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从当今形势需要的发展看,必须建筑在一定的比较文学视阈下,进行操作实践。让学生也能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并进行相关的比较性学习,甚至就是一定层面上的比较性研究。本文对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有自己的思考,值得人们借鉴。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 篇1: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外国文学作品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摘要:“人文精神”是二十一世纪东西方世界共同关怀的社会科学体系中举足轻重的课题。东西方对“人文精神”的阐述和表征上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所以,在中外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内涵也就各有千秋。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是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从现今中学生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的情况来看,进一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和强调外国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人文精神 外国文学 高中语文 教学

0 引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一种自我关怀。它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与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的价值和精神表现。现今的中学生存在人文精神缺失、感情的荒漠化、责任感的缺乏、主体意识不强等状况。现在、有些学生不论是对地球上的动物,还是对自己的生命乃至对自己的父母,都缺少亲情、温情、同情、友情等。一部分中学生,过分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不考虑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该有相应的回报。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人文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工具性遮掩,素质教育被应试教育所挤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将充满人性、人格魅力和最具审美趣味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和应试训练。这样的课堂忽视了人的精神的存在,忽视人文价值、人文积淀对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这样不仅使语文教学沉闷乏味,而且其最大恶果是使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极其不利于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文”这个词语从古至今一直被广泛应用,虽然每个时期代表的意义不同,但是却证明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中西方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虽有不同,但是对人文精神领域研究的重视却是始终如一的。

1 中西方人文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西方人文精神有共同之处:体现在团结互助、勇敢善战、坚强乐观、爱国意识、嘲笑爱慕虚荣、赞美诚实勇敢、赞美友情,批判奸诈贪婪等。例如、《最后一课》中展现的阿尔萨斯人强烈的爱国意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同时中西方人文精神也有着不同之处:西方民族更喜欢那些发扬个人才智、积极进取、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等充满个体自由精神的品质。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大多看重自己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表现出一种温文而雅、谦恭礼让的群体性人格特征。《三字经》中就记载了许多这样的道德训条。

2 西方人文精神内涵及在文学作品中的突出体现

外国文学作品描绘了他民族具体繁多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各种思想情感。无论作品的主题框架,还是细节,都包含了珍贵的思想理念。外国文学是异质的文学,它是在异国的自然、宗教、历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给我们展示了独特深厚的人文精神理念和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优秀的思想文化是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有句古话叫“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应该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是西方文化的传统意识,在这种自我意识中,注重身心快乐,尤其是精神快乐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把西方的人文精神概括为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尊重人类理性,倡导精神自由,追求秩序和谐,主张民主平等,注重逻辑演绎,勇于开拓进取。西方个体自由精神还包括更丰富的内涵,如张扬个性、主动进取、勇敢冒险、灵活多变等。《老人与海》中体现的一种人类精神—勇于面对失败,勇敢冒险、积极进取。《堂吉珂德》中人对理想的信仰和追求,精神自由。根据西方人文精神的传统,可以把人文精神的内涵解释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力、人的自由以及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等。②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引导人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拓展精神生活空间,建构其完美的人格,展现人类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③当代人文精神在强调对个人自身关注的同时,也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是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了人文性,语文课程将失去生命的光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弘扬人文精神将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目光更加敏锐。突出和重视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学指导思想的确定,也遵循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所选外国作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时代意识。外国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教材中的外国作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反映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结构。语文教材与其它教材相比,有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塑造学生以个体发展为前提,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结合的健全的人格,也是时代的需要。而且、目前初中生又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父母的加倍呵护,所以被动和依赖的心理很强,缺少独立生活、独立应对突发事件、独立处理生活琐事的能力。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也相对较弱,这些心理品质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开拓创新型人才很不利。因此,很有必要用西方个体自由精神来弥补学生这些方面的欠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属于世界的中国,未来的青年也必将驰骋全球。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青年人的人文意识就像开拓未来的柔美且锋利的宝剑。那么,外国文学作品正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人文精神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和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洪涛.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问题[J].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

[3]陈家彬.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精神[J].南宁:广西教育.2006(5).

