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文主义思想

2024-04-16

什么是人文主义思想(精选10篇)

篇1:什么是人文主义思想

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篇2:什么是人文主义思想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篇3:什么是人文主义思想

一、动画的人文属性

自上世纪70年代末电视逐步在中国普及以来, 很多人特别是70年代出生的人从童年时代就开始不同程度地迷恋动画。“变形金刚”、“阿童木”、“葫芦娃”等动画形象早就与那个时代的其他记忆一起被他们深刻铭记, 这些形象也自然地成为了他们喜欢和崇拜的偶象, 就如同今天孩子们眼中的“名侦探柯蓝”、“流川枫”, 还有近期异常火爆的国产动画片中“喜羊羊”、“灰太郎”一样。为什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动画片仍然能够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有人认为看动画片会使人有满足感、沉醉感、使人感动, 会勾起童年的回忆。其实, 动画之所以能经久不衰, 主要缘于其与我们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也就是其突出的人文属性。

(一) 动画能愉悦人类的精神心理。

“艺术缘于生活”, 动画的可人之处是它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节艺术地表现了出来, 人们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总能从中找到自己现实生活中曾经历过的某些片断, 进而在回忆、慨叹、甚至感动中获取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如日本动画片《樱桃小丸子》中善意的诙谐感就是人们生活压力的缓解剂。她不爱做作业, 上课迟到, 懒惰, 整天不想上学, 看到喜欢的东西就耍赖皮要父母买。这些动画情节往往就会勾起自己对童年的回忆, 而童年是最无忧无虑的。这样的动画作品存在的价值即在于它凝聚着人类集体或个人的欢乐、忧愁、悲伤、喜悦、焦虑和希望等感情, 因此才会成为我们的需要。一方面, 我们把自己的种种内在需要和感情通过动画表达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在动画中找到人类各种感情的表达;另一方面, 我们也从这些凝聚着人类的内在需要和情感的动画中观照和体验我们的情感和内在需要, 并从中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宣泄和缓解, 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这就是我们需要动画的第一个理由。

(二) 动画是对空缺现实的想象性满足。

我们需要动画的第二个理由在于:现实境况都是不尽圆满的, 在我们的现实需要和满足之间或多中少总会有些落差, 我们总是生活在不断需要与暂时满足的矛盾关系中, 一个愿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更大或更多的愿望。从个体方面来说, 每个人都生活在需要——缺乏——满足——新的需要这种无尽循环的矛盾境况中;从人类整体来说, 存在着历史的必要要求和这种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如同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一样。然而, 任何社会条件都不能全部满足人的所有需要和愿望, 我们人类时刻处于现实缺乏的境况中, 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想让自己的愿望取得实际的成就和满足, 这不仅是我们人类的一厢情愿, 而且这种要求会使我们每个人陷入痛苦的泥泞中不可自拔。这样, 我们就需要一种方式来想像性得满足和实现我们的需要和愿望, 从心理上去超越现实的困境。拿美国动画片《超人》举例, 1941年, 漫画《超人》被超过三百种报纸每日连载。以“超人”为主题的动画片、电影和电视剧, 更是在此后层出不穷。毫不夸张地说, “超人”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成为美国动画英雄的典范, 随之而来的《蝙蝠侠》《闪电侠》等使英雄主义成为美国动画的主题。美国人对现实生活中暴力、抢劫、治安问题的不满促使了“超人”的诞生, 这些虚构的英雄的创造和风靡都是因为人们对于现实境况的不满, 人们需要在“超人”身上寻找到一个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平衡点。动画片中, 人类被设定为会飞的、能变身的、甚至是长生不老的, 这些都是人们对梦想愿望的寄托和释放, 都反映出动画是对现实缺乏的想象性满足。

