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因此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随之日渐增加。据相关统计,2005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2000万,目前已经增长到2300万。这也就标示着有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确实家庭生活与教育严重缺失,且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状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篇1:

要务实要精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政策亟待优化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在获得教育公平过程中存在双重劣势,集中体现在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教育质量明显偏低、农村学校开展教育工作面临多重困难等多方面。目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政策还存在未充分关照利益相关者的正当需求、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帮扶协同机制、缺乏对政策执行效果的有效监督及反馈等问题。建议学习借鉴精准扶贫的经验,通过激发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建立持续性制度化的工作模式、创新家校社合作育人新模式等举措,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 教育公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扶贫;精准扶贫;家校社合作育人

文献标识码B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或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生活在农村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当前,我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帮扶工作极为重视,国家和各地方也出台了系列政策,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问题的解决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点,因此实现对这一群体的教育公平仍然任重道远。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获得教育公平方面存在双重劣势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与2016年首次摸底排查的数据902万人相比,下降了22.7%。[1]尽管数据在逐年下降,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依然存在,且集中体现为农村自身的贫困、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弱势地位与留守儿童亲子分离、家庭教育缺失叠加而成的双重劣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教育质量明显降低

说到农村留守儿童,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衣着脏乱差、殷切盼望父母返乡的刻板的苦情形象。事实上,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具有多元性,有些外出打工的父母会经常性地关心孩子、通过网络交流或寒暑假接来同住等方式陪伴孩子,代理监护人(如祖父母)也十分关注他们的成长,这些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子分离带来的缺憾。尽管如此,父母无法在身边提供高质量的陪伴仍然是每个农村留守儿童都面临的现实困境,更不用说还有很大一部分父母受到观念、精力和能力等限制,无法或不知道如何关心孩子;代理监护人由于文化水平和体力精力所限,只能保障孩子最基本的吃饱穿暖,而无法对其进行学业指导和心理关注等高质量监护。有研究发现,双亲留守儿童面临的被忽视的概率比普通儿童高18.8%~25.8%,单亲留守儿童受到躯体和情感虐待的概率同比普通儿童高17.4%~22.1%,而两类留守儿童遭受复合虐待的比例同比高15.2%以上。[2]

2. 农村学校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面临多重困难

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责任主体之一,然而受到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教育工作难度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困难重重。在此过程中,也出现农村寄宿制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寄而难育”的现实困境。有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贫困农村地区的寄宿制教育形式并不利于农村儿童的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寄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均比非寄宿儿童要低,且低龄寄宿对农村儿童的负面影响更加严重。[3]此外,由于农村学校与部分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无法实现有效沟通,通过电话或网络与其父母的沟通效果也大打折扣,导致家校共育难度升级。

3. 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潜在隐患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真实存在且具有很大的潜在风险。互联网平台“知乎”上曾发起关于“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后是什么狀态”的话题讨论,在800多条留言回复中,安全感、自卑、敏感、自尊心、缺爱等成为高频词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留守经历对个人心理产生的重要影响。[4]同时这些心理问题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自然消失,反而会深刻影响到留守儿童成年后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与生活质量,也间接地对社会和谐产生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与各地方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台了系列政策。2016年初,国务院首次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迄今为止国家层面最有力度的留守儿童保护政策,标志着留守儿童政策进入深化期。总体看来,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实践导向趋向系统化、政策理念趋向科学化、政策功能趋向强大、政策内容趋向丰富,[5]但同时相关政策在科学性、专业性、执行力等方面仍有很大进步空间。从教育公平角度而言,目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政策在制定实施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 未充分关照利益相关者的正当需求

当前,我国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主体已经从最初的教育、妇联等部门逐步扩大到民政部门等27个部门联合参与,责任主体从最初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发展到留守儿童自身、家长、社区、社会公益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代理监护人等作为教育帮扶政策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其正当需求理应得到充分重视,但从当前政策来看并非如此。如有学者认为,我国留守儿童政策基本上是成人主体性的政策,更多考虑了成人的责任与关爱机制的建构,留守儿童还只是被定位为被动性的客体,而不是被作为积极主动性的主体来对待。[6]又如:在当前的政策制定中,除了规定留守儿童父母应尽的责任外,没有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困难与无奈,并结合其需求提供支持。虽然留守儿童父母被要求与子女常联系、多见面,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学习,其中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正常交流。曾有调查显示,有60%多的留守儿童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只有18%左右更关心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问题,关注度明显偏低。[7]

