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论文范文

2022-05-08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制造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自主科技攻关创新和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在“十五”期间,我省装备制造业加大了产业整合、企业改革改制改组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强了企业管理,加快了发展步伐。为国家和我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篇:制造业论文范文

装备制造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促进产业由大变强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一、修订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必要性

作为重要的综合性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以下简称《目录(2005年本)》)已经与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相当一部分技术和产品已经研发成功并广泛应用,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隐忧,部分技术、工艺和产品不能满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部分条目表达宽泛、界限不清。

随着各领域科技迅速进步、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全球范围内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多年来主要依靠要素投入、主要依靠数量和规模的增长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按照国发〔2005〕40号文件要求,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就是要全面贯彻“十二五”规划纲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驱动的科学发展道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促进产业由大变强。这既是装备制造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技术进步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

二、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情况

本次修订对《目录(2005年本)》中机械相关的条目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如《目录(2005年本)》鼓励类别条目机械门类,原有条目52条,本次新增33条、修改27条、删除25条,修订后共有条目60条;限制类别条目机械门类中,原有条目34条,本次新增25条、修改14条、合并调整2条,修订后共有条目57条。淘汰类别条目机械门类中,原有条目84条(包括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落后产品),本次新增23条、修改3条、合并调整10条、删除6条,修订后共有条目91条。与《目录(2005年本)》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细化条目内容。对条目内容进行了较大程度的细化,具体到产品、规格和技术参数,明确支持发展的重点。二是提高技术要求。对大部分鼓励类别条目,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规格参数的要求,对部分限制类和淘汰类条目,也提高了规格参数要求。三是扩大覆盖范围。修订后的条目,涵盖了电工、机床、仪器仪表、通用机械、农机、重型机械、石化机械、内燃机、液气密、模具、轴承、通用零部件、塑料机械、环保机械、印刷机械、食品包装机械、工程机械、文化办公、制冷、城市轨道交通,以及铸造、锻造等机械工业各个行业,覆盖更加全面。

三、《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主要内容

(一)瞄准薄弱领域,着力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等基础制造能力

本次修订后,鼓励类别条目机械门类中,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相关条目共11条,占全部条目数的18%,包括关键精密铸锻件、高效环保铸锻工艺和设备、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密封材料、齿轮、弹簧、紧固件、轴承、链条等。

(二)突出关键环节,更加注重提高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和关键部件配套能力

本次修订中,将绝大部分行业和领域的发展重点放在成套装备中的关键设备,以及为整机配套的关键零件、部件、系统和总成方面,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以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设备和关键部件依靠进口的问题。比如,将《目录(2005年本)》鼓励类别条目“大型油气集输设备制造”细化修改为“直径1200毫米及以上的天然气输气管线配套压缩机、燃气轮机、阀门等关键设备,单线260万吨/年及以上天然气液化配套的压缩机及驱动机械、低温设备等,大型输油管线配套的3000立方米/小时及以上的输油泵等关键设备”等。

(三)强化保障支撑,加快发展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新兴产业所需装备

鼓励类别条目中,修改和新增了汽车、石化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所需的关键装备,如将《目录(2005年本)》鼓励类别条目“30万吨/年及以上合成氨成套设备制造”和“60万吨/年及以上乙烯成套设备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两个条目合并修改为“乙烯裂解三机,40万吨级(聚丙烯等)挤压造粒机组,50万吨级合成气、氨、氧压缩机等关键设备”。为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修改和新增了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所需装备。如将《目录(2005年本)》条目“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制造(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潮汐等)”细化修改为“二代改进型、三代核电设备及关键部件,2.5兆瓦以上风电设备整机及2.0兆瓦以上风电设备控制系统、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各类晶体硅和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设备,海洋能(潮汐、海浪、洋流)发电设备”,新增了大气污染治理装备、污水防治技术设备、固体废物防治技术设备、土壤修复技术装备等条目,提出了鼓励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参数要求等。

