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信息选择教学法论文

2022-04-28

【摘要】学科特点显著的历史图片教学法,符合历史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其认知规律,顺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而受到许多一线教师及研究者的青睐。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感到单纯的图片展示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对于图片教学效果存在着疑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历史信息选择教学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学历史信息选择教学法论文 篇1:

谈初中历史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图片是教材的主体内容之一,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恰当有效地运用好各类插图,能够促使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通过对历史插图的阅读、思考、分析和比较,加深对教材重要历史事件的原因、历史现象和历史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本文提供了参考案例。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材插图  运用

一、地图类插图运用案例及其作用分析

地图类插图包括了疆域图,战争形势图,政区图等。下面笔者对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部分在教学中常用的地图类插图分布情况和名称进行说明。

这类图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明确的空间方位概念,将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从地图中还能挖掘出许多教材的文字叙述中没有的内容。下面以笔者在隋朝大运河教学时对《隋朝运河图》的运用为例来阐述。

图1隋朝运河图

资料来源:龚奇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第97页。

在本部分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设置如下一些问题:

(一)隋朝大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和分段名称分别是什么?

(二)隋朝大运河的基本走向是什么?

(三)隋朝运河从洛阳经过,不取直线来修建,为什么?

(四)图中有哪些主要的天然河流,它们都是什么流向,原本是否相连?

以上四个问题中,前两个都是直接能从图上得到的结论,要求学生通过看图来回答,强化了这些地点的空间位置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第三、四两个问题是教材上没有涉及的,但是通过地图的观察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第三个问题上,学生首先考虑到了东都洛阳作为隋炀帝新建的都城,运河通过此处是由于皇帝的命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学生旁边有洛口仓,学生就很容易想到运输粮食这个方面。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是从南北分裂时期发展而来的,对于南方的控制必须加强,运河正是从北方去往南方的一条便捷通道。通过以上的师生活动,隋朝修建大运河的目的就已然清晰了,而且正好弥补了教材在这个方面的空白。

二、人物类插图运用案例及其作用分析

人物类插图是指人物画像或者人物照片。

这类插图除了在新课教学中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在专题复习课中发挥重要作用。下面以初三的一次专题复习课为例。

这次专题复习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化使者”。我选择了来自不同课文中的三幅插图来串联这个小专题的知识。分别是《鉴真塑像》《玄奘》《郑和塑像》。

资料来源:龚奇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第27页,第28页,第66页。

这三位人物均是在中国古代为文化传播,对外交流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选择涉及他们的插图作为这堂专题复习课的素材,非常妥当。此外这些人物生活的不同时期,如果教师以文字叙述的方式进行复习,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印象不深刻,甚至会把三位人物的时序搞错,但是借助了插图,学生对于他们的感受一下子变得深刻了,三位人物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在这样的专题复习中,插图发挥了串联知识,加强纵向联系的作用。

三、遗存类插图运用案例及其作用分析

遗存类插图是指有关于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物品、遗迹的插图。

在现行初中“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历史信息多样化的承载方式,了解历史知识的来源是记录和反映历史情况的各种材料;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和观察,逐步具有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够根据材料形成对历史的合理想象。”从这点要求来看,充分利用遗存类插图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遗存类插图正是历史知识记录和反映的载体,而且学生能够通过这类插图自己去探究分析生成一些历史结论,也可以充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合理的想象。

在现行初中“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还明确提出了“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了解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这点要求来看啊,充分利用遗存类插图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遗存类插图正是历史的有力证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这类插图的使用,潜移默化,学生就会形成“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的意识。

下面列举自己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此类插图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并加以分析说明。以下只节选了与遗存类插图运用有关的环节。

师生探究活动——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

老师列出教材第八页的几幅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均为自己设计的),引导学生扮演考古学家,逐一来解读。(此处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然后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首先请看骨耜的图片,观察,结合教材,回答下面的问题:它有什么用途?能否用动作给大家演示骨耜的使用方法?它的是用什么材质做成的?你能解读出它体现了河姆渡人生产中的哪些重要信息?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学生自己分析骨耜的插图,明确了骨耜的用途,进而解读出河姆渡人已经开始进行原始农耕生产的信息,并且附带地了解了河姆渡人使用的工具的材质。

图5骨耜                 图6碳化稻谷

资料来源:龚奇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第8页。

老师提醒学生刚才从骨耜插图中了解到河姆渡人已经开始进行原始的农耕,那么他们耕种的有些什么东西呢。接着来看第二幅插图《碳化稻谷》。

思考问题:你从这张图片中能得出哪些关于河姆渡人原始农耕的历史信息?