2. 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帮扶协同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民政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等多部门齐抓共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各部门或组织间分工有余、协作不足,职能分化严重,资源整合不足,导致或由于重复帮扶造成资源浪费,或由于帮扶不足而无法有效满足留守儿童需求。有学者提出,应厘清各级各部门在留守儿童问题上相对应的责任事项,建立留守儿童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责任内容和责任边界。[8]此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政策与随迁子女政策、寄宿制学校管理等政策应充分结合,新政策与已有政策之间的协同程度也应进一步提升,否则就会出现利益博弈过程中选择与整合的困境,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

3. 政策实施中的人力物力保障有待提升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队伍建设薄弱,基层工作者专业化程度较低,是影响帮扶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和教育行政人员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经验不足、农村学校教师流失现象频发、社会组织队伍工作能力有待提升等情况,都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此外,由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身处劳务输出地区,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多停留在文件上,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4. 缺乏对政策执行效果的有效监督及反馈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进行科学的监督和考核是提升帮扶成效的重要抓手。但在当前的政策制定中,考核指标往往基于投入资金数、建设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数、帮扶项目数或开展活动数等进行设计,基于留守儿童受益程度的结果考核受到忽视。如我国H省某区出台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考评办法中,针对各乡村(街道)的考核细则多强调活动开展、宣传报道、资料上报等内容,对留守儿童的受益程度与效果评估涉及较少。[9]缺乏有效的考核还会导致帮扶工作存在“形式化”问题,突出表现为逢年过节时,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等开展“看望留守儿童”“给留守儿童送书包、文具”等短期应景的活动,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活动中的“背景板”,其处境没有实质改变。有些活动甚至只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或实现商业炒作,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虚假关怀,反而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应提高警惕。

5. 地方性教育帮扶政策针对性有待加强

由于各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特点、需求等存在不同,因此为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适应性,各地方不应该直接模仿国家层面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政策,而应该在上级文件精神的指引下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有研究指出,我国留守儿童政策还没有关照到该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与特殊性,诸如地域、年龄、学龄、个性等方面。不同地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是有差别的,所面对的发展问题也是不同的,如果不能差别化回应,就难以产生政策的精准效应。[10]
三、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利益相关者的工作积极性

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仅靠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应充分激发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将眼光放在“人”的身上,创新多元方式开展工作。如可以利用進城务工人员常用的网络短视频APP加强教育和宣传,使留守儿童家长意识到关心子女的重要性,并学会亲子沟通的技巧等;针对基层教育工作者开展包括心理学知识等在内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其专业素养;支持与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等。

2. 变“漫灌”为“滴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政策

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应充分学习借鉴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明确不同留守儿童的具体需求,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和针对性的精准帮扶政策。如甘肃省借助高校大学生力量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精准帮扶关爱工作,17所高校大学生牵手近4万名留守儿童,每名大学生志愿者对接1~2名留守儿童,通过每学期给关爱对象写信或当面指导,每月和关爱对象或家长、班主任通电话等方式,了解关爱对象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态,帮助其落实学习成长规划。[11]

3. 变“偶尔”为“定期”,建立持续性、制度化的工作模式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需要定期开展,并形成持续性、制度化的工作模式,这样才能有所收效。如河南省从2016年起,将每年8月定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月”,确定不同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关爱保护活动。通过开展“关爱保护月”活动和“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该省已经解决16万多名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责任监护问题,让监护缺失的孩子有人管、部分失学辍学的孩子有学上等。[12]

4. 变“家校共育”为“家校社协同”,创新合作育人模式

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中,还要基于学生家庭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创新家校合作模式。如江西省推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由校方、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村)三方共同组成家校合作协调机构,同时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以“访家庭、正教风、立师德”为主题的“万师访万家”活动。一系列活动推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新格局。[13]

5. 变“重过程”为“重结果”,加强帮扶工作的相关投入和考核

在投入方面,建议从省级层面统筹,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贫困县给予专项财政支持;同时实施教育帮扶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乡村教师培养、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等能够让留守儿童直接受益的活动中。在考核方面,要坚持目标和结果导向,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在帮扶工作中的受益程度,考核结果与责任主体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政策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下降[EB/OL].(2018-10-30)[2020-11-12]. http://www.gov.cn/xinwen/2018-10/30/content_5335992. htm.

[2] 万国威,裴婷昊.留守儿童的虐待风险及其治理策略研究[J].人口学刊,2020(3):51-65.

[3] 朱志胜,李雅楠,宋映泉.寄宿教育与儿童发展—来自贫困地区1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经验证据[J].教育研究,2019(8):79-91.

[4] 知乎.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后是什么状态?[EB/OL].[2020-11-1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609838/answer/32535835.

