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启发教学法生物教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生命力,TRIZ理论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创新设计理论和方法,是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时可以遵循的普适科学方法和法则。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程序启发教学法生物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程序启发教学法生物教学论文 篇1:

保护生物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为探索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研究总结新的教学法,并应用于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开展以“保护生物学原理”和“保护生物学研究方法”为主题的小专题活动。结果表明:新教学法的实施,把小专题融入到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之中,强调了师生的互动;小专题的实施使“以学生为中心”得以体现,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新性,开辟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查阅资料、科学论文写作和团队协作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完成毕业论文的信心;该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教学法;保护生物学;小专题;主体作用;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使得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于是保护生物学这一学科应运而生,保护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保护的科学。不仅有助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对于提高生物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和道德素养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已将该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强调其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元素。

近年来,不少高校教师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在保护生物学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把课堂延伸到教室和实验室外等,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提高。但这些探索仍难以适应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迫切需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训练严重不足;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虽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但双向交流不够活跃;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体现;学生情绪紧张,不能表现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成熟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把创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保护生物学教学中,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才是保护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

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有两种教学法最具代表性。首先是参与式教学法,它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英国,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的激励理论和期望理论,目的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5-7]。其次是任务教学法,它是当今高等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为本”、“以学习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程序需经历自主学习、交流互动和目标任务3个阶段。目前,任务教学法已在高校英语等文科专业教学[9-10]和无机及分析化学等理工科教学中得到了应用[11-12]。两种教学方法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都强调“以人为本、交流互动”。但参与式教学法过分强调以学为主,弱化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太适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任务教学法仅以设置任务来促使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这存在两个疑义:①过多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轻松的学习;②所设任务与教学内容不能有效的融合,与教学过程有脱节之嫌。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将参与式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相结合,综合二者的优点,总结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并应用于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探讨其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以及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的措施,旨在为高校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1新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1.1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小专题

根据保护生物学教学内容及特点,在其各个章节中选择适合学生操作的小专题,所设小专题要求是各个章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需要学生在课外准备,在课堂上讲解,目的是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小专题的特点是:内容清楚明白,紧扣教学内容,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操作时有一定的拓展空间。该教材设计的小专题有:诺亚方舟、大熊猫、狐蝠、冰川周期、麋鹿、鹰类、蛙类、岛屿、鲨类、鲸类、热带雨林、真菌、黄石公园、紫杉、犀牛、喜马拉雅山、鹤类、鬣蜥、陆龟、狼、鸮类、咸海等。

1.2小专题的实施方法

新教学法实施的过程如图1所示。每2~4个学生为1组分组,每组完成1个具体小专题。任课教师介绍设置小专题的目的,在分配小专题之后,给学生详细介绍文献查阅的具体方法。任课教师还向学生介绍了小专题写作的格式、要求和要点等,并顺便介绍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和要求。

每个小组在课外要做的主要工作包括:查阅文献资料、阅读和消化文献资料、归纳总结撰写小专题、制作PPT报告等。特别强调的是每个小组要准备应对同学提出的问题,所以资料准备必须要充分。

1.3小专题完成的评价

为保证出现积极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学生完成小专题提出具体要求,现场给予评分。评分标准包括:①小专题的内容完整性、全面性、信息量大小;②小专题组织条理性、趣味性、重点突出性;③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可靠性、前沿性;④PPT制作能力水平性;⑤汇报人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性;⑥小组内的学生合作水平性。

小专题汇报结束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口才能力、临场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指出需要改进及表现好的方面,最后给每个小组成员打分。教师的打分可作为每位学生平时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

