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班级建设科技创新论文

2022-04-27

摘要:科技竞赛是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分析科技竞赛对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有利于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对科技竞赛的合理认识和有效利用。文章以“金钥匙”科技竞赛为例,分析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生班级建设科技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生班级建设科技创新论文 篇1:

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分析

摘 要: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尤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当前我国对于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培养给予了更高的关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仅可以有助于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是我国向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从人口大国,向现代化技术型的国家发展,就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策分析

引言:中学阶段作为学生认知能力形成和學习能力养成的重要阶段,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对传统教学课程进行调整。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当前我国对于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培养给予了更高的关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仅可以有助于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是我国向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从人口大国,向现代化技术型的国家发展,就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还需要强化对自主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初中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科技创新,激发自身对于科技创新的兴趣,在根本上提升中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这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社会意义。本文以此为研究基础,围绕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行阐述和分析,笔者结合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意义,对于新形势下如何有效提升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给予科学的发展建议,以此更好的满足学生成长和学习的诉求。

一、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学生作为我国青少年的重要群体力量,其不仅关系着祖国的发展和历史的传承,同时其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背景下,信息技术水平和科技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效改变了我国科技落后的局面,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在全新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社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人才竞争,无论是社会工作岗位的竞争压力,还是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对当代的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内容,针对中学生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拓展自身的眼界和知识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无论是中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社会竞争能力的提升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阶段通过在中学范围内开展有效的科技创新活动,提升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可以更好的丰富中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让中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同时也可以帮助中学生深入的了解和探究科技创新活动,加深对科技创新的理解,能够有效的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探索问题以及独立的去解决问题等,不仅可以极大的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又可以帮助中学生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这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策探究

(一)当代中学生要树立科技创新的意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等都较过去有了显著的提升,这极大的巩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中小生要想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积极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还需要树立明确的科技创新意识,通过在互联网等渠道搜集科技创新的素材、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等全面了解新时代下科技创新的内涵,同时中学生也要积极根据自身的科技兴趣和好奇心、主观爱好等,学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极向老师和科技创新的前辈等学习渐进的经验,才能为自身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

当代中学生不仅要对课本的理论知识做到全面的学习和掌握,还学会将理论知识得以实践的运用,对此,中学生要积极根据我国的社会环境变化、科技环境的创新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例如:积极参与“金钥匙”等多元化的科技竞赛等。进一步了解科技创新的能力,同时中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也要积极参与团队的科技创新合作,在团队合作中,给自己树立科学的定位,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细致的分工取长补短,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内容,拓展中学生的科技创眼界,同时也能有效的锻炼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结束语

综合上面的阐述和分析,在科技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要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以及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新一代的知识青年,中学生要积极提高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对科技创新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此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身的技术力量,这也是我国中学生在新时代下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秀菊,刘恩山.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赛课题状况调查[J].科普研究,2016(10).

[2]俞凌,张永山,周泓.中学生科技创新班级建设的调研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05).

作者:朱家豪

中学生班级建设科技创新论文 篇2:

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科技竞赛是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分析科技竞赛对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有利于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对科技竞赛的合理认识和有效利用。文章以“金钥匙”科技竞赛为例,分析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金钥匙科技竞赛;特点;意义

一、“金钥匙”科技竞赛的背景

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是由江苏省教育厅立项,江苏省科协、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科技厅主办,科学大众杂志社承办的青少年科技活动。截止到2017年,已举办29届。若干年来,该竞赛一直致力于培养全省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全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竞赛为全省青少年提供了多样的活动形式和丰富的活动内容,在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在全省中小学师生、家长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该大赛是目前江苏省举办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一项参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高层次的科技活动,对全省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金钥匙”竞赛的宗旨是通过组织全省中小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竞赛项目,培养全省青少年的创新精神,锻炼青少年的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道德与素养,鼓励青少年中优秀人才的涌现。竞赛良好的活动组织形式为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金钥匙”科技竞赛的特点与意义

1.“金钥匙”科技竞赛的特点

(1)竞赛形式生动活泼。“金钥匙”科技竞赛形式多样,包括个人赛和团体赛。同时,竞赛形式多样,除了常规卷面问答题外,团体赛中还有必答、实作和抢答题。竞赛形式活泼、生动,需要选手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动手设计能力。

(2)竞赛内容丰富多彩。“金钥匙”科技竞赛内容并非考查单一学科知识点,而是多项学科相互渗透,并且在竞赛题型上,除了传统的考查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外,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实验环节,更多考查的是参赛选手的临场反应和动手能力。除此之外,在赛程的设置上还安排了轻松有趣的参观和选手之间的联谊活动。竞技与休闲相结合,让同学们在趣味中学到知识。