[5][6][10] 王玉香,吴立忠.我国留守儿童政策的演进过程与特点研究[J].青年探索,2016(5):42-50.

[7] 中广网.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不足现象仍然突出[EB/OL].(2010-10-07)[2020-11-12].https://www.chinanews.com/ edu/2010/10-07/2570563.shtml.

[8] 段忠贤,黄其松.留守儿童问题须多方协同治理[N].光明日报,2015-07-06.

[9]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民政局.北湖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考评办法[EB/OL].(2018-11-08)[2020-11-12].http://www.czbeihu. gov.cn/qmzj/10930/content_2775830.html.

[11] 尹晓军.甘肃:17所高校大学生牵手4万留守娃[N].中国教育报,2019-11-26.

[12] 李见新.河南:建2000处留守娃关爱场所[N].中国教育报,2018-08-07.

[13] 江西教育网.“家、校、社”协同育人 构建关爱教育网络[EB/OL].(2017-07-11)[2020-11-12].http://www.jxedu.gov.cn/ info/1013/109064.htm.

注释:

①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8 年度重大课题“推进教育公平研究”(课题批准号:18VSJ093) 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孙雪连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篇2: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路在何方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因此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随之日渐增加。据相关统计,2005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2000万,目前已经增长到2300万。这也就标示着有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确实家庭生活与教育严重缺失,且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状态。因此,留守儿童们在面临道德、心理、教育、安全等诸多因素的考验时,学习成绩下滑、人格发展不健全、人际交往能力差、道德教育弱化、越轨行为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就会一一凸显出来,同时还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由此看来,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与教育,确保其健康成长是亟待解决的一项社会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1.学习成绩较差

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与管教致使其在学习方面缺乏自觉性与积极性,上课心不在焉,功课敷衍应付。其原因在于他们心中有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当他们知道没怎么受过教育的父母依然拥有外出赚钱的能力,所以想当然的认为读书与不读书并没有什么差别。在儿童心中形成所谓的“共识”。

2.存在各种安全隐患

有些留守儿童在环境适应能力和自制力方面较为薄弱,因此安全防护工作的加强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方面的工作未能做到面面俱到,再加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上较为匮乏,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意外伤害或伤人的安全隐患存在率较高。

3.人格发展的欠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对其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父母无暇顾及家中的各种事情,只能抽空给孩子打给电话或很长时间回来探望一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留守儿童缺失了人生最关键最主要的家教环节,从而缺少了有形和无形的父母人格的感染。这种家庭教育的缺位或者突然断裂致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自卑、内向、孤僻、不合群、神经过敏、顽皮任性、焦虑紧张、冲动易怒、逆反心强、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等各种心理缺陷。

4.思想品德方面问题较多

许多父母为了弥补自己不能陪在孩子身边成长的愧疚感,特别是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偶尔抽空探望,由于时间太短,无法全面、系统、调理的对孩子的思想动态了解并进行相应的教育,从而用金钱或放任来补偿。然而在孩子的法制教育以及伦理道德方面却很少关注。这样一来便为子女产生好逸恶劳、拜金、虚荣等不良习惯于思想提供了温床。监护人方面,由于大多都是隔代管理,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再加上担心孩子父母的责怪,只要孩子未犯太大的过错通常都不会过问。正因为对孩子们缺乏及时且有效的约束与管教,所以就导致了部分留守儿童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始终出现迟到、逃课、上网吧甚至吸烟饮酒等恶劣行为。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1.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并加速改革

首先,为了逐渐消除城乡差别,政府要加速户籍制度的改革,从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能够有秩序的进行流动,这样才能够促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儿童留守问题。其次,农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门要采取相关措施以进一步促使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的问题得到解决。政府要制定政策,使农民工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另外还要清除不合理的收费,不仅如此,还要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与城市儿童受到平等待遇。

2.构建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网络

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构建,以及“留守儿童”档案的健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建议留守儿童父母在进城务工之前要给学校留下自己的联络方式并告知其在外打工情况,同时还需经常主动与学校的联系,以确保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另外,家长还有增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时间不要间隔太长,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孩子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及时告知学校或监护人,共同努力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树立起一种新的理念——学校是为家长服务的,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分清家长与学校的主次关系。总之家长要负起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

第二,学校方面。加强学生们的安全知识和法制教育以促进“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学校还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注与教育,教师要积极进行家访,从而能够随时洞察学生的心理。还可以采取结对帮扶、家访和座谈等方式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注。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所以班主任在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以及情感方面要做到充分留意与关心。本人在多年的留守儿童教育中发现,应成立以班干为核心的留守儿童心里观察交流小组,适时发现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防微杜渐,因为同学之间的交流共处是老师无法替代的,要充分挖掘资源与潜力。另外,要将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以及兴趣小组等阵地充分利用起来,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生活也能够丰富多彩。

