终为取得更好的教育引导效果提供保障。对教师来说,前期做好教学工作开展的整体规划与分析,也能够确保最终的实践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状态。对教学组织規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可在前期规划阶段及时发现,避免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推进造成不利影响。人体解剖学课程的专业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这门课程的融合在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切实发挥思想方面的引导与教育对于这门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更需要教师在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注重对人体解剖学课程基本结构的分析以及对不同课程内容之间逻辑关系的明确。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找到能够与课程良好融合的思政内容,从而确保课程思政在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实践中获得预期的良好效果。为了更进一步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教师还可以通过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依托学生的主观意愿和思路对两者融合的教育教学提供指导,以便在融合教学的过程中选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和融合形式,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保障[4]。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应当应用多元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技术

运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教学组织方式、具备技术支持,是混合教学模式最终取得良好实践效果的前提条件。基于混合教学模式所应用的资源条件和技术的多元性,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的课程教学需求,做好多方面资源和条件的融合应用,确保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具体落实的环节,发挥出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的作用。在对教学资源和技术进行应用时,教师也应当注重从多种不同类型的技术和资源中选取更加具有适宜性和有效性的资源条件,只有选择了科学的技术和思路方法,并将其融入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中,课程效果才能得到保障和提升。具体来说,为了给人体解剖学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好的资源与技术保障,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背景下,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主观需求以及解剖课程的具体教学任务,通过积极融入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中的资源与素材,达到提升课程教学整体质量水平的效果。这也是体现出课程教学创新性的主要方式。教师应当从自身出发,积极学习先进教学工具和技术的应用方法,以便在与思想政治方面课程进行融合时取得更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三、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基础课程教学阶段的质量

常规课程教学阶段的教育引导对学生扎实理论知识、巩固课程学习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体解剖课程本身就存在难度较大、学习理解复杂性较高的特征。因此,更需要教师首先从基础的专业课程出发,对这门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明确传统课程教学内容背景下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通过优化基础层面课程教学的质量,为两方面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打下基础。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在人体解剖学的课程内容体系中,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在首次开展理论课教学时应当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基于人体解剖学的特殊性以及其与人类生命科学的紧密关系,首次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后续课程长期教学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态度。因此,教师应当从基础的启蒙课程出发,完成对课程教学质量和内容的完善与优化,促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正确且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打下基础。教师在讲解我国解剖词汇的出处时,可结合相关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与之匹配的人体解剖绘图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解剖学并不是一门新兴学科,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阶段中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当学生认识到解剖学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状态,教师可从我国医疗技术和条件发展以及医学专业人才的思想先进性角度向学生进行讲解和渗透,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5]。在理论知识的体系中,除了我国的解剖学历史讲解外,在配合进行国外相关解剖学发展史的讲解时,教师应当从国外研究学者的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出发,向学生进行引导和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解剖学的发展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从而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崇敬感,这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课程学习中,以端正且积极的态度投入具体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在首次实践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学生需要近距离接触人体标本,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恐惧心理或紧张心理,还有部分学生可能由于自身对解剖学的价值和意义缺乏了解,在课程教学中缺乏重视。基于此,教师更应当在首次实践课程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辅助学生认识到遗体捐献者及其家属内心的伟大奉献精神和大爱,随后再进入实验室开展正式的实践教学。有了人文性更强的思想引领过程,学生对实践课程的意义就会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对生命的感受也会因此更加深刻,最终激发出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状态。

(二)提升常规课程教学过程的质量水平

在常规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结合相应的切入点,巧妙融入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人体解剖学的内容虽然与生命科学和人体本身息息相关,但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部分知识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这时更需要通过思想引领,从思政教育的维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其在学习解剖知识的同时能够联系到更广泛的在实践应用中与之紧密相关的领域,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必要时,教师还可引入一些器官捐献或角膜捐献的实际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整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解剖学与人类生命状态延续的紧密关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丰富整体的课程教学过程,教师还可以引入视频资源或动画资源,对解剖学中部分课程内容的操作流程进行展示,同步借助视频完成课程教学过程的讲解。当学生借助具体案例对解剖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后,其对生命的感恩情怀以及作为医护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能够被有效激发,这就达到了基于常规的课程教学提升学生思想认知水平状态的目标。对学生来说,以思想引领实践、从实践回归到思想认知,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时需要达到的根本性目标[6]。

