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制造业探究论文

2022-04-17

外国制造业探究论文 篇1:

基于服务经济阶段特性下的制造业管理转型分析

摘要:我国传统的制造业是以提供有形的产品获取利益为目标的行业,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做出了贡献。但传统的制造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已趋向饱和,如何开创制造业新的局面,成为摆在制造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前的巨大难题。本文将从服务经济阶段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制造业管理转型的有效路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服务经济 制造业 管理转型 有效路径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剧,作为老牌的世界加工厂,中国制造业的地位在国际社会上有所下滑。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制造业在遭受产业转移的重创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服务经济阶段的制造业,其发展的路径更加多元化,引用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话“服务业与制造业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的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依靠服务业吸引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制造业管理转型应乘着服务经济的浪潮勇往直前。

1 二十一世纪的服务经济简介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在这期间,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为服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1.1 服务经济的内涵

1.1.1 服务经济与服务业的联系与区别。服务经济与服务业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众所周知,服务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服务经济贯穿于我国的三大产业,二者作用的经济范围不同;服务经济的发展与服务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服务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服务经济提供的技术支持,融合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服务业是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服务经济与制造业的关系。服务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提供的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服务经济为其拓展营销网络。服务经济时代的制造业改善了传统的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更多的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科技的创新应用到制造业中,以信息化带动制造业的发展,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服务经济体制的建设。

1.2 服务经济时代的发展特征

服务经济时代的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服务经济时代的形态特征。服务经济时代,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仍然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得产品和服务不断地朝着纵深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我国制造业的高端化和低级化的两极分化。一言以蔽之,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形态特征为服务化、信息化和两极化并存。其次,服务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形成了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特征,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转型。以制造业的发展为例,在这一阶段的制造业纷纷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制造业。最后,服务经济发展的运行特征为在稳定中力求经济增长。我国服务经济的发展依托于三大产业的发展,三大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使得服务经济发展的后盾极为强大,随着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服务经济的增长毫无悬念。

2 服务经济阶段特征下的制造业管理转型的路径探究

2.1 我国制造业管理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制造业的管理模式,将传统的以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硬性管理转变为了人性化和具有灵活性的柔化管理。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将“人”作为机器,不仅控制工人的人身自由,更对工人的劳动成果进行过度的剥削,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造业受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袭严重。为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制造业的转型迫在眉睫。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制造业的管理层和操作层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不仅方便了工作的布置与安排,更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中间管理层的人力成本。此外,员工与员工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通过信息化加大了交流,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的企业文化的建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企业的经营模式。我国制造业的管理与经营模式由传统的长期积累、稳健经营、技术驱动、规模化生产和低价格竞争等转变为了以市场为导向、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营销模式。电子商务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的营销方式,其发展遍布我国的各行各业,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和服务经济的发展均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由于传统的制造业在管理的过程中爆发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我国的制造业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要进行管理的转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制造业管理的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我国制造业管理的转型成为了可能。

2.2 服务经济阶段特征下我国制造业管理转型的路径研究

2.2.1 创新我国制造业的管理理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制造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终。“以人为本”是服务经济发展的内涵,也是服务经济追求的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信息化作为服务经济的基本特征,制造业作为我国工业化的重要一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转变为以服务经济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具体来说,以服务经济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创新我国制造业管理理念的主要方式为:第一,在服务经济阶段,我国的制造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应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经营理念。服务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引进是分不开的。制造业管理的转型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第二,企业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激励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服务经济阶段的制造业,其发展呈现严重的两级分化,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激励机制,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亦是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激励制度,对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2.2.2 制造业管理转型的战略调整。在服务经济阶段的制造业管理转型的战略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制造业在依托服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调查目标顾客对制造业产品、技术方案、售后服务的要求制定具体的生产和销售方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调查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了便利,企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多媒体等手段与零售商和目标顾客进行沟通与联系,通过了解顾客的具体需求进行生产,用现代话语表示为“私人定制”。其次,形成产业链。由于我国的制造业一直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生产和制造过程中的利润大部分被外国企业掠取,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制造业应形成以信息传递、物流规划、维修服务、顾客培训及投诉处理为一体的新型产业链。最后,创新制造业的营销方式。在服务经济发展的阶段,我国的制造业可以采取实体店销售和电子商务销售为一体的营销格局。

2.2.3 调整制造业的组织结构。我国的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为农业生产提供机器设备的责任,承担着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发展机会的义务。调整制造业的组织结构,使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整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实行制造业的外包,将其转移至其它发展中国家生产与制造;第二,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水平,将我国的制造业引向高精尖技术的制造;第三,创立具有自主品牌的制造业,以服务质量吸引外国投资者。

3 结束语

服务经济阶段特征下的制造业,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的制造业若要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国际市场占得一席之位,转变我国制造业的管理方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李晓春.服务经济阶段的制造业管理转型[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07.