(四)更加关注“三农”,扶持发展先进适用农用装备

按照先进、适用、经济、安全等原则,在《目录(2005年本)》的基础上,对其中涉及农用装备的条目进行了整合、细化,并大规模新增了农用装备技术和产品。修订后,鼓励类别条目机械门类中共有农用装备条目9条,占全部条目数的15%,内容涵盖了10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及关键零部件、配套农机具,农作物移栽机械,农业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节水灌溉设备,以及沼气设备等。

(五)适应需求变化,大力发展新兴领域装备

本次目录修订,在鼓励类别中新增了“城市轨道交通装备”门类,提出了鼓励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关键系统、部件和总成,以及运行控制技术等,共9个条目,以更好地引导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满足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鼓励类别条目中,还首次增加了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方面的条目,新增了“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门类,共43个条目,内容涵盖了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等的监测防控、应急救援等技术、产品和服务等,以引导和鼓励相关领域加快发展。此外,在鼓励类别条目机械门类中,还新增和大规模充实了安全饮水设备、高档印刷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条目和内容。

(六)防范产能过剩,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重复建设

落实国发〔2009〕38号文件精神,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本次修订,对《目录(2005年本)》限制类别条目机械门类原有34个条目中的14条进行了修改,扩大了限制的产品范围、提高了技术标准;新增了25个条目,绝大部分是产能过剩行业和产品。如“新建全断面掘进机整机组装项目”,主要考虑到近年来我国全断面掘进机整机组装能力迅速增长,但大都不掌握核心技术,同质竞争现象突出,不利于行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又如新增条目“新建万吨级以上自由锻造液压机项目”,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已经建成和在建的万吨级以上自由锻造液压机已有十余台,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产能已经严重过剩。

(七)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本次修订,对淘汰类别条目机械门类原有的84个条目(包括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落后产品)中的3条进行了修改,提高了淘汰范围和标准,加大淘汰力度;新增条目23条,主要为不能满足安全、节能、环保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删除了6个条目,均为目前已经没有生产的产品。

第二篇: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 努力建设国家制造业基地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自主科技攻关创新和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在“十五”期间,我省装备制造业加大了产业整合、企业改革改制改组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强了企业管理,加快了发展步伐。为国家和我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 振兴的具体目标

前不久,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建设国家制造业基地的意见》和《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意见》和《规划》提出的宏观目标是: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努力把陕西建设成具有影响的国家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实现科技大省向装备制造业强省跨越。具体目标:

1、紧紧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和效益水平显著提升,加快扭转经济总量偏小的被动局面。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年销售收入争取达到2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左右,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6%提高到12%左右,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体制和机制创新取得明显突破。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投资主体多元、高效运转的市场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重点领域在合作、合资、并购、嫁接、低成本扩张等资本重组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全面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龙头和骨干企业以创新技术和自主品牌为核心,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具有特色的知名商标,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替代进口和出口中发挥重要作用。

4、产业布局与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在西安、宝鸡、汉中等地建成8个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产业集群;大公司、大集团战略进一步强化。重点培育20个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逐步形成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等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装备制造业格局。

要实现上述振兴目标,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发挥陕西科技优势和军工优势,推进产学研联合,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开发和壮大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高新技术产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占领发展的制高点,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要加快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重组,突破高端(高技术整机),强化中场(零部件和元器件),带动低端(原、辅材料),既要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巨人”企业(大公司、大集团),又要培育一批小而强,小而精、小而专的中小企业群。发挥其“小巨人”作用;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消除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加快企业改制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民营机制,突破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被动局面、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发展。

政府主导,强力推进,为完成我省装备制造业振兴目标努力奋斗

1、突出产业重点,在优势领域发展上取得突破。

振兴我省装备制造业,必须坚持“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的原则,选择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对我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装备产品和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取得重点突破。根据我省实际,重点要在具有优势的飞机制造、航天动力、输配电设备、汽车制造、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电子通信和一些专用设备制造领域,选择关键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项目,实现率先突破发展。