(3)竞赛讲求团队合作。科技竞赛不是一个人的竞技,而且个人的知识面毕竟是有限的,各个参赛选手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当然也有不熟悉的知识点。“金钥匙”竞赛中的团体赛则需要参赛选手互相配合,相互分工,彼此之间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优势和集体智慧。

2.“金钥匙”科技竞赛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技创新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主题紧跟时代潮流,充满趣味性。在竞赛过程中,参赛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享受比赛带来的成就感,并能够对所学所见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参赛学生若能在科技竞赛中表现出色,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大大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充满动力。

(2)让学生学习到复合型知识。科技竞赛并非单一地考查某项学科或某个知识面,而是将许多知识点串联起来考查参赛学生的综合知识面。例如,用一根普通的吸管、一卷胶带、一把剪刀、一个砝码,参赛选手应该如何搭建一座屹立不倒的吸管承重塔?这个问题就牵涉到物理知识、数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因此,科技竞赛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并加以整合,将理论知识与亲身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让参赛选手的理论基础更扎实,还能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竞赛的过程中,特别是团体赛,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求学生具有集体意识。例如,由小学组和初中组的选手合做一道赛题,要求用5张A4纸做一个支架,擎起一只50g的砝码,在稳固的前提下,比一比谁搭的支架最高。遇到这种题目,每位选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能够虚心、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扬长避短、分工合作,这样才能提升整体的实力,才能意识到个人与团队发展的关系。

三、从“金鑰匙”科技竞赛中获得的感悟

1.中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和欲望不强

创新意识和欲望是创新行动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么创新活动的潜能就不会被开发。由于中学生的学习目标较为明确,基本都为考上心仪的大学而努力学习,因此,他们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学习课堂知识以及课后作业上,甚至课余时间也会报名课外辅导班用来提高自己文化课的成绩,对于科技创新只能作为一种爱好。甚至有些中学生会觉得创新是搞科研或学术的事情,离自己很遥远,因此从来不尝试去做,因而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

2.中学生思维方式限制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由于中学生年纪较小,并且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的知识面有限,加之平时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缺乏全面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多来源于父母、老师或者周围的同学和朋友,所以普遍习惯采用保守而传统的思维方式。同时,长期保持固定的学习方式,会影响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会使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愈来愈重,对于知识的汲取也愈发被动,这样不仅不利学生主动学习,也不利于想象能力的培养。因此,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很难得到磨砺和提高。

3.教学的客观环境不利于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整体教育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中学教学模式大部分采用的是大班授课式,即教师在讲台上按照教材授课,台下的学生认真听课,这样老师达到了教学效果,学生也觉得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这种“课堂教学+课本”的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相对缺乏重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受到影响,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难题产生了疑问,也无法与老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或者学生有了新的想法,也无法立刻表达出来。长此以往,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启示与展望

1.中学生要加强对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

要做到重视创新能力,首要条件是具备创新精神。要进行科技创新,就要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首创精神、献身精神、顽强精神和探索精神等。对于中学生而言,探索精神尤为重要。探索精神是指对真理的追求,它由强烈的好奇心所驱动。有句老话,叫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就是好奇心的体现,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学生只要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就能够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与专注力。因此,中学生在强化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拥有好奇心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其次,要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优化自身的学习方法,对于所学知识要及时掌握与消化,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学习和探索未知的兴趣。但是,如果仅仅有兴趣却无法长期坚持,也是不行的。因此最后,意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意志是指坚持不懈的一种毅力,它是创新者最宝贵的品质。在进行科技创新的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是万万不可取的。因此,要想创新,就要有坚定的意志。

2.中学生要破除自身的固定思维

所谓固定思维,是指随着人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惯性。这一点,在中学时代尤其明显。中学生由于不够成熟,在日常生活學习方面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指导,因此会对家长或者老师产生依赖心理,甚至觉得只要是他们的话就一定正确,只要听从就好,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产生惯性的听从思维方式。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惯性思维会成为很大的绊脚石。因此,要想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中学生需要抛弃已有的固定思维,同时摆脱对外界知识的依赖心理,学会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探索,这样才能避免思维的局限性。要做到破除固定思维,方式之一就是要敢于提出问题,培养质疑精神。善于质疑,是一种拥有独立思想的表现,善于质疑的人拥有着自主思考的能力,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角度,因而才能多方面、多角度地积极解决问题。

3.学校及教师要创造利于科技创新的客观环境

若要提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创新环境必不可少。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利于科技创新的客观环境,是学校需要重视的问题。首先,可以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入手,在日常学习生活之外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例如科技竞赛、小发明展示等,吸引学生的目光,培养他们的兴趣,进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激情。其次,知识面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应鼓励学生主动去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告诉他们如何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强化科学创新的意识。教师则可以设置一些适合中学生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并且要对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甚至适当采取一些奖励措施,作为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肯定,以促使他们继续保持。最后,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与科技创新相关的课程。这样,就可以把科技创新渗入到日常的学习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在创造发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李秀菊,刘恩山.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赛课题状况调查[J].科普研究,2011(10).