[4]黄淑琴.人文精神:当代语文教育的盲点[J].广州: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3).

作者:冯 彤

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 篇2:

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从当今形势需要的发展看,必须建筑在一定的比较文学视阈下,进行操作实践。让学生也能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并进行相关的比较性学习,甚至就是一定层面上的比较性研究。本文对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有自己的思考,值得人们借鉴。

【关键词】

比较文学 语文教学 策略思考

从相关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看,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已不再是简单地从文本到文本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应当有一种自主总结文学一般规律的实践,这不仅仅是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也是尝试运用比较文学进行语文学习的远景目的,更是学生适应当代形势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注意思考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进行着相关的教学实践,获取到一定比较肤浅的认识,现拙于笔端,期求得同仁教正。

一、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树立自身理念

应当说入选于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纵横数万里,不仅仅就收录我们国家的本土文学,而且收录不同区域乃至不同国度的文化。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板块中“和平的祈祷”之专题,就有“遭遇战争”之《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还有“黑暗中的心迹”之《安妮日记》(节选);还安排着“历史画外音”。应当说,这些作品,有共同之处——和平的祈祷。有不同之处否?其回答应当是完全肯定的。学生学习这样的必修板块,简单地阅读感悟每一作品,应当说是极不值得的。如果在比较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去比较作品中的主人公,那学生会发现主人公虽然身份是完全不同的,但对“和平的祈祷”其目标是相当甚至就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让学生去深入探讨,学生则可获取作品之冲突的原因,这对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有益的。试想,让学生进行如此的比较,学生的阅读感悟会是怎样的结果,这也不仅仅就是阅读感悟的问题了,而更多意义上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创新性的阅读感悟。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看,对不同国家文学中相同文体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文体学的核心话题,这应当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进行研究的话题,也是必须进行广泛意义上实践的话题。作为我们教师,应树立对学生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理念,这高度负责的理念不仅仅就建筑在学生高考所获取的高分值上,而应当将所必须肩负起的责任延伸到我们学生的未来,乃至学生的一生。

二、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践行理念自觉

应当说高中学生学科课程学习的时间是相当宝贵的,学生学科课程学习的压力也比较大,甚至是相当的大。作为语文学科课程的学习,也和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一样,是容不得我们去浪费学生点滴学习时间的。也许人们大都做出这样的抉择,好省事的就干脆省一省吧!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能够这样省事吗?否矣!所以说,作为每一个任课老师都必须崇尚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有认认真真地践行的理念,而且应当就是自觉践行的理念。还以语文课程的戏剧单元为例,相同的戏剧作品也都呈现出中外戏剧的不少区别,由于戏剧时间的限制,所表达的形式会是一定意义上的不一样;由于作者的兴趣有异,以歌舞为主还是以对白为主也是戏剧之间比较大的差异;也由于作家的笔触不同,重于写意还是重于写实,也应当在相关戏剧作品中得以不同的体现。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更需要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做出充分的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充分的比较,才有更为深入和深刻的鉴别。因此,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我们教师引领学生践行行为的自觉。人们都说教师工作是一份良心性的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需要去讲良心,学生在你的身边含辛茹苦地学习,那你也就必须加倍地进行含辛茹苦地引领,不能让教学留下空白,不能因自己的教学给学生带去终身的遗憾。所以,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成为我们长期的行为,应当就是我们的自觉行为。

