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缺乏正常的家庭关爱、学习监管和行为引导,易产生各种心理、学习问题,出现行为偏执和道德失范。农村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落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家长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足,新闻媒体舆论支持不够,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篇1:

浅谈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摘 要:近年来,随着物价的逐年上涨,农村百姓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加之城市化发展进程,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无法将其子女带入城市,由此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今,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甘肃省部分农村小学实地调查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具体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策略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西部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困难。近年来,随着物价的逐年上涨,农村百姓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加之城市化发展进程,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无法将其子女带入城市,由此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如今,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而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已经成为全社会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又是怎么的呢?笔者通过调查了解,谈以下几点。

(1)通过近五年的灾后重建工作,陇南市宕昌县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受各方援助,如今的陇南各县学校,教室教具配备基本充足,计算机教室,图书,体育器材,多媒体教室,各学科仪器配备齐全,加之近年来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学生食宿得到了最大保障。但是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首先是优秀教师难以引进,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凭经验施教,观念落后、教法陈旧。其次是部分农村教师缺乏工作责任心,在平时的工作中敷衍,更谈不上创新与教学研究。最后,由于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较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专业的进修与学习,没有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不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跟不上新形式下的教学改革,导致教育科研和教学创新的步伐滞后。

(2)在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家长大多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加之文化水平又不高,平时对于子女的学习状况无暇顾及。笔者记得在一次走访过程中就发现,当问及其子女的学习情况及学校表现时,父母竟然连自己的孩子上几年级都不知道。部分家长虽然也准备辅导孩子的学习,但是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现在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行专业指导的,大多家长总怕因为自己的误导害了孩子,所以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很少进行指导。截至目前,仍有一些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极少联系的家长,还普遍认同读书无用论,很多家长认为农村孩子随便读读书,能认识几个字就行了,多了也不起什么作用,大了还不是要回家种地,除非自己的孩子学习特别的好,家长还会考虑下,如果想要靠后天条件家长督促学习是很不可能的。

同时,大多数家长都还是用传统的观念来看教育,大家都想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升官发财,所以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就想着没有希望了,读书没有出路了,还不如回家帮帮忙,还可以赚点钱。特别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大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便纷纷外出打工,很少有坚持上高中的。另一方面由于灾后重建,导致物价极速上升,因为无法满足巨大的生活开支,所以,大量的农民纷纷涌进城市务工,成为我们所说的“农民工”,于是便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子女和家长长期的分离,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影响,尤其是亲情缺失,使得留守子女的这一群体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创伤,性格也变得较为孤僻,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愿与老师交流、沟通;由于缺少家庭的约束,很多孩子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厌学、逃学、甚至出现辍学,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正常亲子家庭所给予的关爱和教育。

(3)由于留守儿童是近些年在整个农村地区才出现的弱势群体,尽管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整个社会由于物力,财力,人力等不足的原因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商贩,在学校周围经营不正当的网吧,酒吧等,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这更使得一部分学生及早地离开校园。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手机的使用已不再是大人们的专利,“有事打我手机”已经成为口头禅。在课堂上频频响起手机铃声、不健康的垃圾短信以及由此引发的攀比心理等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感到担忧。但作为年龄较小的学生,活动面比较狭窄,自制能力不强,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打游戏,发短信,这样很容易影响课堂秩序和他们的学习。中小学生正处于一个青春反叛期,手机的使用让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的同时,也增加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鲁梦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及学习状况实证研究—— 以咸宁市崇阳县天城镇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2(2).

[2] 言唱.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与预防—— 以角色冲突、社会控制为视角[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3(4):83-87.

[3] 彭晶.农民工留守子女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313-314.

[4] 黎建斌,聂衍刚,曾敏霞,等.自我控制失败的心理因素、神经表达及交互作用刍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學版,2012(4):44-50.

[5] 施佳薇.青少年群体的特征分析及其意义[J].学理论,2012(35):71-72.

作者:后玉瑞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篇2: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及其社会支持体系探析

[摘 要]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缺乏正常的家庭关爱、学习监管和行为引导,易产生各种心理、学习问题,出现行为偏执和道德失范。农村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落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家长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足,新闻媒体舆论支持不够,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可通过社会支持体系构建来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问题,如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保护的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家长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监护作用,进一步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支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社会支持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自己的家乡外出务工,致使数量庞大的学龄儿童被留在农村,成为缺乏父母监护的留守儿童。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 102.55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为 2 948万人。由于监管的缺失,留守儿童的教育及身心发展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我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进程中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随着该问题的日益凸显,近年来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绪、学习的效果、积极性和纪律性、道德和日常行为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本文着眼于多方面的综合因素,立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方面,探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于经济文化和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他们处于未成年阶段,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正常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收入低、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等原因,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处于失学和半失学状态,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效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具体说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常的家庭关爱缺乏,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处于未成年阶段,身心处于发育阶段,自我管理和保护能力较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健全,缺乏教育和成长的正常家庭环境。亲子沟通和亲情抚慰的缺乏,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正常情感和心理关爱往往得不到满足,这必然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父母长年外出打工使亲子之间交往的机会减少,这样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产生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从而造成某种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相当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抑郁、自卑内向、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自我中心等极端性格[1],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2.家庭监护缺位,易产生各种学习问题

