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技巧的市场营销综合论文

2022-04-28

摘要:本文以用友ERP沙盘为研究对象,以2014年全国ERP沙盘总决赛本科组方案规则为数据实例,分别从企业发展宏微观、企业模拟规则、企业运营实战等三个视角对企业沙盘模拟经营进行综合分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价格技巧的市场营销综合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价格技巧的市场营销综合论文 篇1:

新常态下的城市风险规避与治理范式变革

编者按:

本期特别策划栏目共有7位专家学者分别就“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综合运行效能”的话题进行了结合实践案例的分析与探究,所论及的城市风险规避、小区业主自治、城市治理优化、城市群辐射带动、城市趋同态势及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延伸等视角,精准地将当前城市发展常态化时期面临的管理短板与发展机遇进行了顽症破除意义上的可行性解读,并提供了具有前瞻视野的积极建议。

导读:进入新常态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也逐渐面临了更多风险与挑战。土地问题、资金困境、人口结构、社会矛盾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陷阱等都将影响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质量和方式。中国需要适时调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其治理方式,通过规划统筹机制、社会融合度建设、社会政策兜底以及社会营销策略,以推进一种健康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转移的过程,更是建立全新的人口城镇生活方式,树立全新城镇人格的一个过程。然而,很多地方还在延续过往城镇化所采取的摊大饼式的大开发模式,同时一些地方已经陷入了“空城”、“鬼城”的漩涡。特别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愈发面临更多风险、更大挑战和愈演愈烈的城镇化问题,诸如老龄化、土地紧张、地方债务、人口结构性矛盾、生态环境恶化、老城衰败、交通拥堵、管理冲突等各式各样的问题。[1]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应该审慎认识新型城镇化发展所遭遇的时空条件的转变,适时调整相关的发展策略,探索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城镇化治理模式。

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态势与现状

(一)增长与扩张导向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成为了普遍现象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长的时期。中国城镇化水平从1980年的19.4%发展到了2014年的54.77%,城镇常住人口从2.1亿增长到了7.49亿。以往的高速增长的城镇化发展,已经呈现了分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水平,特大城市、大城市的人口增量、人口净流入量都远高于中小城市。这种梯度化、结构性的发展态势,集中表现为大城市优先增长,特大城市人口增量过大,因而造成了特大城市、大城市开始遭遇典型的“大城市病”,即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通勤时间长等因城市化水平过快增长带来的典型问题。

同时,其他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由于城市化水平增长高于工业化水平,城市建设规模导致了住房及基础设施过剩,形成了过度开发所导致的“空城化”现象,最终推高了城市债务水平,导致城市发展逐渐进入了“无米下锅”的局面。特大城市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由于外来人口加速流入,同时也加速了其他地区人口的净流出,形成了一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拉力与推力”。其结果是大城市的治理管控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一边是老龄化需要补充大量外来流动人口以填补人力资源空缺,一边是外来人口过多导致城市要素资源供给能力紧张。

大城市的治理所遭遇的各种挑战,短期内都很难形成一种稳定和成熟的形态。上海预计到2030年老龄化率超过35%,成为一个真正的老年城市。面对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上海正在打造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的战略计划,引进更多年轻的科技人才,但是城市基础设施的“老年优化”法制模式却依然还未正式提出。北京则正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以此来优化北京的人口与资源环境过度紧张的矛盾。但是,整体上看,中国大城市的城镇化发展主要还是体现为新城区开发建设高于老城区的更新重建,扩张型增长依然是大城市的主要发展形态。

(二)人口非均衡流动趋势的加速

在人口出生率没有实质性提高之前,全国的总人口量增速下降,人口流动的非均衡性,将必然继续导致城市间的人口增长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新常态下,土地流转将秉持一种平稳有序的原则进行,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也将进入一个相对缓慢有序的阶段。加之,农村人口的转移,也并非都坚持“就地城镇化”或“就近城镇化”的方式,反而有可能加速流向大城市。因为中国城市的“极化”发展,同样按照了一种梯度极化的形态。[2]以北上广深、省会城市、中心城市为核心,共形成了常住人口超过300万,共计约50多个相对极化发展的城市。这些城市的人口从300万到2000多万不等,因为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资源的集中,成为具有强劲吸引力的城市。而剩下的2000多个中小城市,因资源集聚度低,形成了典型的低吸引力城市。虽然数据表明,有一部分高龄农民工开始陆续返回乡村,成为欠发展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蓄水池人口,但新生代农民工回乡的概率却大大降低,他们更愿意留驻在务工的大城市,为自己的下一代寻找更好的教育及发展机会。

可以预见,未来农村地区的新生代居民,大部分都将加速流向发达的城镇化地区。所以,未来一段时期之内,欠发展地区的人口增量,将会继续低于大城市。但是,在这样的一个人口增量结构化失衡的背景下,在很多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几乎都预设了“人口增量”的前提,而且还坚持了人口增长的上限最大化预期,新型城镇化规划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扩张型新区规划,并且以土地城镇化为优先策略。事实上,这些地区的人口增长可能将处于下限最大化区间。然而,正是在对人口增量趋势的忽略或误判的基础上,规划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型城镇化”蓝图,有些地方早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这种非均衡化的城市化进程,客观上需要有差异化地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必须考虑人口转移、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动态结构及其平衡比例。否则,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的浪费。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风险与挑战

