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启发数学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精教活学”作为素质教育时代下的新型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具体表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情境启发数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情境启发数学教学论文 篇1: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和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各学科要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是自然学科的重要基础,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现代社会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而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基于抽象结构,通过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建构等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本质、关系和规律.高中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情境;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和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各学科要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是自然学科的重要基础,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现代社会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而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基于抽象结构,通过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建构等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本质、关系和规律.高中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学情境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過程.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中间或结束.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教师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其主要作用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理论根据及类型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模型—应用模型”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中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根据这个理论,创设情境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创设悬念情境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等,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余弦定理”时,可创设情境: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a2+b2-x?钝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a2+b2+x?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教师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了对余弦定理的推证.以上通过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创设多媒体信息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通过一些教学软件来精心制作有关的数学实验,动画演示,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探究、学习与归纳,让他们在参与中深刻领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直观想象和推理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与效果.例如,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部分的“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一课,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动画:经过直线a作平面β,使β∩a=b,随着平面β的移动,直线b的位置发生改变,学生去观察直线a与b之间关系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动画过程,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并能准确得出问题的结论:直线a,b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平行)不变.由此引入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学生对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理解深刻并能牢固记忆而且过渡自然.因为学生在一种具体情境中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到教师的讲课内容上,更容易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是教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使教学生活化.例如,在引入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建造一座大楼,怎样才能使墙面与地面垂直呢?学生很快会联想到建筑工人常常用一端系着铅锤的细绳让其垂直地面,并以这根绳子为参照,看看所砌的墙是否经过这条细绳.然后问:为什么若墙面经过这条绳子,所砌的墙就与地面垂直呢?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门板与地面的位置关系,它们是否垂直?转动门扇是否还与地面保持垂直,奇怪吗?为什么?到底隐藏着数学上的什么奥秘?由这些亲切真实情境,导出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就水到渠成了.通过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直观想象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创设实验情境

创设实验情境就是利用数学实验来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备学习新命题的预备知识,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易被学生发现时,教师可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来设置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在实验情境中探索规律、提出猜想,再通过逻辑论证得到数学命题,来揭示数学命题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在学习数学归纳法原理时,教师可通过演示“多米诺骨牌”实验,来揭示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直观背景与抽象过程:一列排好的直立骨牌,用手推倒第一块,第二块就被第一块推倒,第三块就被第二块推倒,……,于是所有骨牌都被推倒.让学生在“多米诺骨牌”实验中思考,为了保证无数块骨牌都倒下,只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够了:① 第一块骨牌要倒下;② 当某一张骨牌倒下时,紧随其后的一张也要倒下.至此,数学归纳法原理的引入可谓水到渠成、呼之即出.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掌握了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学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林钟洲.高中数学课标课程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福建中学数学,2009(6):37-39.

[3]吴佑华.创设有效引入情境打造高效数学课堂[J].中学数学研究,2010(1):1-4.

[4]叶锦霞.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3):34-35.

[5]王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探索[J].中华少年,2015(16):81.

作者:张本龙

情境启发数学教学论文 篇2:

初中数学“精教活学”课堂教学探索

摘要:“精教活学”作为素质教育时代下的新型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具体表现。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与抽象理念很强的学科,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其数学思维与能力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而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如何创新教学方式、灵活运用精教活学理念来构建数学课堂是新时代下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精教活学;教学探索;自主学习

“精教”是指教师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活学”指学生在教师的一定指引下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延伸,正所谓教学相长,只有精教与活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学优势,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初中是学生思想个性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的机械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心发展需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要综合学生个性特点与发展目标来合理构建精教活学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升自身教学质量。

创设良好情境启发思维

丰富、合理的教学资源是教师实现精教的重要前提,也是其组织课堂有序进行的知识支撑,对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以往教学模式下,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依据学生的学习起点与真实水平制定教学方案,以教材讲解为主要手段一味地重复知识,使得原本就抽象化的数学公式与定理更加枯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违背了课堂教学情境化的原则。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新颖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授课形式,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初中与数学与小学相比,知识深度与难度大大增加,教师要做到精教离不开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通过多媒体将文本语言加工成生动形象的动画或视频,以动图的形式吸引学生眼球,使其在视觉与听觉的共同作用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启发思维,建立对数学深入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设置一个生活情景小问题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以此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比如“小明从家出发去书店的路程为500米,他走路和骑车的速度分别为1m/s和4m/s,要求在直角坐标系中通过描点画出不同出行方式的速度——时间的图像。”在进行了有效导入之后,学生大致对反比例函数图像建立了基本了解,随后,教师可以继续应用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在一张直角坐标系中通过变换反比例函数的系数k画出多条函数曲线,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图像性质与k的关系,使其在一边观看的同时一边思考,既充分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有效促进了其思维运转,加深对现象的理解。