由于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便成了临时监护人。由于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督导不到位,学校教育又缺乏家长的及时有效配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监管出现了“真空”,致使他们的学习和身心成长出现问题。相当比例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较低、逃学和失学现象较严重。

3.行为引导不力,易出现行为偏执和道德失范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监管,临时监护人不能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约束,学校教育又难以独自承担起留守儿童的全部教养责任,致使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品行发生了消极变化,纪律性较差,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现象。由于缺少家长的及时监管,加之受到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错误诱惑,结交不良青少年,从而导致人生观扭曲,行为上出现道德品质失范。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根源

1.农村教育条件和环境的相对落后

我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尽管近年来在国家的扶持下农村教育状况有了一定的良性变化,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城乡不平衡和区域不平衡的现实没有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仍相对落后,广大农村儿童享受不到正常的学校教育,学校的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2.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

我国二元户籍制度及其派生的各种制度、政策,使数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成了我国最大的人口与户籍分离的城市弱势群体,使他们成了城市中无“根”的社会阶层,农民工及其子女无法长期地、稳定地在城市生存下去,农民工无法为其子女提供正常的生活条件和学习坏境。农民工的子女在自己的务工地入学受到了种种政策性限制,不仅要缴纳高额择校费,而且往往因户籍原因被务工地学校排斥在校门之外,因此他们被迫把子女留在家乡。可见,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二元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社会体制原因。

3.留守儿童家长观念的落后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基本趋势。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务工取得经济收入的同时,把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往往被忽视。外出务工者往往过分关注经济收入,而不重视子女的身心成长和教育问题,与子女的长时间分离导致亲子关系不紧密,这必然对其子女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和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处于成长和发育时期,自我控制和判断能力较差,自我保护和维权能力较差,由于缺少正常的父母关爱,他们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同时,大多数农村父母教育观念落后,认为子女教育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这种单向度的教育观念,使得学校教育缺少家长的配合而难以充分发挥功效。

4.农村学校和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足

农村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场所,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承担着重要责任。但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等教育条件的相对匮乏,导致农村儿童无法得到正规的、良好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导致的身心问题以及心理和行为问题没有得到教育者的充分重视,部分学校和教师未能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关爱。

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社区的发育和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社区功能的不健全导致对于农村教育的不足难以及时补位。由于基层政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农村社会组织发育不全,农村社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支持能力非常有限,而企业、中介、民间组织等各种社会支持力量又显得相对薄弱,这就使得社会力量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和教育的补位功能严重不足。

5.新闻媒体的舆论支持力度不够

1991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在安徽金寨县拍摄的8岁女孩“大眼睛”苏明娟上课的照片被媒体刊出后,唤起了全国人民捐资助学的热潮,催生了对于农村贫困儿童教育捐助的“希望工程”。2009年6月,河南省淮阳县乡村教师李灵在郑州市为自办小学的留守儿童收购图书资料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农村孩子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教学条件以及身心健康成长又一次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问题的严峻性看,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人力资源的开发、全民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性看,新闻媒体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困境的关注及支持力度仍需要进一步加大。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深层次看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政府、新闻媒体、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参与,从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角度思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社会支持体系,是指对弱势群体进行物质帮助、精神关怀和法律支持的各种社会力量形成的有机整体。社会支持体系可以使弱势群体摆脱经济窘境,缓解生活压力,消解心理和精神紧张,促进社会公平。由政府主导,家庭、学校、新闻媒体、农村社区和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营造必需的物质、设施、师资条件和心理关爱以及精神关怀的良好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身心发育和学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安心学习。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促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尽快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关系着数量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关系着无数农村家庭的幸福和希望,也关系着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现着社会的和谐、公正与公平。这一社会支持体系应由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

1.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首先,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应该看到,我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仍存在非常明显的城乡差别,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条件与城市孩子相比仍然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政府应该继续努力消除政策上的偏差,尽快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改善农村儿童的教育条件。为此,国家不仅要继续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投资,还应尽快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专项基金。

