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教育对于完善个人人格、培育人文校园、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感恩教育在强化人文校园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就如何开展感恩教育进行了重点探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人文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文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人文校园建设的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高校人文校园建设的现状,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高校人文校园建设,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这四个方面内容全面引领高校人文校园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人文校园 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徐明星(1985— ),女,河南驻马店人,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建东(1972— ),男,江苏苏州人,上海理工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学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设富有特色的人文校园,是现代教育下学校的崇高使命,也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

一、当前高校人文校园建设的状况

1.历史原因造成人文校园建设的先天不足

我国自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以来,基本上都是按学科类设置院校,文理工分校,文理工分院。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基本上服务于乃至服从于市场经济,按市场需要来决定高校发展和学科建设,按市场需要来设计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如此这般的教育理念,成为当今部分高校师生存在的“功利思想过重”的根源。[1]

2.受市场经济冲击,社会急功近利思想和物质利益强化观念使得校园人文建设的缺乏

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促使学校与社会的相互开放,学校与社会有了更多交往。[2]受市场经济冲击,社会上的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影响着校园里学生的思想,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膨胀,只重视和强调对自我需要和利益的满足,不重视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应贡献的义务和责任,对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有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使得校园人文建设的缺乏。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人文校园建设的路径选择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夯实高校校园人文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我国当代的大学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高校人文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把它具体到高校人文校园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加强理论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造就一批精干的社会科学队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到“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学生头脑”三个环节,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通过“三进”的途径更好地充实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3]

2.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高校人文校园建设的基本目标

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高校在进行人文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在国家和学校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以形成和谐良好的校风,养成求真务实的教风,加强求真创新的学风。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握高校人文校园建设的精髓

要把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人文校园的建设中就要求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广泛开展校园和适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要大力发扬学生的历史人文气息,增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开设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讲座和活动,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日活动。

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高校人文校园建设的道德基础

胡锦涛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贯穿于、渗透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并且保证其和谐发展的灵魂性、本质性的东西揭示了出来”,[5]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应该倡导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高校建设人文校园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结束语

总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人文校园建设的全过程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高校发展的需要。这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将其四个方面的内容融汇贯通,全面渗透,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面引领高校人文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彭燕凌. 当前高校在人文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5)

[2] 陈佳虹,周琴,潘飞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6期.

[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功能研究[D].[硕士论文].江苏:苏州大学,2009.4.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06-13

[5] 赵存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7(1)

作者:徐明星 李建东

人文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浅议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摘要]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教育对于完善个人人格、培育人文校园、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感恩教育在强化人文校园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就如何开展感恩教育进行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教育 人文精神

一、感恩文化有着与时俱进的深刻内涵

感恩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中源远流长。“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和“知恩图报”的训条古已有之,《诗经》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之说;文人墨客有“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佳句;民间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谚语及“衔环结草”的故事。这些都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感恩文化可以理解为一种集体观念、一股团队精神、一颗爱人之心、一份对他人的尊重。心存感恩,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进而激发广大大学生潜在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懂得感恩是幸福的源泉,是健康心理的基石,是人品高尚的表现,是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感恩教育对培育校园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价值取向,其本质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规范、指导并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文精神的特点一是追求善和美,二是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换言之,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健全人格,造福人类,求善求美。健康祥和的人文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有良好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经过感恩教育的情感唤醒过程,把感恩教育引入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融化校园中众多不和谐的价值观、人生观,促使校园人文精神的培育事业事半功倍。

1.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淡薄、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都是表面现象,其根本原因是缺少道德修养和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生活教育,是教育者在特定或特殊的情感情景下,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教师要通过教育引导和点拨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感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自觉地修身、修养、修己,心怀感恩,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使感恩成为做人的基本准则。

2.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是指导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因和导向素质,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感恩是传统美德,是善的行为,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感恩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感知,引导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性情感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3.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面对人生,有助于大学生心胸宽广,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增强社会责任感,推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提高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感恩意识的养成和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加强和提高,构建人文校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应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还要与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相结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感恩教育。

1.完善道德考核标准体系,将感恩规范化。制定必要的规章和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引导和推进大学生感恩意识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可以在制订《大学生手册》、《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院训、班规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中引入如“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爱护公共财物、关爱他人、孝敬父母、爱护环境、知恩图报”等以感恩为内容的有关条文,对表现突出同学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树立感恩典范,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实施感恩行为。

2.开展感恩教育课程,深化感恩意识。高校应充分利用“两课”阵地,联系愛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深刻挖掘和弘扬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增加和渗透感恩教育的新内容,使大学生认识到:知恩图报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底线。作为今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个体,树立较高的感恩意识,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 的基本要求。

3.开展感恩实践教育,将感恩融入生活。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高等院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必要通过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大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当前各个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就是感恩教育的有益尝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调研、科技支农、挂职锻炼、绿色保护、爱心支教、文化下乡、法律援助、回访母校、勤工助学、专业研究、兼职创业、红色教育等社会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锻炼中,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在社会实践的体验中,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实践感恩,促使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内化的品质。