(三) 动画象征着人类的诗意存在。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引用诗人荷尔德林的话说过:“人诗意地居住。” (1) 人的生存本质是诗意的, 也就意味着人从来都不会满足于现有的生存境况, 人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 有提高自己生存质量和精神境界的渴望和能力。而动画, 它在美好的理想社会没有成为现实的漫长岁月里, 在人类及其个体所面临的种种生存困境中, 以及在人们的困惑、茫然、焦虑、缺乏等等现实境况中, 担当起超越现实局限和缺乏的重任, 它以想象性的满足方式使我们从种种现实的困惑和缺乏中暂时解脱出来。它以种种形象去表达我们的诗意生存和对美好的追求。我们沉闷、乏味、单调的人生因为有了动画而充满诗意的光辉。日本动画片《圣斗士星矢》, 以希腊神话和天文知识为基础, 主要描述“圣斗士”们为了女神雅典娜, 为了世界的爱和正义, 为了追求最理想世界而不断奋战的故事。动画中的“圣斗士”们担当起了追求世界大爱于正义的责任。另一部日本动画片《叛逆的鲁鲁修》中的先王和王后, 也就是主人公鲁鲁修的父母, 同样为了制造一个幸福光明、没有罪恶的世界而展开了与不相信有完美世界却为了保留现实世界的儿子鲁鲁修的战斗。

如前所述, 动画因为凝聚着我们的理想、愿望、需求和焦虑等情感而成为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动画还是人类超越存在困境和以想象性方式来满足现实缺憾的一剂良药;同时动画还是我们人类诗意存在的一种象征系统。

二、动画的本质特征

动画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统一答案的难题。动画的原始概念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animation, 所谓animation, 是拉丁語ani, 也就是灵魂这个词的词源。换句话说, animation就是赋予静止的画以动作, 给图画赋予生命气息, 并将魂注入其中。另一个则是cartoon, 目前是把它当成一种“幽默+闹剧+线描”的绘画风格来讲的。虽然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动画的外在形式、表现手法都在不断进行着演变, 但究其本质来说, 动画一刻都没有改变过。那么动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一) 动画的想象性。

动画的创意思维模式是将没有生命或者是低级生命的物体, 赋予“灵魂”, 这个创意的过程是孕育新艺术形象生命的过程, 因此, 动画的本质特征之一毫无疑问就是想象。有对角色的想象, 对剧情的想象, 对时空的想象以及对声音的想象。

1. 对角色的想象。

在动画创作中, 动画角色是动画家通过想象创造的产物。不管是在纸面的单线平涂动画 (二维动画) 中, 还是立体的材料动画中, 或是电脑图形技术的三维动画中, 它都是具有想象的。日本动画《龙猫》中的龙猫造型设计的客观原形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猫, 但是通过想象, 动画师夸大了猫的自然比例, 并且使其拟人化, 让龙猫站立行走。在《超级无敌掌门狗》和《小鸡快跑》中, 小鸡姜杰和小狗格罗米特都具有和人类一样的才智和勇敢, 这些都是立体动画的经典角色。三维动画《玩具总动员》中, 玩具胡迪和巴斯光年同样凝聚了动画人对动画人物的想象力。动画片不仅对动物角色进行想象, 还有对植物, 非生物甚至是对抽象物象的设计建立想象。例如, 花草会跳舞, 树木会说话, 石头会流泪等。因此, 无论是在何种体裁或表现手段中, 动画角色都是动画师以客观存在的物体为原形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2. 对剧情的想象。

无论在任何题材的选择上, 动画都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战争题材的作品有对战争的想象;校园生活题材的作品有对情感的想象;体育题材的作品有对招式的想象;侦探题材的作品有对案件的想象。这些想象的范畴包括时间, 地点, 角色和事件等。比如, 《机器人瓦利》的时间是未来的2700年, 地点是宇宙中的太空船, 主角是留守地球不停清理地球垃圾的机器人瓦利, 剧情是机器人瓦利在清理地球垃圾过程中发现绿色植物并珍藏起来, 女机器人夏娃来地球寻找生命体搜索到瓦利珍藏的绿色植物之后回太空船启动人类回归地球计划的故事。

3. 对时空的想象。

动画时空的创作是以记实电影的经验为基础, 加以浓缩, 借助第三创作来完成的。时空的想象最为典型的当属日本的科幻动画作品, 上世纪60年代手冢治虫创作的动画《铁臂阿童木》, 主人公阿童木诞生在21世纪的2003年, 那么故事的时空必然是发生在未来, 还有《宇宙战舰大和号》, 其背景空间是2199年的地球, 而影片中又催生了伊斯甘达尔星球的空间, 这些作品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未来式的。