(一)新型城镇化的非均衡性特征造成了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多重风险

随着国家人口居住证制度的全面实施,未来的人口流动必将比原先更加自由。人口的自由流动将对下一步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与发展带来极其重要的影响。首先,宏观层面而言,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完全预测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的动态变化趋势,因而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对静态化的供给能力,很难应对动态变化的人口需求,造成持续的矛盾和紧张,将是新型城镇化的新常态。特别在一些具有“枯城”特质的城市,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风险更大。这些因地质生态条件、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要素累积形成的“负城市化”现象,将会大大加速地区人口的净流出速度,从而导致这些城市的衰弱。

从美国的Snowbelt城市带的普遍性衰弱来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将会出现一种不可避免的“此消彼长型城市化”趋势,[3]即一些资源环境和经济活力较好的地方,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口,而一些发展能力趋弱的城市,人口将加速流出。中国是否也将面临相似的情况,从几年来东北三省每年净流出人口超过200万的数据来看,中国的Snowbelt初现端倪。而中国城镇化的“胡焕庸线”的长期存在,便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Snowbelt”。只不过中国的不是雪带,而是一条经济与生态资源带。尽管有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以及各种国家级发展规划的支撑,中西部地区因教育、文化、创新活力的落差,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没有相应的重大结构性调整,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出,可能还会加速。这种加速趋势主要体现为中西部地区年轻人口的加快外流,流入到中部沿海发达的地方需求更好的就业、教育和生活条件。虽然近些年有高龄农民工回流原籍,也有因产业转移的原因导致了内地一些地区出现了劳务人口本地化的趋势,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动方向,还未有根本性改变。

(二)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不断深化将带来结构性的风险与挑战

新型城镇化提出了“3个1亿”的人口转移战略。下一阶段新型城镇化将聚焦3亿人口的城镇化,包括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从可以预见的人口城镇化转移规律来看,近1亿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人口将伴随着城市老旧社区、老旧城区、老旧街区的更新改造而实现“再城市化”。这种再城市化进程,常常伴随着拆迁、补偿、迁居而积累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中国遭遇经济新常态的时期,不少城市已经累积了大量的城市债务,一部分城市更遭遇了“空城化”危机,这又直接制约了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改造的能力。城市营运财力的下降越来越难以应对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改造的压力。

当前城市治理中的很大一方面问题都与城市更新与拆迁有关,便说明了空间重组和重构,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新型城镇化问题,更会引发各种社会治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另外,除了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1亿人口,有2亿人口将实现“人的城镇化”转变。这两亿人口中的1亿人口将以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为主,这意味着在中西部地区将需要新增大量的城镇化空间,主要包括新城区或新社区,并将转移大量人口入驻新的城镇化空间。对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欠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接纳近1亿人口进入城镇空间,不仅在经济上是一个巨大的投入,更会导致大量的人口就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土地流转、拆迁安置等方面的社会问题。特别在中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方,还要面对复杂的民族人口的迁移、安居、就业、生活和社会融合等问题。诸如这些问题都会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风险源,一旦某一个环节受阻,都将可能引发潜在的冲突与紧张。还有1亿转移人口的城镇化,从过去人口城镇化的规律来看,大量已经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定选择那些就业机会多、业已熟悉或常住的城市安家落户。

随着各地对于户籍政策的改革,总体形成了有利于扩大转移人口的迁居入户的政策机制。因此,对于外来常住人口较多的城市,主要是沿海发达区域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以及其他省会级中心城市约40个以上城市。这些城市的外来常住人口占比超过总流动人口的90%以上。未来这1亿转移人口的城镇化,势必将以沿海发达的大城市为主。但是,大城市已经出现了典型意义上的“大城市病”。随着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等这些城市的老龄化率的上升,大城市在短期内依然有较大的人口增量的需求,因此沿海的大城市将会持续扩张,直到规定的城市边界为止。目前人口在800万左右的城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性推进,都将发展成为超过10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这势必在人口的流动方向上继续占据主动而影响其他地区的人口结构。而因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未来这些超大型城市的资源、环境、交通、民生、教育、医疗、贫困、社会治理等问题,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特别是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城市社会结构性的压力催生各阶层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类疾病,少数精神疾病患者或心理压力过大者逐渐演化为社会泄恨者或越轨者,从而对城市社会的安全带来直接的威胁。

总之,因新型城镇化所需推动的空间结构重组必定带来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的重组,从而形成各种新旧社会风险和挑战,这些风险和挑战势必对城市治理理念和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

(三)新型城镇化导致的城市内部社会结构的变迁,也逐渐暴露出新的系统性风险

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强化推进既有城市的规划、建设理念。现实层面集中表现为各种国家级城市新区的设立、撤县设区、市改区或县改市、镇乡改街道、撤村并社等具体路径。自2012年十八大以来,这些新型城镇化的具体改变正在加速,包括镇级市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整体上看,新型城镇化战略将推动中国城市内部结构的大调整、大变化和大转型。这种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迁,必然会触发各城市内部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挑战。诸如撤县设区之后,城市资源的配置是否能够及时跟上,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能否实现等问题便日益突出;国家级新区的设立从政治经济学层面改变了原来区域内的土地与空间价值,从而推动了各种要素的价格上涨,导致违章、拆迁、安置的新矛盾;镇乡改街道之后形成的各种既得利益的分化调整,积淀已久的问题浮出水面,如集体经济的分配、中小学教育设施的改善、宅基地的置换等问题,往往都是居民上访、信访的突出问题。