飞机制造要以大型飞机、支线飞机和飞机零部件转包生产为重点,加快新型飞机的研发和试制进度,加大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建设力度,形成包括新材料研制,机载设备研制,新工艺应用、新技术推广和航空服务等四大领域在内的飞机制造产业链,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航天设备制造要加快卫星有效载荷和空间计算机等航天配套产品研制,积极开发生产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和观测、通讯广播、空间科学研究、导航定位卫星和星载设备以及卫星地面应用设备,不断强化我省作为国家大型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的地位,把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航天产业创新基地、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65亿元。

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要积极研制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全面掌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500千伏交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努力把西电公司建设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研制基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

汽车制造要以重型载货车和轿车为重点,以零部件为基础,带动客车、改装车发展,打造西安、宝鸡汽车产业集群,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数控机床制造要加快开发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电加工机床、数控磨齿机。虚拟轴加工机床及流动功能部件等机床部件产品,通过组建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形成龙头企业与关联协作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努力打造西部最大的数控机床产业基地,2010年争取实现工业总产值上百亿元。

工程机械制造要加快研发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大的带微电子技术控制的机电液一体化液压挖掘机、大马力推土机、智能履带式装载机、大型压路机等,重点发展一批市场急需的大型、成套和专用特色产品,争取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近百亿元。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要大力发展高新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新一代移动通讯系统、通讯网络交换设备等先进适用设备,加强大尺寸硅单晶生长设备、大型的多晶硅浇注设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电子专用设备、高透过率大尺寸蓝宝石晶体生长设备等半导体材料生长加工设备的研发和生产,2010年争取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

在专用设备制造领域,要力争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石油钻采和输送设备、船用大功率柴油

机、大型煤炭综采设备、大型冶金设备、新型纺织缝制机械、煤制油重要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2-3个产值达50亿元和一批产值达10亿元左右的中小型企业集团,建设全国知名的专用设备生产基地,2010年争取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

这些行业要尽快明确“十一五”期间和今后15年技术研发的突破重点、生产制造发展重点以及龙头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建设的目标,加强研发和制造项目的策划、建设,发展成为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的代表,要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八大行业的资产总值、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对我省整个装备制造业增长的贡献要达到80%以上。

2、加强科技支撑,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突破。

以科技为支撑的自主创新,是具有知识密集特点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生命力。我省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军工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努力推动自主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中心环节来抓。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上下功夫。作为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必须拥有具备相当实力的技术研发机构和技术人才队伍。我省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企业中已有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者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要把它们逐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影响的企业研发机构。今后还要在汽车、仪器仪表、工程机械、通讯与网络设备、半导体加工设备和具有优势的专用设备等领域,加快新建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要使我省优势装备制造领域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来支撑,使所有的骨干企业都有国家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要进一步加强包括科研、设计、管理、检测、操作和维修的各层次的企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所有的骨干企业要有自己的职工技术培训学校,主要优势领域要有全国一流水平的职业技术学校,要加强我省主要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的对口联合培养。努力形成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培训体系。每个企业,特别是龙头骨干企业,要切实在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作用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环境条件,建立和完善吸引、培养和发挥人才作用的激励机制。

二是要在尽快开发一批重大自主创新研发项目及产业化上取得突破。飞机、航天动力、重型汽车、高压输变电、工程机械、数控机床、通信设备、半导体材料加工设备等领域,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瞄准世界前沿尖端技术,集中优势力量加强攻关,尽快形成一批国内外一流的自主创新成果和产业化开发项目,积极占据世界装备制造技术制高点,提高我省在一些重大装备技术上的市场控制能力。

三是要在产学研联合和军民结合上下功夫。产学研联合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实现“双赢”,才能有效推动。我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一定要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以企业生产需求引导技术研发的重点和方向,知识产权所有者要敢于把成果拿出来和企业联合做成大产业。企业要根据装备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策划提出企业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项目,采取招标等多种方式寻求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努力吸引科研院所参与研制和工程化开发。要积极支持和鼓励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龙头,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开发为重点,由上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下游生产企业共同组建股份制形式的集科研、试验、工程开发和生产于一体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公司,促进实现资本链接、风险共担的一体化产学研联合开发。鼓励军工企业通过改制、改组、合资、合作以及与民用企业的并购、重组等方式,组建专业化的技术装备研制企业,促进发展军民结合产品和军民两用技术。充分发挥陕西工业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作用,全面整合优势科技资源,构建集成创新体系,发挥联接研发和制造的作用。

