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变动营销渠道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以及在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膨胀。在此种情形下,很多人拿中美两国作比较屡见不鲜,其中物价对比是经常比较的话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产品价格变动营销渠道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产品价格变动营销渠道论文 篇1:

大数据时代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革与优化

摘要分析了我国农产品销售的传统渠道及其存在问题,借鉴韩国先进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以改进农村合作社、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方式改进浙江部分地区营销渠道。以苍南县农产品销售现状为例,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优化浙江省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组织并发展产销共同体,将农户与中间商之间简单的交易关系转换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产销共同体通过构建营销渠道信息平台发挥作用。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渠道;大数据时代

A文章編号0517-6611(2015)31-311-03

2011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研究报告,提出词汇“BigData”,预示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新的生产力的诞生。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大数据在农业上的应用。蔡书凯[1]指出大数据在农业上的应用包括但不局限于精准农业、农业气象预测等方面,其中在流通体系上,大数据可以提供经系统整合的相关气候、农产品价格走势、进城道路交通信息、终端消费需求等相关数据,辅之以菜场超市摊位监测评估数据体系等,帮助判断农产品需求、价格变动等情况。孟祥宝等[2]提出了农业大数据应用体系架构和平台建设的构想,应用体系框架即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信息资源,开发大数据应用系统,加以从项目规划建设到运维及监督上的管理,最终为从事农业活动的主体提供越来越智慧化的服务。平台建设则是应用综合平台、ETL工具、BI门户等技术实现农业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谢秋琪[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语义分析在智能搜索上的升级、农业标准预警分析等方面研究大数据时代下农业标准信息服务。

尽管对于大数据应用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且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研究大数据在农业上的应用属于少数,尤其是大数据在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应用方面。而国内农业生产依旧呈现小农经营、主体分散、规模狭小等特点。小农经济信息化程度低,渠道单一且效益低[4]。农产品流通方式主要以小贩上门收购为主,导致价格经过中间环节而被逐级抬高。这不仅使农民和消费者利益受损,而且使农户在销售渠道的情况下,难以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不能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从而造成我国农产品销售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困境。笔者以应用大数据技术为出发点,对比韩国模式,研究浙江省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以填补这一空白。

1我国农产品销售的传统渠道及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地区的实地走访发现,当地农民销售农产品渠道匮乏现象尤为突出。大多数农户只专注于对农产品的栽培,却忽视了对农产品市场的关注,市场价格和需求的信息滞后,容易造成农产品积压或种植面积太少而贻误商机。这也恰恰反映出浙江省农产品销售在渠道上存在问题。

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由上游、中游、下游3部分组成(图1)。农产品有其较为显著的“鲜活”和“薄利”的特点,较短的销售渠道适用于国内农产品市场,如直接销售、一阶渠道、二阶渠道;而多阶渠道则主要适用于国际农产品市场。

作为以农民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浙江基本形成了具有“小生产、大市场”特征的、多条营销渠道并存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格局,而这种格局存在“多层次、多环节、分散化、弱控制”的弊端。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分销与营销,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渠道结构单一我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依靠传统的农贸市场,而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落后、条件简陋,尤其在交易能力方面,其市场辐射能力、服务、物流、质量标准设立等均存在较大缺陷。近年来,连锁店和大型超市凭借其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信誉度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上逐渐崛起,但是大型超市的谈判能力强、上架难度大,故农产品在大型超市的销量未能达到预期水平。正在起步阶段的农产品品牌因其自身条件往往不能达到大型超市的准入门槛。

1.2营销渠道效率低

目前,浙江省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效率偏低。该省农户以分散经营为主,农产品的流通环节繁杂,各项成本费用较高,加上现有的保鲜技术落后,从而使多环节、低效率的分销方式给流通过程中的各成员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农产品的价格在流通过程中被逐级提高,而其中的物流成本甚至占最终售价的1/3以上。发达国家因其完善的营销渠道和物流体系,使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损耗率降低至5%以下,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损失是发达国家的2倍以上。

1.3交易方式落后

批发商将商品收购至农贸市场后,与买主进行谈判的交易方式,使农产品的分级整理不够规范,导致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溢价无法形成。从农民的角度看,他们辛苦栽培的优质品种与其他普通栽培的品种之间的价值差距缩小;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无法体现其诉求或需求存在滞后性。对不同销售终端的诉求无法产生回应及信息滞后,都将使农产品无法从消费终端获得竞争力。

