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戏曲电视剧戏曲文学论文

2022-05-01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对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会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方式多样,效果显著。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创设情境汉语言文学有着渊源深厚,静水流深的美,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则为这美的传承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中戏曲电视剧戏曲文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中戏曲电视剧戏曲文学论文 篇1: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音乐素养显得更为重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音乐学习需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构建音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提升。文章就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对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水平有所增益。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教育;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从社会到学校、家长,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吸纳新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一、 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及家长依然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各主课的学习中,总认为音乐学习不参加升学考试,因而可有可无,不必重视学科学习。基于这种理念,音乐教学从教师队伍的配备到教学课时的安排,都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音乐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和培养,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音乐教学设备配备需要不断完善

音乐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学科,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教授,同样需要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包括音乐教学场所安排、乐器配备、信息技术教学设施等。但很多学校由于缺乏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导致学校在教学设施的配备、教学环境的创设等方面投入不足,小学音乐教学条件简陋,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钢琴及手风琴等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设施。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感受和积极性。

(三)音乐教师专业素养需要不断提升

在学校及家长普遍忽视音乐教学的环境中,音乐教学不仅缺乏必要的设施,同时在师资队伍的配备方面也存在不足。不少学校甚至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而只是安排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由于这些代课教师非科班出身,其自身音乐理论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均无法满足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要求。在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上,教师甚至不讲乐理知识,只教学生演唱一些歌曲,更谈不上教授学生乐器演奏。在这种功利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与力量,其音乐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养的限制,其教学理念陈旧,大部分时间仍然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这种授课方式虽然有组织规范、知识传授的优势,但音乐学科独特的教学模式决定这种班级授课形式难以满足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需求。一方面,教师占据着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吸收,接受机械的乐理加唱歌的教学形式,其学习主体地位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潜能得不到有效激发,也抑制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升。需要教师充分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

(一)借助学生肢体语言辅助音乐教学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但也需要借助表情、肢体语言的辅助来传达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从而赋予音乐作品以较强的音乐感染力。因此,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对肢体语言的运用,以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情感及艺术表现力的深刻理解。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采用借助敲击动作呈现不同音乐节奏的形式来带动肢体表现力,借助律动动作,传达相应的旋律,增进学生的感性认知,继而实现由感知声音过渡到对节奏的感知。如,在歌曲《阿里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进行音乐伴奏,并借助拍手、读歌词及跺脚等方式应和歌曲的节奏。通过这种肢体动作的配合,使学生对歌曲的意境和风格形成深刻的认知,并通过朝鲜族独特的音乐旋律、节奏感使学生感受到歌曲优美的旋律和意境,取得了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将音乐和舞蹈、体育及文学等相结合,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自编自演以演绎不同的歌曲,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能动性的同时,优化其创造性思维,真正落实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为了提高课堂音乐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音乐的创新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拍手歌》是一首节奏欢快的儿童歌曲,体现了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单纯美好的形象。由于歌曲节奏感强,且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同时,在演唱中按照歌曲节奏拍手,同时伴以身体的自然摆动,使学生在轻快的旋律与节奏中演唱歌曲,表达自己的幸福与快乐。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演唱歌曲,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节奏感,因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由于转变了传统音乐教学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氛围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二)借助优美的画作辅助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及赏析活动主要借助于听觉途径而实现,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生特殊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他们在音乐教学中,对于一些抽象、复杂的知识、内容难以形成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感知。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听觉结合视觉的方式来进行,以使学生的音乐欣赏基于一定的载体来实现,促进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音乐是一门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形式,教师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善于想象,提高自身创新意识。为此,教师可将音乐教学与美术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找到音乐作品与绘画作品的相通之处,使学生由此及彼,快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所展示的美术画作虽然没有优质的画面和精致的构思,但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并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为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类似的画作,引导学生在背景音乐中仔细观察,合理想象,借助视觉资源的支持,促进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质量,如,在一年级教材看画听歌《司马光砸缸》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画作,讲一讲画中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换作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更完整地了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梗概,認识到童年司马光的聪明机智和乐于助人的优良品格。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播放歌曲《司马光砸缸》,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歌曲学习、演唱兴趣,使其更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从中找到画作与歌曲的内在关联点,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思想教育,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借助生动的故事辅助音乐教学