43卷29期鲁庆彬等保护生物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2教学实践效果

2.1学生的能力方面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在完成小专题的过程中,学生共制作小专题PPT 12个,44名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了汇报。教学实践表明,新教学法在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应试教育的体制,现代许多大学生表现了被动的学习特征,不主动学习,也不主动考虑问题,在实验室做课题时完全按照教师要求去做,没有去考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何在,在获得实验数据后,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怎么得出实验结论,常常是教师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在小专题制作活动中,学生初步学会怎么思考问题。如制作大熊猫小专题时,学生就会想到什么是大熊猫?大熊猫存在的意义何在?为什么要关注大熊猫?有了这些问题,则可以引导深入如何解决问题,最终就会把这个小专题完成得比较出色。

2.1.2查阅科研资料的能力。“有问题找百度”是很多人(包括大学生)的思维定势。但是从网络获得的资料含有大量的虚假信息,这些资料是不能用于科学参考的,做科学研究必须要从正规的渠道获取参考文献,这些科学文献包括图书馆中的馆藏参考书籍和杂志、期刊文献检索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等。在小专题制作活动中,学生能学会通过标题查找资料,然后利用查得的论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经过小专题制作活动,学生查阅文献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能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有助于今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和开展科研工作。

2.1.3科学论文写作的能力。小专题的制作,除了查资料,最主要的是整合资料,需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还应熟知小专题要求的格式和思路。为了学生适应毕业论文写作的需要,小专题的制作要求也应按科技论文的格式和思路执行。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字处理能力,还为今后学生制作毕业论文时进行开题报告打下基础。

2.1.4团队协作能力。在小专题完成过程中,学生分组活动,需要相互协作、交流沟通和团体决策。成果汇报时,小组同学要团结一致,针对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集思广益,互相补充,力图回答完善。在总结该次实践活动时,不少学生认为,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尤为重要,而那些能充分发挥小组成员各自优点的分组必然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2.2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方面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只能简单地介绍保护生物学的定义、任务和分类,通过几个具体实例介绍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性。这种叙述性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很难保持学生长时间的兴趣。针对学生的特点,该文在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开展了以“保护生物学原理”和“保护生物学研究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为主题的小专题活动。例如,学生在汇报某类物种方面的小专题时,首先从该类物种的分类阶元、物种数量与分布、栖息地数量和面积等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上述各物种的栖息地质量、致危因素、灭绝危险因素等,从而阐明保护生物学在物种保护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又如,在介绍某地资源状况的小专题时,首先从该资源的面积、类型、价值、特征及利用状况等为出发点,分析该资源受危害的各类因素、资源环境的修复措施、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等,然后阐明保护生物学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具体应用。

开展该次教学活动,除了从书本获得知识,学生还通过自己查阅文献和听汇报等方式获得对保护生物学重要性和各种保护生物学研究方法特点的认识,因此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小专题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好保护生物学的自觉性,增强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方面

在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专题内容和要求,以及教学计划安排,学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积极参与分组和选题。在小组讨论、文献查阅、小专题写作、PPT制作和汇报等环节中,学生均能积极参与并顺利完成各自的小专题,各环节的工作都是学生在课后自觉完成的。

新教学法的实施彻底转变了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由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主体。特别是在完成小专题的过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中心,主体作用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教师不仅是一个指导者,也是一个引导者。问卷调查表明:96%的学生完全赞成或赞成在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新教学法,95%的学生认为新教学法的实施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参与性。

在制作小专题时,教师特别要求除了一些必要的格式外,各组同学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所取舍,突出重点,特别要紧跟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自我总结认为,把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自己的理解糅合在一起,是提高小专题制作质量的必要条件。新教学法的实施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结语