(三)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

先进技术与方法的融入应用,本身就能够从侧面体现出教师在教学思路组织实施中的创新性。尤其是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融合而言,在新的教学要求下,相应的教学引导技术和方法也必然需要改善和优化。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先进技术的融入也能够促使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得到转变。对学生来说,这是激发其主观上学习相关课程的兴趣,使其更加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科学途径。本研究所探讨的先进技术方法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是指教学过程的开展需要将常规的课程教学模式与线上教学模式这一更具先进性的教学模式实现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可为取得更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提供帮助。具体来说,教师可积极应用线上教学模式相关的教学工具和系统,以慕课系统为代表,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可利用spoc课程系统开展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工作,利用系统和平台中的视频资源以及与常规课程教学衔接的实践作业模块,实现在线上系统内对学生开展教学的目标。教师在应用这些教学工具和系统开展课程教学时,应当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向学生强调人体解剖学的课程与其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从按时吃早餐这一简单的行为习惯入手,通过医学专业的系统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按时吃早餐对人体保持健康状态的重要影响,并且从人体循环系统以及器官运行状态的角度向学生讲解不按时吃早餐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教师可用线上教学模式中的视频资源和相关平台,对不按时吃早餐后人体循环系统发生的变化进行演示,用更加生动且全面的方式完成相关课程教学的实践部分。当学生从思想上对相关课程的实践学习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其参与相关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更加充分的激发。除了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开展课程教学外,教师还可以从实际出发,重视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的衔接和融合应用,一方面,基于线下教学模式完成理论知识部分的辅助教学,另一方面,依托线上系统对部分课堂教学环境内部的实践课程进行教育和引导,全方位发挥出先进教学系统和技术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丹丹,李丽,房俊楠,等. 高职高专人体解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实践[J]. 解剖学杂志,2020,43(06):77-79.

[2] 陈学秋,赵微,唐柱生,等. 基于雨课堂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J]. 解剖学杂志,2019(01):98-100.

[3] 王大亮. 立德树人德医双馨——课程思政在医学类通识课的应用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20(Z1):68-73.

[4] 朱光婷. 基于慕课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究[J]. 教育评论,2019(07):133-138.

[5] 聂政,苏炳银. 解剖学教学环境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设[J]. 解剖学杂志,2019,42(01):110-111.

[6] 刘建,丁九阳,孔毅,等. 基于移动环境下交互式教与学新模式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解剖学杂志,2020(02):153-155.

(责任编辑:莫唯然)

作者:黄俊

人文思想动画专业论文 篇3:

务实为本 突破传统

2015年6月8日,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下村氏针对国立大学提出了《关于国立大学法人等的组织以及业务内容再评价》提议,提议中的冲击性内容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质疑。这个冲击性的内容就是取消国立大学中部分培养教师和人文社会科学系的本科专业,设立更适合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有传言甚至说以此为起点,国立大学中的教育学部和文学部将会消失。(学部在日语中指的是本科阶段的教育)

改革的前世今生

此次关于国立大学改革和重组的建议虽然非常唐突,但围绕国立大学改革的争议却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国立大学法人化”的做法就为这次的改革埋下了伏笔。国立大学法人化后,大学的行政组织发生了变更,大学的运营和收支不再由国家大包大揽,而是由各个学校自主运行,与此同时政府对于国立大学的财政支出实行缩减也作为行政改革的环节开始实施。从2004年开始,每年对于国立大学的财政支出实行1%的缩减,到2015年,财政预算已经缩减了12%。为了达到经济效率最优化,国立大学法人化后又对国立大学进行了再编整合,101所国立大学减少到了86所,在这样的背景下,更进一步提升国立大学的经营效率成了不可避免的诉求。

出于提升经营效率的需要,就要求大学必须增加资金预算,同时减少资金开支,二者缺一不可,而培养教师和人文社会科学系这两个专业却与此要求相背离。众所周知,文科专业不像理工科专业那样容易争取到企业的研究经费,并且文科类教师的研究领域繁复庞杂,研究经费需求更多,所以这样的专业在大学里可以说是经营不善。