音乐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使学生在倾听、聆听中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种音乐赏析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和审美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但是,听的教学方式只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要提高音乐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还可以尝试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根据音乐作品相关的故事情节,启发学生在故事表演和情节的演绎中插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并辅之以生动的表情、相应的肢体动作,以更生动地呈现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和趣味性。如,在儿童歌舞剧《孙悟空打妖精》的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片断,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细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梳理出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人物对白进行扩充和完善,并根据学生的意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随后可引导学生在歌舞剧的音乐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参与音乐剧的表演,在表演中使学生深刻理解整个歌舞剧的音乐风格、表现手法、节奏韵律、主题内涵、对话风格、人物特点等,使课堂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借助影视手段以辅助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与影视作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及插曲,而学生往往对符合自身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影视作品很感兴趣,甚至对一些喜爱的影视剧音乐及插曲都可以演唱。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将教学与相关的影视作品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从对影视作品的欣赏自然转移到对音乐的欣赏。如,在歌曲《音阶歌》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电影《音乐之声》中女教师与学生载歌载舞、欢乐地演唱歌曲《哆来咪》的片断,以使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理解歌曲《哆来咪》所表达的意境及演唱技巧这,同时根据影片的内容为学生讲解相关音乐情感特征,使学生的思维实现从观察故事到欣赏音乐的自然过渡,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借助多学科融合辅助音乐教学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也离不开其良好的文学素养、思想内涵、数学思维、视觉审美等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结合其他学科展开教学很有必要。如,音乐和语文的相互融合,与诗词戏曲的结合,音调间阶与数量知识的结合,音乐与体操的融合,音乐与地理历史的融合等。如,在歌曲《我们爱老师》的教学中,老师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音乐拓展到表演,以及乐曲上,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相关的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表演,营造浓厚的演出氛围。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声情并茂地朗诵诗词、在柔美的音乐中赏析美术画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其创新思维。进行听后感训练,要求学生在欣赏完一首作品后,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等等。这种多学科内容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樂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并表现出丰富的情感特征,通过有效的音乐教学,能够促使学生领悟艺术世界的美好,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就是他们在艺术道路上探究的过程。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树芝.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河南教育,2004(2):40.

[3]王蓉.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09,8(34):95-96.

作者:董清

教学中戏曲电视剧戏曲文学论文 篇2:

引入信息技术 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对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会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方式多样,效果显著。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创设情境

汉语言文学有着渊源深厚,静水流深的美,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则为这美的传承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必然能让学生更充分地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语文学习局面”,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随着课改步伐的加大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光添彩。在语文课堂上,合理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1 创设情境可以运用的教学环节

1.1 整体感和,背景情境

在鉴赏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常识就是知人论诗,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状况、写作背景,对读懂诗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有很大帮助。所以,在正式上课前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信息。比如可以让学生查找和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学生可以查找的信息有文字,有图片,而且是百家争鸣,能让学生辩证全面地看问题。在充分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凭自己的理解对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进行规范整理,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就可以让学生养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好习惯。

1.2 灵活导入,进入情境

对于一节好的语文课来说,导入的意义非同寻常。导入语不仅仅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更是教师上课开始时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巧妙地使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拉近师生的距离,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下,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导入语可以更精彩。比如现代文《胡同文化》的教学,就可以在课前利用录音设备给学生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让学生在宛转悠扬的歌声中感受老北京的氛围,自然而然地进入本节课的情境。而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的导入,则可以选择电视剧《红楼梦》的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古典小说的兴趣。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可以用关于长江的视频资料或图片导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长江奔腾不息的气势,感受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必然。

2 创设情境可以运用的方式

2.1 名家朗诵,音韵情境

语文教学讲究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听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录音资源,为课堂教学创设音韵情境。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诗歌教学。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声音的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声音,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虽然充满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朗诵名家方明的朗诵来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方明的低沉婉、雄浑有力的朗诵中,感受曹操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再如戴望舒的《雨巷》,可以让学生聆听朗诵名家乔榛的真情演绎,进而体会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体会那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在诗歌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2.2 音画传神,视听情境

文字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现动态的画面,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开启其心智,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优美的音乐、画面等,把诗文中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的交响乐,为学生奠定学习诗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乐曲本身就是一首流动的诗,而古诗有不少本身也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何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受到陶冶呢?采用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文中的种种情境。比如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听由这首诗歌改编的名曲《春江花月夜》。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美江南水乡的风姿。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学生通过乐曲创设的情境,可以更容易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构思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而生,景象壮观。这样,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就能使学生渐渐进入“感受——欣赏”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中。

2.3 启发想象,创设情境

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所讲内容没有太好的体会,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创设情境。比如《长亭送别》,因为年代久远,文本又是文言,所以难免产生隔膜。首先,让学生看戏曲《长亭送别》片段,充分领会这段戏中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通过合理想象,把文中的某一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然后再和同学交流。这样,通过想象创设的情境,既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也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

3 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情境创设根据教学实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具体课型创设情境,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3.2 情境创设要根据教材实际

具体教材决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而决定具体教学方法。情境创设要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或者选用哪种方式。

3.3 情境创设要根据学生实际

在情景创设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学生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已经掌握的知识等情况。