四是要在加强自主创新投入上下功夫。加强技术创新投入的关键是要加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首先要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目前,我省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还很低。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大约仅为0,7%-1,5%。要想开发研制一流的装备和技术,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要力争使这一比例达到5%左右。在全省国有资产监管中要把研发投入作为考核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业绩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要加大我省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对重点装备制造技术创新的引导、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实施,认真协调和帮助解决企业自主创新项目融资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3、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在提升产业集中度上取得突破。

装备制造业属于规模竞争激烈的产业,同时也是产业链条长、配套协作要求高的产业,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发展产业集群,是加快产业规模扩张、提高运营效率、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我省装备制造业尽管有了像西飞、西电等一些规模实力较强的产业集团,但总体上还属于“小而全”,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和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是我省装备制造业振兴的迫切要求和根本出路。在我省主要的装备制造业领域,特别是在具有明显规模竞争要求的行业,要围绕骨干龙头企业、主导产品,通过加大资金注入扩大生产规模,或通过企业强强联合、强弱组合等多种资本重组方式,加快发展大公司、大集团,优势行业要尽快发展形成一家到数家在全国同行业具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力争通过5年时间,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10个销售收入50~100亿元的企业集团,13个销售收入在30~50亿元间的企业集团。在关中陇海沿线和汉中盆地,要加强统筹规划,促进产业优化布局和集群式发展。在8大优势领域,要以大企业和知名品牌为依托,以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为平台,加快培育几个在全国知名的产业集群。目前要重点加快促进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西安航天动力、西安泾渭工业园区和宝鸡蔡家坡汽车及零部件、宝鸡和汉中数控机床、西安高新区电子通讯设备、西安电工城输变电、汉中航空零部件等产业集群建设。

4、坚持质量第一,在打造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上取得突破。

我省装备制造业要进一步加大实施名牌战略力度,重点围绕飞机、汽车、数控机床、工程机械、航天动力、通信设备、高压输变电及专用设备制造等领域,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名牌产品,力争在3~5年内新创立10个对产业发展影响大、对相关行业带动性强、有竞争力的中国名牌产品和10个中国驰名商标,力争打造出世界名牌和世界驰名商标;再经过5~10年的努

力。争取创立更多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及世界名牌产品、世界驰名商标。形成体现我省装备制造业优势特色的知名品牌产品系列,不断提高名牌企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推动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要加强对装备制造业实施名牌战略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按照名牌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研究装备制造产业、产品特点,制定名牌战略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以及行业名牌产品培育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政府积极推动、引导、监督为保证,以用户满意度指数为主要指标的名牌产品科学评价体系和总体推进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创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扩大国家级和世界名牌产品数量。积极推动社会资金和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流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名牌产品带动大公司、大集团发展,以名牌产品链带动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

5、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尽快见效上取得突破。

项目是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载体。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必须依靠一个个具体项目来实施。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必须强化两个主体,一是企业作为项目的策划主体,二是政府和社会中介作为项目的服务主体,两个主体缺一不可。企业没有积极性和科学态度,没有策划项目和促进发展的激情和决心,就没有发展的希望。企业必须充分了解市场动态,把握技术、产品开发的趋势,努力加强项目策划和运作。在新产品开发上,要按照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做到投入生产一批,工程化开发储备一批,策划研发一批。企业要按照“三个一”的要求、在制订本企业、集团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及早提出技术改造、规模扩张、资本重组及集群建设上的重大项目,深入研究论证,让政府部门及早了解项目情况,以便根据情况做好相应的服务。项目筹划和储备,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把重点放在高精度、大型成套装备等替代进口的项目上;放在承接全球装备制造业转移的项目上;放在西部大开发急需的工程机械以及重要能源、矿产、生物资源加工的装备制造项目上;放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上。

