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挫折教育论文

2022-04-28

一、历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1.当前中学生耐挫折能力让人担忧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中曾考虑过自杀或为自杀做过计划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这不得不提醒我们,对于这些在“温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加强挫折教育刻不容缓。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学历史教学中挫折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历史教学中挫折教育论文 篇1: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研究

摘要:历史是一门非常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学科,新课改的展开重视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职能,还强调了学生心理素养的培育,挫折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养,本文解析了历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关键作用,并且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挫折教育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今社会中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社会公众对此非常关注,也进行了对中学生教育的总结和反思,意识到学生健康的心理、科学的心理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价值。总的看,中学生自杀很多情况是源于不能有效排解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有的是由于考試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不能有效处理社交和人际沟通问题,当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疏导解决的时候,冰冻三尺进而形成一些极端案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这方面的教育还需加强,历史教育题材中有很多对于作者的应对方式,但是目前都是零散的、碎片的。对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怎样运用学科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发掘挫折教育题材,展开历史教育的同时展开挫折教育,培育学生对挫折的应对性,有利于他们运用坚强的意志,迎接社会对他们的考验。挫折教育是指通过展开有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受到阻挠、干扰而不能有效实现自身目标,而产生的挫败感、紧张、消极的情绪。中学生位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运用历史学科特点展开挫折教育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文剖析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二、 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新课改的要求。展开挫折教育可以较好的完成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团队意识,这是新课改对历史教育中挫折教育的新标准。其二,素质教育的新标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强化挫折教育。第三,社会需求。目前很多学生往往是独生子女,对于这些饱受呵护的孩子来说,加强挫折教育与是非常必要的。

三、 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 有效设定教学目标

一是融合性。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展开挫折教育并非明确的、有目标的,而是利用隐晦的、婉转的形式表达。教师需要能够善于运用挫折的教育素材实现挫折教育,避免将自己的意志带入挫折教育的教学中,使得挫折教育成为勉为其难的教育过程。如,在辛亥革命教学内容时,明确挫折教育,认知辛亥革命越挫越勇的斗争历程,深刻的认知革命的艰辛和发挥誓死不屈、越挫越勇的革命精神。

(二) 挖掘挫折教育的历史素材

本文对历史教材中体现挫折教育的内容展开了分类梳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人生道路、群体事业、个人事业、历史中有关挫折的理论成果。

第一,人生道路上的挫折。比如司马迁,人生道路上就有不同的遭遇,司马迁并未绝望,而是在困难中努力,利用坚定的意志生存,它自此努力写书,最终实现编著完成了历史巨作,司马迁不畏困难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为初中生供应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第二,群体事业上的挫折。《抗日战争》这一课程时,在战略防御时期,我国主战场频频受挫,在战争相持时期,日本采取政治诱降的策略,造成汪精卫卖国求荣,蒋介石的抗战思想也受到了动摇。在这一重要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队伍继续抗战,一九四零年,彭德怀带领的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对日军展开了大范围袭击,百团大战中歼灭敌军四万余人,强化了全民的抗战热情。一九四二年,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一九四五年日本宣布投降。利用这一历史素材的教育,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原因是共产领导的军民坚持不懈的抗战,通过顽强的意志,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针对困难,勇于面对困难,顽强斗争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三,个体事业上的挫折。比如说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少年阶段对利用西方形式改变我国命运就有了远大的期望,为了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奋斗终生。利用该课程的讲述,让学生体会到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不怕艰险的革命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 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师在展开挫折教育时,应该依据科学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才能推动挫折教育的完成。

第一,角色体验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学生带入角色位置进而达到情感共鸣。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应该依据历史教学特征和挫折教育的特点达到契合,有针对性的牵引学生参加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角色。

第二,榜样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强调教学中利用具体人物的挫折故事和成功经验,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榜样,激起共鸣,进而实现精神的鼓励和激发。如唐朝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翻越千山万水、历经艰辛,在回来的路上因为过于疲劳,感染重病,因而双目失明,他并未放弃自己,通过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困难。为中国和日本的国家友好作出重要贡献。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对该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向榜样学习。

第三,探究式的教学形式。利用探究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利用学生的经历,将其带入深层的情感体会。这种教学方法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方式,重点是利用对于一些有争议人物的评析,学生彼此交流,各自表达思想中获取情感的认识,学习有效评析历史人物,促使学生利用辩证的观点解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参考文献:

[1] 引苗晶.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J].小学时代教师,2014(4).

