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服务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高校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不能机械地套用“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理论和经验,而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本文具体分析了高校档案利用体系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用户诉求、高校档案资源和利用方式等内容的三维体系模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档案服务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档案服务管理论文 篇1:

浅论高校档案的科学管理与文化传承

摘 要:由于高校档案具备文化传承性,其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所以,在新时期发展进程下,高校应该认识到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文化角度来实现高校档案的管理,了解当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以及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才能够促进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管理。

关键词:高校档案;文化管理,科学管理

序言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档案管理,依旧使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来进行档案工作管理,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管理质量差、管理效率低下等缺点,导致管理工作无法满足现代化信息管理的要求,并给当前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高校档案是高校办学的历程,是高校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属性。因此,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进程中,高校应该加强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以此来更好的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

一、高校档案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正是因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的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档案的科学化管理至关重要,它可以真实的反映出高校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为高校的管理工作奠定科学的依据。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渗透了高校档案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它可以有效的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制定出完善的解决措施,为高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有力支持,达到高校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高校档案科学化管理建设的文化意蕴

1.高校档案管理建设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精神,它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来说,高校档案的建设也是一种承载着文化意蕴的主要方式。对于人们来说,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发展去向的,它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含义。因此,在新时期,高校档案建设的首要条件就是树立档案管理人员的强烈的文化自觉性,通过改变档案管理模式来实现档案管理创新,从而充分发挥出档案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可见,高校档案文化管理就是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自觉意识到高校办学历史、社会文化历史,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帮助高校实现人才的培养,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2.高校档案管理建设的文化属性。高校档案凝聚着学校一代又一代管理者的经验和智慧,它真实的记录了高校办学的全部历史过程,它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因为,高校档案的文化属性直接与高校文化育人管理相辅相成,它是高校当前培养人才的文化载体形式,所以,高校档案的资源利用可以帮助高校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体现出高校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的普及使用,档案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这是因为高校档案的制作、书写、记录是高校档案人员保存高校档案、利用档案文化的最终选择,它体现出了高校档案文化的属性。

3.高校档案管理建设的文化元素。高校档案是一种承载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文化元素,它对于高校师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非常重要。因此,在传统的高校档案建设工作中,如果高校檔案的文化属性无法体现出来,那么文化育人的功能也就无法发挥出来。如果社会群众没有意识到高校档案的文化价值,那么高校档案的文化意蕴也就无法在档案文化实践中体现出来。所以,想要体现出高校档案的文化价值,就要不断提升高校档案人员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够在档案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挖掘出档案的文化元素。

4.高校档案管理建设的文化品格。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分布在地域辽阔的区域,不同区域的高校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经济。因此,高校档案人员在收集和整理档案资料的时候,应该充分挖掘档案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将文化意识深深的植入到档案文化实践中。所以,高校档案管理者需要有意识的做好档案文化资源的收集,尤其是学校制定的大型活动、重要会议等,档案人员需要做好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完整收集,积极主动的宣传档案文化,主动与学校各个部门进行联系,才能够不断丰富高校档案资源,形成独特的高校档案文化品格。

5.高校档案管理建设的文化特色。高校档案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它记录了高校中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教学科研内容,它可以直接反映出不同时期高校的文化建设成果。由此可知,高校档案文化是高校办学的主要载体,它是高校档案文化的主体特征。因为,高校档案人员在档案建设工作中承担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角色。所以,高校想要实现档案文化的传递,需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才能够实现档案信息的转变,才能生产出具备社会文化价值的档案资源。

三、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档案资源是通过人为手工操作来实现管理的,但是这种管理工作的方式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仅导致资源被大量浪费,而且还使得管理效率变差。归根到底,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高校管理者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导致档案管理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需求。例如,档案管理工作中,高校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导致档案资料丢失现象严重,使得部分档案资源无法被利用等。

四、提高高校档案文化管理建设的有效措施

1.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高校档案工作的文化管理有效的记录了高校办学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体现出高校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后人对高校文化的理解、研究以及学习。所以,高校管理者需要重视高校档案工作,做好高校档案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来提升档案人员的主体文化自觉性,有利于提高档案的文化品质。因为,档案文化是高校历史积累起来的“文化传承记忆”,它可以帮助人们快速了解高校的办学由来、发展历史、学校文化等。所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非常重要。

