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管理师德论文

2022-04-18

摘要:高校教师的师德评价体系是一项规范教师品德修养的体系,它可以促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规范,对更好地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教师管理师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教师管理师德论文 篇1:

我国高校师德现状调查研究及启示

摘要:为掌握高校教师基本师德现状,对南京市三所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总体情况较好,但还存在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滑坡、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课题组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塑造现代大学精神、完善考评激励机制、以人为本。

关键词:高校师德;职业道德;大学精神;发展性建设

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我国师德建设现状,厘清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新途径,课题组针对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分别制作了《高校师德建设调查问卷(教师卷)》和《高校师德建设调查问卷(学生卷)》,在南京市3所"211工程”高校(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内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能深入了解师德建设的现状,并为高校构建科学的师德建设体系提供依据。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200份教师问卷、300份学生问卷),回收率100%。两份调查问卷均为自编问卷。第一部分是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对高校师德现状的调查。课题组采用定性分析和复杂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

接受调查的教师男性62.9%,女性37.1%;从事教育工作5年以下和5—10年的均占22.9%,从事教育工作10年以上的占54.2%;中级及中级以下职称者48.6%,副高及以上职称者51.4%。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33.3%,女生66.7%;本科一二年级学生67.1%、本科三四年级学生lO.3%,硕士研究生11.5%,博士研究生11.1%。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总体情况较好调查问卷对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表现进行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1.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所在学校教师整体素质较高,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比较满意。83%的教师和66%的学生认为所在院校教师整体素质较好,77%的教师和75%的学生对所在院校教师的整体道德素质比较满意。

2.大多数教师能做到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调查显示,97%的教师能够遵守学校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93%的教师能认真组织教学、80%的教师对学生有学习以外的困难时愿意伸出援手、86%的教师能课后答疑指导学生学习、86%的教师愿意向学生公开自己的电话、97%的教师能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77%的教师关心学生全面发展、60%的教师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3.多数师生能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不少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建议措施,排名前三位的建议是:把师德作为评价指标列入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74%)、抓好教学科研环境建设(83%)、引入教师上岗竞争机制(86%)。

总结调查结果,当前高校教师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关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占主导地位,大多数教师能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滑坡、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

1.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够,职业忠诚度不高。74.3%的被调查者热爱高校教师职业,其中62%以上具有副高职称,选择热爱本职业的主要理由是教师职业社会评价较高(50%)、工作稳定并有带薪寒暑假(69%)、喜欢和年轻学生相处(62%)、有机会学习更多知识(46%)。25.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高校教师的身份缺乏认同感,其中80%具有中级及以下职称,缺乏认同感的原因主要是待遇差而且工资低(56%)、工作任务繁重并且压力大(44%)、社会地位不高(22%)。

2.部分教师急功近利,过于看重经济利益。一项对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态度的调查显示,48.6%的教师认为教职工从事第二职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持赞成态度;37.1%的人认为教职工从事第二职业会分散教学和科研精力,持反对态度。

3.部分教师师德状况滑坡。主要表现在对校、院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不关心(68.6%)、对国内外重要时事不关心(37.2%)、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违纪行为不管或不及时处理(22.9%)、不约束个人作风(14.3%)等方面。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市场经济,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形成冲击。调查显示,最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的三个现象分别是“谋取私利”(62.9%)、“学术造假”(60%)和“工作敷衍”(28.6%)。在当前社会上逐利思潮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丧失了基本的师德,把追逐经济利益、谋取个人私利当成了主要追求,出现价值取向偏差、政治信仰不坚定等问题,个别教师甚至公然在课堂向学生散布不良言论。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导引下,有的高校教师把挣钱当作第一要务,热衷第二职业,不安心本职工作,有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职称评定和学术研究中弄虚作假。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公信力。

2.高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形成的对教师的引入和评价考核机制对高校师德整体滑坡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调查显示,在职称评定系统中越难以胜出的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度越低。高校扩招导致教师队伍的迅速壮大,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3年),高校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下和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75.6%和45%,其中绝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往往缺乏对师德的深刻认识。即使许多高校及时注意到师德建设滑坡的倾向,要求将“德才兼备”作为教师选拔和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来加以纠正,但是由于“师德”作为思想道德范畴的内容之一,很难量化,因此实际上,师德在教师的引入和评价体系中还是长期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政策的导向作用既导致教师自身忽视师德建设,也导致管理部门难以建立起对高校师德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3.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人文关怀缺失,高校师德建设发展性模式尚未建立。在调查中,有85.7%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个人作风也是师德建设的范畴,教师应加强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91%的学生认为教师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这说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比一般公民道德更高更全面的道德水准和行为要求。强调高校师德建设,不能忽视教师的物质需要和个人发展的要求。但是,传统的师德建设往往过于强调教师应弘扬奉献和牺牲精神,对教师作为自然人的需求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新途径