开展多元教学引导自学

精教活学理念强调教师教育学生要从单一的学习转移到多元化的学习当中,多元化教学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方式,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有利于教师依据学生水平制定因材施教策略。基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还存在教师教学理念保守与方式单一的问题,教师的课堂中心过度集中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建立上,却忽视了学生主观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单一的知识教育不利于学生整体发展,无形中束缚了学生思想。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突破上述观念,将情感、价值等教学与知识技能有效结合,开展多元化教学策略。另外,采用点拨式引导策略,启发学生依据自身真实情况自主规划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计划,让学生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自主完成数学学习的探索,既减轻了教师教学压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乐趣。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可以依据学生吸收知识的规律将其划分为四大类:其一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与解法的知识目标;其二归纳总结不等式解法步骤的技能目标;其三通过对比不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来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提高数学兴趣的情感目标;最后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应用目标。在具体教学环节实施时,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演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同时,教师不要一口气将知识全部讲完,要通过为学生布置悬念,引发学生一步步自主探索,通过自学的形式完成以上目标,既锻炼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获得情感上的自我认同,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合作探究完善认知

精教活学的全员性与开放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为其提供开放的思想活动空间以促进知识的有效吸收,而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开拓学生思维、促进其自主学习的有效措施,是践行上述原则的具体表现。与传统“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模式相比,合作探究式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好的观察。在建构主义教学观来看,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思维时间与空间是发挥其创造力来自主完善认知的核心,因此,教师作为构建活动的设计、组织者,要充分尊重学生,通过展开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自主讨论来完善知识体系,构建理论认知框架。

例如,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教师可以首先以“边边边”判定依据为例,详细为学生讲解判定过程,引导学生总结经验。随后,教师为学生布置“探究发现边与角如何结合来构成判定全等条件”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内积极发言、讨论,使思想的火花互相碰撞,得出其他条件结果。通过这样教学,将课堂主动权转交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其“活”学教师给定的案例并自主拓展,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为发展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理论联系实践,灵活运用知识

理论联系实践是检验学生认知的有效途径,对教师构建课堂情境、促进学生活学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著名思想教育学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正是体现了学习要用到实践当中。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当中要注重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为学生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将情感代入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另外,通过合理措施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改变以往教学中被动学习的模式,在实践中主动完成知识的探究,通过教学合一、教学互动,在具体实践中实现知识的传承。

例如,在学习《物体位置的确定》时,教学提高目标为培养学生用变化的量来描绘物体位置的变化,灵活运用不同方式以确定物体位置的能力。在课后作业布置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平时从家出发到学生的路线图,以及途中遇到的建筑物简洁地画到图纸上,依据课堂学习的坐标定位等知识标注位置,巩固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的上学经历提出“你六点四十五分的时候位于哪个位置?”的问题,使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再现生活场景来用变量表示位置,加深理论理解。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总结确定物体位置的其他方法,调动学生真实经历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合理践行陶行知先生“从做中学”的教学思想。

结束语

综合上文可以看出,精教活学作为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方法,合理地解释了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教不是为了教”的思想观念,符合构建主义学说提倡学生自主完善理论认知的要求,对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有着重要作用。针对我国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及时反思自身,更新教学观念,合理运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技术来构建精教活学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与开放的空间下,解放思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王金東.融入信息技术,让初中数学课堂更精彩[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7(8).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实验学校)

作者:唐景新

情境启发数学教学论文 篇3:

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摘  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基于此背景,对开展启发式教学,激活创新意识;打造开放式课堂,培养求异思维;借助激励式评价,赋予创新动力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高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在任何阶段的教育体系中,数学都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对学生开展数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和逻辑性思维,使得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增强. 在承接初中与大学数学方面,高中数学发挥着桥梁作用.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应用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 开展启发式教学,激活创新意识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将之引入高中数学课堂,有助于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兴趣是激发个人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当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教学环节,采取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启发式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呈现方式多样,包括情境启发式、问题启发式等等,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1. 创设启发式情境,激活创新意识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启发式情境,以此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这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利用了情境启发式教学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泰姬陵上面的宝石数量,思考求解方法,对“等差数列前100项求和方法”这一知识点进行初步理解.

师:相传,泰姬陵陵寝中设计有一个镶满宝石的图案,三角形,共100层,其中,第一层镶的宝石只有一颗,但每增加一层,宝石也增加一颗,有谁能够计算出这个三角形图案上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吗?