[2]俞凌,张永山,周泓.中学生科技创新班级建设的调研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05).

[3]王筱婷.通过科技项目辅导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陈相维.论科技对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1).

[5]王海鹰,董春蕾.青少年科技创新该往何处去[N].中国改革报,2009- 08-05.

[6]杨志军.“活动+课题”式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09).

作者:朱子熙

中学生班级建设科技创新论文 篇3:

高校学习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思考与探究

【摘 要】高校班级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最基本组织单位,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深入分析高校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积极探索适合学习型班集体的管理模式——“1+2+3+4”管理模式,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成长成才。

【关键词】学习型班集体 管理模式 思考

高校班级是高校教育学生的最基本单位,是大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加强班集体建设,有利于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提升学生自身能力与素质。

目前,我校班级管理的模式是辅导员与班主任管理并行,其中辅导员队伍以专职辅导员和“1+3”辅导员为主,兼职辅导员为辅。尽管学校通过选拔优秀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但他们都是在教学和科研之余去做学生工作,部分“1+3”辅导员还要兼顾自己的专业学习,加之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班级管理经验的缺乏,出现了班级管理脱节的现状。基于这个现实,我们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形式在校开展调研,针对现行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班级建设中的一些想法与措施。

一、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高校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我校部分专业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工干部进行访谈,通过结果分析,我们认为,当前高校班级建设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缺乏班级目标,团队没有凝聚力。问卷调查显示,在调查的20个班级中,40%的班级没有明确的班级共同目标,20%的班级完全处于一盘散沙状态。另外,在访谈中,发现在没有目标的班集体中,存在班级工作和活动缺乏主动性,学生对班集体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现象明显。

2.缺乏约束力,目标难以持之以恒。调查发现,部分班级工作难以落实执行,很大部分学生从不参加班级活动,甚至连班会也无法全员参与,班级管理无序,日常事务管理缺乏制度和机制的约束和监督,工作效率低,组织活动有始无终。

3.缺乏主导引领性,各项作用发挥不够。在访谈的学工干部中,60%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认为,自身事务性工作太多,不能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很多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履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有30%的学工干部不是专业出身,无法给学生以专业的指导,在学生中缺乏信任度,很难起到引导作用。在调查的班级中,60%的班干部功能和作用淡化,班长和支书承担了班级大多数的日常工作,其他班干部不做事或无事做,很多成绩优秀、能力强的学生也只做利己的事,不能在班级中做到引领示范作用,普遍对班级管理缺乏主人翁意识。

4.班级主题性教育活动不突出,缺少真正的交流互助合作平台。据调查,大部分班级认为,学校和班级开展的主题性活动多而不精,往往流于形式地完成各项考核指标,没有针对班级自身的情况和专业特色而开展主题教育,这直接导致班级建设过程中无法真正做到交流互助和团结合作。

二、学习型班集体建设的路径和措施

基于上述调查现实,为将班级实际工作切实有效的落实下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结合我校班级建设的实际需求,我们探究 “1+2+3+4”班级管理模式,可概括为:制定“一个目标”,落实“两项制度”,发挥“三个作用”,搭建“四个平台”,以此全面指导班级的建设活动,共同营造出和谐、向上的学习型班集体。

1.建立“一个班级目标”。组建由辅导员(班主任)、班委会、普通学生代表的创建小组,对班级的发展水平,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态度、思想状况、特长和班级专业特色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提出一个符合班级实际的建设目标即班级目标——和谐的优秀班集体。这里所说的和谐的优秀班集体是指团结、公平、友爱、民主的班集体,班级有良好的学习机制、学习团队、学习效果,大家努力做到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和全过程学习。这个目标是长远的,需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去细化各阶段小目标,以达到实现终极目标。

2.落实“两项制度”。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班级没有形成一种强大的约束力保证班级成员的行为科学和有序,日常工作无章可循、无据可依。根据班级建设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自主制定两个主要班级制度以全面规范班级管理即:《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其中涵盖了主题班会参与制度、课堂宿舍考勤细则、集体活动流程、班务公开、班委会选举与考评等制度和《班级量化考核制度》,即针对班级日常工作中涉及的评先评优,扶困资助,入党入团等工作通过制定班级加、减分细则以达到对班级成员量化考核。