另外,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城市内部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造成了城市治理的多重风险,诸如外来人口在很多大城市遭遇社会排斥、边缘化等问题,城市流动人口的流动摊贩的治理所带来的冲突和过激事件,以及城市资源紧缺导致的各种抢夺资源而造成的医患冲突事件、学区房维权事件以及道路侵占和砸车事件等。例如2015年元旦前夕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不仅关乎城市安全治理的技术性问题,更隐藏了因外来年轻人口规模过大所形成的公共娱乐休闲生活的集聚和拥挤的社会问题。这些事件的累积逐渐演化为系统性社会风险,很多时候还会有“负面传染”的现象,导致风险事件频发,给城市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隐患,也大大降低了“人的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可以说,因新型城镇化而导致的城市微观层面的风险,越来越开始暴露出城市治理的难度和困境。

三、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治理的范式变革

城镇化理论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诚如乔尔·科特金所提出,城市的起源意味着需要满足神圣、繁荣和安全的功能。[4]这里的繁荣,就是指城市的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活力。而城市的安全性,在当代城市功能中的所指,应该是城市需要确保各个阶层的市民能够不被排斥、不被贫困所累,更不因社会冲突带来生命风险。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市民幸福作为目标。新型城镇化所提出空间上的“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根本上是为了推进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同步进行,是要积极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能力。而信息化、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是推进人口转移、产业更新、就业增长的支撑条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城镇化”的目标。老城区的更新与建设,既要保持历史文化遗存,又能改善居住条件,还需要有经济支撑能力来保障老城区更新的顺利推进。新城区的发展和建设,需要从就业与居住、城市要素供给等方面综合设计。而农村新社区的建设,更需要思考农民上楼之后的土地流转利益、就业吸纳能力、社会保障以及生态环境的品质等问题。因此,面临中国城市社会的巨大变革,以及未来持续深化的各种社会结构的变迁,防止各类因城镇化而累积或凸生的各种风险与挑战,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亟需从顶层设计、中观调控、微观治理层面进行审慎的创新思考,要从中国本土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建构等方面寻找中国城镇化的新模式与新道路。

(一)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亟需建立起国家统筹的“城市规划预警机制”

由于中国具有典型的“规划引领”和“规划政治”的现实路径依赖,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在通过规划修编或规划设计。国家级新区数量不断增加,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各个地区的数量繁多的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城镇规划,大多都是以“增长”作为规划的前提预设。几乎没有一个城镇规划是为了“减少”而开展的设计。然而,所有的“增长”是不可能发生的,增长模型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地区。各种追逐增长性的城镇规划,必然面临着人口拐点、人口非均衡流动、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前提性挑战。因此,必须要建立起城市规划,特别是牵涉土地利用规划的国家统筹机制,通过国家统筹的方式,来开展人口流动模型的整体研究和预测,用于指导各地的城镇规划的定位。

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人口拐点时期,在人口综合生育率持续低位的情况下,需要开始建立“城市规划预警”机制,通过更加精细和科学的人口出生率、人口流动的预测来预警相关的城镇规划。如果再放任各地的“无序”的以“增长”为主导理念的城镇规划或城市建设,将导致极大的城市危机。由鬼城危机带来的城市债务危机必将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或社会动荡。目前已经暴露出来的各种非法集资、高危城市债务、老板跑路、因债跳楼、产能过剩、失业率增长、社会泄恨事件等问题,都指向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筑这个“病因”。一些中小城市已经暴露出来的新城规划导致的房地产严重过剩问题,以及城市发展后续乏力的问题,都说明了“规划无序”的严重后果。所以,加快建立一个能够纠偏的规划预警系统,开展全国性统筹指导,势在必行。

美国社会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已经进入了全国性“城市衰弱周期”,很多中北部城市出现了人口下降,从而引发了城市发展的旷日持久的衰退期,全美国共有170多个大小城市最终变成了“死城”。[5]中国虽然国情不同,城镇化水平不高,但城镇化超过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危机,依然值得警惕。打破纯粹的片面的“增长”预期理念,建立国家性的“衰退”预警机制,统筹指导各地城镇化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正是从源头上治理城市发展危机的重要举措。

(二)新型城镇化需要特别注意“城市社会融合度”的建设

社会融合是“个体或群体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共享历史和经验,相互获得对方的记忆、情感、态度、最终整合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活之中”。[6]城镇化意味着人口迁移,意味着移民与本地居民的相互认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要实现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也即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核。在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各种系统风险中,几乎所有的风险,都是人所遭受的威胁、危险和利益受损害。如失地农民问题、拆迁问题、蚁族蜗居问题、暴力城管问题、城市贫困问题、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上学贵上学难问题、路怒问题等,最终都是由市民或流动人口来遭受各种“恶果”。

