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高中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从来没有正视过高中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高中生没有正确认识。教学设计只围绕教师的教展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学工作不能体现出对高中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生历史教学论文 篇1:

加强高中生历史基础知识教育,实现高效历史教学

【摘要】历史基础知识是学生历史学习最初涉及到的内容,是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载体和保证。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对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教育。首先,做好初、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在教学中的有机衔接和整合;其次,在三维教学目标中落实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第三,围绕特定的教学主题组织实施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教学;最后,“活”化历史基础知识,调动高中生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历史基础知识

初、高中历史教学一脉相承、紧密联系,在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更是如此。按照新课改《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最初的设想和规划,落实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学习和积累要求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但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量减少“难繁偏旧”的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习和积累的历史基础知识,往往无法满足和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需要,再加上中考历史又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进一步降低对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水平的要求,这些都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很多不良后遗症。没有历史基础知识作为载体,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将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这就迫切要求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对历史基础知识要给予足够重视,进一步提高高中生历史基础知识水平。

一、做好初、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在教学中的有机衔接和整合

初、高中历史在教材编写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高中历史教学时建立在初中已有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想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落实好历史基础知识,就必须把初、高中历史课标和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清楚地掌握哪些是初中已经学过的,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基础知识,那些是全新的需要重点突出的。在此基础上对初、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做好两者在教学中的有机衔接。比如在高中必修一中关于二战的教学内容,作为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破坏性空前的人类战争,严格来说课本没有专门安排课时,这样的设计乍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对初中教材熟悉的话,便知道初中已用了整整一个单元的课时安排教学的。在本课的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初中已有的知识量,理清基本的线索,补充一些学生不知道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落实高中生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在三维教学目标中落实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构成了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时很多老师更多的关注后两者,似乎高中历史教学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宗旨,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殊不知新课改是抛弃了知识本位观。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新课改是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获得更多的知识。三维教学目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因此,在落实高中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落实什么样的基础知识,落实到什么程度,并不完全在于知识本身的重要性,而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这个整体目标的实现。比如在关于抗日战争的教学中,基础知识非常庞杂,知识本身都很重要,那么在教学到底落实什么基础知识,就由教学中达到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在庞杂的历史知识里大胆取舍,做到有的放矢。

三、围绕特定的教学主题组织实施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教学

历史基础知识是一个庞杂的知识群。如果不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组织,这些知识将非常零散和混乱,更无法决定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专题史的体例组织编写的,每一册书是一个大专题,每个单元又是一个小专题。在这样的专题史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必须要围绕特定的教学专题来组织,每个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必须是为了达到为某个专题服务的功能。比如在讲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时,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体系庞杂,可以选择的历史知识非常广泛。在组织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只有牢牢抓住中国近代史的两大主题:西方列强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侵略、追求民主化。在这两大主题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历史知识才是我们在教学中重点选择和落实的。围绕教学主题组织历史基础知识教学,构建学生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

四、“活”化历史基础知识,调动高中生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历史知识都是已发生的史实,在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如果只是交代基本的史实和现成的结论,学生对这些“死”的历史知识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学生在整个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如果在历史教学中能把“死”的历史基础知识“活”化,让学生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知识,再从这些“活”的历史知识的体验过程中自然生成历史结论。这样的基础知识才是学生更主动、更自觉的参与其中,更好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比如在高中历史必修一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教学中,可以用历史小故事《帕帕迪: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很好地激活二千多年前存在于雅典的民主政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参与课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历史基础知识是历史教学的起点,是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要想实现高效的历史教学,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必须在教学中解决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求缩短历史基础知识与历史能力的最佳结合点,赋予历史教学生命,真正让历史学科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2]《走进历史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5页。

作者:解修国

高中生历史教学论文 篇2:

如何提高高中生历史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摘 要: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高中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从来没有正视过高中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高中生没有正确认识。教学设计只围绕教师的教展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学工作不能体现出对高中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视。推进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为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课本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注重高中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新教学理念要求体现高中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高中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参与能力,实现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参与意识 参与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传授给高中生知识,不仅是教会高中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高中生会学习,学会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要增强教学效果,就必须发挥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高中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为此高中历史老师要增强高中生的参与意识,培养高中生的参与能力,促使高中生高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以高中生为受体,强调高中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从来没有正视过高中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只围绕教师的教展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学工作不能促进高中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为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课本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确立以高中生为中心的注重高中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高中生视为教学的主体,让高中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高中生的参与能力,实现高中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做如下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师的教来设计,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而忽视对高中生思想状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研究。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是以教材为出发点,以服务老师为目的的。教师在课堂上自我表演,在这样的课堂上,高中生只是看客,师生间不能形成互动关系,高中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所以,高中生的成绩往往由高中生的学习状态决定,由于在传统课堂上,高中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上的光芒都给了教师,高中生觉得自己无足轻重,上课索然无味,缺乏学习兴趣。再加上历史课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师寄希望于高中生学会理论后自觉运用。高中生则因为所学理论知识与自身实际相脱节,与社会实践相脱节,而提不起学习精神,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其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各种能力得不到成长,久而久之就会对历史失去兴趣,甚至感到厌烦,不利于历史教学和高中生的成长。