另一方面,法人化以后,对于国立大学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这也是因为日本经历上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之后,经济状况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社会对于大学的要求是能培养出可以领导社会经济发展,创建优秀企业的人才,推进大学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改革也可以说是全日本的呼声,这不仅包括国立大学。从这种趋势来看,大学加大对理工科专业的投入势在必行,日本文部科学省对于国立大学的改革方案提议中,也要求其必须将培养理工科专业方面的人才放在重中之重。与理工科专业相比,文科专业的教育和研究花费时间更长,也很难出研究成果,并且这种研究成果与经济社会的要求也不相匹配,所以很多文科专业被认为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除此以外,近年来,日本教育已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着以专门培养某种技能为主的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的兴起,高中毕业之后进入大学学习已不是学生的唯一选择。与社会经济需要相背离、不适合就业的部分文科类专业也进入了招生难的困境,这也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文科类专业在大学的运营和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部分文科类专业在国立大学中所处的位置非常尴尬,所以此次文部省关于文科专业改革的提议虽然引起了轩然大波,可也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结果。尽管这样的改革提议遭到了很多文科类老师以及部分社会人士的不满和批判,但面对社会大环境对国立大学的期待及国立大学自身的发展和运营,针对文科类专业的改革和重组已不可避免。

不破不立

关于国立大学文科类专业的改革和重组提议在日本社会引发了很大的争论,和所有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一样,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如此众口难调,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国立大学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是日本最早开设的高等教育学府,因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国立大学在日本的大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014年全球大学QS综合排名中,日本进入全球前100名的5所大学都是国立大学,再加上低廉的学费以及相对灵活的入学制度,近年来日本国立大学的硕士预科高端申请在中国留学生中非常有人气。尤其是对于大学在中国学习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之后去日本留学,换一个比较实用的专业同时再加强一下语言学习是非常理想的选择。但在国立大学中“换一个比较实用的专业”是非常难以达成的愿望,这就得从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国立大学文科专业设置说起。

日本国立大学中关于文科专业的设置一般分为教育学、人文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像近年来在中国非常热门的商科、影视编导、大众传媒、动画设计类专业在国立大学中几乎没有设立。经济学和法学因其较高的基础专业知识要求,几乎将所有日语专业出身的申请者挡在了门外,偶尔也有申请成功者不过是凤毛麟角。作为文科生,日语专业出身的学生大部分只能申请教育类或者人文社会学类这种相对比较容易入门的专业。但在国立大学中,这两类专业的设置虽然广泛,却令学生经常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日本的硕士预科申请制度是导师决定制,也就是在申请中只要老师同意指导学生,办理简单的申请材料之后就能顺利入学,而老师接收学生的前提是学生想学习的专业以及愿意从事的研究领域必须与老师保持一致,并要针对导师的研究内容写出一份满意的研究计划书。令学生感觉无从下手的就是文科类老师的研究领域往往都非常偏僻和冷门,同一专业,不同老师的研究领域差别也很大,并且这些专业大部分确实都不具备实用性。

此次改革,如果只是简单粗暴的撤销部分国立大学的教育类和人文社会科类专业,这将预示着很多国立大学会不断压缩文科类学生的招生人数,那对于很多文科留学生来说,成功入学国立大学的难度会增大;但如果能在不动摇人文根本的基础上,对那些无力承担文科类专业研究的人员成本和研究经费的学校,可以撤销这类专业的设置,支持其大力发展强势擅长的专业。但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综合类大学,可以适当撤销一些太过冷门偏僻的专业,重新整合教学资源,设立一些相对实用的专业,这对于文科类专业的留学生来说就是福音。笔者比较倾向于后者,对于那些有能力兼顾人文和理工综合发展的大学,就应该整合优质的教师资源和研究成果,为各类专业出身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提升平台。单纯培养专而优的人才并不是大学唯一的目标,如果可能的话也应该从人文素养方面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精神,实践力和思考力同时具备这才是大学的培养目标。所以我认为人文社会科类专业在大学教育中也肩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希望日本国立大学这棵大树,借着此次文科类专业改革重组的东风,可以进行重新整合再编教育资源,能够大刀阔斧砍掉腐朽老迈的枝杈,重新焕发活力,在日本的高等教育中继续起好领头羊的作用。

酒香不怕巷子深

此次改革的提议,也将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日本国立大学推上了热议的浪潮。提起日本的名门大学,估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闻名假迩的早稻田大学,其实不然,在日本国内大学的综合排名中,大名鼎鼎的早稻田大学可能连前十都排不进去,而占据排行榜前十名的大学中有九所大学是国立大学,另一所是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从日本最北边的北海道到最南边的九州地区都设立有国立大学,地区分布均衡也是国立大学的特点之一。2014年,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大阪大学、东北大学总共五所国立大学进入了全球前100名大学排行榜,另外在留学生中非常有人气的名古屋大学、九州大学、北海道大学、筑波大学等国立大学也在排行榜中占有一席之位。