4. 对声音的想象。

动画片中动画角色的发声由画外的自然人进行配音, 动画声音的想象空间有多大可想而知。说起动画配音, 最经典的要属唐老鸭和米老鼠的配音, 当然, 《狮子王》中的丁满和彭彭的声音设计也是具有非常强烈的想象空间的。在动画创作中介入歌舞剧的模式, 在无声源的音乐应用上, 音乐直接代替角色的独白。在《小马王》中, 斯普理特在再次被抓送往修筑铁路的旅途中的音乐, 就表白了斯普理特此时的心情, 这是非常主观的借喻。

(二) 动画的夸张性与简化性。

动画就是夸张与内敛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特征化的夸张和符号式的简化都是动画艺术必不可少的特征。夸张是把刻画对象的细节进行突显和放大。简化则是在创作具体动画角色和剧情的过程中进行选择性的筛选与概括。具体的表现可分为两个方面:

1. 角色和动作的简化和夸张。

北京大学教授彭吉象在《影视美学》中说:“视知觉必须通过“简化”和“张力”这样两种组织方式, 来对对象进行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动画中的角色和动作是简化性与夸张性并存的。日本动画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动画中的角色进行去繁化简, 用简单的线条对人物的表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蜡笔小新》中, 小新的眼睛和鼻子的特征都非常简单和夸张, 体形的造型也是去繁化简, 包括对衣纹的处理也仅用几条简单的线条概括。在动作的设计调度中, 极少的中间画令角色运动更简化更夸张。在《樱桃小丸子》中, 造型与动作也体现了这样的风格。

动画的极简和夸张主义不仅出现在日本动画中, 在美国动画中同样能找到答案。迪斯尼动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的皇后造型十分夸张, 硕大的双眼, 长长的鹰钩鼻, 尖尖下巴, 刻画出一个歹毒的妇人形象。

在中国经典动画《大闹天宫》中, 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造型设计以中国传统京剧脸谱为原形, 进行简化夸张, 打斗动作的设计也是引荐中国戏曲中的打斗动作, 简单夸张的造型和动作设计把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诠释的入木三分, 十分精妙。

简化性和夸张性在动画中的运用是没有国境的, 动画师在诠释角色时对夸张和简化程度的拿捏, 都是动画精彩与否的重要关键。

2. 剧情的简化和夸张。

剧情的简化与夸张是根据题材而定的。动画的题材很多时候来源于童话, 神话, 寓言, 民间故事或科幻故事等, 而这样的题材本身就具备了夸张性。而介于时间意识的浓缩性, 剧情的简化与夸张是必然的。在《疯狂约会美丽都》中, 苏雅带着她的狗布鲁诺穿洋过海到美丽都寻救自己的孙子的剧情描写, 就是对时间意识的压缩化。

综上所述, 对于动画本质问题, 似乎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观点。专家学者对动画作了各种各样的界定, 但始终没有一个定义被认为是完美的, 所以有人干脆认为动画是无法被明确定义的。但以笔者之见, 对“动画”学理定义的探讨可以是百花齐放, 但对“动画”现实功能的理解大家可能都是相近的, 那就是动画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而将动画与日常生活、与人的需要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理解, 就会让我们与动画的本源无限接近。

参考文献

[1][德]M.海德格尔著, 彭富春译:《诗·语言·思》,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第187页。

[1]彭吉象著.《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冯文孙立军著.《动画艺术概论》海洋出版社, 2007年版.

[3]李四达编.《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4]聂欣如著.《动画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5]薛燕平著.《非主流动画电影:历史·流派·大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6]赵前丛琳玮编.《动画影片视听语言》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篇4:什么是人文

一则故事是梁晓声亲历的。

一次在法国,梁晓声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到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小雨飘落。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碾起的泥水扑向他们的车窗,车身上满是泥污。

他们想超车,但路很窄。

梁晓声问司机:“能超吗?”

