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模式探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自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的背景下被迫打开了紧锁的国门,新的经济因素便开始缓慢楔入中国传统的经济社会。而随后爆发的农民起义,又造成了人口的锐减与大规模流动。加之随后紧锣密鼓开展的洋务运动,商品经济原本就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逐渐在外界与内部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改变,呈现出不同于先代的发展特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外国经济模式探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外国经济模式探究论文 篇1:

新时代下中国金融体系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势头正盛,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再落回到实体经济,我国实体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经济的转型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传统的一系列体系和服务无法适应,都在接受着挑战。经济转型期对于经济的风险管理应该提上日程,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我国经济体系的构建面临着社会发展的挑战,如何冲破障碍,获得机会是我国金融体系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金融体系;实体经济

考虑到我国经济体系情况,中国金融体系应该如何面临新时代带来的新挑战,是我国中国金融体系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金融体系现状的分析解释了中国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转型的适应性,并进一步对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趋势进行了探究。

一、我国金融体系现状

(一)融资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企业内源融资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资金,外源融资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时面向外部进行的融资。如果融资的结构比例不合理时,势必会会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这是我国大环境下存在的问题,不论是国家、企业在进行融资方面还是银行在个人和企业贷款方面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我国金融业整体来看信贷行业的制度不够规范导致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也时常存在,致使全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变慢。

二、我国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转型的适应性分析

新时代下实体经济的转型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金融服务的效率要提高、抵御风险能力要提高。金融效率可以从各种各样的方面进行衡量,那么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加以衡量。一是宏观金融效率;二是金融机构效率,又称为微观金融效率;三是金融市场效率。

(一)我国金融机构效率高

市场价格保护、市场准入管制、隐性国家担保,这三项是上市银行达到最佳业绩的基础和前提,而不是在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条件下获得。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竞争逐渐加剧,利率市场化也逐渐推进,这对我国银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利润增长率明显回落。

实体经济转型过程中,受金融业高利润的挤压,盈利空间微不足道。根据数据进行分析,金融业的利润占比逐年上升,由2011年的24%上升到2015年11月的29%;金融业利润与工业企业利润之比则由56%上升到95%。实体经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尤其是高端人才,创新程度不够,而金融行业过多高端人才的流入导致社会财富再分配机制的极度不合理,这样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过度的金融监管、不完善的金融服务的现状的存在导致了大量影子银行快速兴起,这样从根本上导致了银行利润的分流,从而导致了近几年銀行利润增幅大幅下滑。银行间竞争加剧、市场利率化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利润。但总体来讲,影子银行的无限制发展,抬高了社会资金水平,从而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利润。

(二)宏观金融效率偏低

金融效率的衡量一方面,是依据单位GDP所需要的货币,这个方面来看中国是全球最高的。另一方面,是以正规金融体系动员社会储蓄的能力来衡量,宏观金融效率也是偏低的。各式各样的影子银行以及各类金融机构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

(三)金融市场效率偏低

交易成本过高、融资困难这两个方面导致了金融市场效率过低。发行证券、企业上市等交易需要的资金成本甚至时间成本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偏高。而在融资这方面,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改善。而且谈及清算费用,在欧美市场,清算价格非常便宜,一笔债券交易的清算费用大多为不足1美元。而在我国一笔债券交易的清算费用高达200元人民币左右,清算费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总的来说,我国金融体系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还是很低, 发展空间很大。在宏观条件下,国家的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配置,大量的资源处于浪费的局面并且没有改善,在新时代下金融体系没能完全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想与时俱进,必须尽快升级优化金融业。

三、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趋势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并且面临着很多未来未知的挑战,实体经济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必须作出调整。

科技创新才能带动传统企业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要转变之前的发展模式并且进行创新,摒弃之前原有的依靠规模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转为用科技推动的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以往企业通过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来占据同类产品市场以此来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取利益,现在需要用科技创新对产品进行升级转型,逐渐寻找新机遇,为目标客户进行定制服务发展。这样会使企业间的竞争,由单纯追求成本低廉,逐渐转变对人性化、更佳服务的追求。

“大规模的走出去”逐渐取代传统的依靠吸引外资的方式。这种新型的实体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模式。但同样企业面临的挑战也会接踵而来,这种新型的实体经济也会逐渐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方向是我国一直努力的方向,就是如何能更好地吸引外资进入我国市场。近年来,我国为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出台税收优惠、免费出让土地、降低贷款门槛等政策,这些措施和政策都是为了吸引外国资本流入我国市场。实体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更好的融入海外市场,这是我国面临的新的问题,但不同的是现在我国对待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已经从被动转为主动,但我国企业应该不断通过创新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带领中国的企业在海外市场长久生存并不断发展。

我国传统的经济模式主要是靠资本拉动经济,大量的资本投入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但存在很多的弊端,低效率、高污染及产能严重过剩等。我国现在经济模式正在由传统的经济模式向创新驱动经济模式发展。但我国国情依旧不变,这就决定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还会长期存在。

国家大力提倡创新,适应时代响应,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依靠的是创新成果。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势必离不开创新。作为企业,只有大力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在产品和服务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升级革新,同时加大研发的投入,建立自己企业的创新型平台,努力开发相应的技术,增加企业的技术储备,才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同产品的市场上始终保持强大的竞争力,不被消费者所抛弃,进一步助力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承惠.新常态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新挑战[J].金融研究,2014(07).