城市社会生活问题都是指向人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人们为了活得更好,而留驻在城市。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就是非农化,更多农民希望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依然还存在大量的结构性的问题,带来结构性的风险,并没有完全满足人民活得更好的需求。因此,在当前整体社会结构仍然有“固化”加强的趋势下,新型城镇化绝对不能再“加固”社会结构,必须要强化社会融合度,通过更高的开放性、更多的自由流动能力、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更均衡的利益结构,这样才能“宽松”板结化的社会秩序。

城市是一个科层制的理性社会生活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崇尚多元、开放、自由、个性、选择性的文化容器。在中国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的时期,必须逐渐打破刚性的、固化的社会结构,增强城市社会的融合度。增进社会融合就是要打破阶层固化和利益过度分化的社会结构,推动社会各阶层在城市中拥有公平的竞争机会,享有公平的生存和发展机会,拥有尊严的生活。这就要求,未来的新型城镇化,特别要强化社会规划,要把增进城市社会融合度作为社会规划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利益高度分化、贫富分化、居住分化、消费分化带来的阶层冲突、社会冲突和群体对立。任何一个城市,都经不起因阶层冲突、群体冲突带来的风险,一旦累加的风险爆发,必将大大损害城市的安全感和竞争力。所以需要通过强化对外来人口的接纳和包容,强化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保护,通过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来打破既得利益群体的各种恣意妄为,建立有效的机制来增进就业、推动创业,实现领取居住证的人口享有完全市民化待遇,最终让每一个市民或外来人口都能够公平有序地生活,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对立、社会排斥,确保城市能够有最大的社会融合度,让全体市民和谐共处。

(三)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大社会政策兜底的实施力度

新型城镇化是一场空前的人口结构变迁过程,同时也将形成巨大的利益调整。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城市老龄化、高龄化以及城市贫困问题的凸显,因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交通事故、突发事件、生活方式,特别是环境问题、食品问题的多重因素累积而导致的疾病困扰问题,越来越多的市民正在承受生活的挑战。为了不让市民因年龄、疾病或贫困而陷入生存的风险,迫切需要有社会政策的兜底,来缓解相关群体的生存和生活压力。城市不能因个体受挫或陷入困境而弃之不顾,否则新型城镇化将无益于社会的团结,无助于实现和谐社会。在高房价的大都市,有市民会因为付首付而抢银行;有市民会因为贫困而去抢劫,会因为疾病困扰而自杀,更有老人因为无人照顾,死去多日才被发现;有年轻人因为失业而产生社会泄恨行为。诸如此类的城市风险事件,便是社会政策兜底工作所需要深入细致植入其中的。社会政策的核心是为了保障国家公民不因老、弱、病、穷、残、幼等而陷入生命危急的一系列社会福利性质的政策。[7]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各大城市都拥有数量不菲的、需要社会政策兜底的特殊困难群体。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特别需要捍卫公民权益和尊严,要保障需要得到照顾的特殊群体不会被饿死和病死。这就需要城市政府善于创新社会政策体系,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支持、社会援助和志愿者社会服务等相关手段和措施,积极介入弱势群体的帮扶,做到不让一个市民因缺失社会政策的保护而死亡,或选择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新型城镇化战略追求“人的城镇化”,为的是保障人的尊严。因此,对陷入困境的特殊群体,城市政府必须履行社会政策兜底的责任,加大力度开展相应的社会保护措施。

(四)新型城镇化应实施“社会营销”计划

社会营销是“是为了个人、集团或者社会整体利益,采用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技巧使得目标群体自愿地接受、拒绝、改变或者摒弃一种行为”。[8]新型城镇化战略作为一项关乎中国社会结构重大变迁的发展手段,不能只停留在政策规划的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这样的层面。在面临城市社会治理转型的时期,还应该加强对于这种系统性工程的社会营销。要让官员、市民、农民都能够深刻感知到新型城镇化所将带来的改变,特别是行为规范层面的改变。城市相比较于农村,就是迪尔凯姆所提出的“有机团结”的地方,也是韦伯提出的“理性化”的过程。城市作为一个高度理性化、事本性、匿名性乃至冷漠型的社会生态系统,需要重构一种城镇化的人格。而重构城镇化人格,首先需要所有的市民或新市民,都要有合乎城市生活规范的城市理性。这种城市理性的建立,可以缓解因变迁而带来的不安、焦虑乃至失范。

新型城镇化关键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过程需要遵从秩序、遵守法制,更需要建立公共空间的价值观。诸如不能违建、不能抢道、不能插队、不能破坏公共环境、不能有公共空间的不雅行为、不能侵占公共空间等这些公共价值都是城镇化进程中公共理性的内容,然而这些城镇化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不是自然而然能够形成的,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社会营销体系来倡导和内化,这也是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冲突、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柔性策略。好的城市,需要有现代化的市民,而现代化的市民,一定会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所以,从这个层面而言,防范新型城镇化风险而开展的城市社会营销,便可以视作为一种新的城市治理模式。

新型城镇化会面临各种可见的和不可见的风险和危机,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共同应对。敢于跳出“规划引领”的某种误区,积极采取纠偏机制,用新的城市治理范式,来最大程度避免或化解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各种阵痛、失序和矛盾,迫切需要各种创新思维和实践,以此推动建立平稳、健康、科学、有序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说明: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落点及其形态研究(13CSH089)”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雪菲.新型城镇化的风险及应对策略[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3(2).