2韩国农产品销售模式对比与借鉴

韩国早期的农产品生产销售状况与浙江省的农产品销售现状最为相似,韩国与浙江省同属东亚小农生产类型,同样存在经营分散、种植规模小、生产资金薄弱、机械化程度低、销售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并且浙江农业局曾多次派遣农业考察团前往韩国进行学习,指出韩国的国土面积、地理结构和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基本和浙江省差不多,韩国农业生态的理念特别值得浙江省借鉴[2]。中韩农业研讨会也多次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双方合作越发频繁,已逐渐成为热点。因此,该研究选取较为典型的韩国农产品营销渠道进行分析。

2.1韩国农产品销售模式介绍

韩国农产品销售方式主要分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直销2种,其农产品流通渠道具有独特性。韩国农产品营销渠道见图2。

2.1.1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数据精准营销。

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管理公社通过各种信息媒介,以适宜的价格,通过公正的交易保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例如每天按农产品品种、等级达成的最高与最低批发价来收集价格信息,并开展产地、流通成本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和统计;通过韩国数据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网,为生产者、厂家、个人用户等提供相关信息;保证农产品销售信息的双向传递及时有效,实现农产品“鲜活”销售。相较而言,浙江省农产品销售信息显得较为闭塞。

2.1.2农产品直接交易(直销):减少环节,增加盈利。农产品的直接交易实际上就是在农户与消费者之间有计划地主动开展交易活动,农产品的品种、价格、数量、流通方式经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议确定。直接交易通常无需经过批发市场,因此省去了不必要的中间流通环节,从而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经过多年实践,虽然韩国城乡居民通过新村组织开展的农产品直接交易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在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浙江省农产品销售方式鲜有直销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缺乏 “牵线者”。

2.2浙江省销售模式的改进与借鉴韩国农产品销售在市场不景气的状况下,通过改革得到快速发展,这对浙江省农产品销售模式的改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体建议如下。

2.2.1改进农村合作社。

(1)农户会员化,生产规模化。

韩国农协以会员制吸引农户加入,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生产的效率以及销售的竞争力。浙江省农村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紧密,农户基本靠自身进行生产销售,既缺少竞争力,又时常发生盲目生产的情况。所以浙江省农村合作社可以尝试加强与苍南农业局的联系,为农户分析和争取各类农产品生产资料,吸引个体农户加入农村合作社,统一个体农户的生产,摆脱土地少、种植规模小的困境,并对农户生产进行有序地指导和约束,对农产品品质进行监控;在农户大量会员化以后,农村合作社便可直接从生产厂家或批发部门大量采购生产用品,然后低价供给农民,为农户节省生产成本。同时,农村合作社可向农村信用社申请农业贷款,加大对农业先进生产设备的投入,使农业生产科技化、机械化,尽可能避免农户因资金不足受到制约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2)产品等级化,销售品质化。

浙江省农产品品种杂乱,缺乏标准,容易造成销售中产品品质与价格不对等,农户难以获得满意的利润;韩国农协采取农产品等级化,严格区分,给予农户最大利益。浙江省农村合作社应通过对农产品制定标准,进行等级化区分的方式,使农户获得更大的利润;严格把控农产品品质,让农户形成品质化意识,为农产品树立良好口碑。

(3)牵线销售,规划生产。

韩国农协在农户农产品自销中起到了牵线的作用,使农户可以直接与消费者交易,为农户和消费者争取最大的利益,同时也降低了中间环节过多带来的高额销售成本。浙江农村合作社可以将农户农产品信息通过农业网等信息媒介吸引消费者采购,同时在交易中扮演担保者的身份,保证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品质优良。在一个季节结束下一季节农产品生產开始前,农村合作社可以通过分析和规划农产品的预期销量和销售价格的方式,帮助农户清晰定位。浙江农村合作社通过收集市场信息,为农户作专业分析和指导,将有利于生产精准化,防止农产品生产过剩。

2.2.2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

(1)信息便捷化。韩国各县的农协每天按农产品品种、等级达成的最高与最低批发价来收集价格信息,并开展产地、流通成本等调查,分析与统计;通过网络等相关信息媒介,为农户、厂家、个人消费者提供有关信息,保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销售信息的传递双向及时有效,实现农产品“鲜活”销售,严把农产品质量关。苍南县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尚缺乏信息的采集和公布,可以相应地借鉴韩国经验。