3.4 情境创设要注意课堂生成

其实情境创设本身就是一种课堂生成。所以,教师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课堂生成,避免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要配合课堂生成,因势利导,合理生发运用。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引入信息技术会让语文课堂更多一份灵动与神韵。只要运用适当,自然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车轴山中学)

作者:张占周

教学中戏曲电视剧戏曲文学论文 篇3:

“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研究

摘要: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响应学校的办学理念,商洛学院现代当代文学教学团队把“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在授课时,教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文学原典的阅读,注重学生文学感悟能力的培养;二是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教师在工作中提高了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学生在文本感知与分析,健全人格形成及文学作品欣赏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践证明,“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为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汉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引言

近年来,商洛学院秉承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在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融合与促进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方法。目前在学校现有专业中,采取加大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比重的做法,探索实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四六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四六开”的“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一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四六开,通识教育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和公共基础选修课程,占总学分比例为40%;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占總学分比例为60%;二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四六开,要深刻认识实践教学的内涵,扩大学生自主参与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各专业学生自主参与的动手(动口)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40%。“双四六”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鲜明地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是商洛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所做出的大胆尝试与创新。我们也坚信“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将有效地推进商洛学院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对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陶冶与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就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发放的“现当代文学阅读”问卷的调查结果看,不了解“鲁郭茅巴老曹”等现代名家作品的学生很多,不明了当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作家作品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文学史讲解,还是作家作品分析呢?有人认为应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授课,注意结合学生阅读印象和问题来分析作品,侧重发掘与培育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分析评判能力[1]。在实践教学中,面对时间跨度长、名家云集、文学团体层出不穷的中国现代文学,主讲教师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大家心里很清楚,现当代文学基础课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文学审美能力与文学批评能力的培养上,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站在“文学史”这棵大树上来品评作品。

多年来,商洛学院人文学院的汉语言专业始终紧跟学校发展形势,不断探索增强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与途径,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人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的成员们,自觉地把“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在教学中。

一、凸现“文本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要把“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让学生弄明白“双四六”的内涵,更要让学生心里清楚“现代文学”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2]。既然现代文学是表达现代人情感体验、心理变化的艺术形式,那么教师就要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做他们的引路人,让他们把作品阅读当作一种精神享受。通过两个学期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净化心灵,感悟人生,提高自己的文学感悟能力。

谈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要以“文本为本”,无疑是要教师在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手段、考试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要立足文学文本,以文本为中心,突出文本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学中要凸现“以文本为本”,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细读文本,而且要吃透各种理论;在讲课中就要以文本为中心,通过剖析作品中的“精彩情节”,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评价文学现象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在讲解“张爱玲与文学世界”的过程中,对于傅雷、夏志清等评论家的评论要做浓缩式的阐述。课前让学生通读张爱玲文集全本,尤其是《金锁记》《倾城之恋》《白玫瑰与红玫瑰》等作品。众所周知,张爱玲的《金锁记》中塑造了曹七巧这个黄金奴隶,曹七巧扭曲变态的心理在其儿女身上展示出来。小说里七巧轻描淡写对准女婿童世舫说道:“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3]学生读后知道七巧断送了女儿后半生的幸福,但学生可能读不出作为母亲七巧的自私与狠毒,通过教师的点拨后,理解曹七巧扭曲变态的心理是如何产生的。正如王又平说的:“文学的本质直接联系着人类自身的思考和想象,在这里,我们能够通过自我意识而上升到主体的存在并追问自身为何存在?怎样存在?”[4]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思考人生,表达人生存困境的作品比比皆是。“鲁郭茅巴老曹”中的鲁迅作为现代文学史的领军人物,他在《孤独者》《在酒楼上》中通过吕维甫、魏连殳等知识分子的塑造,揭示出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为了更好地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应凸现“以文本为本”,教师在教学中从文学语言、文学意象、文学审美等因素入手,分析作品,展开讨论,来满足“学生对作品分析感悟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所谓的以“文本为本”,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感悟能力是我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贯彻“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之一。因此,教师应在授课前读透教材、精选文本、搜集影像资料等方面下功夫。

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今天,人才战略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提高教育的质量,则是我们应用型本科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5]作为服务社会,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更要重视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也是教育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人文学院处在汉语言文学一流专业培育的关键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理应率先做好迎评工作。为了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成员就应该打破各种束缚,通力合作。具體来讲,就是要整合教学资源,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整合教学资源,首先是要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目前我们有汉语言文学、英语、秘书、新媒体、历史学五个专业,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绝大多数获得了文学硕士、博士学位。从师资方面讲,我们仍属于人文社科性最强的学科,从学生角度讲,他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无疑要与基础写作、影视欣赏、新媒体编辑等密切相连,而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所能完成的。在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中要实现资源整合,全面实施“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邀请创意写作、影视欣赏、新媒体编辑等授课方向的教师加入,让他们在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大纲设置、考试大纲修订中出谋划策。在保证理论教学课时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引导学生展开创意写作、影视欣赏、新媒体编辑等实践课的学习。