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资料记录、整合的时候,还应该不断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档案文化知识内容。尤其是在新媒体、高科技信息技术的时代,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全面的了解高校档案的专业性、科学性、文化性,努力实现高校档案主体文化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等科学手段来实现高校档案的文化储存管理,有利于实现档案资源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3.实现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积累。对于我国大部分高校来说,高校档案是记录高校一些重大事件的主要载体,有利于推动高校文化的建设,是高校实现文化资源整合的重要建设主体。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资源信息整合的时候,应该主动、积极的收集高校历年办学历程中的名人事迹和学校历史发展,以便向学校师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内容。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高校档案文化储存管理、文化宣传以及文化服务时,还可以向社会群众和广大师生展示高校以往积累的文化产品。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做好往年辦学历史的档案资源管理,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敏锐的目光,能够从海量的档案文化信息资料中寻找出有价值的资料,从而深入挖掘出该资料中储存的文化内涵。

4.丰富高校档案文化产品。高校文化的主要价值之一是实现育人,它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将文化产品中潜在的文化价值传递给学校师生,这种育人的方式是一种精神文化传递模式,它是一种不可见的文化,可以直接通过档案管理人员来实现档案资源的采集、编辑、整理、归纳等。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将档案文化转变为有形的文化产品,以便全面的发挥出高校档案的潜在价值。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人物、文化等方式来进行有效的传递管理的,它是一种可以感知的文化产品,可以全方位的发挥出文化传承的创新能力,提高高校师生的文化意识,并通过语言、物品、文化、制度等内容来进行传递。所以,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想要实现档案的有效传递,丰富高校师生的文化素养意识,需要深入挖掘出高校档案资源信息中潜在的文化价值,将无声的文化内容转变为有形的文化产品,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档案文化产品的传承作用,形成健康、良好的高校文化精神。

5.实现高校档案管理文化的创新。由于我国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为手工管理,它是一种被动的管理状态,无法与高校其它部门进行积极交流,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随意性,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例如,过去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基本上是收到什么材料保管什么材料,没有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师生对于高校档案的使用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师生的使用需求。因此,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能力,积极主动的挖掘档案信息的潜在文化价值,才能够不断丰富档案管理文化资源内容,实现高校档案的科学化建设。当高校档案管理变得与时俱进,从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模式,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就可以达到提升高校档案管理的文化品质。

6.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过去的高校,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不高,只能够简单的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高校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也变得也来越高。因此,高校应该加大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展开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技术能力、职业道德以及人文素养,才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另外,高校管理者还需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积极加强同行业档案管理者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够为学校培养出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五、总结

高校档案的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高校的档案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够满足新时代高校对于档案管理的使用需求。所以,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清楚的认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够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实现高校档案的文化建设创新。

参考文献:

[1]喻梅.文化自觉视角下的高校档案建设[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2):103-105.

[2]龙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试论高校文书档案的科学化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8,(15):101.

[3]马秀荣.关于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的若干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8,(3):215-216.

作者:贾振玲

高校档案服务管理论文 篇2:

高校档案利用体系理论模式构建研究

摘 要:高校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不能机械地套用“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理论和经验,而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本文具体分析了高校档案利用体系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用户诉求、高校档案资源和利用方式等内容的三维体系模式。

关键词:高校档案利用体系;高校档案资源;主体诉求;利用方式

高校档案事业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类型档案馆(室)的特点,尤其是提供利用工作。本文拟通过理论探讨,设计出高校档案利用体系的理论模式,希冀为建设实践提供些许有意义的借鉴。

1 研究现状

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主题”为检索项,以“高校档案利用体系”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结果为0;换以“档案利用体系”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37篇期刊论文,其中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仅有一篇——陈艺娟的《职业院校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探讨》[1],另外,以高校为主题的9篇研究成果均将档案利用体系作为“两个体系”或“三个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进行探讨;再以“高校档案利用”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47篇期刊论文,内容主要集中于高校档案用户、高校档案利用现状及特点、高校档案利用服务创新等方面。

从现有成果来看,将“高校档案利用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动态的系统来研究尚显得较为薄弱,已有的相关成果虽然呈逐年增长之趋势,但仍然存在着如下问题:第一,内容重复、水平低劣的文章占有相当分量;第二,研究内容庞驳复杂,极不系统,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其理论指导价值就得大打折扣;第三,盲目跟风者多,理性思考者少,尤其是对已经出现的问题缺乏理性认识。

2 高校档案利用体系模式设计的依据

2.1 理论依据——管理活动维度模型。高校档案利用说到底是管理活动的一种,而胡鸿杰教授建构的管理活动维度模型正是分析和解构管理活动的一种有力工具,如图:

