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2

学校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要落实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应该面对现实,根据学科特点做到有的放矢,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学历史教学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学历史教学素质教育论文 篇1:

中学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历史学科最基本的功能是立足现实,了解过去,展望未来。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学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开发起着特殊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心理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正基于此,在国家教育部颁行的新课标中,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性质、地位、教育目标等作出了较为明确的阐述。历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

一、树立科学的学生观,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观指教师对学生总的看法。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和评价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科能力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差别是必然的。教师首先应认识到这些差别的造成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同时应坚信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学好历史的基础和潜能。从这个角度看,学生是否能成为有用之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对那些历史学习中的所谓“差生”,教师要更耐心,更体贴,通过生动讲述、细致分析、耐心引导和热情鼓励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当然,面向全体绝不是“一刀切”,不是对全体学生统一要求。恰恰相反,教师应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都分层次地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得到充分开发,使学生的学科能力得到更快提高。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科安排教学活动时应思考的首要问题。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来开展,把学生的学真正作为教学活动的重心。其次,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历史知识由死变活,由静态变为动态,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场景,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感受、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布阵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并具有调控讲课节奏和课堂气氛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历史学科能力是指学生为适应和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是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的条件和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各方面对人的能力的要求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高。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以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为依据,还要考虑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活动时的认知、情感和操作方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分析历史客体,揭示历史本质,把握历史发展进程,预见未来的一种素养。这种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渐形成,日趋成熟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历史教师必须全面深刻地分析、理解教学内容,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把能力培养渗透到每一节课。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掌握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其能力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都应摆脱旧教育模式的束缚,在素质教育的天地中,展翅高飞,开拓前进。G

作者:高飞跃

中学历史教学素质教育论文 篇2:

浅议中学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学校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要落实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应该面对现实,根据学科特点做到有的放矢,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一、因材施教,对全体学生负责

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因材施教,就谈不到对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初中学生,由于程度不同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生理因素的差别,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应该承认这种现实,并做到因材施教。要像农民种庄稼一样,爱护每一颗秧苗,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针对参差不齐的秧苗,使用不同量的肥料,促其共同成长。那么怎样做到因材施教呢?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要统观全局,分出层次;在导入知识、课堂提问、巩固练习、作业指导等方面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好、中、差三种情况。在一个班中好的学生占少数,多数学生为中差生,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他们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一番苦功。

例如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设计三个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1)鸦片战争的背景,《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结果。(3)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上三个问题就照顾了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提问的时候,关注了好、中、差三种学生的回答情况。第一个问题适合比较差的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适合中等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适合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回答。只有这样,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照顾,课堂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转化后进生工作当做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去抓。因为中上生在学习中学习困难不太大,这部分学生学习比较主动,后进生一般对学习缺乏信心,在课堂中害怕教师提问,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多观察勤提问的方法,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清除顾虑,大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当他们中答对一个时,就抓住机会,马上当众表扬,并让全体学生鼓掌给予鼓励,这样让后进生能看到学习的希望,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另外,组织课外兴趣小组,让每个学生拟一道试题,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所出的知识分别有必答和抢答,形式灵活多样,这样做使好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知识,同时又弥补了中差生在课堂知识上的不足,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历史知识。

二、融德育教育于历史教育之中

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多彩,知识博大精深,其间蕴涵着丰富的做人道理。大多数初中生由于世界观还没有全面形成,对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认识得还比较淡薄,因此素质教育要求历史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思想含义,结合现实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结合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们亲自体会做人的道理。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这些老一辈的高尚品质,在历史教材中闪闪发光。对此,指导学生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前提下,深刻分析这些优秀历史人物对当时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并结合改革开放的今天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例如赖宁、徐洪刚、孔繁森等来启发、教育、感染学生,广泛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其次,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外国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史。近代中国人曾经遭受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等几次大规模的侵略,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战,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和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林则徐、戚继光、吉鸿昌等这些民族英雄的斗争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为生动的教材。为把这部分内容学好,我专门组织了一次“爱我中华”的演讲会,其间,学生们情绪高昂,争先上台,他们说,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清楚地认识到为了摆脱外来侵略,中国的有志之士和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才有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现在,我国顺利地收复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在国际上政治地位一天比一天提高。通过演讲,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道理,从而更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祖国的热爱,决心用实际行动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现在负责,而且是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常言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历史教学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技巧。在授课之前,要有针对性地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好笔记,课下认真回忆,使所学的知识在脑海里留下清晰、完整的印象,突破难点,掌握重点,从而达到全面掌握的目的。另外,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把历史年代和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互相提示和背诵。