[2]胡小武.候鸟型白领:逃离北上广与“大都市化陷阱”[J].中国青年研究,2013(3).

[3]HANNON, DV. Sunblet Snowbelt:Urban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J].Growth and Change,1984:52-53.

[4]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5]迈克·戴维斯.死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116.

[6]Park,Robert.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8(33).

[7]何建华.发展正义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48.

[8]周延风.社会营销:改变社会行为的新模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责任编辑:张 炜

作者:胡小武

价格技巧的市场营销综合论文 篇2:

用友ERP沙盘企业经营模拟战术分析

摘要:本文以用友ERP沙盘为研究对象,以2014年全国ERP沙盘总决赛本科组方案规则为数据实例,分别从企业发展宏微观、企业模拟规则、企业运营实战等三个视角对企业沙盘模拟经营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规则与比赛结果数据的整合,利用Excel、建立矩阵等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得出运营结论与经验的归纳,以便于高校ERP教学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深化对企业财务、公司金融、公司战略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ERP沙盘 企业模拟经营 数学模型 实战分析

一、企业资源计划与用友ERP沙盘简介

(一)企业资源计划简述。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是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于1990年提出的,是一个有效地组织、计划和实施企业的“人”、“财”、“物”管理的系统。企业的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如人、财、物、产、供、销等资源,无形资源如企业的品牌、组织结构、知识、控制策略、检验方法等。企业资源计划就是对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计划,以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到利润最大、成本最低。

(二)用友ERP沙盘简介。以用友软件公司开发的ERP沙盘模拟为例,ERP沙盘企业经营模拟是以企业资源计划基础为背景,虚拟一家生产型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经营。其盘面按照制造企业的职能部门划分了不同的职能中心,包括营销与规划中心、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和财务中心。每个小组由五人组成,根据不同的职能分别担任总裁(CEO)、财务总监(CFO)、营销总监(CMO)、生产总监(COO)、采购总监(CSO)。各角色分别承担了企业运营的所有关键环节:战略规划、市场营销、生产组织、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等,形象地模拟了生产型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ERP沙盘对于当今大学生的意义。ERP沙盘强调主动性和积极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亲自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强化受训者的管理知识,训练管理技能,全面提高受训者的综合素质。

二、ERP沙盘企业经营模拟规则分析

(一)掌握沙盘模拟运营规则。运营规则往往以数据规则的形式呈现,我们依据近年来沙盘大赛规则数据的变动情况,将其分为每组规则中不变规则和常变规则。不变规则往往包括贷款的额度(通常为股东所有者权益的3倍)、贷款利息率、贴现率、库存拍卖折扣、市场开拓费用与周期、原材料单价等。常变规则主要为:是否有市场老大、厂房的类型、生产线的类型、原材料的种类、产品的成本与研发周期、ISO认证费用等。

1.不变规则。不变规则中有许多数据都要求四舍五入或者向上取整,这对于公司模拟运营时财务成本的控制、减少利息费用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如表1所示。

违约金与库存拍卖在运营中应尽可能避免,否则会对公司盈利产生不好的影响,违约往往是订单没有按期交货、卖库存一般在紧急解决现金流或交订单时会使用,属于被动情形不可控。控制财务成本在贷款、贴现方面用处很大。以贷款为例,长贷的利息是10%,因此本年度贷款14W与贷款10W来年都只收取1W的利息,倘若贷款15W来年就收取2W的利息,由此可见贷款15W是不合适的。

通过运用表2的使用技巧,我们便可以在公司运营中控制好财务成本,若息税前利润不是4的倍数+1,可以多贴现10W增加现金流用贴息抵消所得税。

2.常变规则。

(1)有无市场老大。市场老大即上一年度在某个市场取得销售额总和最大的企业,下一年度它在取得老大的市场对于所有产品都有第一个选单的机会。因此规则中有无市场老大对于比赛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有市场老大一般意味着开局以长贷为主力以求取得市场老大的位置,后期在广告与产量上取得先发制人的优势,没有市场老大,则要重点考虑市场情况决定长短贷的运用以及生产线的布局。

(2)厂房的类型。不同的厂房买价、售价、租金、所能容纳的生产线不同,厂房有租和买两种形式。租厂房节省现金流但受租金费用的影响,在运营初期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极大。买厂房在企业运营初期对于控制所有者权益有很大的作用,从而影响下一年的可贷款额度。

(3)生产线类型。在规则中分析生产线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产线分为超级手工线、租赁线、自动线、柔性线。超级手工线对于在开局初期快速拓展生产线、抢占市场老大具有很明显的效果,投资建线的成本也相对较低,缺点就是生产速度慢,线过多会占用厂房空间。在生产过程中也可以紧急应对订单数过多的情形。由于超级手工线维修费、折旧费都相对较低,在使用时的潜力也是不可忽视的。租赁线无需投资建线,可以快速拉动产能,也是抢夺市场老大提高销量的利器,但是在年底需要承受极多的维修费用,在利润效率上远低于柔性线与自动线。自动线属于性价比最好的生产线,倘若可以生产利润较高的产品,自动线无疑是最合算的。柔性线投资成本高,维修费也相对较高,但可以随意转产,降低投放广告的压力,在选择订单上更灵活,但同时还应提前多订一些原材料。

