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业发展论文

2022-04-17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今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6月24日,国务院隆重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制造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机械制造业发展论文 篇1:

基于新时代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探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它决定着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新时代机械制造业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支撑。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亟待进一步改进。面对当今世界未有之大变,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挑战。首先是技术上的落后,加之资金短缺,管理体制等落后问题,都在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新时代;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探析

1 引言

十九大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趋势,并迅速取得了全面发展的态势。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正处于转型阶段。政策层面上,国家也相继提出“中国智造”等战略,对于机械行业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巨大的转机,从而加快我国机械制造业不断走出国门,实现经济转型,不断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本文在阐明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同时,进一步提出相关解决策略,旨在促进新时代机械制造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新时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1 机械制造业产品结构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科技元素存在投入不足,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具备核心技术的产品相对较少,大部分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其次,加上我国资金投入较少,致使机械制造产品也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就拿我国的汽车制造业来说,很多关键技术均来源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所占份额仅为10%不到,很多零部件甚至还无法生产,完全依靠进口,致使产品的结构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距。

2.2 管理层面存在落后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还存在明显的制度空缺和漏洞。我国机械制造业没有赶上西方世界的两次工业革命,起步相对较晚,而且很多管理制度还需要向国外借鉴和学习。因此,新时代对我国机械行业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质量,克服潜在的安全隐患,促进机械制造业有序开展。通过对制度层面进行革新,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制度化管理,将有力的推动机械制造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3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机械制造业要想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从而占据更大的优势,突出创新性和个性化需求,让市场和消费者充分认可。新时代对机械制造业的科学性和新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用更加科学的手段来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但是,由于我国机械制造业起步较晚,无论是人力上还是物力上,都处于国际落后位置。其根本原因在于专业人才不足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机械制造行业停滞不前。

2.4 对机械制造业缺乏重视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国家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一旦国家对机械制造业的投入不够,甚至在政策层面出现偏差,就会造成机械行业出现重大危机,制约行业发展。而且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已经不适应当下我国的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因此,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良性发展,就必须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

2.5 人才管理缺失

在我国机械行业当中,有一部分管理人员在上岗之前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因此,面对复杂的精细工作,往往由于专业知识不够,导致产品质量大打折扣。在某些中小型的企业当中,质量管理人员相对稀缺,而且大多数人都不是专业人员,在这种局面下,很难对机械制造业进行更加科学系统的管理,严重阻碍着机械制造业内部的长期稳定发展,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作用和价值。

3 新时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有效对策

3.1 推动机械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近几年来,科技发展十分迅速,与各行各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密切。“人工智能”、“互联网+”也正在以不同载体影响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将自主創新引入到机械制造业中,可以不断提高产品的精度,以生产的效率,满足人们对新技术、新工艺的追求,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因此,将机械制造业和智能化紧密结合,有利于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产品的工艺水平,提升行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抢占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推动机械制造业朝着多元、创新的方向发展。

3.2 建立一体化运行机制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对科技、经济和教育的一体化运行。依托三者之间的宏观调控,初步形成科技、经济和教育的强大合力。通过采取自上而下的技术创新,加强对机械制造业的引导和支持工作,鼓励其大胆创新,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3.3 积极培育大企业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关系我国的民生,能够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培育一批新型的大型机械制造业,能够有效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对大型机械制造业采用“滚雪球”式的资金积累,从而在短时间内减轻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和竞争压力。另一方面,通过采用收购和兼并的形式,也可以促进机械制造业的重组和发展。

4 结语

通过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新时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主要是,机械制造业产品结构存在差距;管理层面存在落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对机械制造业缺乏重视;人才管理缺失。新时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有效对策主要是,推动机械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建立一体化运行机制;积极培育大企业等。

参考文献

[1]艾子煜.关于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若干思考[J].南方农机,2017,48(023):113-113.

[2]王文远.对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9).

[3]段莹利,李赞辉.论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7, (05):276.

[4]张翰博.大型工程建设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研究[J].农家参谋,2017(15):166-166.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作者:王永红 高若敏 赵星 刘全

机械制造业发展论文 篇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机械制造业发展方向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今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6月24日,国务院隆重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零部件加工;维护;工艺分析;机床

在职业教育中,机械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国家基础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制造业人才重点技能需求

1.读图能力

重大型零部件的加工,由于零件尺寸较大,如果出现缺陷,将会非常难以修复,所以操作人员对零件图纸的读取能力显得重要,这不但是要求操作者对零件外形和尺寸的有着正确的理解,而且要求操作者对零件图纸上各种标注和技术要求有着正确的认知。比如说,大型零部件的加工,形状位置公差的要求在产品质量体系中就特别的重要。

2.划线能力

由于大型零部件的尺寸特别大,往往留有的加工余量也特别大,所以操作者在加工之前需要通过划线确定工件的加工余量,使加工有明显的尺寸界限。在加工过程中通过划线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格的加工,当误差不大时候,可以采用借料划线的方法来补救,从而提高加工的合格率。

