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2022-04-29

〔关键词〕历史教学;阅读能力;导读法;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史论结合;论证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高考试题命题方式的改革,这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篇1: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生动的材料和直观形象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联系、比较、分析、归纳等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更可以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来推动学生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建立。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思考各种历史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训练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资料、分析史料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历史学习方面的能力,学会自主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历史学习水平。

一、激发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

1. 用丰富生动的材料激发

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各种丰富生动的教材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历史学习中,由于学生所接触到的史实大多数是以史料的形式存在的,教师如果想要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就要尽量运用鲜明而生动的材料来尽可能真实地解释历史的本来面貌,让学生不再觉得历史枯燥,而是更主动地投入历史的学习中去。教师在讲授高中历史的时候,可以从其他课程中选取一些和历史有关、能够作为生动形象的历史材料的内容展现给学生。例如在讲授两汉历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阅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原因和动力,然后再鼓励学生阅读《史记》,并从中汲取有用的知识。

教师在选用史料的时候除了要注意丰富生动以外,引用史料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表达,既要科学严谨也要注意文才,同时还要通俗易懂,让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在讲授三国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给学生讲述《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但是要注意区别演义文学加工的部分,同时也要避免讲晦涩难懂的词汇,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历史。

2. 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激发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选择语

言文字类的历史材料以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具,来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直接感知。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或者历史遗迹,让学生更加切实地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如果无法举行更加多的课外活动,教师则可以采用模型、地图展示等方法,还可以将有关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投影仪来展现文物照片、影视纪录片的资料等。例如在学习秦王朝的历史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长城等的形象,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秦朝的军事、经济实力。

教师在教授历史的时候,也可以将教学内容和美术、音乐等学科联系起来,用触类旁通的方法给学生展现一些美术、音乐等的作品,让学生能够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例如在学习宋朝历史的时候给学生看《清明上河图》,能够让他们对宋朝人们的生活情况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有助于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对历史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1.让学生掌握联系和比较的方法

除了形象思维以外,逻辑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让他们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分析历史材料的基本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文字材料的限制,深入挖掘历史中的逻辑关系,找到各种材料深层次的关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儒家学说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纵向联系,通过对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的理论分析来研究儒家学派思想的演变过程,了解儒家学说是如何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思想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儒家学说为切入点,联系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封建集权制度等内容,分析儒家思想对它们形成的影响。

为了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加严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两个不同的历史素材进行对比。例如在学习到古希腊、古罗马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雅典和斯巴达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经济、政治、社会关系等方面有什么异同,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教师要注意指点学生寻找正确的参照系,同时也要注意更加全面地进行比较,让学生逐步掌握如何进行多角度比较,从而得出更加正确的结论,深入了解历史的本质。

2.让学生掌握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除了联系和比较以外,分析、综合、归纳等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联系教材进行深入分析,不要用笼统、空洞的话语来进行总结,而要用丰富的史实来支持自己的理论。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将历史放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要透过现象挖掘到历史的本质。例如在学习商鞅变法的时候,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仅仅关注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而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史实;不仅要了解商鞅所颁布的各种经济政策,更要了解商鞅在军事和加强集权统治等方面所制定的策略,同时还要了解商鞅的成长背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师还要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情况下进行正确地归纳总结,以得到客观的历史结论。例如在学习垄断组织的形成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美国、德国等国公司的某产品产量占据该国总产量多少等数据资料,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出垄断的特点,理解垄断是如何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的,然后再补充更多的资料,让学生对垄断组织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历史思维能力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析史料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重新组织材料,对不同观点进行判断的能力,并且能够将从史料中得到的结论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让学生掌握这样的能力,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求新求变,不能够采用灌输式的方法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相反,要让学生开动脑筋,以材料为中心,通过有限的史料来进行发散思维。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焚书坑儒”的内容时,可以启发学生思索一个问题:秦王朝为什么在焚书的时候并不销毁医药、种树等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书籍?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秦王朝对人们思想上的控制。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从秦朝过渡到西汉初期中,询问学生在西汉初年是用哪一种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之后为什么经历了焚书坑儒的事件,儒家思想还是会慢慢兴起?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能够活跃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掌握理性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够渐渐养成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必要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得更好,促进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助于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更快速而有效地学习历史,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蒋红梅.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祖国(建设版),2014(9).

[2]方小娟.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5(4).