[2]向红.经济新常态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03).

[3]潘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而临的挑战[J].金融研究, 2015(16).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国际商学院)

作者:娄恒基 戴忠宏

外国经济模式探究论文 篇2:

艰难的第一步

摘要:自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的背景下被迫打开了紧锁的国门,新的经济因素便开始缓慢楔入中国传统的经济社会。而随后爆发的农民起义,又造成了人口的锐减与大规模流动。加之随后紧锣密鼓开展的洋务运动,商品经济原本就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逐渐在外界与内部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改变,呈现出不同于先代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近代苏南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

自中国步入近代,传统的自然经济便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逐渐衰落,经济模式向着近代化商品经济的方向加速发展。而从明清以来商品经济便已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在外国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其表现尤为明显。同时,农民起义洋务运动,更是催化了苏南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加速了苏南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

本文以时空发展为顺序,从人口的变化与经济的发展对近代苏南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进行探究。

一、鸦片战争后(1843~1852)

鸦片战争后,由于洋人的苦心经营,加之独特的地理优势,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了那时“对外贸易的窗口”。时人有言曰:“自鸣钟表矜工良,水舂机上织成匹,磁引筒中火具扬。”[1]上海地区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直接冲击了邻近的苏南地区的传统经济。陈旭麓先生曾写道,“当自然经济的一部分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2]而这些“多余的人”为了生存自然会被通商口岸新兴的生产部门所吸引,这样便造成了向上海流动的人口的增多。

从消极方面看,被动的人口流动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直接造成动荡的加剧。从积极意义看,人口的大量流动会造成人力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的集中,进而促进当地工商业的发展。据相关统计,上海于1852年至1895年的人口由27万左右增至50万左右,增加近一倍。[3]这对以南京、苏州为代表的周边地区而言,直观上造成了传统务农人数的下降,进一步讲,也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让出空间。尽管这个过程十分缓慢,但毕竟,它使苏南地区传统社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其后续转变创造了条件。

二、太平天国运动期间(1853~1864)

太平天国起义前夕,中国本土落后的自然经济在新的经济因素的不断冲击下,逐渐开始解体;但是,在体系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护卫下,自然经济仍异常顽强,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发端于广西一隅,以挟席卷千里之势迅速将战火烧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给苏南地区造成了诸多影響。

第一,太平天国战争席卷整个苏南地区,直接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进而使刚开始加速的人口流动进一步提速。而上海人口的急剧上升,与苏南地区人口的迁移有着直接联系。大量难民涌入上海,原本人口稠密的苏南地区人口却大规模减少。这加速了上海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苏南地区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同时,战争期间,大量外地游民进入苏南地区,许多本地农民也被迫脱离土地,成为游民。一方面,部分游民重返土地,成为自耕农。他们此时“离商品和市场近在咫尺,并时时受到刺激”。[4]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多少有一点儿好处。”[5]另一方面,部分游民则为苏南地区勃兴的洋务企业所吸引,直接参与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

第二,频繁的战争使得苏南地区的人口数目锐减。如果说人口流动性提升的影响是间接的话,那么人口锐减的影响便是直接的。其一,“太平天国战争确实是对江苏过密人口的一种抑制。”[6]人口的大量减少,使得苏南地区传统的小农生产难以为继,传统经济结构的转型变得在所难免。其二,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农业的衰落。“江苏境内,江宁,镇江,常州三府及仪征县境,田地荒废最多。据报,江宁府属至1868年,荒田尚占原额的五成至六成。”[7]这为苏南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提供了良机。

因此,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以战争的形式撼动了苏南地区自然经济的根基,使农业生产出现了被工业生产所取代的趋势。

三、洋务运动期间(1865~1894)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部分清朝官员秉持“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积极开展洋务运动。他们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一系列军事企业及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一系列民用企业。从地域上看,这些洋务企业大都集中在苏南地区。表面上,这些洋务企业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延续,“但从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实质内容上看,它已与传统的封建官府工业有本质的差别。”[8]洋务运动带来了机器大生产的方式与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也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工人阶级。这对苏南地区乃至整个近代中国,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官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更是推动了苏南地区以上海发昌机器厂为代表的近代民营企业的出现。外国企业的冲击和官营、民营企业的勃兴,使得苏南地区的传统经济同时受到内、外两方面的冲击,转型进一步加速。