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

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一位先生,对他们车的司机说了点什么,然后把自己的车靠边,让他们先过。

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

司机转述了那位先生的话:“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面,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

梁晓声说,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另一则故事是我亲历的。

2008年9月,我和几个朋友在美国旅行。在一处风景名胜地,来来往往的各国游客很多。

在洗手间解完手,同行的一位女士从女厕出来,面带不解地对我说:“我发现一件怪事,六七个日本老太太,在一个厕位门口排成一排,另外一个厕位空着,她们却不上。”

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想想吧,一个日本旅行团的老太太们,忍着内急而耐心地排在一个厕位门口,把另一个厕位让给别人。知道这世上有谦让的美德,但不知道还有谦让成这样的!

这件事,让我今生难忘。

什么是“人文”?

“人文”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素养,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若想國家更进步,社会更和谐,则必须以文化立国。

若想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则急需补上人文这一课。

我们生活在五百年来物质极大丰富的殿堂之中,也徘徊在人文精神匮乏的废墟之上。

我们何时能在骨子里高贵起来,重拾魏晋风骨、大唐气象,我们何时能让公平正义把历史和现实的死角照亮?

“人文家国,历久弥新”,这是国家人文历史的口号,吾辈以此为己任,并坚信,它不会只是一种梦想。

(摘自《杂文月刊》)

篇5:什么是人文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朴素而热烈的情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特定的职业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必须具有比其它行业的人更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关键要看他能否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看他是否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献给他所爱的工作和学生,不为名,不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把培育祖国的下一代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美国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说过一句话:“不懂得热爱国旗的学生,无论他多么出色,都不是好学生。”在美国,热爱国旗是一件极其平常而又非常光荣的事。在波兰,每一所学校都专门设有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并使之融入政治、历史等科目中。在泰国,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政府极端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民族传统和爱国教育。最具特色的是韩国,它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韩国人历来以使用本国产品而引为骄傲。可见,爱国主义精神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宝贵财富。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美的花朵。爱国,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在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所崇尚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而爱国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教育!

有这样一个楷模: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塘溪乡五马垅小学女教师盘振玉,在不通电,不通邮,不通电话,不通公路的瑶族村寨学校一待就是22 个春秋。在这里,她教书育人,传递知识,播撒快乐,感受着独特的幸福。有人问是什么让她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坚守了 22 个春秋时,盘振玉说:在我心中,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我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为了瑶山不再贫穷落后,为了瑶家后代不再成为“睁眼瞎”,是我执著于教育事业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为了这些孩子,我宁愿一辈子与大山厮守。

篇6:什么是人文主义思想

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所谓理论飞跃,是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丰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种升华,不是解决了个别理论问题,而是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1、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贡献,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反对把马列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领导人;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杰出代表。他把中国革命理论系统化,并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创性贡献。总之,在毛泽东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从一个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从一个人民倍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从一个在世界上被人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国家。

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的发展;一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对于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主要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概括为:关于现代世界情况及中国国情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党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文化的理论与政策等。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其丰富的多方面内容和强大的生命力。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根本点和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中共全党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在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起来的,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国共全作的北伐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始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开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时期,即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时期。主要表现在:以毛泽东为代表,创造了善于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建军和建党等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则。在些期间,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否定毛泽东的正确理论与实践,坚持照抄共产国际决议和照搬苏联经验,他们的左倾错误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遭到巨大的损失。在同“左”倾错误的艰苦斗争中,毛泽东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

篇7:什么是人文主义思想

解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个历史进程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方面,正是把握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内容的各个方面。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凝聚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光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关于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就是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成果。同样,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理论、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以及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理论,等等,也都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关键时刻创建时间:2007-3-28 9时45分

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正是依据这种精神,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了改善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对邓小平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同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形成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例如,突出了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揭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中国社会的日益多样化,论述了党的基本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提出了新安全观和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战略,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三大理论成果始终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创建时间:2007-3-28 9时45分