其中Y轴是管理实施的要素,是管理功能实现的基本状态;X轴是管理功能实现的基本手段;Z轴是实现管理的物质基础,是管理功能实现的保障条件。“这个模型就是管理活动的三维空间,也就是说,任何一项管理必须存在于这个三维空间之中——即‘有内容’、‘耗资源’和‘用方式’,而不可能独立存在。”“管理活动的维度就是决定管理及其学科是否存在的‘框架’,管理学研究的任何领域都是由管理活动的维度决定的。”[2]管理活动维度模型从其本源意义出发是一种解构管理活动的思维模型,因此,也是研究管理活动的理论武器。作为一种管理活动,高校档案利用工作既具备管理活动的一般特点,在以往的工作中也呈现出了自己明显的特征。因此,高校档案利用体系理论模型的设计需要在管理活动维度模型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此设计出的理论模型才能既具备理论指导价值,又具备实际操作性。

2.2 实践依据——高校档案利用工作的特点

2.2.1 本位特点。高校档案馆(室)的性质直接决定着高校档案利用的服务对象和发展模式。“高校档案馆具有机关档案室和国家档案室的双重性质。” “一方面,高校档案馆是高校的内部组织机构,主要服务于本学校的师生,具有机关档案室的性质;另一方面,高校档案馆是永久保管本学校档案的档案机构,又具有国家档案馆永久保存档案的性质。”[3]

显而易见,具备机关档案室性质的高校档案馆(室)的主要职能是利用高校档案资源为本校各机构及师生提供服务,而兼具国家档案室性质的高校档案馆(室)还承担着利用高校档案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如此一来,高校档案利用的主体从范围和性质上就具有了异于其他类型档案馆(室)的特点,即以内部利用者为主,包括潜在的社会利用者。

2.2.2 资源特点。高校档案资源是高校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的对象和基础,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实施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并将其具体划分为“党群类、行政类、学生类、教学类、科研类、基本建设类、仪器设备类、产品生产类、出版物类、外事类、财会类”等十一大类。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主要职能,高校围绕这两项主要职能开展的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业已形成一定的程序和模式,在这种程式化模式的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材料其内容和形式就相对固定,即主要以教学、科研类档案居多,档案内容主要与本校及本校学生关系较为密切。

2.2.3 利用特点。一是用户群体界限分明。高校档案用户群体按其利用目的和所属范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代表所在单位前来档案馆(室)查阅档案的教职工和学生;第二类是为解决个人问题的教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第三类是学生,包括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第四类是其他社会人员。二是周期性明显。由于高校独特的作休时间模式,不仅使其教学、管理等活动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受其影响,高校档案的利用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规律。一个利用高峰是学生行将毕业的6月份,另一个是研究生报考的12月份。三是相对集中且波动性强。从类别上看,高校档案中教学档案的数量最多,利用频率也是最高的,财会档案次之,党群、行政档案第三。此外,高校档案利用与高校政策及建设紧密相关,如高校校园建设、本科评估等,会使高校基建档案、教学档案、行政档案等需求量陡然增加,因此,从纵向比较来看,各年份的利用波动也非常大。

3 高校档案利用体系的理论模式

“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是将档案馆(室)收藏的档案信息以不同的方式提供给利用者利用。”[4]其中,档案馆(室)的工作人员和利用者是提供和利用主体,档案资源是提供利用的对象即客体,提供利用方式是实现档案利用活动的中介,任何一次档案利用活动都离不开主体、客体和中介这三个要素。高校档案利用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利用高校档案资源实现主体诉求的结果。对高校档案利用活动而言,主体诉求是主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高校档案资源是利用的对象和客体,利用方式是链接主客体的桥梁,亦是利用活动实现的中介。三个要素辩证统一、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高校档案利用这项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

3.1 主体诉求。对于高校档案利用工作而言,主体诉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二是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追求和提供档案利用的意愿。而后者却常常被研究者所忽略。

3.1.1 高校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需求是社会信息服务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影响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用户信息需求可分为两种,真实的信息需求和非真实的信息需求。已经表达出且已实现或正在实现的真实的信息需求可称为“现实需求”,其余的统称为“潜在需求”。在信息服务过程中,“现实需求”仅是冰山之一角,而“潜在需求”则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巨大的冰山主体。

高校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亦是如此,但是,由于高校档案及档案工作内容和性质的原因,其信息需求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档案用户的四类群体中,前三类群体其信息需求往往是被动、明确的需求,即他们往往是由于工作或解决自身问题,相关部门要求他们必须查阅或提交相关档案材料而被动到高校档案馆(室)利用档案的,其信息需求自产生之始就是非常明确的,即查阅什么档案信息、提交何种档案材料都是较为固定明确的。这三类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从“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往往只需外界命令或要求的突然推动,这也导致他们的档案利用活动往往是一次性的;第二,第四类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以主动需求为主,即主要是由于研究需要或兴趣使然而主动到高校档案馆(室)利用档案,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这类用户的信息需求从“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比例很低。贯彻“以人为本”、立足“社会需求”是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因此,如何使用户(尤其是第四类用户)的信息需求从“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是高校档案利用体系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