随着雇佣关系的不断增多与近代工业的产生,传统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模式也在悄悄转变。农业上经济结构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农业经济作物生产的扩大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以桑蚕养殖业为例。自古以来苏南地区就较为发达的桑蚕养殖业,在这一时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江宁的农户在种粮之外,多以种桑饲蚕为业,蚕丝产量年年增加。”[9]甚至在苏、锡、常等以往很少种桑养蚕的地区,这时的养蚕规模也“日渐加多,渐可与浙相埒。”[10]随着其种植规模的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根据现有资料估算,至1894年,“茶叶由于基本上都上市销售或出口,其商品化率可以视作100%,以往亦是如此;桑蚕茧为1842%,柞蚕茧为5199%;棉花略有上升,从1868年的2638%增至1894年的3256%。”[11]。除此以外,粮食的商品化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1894年为158%,比1840年的10%提高58%。”[12]

而在手工业上,经济结构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资本主义性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与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性的生产方式,具体可以体现在缫丝手工业中的包卖商制或散工制。这种新兴的雇工生产方式,虽在鸦片战争前便已出现,但数量和分布极其有限,一直到洋务运动兴起后才普及开来。“在1840~1894年新开账房(包卖商)19房,其中1864年以后开办者15家。”[13]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最主要的表现便是传统的棉纺织手工业中的耕与织、纺与织的分离,传统的男耕女织、忙耕闲织的生产方式被打破,这对传统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时期,各方面经济因素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力地助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解体,使得苏南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

根据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代,苏南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然而,虽然在不同时期,推动经济结构转变的原因不尽相同,人口的流动却贯穿始终,成为苏南经济结构转型的长期动力所在。而人口区域流动性的增强,则有效地激发了社会活力,使中国“以农为主”的傳统经济模式受到了强烈冲击。这种转变,促使近代苏南地区经济结构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转型,向着近代化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张应昌,编.清诗铎[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4][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张仲礼.略论近代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3):34.

[6]曹树基.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南人口的影响[M].历史研究,1988(02):74.

[7]王天奖.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破坏问题[M].历史教学,1984(1):33.

[8][9][10][12]虞和平,谢放.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1]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3]江苏实业司.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第三编《工务》)[Z].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指导老师:康壮

作者简介:王云起(2004-),男,汉族,江苏苏州人,高中,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高一;

刘星洋(2003-),男,汉族,江苏苏州人,高中,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高一。

作者:王云起 刘星洋

外国经济模式探究论文 篇3:

盲盒经济背后现代年轻人的消费需求观的研究

摘要:盲盒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产业,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它以一种没有任何提醒的手办纸盒的形式出现,全面占据销售市场。自2005年起,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盲盒市场已经达到了数千亿元的销售额。为此,文章基于传播学理论对盲盒背后的现象进行深度剖析,了解盲盒消费观以及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并对“盲盒热”的发展趋势进行探析。文章对于盲盒经济背后现代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盲盒经济;现代年轻人

前言

近年来,“盲盒热”作为一种热度较高的经济现象,被社会各界所关注。盲盒在中、日、美等国畅销,盲盒覆盖的主题内容包括动漫、影视周边等方面,一般都是按成套的形式进行出售,热门的盲盒系列单价多以五十至五百元为准,但是也有一部分隐藏款的价格高达四位数。盲盒主要的消费群体大多是一二线城市中的青少年,会在他们之间掀起一阵“盲盒风”。

一、盲盒发展背景

“盲盒文化”究其背景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以前,最开始的盲盒文化与宗教习俗的关系密切。据德国的学者说过,圣诞袜是欧洲最早的盲盒,欧洲人大多数以这种特殊的形式庆祝圣诞节,会在圣诞袜中藏有小朋友喜欢的物件,每当圣诞节来临,小朋友们都会期待着圣诞袜中的礼物。圣诞袜会发展为“圣诞日历”,在12月1日开始,每天都会拆开一个小礼物,直到圣诞节来临。所以许多欧洲城市在圣诞节前也会在市政厅展示“圣诞日历盲盒”,盲盒背面藏着祝福语,当所有门都打开后,圣诞节也就到了。

盲盒文化作为欧洲玩具文化的一种,在德国纽伦堡深受欢迎,纽伦堡被称之为“玩具之乡”,当地的玩具作坊会在每个季度推出“玩具盲盒”,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玩具,不仅受到孩子的青睐,也是大人们的业余爱好,深受当地人的欢迎。在二战后,伴随着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创意产品的销售越来越喜爱,在1974年,意大利费雷罗公司的儿童品牌Kinder推出了一种叫做“惊奇蛋”的产品,这也相当于生活中的“盲蛋”,里面有各种各样可以收集的主题玩具,有益于增强儿童的智力水平。到现如今,随着动漫以及影视文化产业的兴起,盲盒已经成为了很多品牌的营销手段,相关企业每年会推出盲盒纪念版,比如说迪士尼系列、复仇者联盟系列,盲盒也被当做一种消费手段,更好地进行品牌推广。