3.工艺分析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数控機床的普及,现代生产,对工人的工艺能力要求越来越低。大型零部件的加工机床也往往是经过数控改造或者是新型的数控机床,加工时,程序已经由工程技术人员编制完成。但是,大型零部件单件生产数量较低,往往没有配备专用的夹具,零件的装夹定位往往由工人依靠通用夹具完成,所以,对工人的工艺分析能力的要求并没有降低。

4.测量能力

随着大型极端制造技术的发展,大工件形状越来越复杂、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对测量和质量保障提出了要求,尽管目前出现了多种高精度、大范围的测量技术和仪器,但由于大工件自身要求和环境等方面的约束,在实际测量与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就对工人的测量技术和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从目前大型机械极端制造的角度看,大工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大致框定:第一,工件一般由机加工成形或机加工件装配成形,其被测量内容不仅包括尺寸,还包括几何公差(俗称形位公差)。第二,其形状和体量是目前常规尺寸的坐标测量机所无法应对的。这里强调的是常规尺寸,不包括专用的坐标测量系统。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测量就成为了大工件测量的第二个特征。

5.机床维护与故障诊断能力

大型零部件生产用机床现在往往都采用数控系统。其可靠性相对较高,但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容易出现对程序的过分依赖,不重视机床参数的调节与控制,故难以发挥出机床的最佳性能,甚至在有些情况下,疏忽大意,不能及时发现加工中出现的问题和故障。

6.团队合作能力与安全意识

大型零部件的装夹与定位,往往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需要几名操作人员和吊车控制工人协同合作完成,所以,工人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在工作中不能出现疏忽大意、不听指挥和急躁等问题。大型零部件不但自身体积庞大,其加工所产生的大块铁屑等,机床附近的地坑等,都是普通加工不常见的危险源。

二、建立面向制造服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课程内容改革,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由于大多数技校生基础薄弱,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对机械制图概念、内容比较陌生,又缺乏生产实践。教学中应遵循职业教育学生以识图为主的原则,适当加大读图训练,并且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并且要强化学生对图纸上的工艺标注和技术要求的理解。钳工教学中,突出划线工具的使用,并引导学生通过听、看和动手操作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操作方法,并且引入风动砂轮机等企业中经常使用的设备,充实教学内容。教学的内容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工艺分析能力。比如传统的焊接实训教学中往往让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图形进行焊接。

2.测量能力

大工件测量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几何测量和评定。对已加工几何特征的检测,包括尺寸公差、几何公差的测量和评定等。②测量辅助加工。主要用于大型工件在加工过程中的测量、安装调整及在线检验等。③测量辅助装配。主要用于大型部件装配过程中调整的辅助测量。在我们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测量往往是传统的极限配合与公差的讲解。在我们的实训中往往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这要求我们在学生的岗前教育课上,有针对的讲解大尺寸零件测量办法,比如、卡钳、测杆、测长机等测量仪器的使用,并且有针对地讲解目前市场上满足上述要求的测量手段,如:激光跟踪仪、经纬仪、便携式测量臂(俗称关节臂)、3D摄影测量系统等。

3.机床维护与故障诊断

虽然大型零部件加工车间往往配备有专门的系统维修与保养技术力量,但是操作者如果能熟练掌握机床的工作原理和动作顺序,并且会利用PLC梯形图,对个人以后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帮助。由于现代数控系统的可靠性越来越高,数控系统本身的故障越来越低,而大部分故障的发生则是非系统本身原因引起的。系统外部的故障主要指由于检测开关、液压元件、气动元件、电气执行元件、机械装置等出现问题而引起的。特别是数控机床的外部故障,有时诊断过程比较复杂,但发现问题所在,解决起来比较简单,这要求我们适当强化学生的系统故障诊断能力。

4.综合素质

我们在完成日常德育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应积极利用晚课对学生进行面试、企业知识及文化的普及讲座,从而为学生更好、更快的走人企业,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劳动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中加入安全生产教育,6S管理教育非常重要,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规范意识、环保意识和友爱意识等。

三、面向机械制造业的教师能力提升与实训基地建设意见

以校企联合为平台,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才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在学校建立“企业专家工作室”,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以专职教师为主导,校企互动,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训技能操作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把关指导。产教研、产学能一体化,学校与企业共同联手,在生产技术,教学技能等方面合作,共同制定学生培养目标。校企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了生产技术、教学技能培养双赢目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进具有企业生产特点的项目教学,校企合作逐步把实训中心建设成为学校内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民族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制造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机遇期,面向制造业服务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建立刻不容缓。一方面,制造业的技术提升需要优秀的实践操作队伍;另一方面,制造业的技术提升为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尽快探索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有较高水平的生产一线工人,办出学校特色,才是我们职业教育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

作者:薛文龙

机械制造业发展论文 篇3:

实现企业机电一体化 促进机械制造业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 机电一体化叙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2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3 机电一体化的概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1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

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3.2 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3.3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4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智能化。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

4.2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

4.3 网络化。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4.4 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4.5 环保化。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总之,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当然,与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业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他们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作者:刘智勇

上一篇:微学习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文化馆群众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