第三,社会方面。单位、组织、个人、媒体都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了对留守儿童进行关心与帮助,如适量开展少年儿童活动以丰富其生活,或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等。另外,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防止留守儿童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进入娱乐场所从而对其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社会上要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积极、友好、活泼的生活环境。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路在何方?就在家庭、学校、社會三者共同的脚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孩子应与城市的孩子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全社会要齐心合力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殷世东、朱明山,中国教育学刊[m]

[2]周兴旺、李喜,每个父母都能成功[m]

[3]秦艳艳,闫军印,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对策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4(6).

[4]勾立贤,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探究[D],河北大学,2013

作者:蓝显胜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篇3:

双减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分析

摘  要:双减政策的实施,主张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与作业负担,避免学生课后参加大量校外培训辅导班的情况。现如今农村地区父母外出务工,就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家长十分舍得在孩子身上投资,因此农村学生课外补习的情况也逐渐普遍起来。双减政策的实施,就杜绝了这一情况,那么学生学习与家长教育都要随之发生转变,面对这些转变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

关键词:双减背景;农村教育;留守儿童;对策分析

引言

从本质上保证学生得到好的优秀,拥有快乐的童年,同时学校要将重点放置在素质教育上,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篇文章基于双减背景,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展开深入的探讨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具体的教育对策。

一、双减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我國教培行业发展迅猛,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当中,都能看到教培行业的身影,学生课外补习课程收费也越来越昂贵,还会有一部分教培行业运用高薪挖走学校内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培行业的迅猛发展,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一是城市学生基本上都会参加课外补习班,农村学生相较于而言,没有这边便利的条件,慢慢的二者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就是在农村留守儿童当中,会有一部分家长存在望子成龙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借助学历,来转变现如今的生活,因此即便不在孩子身边,也会拿出许多钱,为孩子报补习班。这无形之中就给孩子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再加上父母不在身旁,当孩子压力大时无人可倾诉,长期以往就会全部压抑在内心当中,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再者针对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父母外出务工本身就顶着一家的生计,没有多余的经济来支撑孩子课外补习,那么在班级中两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双减政策的提出,就是要解决这些教育乱想,针对留守儿童,教师就要借助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二、双减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探究

(一)培养留守儿童兴趣爱好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减少作业布置,这就意味着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针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回到家庭中由爷爷奶奶看护,长辈年龄较大,精力有限,只能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过多的课余时间学生就会放肆的玩乐,进而影响到第二天的课堂学习。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就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在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例如,在双减政策实施初期,在完成每天课程教学之后,可以由教师牵头举办丰富的社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制定社团内容。如可以开展一些绘画、体育、书法、阅读等社团,学生可以自由的进行选择。每天下午课余时间,学生都可以到社团中去活动,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学生回到家庭当中疯玩的情况,还能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这样一来也能减轻长辈长期看护孩子的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就可以由学校牵头,组织学生展开社团交流分享活动,让同学们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心。

(二)增强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双减政策的提出对教师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效率与作业设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没有了辅导班的辅导,更多的就是依靠课堂学习。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重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策略,尽可能的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师课堂教学要根据双减政策做一些调整,传统教学中教师选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听不懂,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情况。没有了大量的课后作业,没有了额外的补习班,就会使得同学们差距越来越大,班级当中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对此教师就要开展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分层化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也要积极的进行创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天课后教师也可以单独开辟一堂自习课,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全方位的增强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三)培养学生自主性

在双减政策当中,更加考验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留守儿童如若没有了教师与家长的管教,就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因此在学习教师就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应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项困难。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用合作教学的模式,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慢慢的学生就能拥有较强的自主探究问题,面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完成,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也不会畏难退缩,而是会积极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每当学生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之后,教师与学校要及时的予以学生鼓励,让同学们看到教师与学校的关心,学生也会认为自己得到了他人的关注,内心感觉到十分的温暖,这对留守儿童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教育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就更需要获得教师的爱与包容,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同样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有效增强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带领同学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奥秘。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李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其政策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1):100-110.

[2]赵玉菡,孙良媛,田璞玉.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研究——基于与非留守儿童的比照[J].农村经济,2017(8):115-121.

[3]邬志辉,李静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65-74.

(作者单位:韶关市仁化县长江中学,广东   韶关   512000)

作者:蓝福凤

上一篇:医院库存物资管理论文下一篇:图书馆阅览室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