(2)销售品牌化。

韩国各县的农场品批发市场销售出去的农产品都会带上自己的标识,对农产品进行了很好的本土品牌化包装,使其带上了本土的特色,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而且还为消费者提供质量上的保证。浙江农产品由于引进种植品种较多,对本土农产品品牌化的形成较为困难,且销售利润主要来源于销售量的积累。浙江农产品批发市场可通过形成自身品牌,对符合标准要求的高质量农产品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品牌进行捆绑销售,积累口碑,稳步发展,以此带动浙江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

3基于大数据背景的浙江省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

根据浙江省农产品营销的现状,结合韩国先进模式中可适用之处,构建了浙江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方案(图4)。

优化后的苍南农产品营销渠道与其传统农产品营销渠道相比,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有所改进。

4.1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销共同体,将农户与中间商之间简单的交易关系转换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现行的农产品市场具有开放性,农户作为生产者可以直接进入交易市场进行买卖。农户能够方便进退市场,与中间商的交易也基本属一次性,因此,买卖双方更着眼于当下利益的最大化,而非长期合作关系的发展。

优化的农业营销渠道将农户与中间商(如苍南当地龙头企业)合并为一个产销共同体,农户与公司之间签订长期交易合同,由中间商控制生产过程,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尤其是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种类和数量)、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及资金扶持,为农户提供最低收购价格,并与农户共担风险。对于农户而言,长期交易合同可以降低农户销售自产农产品的各个交易费用,同时在合同中确定销售种类和数量,以保证农户收入;对于中间商而言,签订合同也可减少交易价格的变动风险。

4.2构建大数据模型的市场供求指导机制,筛选消费数据,预测农产品市场需求以指导生产,推进农产品市场供求良性发展

我国农户经常因盲目生产而导致农产品一直陷于供求不平衡的怪圈,显然,预测并稳定供应量十分必要。大数据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大型超市、农产品品牌直营店的POS机录入大量消费信息,包括农产品的销售量,除了实体店信息外,网络营销平台的数据也将发挥作用。基于大数据模型,在采集此类相关信息后,存储并归总历年农产品销量数据,通过云计算处理,利用各类算法库、模型库的构建挖掘数据,找出数据的规律性,可从中发现销量好坏的相应规律;通过将下一年度相关因素的预期分析与之结合,终端经营者即可预测消费者的需求量,同时对农户生产具有指导作用。以天气因素为例,通过分析大数据,显示西瓜销量会因夏季温度不高出现一定降幅,产销共同体通过预测下一年度的天气状况并结合历年销量规律,推算下一年度的供应量。对苍南县农产品销售方式而言,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直营店和电子商务为终端销售是建立供应量预测体系的最佳模式。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电子商务平台,两者与农户都是互利合作关系。以农产品直营店和电子商务为终端,不仅方便采集数据,还能及时将数据信息反馈于农民,实现供需平衡。

4.3构建与B2B、B2F、B2C 相整合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体系,以手机端淘宝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开发垂直化区域农产品电商市场,打通O2O营销布局随着网络购物的迅猛发展,关于农产品在电商市场的试水从电商开始成熟时期开始就已有无数商家跃跃欲试。产销共同体作为农产品信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通过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综合运用B2B、B2F、B2C 模式,将各类农产品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汇总,并运用到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过程中,显得十分必要。

PC端的农产品电商市场发展缓慢,而手机移动端的电商市场以其便利性的优势而愈发突出。移动端淘宝偏向于传统电商,是在谈好商品产地以及按季节和农产品的时令分期上市,做好相关推广工作即可。在微信方面,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平台,前期保持平台信息质量,采取与线下农村一起开展活动的方式增加粉丝数量,同时打造平台形象;后期依托线上线下联合营销打造垂直化区域农产品营销及信息发布平台。

电商平台将网络消费者行为痕迹数据与线下购买数据相结合,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营销的协同。电商平台带来订单线索,客服人员通过这些线索进行电话回访,从而推动顾客在线下交易。在这些过程中,电商平台通过采集消费者进行的进入、浏览、点击、注册、电话询问和购买等行为痕迹数据,实现一个结合O2O、以大数据分析为支持、营销效果不断优化的营销布局[6]。