(一)通过塑造现代大学精神来强化高校师德建设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1)明确规定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应遵循的六个基本规范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施教者,除了应遵循这些基本规范,还应具有大学教师特有的师德风尚。本课题组研究认为,这种特有的大学师德师风,即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现代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现代大学精神的核心包括学术自由、独立自治、科学人文精神、开拓创新和理性批判等。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师德共契共通。一方面,大学精神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要靠大学师生共同努力,但高校教师在大学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更长,因此,高校教师是比学生更稳定的大学精神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精神的建设者、践行者、承载者和直接体现者。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否。另一方面,大学精神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形成和发扬具有良好的定向与规范、激励与感染作用。通过塑造充满科学和人文精神、开拓创新、理性批判的现代大学精神,能够使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责任观、学术自由观、社会责任观和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承载着大学精神的学者的学术追求与思想、治学态度与精神面貌、坚持真理的执着于超越、睿智的言行与洒脱的举止等,无不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这种渗透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但其作用效果却是深远而持久的。

(二)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建立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1.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用制度,重视教师职后教育。严把教师人口关,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保证教师队伍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比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重视教师入职后的岗位培训工作,加大对高校新进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新教师岗前培训绝不能仅限于组织新教师参加一场考试获得合格证书而已,应当通过入职考试、老教师现身说法、课堂观摩、案例讨论和研讨交流等手段切实提高新教师的师德水平。强化学术和学风规范教育,对辅导员、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要进行德育教育专题培训。

2.不断建立健全各类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将高校教师师德评估结果引人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正确导向,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应制定具体的师德规范,实施教师综合素质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的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评模等的重要依据,师德师风实行“一票否决”制。

3.建立劝诫奖惩制度,对师德不佳的教师及时劝诫,经劝诫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其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德育先进集体、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和班主任大力进行表彰,并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以达到弘扬正气、鼓舞斗志的作用。

4.坚持长期教育。在当前的师德建设模式中,常见“师德教育一阵风”的倾向。其实,良好师德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高校师德建设要有计划,从小处着手,从具体处起步,使师德建设真正落在实处,富有实效。

(三)以人为本,探索高校师德发展性建设模式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对教师有很高的道德期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表率,还要是社会的楷模。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工作和道德的压力都比较大。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不能无视教师的个人发展,应该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精神,探索高校师德的发展性建设模式。

1.把教师工作摆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校园环境。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从制度上确立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这是增强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提高师德建设自觉性的重要保证。

2.转变观念,重塑教师精神。长期以来,人们侧重于鼓吹和赞颂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却忽视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应遵循现代人文关怀精神,鼓励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双赢”,即通过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另一方面教师也能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就需要全社会和高校在教师的职称晋升、在职进修和科学研究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教师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3.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师德提出的新要求,改善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受全球化冲击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影响,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实现需要靠一支具有一定素质条件的教师队伍支持,因此,高校教师除了要具有传统意义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丰富的专业知识、适当的教育技巧和关心学生,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的道德意识,如有效的沟通能力、和谐的师生和同事关系、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获取满足感和成就感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专任教师年龄情况[EB/OL].[2014~03-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55/201303/149882.html.

[2]教育部,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Z].教人[2011]11.

[3]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6):62-65.

[4]郭大成,孙刚成.大学精神是大学素质教育之魂[J].教育研究,2013(10):52-56.

[5]蒋伟.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3):73-76.

作者:王敏 刘兆磊

高校教师管理师德论文 篇2:

浅论积分制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

摘要:高校教师的师德评价体系是一项规范教师品德修养的体系,它可以促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规范,对更好地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考评体系还存在一定问题,而积分制考评体系的引入将对高校教师师德考评体系注入不一样的新鲜血液,助力高校教师师德考评体系更加科学完善,促使其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积分制;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

引言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而促使这些使命得以完成的主要力量便是高校的教师队伍,所以对于高校教师师德的培养、评价和激励就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格外重视,并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并强化师德在教师年度考核、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实施“一票否决”制,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师师德的考评方法,避免师德考评的随意化、形式化,最终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由此可以看出,进一步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与国家要求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是时代所需,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建师德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道德品质行为的迫切需要。而积极探索和建立以积分制为依托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则是顺应时代要求、响应国家号召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推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不断进步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积分制的内涵和内容