其次,农村基层政府要创造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的良好环境。在国家实施对农村教育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同时,基层政府和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把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基本条件、保证农村孩子包括留守儿童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环节抓实、抓好。同时,要与教育主管部门相配合,强化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能,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清除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害。要建立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临时监护人的定期走访制度,同时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农村留守儿童经常性的人文关怀。

再次,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要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促使农村稀缺资源返回农村,推动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尽可能让农民在家乡获得劳动收入,做到挣钱教子两不误,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创造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正常家庭环境。

2.加快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保护的法制建设

必须尽快改变在教育问题上的地区分割和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工子女能够在父母工作所在地同城市孩子一样入校学习并在各方面予以适当照顾。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教育权益,除了严格执行《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儿童成长、教育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外,还必须通过完善立法和制定相关行政法规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的权利特别是受教育权进行有效保护。要通过立法明确社会、政府、学校和未成年人家长、未成年人委托监护人在监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方面的职责和义务,增强他们监护、教育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规范他们的教育和监护行为,以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生存、成长和享受正常教育的权利。

3.充分发挥家长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作用

留守儿童父母要转变观念,协调好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与孩子教育和成长的关系,要认识到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首先是每一个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受到良好的教育,相对于家庭眼前经济收入的增加,意义更加重要、更加长远。

外出务工的孩子父母要保持与孩子、临时监护人及老师的日常联系和沟通,经常性地、全面地关心孩子在家乡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状况,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和情感上的沟通,尽可能减少留守儿童由于生活上缺人照顾、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所造成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4.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学校是孩子教育的场所,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学校的作用尤为重要。学校要特别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怀。教师要及时观察和把握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地、有的放矢地解决他们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的问题[2]。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学生档案,一方面给予他们各个方面特别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定期进行家访,经常性地与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进行联系和沟通,营造临时监护人、学校和父母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同时,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应根据留守儿童教育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及时向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取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及时解决和最大程度的社会支持。要争取政府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资金,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建立起与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保证留守儿童享受到正规和良好的教育。

5.进一步加强新闻媒体舆论营造的作用

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将会继续存在。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继续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瞄准热点,选准突破口,继续关注和深入报道此类现象和问题,呼吁和督促政府和全社会以战略的眼光,全面持久地考虑、扶持、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使其尽快得到解决。

新闻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功能和影响力,继续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以发现者、观察者的身份关心农村青少年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教育问题,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持续关注和扶持,促进他们生存条件和受教育条件的改善,保证他们健康地成长,通过对这些祖国未来的关怀体现整个社会的团结互助、公平正义。新闻工作者要以自身的职业优势和职业使命呼吁政府和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心他们的实际成长需求,通过舆论的力量唤起全社会对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弱势群体的关注、关怀和帮助。

6.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支持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农村教育基础相对较差,在政府积极扶持关心农村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整个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和帮助。为此,要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由工会、妇联、共青团牵头,动员社会组织、发动社会力量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扶助体系[3]。

要动员发达地区和城市的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社会慈善机构以及出版社、书店、邮政部门,建立对农村学校资金、设备、图书等基本学习条件和教学条件的捐献资助渠道和网络;建立长效的、覆盖面广的资助和捐助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农村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受教育条件以及身心成长环境。要充分发挥现有的慈善机构和社会福利组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帮扶农村教育和关怀留守儿童的社会体系。加快农村“希望工程图书室”的建设力度,帮助农村学校实现教育的正规化,提高教学质量,缓解和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问题,使他们和城市的孩子一样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关爱。要继续深入推进希望工程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有效实施和进一步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

[参考文献]

[1]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等.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3.

[2]单艺斌,贾玮,鲁洪燕.人力资源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现象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84.

[3]梁富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探讨[J].文史博览,2012(11):55.

作者:杨瑞勇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篇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在监护教养、身心发育、学习及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改善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在他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导致大批留守儿童的出现。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5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人数的21.88%,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达5290万。大量留守儿童所引发的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监护教养、身心发育、学习及行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成为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监护人。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隔代教养,即由爷爷奶奶辈监护教养;二是亲戚朋友监护代管;三是兄弟姐妹互相照顾或独自生活。这三种监护类型以前两者居多,但其实际上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缺乏有效监护人。第一种监护类型监管有失全面。爷爷奶奶们往往在孙辈学习指导方面显得爱莫能助,同时出于担心自己对孙辈照看不周而招致儿媳、儿子不满或指责的心理,隔代教育往往流于表层,重吃饭穿衣轻性格学习,重身体健康而轻身心全面发展,容易出现溺爱现象。第二种监护类型责任意识不强。由于代管人与留守儿童是非亲子关系,他们受传统观念中别人的孩子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的思想影响,常采取通融政策,只要孩子人身安全及不犯大错误即可。但这种过于宽容迁就的教育环境容易使留守儿童做出任性的心理行为。第三种监护类型监管主体缺失,缺乏有效监管。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他们不仅社会认知度低,自我约束力差,极易受社会不良言行影响而行为上出现偏差,而且在法律上不具备监护主体资格。