4.“正人必先正己”,教师队伍应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与学生接触密切,易于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其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身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教育,它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因此,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的表率作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强调德育的情感关怀和感情移入,自身要常怀感恩之心,并将感恩升华为立足本职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注重沟通与交流,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5.在助学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近年来,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和数量逐年增大。助学机制,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困难补助、助学金、各种助学性质的奖学金等,使得广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享受到助学恩惠。因而,高校教师应善于利用日常的助学工作,适时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点拨、唤起学生们的感恩之心。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种种资助政策都是党和国家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的关心和关爱,这种恩情,没齿难忘。此外,还要时刻提醒学生,读书在校的每一天,父母亲人正节衣缩食地供他们上大学,老师们正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成才,学校财政正在最大限度上扶持着他们,这都是恩情。教师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他们的大学,是周围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成就,他们应当感恩。学成后,他们应当图报。

6.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氛围,构建人文校园。校园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所蕴涵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文化因素引导和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高度重视校园文化载体和阵地的建设与引导,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与管理,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园报栏以及班级小黑板等宣传阵地,挖掘感恩典型事迹和感恩人物,教育学生了解感恩、自觉感恩,最终达到将感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占乔,兰颖松,李科一.论感恩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J].探索,2008(3).

[2]胡虹霞.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作者:乔学琴 任 霞

人文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①

摘 要:大学,是实现学生高尚人格、独特思想以及正确价值观形成与建立的重要阶段。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緊密联系的,其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通过高校校园文化体现出来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说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很到位。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讨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 高校 价值观

随着国际合作的日益密切,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取向也愈发凸显。高校作为思想和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载体,承担着为祖国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为了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必须要求高校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重要的地位,同时积极的营造和建设高校校园文化。

1 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1 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1)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泛指校园内的一切,比如学术水平及其成果;校园内部的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的建设以及校风校纪等各方面。狭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在被称为“小社会”的大学校园这个组织范围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创造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生活状态等的总和。(2)校园文化的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能够在大学生身上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同时也能反映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反映科技变革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内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高校校园不仅能够传播优秀的历史文化,而且也是创造和孕育新文化的“家园”。在目前快速和相互融合的社会发展潮流下,高校校园内不仅拥有传统的历史文化,而且会吸收来自国外的文化,并且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校园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吸收,借鉴,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对于那些优秀的文化采取吸收,继承的态度;对那些落后消极的文化采取的是摒弃的态度。校园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来自不同的地域的文化和人文风貌在相互融合与碰撞中形成新的文化。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主要以人为教育对象,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一项实践活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这个特定环境下的具体化,在其形成中有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具备了自身的独特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优先,坚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坚持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为主线,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还有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针对实现中国伟大的复兴之梦的实践者。

1.3 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存在于高校校园这个特定社会组织中,都离不开校园这个大环境。在校园文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中大学校园、师生都是必不可少的参与主体。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原因是校园文化中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各个要素。(2)校园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正确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渗入到学生的价值观中。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很好的导向、凝聚和约束功能。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就能发挥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3)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涉及到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等很多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与校园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就要准确而且正确的把握时代发展趋势。(4)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导向。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建设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给学生带来了多样性的冲击,其中可能会有错误和消极的思想,所以必须保持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上的一致。(5)二者相互补充发展。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存在于高校校园内,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发展,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

2 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存在受教育者对理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认识不足,而且学习的动机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很扎实,但是缺乏实践经验,主要是由于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两耳不闻窗外事,认为实践是以后进入社会后的事情,在学校期间主要是学习,一味的只是关心成绩和排名,忽略实践的重要性;还有的学生虽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想要通过社会实践得到锻炼,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但由于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能力不高,教育方法不当,还有待改善的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够完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动态想贴近。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实际的基层工作经验,一般都是直接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就是学校大多没有给教师提供一个高效的工作交流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知识更新速度慢,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大学生思想处于活跃期,学生大都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接触的知识面又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相当一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及经验也不足,不能根据大学生的活动和行为来进行正确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2.2 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中的问题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在校园中并没有形成積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不统一;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约束功能不强,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主要体现在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约束和调节。而约束中存在的问题是约束方式单一,只是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还有规章制度的宣传与执行工作不到位,没有落到实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蕴含着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能够激励教师积极的进取精神,职业责任感。在激励作用中存在的问题是物质激励和竞争性激励没有普及,激励作用落不到实处;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弱化,大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校园文化内没有新的内容融入,很难发挥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2.3 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校园文化自身建设存在不足。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物质建设而忽略了精神和制度层面的文化建设;课外文化活动层次不高,课外活动举办的原因主要是对课堂教育进行补充,使大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但是目前大学生举办的课外活动大多较肤浅,可学习性作用不强,从而影响了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2)对校园文化的管理存在问题。高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只是简单的认为就是要举办大量的课外活动,从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很难形成符合大学校园主流的校园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做好系统的谋划工作,对校园文化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发展不利;高校中缺少专门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部门,无法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3)外部环境对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3.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校园文化的传承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内涵;加强校园文化的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创新;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有效性,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多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克服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因素,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2 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自身发展要求,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为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将文化育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中,在目标的指导下要做到将目标在实际工作中落实;

3.3 发挥文化激励作用,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动力

采取行动将大学生组织起来参加活动,唤起学生参加活动的动力,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给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动力,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需要;只有在满足校园文化参与者的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给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

3.4 做好文化建设保障,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加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投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加强校园管理制度建设,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专业保障,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的促进校园文化的创新,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4 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要积极的发挥校园文化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二者共同存在于校园文化这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中,相互补充又更加有效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赫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关系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7(15):55-57.

[2] 张慧.利用手机网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前沿,2012,17(22):57-58.

[3] 祝娟.基于高校生源地区性差异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7(9):67-68.

作者:谭忠毅

上一篇:小学教学资源科学教学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