在学生回答了上一个问题后追问下列几个问题:怎么去确定这些稻谷是种植收获的而不是采集野生稻谷得到的?河姆渡人选择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读骨耜插图得到河姆渡人开始进行原始农耕生产的基础上,利用这幅插图来深化对河姆渡人原始农耕生产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主要是掌握河姆渡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同时拓展考古学家进行文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对比鉴定,并且将种植水稻与前面教学中已经谈及的河姆渡人生活区域的自然环境联系起来,初步地形成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产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的认识。

接下来,再请学生看第三幅插图《猪纹陶器》,思考从这张图片中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可以给一定的提示,从这个文物的材质、花纹图案来进行解读。

设计意图:利用这幅插图来深化对河姆渡人原始农耕生产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主要是掌握河姆渡人饲养的主要牲畜品种,同时了解河姆渡人制作陶器。拓展了河姆渡人具有爱美意识。

图7猪纹陶器               图8小陶舟

资料来源:龚奇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第8页,第12页。

接下来请学生看课后习题中的插图《小陶舟》,思考河姆渡人能够制作出舟船形状的陶器,说明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中使用了什么?在这个问题后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使用舟船?提示学生联系刚才讲到的河姆渡人的生活环境进行思考。

接下来给出一个尚无定论的问题:小陶舟的用途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幅插图的解读,了解到河姆渡人使用了舟船,将使用舟船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最后一个具有尚无定论的问题,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既要给出自己的论点,同时也要进行历史的论证的意识,让他们明白历史是一门注重证据的学科,是严谨缜密的。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根据插图中文物的外形,性状等方面,发挥想象,联想到这个工具可能是具备某方面的用途的,而且对于个别教材上结论不够明确的文物甚至还发生了争论,在辩论中都能讲出自己的论点和论据,进行恰当的论证,。以小陶舟为例,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出小陶舟用途的结论,所以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种盛放东西的器皿,有的学生说这是装饰用的艺术品,有的学生说这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小孩的玩具等等。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转移到了河姆渡使用舟船。这些结论完全是学生自己根据插图,进行观察、想象而得出的,并非直接由老师讲述出来。学生在这样的探究中,体会到了历史学习的乐趣,明白了我们得出结论必须讲求证据。从中获取了有效的历史信息,发挥了合理的历史想象,并且在插图的分析探究中一次又一次地联系到河姆渡人生活的自然环境。

我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是重点,房屋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难点。

对于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农耕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几幅劳动工具、农作物、陶器的图片,看图学史,让学生自己去挖掘这些文物中蕴藏的历史信息,还原农耕生活的原貌。

对于房屋特点及其生活环境的关系,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两个遗址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对于这一点,并不采用直接讲述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气象资料图片,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如何居住得舒适,学生发挥想象后,再揭晓答案,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以上做法培养了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鉴于学情,我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教材上大量鲜活的插图,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具体的文物,自己去还原这段历史的原貌,而当这些原貌被还原出来之后,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得以实现和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龚奇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3]龚奇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4]龚奇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5]龚奇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6]龚奇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7]龚奇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九年级下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8]齐世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吴中民.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与方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10]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2.

[11]赵波.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教学探析[J].新课程导学,

2011,5.

[12]黄燕.初中历史插图教学浅探[J].教育革新,2013,2.

[13]潘全霞.浅谈如何利用教材插图进行初中历史课有效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0,6.

[14]刘迎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

[15]环蓉、潘洪建.近十年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09,2.

[16]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7]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8]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何熹

中学历史信息选择教学法论文 篇2:

利用历史图片进行有效教学初探

【摘要】  学科特点显著的历史图片教学法,符合历史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其认知规律,顺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而受到许多一线教师及研究者的青睐。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感到单纯的图片展示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对于图片教学效果存在着疑问。怎样利用历史图片进行有效教学?本文根据笔者在教学一线的实践,提出历史图片有效教学的几个关键点,盼以微薄之力为中学历史教学起助澜之功。

【关键词】  历史图片 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课程目标上由“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既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这就要求教师迅速转变观念,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历史图片教学法顺应了这一趋势,它用丰富的图片为学生营造充满探索欲望和求知兴趣的课堂,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宋代郑樵说,“古之学者,左图右史,不可偏废。”的确,图片是教材中除了文字之外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又说,“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舍易求难,成功者少”。作为新课改成果之一的历史教科书,图片材料越来越丰富。据统计,北师大版历史图片共有356张,华师大版共400张,人教版有466张。而即将投入使用的新教材的图片会更加充实和丰富。直观多样的历史图片作为一种知识的载体,能够快速构建和传输历史形象,越来越受到中学教师的青睐。在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时,“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如何做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经常思索的。鉴于此,笔者把关注重点聚焦在历史图片有效教学上,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提出一些粗略的看法和建议。