(4)产品的分析。对于规则中的产品参数,重点关注产品的开发周期、原材料构成以及直接成本。开发周期往往决定了生产产品的时间,未开发完成的产品不得加工生产。此外重点关注产品的原材料构成中是否含有产成品,倘若含有产成品,该产品相当于加工了两次,占用了两次生产线,因此应将该产品的直接成本除以2进行分析,同时对于原材料构成中含有产成品的产品往往要考虑现金流。在经营初期不能为了生产含产成品材料的产品而过多的库存产成品,否则会影响利润的提高。

(5)企业模拟综合分数分析。企业模拟的经营与发展不单单追求所有者权益最大、净利润最高,还需要综合考量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量化成综合的分数。6年经营结束后,将根据各队的综合分数进行排名。综合分数=所有者权益×(1+企业综合发展潜力/100)-罚分。如表3所示。

综合分数往往在企业运营的第六年起到关键作用,所以需要重点关注企业综合发展潜力表的系数。最后一年在追求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提升综合发展潜力总值。表4为综合分数测算矩阵:

由表4可以发现随着所有者权益的增大,综合发展潜力系数对于扩大综合分数的作用也在不断放大。在最后一年,值得牺牲一定的利润贴现,建立生产线、购买厂房、投资产品研发,以争取更多的综合潜力系数。

(二)市场规则分析。市场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场规则变化莫测,主要反映产品需求量、价格的走势,直接影响到了每个企业的运营策略。透过下发的市场规则,尽可能挖掘数据背后的内容。

1.市场容量。主要结合市场每种产品的需求量、订单总数逐年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指标进行分析:

每一年全部产品需求量/比赛总共队伍数 (1)

第一年的基础产品(P1+P2+P3)需求量/比赛队伍数 (2)

每一年每种产品的需求量/(比赛队伍数×0.7) (3)

绘制折线图比较每一年度产品市场容量的走势。

每个市场的每个产品的需求量/订单总数 (4)

2.产品分析。主要结合每种产品的需求量和每个市场的平均单价进行分析。分析产品均价时,分两种情况:

不含产成品构成的产品毛利=均价-直接成本 (5)

含产成品的产品毛利=(均价-直接成本)/2 (6)

由此可以分析如下指标:不同市场、每种产品需求量的年度走势图;不同市场、每种产品的毛利走势图;每种产品竞单的数量、ISO认证情况。依据每种产品六年的需求量、毛利的走势,选好自己需要主打的市场,可以有针对性地预测,对于抢夺市场老大至关重要。

三、ERP沙盘企业运营实战分析

在ERP沙盘企业运营实战过程中,除了读透比赛规则,还需要感悟经验与技巧,在比赛前要准备一份做预算的电子表格。电子表格中含有现金流量预算表、综合费用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等。不仅可以在比赛前研究比赛开局方案的合理性,也可以在比赛时快速分析企业运营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到开源节流、统筹运营,接下来按照比赛流程的先后进行实战过程中的分析总结。

(一)开局策略。首先是思考开局方案,良好的开局会对企业未来六年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开局一般初始所有者权益为600W,可贷资金为所有者权益的3倍,因此最大贷款开局为1 800W。利用好资金至关重要。首先根据对于市场规则的分析定位开局的策略,是争抢市场老大、还是稳健发展?研发产品的选择如何?以上问题都需要定位、明确。一般情况下可采取以下策略:

1.老大开局:可以考虑长贷为主,尤其是大量贷款长期贷款需要注意可以采取多次、分期贷款的方式,以防止未来巨额贷款到期所产生的还款压力而导致资金断流。例如1 800W的长期贷款可以分成:300W、3年;500W、4年;1 000W、6年的三次分别贷款。以抢夺市场老大为目标需要采取市场渗透、产品开发的产品策略。即:锁定一个市场进行开拓,其他市场可以延期开拓。尽可能多研发产品,力求将多种产品销售到同一市场。由于抢夺市场老大前期的投入成本很高,为了保全所有者权益不被降低太多,可以适当考虑ISO的认证、投资于厂房的购买等问题。

2.稳健发展:在沙盘战场上,争抢市场老大往往会带来很大的风险,有时成功与破产仅有一步之差。倘若成功地避开了市场强大的竞争、吃透市场规则,稳健发展往往也可以后来居上。稳健发展以短贷为主、长贷为辅,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初期企业投资方面也相对保守,因此可以采取前期市场开发后期产品多样化的策略。即:初期选择2种左右的产品进行研发,尽可能的多开发市场,力求在少量产品的市场上分散抢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循序渐进地发展企业。