因为日本大学及研究生院的选拔方式,不管报考日本的国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不管学生想就读日文授课的本科还是硕士,所有入学考试都必须在日本本土完成。选择去日本就读本科的学生都必须先去日本的语言学校过渡一下,但对于有一定日语能力的大学应届生或者毕业生来说,想去日本攻读硕士学位,最好的选择就是先去国立大学读硕士预科课程。而这个硕士预科制度所有国立大学基本都开设,但在私立大学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学校设置。因此近年来日本国立大学的硕士预科高端申请在中国留学生中非常受青睐。

作为支撑日本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国立大学中的很多强势理工科专业自不必说,前面提到的几所大学除了东京工业大学是纯理工科大学以外,其他都是综合类的大学,这些大学能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在全球大学排行榜中占有一席之位并不单单因为强势的理工科,也是因为其在教育学、人文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文科类专业领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东京大学的政治经济学、京都大学的教育学、东北大学的人文社会学、大阪大学的国际政策专业、名古屋大学的法学、北海道大学的国际广报传媒、筑波大学的教育学和哲学等文科类专业在日本也非常有名。除了这些综合排名高的大学以外,国立大学中也有许多专业排名强势的大学,比如一桥大学的商科、神户大学和横滨国立大学的经营学专业在日本国内的排名也非常靠前。另外,国立大学中也有非常有名的女子大学,比如位于东京都的御茶水女子大学,号称女子大学中的“东京大学”,在过去都是以接收贵族门阀的千金小姐为主,这也是一所以文科类专业为主的大学,因其浓厚的历史底蕴及自由的学术氛围受到了大量女性留学生的青睐。

与私立大学和专门学校注重实践力和就业率不同,日本的国立大学更重视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且大部分的国立大学都设有独具特色的强势专业,并在这个领域拥有排名靠前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于从事文科类专业研究的教授来说,要在学术研究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势必要另辟蹊径、剑走偏锋,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国立大学的文科类专业设置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生僻和冷门。因此,对于那些想选择就读国立大学文科类专业的留学生来说,一定要提前做好从事繁复辛苦的学术研究的准备。

以不变应万变

因为日本教育制度的原因,能够在中国直接报考申请日本国立大学的学生都是打算去攻读硕士学位的大学应届生或者毕业生。此次日本国立大学文科类专业的改革和重组提议对于那些立志于就读国立大学文科类专业的留学生来说,确实会产生一些影响。比如申请难度和竞争压力会增大,老师的要求也会相应的提高,即便侥幸入学,能否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等都是学生和家长的担忧所在。这些担忧确实是人之常情,但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因为不管是在改革前还是在改革后,教授选择是否指导学生的标准永远都取决于学生本人的硬实力,流畅的语言交流能力、优秀的专业学习成绩、谦逊的学习态度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具备这些素质的优质学生不管在何时都会受到老师的欢迎。

因此,对于那些打算报考国立大学文科类的留学生来说,提前开始留学规划是最正确的选择。在通过语言学习难关的前提下,要对自己的专业成绩、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1.大学的专业学习成绩如何,更努力一点的情况下是否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进入更高一级的学府更一流的大学深造时可以迅速适应严苛的学习环境;2.对于新的专业知识是否能很快融会贯通,即便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是否也能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对于大部分文科生来说进入日本国立大学学习就意味着跨专业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控力就尤为重要;3.面对新的语言环境或者压力骤增的学习氛围,是否能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之中,留学之路也是一条异文化适应之路,出国留学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是在适应所在国家的文化。

除此以外,还需要考虑的就是自己赴日留学的目的及通过这样的经历最想获得的是什么。对于大部分的文科类学生来说,出国留学学习一门专业技能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其实已经是非常不现实的想法,文科毕竟是专业领域宽泛的学科,我们在其中能获得的就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学会用多角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不让自己的思维固化,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保持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尤其是对于那些选择进入日本国立大学就读的文科留学生来说,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学术研究,我们需要为自己规划的是如何充实有序的完成硕士阶段的专业学术研究,提前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以最快的速度去适应日本国立大学的教育制度和学术研究环境。

提前规划、提前准备、充分的心理建设和思想准备,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日本国立大学文科专业的学习,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这样的留学道路是否适合自己。所以在这里我想对选择去日本国立大学就读的文科生说一句,“不要轻易地做决定,在下决定之前先问自己是否适合,只有适合我们才能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好,也只有适合我们才能在这条路上有成绩有建树。”

作者:冀京凡

上一篇:中医治疗小儿厌食论文下一篇:孩子懒惰原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