3.发挥“三个作用”。学习型班集体的建设过程,需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主人翁意识,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全员参与。我们认为就是要发挥好以下三个作用:(1)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深度辅导作用。这里的深度辅导作用指阶段性辅导与专业化辅导相结合,形成“十字型”格局。一方面,根据班级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阶段、分层次发展目标,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学习生涯,以小目标促进大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以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实习实践等为载体,建立班级学习团队,深化班级活动,实现班级成员共同成长。(2)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作用。学生干部队伍是班级建设的排头兵,又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中坚力量。为打破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干部队伍庞大而无人做事的僵硬局面,我们在加强学生干部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一是组建两支分工不同的队伍,即由院学生会、班委会组成的学生自我管理服务队伍和由党支部、团支部、党团员组成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两支队伍任务明确、分工负责,形成了对学生工作的全覆盖。二是院学生会各部门紧密联系班级工作小组,实行对口考核。如班长和团支书列席学生会团委例会,各部门的活动直接对口班级各班委等等。此外,各部门定期组织班干部参与集中学习,使其在学习中得到提高,在工作得到锻炼,着力建设一支活跃的学习型学生干部队伍。(3)优秀生的引领示范作用。在访谈中发现,90后大学生不习惯说教式教育,更看重身边榜样的引领作用,为此在班级建设中我们积极发掘学生中的典型,通过三个倡导带动班级发展与进步:一是倡导学习成绩优秀生在学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要爱学习、能学习,并扎实推进班级学风建设活动。如:组织集体自习、学习讨论、学习心得分享等以达到共同进步,营造良好班级学风;二是倡导学生党员在思想工作中发挥标兵作用,并扎实推进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开展爱国感恩系列主题班会、建立党员典型事例档案、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等;三是倡导优秀学生干部在管理服务中发挥精细化作用,用严谨和简单,落实工作中的讲原则、讲大局、讲效率、讲贴心,积极组织开展多形式文体活动,如:课间十分钟演讲、我喜爱的宿舍评比等促进班级工作有声有色开展。

4.搭建“四个平台”。(1)网络学习工作平台。依托新媒体,实现班级学习“时时在线”,运用博客、微博、微信、飞信、QQ等即时软件,搭建班级网络学习工作平台。一方面,通过班级飞信、群、微博及时发布各类信息、通知,解答学生的各类问题,实现信息点对点传播。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班级、个人微博的浏览即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并给予必要的引导。此外,通过在班级微博中分享文章、视频、励志演讲等等,实现学习资源和成效的共享,将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益互补。(2)团队合作平台。一是结合专业学科特色,以专业学科竞赛为载体,如数学专业可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数学竞赛等学科竞赛为载体,搭建班级专业学习团队合作平台,深化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二是针对我校大部分师范专业特征,以开展师范生技能大赛、课前十分钟说课大赛等活动为依托,搭建师范生技能训练团队合作平台。(3)实践服务平台。为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用于实践,为学生搭建了多方位的社会实践服务平台,如:青年志愿服务,社区义务服务部,暑期社会专项实践等活动。(4)交流互助平台。基于学校同一年级涵盖多个专业、班级,这为实现班级、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提供了有力支持。利用这一优势,纵横贯通,打破专业、班级、年级间的壁垒,实现无障碍交流学习。通过召开年级会议,实施跨班级、跨专业的交流学习活动将团队学习、共同进步的观念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得到锻炼;打破年级间的障碍,将学生党支部建在同一专业不同年级中,形成专业间“传帮带”的良好交流互助氛围。此外,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和后进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契机,如主题班会,运动竞赛等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和优点,为他们创造多种展示平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加强生活和心理的关怀,形成结对帮扶对子,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带动,努力做到班级优秀“一个都不能少”。

结束语:学习型班集体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工程,这体现了进行阶段性总结经验教训、适当表彰激励的重要性。长期目标是方向,具有指向和激励作用,但长期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容易使人信心不足,行为失调。学习型班集体成员要时刻牢记终身学习理念,不因毕业而失去集体的力量。在接下来的班级建设过程中,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⑴将班级长期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的阶段目标。阶段目标容易达成,容易使人看到工作成绩,增强自信心和实现长期目标的勇气和决心;⑵完善班级检查、评价的客观标准,及时总结表彰班级建设阶段性工作,促使学生产生永久学习动力;⑶关注班级成员毕业后续发展,及时了解成员发展动态,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理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丽.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当代高校班级管理的启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徐长江.学习型组织与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4,(8).

[3]林林,杨璇.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学习型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J].辅导员工作研究,2012,(10).

[4]万斌,张应抗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靳诺,郑永廷,张澍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潘镜宇.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作者:陈琳 曹烨

上一篇:佛教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论文下一篇:程序启发教学法生物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