43卷31期陈 超等大数据时代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革与优化

4.4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体系,分析消费者行为,促进农产品营销信息精准推送

在网上购物中,消费者的网页点击、商品搜索行为都会被网络后台采集,而在实体店的购物过程中,对农产品的查看、购买信息由电脑和监控视频记录,且加上消费者在购买或网络注册过程中使用的身份信息,产销共同体的消费者信息库正逐渐扩大。产销共同体可利用这些数据,以消费者的年龄、性别等属性为维度,建立模型,从中找出相应的目标客户,通过网络平台分别进行农产品营销信息的推送[7]。例如,淘宝用户首页因其完成订单和浏览店铺的不同,活动推送类别也不同,有的服装店铺活动推送偏多,有的食品类偏多。

经过数据处理后,产销共同体可以预测消费者购买某种农产品的概率,借助这些信息准确定位产品,并有针对性地在实体门店中传播营销信息,以达到说服潜在用户购买产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蔡书凯.大数据与农业:现实挑战与对策[J].电子商务,2014(1):3-4.

[2] 孟祥宝,谢秋波,刘海锋,等.农业大数据应用体系架构和平台建设[J].广东农业科学,2014(14):173-178.

[3] 谢秋琪.标准化促进重点产业链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C]//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屆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中国标准化协会,2014.

[4] 张伟.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9:12-15.

[5] 赵兴泉,任锦芳,刘之清,等.澳新韩三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及其对我省的启示[J].浙江现代农业,2010(4):9-13.

[6] 刘雨枫.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量化营销[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34-36

[7] 高源,张桂刚.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1(2):66-68.

作者:陈超 彭满思 许辰辰等

农产品价格变动营销渠道论文 篇2:

从哈根达斯浅析中美物价

[摘要]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以及在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膨胀。在此种情形下,很多人拿中美两国作比较屡见不鲜,其中物价对比是经常比较的话题。本文以哈根达斯在中美售价的差异为线索,在总结了前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中美物价差异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在结语部分,探讨了中美物价的可比性问题,以便更加全面地认识中美物价问题。

[关键词]中美物价;差异;原因;理论分析

1中美物价差异原因分析

11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指因实际货币供给大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通常衡量一国通胀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即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选自赵金夺,高宇,武文静《中美两国食品消费物价比较》。以下便是通过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说明通货膨胀对物价的影响(见图1)。

图1中美CPI趋势比较图

数据来源:根据中经网数据编制。

从近年CPI趋势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其中有较大的波动,而美国CPI却是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下上下小幅度波动。

一般而言,CPI为4%为通胀警戒线,而2%的CPI为低通胀区,比较可得,我国CPI在2011年期间均在通胀警戒线之上,尤其在2011年9月达到61%,而美国的CPI大部分均被控制在低通胀区域附近,其最高水平(39%)也未达到通胀警戒线,说明我国物价在通胀因素推动下上涨较快,虽然CPI在下降但也只是物价上涨的幅度在下降,而物价在总体上是上涨的,相反美国的CPI却控制得比较稳定没有太大的波动,物价在低水平下增长。因此,通胀因素是拉大中美物价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导致通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以政府为主导的大规模投资致使广义的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多(尤其在金融危机下政府出台的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最终在市场不能完全消化下引起物价的普遍上涨。

12税收体制

首先,两国在税种设置上存在明显差异。我国设置了增值税和消费税,这意味着在商品的每一道生产环节都要针对增值额征收增值税,应税消费品在生产环节还要征收消费税,而这些流转税都要在最后的消费环节转嫁给消费者,直接提高了物价水平。

在美国,并没有增值税这一税种。虽然美国为此做了很多探索,但由于现实增值税的缺陷,美国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现行零售销售税的诸多优势,美国联邦税制的特点以及开征增值税在实践中的其他难题,使得走在税制改革前列的美国至今尚未开征增值税,只开征消费税。由于美国没有增值税并且只在零售环节征收零售销售税,按消费品的最终价格征税,避免了很多重复征税,为中美物价差异提供了空间。

其次,两国的税率差异也很显著。即使两国都设置消费税,但两者的税率差异也是相当大的。例如:在中国卷烟的消费税率高达36%(适用于乙类卷烟的比例税率)、56%(适用于甲类卷烟的比例税率),化妆品的税率高达30%,而在美国零售销售税的税率为0~10%不等,大多在3%~7%。再加上税率至少两倍于此的增值税(我国增值税一般为17%),从而产生了较大的消费品价格差异。