积分制的主要内涵是通过奖励得分和减少得分来反映和衡量人在某一方面的价值及能力。从本质上来说,积分制就是一种与定性方法相对的定量方法,相对于比较模糊且概括性较强的定性的考核方法而言,积分制则是一种定量的考核方法,这种方法更加明确且具体。将这种以定量考核为特征的积分制引入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师德行为具体化为不同的量化分值,使教师在师德中的表现可以通过积分的奖励和扣除来加以量化,从而促使教师积极反思自己,使其能够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劣,增强教师师德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师起到一种积极的激励作用。

积分制是引领教师积极践行职业道德,激励教师加强道德品质培养,激发教师不断追求更好发展,促使高校积极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建立以积分制为依托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健全教师师德积分体系来实现教师师德的量化考核,引导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和素养,追求教师从他律向自律转变,从而得以在积分管理这一有效载体之下,达到激励人、发展人和成就人的最终目的。

积分制下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是将教师教学生活中的抽象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实践中的师德工作量化和绩效化。师德积分制可以将抽象的教师师德行为划分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若干大类,然后每个大类下再划分为更加具体的细小的分类,最后赋予各个类别相应的权重和分值。教师师德的最初积分为零,根据教师具体的师德行为,依据明确的考核标准,给予教师相应的积分,以积分的多少来衡量和评价教师的师德行为,并将积分结果作为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实现评价和激励的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二、实施积分制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积分制推动教师师德由“虚”变“实”

传统意义上的师德考核多采用定性的考核方法,常常忽略定量的考核方法。虽然说定性考核方法和定量考核方法各有利弊,定性考核可以规避考核指标难以量化、层次划分困难等不良问题。但师德考核中多采用定性考核方法,仅根据是否违反师德规范给予教师“合格”或“不合格”的评价,往往会导致师德考核目标不够清晰明确,容易使教师产生“不犯错即是合格”的错误认知,而且定性考核下,大部分教师都可以达到“合格”,“不合格”者仅仅是少数,所以这种考核方法下师德考核结果并不能对教师起到很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而以积分制为特征的定量考核方法却可以将师德指标更加具体化,使学校可以根据教师在不同指标项目中的表现获得不同的正负分,最终通过各个项目的累計得分得出总分,这种情况下便可以使教师更加清晰地知道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起到更加行之有效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二)积分制促使师德评价体系更加公平

在传统的师德考评体系中,“走后门”“找关系”“暗箱操作”等现象层出不穷,由此引发的各类举报现象也是常常出现,而这些不公平、不透明、不公正的考评问题正是很多学校领导十分头疼的问题。积分制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的出现为学校领导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出路和方法。积分制管理是一种动态的考核管理机制,它既注重过程又重视结果,能够实现“评”“用”对接,形成对教师的综合评价。积分制下,教师师德的考核评价都是以教师师德项目的积分排列名次为依据,而且这些积分都是贯穿教师一个学期或学年的整个过程的,是整个过程中一步一步积累得出的,通常很难轻易改变,并不像之前临近评奖评优时才各种“找关系”“走后门”得到一个高分。将积分制引入师德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可以有效减少师德考核评价体系中的不公平现象,使真正努力和有所付出的教师可以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和奖励,让教师可以更加坚定公平公正的信心,心无杂念地坚守自己的岗位,更加专注自身师德培养和建设,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积分制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设置考核评价指标,构建积分指标体系

积分指标体系是积分制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所以,设置考核评价指标,构建积分指标体系是必需的措施。教师的道德品质体现在教师职业生涯的点点滴滴,与教师的日常工作密不可分,因此,高校需要依据相关政策法规,科学设置与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相关的积分管理评价指标,同时评价指标需要涵盖教师师德的方方面面,例如可以将积分指标体系划分为基本条件、积分指标、加分指标、减分指标等方面,从而将抽象的无形的教师师德具体化为可以看到、能够量化、易于比较、方便管理的项目指标,进而使教师师德考核目标更加清晰明确。

(二)注重原则的确立,保障评价考核可信可行

原则是积分制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是积分制考核评价体系需要遵循的规则,所以要注重原则的确立,才能保障评价考核体系更加可信和可行。这就要求高校在设置科学的积分指标体系的同时,也要确立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首先,要确立公平原则,建立健全积分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规范考核评价程序,健全和完善公示及反馈等相关制度,保证积分制考评体系在阳光下运行,保障其公开透明度,提高其公信力。其次,要保证积分制的教育原则和激励原则,发挥积分制考评体系对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作用,积极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激励其不断加强自身师德培养。