[3]李香梅.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16).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张军

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篇2:

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之我见

〔关键词〕 历史教学;阅读能力;导读法;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史论结合;论证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高考试题命题方式的改革,这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一、导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70%以上是高中学生能读懂的,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浅显知识,就会使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魅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导读法。其方法是: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适时的读,关键点上的设疑提问,并及时归纳章节知识体系,帮助学生驾驭教材,关键处则要讲深讲透等。其间,要求学生充当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自己阅读教材目录、引言、注释、补充材料等,能力强的学生可编写出章节提纲。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总揽全局,因势利导,学生要勤于阅读,善于标记,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提问。通过教师的设疑引导,重、难点讲解,内容总结,可使知识重、难点分解,而学生则应紧随教师思路仔细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分析、提取课本中最有效的信息,并概括出该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教材的内容之美、语言之美,而且能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阅读习惯,逐步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新的高度,从而使其适应现阶段高考“材料分析题”的要求。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学生历史学习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把重点放在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上,至于过程及其结果则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如,在讲“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教师可重点讲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农奴处境恶化、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等问题,并适时发问:“如果你是当时的亚历山大二世该怎么办?”当学生有了探究热情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巧妙引导,这样,学生不用看书便能讨论出此次改革的内容。然后教师再提问:这样的改革是什么性质的?会给俄国带来怎样的结果?由于把学生置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本来难懂的内容,经过学生探究,此时则变得易记易懂了。

三、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重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挖掘历史规律的能力。为此,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当务之急。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利用历史学科知识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在阐述史实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史实,观察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分析“美国内战”时,首先,分析战前北方和南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这决定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其次,从结果看,战争以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北方的胜利而结束。进一步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落后的生产关系必然被先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然后,分析北方取胜的原因:力量对比和人心向背有利于北方,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北方获胜,黑人奴隶起了主要作用,说明战争的伟力这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林肯的领导作用,表现为颁布了两个法令,扭转了战局。说明杰出人物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人民群众要求,顺应历史潮流,会推动历史的发展。最后,总结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四、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如,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教师应从历史背景、经济基础、阶级力量、文化价值取向、国际环境等方面启发学生进行比较,只有进行深层次比较,才能得出强国的内在原因。比较可以是不同性质历史事件的比较,也可以是相同历史事件的比较,从而在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概括性、本质性、特征性的认识,这样在答题时才会表述清楚、思维清晰、论证合理。

作者:王晓荣

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篇3: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近年来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形成历史学习中分析、比较、综合的策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具备相应水平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才能以史为鉴,通过认识和归纳历史发展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这对于初中学生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教学

前言: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构成板块。素质教育强调激发人的智慧潜能,这就必须教会学生合理的思维方法,推动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辩证地、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

1.学科渗透培养历史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按照“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能力。在历史学科范围内,发散思维能力是人在已知历史事实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分析、联系、迁移、判断、综合等认知历史活动的能力。历史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属于较高的培养层次,常见的方法有制作思维导图、一个题目多角度解答,一段史料多角度設问等等,这里的多角度既可以是历史学科内部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学科渗透作为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初中教学中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它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故而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历史课内的学科渗透,一般指以历史学科为基础和载体,联系并综合其他学科知识,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减少学科重复的教学活动。这种渗透是多学科多角度的,可以培养学生以全面的视角看待事物、拓宽知识面,进而调动初中各学科的资源来解决复杂的问题,从相关学科的借鉴中更好地发展历史发散思维能力。

2.优化问题设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源头和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一种持续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正如赵恒烈先生的观点,“把不同观点的争鸣引进教学,教师要善于诱导,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而掌握知识的脉络。问题是教学的终点,也是教学的起点,这种以问题探究为轴心的循环过程,既提出和解决了问题,增进了知识,也会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激发更多有意义的思维。思维起自问题,通过层层设问推进的教学方案尤为强调思维的创新过程。问题设置的情境展示了各种新奇、疑惑和矛盾,利用这些去引发学生思维,再进行积极的探究,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选出与问题情境相关的信息,通过思维进行分析与加工整合,探索出和问题有关的新知识、新观点,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课堂提问是师生对话教学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属于常见的启发要素。通过巧妙而富有针对性地提问,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在思辨中学习的习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不只是从教材中挖掘问题,更要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挖掘问题。问题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难度要适中,编排要有梯度,要把学生的思维潜力和知识储备逐渐激活。

3.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情境主要指的是由各种客观历史事实因素组成的具体境地。历史课的教学情境是认知、情感、行为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是教学过程中围绕师生的主观心理、客观环境和兴趣意志等因素创设再现的历史典型。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这种构成于心理上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具体的材料发挥想象力,引领学生融入特定的历史场景氛围,对掌握历史知识、激发历史情感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意识、情感和思维活动都是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但历史学科知识有其特殊性,作为已发生的事实,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有时间(或空间)距离的,有的甚至年代久远。学生既不能直接感知当时的情景,也很难凭空想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情况,受制于客观条件,历史教学大部分还是在教室内依托课本按部就班地进行,在历史遗址实地研究的机会很少。加上历史课课时有限,初中教材出于义务教育普及的需要,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述是比较简略的,内容单调乏味。鉴于以上问题,我们教师要有相应的对策。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收集选择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关史料,特别是第一手史料。这些文字、图片、录音、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材料直观形象,帮助学生进入创设的历史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身心全面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能使他们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思考历史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历史表象重新组合,发展出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是培养其历史思维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4.结束语

历史作为社会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是人类数千年宝贵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思维让人得到智慧和力量,得到自信与启发。我们要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打造思维活跃的历史课堂,这也是帮助初中学生形成基本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王佳翠. 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探究性学习视角[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 27(12):130-131.

作者:郑利容

上一篇:基于公路质量的工程设计论文下一篇:混凝土楼板产生裂缝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