三、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实践方法得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这样的学习原则,即积累、整合、感受、领悟、拓展和创新。应当说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原则与比较文学所提倡的相关内容意义上是完全相通的,比较文学要求实现跨越、沟通、交流和比照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当今的高中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与以往已是无与伦比,一个个学生生活在全球文化的高度流动中,生活在全球文化高度交融的大环境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已不同于初中学生的学习环境。高中学生开始进入逻辑思维的最佳时期,他们有思想,有智慧,对周围乃至更为广阔的外界显得相当甚至有特别的敏感,处于人生发展的最佳敏感期。但高中学生也还显得不是那样的成熟,一定层面上说其激进可以说是毫不为过的。因此,高中学生比较文学视阈下的语文教学其对国际文化碰撞具有最敏感的触觉,是实现其学习高效的有利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在比较文学视阈下的学习不能够做出理性的沟通与对话,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使学生走进比较文学视阈下语文学习的误区。比较文学之形象学普遍这样认为,在文化交流中人们对他者有三种常见的心态:一是憎恶,二是狂热,三是亲善。在平时的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人们必须过多地做出这样的选择,努力引导学生能够在跨文化交往中,多去保持亲善的眼光,在具体的交际互动活动中,做一些比较理性的沟通与对话,进而形成符合现代文化发展精神的态度。

总之,对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其思考应当是永无止境的。站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岗位上,竭尽全力去思考,去探求,去实践,去反思,并让学生的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学习之主体地位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程,甚至就是拓展延伸性学习的全程,我们的学生则会是那样的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鲁迅.鲁迅论外国文学【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

作者:杨学志

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 篇3: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背景知识学习

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地把握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内容与教学方式、更好地发挥背景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背景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课文正文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但除此之外,背景知识在其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尤其重要,也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把握住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课文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或者与高中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背景知识来介绍和学习,往往就能调动其兴趣与好奇心。例如在古文《鸿门宴》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古文兴趣不高,但如果能适当地介绍一些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的故事,就可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

其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增长学生的人文、科学常识。高中语文课文的篇目都是一些经典之作,它们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内容往往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时代思潮或科学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些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无疑会增长学生的人文科学常识,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例如鲁迅的许多文章,都与当时的历史事件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类背景知识的介绍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拓宽其对人文、历史知识的了解。

再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课文本身的魅力。高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处在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无法领会作品的魅力,甚至发出“我根本看不出这篇课文好在哪里”的质疑。这固然与其欣赏水平有限有关,但也与其对作品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有关。例如《小雅·采薇》一文,涉及较多历史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才能明白作者的用意何在,才能领略文章的魅力所在。

二.背景知识介绍与学习的主要原则

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不能盲目随意,而应根据高中语文教学本身的目的与规律,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具体来说,以下几个原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首先,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与语文教学目的和课文内容相结合。如前所述,语文课文的背景知识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可能与学生兴趣相符合,但不能因此就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身的目的与课文内容,而应与后二者相结合。教师应该始终牢记的是,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目的,课文正文应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其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相结合。高中生有其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也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在介绍与教授背景知识时,应充分理解与尊重这种独特性,并使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其真正起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

再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该把握时间与尺度。既然介绍背景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正文,那么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而应该把握好介绍与学习的时机。例如古文中的典故,如果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那么在课文的讲授中穿插就可以了,不需要提前作大量的背景介绍与解释。同时,由于授课时间有限,因此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应该把握尺度,不能花费太多时间。

三.高中语文中背景知识的主要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课文的背景知识往往涉及很多内容,例如上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时代思潮、作者生平、科学发明等等。但出于时间限制及教学目的等方面的考虑,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应分轻重主次,一般来说,背景知识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作者对于理解作品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首先包括了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了解,除此之外,作者的主要思想、创作风格、主要成就、后世影响等等也是作者介绍的重要内容。

第二,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介绍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另一重要帮手,它既包括了作者本人创作该作品时所经历的一些事件背景,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大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思想背景等等。例如《〈人间词话〉七则》的创作既涉及到作者王国维本人的经历,也与中国词发展史有着密切联系,这些都是该课文的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应给予一定的介绍。

第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高中语文课文,尤其是一些古文、外国文学作品等等,其内容往往会涉及一些学生不熟悉的背景知识,例如古文所涉及的古代典故、典章制度,以及外国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外国风俗习惯等等。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课文,是教师应给予充分重视的。

韩斌,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作者:韩 斌

上一篇:幼儿创新教育计算机信息论文下一篇: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