3.1.2 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追求和提供档案利用的意愿。档案利用是衡量档案工作成效的标准,也是实现高校档案工作人员自身价值的最终途径。提供档案为民生服务是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发展趋势,虽然高校档案的提供利用对象主要是高校师生,但是社会利用者越来越多。遗憾的是,“重管轻用”的传统思想依然禁锢着高校档案工作者的神经,众多高校档案馆(室)为保护档案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犹如一道道壁垒,限制着社会利用者。此外,由于高校档案馆(室)的管理制度中没有将提供利用效果、利用人次等指标纳入工作人员的考核范围,严重削弱了工作人员提供利用服务的积极性,甚至将利用者看做一种负担。

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的这种追求和意愿虽然不会对档案利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这种诉求的强弱与否却会对高校档案利用的效果和效率产生重大影响,亦会对利用者的信息需求产生刺激作用。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和提供利用的意愿,会使其产生极大的动力,千方百计为提供利用档案献计献策,在提供利用活动中亦可使利用者感受到档案工作者真诚的热情;如果将利用者当做一种负担,则只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3.2 高校档案资源。高校档案资源是高校档案利用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档案资源建设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高频档案优先处理原则。对利用频率较高的高校档案进行优先处理不仅可以提高利用工作的效率,亦符合最优化的办事原则。首先,对于利用频率较高的档案,在整理时,要放在优先位置,采用的纸张和装具要结实耐磨。其次,开展数字化工作时,要对高频档案优先数字化,尤其是利用频繁的成绩单和学籍卡,这样,在学生大量查阅时,就可以省去调卷、放卷等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还保证了工作的迅速和准确。最后,较为常用的档案,可以单独存放在方便调阅的地方,用时可以快速取出。

二是深度开发优化原则。高校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主要是指针对高校档案内容的开发,目前采取的主要手段是编研。“编研工作是提高高校档案利用率的最佳切入点”,“编研工作是提高高校档案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5]

高校档案馆(室)应将编研工作的重点从教学科研成果的简单梳理和展示,转向学校发展历程中参与的重大社会活动及知名校友档案资料的深入考证和挖掘,这些档案资料与社会联系较为紧密,也易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共鸣。此外,高校档案馆(室)还应重视学校重大活动档案的建档,优化馆藏以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爱校教育积累素材。

3.3 利用方式。高校档案的利用方式是学者们探讨较多、有较大创新空间的一环。

3.3.1 查(借)阅。查(借)阅是高校档案提供利用的主要方式。由于高校档案馆(室)具有机关档案室的性质,因此,其档案的借阅是对内不对外的,这是高校档案提供利用的一个特点。

因为高校档案用户群体较为固定,且每类群体所需档案的类型也较为固定,所以,高校档案的利用趋势是较易预判的。但是随着社会档案需求的扩大,社会利用者会逐渐增多,高校档案馆(室)应作好充分的准备。目前,许多高校开展的开放鉴定工作即是将高校档案馆(室)保存的历史档案向社会开放的重要举措,也必将刺激社会利用者对高校档案的利用需求。这一工作应成为高校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3.3.2 档案展览。档案展览其实是一种通过对档案进行浅度编研提供利用的方式,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档案馆(室)通过档案展览提供利用还只是小规模、小范围的,主要局限于学校内部,尚达不到博得社会眼球的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档案馆(室)依托学校校史馆展开的较深层次的档案展览却显得有声有色。高校校史馆是以学校发展历程和教学科研成果为主题的、对相关档案材料进行较深层次编研的成果展示,其中,高校档案馆(室)是校史资料的主要提供者,甚至许多高校校史馆建成之后都划归高校档案机构管辖。高校校史馆是学校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平台,积极引导广大校友和社会人士参观校史馆是高校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措施。可以说,校史馆是高校档案向社会提供利用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3.3.3 提供编研成果。目前,高校档案编研成果主要是校史、年鉴、制度汇编等,这些成果主要是在校内或校际传播,传播范围尚不是很广。而且由于这些成果基本上属于资料汇编形式,利用价值不是很大。高校档案部门应利用高校得天独厚的人才和资源优势,不断拓展服务方式,利用档案网站主动提供档案资源,开展个性化服务。

高校档案利用体系的三个维度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其中用户诉求是动力源泉,高校档案资源是基础,利用方式是中介,三者缺一不可。每一个维度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正如地球的生物圈一样,每个子系统之间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高校档案利用体系这个大系统。

注: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3XNH221之“高校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艺娟.职业院校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33):324.