[2] 徐敏华.青少年学生心理挫折教育初探[J].西江教育论丛,2015(4).

作者简介:

韦敬,中学二级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金城江区河池镇红七初级中学。

作者:韦敬

中学历史教学中挫折教育论文 篇2: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一、历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当前中学生耐挫折能力让人担忧

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中曾考虑过自杀或为自杀做过计划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这不得不提醒我们,对于这些在“温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加强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2.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挫折教育

开展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少专家把人的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也就是说心理素质是素质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挫折教育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加强挫折教育也是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挫折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耐挫折、抗打击能力,让学生变得更坚强,这对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巨大的作用。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挫折教育是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历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可行性

历史科作为人文学科,在开展挫折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首先,历史科中丰富的人物资源就是挫折教育的最佳资源。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凡有一番成就者,无不经历挫折,经受磨难。他们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的资源。只要深入挖掘,俯拾皆是。

其次,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过程也蕴涵丰富的挫折教育资源。历史科的魅力在于历史真相的“不确定”,追寻历史的真相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追寻历史的真相。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自主探究,或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探究,在学习方法和合作态度方式等方面必然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就是潜在的挫折教育的资源,也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

再次,历史科学习的评价同样也是难得的资源。新课程下历史学科的评价是多元化评价,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开放性评价等。在这些评价当中,学生会获得成功,也会获得失败体验,这同样也是挫折教育的有效资源。

综上所述,我认为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一个人是否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往往关系到其意志品质的高低。而意志品质的高低又和一个人的耐挫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关系到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一个人有了坚定的远大理想和信念,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和努力。一个人不仅要立志,而且要把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祖国、人民联系起来考虑。用理想来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消除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不再成为心理的重负。

第二,要保持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就必须维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健康,而情绪健康的特点之一是自信、乐观、有主见。国家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2000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心理学和成才的角度来看,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是超越挫折的内在动因。

第三,在无处不存在竞争的社会中,个体对知识的储备,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越高,可能遭遇的挫折和烦恼就会越少。我国古代先哲历来重视智慧的培育。孔子认为智慧的培育是“天下之达德”“智者不惑”。《淮南子·主术训》中指出:“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在智慧的支配下,人们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是对人类活动的总结。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对挫折的认知能力。如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时,可以启发学生认识挫折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它的消极作用,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另一方面是它的积极作用,即适度挫折的增力作用和超限挫折的减力作用。

第四,按挫折教育理论分析,个体受挫后理智性的积极反应主要表现在:①坚持目标,矢志不移。即受挫后经过分析思考,认为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就坚定不移地奋斗追求,以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预定的目标。②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即个体受挫后对原来的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一种挫折学习、挫折教育。历史上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无不经历挫折,但他们都有共同的一点:在经受磨难、遭遇挫折时,表现了一种积极的、理智的情绪反应,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也许来自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许来自于个体生理缺陷、知识能力的不足、生活阅历的简单、人生观念的不当等。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要具有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即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我们应该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容纳百川,以一种大无畏的气慨战胜自我,战胜挫折。

作者:苗晶

中学历史教学中挫折教育论文 篇3: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摘 要】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广大的青少年耐挫折的能力让人担心,加大挫折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本文试图在历史学科范围就挫折教育内作一些探讨,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关注和研究这一课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 挫折教育

一、历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前中学生耐挫折能力让人担忧

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这是一组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这不得不提醒我们,对于这些在“温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加强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挫折教育