一、历史图片有效教学的基本方法

有效教学是一种提倡效果、效用、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学观,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有效果指的是学有所得、所获;有效用指的是学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用的;有效率指的是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简洁的、省时的。有效教学的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就像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维度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有效教学。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师顺应新课改的趋势,转变教学观念,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创设轻松愉悦又充满思维火花的课堂氛围,不再是一味地灌输和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过程,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学习共同体,正所谓教学相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反馈,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有效教学是指师生以课程标准为导向,遵循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活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产生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既然如此,那么利用历史图片促成有效教学,实际上也就是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怎么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我们在总结前人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历史图片教学存在一些基本的方法,而尊重这些基本方法是我们要达到有效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描述歷史图片的基本信息。历史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历史时空的确定性决定了认识历史方法的基本特征。因此,在使用历史图片时教师需要首先介绍图片的作者、时代背景、名称等基本信息,确定图片的时间、地点是认知的首要任务。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虑具体的时间、具体环境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其次,要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观察也要有一些诀窍:(1)观察要有顺序,合理的观察一般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来组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有什么”,分析“说明了什么”,然后,将图片上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挖掘和阐释图片中的历史信息。(2)观察要有重点,有重点地观察才能抓住图片的主要内涵,要善于通过图片的时代背景等信息来排除干扰,抓住图片的重点。(3)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图片。通过对图片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深层次解读图片,建立相关联系,在联系中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完整认识,通过比较和分析对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进行思考,进一步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二、历史图片有效教学的几点关键

那么,从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出发,如何利用历史图片进行有效教学,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关键步骤需要关注。

(一)准确选择、适度运用图片让教学更有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图像的信息接受要比语言文字的接受时间快,据实验证实:一般而言,人类要表达清楚一个信息,通过语言描述需要28秒钟,通过线条描绘需要15秒钟,通过图像只需要9~12秒钟。以“三图”来导入,能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境界,由此提高教学的效率。不仅如此,老师还要用智慧选择有标志性意义和整体性较强的典型代表图片,如果选择的图片要么质素较差,要么整体性不强,要么不能凸显想要传递的历史信息,那么不但达不到我们理想的效果,而且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例如:岳麓版出现的“山西太原晋祠(后世祭祀晋国开国国君叔虞之处)”有效性较弱,因为和课本文字部分难以衔接,地点又比较陌生,学生难以产生兴趣。在讲分封制度时,课本文字旁边冷不丁出现了这样一张插图,很突兀很牵强,对理解这个概念没什么帮助,因此这样的图片对有效教学没有帮助,最好不用。

(二)充分挖掘图片信息可以让教学更有效果

一般来说,人物图、物品图和示意图这些往往比较直观、通俗易懂,但对于一些含历史信息略为丰富的政治图片,教师要精心准备好问题,引导学生穿越历史时空,来领略这些图片的深层次含义,促进教学更有效果。

例如:必修一课本18页“军机处”(图一)。由此可以看出军机大臣们日常办公的场所是非常简陋,这和一般政府机构豪华庄重的设置不同,也出乎我们的意料,毕竟是天子直接掌控下的重要办事机构,怎么设置能如此寒酸呢?由此,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军机大臣的低调和办事的高效,“简、速、秘”的特点,以及对皇帝跪受笔录的场景,由此,理解军机处的设置对君主专制加强的意义,这种讲解方法就比单纯说教要形象直观得多。

再如:必修一课本44页“拿破仑的加冕仪式”(图二)。图片色彩鲜艳,人物众多,看起来非常热闹,但学生很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但很难看出所以然,教师应引导其思考图中加冕仪式与以往有何不同,拿破仑、教皇以及其周围人的动作、表情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拿破仑的高傲、教皇的惶恐、皇后的满足、周围侍从的紧张和诧异等等,这样,一幅看似无从下手的图片中重要的历史信息就被挖掘出来,那就是拿破仑抢过本应拿在教皇手中的皇冠,来为自己的皇后加冕,从中反映出其对教皇权威的挑战。

(三)注重历史情境的营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以让教学更有效用

由于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客观过程,具有不可再现性,因此构建历史形象具有很大难度。恰当地选用典型的历史图片,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还原历史现场、神入历史,进而感悟历史,提高教学的效用。