课题,开拓新境界。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一脉相承性。

篇8:什么是人文主义思想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其核心在于给马克思主义设定一个标准, 以判断各种“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才能解决“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19世纪70年代末, 马克思针对法国“马克思派”存在的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 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是马克思以间接的形式首次提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 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一直没有停止过。这种提问和解释在今天仍然存在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影响较大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至少有以下五次:第一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提问;第二次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的提问;第三次是第三国际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的提问;第四次是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的对抗中的提问;第五次是在关于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反思中的提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不断地追问和探索这个问题,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向我们揭示了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我们的党能不能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关系到党的生机活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 在不断探索和回答重大的现实问题中, 也深化了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了初步的回答。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 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真诚的, 但学习和贯彻的方法却是幼稚的、片面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是对马恩列宁的话、指示的全盘照搬, 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结果导致我们党内曾一度出现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绝对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 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盛行。特别是王明“左”倾路线, 鼓吹“百分之百”忠诚于共产国际, 在军事斗争中, 缺乏独立思考, 恪守中心城市论, 搞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瞎指挥, 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以毛泽东为代表主张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 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 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一方面, 他十分重视“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另一方面, 他又十分强调要了解中国的国情。因此他十分重视对中国国情的调查研究。在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 针对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或盲目照搬俄国经验的状况, 毛泽东在他1930年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 对教条主义的错误作了深入具体的批判, 坚决反对那种无视客观实际, 仅会套用马列主义的个别词语和结论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教条主义, 指出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做深人的调查研究, 充分地了解中国的具体实际。并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惟一正确的连接点。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毛泽东指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 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与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不但纠正了以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 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回答, 并且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即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在中国, 探索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进行了回答。

邓小平同志曾尖锐地指出:“在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问题上, 我们党过去吃过许多亏, ……教条主义, 就是只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 不从具体情况出发来运用, 它使我国的革命遭受过失败和挫折。”针对我们党以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认识不清醒的问题, 首先从确定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入手, 邓小平指出, 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也就是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 这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 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 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地进行了回答。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 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各个领域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尽管执政党面临着新的种种考验, 依然带领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并且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 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 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 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结晶。同时, 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科学的回答。

(四)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的历史高度进行了回答。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内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为此, 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 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标志着科学发展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阶段, 同时也标志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回答达到了新的境界。

三、建党以来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经验

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上,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 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第一, 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关系到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如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 年来, 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 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四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导, 经受住了60多年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考验, 主要在于中国共产党执着地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今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更要用更多的实践探索成果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二, 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这方面,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恩格斯指出:“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我的话, 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 就是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 积极吸取历史教训, 深刻总结历史经验, 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实事求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范例。

第三, 理论创新, 不断探索和回答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 而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作为指导策略的马克思主义应该在同一地域的不同发展阶段, 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 相应地进行改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并用创新了的理论指导改变了的实践, 这是理论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生长点。要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 应注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重大现实问题的结合。恩格斯早就告诉我们:“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 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都是由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推动的。这就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与时俱进, 以解决新的问题。

第四, 与时俱进、开放精神,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必须坚持开放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指出, 他们的理论是开放的体系, 而不是僵死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 而现实生活又是错综复杂和不断发展的, 要正确反映和把握客观实际, 就必须以开放的精神, 不断吸收新东西,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拒绝面对世界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 拒绝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思想文化中优秀的东西, 就不可能产生毛泽东思想, 也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理论体系。

在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 我们始终执着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纵观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 就是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回答。从中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 实践的思路更加明确, 理论的视野更加开阔。总之, 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我们依然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时代课题,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 (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杨忠科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篇9:什么是人文精神?

举个例子。在所谓改革和反改革的人中,两派意见十分引人注目。一派主张量化管理、以科研成果衡量大学的水平。结果,理工科占优的院校常常压倒文科占优的院校。另一派可称是人文派,以大学中的文科教师,特别是研究本土文化的教师为主。他们在强调大学的人文教育的同时,又有很实际的计算:像北大的中國文学、中国史等,水平本是世界一流。如今的改革,使这些系受到冲击。结果是我们本来就不多的世界一流的系也会因改革而减少。缺乏本土文化的教育,学生将丧失自己的文化自信。

前一派人根本看不到人文教育的意义,其谬误不言自明。但后一派人的主张,同样具有误导性。说北大的中国史、中国文学的研究是世界第一,这种评价的真实程度有多少,还在其次。关键的问题是,即使这些领域确实有世界第一的水平,难道他们就能够等同于人文教育吗?