(二)留守儿童身心发育存在隐患。

留守儿童有效监护人的缺失导致其身心发育存在隐患。与其他同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往往与父母联系时间间隔较长,亲子教育匮乏,亲子关系疏离。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它能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及心理情感需要,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并对儿童与同伴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积极的影响。与同父母一起生活的同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往往情感表达性、亲密度、娱乐性较低,但独立性相对较强。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上述特点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情感和人格发展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孤独冷淡;二是情绪控制方面或者压抑抑郁、焦虑不安,或者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三是性格方面或者比较自卑拘谨、沉默寡言,或者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此外,寄养儿童往往比隔代教养儿童更敏感多疑。同时,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由于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粗放监护,留守儿童因溺水、触电、打斗等导致意外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被拐卖、性侵的恶性事件时有报道。

(三)部分留守儿童学业不良与行为问题互相加剧。

留守儿童学业不良往往与其行为问题密切相关,相互加剧。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均常年在外打工,他们无暇也无法有效关注子女学习上的兴趣和困惑,而托管教养人或者为年事已高的祖辈,其由于知识和认识上的限制无力督促指导其学习,或者为留守儿童非亲子关系的亲戚朋友,他们出于别人孩子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的消极心理,往往只求孩子人身安全及不犯大错误,对孩子学习指导和监督不够严格细心,再加上儿童本身独立学习能力和自制力差,致使许多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业成绩不佳,有的甚至早早辍学走上了打工之路,只有少数自控能力较好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另一方面,学习成绩差,往往受到同学、老师乃至家庭成员的忽视甚至轻视,产生厌学情绪,而临时监护人迁就溺爱式的教养往往忽视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中负面情绪的及时有效疏导,久而久之,造成其对未来缺乏理想、对自己缺乏自信,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或者回避退缩,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玩世不恭,放荡不羁,于是成为问题学生。而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往往会反过来干扰妨碍其正常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更差,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一)架设“亲情桥梁”,加强家庭亲子沟通。

留守儿童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因父母双亲外出打工而产生的亲子交往匮乏和亲子关系的疏离,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留守儿童身心发育、学习及行为的负面影响。因此,父母首先要明确不论其在家与否,都是孩子最重要的监护人,不能将责任全面转嫁给临时监护人,要尽可能多地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感受。在外打工的父母应采取多种方式架设“亲情桥梁”进行亲子交流和互动,保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顺畅:一是多给孩子打电话,父母在电话中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要多与孩子交流学习以外的事情(如生活细节、工作情况及双方的内心情感等),尤其是孩子生活、学习中遇到挫折时,畅通的亲子沟通能保证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并及时给予认同和鼓励;二是适时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写信具有理性、信息量大等优点,既能引导孩子深入思考父母在外的艰辛,并反省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又能实现父母与孩子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全方位交流;三是打工的父母回家期间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变化,尽量避免用“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情感补偿,多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影响孩子;四是有条件的父母应在假期接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既加强亲子之间的联系,又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在外的艰辛。当然,如有条件可让孩子到自己打工的地方上学。

(二)强化学校教育,注重心理疏导。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生活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首先,农村中小学要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其次,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开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发展留守儿童自信、乐观、开朗等良好的人格品质,尤其要重视留守儿童调控情绪和应对挫折能力的训练。再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于儿童心理及人格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学校环境中,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学校应通过设置心理辅导员、开展师生谈心活动及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等方式帮助留守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四是要建立留守学生跟踪管理档案,重视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沟通协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整合政府及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养护,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弥补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缺失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是留守儿童流入地政府要切实出台相关政策并制定具体办法,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入学、入托等提供政策保障,如减免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征收的高额费用,降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等,让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地真正有可就读的学校。同时,应明确界定公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比例,切实推进国家“两为主”政策有效落实,防止“两头不到岸”现象发生。二是流出地政府要加快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当前家庭教育功能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建立寄宿制学校是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有效形式。三是社会有关部门应帮助社区建设健康的儿童娱乐设施资源,如设立有专业人员指导的儿童俱乐部、绿色网吧等场所或组织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周末活动或假期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参加健康的娱乐活动。同时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及时清理,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此外,志愿者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亦是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社会力量,应充分利用志愿者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帮助。

参考文献:

[1]江琴.儿童发展的心理弹性理论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

[2]李佳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于鄂东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J].教育探索,2011(12).

[3]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J].现代教育论丛,2010(1).

[4]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部分解读[J].教育探索,2011(12).

作者:潘万刚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分析论文下一篇: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