3.1新教学法的独特性及实用性

早期的参与式教学法在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师生互动等方面有积极的教学效果,但该方法适合中小学教学,对高校学生并不是很有效,可能的原因是高校学生已经成人,自我意识和理性思考更多,直观浅显的事物只能引起学生一时的兴趣,不能长久。于是,产生了任务教学法: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任务,然后再分配给学生,教师按学生完成任务的好坏评分。任务教学法实施后,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极大的体现,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之后又发展了专题教学法。所谓专题教学法,就是打破“纲要”原来的内容设计,将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主题重新概括和分类,最后形成若干个“分而各自完整、合而可成整体”的专题单元[14]。显然,该方法基本上属于任务教学法的另一种形式,所以在解放学生负担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笔者采用了新的教学法。该方法也设计了一些所谓的专题,为了区别专题教学法,笔者称之为“小专题”,具有以下特点:①所设小专题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任务教学法中的全部教学内容;②学生对所设小专题完成的工作量不是太大,但能随着学生努力的大小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并能在课堂得到真实反映。该方法在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表明:新教学法的实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新性,显著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开展新法教学时,某些章节设计的小专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生虽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由于缺乏最新的相关专业知识,对深奥的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所以专题汇报基本上是照本宣科,难以把握要点,内容较为肤浅,小专题的效果不佳,说明小专题的设计并不适应所有章节。而有些章节的内容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多的兴趣性,在这些章节的教学中设计小专题是完全可行的,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应该根据需要来设计小专题。

小专题实施过程需要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要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挤占了教师的教学时间,必然对教师完成教学内容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设计的小专题数量不宜太多。因此,新教学法对小班教学的效果较好,但是对大班来说,存在每组成员太多、开展活动存在分工不明确、对能力的提高效果个体差异较大等不利因素。

综上可知,新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小专题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同时,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是要选择好小专题的内容,把握好小专题的尺度。因此,在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新教学法不是要取代传统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而是要弥补这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足。

3.2教师在完成小专题过程中的作用

以具体小专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教学设备和软件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创新性是小专题的主要特征。从表面上看,小专题教学使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显得轻松了,但在实际上,教师需要在课外作大量的工作,比如要在查阅大量的文献基础上对小专题内容做全面的了解,同时给出评分标准,所以教师的任务反而更重了。因此,小专题完成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布置小专题阶段,教师应有具体可操作的小专题实施方案,应详细地介绍文献查阅的方法和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教师应对小专题的效果和学生的表现提出具体的考核标准。在学生完成小专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小专题的进度,帮助学生解决小专题完成过程中的困难。在学生汇报小专题成果后,教师应对小专题内容、PPT制作、汇报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教师的点评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既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小专题结束后,教师应做好对所有学生的考核工作,将所有学生的表现体现到期末成绩中。因此,通过小专题实施,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学生的能力能否得到较大的提高,与任课教师的指导密不可分。

综上可知,利用新教学法,将小专题融入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是可行的。小专题的实施强调了学生的中心作用,丰富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路径,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完成小专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新教学法在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如课时分配不足、大班上课不易开展、小专题选题难度不易确定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J].生物多样性,1993,1(1):20-22.

[2] SOULE M E.Conservation biology:The science of scarcity and diversity [M].Sunderl and Mass:Sinauer Associates INC,1986.

[3] 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 曹丽敏,司马永康,曹利民,等.保护生物学概述[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S1):65-70.

[5] 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6):159-161.

[6] 吕霄.论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农业与技术,2010(4):166-167.

[7] 由娟.“参与式”教学法在健康教育公选课中的应用与实践[J].科技咨询,2012(4):298.

[8] 高勇,于来虎.目标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和与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3):31-34.

[9] 王岩,毛丽珍.任务教学法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0(8):77-79.

[10] 孙娜,李丽霞.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5):151-153.

[11] 魏天娇,王艺儒,黄森.在农科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应用任务教学法的成效和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6014-16015,16018.

[12] 黄森,杨正亮,张院民,等.任务教学法在农科专业无极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7007-7009.

[1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3-02-18].http://sgy.mca.gov.cn/article/jxgz/200909/2009090 0038657.shtml.

[14] 袁飞,马彩霞.“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专题法教学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4):95-98.