二、发挥高中生主动参与的意义

在历史课堂上,如果高中生总是被动地接受学习,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其学习兴趣就得不到提高,学习就没有效果。为此必须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动性,实现高中生的主动参与,培养高中生的参与能力。

1.打造开放性课堂,培养高中生的参与意识。

要培养高中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教师就要把历史课堂开放给高中生,摒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主导课堂为标志的封闭式的历史课堂,它不利于高中生的自主学习,更不能为高中生提供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环境。要打造开放的历史课堂,教师就要让高中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讨论和交流不是在教师的强压下进行的,使高中生主动地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愿意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激发高中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培养高中生参与课堂的能力。

2.促使高中生主动实践,参与课堂。

要发挥高中生的主动性就要引导高中生主动探索。高中生在自己已有知识体系、学习材料及学习伙伴的影响下,自我学习新知识,不愿跟着教师一步一步有节奏地学习,这体现了课堂的自主实践性,而高中生探索学习的过程是跳跃式或随机式的。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实践性更多地体现在高中生对问题、任务的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一种独立状态。独立地思考,独立地探索实践,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内容的实现都要在建立高中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的基础上。

3.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体现为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不是在教师的强压下进行的而是在高中生自主自愿的情况下展开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实践是高中生学习自主性的充分体现。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高中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高中生高效地学习的目标。

4.高中生自主学习的知识记忆得更加牢固。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不会轻易给出问题或任务的结果,而是让高中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后,自己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到。正是经过这样的过程,高中生一旦获得正确的结论,新旧知识体系便容易完全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已有知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知识体系更加稳固、牢不可破。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理解新课程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教学活动,指导高中生的学习。充分发挥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打造开放性课堂,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高中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动进行探究实践,培养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目标。

作者:李彩平

高中生历史教学论文 篇3: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本文系泰州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培养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对话式教学策略研究》初步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18 jkszd lx028)

摘要:历史解释就是以史料或事实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判断的过程。历史解释不是简单对前人的话语进行机械重复,而是要能够全面的整合,有效的提炼,进而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观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点,更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遵循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话式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解释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地收集和运用史料,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并通过有效的评价和反馈,使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可以稳步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降低了对学生历史教材识记层面的要求,导致很多学生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讀越来越潦草。对于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历史事实的分析和理解也不够重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使学生更加不明白历史解释的意义所在。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机械和片面。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进一步转变思路,从教学对话的角度,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以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解释意识

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可达,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通过言语引导、设问、交流、互动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解释意识,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历史解释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但是要重视对教材中一些史料的阅读与理解,认真研读课本中的文字和扩充资料,思考其与课程本身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试着从自己的角度,给出关于该史料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再加以补充和完善,让学生学会历史解释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将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相关例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熟悉和了解考试过程中历史解释考查的角度,以及答题的相关思路,从而使学生明白,历史解释不仅仅是围绕课内,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因此,学生对于每一份史料都要学会有效的解读。答题的过程要做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解释能力。

二、引导学生搜集、解读和运用史料

受限于教材篇幅限制,课本中涉及的史料相对而言比较少,因此有大量的史料学生都未曾接触,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对许多历史事实作出解释和评价的过程中,常因为了解不全面,对于事件前后发展过程不清楚,而出现一些片面性评价。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主动丰富自身的史料积累,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理解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全面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首先,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史料收集的基本方法。如:网络检索、阅读课外书籍、观看电视节目等,都可以使学生的史料认知更加丰富。其中,互联网搜索是现在高中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方式,通过搜索引擎只要输入相关的关键字,就会弹出大量的网页,供学生观看和浏览。其中除了基本史料之外,还有很多专家解读、经典评析等,观看和浏览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一些叙述性文字,还能够帮助学生集百家之长,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交流互动。先确定史料搜集的相关课题,再进行有效的组内合作,把搜集到的史料进行有效的梳理,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史料搜集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帮助大家省时省力,接触和了解更多史料信息。同时,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其思维缜密性。

三、评价反馈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甚至有些环节还会出现不进则退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开展史料收集和解释的学习实践外,还需要及时给出评价和反馈,这对学生的学习发展非常重要。在学生尝试历史解释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及时的评价反馈,能使学生明白自身的优势及劣势所在,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查缺补漏,使自己的历史解释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因为历史解释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比较枯燥且缓慢的过程,如果没有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就容易打退堂鼓。

简单的纸笔测验,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稍微难一点的历史史料的出现,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教师要随时给予有效的评价和反馈。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树立目标,增强学习自信,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可以让他们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学习和借鉴,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除了由教师对学生开展评价外,教师还可以把历史解释所需要评价的几个方面,详细为学生例举出来,让学生相互之间展开评价。这样的互评过程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教师的评价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教会学生历史解释的具体方法与过程,让学生之间开展针对性评价,从而实现更广泛层面的查缺补漏,比死记硬背教师所给出的答案要有意义的多。

总之,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更是一项教学难点。教师要不断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同时督促学生积极搜集史料展开训练,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研究兴趣,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内化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匡丹丹.后现代历史学背景下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9,8(2):21-23+43.

[2]朱可.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历史解释的内涵诠释与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5):9-18.

[3]赵艳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高效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8.

[4]余建祥.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上旬),2017(4):66-67.

[5]陈晓.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8(8):242-242.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225411)

作者:周鹏

上一篇:电系统电气工程论文下一篇:中国红包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