政府要积极做好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促进者和服务者,重点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加快项目建设。政府要抓好已规划的100个重大装备制造项目建设,明年要确保7个投产收尾、10个投产、11个在建、12个新开工项目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助项目法人办理土地、环保、城建、设备进口和项目审批手续,协调落实土地征迁和水、电、汽、路等配套条件,要严格项目建设执法,努力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抓好项目前期服务工作。对于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按权限积极做好审批工作。对国家投资项目。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在我省落户。对于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要积极做好核准和备案工作,需要上报国家核准或备案的,要积极热情做好服务,协助企业搞好相关申报工作,支持尽快开工建设。

6、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在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上取得突破。

一是以资本重组为主线,积极发展混合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上取得突破。要继续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基本原则,将增量投入和存量调整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开放式资产重组。要在认真研究筛选的基础上,推出一批主业突出、规模较大、行业地位较高、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面向国内外寻求战略合作伙伴,以优引优,以强联强,在重组中改变国有资本一股独大、一股独占的状况,在重组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内在活力。对于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要采取灵活多样方式,一部分可促进股权优化发展成混合型经济,一部分可促进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发展成为具有活力的民营经济。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处置、土地处理、职工安置等配套政策,努力创造资本重组的良好环境,加大推进资本重组力度。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国内各种所有制资本特别是大型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我省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改革和不良资产的处置。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推进、一厂一策,加快增量资本配置方式改革,坚决防止新建企业或新增项目沿袭旧体制。

二是以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上取得突破。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加快进行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造。依据《公司法》切实理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关系,建立外派监事和独立董事制度,完善相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进一步深化以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为重点的企业内部改革,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身份自由变换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是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核心,在促进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上取得突破。积极推进中央企业、军工企业与地方产业一体化,进一步做好省属企业下放市县管理工作,千方百计解除束缚企业的行政藩篱,打破独立封闭、自我循环的既有体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市县和企业自主发展的能动性,实现中央企业、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的互动互融。要结合实施大项目战略,组建“虚拟工厂”,分拆、分解、整合产业(品)链,实行产品销售代理制和第三方物流制等措施,推动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和分工协作,提高整体竞争力。省国资委要积极构建装备类国有资产的监管和运营体系,根本解决政资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到位等问题。要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选拔和培育具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国际化战略眼光的优秀企业家。要建立适应企业具体情况的长期、有效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企业发展规划目标和中长期经营业绩以及对外合作的全面考核,切实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推进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我省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各级政府、各级领导一定要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装备制造业的领导、协调和服务。省政府已成立省振兴装备制造业领导小组,装备制造业比例大的市,也可以参照省上的做法,成立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作机构,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形成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合力;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采取一厅式办公、现场办公、急事特办等简便有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满意的服务,要全心全意地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以认真负责的精神,积极热情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为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把我省建成国家一流的制造业基地而努力奋斗!

(摘自在陕西省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作者:吴登昌

第三篇: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的新视角: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

摘 要:前人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来探讨产业升级,却忽视产业升级应该是多种路径的综合运用。文章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在坚持技术创新传统路径的基础上,还可以开辟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新路径。通过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延伸融合、交叉融合以及关联融合,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的作用,提升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促进制造业升级。

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升级;文化产业;制造业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以及各种产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世界经济格局随之发生调整和变动,作为世界经济格局主要内容的产业格局也呈现出深度重构的趋势。后工业化国家出现“再工业化”浪潮,工业化后进国家纷纷调整产业政策,促进制造业升级与转型,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面临调整和重组。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然而,我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并不高,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主要表现在我国制造业的主要优势还是集中于低附加值的非核心环节——大规模加工制造和组装,而在产品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方面则比较薄弱,技术、文化附加值较低,产品增值程度很小。因此,中国必须主动对制造业进行升级,将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寻找促进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新路径,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