作者:鲁庆彬等

程序启发教学法生物教学论文 篇2:

TRIZ理论在We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生命力,TRIZ理论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创新设计理论和方法,是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时可以遵循的普适科学方法和法则。该文介绍了TRIZ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合当前高校中Web程序设计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重点讨论了TRIZ理论在We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一系列应用,在Web程序设计教学的改革创新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为TRIZ理论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践基础。

关键词:创新;TRIZ理论;Web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The Application of TRIZ in the Teaching of Web Programming

JIANG Min, HUA Li

(Taizhou Teachers College, Taizhou 225300, China)

Key words: innovation; TRIZ; Web; Programming teaching reform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的生命力和原动力,也是一个民族长期兴旺发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因素。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了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同时,作为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也应该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造性地改革教育方法,作为一项进紧迫的、重要的任务。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人们一直把创新看作是一门灵光一现的艺术,然而探索提高创新能力、启发创新思维的努力和尝试却从未停止。当然,前人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创新方法,如头脑风暴法、6-3-5法、奥斯本检核表法等,给人们在创新活动中提供了一定的启发。但是,以上方法的效果并不是普适的,可以作为启发性的思路,而不是指导性的方法。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人们认为创新是一种不可预知的、“拍脑门”的活动,而以上方法大都是侥幸的、试错的和结果不可预知的。那么,有没有一种创新方法,它是具有指导性的、可预知的和普适的,即当人们在创造和创新的过程中,只要遵循它的理论和方法,就能有步骤地、能动地和可预期地实现新的创造和创新呢?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RIZ理论[1]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TRIZ理论,即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是前苏联发明和创造学家G.S.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TRIZ”是其俄文单词(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的首字母。从1946年开始,在Altshuller的带领下,动用了前苏联的1500多名专家,经过50多年对数百万的专利文献加以搜集、研究、整理、归纳、提炼和重组,发现了技术发展进化所遵循的规律,总结出了解决技术矛盾所遵循的创新原则,最终建立起了一整套实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体系——TRIZ理论体系。

TRIZ理论体系是人类在解决技术难题、进行发明创造活动中所普遍遵循的科学规律,曾经被称作前苏联的“国术”和“点金术”,其理论体系中独特的技术系统进化法则被西方称之为“人类三大进化理论之一”,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和马克思的人类社会进化理论相提并论。

1 TRIZ理论概述

1.1TRIZ理论的思想

本质上,创新的就是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TRIZ理论为人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的系统的方法论。TRIZ理论体系[2]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分析与建模方法

在TRIZ理论中,提供了多种系统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例如多屏幕法等。对于复杂的问题,TRIZ理论则提供了对复杂问题的进行建模分析的方法——物质-场分析法,其原理为,一项创新或发明的任何一种功能都可分解成两种物质和一种场,这种分析方法是TRIZ理论的工具之一,它可以快速找到问题的核心,发现问题中的根本矛盾所在。

2)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TRIZ理论认为,无论是一项简单的发明,还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都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在演变,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这就是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思想,它被认为是TRIZ理论的核心,即技术系统一直处于不断的进化之中,而进化的推动力就是对矛盾冲突的解决。在对大量的专利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TRIZ理论总结出了八个基本的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例如提高理想化法则、S曲线进化法则等。根据这些进化法则,可以分析得到当前问题的状态,并能够对问题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实现对创新的效果进行预期和估计。

3)冲突解决原理

事实上,任何发明或创新问题,都可以抽象为更新的需求和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TRIZ理论认为,对上述这些各种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即对不断更新的技术难题的解决,是技术系统进化的根本推动力。TRIZ理论将客观世界的冲突和矛盾抽象成了39条标准冲突。同时,TRIZ理论将不同的发明或创新遵循的相同规律归纳成40个创新原理,例如分割原则等。所以,针对具体的冲突和矛盾,可以现将问题抽象成冲突模型,然后根据创新原理去寻找具体的解决方案。

1.2TRIZ理论的创新方法

前面提到过,技术进化法则和冲突解决原理是TRIZ理论的核心,即冲突的解决推动了技术系统的不断进化。Altshuller研究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发明和专利,探索了解决冲突的方法,提出了解决冲突的原理,最终建立了包括发明原理、发明问题解决算法(TRIZ)和标准解在内基于知识的逻辑方法。