开展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少专家把人的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也就是说心理素质是素质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挫折教育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加强挫折教育也是历史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课程的教育的“三维目标”,其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等。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耐挫折、抗打击能力,让学生变得更坚强,这对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巨大的作用。

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挫折教育是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历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可能性

历史科作为人文学科,在开展挫折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首先,历史科中丰富的人物资源就是挫折教育的最佳资源。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但凡有一番成就,无不经历挫折,经受磨难,他们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的资源,只要深入的挖掘,俯拾皆是。例如感情受挫、奋发向上的有林肯、歌德、牛顿等等,身残志坚、成就大业的有罗斯福、诺贝尔、司马迁等等。

其次,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过程也蕴涵丰富的挫折教育资源。历史科的魅力在于历史真相的“不确定”,追寻历史的真相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追寻历史的真相,在这过程中,学生或自主探究或在与他人的合作、在学习的方法和合作态度方式等方面必然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就是潜在的挫折教育的资源,也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

再次,历史科学习的评价同样也是难得的资源。新课程下历史学科的评价是多元化评价,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开放性评价等等,在这些评价当中,学生会获得成功,也会获得失败体验,这同样也是挫折教育的有效资源。

三、历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方式

(一)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渠道,挫折教育的主阵地也应该在课堂上,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丰富的人物资源,在课堂上进行渗透。例如,在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中的司马迁和《史记》时,我们可以详细收集和介绍司马迁遭受宫刑后的悲愤、绝望的细节,后来,编写伟大史书的宏愿逐渐战胜了悲伤和绝望,终于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于离骚”的《史记》。诸如此类的例子有很多,只要抓住典型事例,挖掘细节,适时的进行课堂的渗透,其效果是很好的。

(二)学生体验

挫折教育作为“心育”,最理想的方式,无疑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这方面的值得推广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开展历史剧的创作与表演活动,让学生在挖掘素材、加工创作和艺术化表演的过程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一起经受挫折,一起成长,象这种在体验中学习、感悟历史的做法,其效果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当然,学生体验的方式不止历史剧一种,还有组织学生写新闻特稿,写人物传记、编手抄报等。

四、历史教学活动中实施挫折教育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

是否开展挫折教育要由教学的内容决定,不能勉强而为之,生搬硬套,不会有好的效果,如果教学的内容当中蕴涵着典型的教育事例,细节挖掘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是可以开展挫折教育的,比如,我们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罗斯福自身的经历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他身残志坚,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这是很好的典型事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细节很容易挖掘,这些细节铺开后,已经不需要教师去强再去强调什么了,学生自己已经从罗斯福身上已经找到了答案。

(二)因势利导

挫折教育要掌握好教育的有利时机。挫折教育是“心育”,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准确把握教育的时机,有效的开展挫折教育。

(三)适可而止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它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挫折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此,挫折教育应该适可而止,绝不可不分主次。另一方面,挫折设置要适度,否则,过犹不及,其结果会适得其反,反而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比较准确,并及时加以调控,比如,及时的鼓励和肯定等,挫折教育与成功教育应该结合起来,不可把两者对立起来,一味强调挫折、打击。

(四)学生是主体

挫折教育是心灵的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要有学生心灵的参与,教师一言堂,手段单一,哪怕事例再典型,细节再具体,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新课程的精神大胆的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这些学习方式都强调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参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证明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挖掘历史人物的教育素材,挖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灵受到洗涤的过程,比教师单纯的告知,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历史科在挫折教育方面的资源是丰富的,是得天独厚的,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充分利用好这丰富的资源,开展挫折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祖国培养身心健康,德能兼备的优秀人才和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 2005年8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定国 肖晓云 《认知心理学》 2002年9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历史课程标准研修》 2004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4]董洪亮 《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 2004年6月 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 刚

上一篇:动画工作室教学影视动画论文下一篇:管理信息系统中水利水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