(二)广告投放。在正式的大赛中,订单一般遵循一定的特征。一般情况下每个市场、每种产品订单的需求量的交货期是在均分的基础上上下浮动。例如在本地市场P1有12张订单,那么交货期1-4期的订单各有3张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运营前两年对于投资周期长的产品除外。因此倘若想要销售第四季才生产完成的产品就要努力抢交货期是第四季的订单,这就要求投放大量的广告力压竞争对手,因此往往抢夺成本较高。这一点在第六年即最后一年抢订单的订单会上表现最明显。在企业规划时,可以根据:产品市场均单=每个市场的每个产品的需求量/订单总数,来判断自己的拿单情况,一般来说每个市场最大需求量与最小需求量订单在±3浮动。

此外,在订单会时,需要仔细分析每个市场的竞争程度,以便于下一年做更适合,避开部分不必要竞争的决策。但如果进入了比赛中期企业的柔性线数量有所提升,第二年企业都会转移到第一年看似竞争不激烈的市场上,造成某种产品一年竞争激烈一年竞争不激烈的假象。为此广告的投放在战术上也存在着大量的博弈。

依据2014年全国ERP沙盘本科组决赛的数据结果,获得前四名的企业往往都占据着某个市场的市场老大。以决赛A组的数据为例,选取第一名、第二名、第十四名、第十五名企业的每年广告投放量进行分析,见表5。

U03第二年用197W获得了区域市场老大的头衔,守擂4年,U10第五年用334W获得了本地市场老大,守擂1年。由此可知在运营初期抢夺市场老大的成本相对较低,享受到的利益也最多。取得市场老大的企业六年广告投放总和也是相对较低的。最后一年各企业为了清库存,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投放广告需要注意一些。

(三)运营过程。在每一年广告会结束拿完订单之后,不要急着开始运营。一定要对至少6个季度之后的发展有一个很明确的规划。运营的步骤大致分为如下几步:第一步,配单。依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将每个季度计划所收订单的账款记录在电子现金预算表中,最终将资产负债平配平。第二步,财务成本控制。尽可能少的贴现,保证本年顺利结束。第三步,下一年运营规划。包括生产计划、投资规划、采购规划、广告投放预算、预估现金流等方面。第四步,开始本年的运营操作。由此可见如果要运营好企业,在每一年开始的比赛初期要做很多的预算工作。

此外在运营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技巧:一是在企业发展中后期,企业每年的净利润是稳步提升的。因此后期就没有必要以长期贷款为主,可以在年初以长贷还短贷、续短贷的方式进行。二是订单的违约金为订单额的20%,成本相对不是特别高,倘若在竞单会拿到利润极高的订单,不仅可以抵消违约订单的违约金,同时还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

(四)询盘。每一年年底投放广告之前各参赛队都要经历10分钟的询盘过程,询盘对于投放市场广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每支队伍4名选手分别间谍四分之一的企业。为此组织好成员有针对性地间谍每个企业的发展情况并总结很重要。在询盘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一是生产线情况(重点关注每种产品生产线的数量、柔性线的数量)。二是产品研发情况(注意关注还差几个季度投资完成)。三是市场开发情况。四是现金与应收款。五是ISO认证。通过以上分析来掌握每个企业的发展动向,对于企业决策和规避风险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何晓岚,何洁.ERP沙盘模拟实用教程(实物+电子)(第2版)[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2.樊晓琪.ERP沙盘实训教程及比赛全攻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3.王新玲,郑文昭,马雪文.ERP沙盘模拟高级指导教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沙迷之家官方论坛网站[OL].http://www.erpsp.cn/forum.php.

作者:陈妍红等

价格技巧的市场营销综合论文 篇3:

国际经贸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由于国际经贸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校外参观、实习和单一的综合性实验实训项目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鉴于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文章构建了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列出了对核心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通过这些课程的先后开设逐步锻炼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然后通过综合实验实训项目加以强化和提高,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践能力;课内实践

一、构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专业技能认知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对于国际经贸活动的从业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经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

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两部分,其中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内单项业务实训、专业讲座、综合业务实训;校外实习的方式主要有商贸实习、行业见习和毕业实习。

商贸实习和行业见习作为了解专业的一种方法,大多以参观为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为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实践能力,几乎所有院校都为该专业学生设置了专业实习,要求学生到专业对口的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10周左右的顶岗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单位实务充分结合起来,提高其独立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尤其是对所学专业就业渠道和就业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就业从业人员素养要求有一定的认知。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实际的实习效果与这种专业实习方式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原因如下:第一,一项外贸业务从建立业务关系、合同磋商、合同签订和履行,中间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学生接触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并不能了解业务全套流程;第二,由于外贸业务量大,有时只是备货一项,就要动用公司大部分的人力、物力,历时几个月才能完成,因此,实习内容有时显得片面而单一,时间利用效率低;第三,外贸谈判及营销策略涉及双方企业的诸多商业机密、谈判筹码、底价等内容,这些在贸易磋商过程中均不宜被局外人知道,而且在谈判与交往中也需营造特有的气氛,因此,学生列席旁观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被允许的,实习的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