生:可以列出等差数列1+2+3+…+100.

师:嗯,非常不错,但是到底如何计算出最终的结果呢?

在提出上述问题之后,这位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将三角形图案倒过来观察一下,学生很快发现:当三角形反过来放置之后,每一行的宝石数量并无差别. 此时,教师继续提出问题:我们确实可以采取倒序相加的方式解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等差数列属于有限项. 但如果我们遇到一个无限项的等差数列呢?是否还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求和呢?如果不能,你是否想到了其他解答方法呢?针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知识点的讲解,这位教师采取的是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从泰姬陵宝石总数计算方法入手,了解等差数列求和的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形成倒序计算思维,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倒序相加法. 此情境看似简单,但启发性较强,能够调动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连.

2. 借助启发式提问,激活创新意识

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呈现方式,课堂提问经常被教师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提问这种启发式教学法在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知识结构的建构者.

例如,在“余弦定理”的教学中,教材中主要介绍的推导方式是向量法.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会发现由于高中学生对于向量的知识是初次接触,因而短时间内难以利用该知识点推导余弦定理. 对此,一位教师采取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

师:在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以及夹角已知的情况下,如何计算出第三条边的长度?生:利用勾股或者正弦定理,就能够计算得出. 师:在哪种情况下,还可以利用正弦定理解决问题?生:在三角形三条边已知的情况下,可以借助正弦定理求解夹角……在讲解“向量”知识点之前,教师没有直接介绍如何利用向量推导余弦定理这部分内容,而是先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将向量与余弦定理知识相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把握余弦定理向量推导法.

[?] 打造开放式课堂,培养求异思维

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 因为在求异思维的驱使下,学生能够萌生出更多的想法,从而另辟蹊径,形成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建立开放式的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散思维.

1. 借助开放性资源,培养求异思维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往往围绕教材展开. 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资源比较单一,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也很不利. 鉴于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引入开放性的教学资源(如生活、网络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有效拓展学生的思路,让高中学生能够形成创新性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将等比数列求和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引入课堂,让高中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点之前,前往银行进行调查,了解银行储蓄存款利息计算方法,借此让学生对等比数列求和方式进行初步了解. 这种教学方式,对社会和学校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让课堂教学突破了教材的限制,有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在实地调查活动中,学生能够发现:不同银行计算储蓄存款利息的方法不同,并且不同的储蓄存款类型,利息计算方法也完全不同. 如,工商银行针对活期储蓄存款用户,规定的是0.300利息率,而针对定期存款用户(三个月),规定的是0.350利息率. 在實践教学环节,这位教师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父母想将一万元存入银行,作为你三年后的教育资金,请问你会给父母推荐何种存款方式,最终能够获取到的最高利息有多少?”此问题将等比数列与生活实际相连,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这种引入生活资源的开放性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强化教学效果.

2. 借助开放性练习,培养求异思维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需要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实地调研等;同时还需要教师将练习题选择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这样,才能有效地凸显练习的开放性,达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目的.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引入“线上、线下练习库”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学生的练习渠道. 如,一位教师在常规纸笔练习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线上练习库. 这其中包含多层次的练习题,供高中学生自由选择. 相比于传统纸笔练习方式,线上练习方式能够在学生作答之后,直接给出正误判断,并且计算学生练习的正确率,让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明确教学重点,这样有助于保障教学的针对性. 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课题探究任务,如要求学生在完成某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撰写一份错误小结,引导学生适时归纳知识点,为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面对面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 借助激励式评价,赋予创新动力

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有着较强的好胜心理,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渴望获得他人的赞美. 对此,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需要注重采取积极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强化学生的创新动力,使得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降低厌学情绪发生概率. 如,教师可以在学生表现较佳的情况下,给予学生精神表扬;或者在学生遭遇挫折的时候,给予学生精神鼓励. 总之,教师需要采取积极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适时的表扬,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在“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这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针对重点内容(参数φ,A,ω对函数图像的影响)展开全面讲解,并且对学生强调:在解答任何一个问题之前,都需要明确思路. 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从中寻找多种问题解答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函数图像进行初步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图像变换规律展开深入的探究.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需要引導学生探究函数图像某坐标变化规律,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这位教师在第二教学环节中,从“形”的视角引导学生探究函数图像变换规律,同时从点的坐标视角,分析函数图像变换特征,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可见,教师需要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究机会,引导学生与教师展开积极的互动与交流,实现研究思路的有效拓展. 在合作交流与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将复杂的问题简化、特殊问题一般化. 而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就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究环节,大胆说出内心的想法,积极发表个人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张明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