[2]周振华.服务经济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科学发展,2010,07.

[3]刘建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模式与路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7).

[4]张志元.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方式、目标取向及预期收益[J].管理现代化,2013,(6).

[5]杜莹.制造业转型伺机而动[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20).

[6]王花蕾.论制造业的网络化转型[J].开放导报,2014(2).

作者:张志鹏

外国制造业探究论文 篇2:

FDI对湖北省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研究

摘要:

首先基于面板数据并引入虚拟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得出FDI对湖北省制造业各行业都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但是在行业属性上存在差异;其次进行回归分析,验证了FDI对湖北省制造业技术溢出的确存在“门槛效应”;最后对在行业属性以及行业发展门槛共同作用下FDI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当行业超过行业发展门槛时,湖北省制造业中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正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大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

关键词:

FDI;技术溢出;门槛效应;面板数据

F74

文献标识码:A

湖北省制造业吸收的FDI占全省FDI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考虑到湖北省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存在着行业属性的差别以及FDI技术溢出可能存在着门槛效应,那么,FDI的引入对各细分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探究FDI对湖北省制造业各细分行业技术溢出的差异,继而探讨导致该差异的缘由,对湖北省制造业各细分行业采取差别化的措施来引进外资促进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2数据和变量说明

本文选取2006-2012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空间,数据来自2007-2013年的《湖北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2008年《中国经济普查统计年鉴》。为了探寻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以2006年为基期对各个相关变量进行价格剔除。

文中Y表示制造业分行业的工业总产值,采用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亿元);K为制造业分行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采用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亿元);L为制造业分行业的劳动力数量,采用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企业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万人);FDI为制造业分行业所吸收的外商资本和港澳台资本之和,采用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下的外商资本(亿元)和港澳台资本(亿元)之和;RD为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亿元),采用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来衡量;ρ为制造业行业的劳动密集性指数,采用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除以从业人数之商与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企业的总工业生产总值和总从业人数之商的比值。

根据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北省制造业共划分为30个子行业,其中有3个行业的部分数据缺失,无法收集到完整的数据。经过整理可以搜集到湖北省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的完整数据,故而选取这27个细分行业在2006-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本文采取计量软件Eviews6.0。

2实证分析

2.1检验FDI对湖北省制造业是否存在技术溢出效应

首先本文参考岳君昌(2000)确定行业属性的方法,通过先算出劳动密集性指数ρ来确定行业属性D1i,D1i表示湖北省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的行业属性,其中当其值为1时,表示该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时;当其值取0时,该行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

在确定了行业属性的基础上,以不变截距加权形式对模型(6)进行回归,其结果如下表1。

3结论

从总体上看,FDI对湖北省制造业各个细分行业都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但在行业属性上存在差异,其中FDI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正的技术溢出,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溢出起抑制作用。从湖北省制造业的具体某一行业来看,FDI并不是对湖北省的每个行业都产生正的技术溢出效应。这说明FDI对湖北省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存在“门槛效应”。并且当行业超过行业发展门槛时,FDI会对该行业的技术进步起促进作用,即产生了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而未能超过行业发展门槛时外资的引入会阻碍其自身的技术创新和进步,从而产生负向技术溢出效应。当行业超过行业发展门槛时,FDI对湖北省制造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应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水平,跨过行业发展的门槛;积极与外国企业合作,充分发挥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更好更快地吸收FDI的技术溢出。

参考文献

[1]王丽,徐永辉.FDI对我国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研究——基于我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5).

[2]王滨.FDI技术溢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3).

[3]李哲,马君.FDI技术溢出效应问题研究述评[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4]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门槛效应—基于中国各地区面板数据的分析[J].统计研究,2004,(10).

作者:刘素倩

外国制造业探究论文 篇3: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摘 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以苏州、无锡两市为例,基于区位熵计算分析两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即制造业转型过程;根据近几年两市R&D投入、科研人员及制造业新兴行业发展状况,探究两市制造业升级过程。最后总结苏锡两市转型升级的理论路径。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苏锡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8.001

1 引言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极大程度地拉动了中国GDP的增长。近年来,随着GDP增速的减缓,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进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正在由追求速度的粗犷增长转向追求质量的集约增长,正在向分工更加复杂化,结构更加合理化不断演进。原有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众多的外商投资,一批批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但是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势逐渐消失。此外,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品牌较少,在国际上缺乏核心竞争力,例如,我国生产的汽车大多是外国品牌,对于大型客机,医疗器械等高精尖的产品,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