最后,两国征税范围的不同也是一大差异。例如:我国商品从厂房到终端消费商场之间的诸多物流环节因缴纳营业税而使成本层层递增。在这些成本中,营业税的增加不是针对增值的运输部分,而是针对每一环节全部的营业额,这就出现了重复征税的现象,转嫁给终端消费者过重的税负。选自耿静《税制与中美部分商品物价差异》。因此,目前这种税收缺陷还是中美部分商品物价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增值税在2009年1月1日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其征收范围与营业税存在争夺,营业税针对营业额征税而增值税只针对增值额,从而使增值税的开征与改革对政府的财政产生的巨大压力依然存在。

13庞大的流通体系

在我国,一件商品从生产到最终的消费往往要承担庞大的流通成本。商品在流向市场过程中,除了要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税费。首先是将商品运送到销售目的地的运输费(由于我国现代物流业并不发达,其运输成本相当之高)。其次在运输过程中频频出现的过路费、过桥费,而在美国的高速公路虽然也有收费站,但是非常少,有时,在路上开上一天车也不会有一个收费站,真正实现了所谓的freeway。之后,是燃油费用,美国的油价因充足的供应,价格远小于中国的油价。最后到了目的地后,商品要进入超市还需缴纳进场费、上架费、节日费、管理费和广告费等费用。此外,企业为了拓宽和畅通营销渠道还需要付出一笔很大的公关费用。而且,这只是一些阳光下的税费,还有一些灰色地带的收费也夹杂在商品的流通中。这样,层层设卡,关关收费,到最终商品进入市场,商品背负了高额的流通成本。这些流通成本,企业不会自行消化,而是在出厂价的基础上加高价形成销售价格转嫁给最终的消费者。而在美国,由于发达的物流体系和完善的收费机制使得商品在其中负担了很小的流通成本。两者相较而言,中国的物价偏离商品实际价值较远,而美国的物价恰恰相反。长此以往,中美两国的物价差距自然越来越大。

14企业间恶性竞争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其工业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稳定在90%以上,但中国的出口贸易,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低端产品,再加上没有做出品牌,进入门槛低,因而价格竞争成为中国出口企业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手段,以量取胜、以廉取胜是很多出口企业的经营思想。选自史蒂文·陈《中国的物价为什么比美国高》。出口品的结构决定了我国出口供给弹性较大,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各企业为了得到大量订单占领市场份额,在与外国进口商的谈判中降低售价大打价格战,以达到打败竞争对手的目的。最终边际成本(MR)等于边际利润(MC),企业牺牲了大量的超额利润,使其被国外进口商所获得的,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同样的产品在国内销售时却无此情况,因而价格自然偏高,于是便出现了中国制造在国内的价格高于国外的现象。

15政策倾斜

中国对外贸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处于出超地位,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实现了多年的贸易顺差,究其原因,我国政府在出口方面的大量政策倾斜是顺差存在的重要因素。1994年后,中国对出口货物税收实行零税率政策:出口货物适用的退税率为17%和13%;对小规模纳税人购进的特准退税的出口货物退税率为6%。据此测算,平均出口退税率为1613%。从后来的中国出口贸易实践看,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应退尽退”政策的出台,给中国出口商以较大的议价空间,较内销产品,可以降价达1613%,甚至更多,以扩大出口。老外也深知中国这一出口补贴政策,以此逼中国企业降价出售,而扣除了出口退税的产品成本价,就成为一些企业的出口报价的底价。一些外贸企业也专吃“退税饭”,其主要利润来源,就是政府每年的退税款。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的直接财政补贴,推动了中国的出口贸易以年均超过25%的高速增长,让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外国人享受到“中国制造”的实惠,却加重了中国政府的财政负担②,在生产一定的条件下大量商品流向国外意味着国内商品的供给下降,而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供给减少了则价格必定要上升,相反国外却由于供给量的大增而使其商品价格下降,至此两国物价差距凸显。具体分析如下(见图2)。