把中国文化等同于人文精神,使许多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回避了他们自身面临的一个危机:中国文化和我们现在年轻人所需要的精神资源究竟有多大关系?研究中国文化的人,为下一代的精神成长,究竟能够提供什么?

比如,你要培养年轻人思考人生的能力,是让他们读《理想国》、用苏格拉底的置疑和挑战自己去想问题呢,还是在《论语》中找一些现成的道德训戒?教孩子如何做人,是让他们读《富兰克林自传》呢,还是《曾国藩日记》?培养孩子的感性,是《战争与和平》好还是《红楼梦》好?没有人否认我们中国的经典很伟大。但是,让孩子学习做人,你还是希望他们能够从《富兰克林自传》读起。富兰克林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子,他活着的时候,即使在欧洲文化的中心法国,就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偶像。但是,他的自传,表达的却是所谓“小店主”式的生活哲学。像“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这样的忠告,人人都可受益。他告诉你怎么勤俭自律,怎么使日常琐碎的生活的每一分钟都具有意义。想要了解美国为什么从一个蛮荒之地成为当今雄视于世的“世界帝国”,不读这本书你是不会懂的。我相信大部分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富兰克林那样的人,而不是什么贾宝玉、林妹妹—不管《红楼梦》有多么伟大。

可惜的是,像《富兰克林自传》这样的书,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几乎已经被忘掉了。讲人文精神似乎非国学莫属,大家忘了在中国之外,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有多么丰富。目前那些强调“文化断裂”危机、要重建民族文化自信的人,多多少少表露了自己的心理病症。什么人爱谈自信?那些没有自信的人最爱谈自信。因为这对他们才成为问题。这些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常常会让下一代也缺乏内在的安全感,乃至误人子弟。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美国加州某个黑人学区,在讨论学校的课程问题时,不少要“民族文化自信”的人提出:学校教一本白人写的书,就得教一本黑人写的书。苏格拉底、培根、牛顿、哥白尼、康德、马克思、爱因斯坦,你就数吧。这些白人太多了。你得找一大堆这样的黑人出来。找不出来,这些白人的书也就不能教。否则,就成了在白人的强势文化面前丧失了自己文化上的独立自主,让人家给“殖民”了。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成长的黑人孩子,心智发展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读这样的故事,你会觉得心寒。但是,这并不仅仅是人家的事情。这也是正在当前中国文化界改头换面地发生的事!什么独立自主呀,民族自信呀,结束留学运动呀,等等,都体现着对优越的异文化的恐惧,生怕自己被人家吃了。你能指望在恐惧中培养自信的人格吗?我宁愿北大砍掉一个“世界一流”的朱熹学者,多聘用一位哪怕是二流的富兰克林专家。因为教育是学生同人类伟大心灵间的对话。而大多数伟大的心灵,存在于我们所界定的中国文化之外。我们要找到那些熟悉这些伟大心灵的人,才能养育真正的人文精神。

(摘自《谁的大学》)

篇10:列宁主义是什么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导师列宁同志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概括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下:

1.社会人群最重要的区别在经济基础决定的阶级,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是对立的,而且对立的矛盾不可调和。

2.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无产阶级政权的国家实行集权的公有制。列宁主义诞生 历史条件(1)阶级基础: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2)思想组织基础:80年代,普列汉诺夫、列宁等开始在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出现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3)列宁的准备工作。诞生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意义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2.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在于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毛泽东指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于:“

一、在世界观,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方面发展了它;

二、在革命的理论。革命的策略方面,特别是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等问题上发展了它。列宁还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组成部分,特别是创立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和最后阶段的学说,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做出了社会主义能够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科学论断。什么是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哲学(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旧唯物主义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相混淆。(2)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它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分离。没有认识到世界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认为世界的运动是一种机械的运动,只承认变化而不承认发展。(3)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走向了唯心主义。2.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它既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社会的发展规律,又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是一门全面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一门具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一门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3.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哲学落脚点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 问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联系吗? 问题描述:历史课时说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既然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出来的,那么与 列宁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又会合称为马列主义即 马克思列宁主义呢?

上一篇:做甜点心得下一篇:因缘,孽缘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