在利用TRIZ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将问题建模成TRIZ模型,然后利用TRIZ理论提供的方法和工具,例如发明原理等,找到出该问题的普适解,再根据实际的情况和环境,最终将普适解转化为领域解或特解。

图1 TRIZ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经过TRIZ理论的一系列步骤,得到的特解就是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经过这个过程,原有的技术系统或问题得到了进化,原有的冲突得到了解决,最终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产生了发明和创新。

1.3TRIZ理论的特点

TRIZ理论,与传统的创新思想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力图分析系统进化的规律和原理,着眼于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标就是解决矛盾,得到符合技术进化原则的理想解,从而完成发明和创新。而传统的创新方法,例如头脑风暴法等,大都是有一定随机性的、试错的,即使得到创新的结果,也很难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为事物的进一步创新提供指导性纲领,也就是说,它们不存在很强的普适性。

近年来国际上对TRIZ理论的广泛应用证明,使用TRIZ理论可以显著地提升人们创新和发明活动的速度,同时能够保证创新和发明产物的质量。TRIZ理论提供了系统地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可以快速地发现问题内部矛盾和冲突。同时,它提供了一系列解决矛盾的方法和理论依据,给人们提供了严谨的和系统的思维方式用于解决矛盾乃至产生创新的成果。另外,TRIZ理论的原理决定了它能够根据技术进化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人们进一步的创新和发明指引方向。

2 Web程序设计教学概述

2.1 Web程序设计课程简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Web2.0时代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同时,业界对Web开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掌握Web开发技术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为了适应当前IT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Web程序设计及其相关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基于Web的程序开发能力,巩固和融会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编程技术等先修课程,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开发网络应用、架设网站和社区和设计网页界面的能力,从而适应当今Web2.0时代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员的要求。

Web程序设计技术[3]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丰富,而且相关技术发展、演变很快。编程语言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技术以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都是Web程序设计的先修课程,或者说是必备的基础。而Web程序设计课程本身,又涵盖了HTML语言、内置对象、脚本语言、J2EE、Asp.NET、PHP、数据库访问技术,甚至网络安全等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由于Web技术的迅猛发展,P2P、HTML5、NoSQL等新技术也将在课程中被涉及到。所以,Web程序设计不再仅仅是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它要求一定的先修基础,涵盖的教学内容广泛且互相之间联系紧密,同时各种新技术也不断涌现。

2.2 Web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上节提到的Web程序设计的特点,结合当前高校课程教学的现状,总结得到Web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着这样几方面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问题:

1)由于Web程序设计要求较多的先修课程或基础知识,同时其课程内容繁杂而不易理解,而学生自身的基础可能又会有所差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可能会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2) Web程序设计作为一门程序开发类课程,它是要面向实践、贴近实战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课程教学方式不再适用。在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实验教学,并做到二者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

3)由于Web技术更新发展迅猛,新旧技术更替较快,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技术可能很快“过时”,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3 TRIZ理论在We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3.1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

由于Web程序设计课程内容丰富且联系紧密,在教学中需要理清各个知识点以及先修基础的逻辑关系,形成知识“网”,即整体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以根据TRIZ理论中对问题的系统分析和建模方法,例如九屏幕法,梳理Web技术的知识体系结构。

图3用九屏幕法分析Web程序设计技术举例

这样,通过使用TRIZ理论提供的系统的、科学的剖析问题的方法,可以帮助理清Web技术的知识体系结构,了解Web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与其他技术的联系,可以形成紧密的、环环相扣的、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同时便于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因材施教”,灵活地、目的明确地开展教学,从而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的效果。