图2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以世界价格Pw进行交换,此时国内消费和供给Q1和Q2,出现过剩供给EF即Q1Q2为出口量,假设现在政府为鼓励出口实施出口退税等出口补贴政策即每单位补贴S,此时,国内厂商可以以高于Pw的成本进行生产这样厂商供给便从Q2扩大到Q4,而由于商品一部分要在国内销售,其国内部分不享受出口补贴,为了使价格能够弥补生产成本厂商必定要以高于Pw的价格Ps在国内销售,价格的上涨使国内需求降低到Q3这样就出现了AB即Q3Q4的过剩供给,AB>EF国外供给增大了,为了能将增加的部分出口,则必须以低于Pw的价格P′w在国外销售。Ps与P′w之间的差额S即为政府补贴。这样看来出口补贴有利于国内出口商(如图,福利增加了a+b+c)同时由于低价在国外销售使国外消费者的福利增加,此即为补贴带来的出口扩大效应;而由于国内价格的上涨本国消费损失增加(如图,福利减少了a+b),此即为贸易条件效应。

综上所述出口补贴是本国消费者承担了高价的商品消费而国外消费者却享受低价消费的福利,两国物价差距由此拉大。

16消费心理

这一点适用于国外进口品。由于历史发展等因素使相当部分的国人形成了崇洋媚外的心理,认为不管任何产品只要是国外的就是好的,并且以此视为时尚和身份品位的标志。国外厂商正是抓住了国人消费时这种虚荣的心理实行“差别定价”和“价格歧视”策略将本国很普通的商品在中国大力提价进行销售。理解了这一点对于一条Levis牛仔裤在国外卖40美元而在国内卖400元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很多商品只要跟国外沾点边就标上了奢侈品的价格,而国外真正的奢侈品价格在国内的售价更是让人望而却步。基于国人的这种消费心理也无形地影响着中美两国的物价。

2政策建议

中美物价的差距不只是表象上的商品价格差异,在这差异的背后透露的是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解决物价意味着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要得到解决。为了解决物价问题改善民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中的状况恰当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机选择解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从而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为解决物价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其次,改革税收体制,规范收费机制。在商品流通过程和销售中应尽量减少其税收负担,同时,取消不必要的收费,严厉打击不合法不合规的乱收费现象,精简流通体系,降低流通成本,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藏富于民。

再次,调整我国贸易政策。鼓励出口,实现出口创汇,增加外汇储备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长期以牺牲国内消费者的福利来获得这种收益是否可取是值得深思的。国家应根据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实施贸易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生产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从而在对外贸易的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不做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以此避免国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进而改善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最后,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大量不法厂商的炒作和投机活动盛行成为我国物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幕后黑手,因而,加强和规范市场监管,严惩炒作和投机行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环境,使商品价格正确地反映市场信息,从而实现市场的有效运行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3结语

关于两国物价差异可比性的讨论向来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笔者在总结了许多学者说法的基础上得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中美物价的可比性是一个相对的和辩证的问题,两国物价既有可比的一面也有不可比的一面。具体而言,中美物价的可比在于两国的收入差距。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6100美元,而美国的人均GDP则为54000美元,后者是前者收入的8倍之多,按经济发展的规律,物价水平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而逐步提高,由此得出的结论应是美国的物价水平高于中国才合理。但现实却与此相反,我们承受着低收入高物价的生活压力,所以仅从收入角度也可看出中美物价的可比性。其次在上述关于物价差异原因的分析中也可看出我国在物价管理和流通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亦足以说明物价的可比性。从另一角度来看,中美物价又具有不可比性,原因在于两国消费结构的差异。以恩格尔系数来看,2012年中国的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57%,而美国为18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支出占了较大部分,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却很小,其主要支出在于社会保障(在美国,居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以税收的形式进入了社会保障)、教育以及家政服务(人工成本高)等方面,因此其物价压力体现这一方面,所以将中美的工薪阶层总体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其实差异不大。由此可知支出上的差别使得中美物价可比性意义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我们如何看待中美物价的差异呢?首先,国家在发展中出现“低收入高物价”是其必经的过程,历史上,韩国、日本也经历高物价低收入的过程,所以,其存在具有合理性,不必刻意去夸大。其次,要认真反思物价居高不下的症因,并对症下药,不能因为其合理性而放任置之,切实解决我国物价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金夺,高宇,武文静中美两国食品消费物价比较[J]中国城市经济,2010(12).

[2]熊剑锋,于艳美国物价为什么比中国便宜[J]旅游时代,2011(5).

[3]耿静税制与中美部分商品物价差异[J]新课程学习(上),2013(1).

[4]史蒂文·陈中国的物价为什么比美国高[J]法治与社会,2011(4).