在当前大规模开展到实际部门单位进行实习比较困难的前提下,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室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学生通过在实验室模拟,实现掌握具体的业务操作技能的目标。模拟主要是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通过生动的实例、详尽的操作指南、典型的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单据填写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连贯的交易过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二、构建国际经贸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一些院校的国际经贸专业模拟实验室已采购了“外贸实习平台”等相关软件系统,引导学生利用软件进行外贸业务的全面仿真模拟操作。每个参与外贸实习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共同组成模拟贸易环境。通过这样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他们将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来完成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这种综合性较强的实验教学课程,冲破了课程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得以综合运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英语、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所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笔者对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的2005级和2006级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同学认为,综合性实验加深了他们对所学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他们可以深刻掌握和灵活运用一些专业课程中的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环节、备货、租船订舱、报检、投保、报关、装船出运、结汇以及出口核销与退税等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了国际经贸专业综合性实验的不足之处:第一。由于开设的时间放置较后,相关的课程若开设时间较早,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学生已经淡忘,操作起来略显吃力,重新学习回顾起来又浪费太多的时间,实践进度过慢,学生操作的熟练性不高;第二,因为实验软件的局限性,如过多的帮助功能,评分时仅以邮件数量为依据,而对邮件质量无法监控等,导致综合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和磋商能力作用不大;第三,综合性实验的模拟性,使得学生的实战能力不强。我们已经得出综合性实验对学生单据处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但进一步验证却发现,学生离开模拟环境后,给学生诸如信用证、交易说明等有关材料让其填写相关单据时,学生又显得有点无所适从。

调查表明,仅仅依靠综合性实验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是不够的,应增加专项课程内实践,通过每门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环节开展,一步步打好学生的基本功。作为国际经贸专业校内实践的两个部分,各课程内实践和综合技能实践应该是互补的。利用“外贸实习平台”进行的全面模拟操作的局限性,迫使我们将分析的重点放在课程内实践环节的开展上来,希望通过不同课程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弥补综合性实践教学的不足,再通过综合性实践教学整体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通过对很多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开设的情况调研,我们构建核心专业课程内实践教学体系如下(以18周教学为例):

1.《国际市场营销》,总54课时,课内实践18课时。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及其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全面了解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发展趋势,初步掌握进入国际市场经营和制定国际市场营销组织策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锻炼学生寻求商机、分析市场、拓展市场、选择目标客户的能力。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可采用案例教学,并通过营销情景实训、撰写国际市场分析报告和营销计划书等方式完成教学环节。

2.《国际商务谈判》,总36课时,课内实践12课时;《外贸函电》,总36课时,课内实践12课时;《国际商务英语》总36课时,课内实践12课时。这些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综合应用性课程,其教学是一种技能教学;强调英语在商务环境中的实际应用,重点锻炼学生外贸磋商谈判及业务沟通能力。

目前,这些课程的课内实践可以通过课堂情景模拟进行,主要是模拟真实的商务情景,通过角色扮演、口头报告、信函写作、协商对话、现场翻译等形式进行训练。

3.《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总36课时,课内实践12课时。本课程主要为培养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人服务,主要内容

包括国际货运代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工作流程。

在课内实践环节上,可采取案例教学法和实验模拟等方式,以锻炼学生办理货物运输与保险的能力。

4.《商品检验与检疫》,总36课时,课内实践8课时;《海关理论与实务》,总54课时,课内实践18课时。这两门课程是涉及进出口报检和报关的教学环节,具有政策性、技术性、执法性和涉外性的特点。

在教学上可采用理论课与实训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其中理论课程可开展实施案例教学法;实训课可开展实验模拟,根据教学内容分模块、分情况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有条件的话可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参观学习。

5.《国际结算》,总54课时,课内实践18课时。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国际银行结算方式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操作程序,是以金融、贸易为基础的多边交叉学科,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国际结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业务知识,各种结算方式的基本操作程序。

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在理论原则指导下办理外汇业务,侧重于业务程序和基本操作方面的实践性教学,需要进行实验模拟,以锻炼学生对货款结算各种方式流程的掌握能力和操作的应用能力。

6.《国际贸易实务》,总54课时,课内实践18课时。该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国际经贸专业核心专业课,是在总结我国对外贸易实践经验和结合国际通行的贸易惯例与习惯做法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型、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针对此课程的教学系统软件和实验软件较多,而且使用已经较为成熟,所以本门课程可以通过案例教学与组织实验模拟。具体做法是:在开展实施案例教学中加强实训,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情景模拟训练,使学生能较熟练地开展外贸业务环节的业务程序和办理业务手续,规范缮制各种业务单证。

7.《电子商务》总54课时,课内实践27课时。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两部分:基本理论主要介绍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平台、网络营销、电子交易与网络银行、物流基础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和法律保障等;操作技能则强调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主要包括常用网络软件的应用、网络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安全技术的应用、网上购物与支付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理论和实践课时的比例各占50%。本课程需要实验模拟教学。

通过以上这些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逐一锻炼学生在某一环节上的实践能力,然后在学生的各环节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的基础上,利用“外贸实习平台”,实现校内综合模拟操作。通过完成完整的货物进出口交易,使前面获取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整体操作能力。

这样就形成了分课程板块锻炼和最终的综合实训的紧密衔接,既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又可以使得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整体的提升,避免为了模拟而模拟的简单操作,让实践教学达到真正的效果。

作者:房朝君

上一篇:数学课程内容机电一体化论文下一篇:保险业资本市场创新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