例如必修二52页《夸张的宣传画》,用这张图来讲解“大跃进”非常形象,很容易想象那一时期无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狂热失控的场景,我在课本图片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两张给学生看,这样,我们就被带到了上世纪50年代。这些极度夸张、干劲十足、群体性盲目乐观的画面让人看了觉得好笑也忍不住叹气,而画面背后的那个时代是中国曾经经历过的真实历史。這样,恰到好处地利用历史图片就达到了还原历史的目的。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发挥组织、引导参与的角色,要为学生的发现、探究留出思维活动的“空间”和表达的时间,同时,也要用唯物史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引导学生客观全面的分析历史事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必修一课本76页学思之窗部分的两幅图片

两幅图片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碰撞,一个临行前孝顺的儿子、体贴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在中国就变成了野兽和恶魔,屠杀中国人时暴虐无情目露凶光甚至狂笑狰狞,手段残忍至极,简直是泯灭人性。由此,可引导学生分析人性和兽性;战争的残酷;法西斯的实质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理性看待战争,理性分析战争和理性爱国,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仇恨发展成为“原谅但不能忘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等情感,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得到了升华。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只要具备了合适的条件,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充分挖掘历史图片背后庞大的资源,探索图片有效教学的科学途径,相信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为此,我们仍在努力的过程中。

[ 参  考  文  献 ]

[1]郑樵通志总序图谱略〔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7.9.

[2]陆贵湘、何成刚:《“历史从插图中走来”—从插图设计评北师—华师—人教版新教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2期.

[3]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余文森《有效教学的三大内涵及意义》载于2012年中国教育学刊.

[4]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余文森《有效教学的三大内涵及意义》载于2012年中国教育学刊.

[5]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载于《历史教学》2001年第9期.

[6]朱思泓陈泽芳:《对现行四个高中历史教材版本图片有效性的探讨—基于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题一)的对比》,载于《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年3月.

作者:梁晓霞

中学历史信息选择教学法论文 篇3: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渗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而教育行业也逐渐开始融入各色各样的现代化技术,并带来非常可观的教学成果。中学历史虽然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但它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够将枯燥、乏味的课本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课堂中创造出活灵活现的教学情境。由此看出,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1 中学历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方便快捷、存储共享等诸多优点,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非常有利的。实践表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历史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首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原本抽象的知识通过真实的画面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中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转换是非常有益的。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几百年前的历史情节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历史情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发展,而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可以使教师在备课时利用网络制作出更加精良的教学课件,并且随时关注网络上最新的课程教学动态,及时为学生带来最新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历史信息。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加方便快捷,从而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时效性。

最后,历史学科的大部分都是在陈述历史发展或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容纳更多的历史内容,同时能够有效节省教师收集材料的时间,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方便地为学生讲授历史知识,对挖掘历史知识和突出重点有明显的教授效果。

2 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忽略了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历史信息,以史为鉴,并通过学习历史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虽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改变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但是很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而是一味关注课件是否生动形象,是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地观看了课件,没有真正体会到历史信息带来的知识乐趣,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对现代信息技术定位不准确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死板、烦闷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还可以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内容通过直观的效果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课堂气氛。但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并不能把它当作主要教学手段。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当中,没有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恰当的定位,将它当作课堂中主要的教学工具,忽视了课本和语言的力量。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把制作好的课件播放给学生看,缺乏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不尽如人意,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失去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没有给学生留出学习的空间 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带来明显的教学效果,但很多教师忽略了应给学生留出自己学习的空间,在课堂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大量的历史信息,或者在课堂中播放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忽略了教学的重点和目的,学生也分不清哪些才是重点。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在课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留出时间来吸收知识,不能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以至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忆不深,不能熟练掌握。

3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明确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目的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更好地辅助历史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意义,并且要了解现代化信息工具对提升学生学习的哪方面比较有益,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只有教师对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恰当的定位,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无论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成果。

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虽然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对历史知识加以突破,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但是教师若是一味地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则会偏离教学重点和目的。因此,在平时备课时,教师要挑选一些历史中的重点内容制作成课件,紧扣教学主题,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出最大的应用价值。

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但毕竟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现代信息技术也是如此。所以,教师不能一味地在教学中依赖现代信息技术,要懂得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复杂的教学情况。若是教师长期只采用一种教学手段,那么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学习兴趣。只有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选择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常感到新鲜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为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关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来吸收所学的知识。对于学生没有理解的知识,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并且为学生耐心解答。只有这样,才能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并达到理想的历史教学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已经逐渐被基础教育接受并且广泛使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恰当使用辅助教学工具,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唐曙光.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0(30):85.

[2]狄丽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进中学历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8):186.

[3]程玮.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J].科教文汇,2011(4):85-86.

[4]陆静.论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215-216.

[5]马桂霞.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博览,2011(6):67.

作者:李慧

上一篇:城乡经济一体化推进探析论文下一篇:餐饮服务员卫生问题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