一、文献回顾

传统观点认为产业升级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即迅速淘汰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从事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行业…,这是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观点探讨产业升级。而产品内价值链升级的思路则认为,在当今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产业升级应该看成是企业在价值链间或价值链内上升的过程,重要的是增加价值的获取,简单地跨行业结构调整(如从服装产业转变到电子产业)并不是真正的产业升级。例如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服装产业在品牌、设计、质量以及价值创造上领先全球,而我国沿海地区组装键盘、玩具等的电子行业,却并没有核心竞争力,也获得不了高额的回报,显然中国的电子行业并不会比法国的服装行业更有竞争力。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实际上却仍处落后地位。

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传统的研究都是遵循产业的技术路径。Gereffi(1999)将产业升级分为四个层次的升级:产品层次、经济活动层次、产业内层次、产业间层次。Gereffi还从加工贸易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从OEA到OEM、再到ODM和OBM的升级阶段。刘志彪(2006)采用Gerrifi的分类法,具体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路径——从OEA到OEM、再到ODM和OBM。张其仔(2008)也采用了Gerem的分类法,从比较优势演化的角度,认为中国产业升级有两种途径:产业内升级与产业间升级,这两种升级途径应该是根据技术距离与产业度交叉进行。Humphrey和Schmitz(2002)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提出了产业升级的四种方式:一是工艺升级;二是产品升级;三是功能升级;四是链条升级或称部门间升级。

前人对于制造业升级路径的研究形成了一点共识,即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是制造业升级的必备条件。但是他们过分强调技术创新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而忽略了产业升级应该是多种路径的综合运用。

产业升级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过程。这里的附加值指的是独立于产品主体价值之外的价值,它包括物理附加值与心理附加值,也可称为硬性附加值与软性附加值。高附加值产品,其技术含量、文化价值比一般产品要高,因而市场升值幅度大,获利高。然而关于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与策略研究,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如何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在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品牌附加值方面却较少提及。根据中国制造业的当前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在坚持技术创新路径的基础上,还应考虑文化创新的新路径,促进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文化产业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作用。因此,本文就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提出制造业升级的另外一条重要的新路径,即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

二、产业融合与制造业升级

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Rosenberg(1963)最早研究了由于采用通用技术而导致的独立化过程的技术融合,Negre-ouponte在1978年也研究了电子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业三者间的技术融合,这都是早期的产业融合思想。近年来,产业融合理论进一步发展,其涵义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狭义角度来看,产业融合就是在数字融合基础上产业边界的模糊,“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狭义的产业融合主要是指信息技术、数字融合基础上的产业之间的整合。从广义角度来看,“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随着融合现象的日益普遍化,学者们更加注重从广义的视角来理解产业融合的概念。先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从技术进步、创新的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表述。然而,随着体验经济的兴起,消费者需求的上游化、脱物化,人们在注重产品本身功能性价值的同时,也更加关注产品的文化价值。因此,文化的变革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继技术创新之后产业融合的又一个强大助推剂。

产业融合会涉及跨产业之间的行为与关系,不仅会改变产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而且会产生新的产业形态或新的价值增值环节,因而改变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是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融合本质上是结构性的,与融合相关的最显著变化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融合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并已广泛影响产业的发展,甚至正在重塑产业的结构形态”。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①具体可以分为核心层(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外围层(网络、娱乐、旅游、广告、健身与体育业、职业教育与培训业、时尚设计业、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相关层(提供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生产、销售和出租业务的行业)。文化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高收入弹性的产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对上下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技术关联;二是文化产业内部不同产业的协同联系;三是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提升与渗透。正是文化产业的这种强大关联性,使得文化产业可以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之一。

在国际产品价值链分工下,制造业愈来愈趋向于纵向分离与横向融合。其中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就是将文化产业的文化理念、文化创意、文化价值逐渐融入制造业的研发、设计与销售、品牌等高端环节,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因此,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改变了制造业产品的价值形成机制,也改变了

其产品的技术开发路径,文化植入甚至也成为技术开发的重要一环,成为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和价值增值方式的重要力量。

三、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机制

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相互渗透与交叉,提升了制造业的附加值,促进制造业升级,也扩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主要有三种类型:延伸融合、交叉融合与关联融合。