目前很多文学作品,已经改编成了影视剧,诸如《阿Q正传》《雷雨》《围城》《茶馆》《骆驼祥子》《红高粱》《白鹿原》《长恨歌》等,而深受影视文化影响的学生对精彩纷呈的影视剧表现出格外的关注。于是,笔者在讲授张爱玲的《金锁记》时,就让学生把小说、电影、电视剧、京剧结合起来阅读、观看与分析,让学生在课前感受文字与镜头在表现人物心理的差别。与此同时,在上课时笔者专门请到了学院里主讲影视文学的教师来给学生从影视欣赏角度解读了《金锁记》,让学生理解镜头与文字在叙事中的差别。

负责《民俗文学》教学的教师还与贾平凹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们一起带领部分学生深入商洛“六县一区”对贾平凹作品里的丧葬习俗、婚嫁习俗展开了调查。商洛地区各地不同的习俗不仅令学生大开眼界,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贾平凹文学世界里民俗描写的理解。走访商洛“六县一区”不仅仅展开民俗学调查,更重要的是绘制出贾平凹“商州”世界的文学地理图谱,继而对贾平凹的作品展开文学地理学研究。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目前,人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的授课群体主要是2018级学生,这群学生绝大多数是00后,他们在成长中明显受到了视觉文化、网络文学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在上课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首先明确告诉学生要重视文学作品在其人格塑造、行为养成中的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鲁迅的“立人”思想、冰心爱的哲学思想、朱自清的“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梁实秋的文学表现“普遍的人性”观点,周作人、林语堂的“闲适、性灵”的人生观对帮助当下青年人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当代文学中路遥《平凡世界》中孙氏兄弟的“奋斗精神”、余华《活着》中富贵对苦难的承受意识、阎连科作品中“死亡叙事”、莫言作品中民间世态人情、残雪作品中对人生存困境的追问,足以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身份转变的断乳期,因为此前见过太多中学品学兼优的学生到了大学逐渐颓废了。学生通过阅读大师级的文学作品,让他们感受不同的心灵,体验各具个性的内心世界,变得更能理解人,更富有同情心,一句话,变得更具有审美判断力,而又更具有理性的批判力量,从而形成一种健全的人格[6]。学生一旦具有理性批判力后,他们就会超越世俗眼光来审视世界,继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借助智慧树、超星尔雅等大型网络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于短篇小说,教师可以注册公众微信号,为学生精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定期推送;对于长篇小说,教师可以把作品发送到自己的QQ空间里,让学生自行下载阅读。

最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对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训练。目前,学院里的教师各有研究专长,有对贾平凹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的教授,也有对商洛文化与商洛戏曲进行文献整理研究的教师。总之,教师不仅应该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而且还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通过申报与教师研究相近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提高自己的文献整理、课题申报书书写及展开合作研究的能力。在实施“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学术阅读,主要阅读现代文学权威期刊与重大课题成果,追踪学科前沿。通过了解最新学术研究信息,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和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学术阅读不仅为学科小论文写作提供学术积累、增加理论厚度,而且能为本科生论文写作提供可供模仿的思路和写作技巧。

我们教师教学要多种方法并用,不拘泥于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结束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学载体,它无疑有着特殊的使命和任务。近百年来的国情、民情无疑为作家提供了鲜活的书写素材,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阅读与学习中培养了语言感悟能力,通过书写影视评论、作品结局续写与改写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学生通过参加读书会、写作工坊、寒暑假田间调查扩大了自己交际圈子,提高了自己的情商,这为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能力打下了基础。教师通过多样手段展开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将“双四六”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爱学、乐学,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做到活学活用。为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教学水平,乃至促进整体学科的发展 ,我们要果断地展开教学改革。

教师在实践中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例,探讨在“双四六”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更好地实现我校的转型发展,完成高素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俗话说“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教师在教学中要排除一切困难,坚定不移把“双四六”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2):31.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8.

[3]张爱玲.金锁记[G]//张爱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4]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陈国恩.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270—282.

[6]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02).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Double Four and Six”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the Maj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aking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of Shangluo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Bo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726000, China)

Key words:“Double Four and Six”;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責任编辑:侯秀梅)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12.015

收稿日期:2019-04-28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改项目“转型高校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7BY102)与商洛学院教改项目“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17jyjx1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波(1979—),女,陕西山阳人,讲师,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影视文学研究。

作者:李波

上一篇: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特点分析论文下一篇:高等院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