二、盲盒现象背后的消费现象

(一)盲盒消费观

“盲盒热”盛行的背后,不仅是现代消费群体的社会心态,还是受到宏观环境影响以及盲盒产品自身的特征。盲盒这种盲买盲抽的心理折射出了现实社会的现象,当今社会的生活包容性较强,人们在生活中普遍喜欢追逐个性化的事物,从穿衣到娱乐无一不体现这一现象。盲盒利用消费者这一心理,让消费者在购买盲盒时,根据产品的系列进行推荐,每一款选择都是不同的【1】。

盲盒作为一种消费文化,能够带给很多人快乐,但往往这种快乐都是短暂的,因为购物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有些玩家往往会一直购买一系列的盲盒直到抽中一系列才罢休,因此,部分玩家会在盲盒中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盲盒是年轻人的精神消费品,能够满足精神需求。他们在不知道盲盒准确款式的情况下进行购买,选中哪一款都是需要运气,这种盲买的不确定性,让盲盒的粉丝更加热衷于购买,他们能够在购买五十元左右单价的盲盒后,体验到惊喜与刺激。盲盒具有“上瘾性”,商品的不确定性能够让年轻消费者体验到极大的乐趣。

盲盒也具有社交属性,常常会出现玩家因趣结缘的情况,世界各地的盲盒爱好者会通过盲盒共同分享各自的情感,进而增加他们的社会整合度。他们会通过网络平台寻找共同爱好者,通过虚拟社交圈进行分享与沟通,能够拓展消费者的社交圈。

消费世界的审美跟新速度极快,今日的爆款也许就会在一段时间内无人问津。盲盒的消费群体以十八至三十五岁的女性为主,他们大多是二次元以及潮流玩具的消费人群,根据他们的特质可知,盲盒群体追逐较高的审美与生活品质,他们没有一味地在审美上做出妥协。因此,盲盒背后的消费观与审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他们往往拒绝同质化的審美。

购买盲盒的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摆脱社会压力、摆脱社会角色束缚的行为,盲盒能够让消费群体的参与感提升。在陪伴心理的作用下,消费者可能会购买大量的盲盒,还会收集盲盒,置办周边手办,购买系列配件,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连锁购买效应。

(二)年轻人的消费心理

目前,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无数的年轻人开始聚集到一线大型城市中,并且每天长期保持两点一线的工作状态,这些年轻人从原有的环境中来到陌生的环境,这些情况使得年轻人原有的社交网络被打破,忙碌的生活无法使他们投入到新的社交之中,因此长期处于“孤独”的状态之中。长期的孤独感促使这些“空巢青年”亟需精神抚慰,他们更加喜欢在生活中创造惊喜,为生活增加一点仪式感,缓解高压环境下的心情,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文娱生活。为此,他们对于情感消费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催生出了“悦己型”的消费观。

因此,盲盒某种程度上就满足了当代年轻人“悦己型”的消费心理。首先,盲盒的价格一般在50——60元的范围内,从价格的角度上来看比较容易被接受,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顿饭的价格,但是不同指出就在于购买盲盒在时间上的快乐更久。其次,盲盒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具有故事背景的IP形象,能够促使年轻人调动情绪代入,完美诠释同理心,使得当代年轻人能够在购买盲盒的过程中体验到精神抚慰效果【2】。

然而,“95后”是当代社会的青年群体,他们在应对日常生活和媒介环境的过程中,诞生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消费理念,这种理念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并不冲突,但是过度的消费以及追捧也是不可取的,需要进行及时纠正。

结语

综上所述,盲盒的受众群体大多是年轻群体,甚至很多都是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他们对于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相对较低,如果一味地投入金钱购买盲盒,注定要吃亏。成熟的市场与环境都需要进行发育、沉淀,“盲盒热”背后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商业逻辑,然而一味地进行批评指责,并不会起到任何的建设性意义。为此,需要在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背景下,尽量满足青少年文化消费心理,对于存在问题的现象做好及时纠正,才能引导“盲盒文化”进行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心怡.让人“上瘾”的盲盒要上市了,盲盒经济到底怎么玩?[J].国际品牌观察,2020(35):51-52.

2]史亚娟.让“95后”欲罢不能的盲盒经济:既是陷阱又是机遇[J].中外管理,2019(11):124-125.

作者简介:纪泽丰(2000年-),籍贯:天津,男,汉,能源经济专业本科在读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2249)

作者:纪泽丰

上一篇:胃镜检查医学科技论文下一篇:棉花工艺经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