(一)延伸融合

制造业的战略环节主要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即前端的研发、设计与后端的品牌、营销,被视为核心战略环节。在此战略环节的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而文化载入则提高了制造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延伸融合就是指文化产业的文化符号价值、文化理念、创意思想等向制造业的战略环节渗透,是文化产业链条向制造业的延伸。根据渗透于制造业价值链的环节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文化产业向制造业品牌、营销环节渗透;二是文化产业向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环节渗透。

1.文化产业向制造业品牌、营销环节渗透。文化产业向制造业品牌、营销环节渗透即指文化产业的符号价值、品牌价值向制造业的渗透。文化产品虽然有其物质化的载体,但文化产品所体现的真正价值是其内涵的精神内容,也就是文化产品的真实价值具有虚拟性和符号特征。文化产品价值的这种虚拟性和符号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移、嫁接或附加到任何实用商品之上,成为某种实用商品的造型、工艺、品牌等产品差异性的标识。

文化产业衍生品或者称为文化产业后产品就是文化产业品牌、符号价值在制造业营销与品牌环节中的运用,是现代文化产业链的延伸。以文化产业的电影业为例,传统的产业链条为“开发——前制——拍摄——后制——影院发行——放映”,而在产业链延伸的情况下,电影业产业链为“开发——前制——拍摄——后制——发行——放映——衍生产品开发”,最后的衍生产品开发这个环节颠覆了人们对电影业价值的传统认识,电影的收益不只是来源于电影票房收入,还来自于对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如在电影工业发达的美国,电影票房收入只占电影产业收入的27%,而余下的73%全部来源于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现代动漫产业链也主要包含了三个层次:研发设计生产——图书、音像制品出版发行、影视播映及其它媒体传播——衍生产品生产销售(玩具、服装、饮料、生活用品等)。三个层次呈现为金字塔式结构,尤其是衍生产品市场极为广阔,与动漫相关联的产业已涉及和延伸到旅游、教育、食品、服饰、文具、玩具、服装等十几个行业。

中国文化产业的衍生品主要涉及轻工业、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最终消费品产业,这些产业主要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主体。主要包括:玩具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小日用品、装饰品、收藏品等制造业。这些衍生产品与一般产品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们吸收了文化产品的文化元素与品牌价值,是文化产品品牌的延伸。对于消费者而言,人们消费的不仅是衍生品的物理使用价值,更多的是获得精神上的体验价值;对于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而言,还可以利用范围经济分散风险。通过制造一系列的文化产业衍生品,只要一小部份的产品获得利润,就可以用利润去填补其它产品带来的亏损。

2.文化产业向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环节渗透。文化产业向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环节渗透是指文化元素、创意思想融入制造业价值链研发、设计环节。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创意产业的国家,它的定义是“创意产业指那些出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智慧和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生产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主要包括出版、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和广播、软件、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和古董交易市场、手工艺品以及时装设计等13个行业。创意产业以创意为产品内容、利用符号意义创造产品价值,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已经不是大众消费的最终文化产品,而是文化生产,甚至包括所有其他产业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所以说,创意经济阶段也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为生产者服务的阶段。创意是创新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意设计为传统制造业注入文化与时尚的元素,比如服装业可以转变为服装设计业。1997—2001年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都在6%以上,平均增长率为8%,而整体经济增长率只有2.8%。因此,英国在1997年提出和实施了重新振兴英国制造业的重大举措,并取得了成功,传统制造业由此获得了新生,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能源、生命科学等几大领域也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不仅增加了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也使制造业结构更趋于柔性化。因此,随着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深层融合,以工业设计、授权业为代表的中间产业链条,一方面实现了文化产业的深度、高级化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