(三)严格规范操作流程,确保积分制管理有效落地

构建积分制考评体系,指标和原则是基础,执行是关键。操作流程是积分制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的中心环节,事关该考评体系的成效,所以,严格规范操作流程,确保积分制管理有效落地是万万不能忽视的一项措施。为此,各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积分管理系统,将教师师德积分管理的每项工作都交由专门人员负责,严格进行审核、积分记录、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工作,确保积分考评取得良好效果。同时,高校在整个积分考评过程中既要积极稳妥加以推进,又要坚持在推进过程中对该评价体系不断加以完善,从而确保积分制管理得以有效落地。

参考文献:

[1] 张媛媛,李大伟.基于积分制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研究,2019(5).

[2] 刘予东,牛西武,陈亚军.高职院校教师积分制管理与考核研究[J].高教学刊,2018(16).

作者:尹艳

高校教师管理师德论文 篇3:

高校师德建设人本化模式探析

[摘要]高校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的师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师德建设中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正视教师作为人的理性及情感需要,把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其依靠内在的约束成为学术精深、品行高尚的教师。

[关键词]高校 师德建设 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陈学凤(1975- ),女,江苏建湖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糜红缨(1965-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科研基金立项研究课题“高校师德建设人本化模式的探究”(项目编号:JK0910)和2009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社会转型视角下的高职师德建设”(项目编号:SGSY2009YB3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其就职演说中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施动力,教师的道德修养如何,对于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的结果都具有重大和直接的影响。高校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继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道德教育的建设者。“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高校教师素养,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高校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关键,还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唯物史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本”,从最基本上讲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的人是自由发展的人,未来的社会——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生命追求的最终状态。

(二)发扬人的个性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②这里的特殊性就是指个性。毛泽东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③这里的自觉能动性,其本质就是要发扬人的个性。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能力不同,认识不同,这就需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扬人的个性。

(三)尊重个人

马克思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三个层次中强调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自由发展,并将第三个层次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当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给人以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这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个人,在论述人的价值时,马克思虽然将人的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但他并不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里讲的满足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因素,因为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的这一哲学观点是指导“尊重个人”的本源。

二、以人为本高校师德建设的新内涵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师德,是教师的立教之本。“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更多地从帮助教师发展、支持教师自主成长角度出发,追求对人本身的关照、关怀,追求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关爱,满足人的理性及情感需求,以此开发教师的心智,提升职业道德水准。

(一)高校师德建设要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业崇高而神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高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知行合一的表率。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一直向往和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人类对自身的最高理想,高校师德建设要促进高校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加强自身修养,使教师的智力、体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思想品德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学生。

(二)高校师德建设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高校师德建设的对象是教师,师德建设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积极参与,能否主动、自律地提高道德修养。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就是要发挥教师在师德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教师作为一个个体,关注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尊重高校教师的人格和权利,保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自觉从思想认识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都融入个人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充满愉悦感和自豪感。

(三)高校师德建设要尊重教师的需要

194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依次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争取达到目标并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的强烈愿望。高校教师也是人,是人就会有自己的个人需要,因此高校师德建设要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对教师提出种种职业规范的同时,也要充分保障教师的个人利益,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要求与尊重相结合。

三、高校师德建设人本化模式的构建

(一)以人为本高校师德建设理念的树立

高校师德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特征。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教师为本,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服务和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只有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正视教师作为人的理性及情感需要,才能把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使广大高校教师树立共同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教书育人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同时,高校师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力地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高校师德建设制度的创新

1.创新教育培训制度。师德认识来源于有意识的道德教育和教师的职业实践。高校师德建设必须注重对教师的再教育,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理想教育,唤起教师们内在的对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教育的形式上要采取灌输与启发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师岗位培训计划中要有师德教育计划,并定期进行有组织的师德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认知水平;在学校管理实践、学校整个教育活动、学校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师德理念;通过师德标兵的典型示范,氛围熏陶,来启迪教师的道德觉悟,强化道德意志,形成广泛的道德舆论,增强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各种会议、报纸刊物、互联网等载体,把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渗透到教师的思想观念中,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观和道德观。总之,高校应该不断创新师德教育培训制度,培养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

2.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④“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⑤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它表现为对人的需求欲望予以适当满足或限制,如果教师的欲望和情绪“激励”得当,教师就会精力充沛,思维敏锐,他的潜能就能主动发挥,创造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可以制定“考勤奖励办法”“超工作量奖励办法”“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自学成才奖励办法”等这些以评人之长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对那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德修养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应及时给予精神或物质激励,从而肯定他们的成绩与价值。这样不仅能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更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广大一线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模范与带头作用,从而带动全体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