3.2面向发展的教学方法

根据TRIZ理论的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我们知道,无论是一项简单的发明,还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都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在演变,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Web技术更新发展迅猛,新旧技术更替较快。在教学中,可以遵循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用进化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Web技术的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地关注前沿的Web技术,积极引导学生去了解前沿的技术,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IT新闻板块”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地关注前沿、与时俱进的习惯。另一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采取自主性的、开放性的教学计划,例如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课后可以布置发散性的作业,要求学生对本次课所学的理论进行发散思维,大胆地构想它们可能的应用,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实践环节中也要注意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设计思路。

结合技术系统进化的思想,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有效防止课堂所授内容的“过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从而通过Web程序设计课程的训练,从根本上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

3.3重视实战训练

TRIZ理论认为,对问题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即对不断更新的技术难题的解决,是技术系统进化的根本推动力。Web程序设计作为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其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所以在Web程序设计课程中,所谓的“冲突”,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力,提高实战能力。根据TRIZ理论,解决了这个冲突,就是完成了Web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和进化。

可以使用项目教学法[4],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用实际的项目或案例将知识点贯穿起来,从而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为实践服务的目的。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开发,完成整个的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等,在项目巩固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Web开发的“真功夫”。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创新空间,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和鼓励学生发散性的、创造性的设计,通过实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束语

TRIZ理论是一种指导发明和创新的科学的方法论,在国际上广为流行。该文结合Web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应用TRIZ理论体系的思想和方法,在Web程序设计教学的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TRIZ理论也将更多地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提供解决其现存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中做出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徐起贺.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发展动向[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5(3):1-2.

[2]阮汝祥.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K].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

[3]王蓝婧,田俊静.《We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展望,2010(10):30-31.

[4]卢惠林.TRIZ创新理论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通讯,2007(12):54-55.

作者:江敏 花丽

程序启发教学法生物教学论文 篇3:

浅谈通过参与式教学法提高生物学习效率

【摘要】 初中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纷纷采用一种讨论的形式,并找到各种合适的讨论方式从根本上将学生拉入课堂,参与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来。而作为引导者的老师要维护好课堂纪律。因为,虽然知道注入式传统教学已不适应学生的要求,但对于纪律的维护使得众多教师不敢涉足。其实,只要精心设计,互动不是难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课堂成为探讨人生真谛,聆听天籁的场所,这才是新课标的真正理念教学新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法 生物学习效率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交流与合作

初中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纷纷采用一种讨论的形式,但是,我仍旧听到一些教师的抱怨:一问三不知,讨论就像石沉大海,音信全无。其实,互动不代表将若干题目摆出来,让学生讨论。没有从根本上将学生拉入课堂,实际上这还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学生就像抱着救生圈在海中漂浮,茫然无措。如何做到互动,实际并不难,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及在具体教学实践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有效性和参与式教学法的含义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有效性就是指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课堂有效性在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参与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都置于主体地位,让师生双主体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式教学法的参与包含以下3个层次:行为参与(动口、动手等)、认知参与(自主思考知识形成过程)和情感參与(兴趣、体验等)。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能够有机会成为课堂的主角,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求,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参与式教学法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几种方法

1 . 关心生活。从实际出发寻找生活中的生物实例,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生物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我们教师要留心生活,让生活成为教育的鲜活资源。利用实物使抽象知识形象化,让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趣味盎然。其程序是:实物激趣——提出问题——相互讨论——练习巩固。例如,在讲授北师版初中生物 “发酵技术-工业化的发酵技术-酶,教师首先拿出1包加酶洗衣粉,把问题呈现给学生:加了酶的洗衣粉为何洗涤效果好?学生看到平时经常使用的洗衣粉居然与上课内容有关,顿时兴趣大增,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相互讨论得出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洗衣粉的使用说明,提出新的问题: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温度为何不能超过60℃?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酶需要适宜的温度。最后要求学生用该节课学习的知识解释加酶洗衣粉如何保存,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同时检测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实物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离生活实际并不遥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成就感,渗透快乐教学的理念。