笔者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包括制造业转型和制造业升级。制造业转型可以是制造业服务化,或者是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是产业内结构的调整。制造业升级主是指制造业行业内部实现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

2 苏州,无锡制造业发展历程和现状概述

苏州,无锡两市均是工业强市,都拥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2000年至2016年,苏锡两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不断上升,其中2004至2011年两市工业发展较为迅猛,近几年增速减慢。2015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249.25亿万元,无锡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达到14549.87亿元,分别位于全省第一第二,位居全国前列。

苏锡两市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这五大行业的产值均排在前列。2015年苏州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产值接近1亿万,居于榜首,远超过其他行业。无锡的特色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为11504603万,排名第六。两市的传统行业纺织业的产值也分别达到13618012万元和8032761.1万元。

3 苏锡两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制造业产业内转型

本文分别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苏州和无锡的区位熵作为研究对象,纵向比较苏州和无锡两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区位熵LQij是用来衡量苏州和无锡制造业内的某行业在江苏省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当LQij>1时,说明i行业在j地区聚集程度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属于j地区的优势产业。公式如下:

根据苏州、无锡以及江苏的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得到表1的结果。

从苏州的区位熵值来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一直是其最具优势的行业,并且近10年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2005年,苏州的家具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均是区位熵值超过2的优势行业,但2015年,这三个行业的区位熵下降幅度超过50%,成为苏州逐步淘汰的行业;苏州的通用设备、交通设备、化学纤维制造以及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行业的区位熵呈上升趋势;传统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区位熵也在小幅度下降。

从无锡的区位熵值可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尤其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15年,其熵值达到2.836;无锡的各种设备制造的区位熵值稳定在1左右,成为制造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无锡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2005年的0.726上升到2015年的1.006,发展前景较好;10年来纺织业的熵值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集聚化程度上升。

苏锡制造业产业结构整体变化趋势: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机械、食品、纺织、家具等传统制造业逐步淘汰,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设备制造、化学纤维、橡胶塑料等现代制造业不断发展。

4 苏锡两市制造业科技要素投入变化过程——制造业升级

数据说明:苏州和无锡分别从2014、2012年才有规模以上企业的指标,之前均是大中企业指标。

近几年,苏锡两市的R&D企业数、R&D经费支出、R&D人员数逐年增加。在制造业新兴行业方面,苏锡大力发展新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集成电路。

2014年,苏州88家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达54家,占比超过六成,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910.9亿元,同比增长17.3%。2016年,制造业新兴行业投资完成129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65.1%,智能電网和物联网产业投资101亿元,增长36.2%;新型平板显示产业投资230亿元,增长17.5%;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投资98亿元,增长16.9%。

近年来,无锡狠抓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创建了中国物联网技术创新核心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应用示范先导区等。2014年,无锡物联网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连续4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在促进新兴行业发展方面,无锡政府颁发了《关于实施“太湖人才计划”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的意见》文件,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无锡创新创业,大力推动无锡市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5 结论与启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苏锡区位熵的变化体现制造业转型过程,近年来R&D相关投入的增加以及制造業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表明苏锡制造业不断升级的过程。苏锡作为后工业时代的城市代表,其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对于很多处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以及整个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1 逐步淘汰或整合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针对钢铁、家电等在产能过剩的传统制造业,地方应根据该行业集聚程度,适当地淘汰整合;对于纺织、生活用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利用梯度效应原理,苏南转移至苏北,苏北转移至西北,直至最后淘汰;一些高污染传统制造业,如冶金、化工等,在最大程度降低污染的基础上,由要素禀赋程度和比较优势决定发展趋势。在淘汰整合传统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5.2 鼓励发展制造业新兴行业,加大科技要素投入,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中国的制造业附加值较低,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根据微笑曲线原理可知,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产业附加值增加。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延伸的关键是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由“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具体路径有:(1)企业注重培养人才,加大科技投入,研发高质量创新型产品;(2)政府引导鼓励发展制造型新兴行业并给予优惠政策。

5.3 促进二三产业融合,使生产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制造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即价值链向下游延伸的趋势。以纺织行业为例,其服务化的过程:纺织—服装—服装零售—服装品牌。服务化的过程,不仅有利于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也对三产结构的调整有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顺魁.制造业转型升级:德国“工业4.0”的启示[J].学习与实践,2015,(1):44-51.

[2]张志元,李兆友.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及战略趋向[J].经济问题探索,2015,(6):144-149.

[3]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5-19.

[4]吕薇.中国制造业创新与升级—路径、机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89.

[5]沈坤荣,李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1):64-73.

[6]谭晶荣.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特征、路径与实施方略[J].企业经济,2012,(9):5-8.

作者:叶茂林

上一篇: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幼儿园舞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