[5]邓聿文中美物价比较透露的几个问题[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9).

[6]盛翔中美物价不光是比价格[N]长江日报,2011-09-14(007版).

[7]叶永烈中美物价差异谈[J]新闻出版交流,1995(3).

[8]张海英中美物价的可比与不可比[J]法制日报,2011-09-14(007版).

[9]林衍中美物价对比背后[J]人民文摘,2011(9).

[10]张镇强中美物价之比较[J]晚报文萃,2011(12).

[11]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马卫兵

农产品价格变动营销渠道论文 篇3:

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品牌战略及其出口竞争力研究

摘要:西部民族地区品牌农产品出口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同时存在着制约因素,文章基于对农产品贸易贸易方式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实施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品牌战略及其出口竞争力对策,对提高西部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品牌战略;出口竞争力

一、 西部民族地区品牌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

1. 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农业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物种资源多样,尤其是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82.5%,已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7%,有着发展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自然优势,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构成了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丰裕度分别名列第一和第二名,但分布不均匀。西部各省区市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农业资源,依托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丰富而独特的农牧业资源是西部地区的优势,如棉花、烤烟、水果、花卉等产品品质好、产量高、市场潜力大。目前在西部地区已形成多种具有规模优势地位的产品和产业。如内蒙古、贵州和甘肃的马铃薯,内蒙古和陕北的小米,新疆的棉花,四川、贵州的油菜籽,内蒙古和新疆的葵花籽,广西和云南的甘蔗,新疆和内蒙古的甜菜,云南和贵州的烟叶,陕西的苹果,四川的柑橘,新疆的葡萄,内蒙古和新疆的养羊业与奶牛业,四川的养猪业与养蜂业等均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

2. 劳动力成本优势。由于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开发层次较低,结构单一,二、三产业发展薄弱,由此造成的较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较低的农业劳动力人均农业总产值所构成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其产后储运和加工的有力保证。

3. 地域优势。西部地区地处西北和西南边陲,与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 747公里,连接15个贸易口岸,是新一轮开放——“沿边开放”的主体,沿边的地缘优势无疑为西部地区发展品牌农业和边境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4. 环境和空间优势。西部地区高原、山区风蚀、水蚀造成地表土壤和水资源流失的同时, 也使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难以富集和存储,山坡地广种薄收,化肥、农药等化学要素投入较少。加之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光、热、土资源丰富,冬季寒冷,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相对较少,农药污染较轻,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天然型、生态型绿色农产品。

二、 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产品外贸发展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征,而西部地区在农产品对外贸易方面则相对落后。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农产品加工设备相当落后,加工技术水平低。中国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装备比较落后,80%左右的加工设备还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15%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的进口技术和机械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突出表现在:农产品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我国农产品加工增值仅为20%~100%,发达国家加工业的实践表明,粮食加工可增值1~4倍,棉花加工增值2~4倍,禽畜加工增值1~3倍,薯类1~3倍,果蔬加工业产值与原料产值之比为0.43∶1,国外则增值在3倍以上。

2. 农产品总体加工率低,深加工比例更低。我国农业加工业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比重仅占30%,而在1965年~1971年菲律宾这一比例已高达7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90%左右,而我国仅仅在40%~50%左右。目前,我国农业总产值已超过1.5万亿元,食品工业产值仅为5 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为0.3∶1;而发达国家两者之比高者已经达到4∶1,例如美国为1.8∶1,日本为2.4∶1,英国为3∶1,法国和荷兰均为4∶1。另外,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也不均衡,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最低,如云南省仅为0.03∶1;中部地区较低,如湖南省仅为0.1∶1;而东南沿海和江浙一带较高,例如威海市为0.86∶1,无锡市高达2.09∶1。

3. 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产值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西部地区主要以传统农业模式为主,具有较浓的自然经济色彩,不适应外向型农业的要求。农业的小规模种植、分散经营,与下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模式明显不匹配。

4. 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成本较高。西部地区的农产品成本相对国际水平而言,不仅原料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成本比较高,而且质量也比较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西部农业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非常落后;其二,西部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由于不能很好地利用规模经济来组织生产,我国农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而西部农业则更加缺乏国际竞争力。尽管我国已经确定了3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其经济实力不强,规模偏小,与世界同行业相比,规模实力甚微。