2 .直观感知。只有把课本中的理性知识形象化,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抽象词语。因为抽象的知识是从具体的感性材料来的,只有正确地返还到生动可视的材料中才能准确地掌握。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制作图片,能够更好地掌握图片所传递的信息、知识。其程序是:确标——作图——交流——练习。

3 .学生主导。在实验课前选出几名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导生,教师先教这几名学生,在实验课中,再由这些学生指导小组其他学生进行实验的方法。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从而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但由于目前中国绝大部分中学都是大班教学,实验课上教师往往不能亲自指导每一位学生观察、操作等,致使学习效率降低。针对这一情况,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导生实验法。其程序是:示标——演示——引导——评价。例如,学习“如何使用显微镜”实验时,教师首先要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通过该实验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演示如何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等操作,选出导生,再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导生操作该实验,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共同讨论,找出解决办法。在全班做实验时,每位导生指导一个小组的同学,教师则对各小组进行总的指导,最后各小组的同学相互评价找出该实验成功和不足之处。这样做,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具体的帮助,即时解决碰到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参与热情,学习效果显着。

4 .互动讨论。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输入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老师主动的传授,而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课堂上都要双方的交流,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打破师道尊严,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要把自己从“权威教学”转变到“共同讨论”,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争论,相互启发,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从表层走向深层。其程序是:目标定向——创设情境——师生研讨—巩固练习。例如,在讲授“传染病及其预防”时,先由教师出示教学目标,为教与学进行定向,接着创设一个小情境: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阑尾炎患者和“非典”患者,两人准备走进教室,问其余学生,是否欢迎他们进来。学生思考后不让“非典”患者进来,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请学生思考。接着,播放“非典”的视频资料,包括“非典”时期的新闻报道、人们新的卫生习惯、政府及医院采取的措施以及控制SARS病毒的研究成果等。不断提出问题:为什么发现有疑似病人要隔离人们出门为什么都戴上口罩?等等。每个小组把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后,相互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再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成果,最后师生由“非典”这一传染病的例子,共同归纳出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内容。

5 .角色扮演。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中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赢得别人的称赞,在称赞中他们能够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角色扮演主要是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生物教学中反复尝试这种方法,发现学生特别乐意参与这种教学活动。其程序是:选择主题——准备活动——实施活动——评估总结。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能使用角色扮演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经验来进行选择。例如,在讲授各种细胞器时,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堂上把全班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组学生扮演1种生物类群,先小组内部讨论自己扮演生物类群的特点和作用,然后每组推选1名代表模仿马季相声中的“五官争功”来夸夸自己,这样易清晰地被学生记住了。在教学中,教師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结构,教学需要选择以上方法,也可将以上方法结合使用。

三、使用参与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机会能参与进来。设计原则是以大部分学生为主,兼顾少数理解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这样就能让所有学生有兴趣参与,并逐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2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并能求同存异。当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能面露微笑,尽管他说的不对,教师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指出期待。

3 .避免生搬硬套分组讨论。参与式教学不能简单理解为分组,而是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分组与否,要看该班学生是否容易掌控,所设问题有无小组讨论之必要。如果分组的话,小组人数一般不要超过4人。还应该注意,不是每节课都分组教学,中学生天性贪玩好动,分组便给他们集体说话、不思考问题提供了机会,这样,课堂效率就势必低下,所以在分组讨论时还应充分考虑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一些教师在参与式教学的面前犹豫徘徊,诚然,若是设计不好,课堂纪律散乱,学生起哄,教师无措。尽管知道注入式传统教学已不适应学生的要求,但对于纪律的维护使得众多教师不敢涉足。其实,只要精心设计,互动不是难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课堂成为探讨人生真谛,聆听天籁的场所,这才是新课标的真正理念教学新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卢长堂.《生物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范春祥.《中学生物教学教法研究》.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3] 陆建身.生物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德强

上一篇:中学生班级建设科技创新论文下一篇: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