(二)交叉融合

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交叉融合,是指文化与技术结合,产生了新的高技术与高文化交叉的制造业态。随着技术创新与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文化内容产业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结合,以文化内容为驱动,技术手段为支撑,文化产业融入电子、数字终端制造业,从而带动便携式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与全面升级。“由于信息化进程具有产业融合的特征,而产业融合首先发生于文化产业与其他相邻产业的边界之处,进而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在产业融合中,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边界进一步扩大。”“从产业发展层面看,文化产业在新技术发展的支撑下,通过在产业边界上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生产行业来扩大整个产业的规模”。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互联网迅速而大规模地发展,新技术与文化内容相结合,带动新的消费方式与消费内容。2007年手机上网呈爆发式增长,2008年3G和CMMB同时推出,移动互联网的运用,使手机等便携式终端接受品的附加值得到提升。在文化内容、数字网络技术与制造业交叉融合过程当中,内容为王,技术支撑,从而带动实体制造产品的技术与文化附加值。

内容产业是文化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文化产业的又一高级形态。其中高技术产业主要是指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的产品主要包括两大部份,一是在计算机上运用,用以处理各种信息的软件,二是与计算机、网络通讯相关的硬件设备制造、时尚影音产品等。信息技术为文化产业及其文化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技术平台,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文化产业,尤其是内容产业的发展也拓展了信息类电子产品及设备的生产范围与需求模式,提升了其产品形态与附加值。

随着科技的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不断丰富,新的媒介方式不断涌现。比如,手机也成为继报纸、书籍、广播影视和互联网之后当之无愧的“第五媒体”,变成消费者满足生活、娱乐、资讯需求的终端、全新的休闲方式、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3G时代手机除

了基本的通信类业务之外,还可以处理商务类业务、资讯类业务、甚至娱乐类业务。消费者可以用手机享受小说、电影、电视、广播、新闻、音乐等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进行手机铃声、屏保等娱乐业务下载,还可以在线游戏。文化产业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上升为文化内容产业,从而拓宽了文化产业的领域。同时,文化内容产业的载入也大大拓展了手机功能,从而提升了其附加价值,一部3G手机的核心价值就来源其在技术支撑下可以享受文化内容,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其文化内容的创新上。

(三)关联融合

文化产品行业与制造业的关联融合,是指由于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带动相关文化载体、文化用品、文化器材、文化产业道具、设备等文化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与上文提到的两种融合方式相比,这种融合方式更直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文化制造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也决定了文化产品制造业的升级程度。

文化产业概念包括范围很广泛,按照目前我国的分类,文化产业包括核心层、相关层和外围层,涉及传统产业分类上的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其中第二产业主要是相关层中的文化制造业。它通常包括造纸及纸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乐器制造、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照相机及器材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印刷专用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电影机械制造、复印和胶印设备制造、工艺品制造、服装道具制造等。

四、结论与建议

中国制造业在继续坚持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升级路径的基础上,还应开辟新的路径作为补充,这条新的路径就是将制造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以文化产业提升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延伸融合,文化产业的文化符号价值、文化理念、创意思想等向制造业的战略环节渗透,嵌于制造业的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的高端价值链环节,进入微笑曲线的两端,从而提升制造业的文化附加价值;第二,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交叉融合,以文化内容为驱动,技术手段为支撑,文化产业融入电子、数字终端制造业,从而带动便携式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与全面升级;第三,文化产品行业与制造业的关联融合,由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带动相关文化载体、文化用品、文化器材、文化产业道具、设备等文化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

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作用,有两方面需要加强:

第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大众对嵌入制造业之中的文化价值的认同。首先需要健全文化体制,加强政策引导,增加产业投入,对于本土文化产业内容要着重加以扶持,提升中国消费者对本国文化产业的了解与参与。由于中国是一个空间并列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不同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不同文化政策,形成东、中、西部阶梯式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第二,要培育与扶持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市场基础。作为大国结构的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和现实的市场容量,要基于本土全球化的现实,充分发挥本土文化与市场优势,在促进中国制造业市场国内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中国及周边广大的市场为基础,转变中国制造业尤其是消费品类制造业对欧美市场的过分依赖,以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提高中国市场占有率,同时积极开拓周边亚洲区域市场,再逐渐向外围市场渗透。

总之,文化创新配合技术创新战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及文化双重附加值,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作用,转变中国制造业的传统比较优势,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最终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升级。

作者:蔡旺春 李光明

上一篇:学士论文范文下一篇:行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