三、 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施三个层次的战略调整,即地区布局结构、品种结构和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广袤的西部地区特别要把草原、牧业提高到战略支柱产业的地位。此外,在适宜地区发展棉花、水果、蔬菜、花卉、烟草、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农业、园艺业,开拓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新路子。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产品外向型经济水平,使之向规模化、集约化迈进。同时,通过农业产业化来降低西部地区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另外,应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行业,重点加强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技术,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出口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2. 实现对农业的有效支持和保护。逐步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应建立农产品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提高企业获得信息的效率,降低信息采集成本,规避因信息不完全造成的潜在贸易风险。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农业补贴和支持政策。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加大农村能源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扶持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应在西部民族地区建立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利用自身优势,既可以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开辟新的途径,又可以带动内地农业发展。可考虑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一带建立“港澳农业合作试验区”、 建设“港澳农业合作平台”, 逐步建设农産品出口重点生産基地、外向型农业基地。对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其引进资金、设备、技术。发展农产品保鲜和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出口提高档次、扩大规模。

3. 提高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政府要重点支持信息化基础建设。农产品由于具有鲜活等特点,对信息的依赖性更强,要加大对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开拓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范围。同时要加强市场信息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农业信息中心作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实现市场、农业信息机构、产品供应者、产品需求者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利用网络沟通,建立农业信息发布制度、农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变动的预测系统。一方面推荐区内特色农产品,优势农产品、农业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增加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降低农户获得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成本,从而减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不断完善农产品出口的检验、检疫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引进国外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推动主要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技术升级,加速国内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检验、检疫标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使农产品出口获取更多的“通行证”,进而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推广农产品出口行业标准和标识。天然特色产品是西部地区的优势产品,应该增强农产品品牌战略的意识,优先支持农产品出口品牌建设。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包装、储运的各个阶段都应按照国际要求确立质量标准,坚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与国内自主研发并重。因此,西部地区应从长远考虑,加快技术创新、结构升级,努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原产地标记注册制度,对符合出口免检有关规定的原产地标记保护的农产品依法优先予以免检,对信誉良好的原产地标记保护的农产品出口实行便捷通关。

4. 培育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出口农产品行业组织建设。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费用,坚持市场化方向,积极培育出口经营主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尤其是要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重点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的方式,尤其要扶持一批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出口企业,鼓励大型企业进入农产品出口领域由于大型企业更容易达到产品出口的国际标准,不少还具有国际分支机构,能保证市场稳定,因此,西部应采取各种形式,组建综合性的企业集团,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定向出口,同时扶持一批产业化经营的出口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它们成为“龙头企业”。

要适应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新形势,尤其要支持西部地区各省区建立特色农产品出口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创新农业经营机制,采用“公司+农户”,成立行业协会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招商。规范农产品出口秩序,帮助品牌企业产品建立和疏通国际营销渠道,率先进入跨国采购供应链。

5.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快外资和技术引进。弥补西部民族地区资金不足,促进对农业的投入。同时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良种培育推广多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许多农产品存在品种单一、品质退化、农民接受新品种积极性差的问题。引进外资带来了一大批优良品种,这些品种由于有市场、价格高而得到较快推广,从而提高了西部民族地区一些农副产品的技术含量。通过政策引导外资进入西部民族地区一些农副产品加工和营销业,通过外资介入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改进产品质量;减少直接进口;扩大中国肉类产品的出口。

参考文献:

1. 西部大开发新规划前瞻.http://www.chinaacc.com/new,2010-2-22.

2. 海关统计资讯网:http://www.chinacustomssta t.com.2007-12-03.

3. 王喆,于双民,葛毅强.中国农产品加工新实践.农业科技管理,2005,(6):53-55.

4. 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178-182.

5. 农产品加工:农业的导向工业,http://www.gmw.cn,2001-01-15.

6. 孙彤,刘孝国.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问题与对策.农业科技管理,2006,(25):42-45.

7. 郭晓鸣,吴永红.加入WTO背景下西部农业发展选择.决策咨询通讯,2001,(12):114-116.

8. 王万忠.我国西部农村特色农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水土保持学报,2005,(19):120-123.

9. 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2-137.

基金项目: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项目号:10BJY075)阶段性成果;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十九批面上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当代借鉴与应用——西部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号:20110491644)阶段性成果;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资助项目“围绕陕西十二五规划加快发展我省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对策研究”(项目号:2011Z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静,工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1-05-26。

作者:王静

上一篇:学生消极情绪下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