[2]胡鸿杰.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15.

[3]邸家琴.试论高校档案馆的性质、功能与发展定位[J].黑龙江教育,2010(5):45~46.

[4]陈智为,邓绍兴,刘越男.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77.

[5]薛英.编研工作:应是提高高校档案利用率的最佳切入点[J].现代情报,2006(3):152~155.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来稿日期:2013-08-18)

作者:孙大东

高校档案服务管理论文 篇3:

从档案管理现代化角度看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带动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向着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方面的不断突破,它体现在档案存储、归档、索引、调用和查阅等各个功能,也深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党政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服务。因此,在高校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深入切合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加强校园文化的服务功能,实现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建设。

【关键词】 档案管理 现代化 高校 服务校园 校园文化

一、高校档案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手段

在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从档案管理者、档案部门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三部分入手,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1、档案管理者的现代化。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管理的对象是高校的教师、员工和相关从业者,而档案管理的各级主管部门和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因此,在高校档案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加强档案部门的社会信息化系统建设,积极吸收和引进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科技档案专业人才,对于档案部门的在职人员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档案管理者的现代化素质。

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代化。随着信息化技术对于档案工作的更高要求,迫切需求档案部门加强自身的软、硬件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定制根据档案部门自身需求开发的软件,加强软件的利用和升级,积极拓展档案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服务领域,实现通过各种现代化技术来存储档案信息,增强电子档案在高校檔案存储中的比例,增加档案存储的数量和密度,加强单子档案的归档和备份,实现档案部门工作的数字化,信息交流和传递的网络化。

3、档案部门的现代化。在高校档案部门的现代化管理中,它是和高校众多教学资源、师生力量和其他部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需要档案部门结合高校的信息化系统、网络工程和综合管理平台打造智能的高校档案服务平台,实现档案管理工作能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平台。将整个高校的文化建设建立在以高校现代化档案管理为核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技术支持,将档案中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作为共享的手段的综合服务平台上,以培养教师和学生能够建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和文化观,善于提取、加工和处理各种外部信息,能够做到辨别良莠,促进校园成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创新和传播枢纽。

二、高校档案管理服务的校园文化建设

2.1丰富档案的现代化手段,增进高校文化的教育功能

高校的档案涵盖了高校行政管理、人事档案、基础建设、科研研究和财务报表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文字、图片、声音等档案信息,这些信息实体既是高校知识资源的汇总者,也是高校现代化发展的见证者,档案管理者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来搭建平台传播高校档案文化中的精髓,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来举办校史展,搭建起高校文化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桥梁,从而达到传播校园文化,感受爱国、爱校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目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感。

2.2加强档案的现代化编研,为高校文化提供精神食粮

高校档案蕴含着高校长期发展中所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秀文化传统,它是高校一代代学者和师生共同学习探索,不断实践操作所获取的经验与心得,更体现了高校精神文化中的丰富社会经验、敏锐洞察力和抽象的逻辑思维。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档案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不断补充新的条款和项目,将党建工作、学校热点问题和学校特色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提炼出符合高校文化建设需要的档案信息,提高高校文化建设的系统化、逻辑性和启迪性。此外,在编研过程中,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补充完善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对于师生意见的征集,发挥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高能量。

2.3注重档案的现代化研究,为高校文化创新提供动力

高校文化建设需要不断传承和创新,它涉及到对于历史的反省,更需要对于文化的创新。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它收集的是高校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创新是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对于文化的信息升华。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加强档案部门在人才、学术、教研、信息、学术氛围等众多信息项目的创新,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和整理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化资源,通过网络课堂、远程会议加强对于科研成果的创新讨论和文化研究,通过多媒体教室展现高校各项科研成果,从而为高校的师生提供广阔的文化资源,为高校文化创新提供动力。

总结:总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挑战,需要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加强现代化手段的理解和应用,在掌握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手段基础上,需要利用其来增进高校文化的教育功能,凝结为高校文化的精神食粮,为高校文化创新提供动力。只有真正做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

参 考 文 献

[1]宁燕子.大数据对高校档案工作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5(01)

[2]田净.档案管理在高校校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档案.2016(01)

作者:张燕敏

上一篇:企业管理哲学研究论文下一篇:语感素质培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