在历史教学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因此,教师的训练要宽,方法要科学,更要注重青少年的智力开发。在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要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还需要较长的时间。目前关键的问题是大胆实践,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历史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文章。

总之,素质教育需要在各科教学中慢慢地渗透。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加压充电后的具体体现,这种体现与素质教育是相互统一的,体现的值越高,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也就越大。

(迁西县新庄子乡中学)

作者:刘 权

中学历史教学素质教育论文 篇3:

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摘要:素质是人在后天通过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所得到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知识、心理品质和身体状况等。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心理身体素质等。

关键词:历史 素质教育 思想

历史学科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社会功能,应站在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对历史教学进行大胆地改革和创新,把素质教育引入历史课堂,更新教学观念,充实素质教育内容,改进历史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历史课素质教育的内容

历史教育的目标应是以历史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加强历史课的“综合学力”。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增长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1.思想教育是历史课素质教育的先导。既然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那么对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实施素质教育既是国家所赋予的权利,也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历史教学必须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培养的要求,以思想教育为先导,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这正是历史学科社会功能之所在。

在历史课中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对祖国和人民最真挚的情感。历史学科是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最为丰富的学科,历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本民族文化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史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中外著名历史人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通过对“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教学,教育学生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将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和命运联系起来;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勇敢、文明、智慧、敢于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传统美德;鼓励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京剧的形成和变迁、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医学的成就等,了解民族文化和传统,形成持久、炽烈的爱国感情。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掌握和运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中学生,除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拥有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因而,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成为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崇高目标和灵魂。要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深入钻研教材,找准原理的切入点,深入挖掘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隐性知识;其次,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原理时,要寓深刻于平易、化解难度,做到通俗易懂、史论结合,切忌空洞的理论说教。

3.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历史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核心。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上佳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应以自己健全的人格来实践素质教育这一崭新的命题。教师强烈的敬业精神、积极的进取意识、良好的师生关系、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精湛的业务技巧、“追求卓越、追求崇高”的理念,无不给学生以启迪和示范。其次,教师应以丰富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而备受身心摧残,却能坚韧不拔,经十年奋斗,终于写成《史记》这一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由此可教育学生克服消极情绪,特别是激励学生虽身处境却要能不屈不挠,“消灭马虎,杜绝懈怠”,让学生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

二、历史课素质教育的途径

历史课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整体教学过程在师生良性互动中和谐地进行,并能使素质教育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

1.历史教学应紧扣时代脉搏。人类社会发展有其连续性,当今许多重大的问题都有历史渊源,许多中学生对重大时事和热点是很敏锐的,他们或常常引用历史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另辟蹊径,提出独到见解,虽然其中有偏颇甚至谬误,但更主要的是思想的火花在闪烁。这说明学生的素质在提高,对此,教师须加倍呵护。历史教学必须与现实相结合,才能体现其生命力与价值,才能吸引学生。如讲到南京大屠杀就不能不联系在中日引起轩然大波的“东史朗案件”,讲“麦克马洪线”就自然联想到1962年中印战争和当今中印关系,讲巴尔干问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肯定会想到波黑问题及美俄两国的矛盾……因此,素质教育要求历史学科不仅要培养杰出的史学家,还应培养卓越的外交家。

2.历史教学应重视学科渗透作用。中学各学科尤其是文科有许多相关联的内容,“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的说法颇有道理,这为历史教学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政治学常识有助于正确认识近现代史的政体、国体和政党等,哲学原理更是分析许多历史问题的金钥匙;古典文学中的许多作品正是那个时期的历史缩影,有的既是史学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诗经》、《史记》、《资治通鉴》等不胜枚举;和地理知识有关系的,如新航路开辟中的洲际航行、圈地运动和英国温带海洋性气候等等。历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既可以达到各学科教学的“共振效应”,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第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历史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着学生,为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我们在高一学生中成立了史学社,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多次组织社员外出参观考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让学生自己组织纪念“一二·九运动”征文和演讲比赛,既锻炼了写作和口才,又培养了组织协调能力;指导学生创办编辑史学社刊《史苑》,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史学期刊和史料的编辑方法;举办美术史讲座,提高了学生的品位和鉴赏能力,开阔了视野;制作教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集古往今来的钱币,使学生对我国货币制度的演变有了清晰的认识。 这些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正式开始实施,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新观念,充实内容,革新教学手段,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合格公民做出贡献。

作者:郑国军

上一篇:现代农业信贷风险控制论文下一篇:高职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