3.完善师德评价体系。用论文衡量高校教师的水平一直是延续至今的评价制度,高校对教师的论文都有一定的要求。浙江大学就有某位教师在岗位聘任中被淘汰“下岗”,主要原因是没有论文。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会写论文和好教师没有必然的联系。会写论文的教师,未必就是上课精彩、能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而不会写或没有论文的教师未必就是上不好课、教不好学生、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因此,高校师德评价体系应该实施多元化评价制度,考虑作为人的教师的任何个体差异,实行基础评价和差异评价相结合。基础评价尽量减少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验收,更多地关注教育教学过程,如教学方法否有创新、上课是否受学生欢迎、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等,差异评价则注重教师发表的论文、主持的科研项目等,对在教学、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发了全体教师教学、科研的热情。

(三)以人为本高校师德建设氛围的营造

1.高校要去官化、行政化。2009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经统计发现,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十人左右。⑥作为高校教师最高荣誉之一的教学名师,90%左右的名师带有官职,这是高校官化、行政化的一个特别好的例证。长期以来,很多高校的科研经费划拨、职称评定、荣誉奖项等都是由行政主导,“高校为官者”近水楼台先得月,导致出现了“近官者则近名师”的现象,名师的选拔标准逐渐被扭曲,一线教师的利益和教学积极性受到了损害和打击。

我国封建社会把“师”与“天地君亲”相并列,以说明教师的尊贵地位。英国最近把社会成员分成17个阶层,教师排在第一位。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讲话中指出:“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首先意味着应当尊重教师在高校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遵循学术自治的基本原则。2009年教师节,朱清时从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手里接过聘书,正式成为了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他是我国第一个由国际猎头公司通过全球选聘,在200名精英当中最后选出来的大学校长,南方科技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朱清时成为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的过程为高校去官化行政化指明了方向。高校应该改变官化、行政化作风,划清行政与教学之间的界限,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高校领导要努力成为教师的朋友,关心他们的感受,注重疏导谈心,构筑平等对话的平台;行政人员回复到服务的角色,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务工作,让教师身心得到放松,使广大教师工作安心、舒心,让大学成为大师的大学。

2.减轻高校教师负担。2005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一项80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有94.6%的高校教师感到有心理压力,其中35.6%的人表示压力很大,81.7%的人感到心身劳累不堪,45.4%的人有换工作或转岗位的想法。我国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专任教师数和教职工数的增幅远小于在校生数量增幅,高校师资严重缺乏,繁重的工作造成高校教师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一部分教师从事“双肩挑”工作,在一些处(室)系部承担了大量的管理工作,每天忙于应付繁重的管理工作,根本没有时间专心研究教学。一部分高校为了节约资源,部分课程实行大班上课,有时一个大班人数达到180人左右,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师作业批改量,也使教师和学生缺乏交流,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学效果较差,使得教师产生厌倦教学的情绪。多数高校对教师提出教学、科研和下厂实践等多重要求,并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如按不同职称要求教师年教学课时达到多少节、在所规定的杂志上发表论文多少篇、主持并完成科研项目多少个。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博士生导师刘纪显教授呼吁,应该给高校教师减负。高校师德建设应尊重教师作为人的个体差异,并据此提出不同的教学科研要求,使高校教师都能发挥其长处,快乐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3.提升高校教师社会地位。2009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讲话中还提出:“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中央财政2009年准备了120亿元,全国大概是370亿元,全面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这样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将得到全面的提高。而在2009年初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5省市——广东、上海、浙江、山西、重庆,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为推进改革试点,部分地市对事业单位先期进行了分类,高中和大学被划为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则被划为公益类事业单位。⑦按照这种新的改革方案计算下来,高校教师在办理退休手续后的每月收入大概会比原方案减少近一半。根据《教师法》第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部分地区将高校教师的养老保险下调至与企业一致的内容,引发了“高校教授提前退休潮”,动摇了高校中青年教师坚守教师岗位的信心。温总理还提出“要提高教师的待遇”也应该包括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这样才能提升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才能激发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高校教师安心于工作岗位,才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注释]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23.

③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28.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6.

⑥朱建华.教育部高校教学名师九成有行政职务引质疑[N].长江日报,2009-

09-11.

⑦汪孝宗,韩文,曾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5试点省市启动缓慢[N].中国经济周刊,2009-10-26.

作者:陈学凤 糜红缨

上一篇:行政案例法制建设论文下一篇:思想品德传统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