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概念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经常会碰到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屡教不会、随学随忘,记忆巩固率和理解率特别低,这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在以能力立意为指导的考试中的得分。本文从现象分析入手,剖析其原因,并通过有意义学习、双重编码理论的指导,引入思维导图工具及其应用实践研究历史课堂概念教学的突围策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概念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论文 篇1:

用微课助力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摘 要]高中历史概念教学在传统课堂中遭遇多重困境,而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集中等特点,可以用于深化历史概念教学。用微课助力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微课制作技术的提升、微课课程的内容选择还是微课的环节设置等方面都值得教师去探究,以期真正实现用微课深化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微课;高中历史;概念教学;马歇尔计划

微课于2010年在广东兴起,此后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在这股教学革新的浪潮中,笔者也积极参与到微课的制作与评选中来,并以作品《两幅画让你更明白马歇尔计划》荣获南京市第三届微课大赛一等奖。从最初的旁观者转型为教学新技术的使用者,笔者发现微课这条道路能越走越宽广,与其对教学的巨大裨益是分不开的。作为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助推利器,微课实至名归。下面,笔者结合日常教学,谈谈微课助力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缘起、实践与反思。

一、困境:高中历史概念教学遭遇危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也说:“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基于两个教育阶段对历史概念的重视,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概念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责任。然而放眼当下,高中历史概念教学却遭遇重重危机,面临多种尴尬。

1.现行教材的尴尬。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2003年新课标下突出模块和专题为主的教材编写方式,虽然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文明史观,但是其中外史混编、时序观弱化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在学习时常有时序不清、空间混乱的感觉,对有关不同时间不同国家的相近历史概念总是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且很难架构起完整的历史概念体系。

2.课堂教学的尴尬。在进行历史概念教学时,有些教师不给学生创设情境,直接以纯文字来呈现历史概念;有的课堂直接将概念简单要素化,从时间、内容、影响等几个方面呈现概念。这种“要素化”的历史概念教学方式虽然使学生对历史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违背了历史概念是对历史问题本质概括的属性,使学生只能对历史概念形成表层认识,无法体现历史概念教学的初衷——通过历史概念教学使学生真正认识历史本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3.学生反馈的尴尬。学生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或考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直指他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偏差。比如,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是推翻了封建帝制还是封建制度?有的学生会将两个制度画上等号。再比如,明朝确立的内阁制与近代英国确立的责任内阁制是一回事吗?学生也会产生混淆。包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差别,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联等诸多概念的联系与比较,学生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二、破境:围绕历史概念进行微课设計

在教学《两极世界的形成》时,“马歇尔计划”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之下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辨析概念,加深理解,笔者通过反思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学生感兴趣的漫画为切入口制作了一节微课——《两幅画让你更明白马歇尔计划》。为什么选择微课这种形式?我国学者黎加厚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 10 分钟以内,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时间短、内容集中、针对性强等特点,正好符合笔者突破历史概念的要求,且方便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反复学习。所以,选择微课深化历史概念教学也就成了必然。下面具体谈谈这节微课设计的几个重要环节。

【环节一】展示二战后英国为宣传马歇尔计划所印发的海报,请学生结合海报中的英文单词思考画上的葡萄、妇女、高跷分别指代什么。

【设计意图】以漫画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一定的英文基础,且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快速得到漫画的基本信息,可以初步判断这幅漫画表现了当时英国人对马歇尔计划的一种美好愿景。

【环节二】展示老照片记录下的二战后的欧洲景象,以及战后初期欧、美经济状况对比,包括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数据。

【设计意图】在老照片和清晰的数据图所给的视觉冲击下,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西欧明显已经失去昔日辉煌”的结论。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马歇尔计划出台顺理成章。

【环节三】展示马歇尔计划实施给欧洲带来的实惠。当年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将马歇尔计划比喻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然而真有天上掉馅饼这等好事吗?

【设计意图】回到开篇展示的海报,正如妇女有了高跷的帮助就可以摘到高处甜美的葡萄,数据说明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欧洲的经济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好转。“然而真有天上掉馅饼这等好事?”的设问,却又给了学生一个剧情反转,也引出了另外一幅漫画。

【环节四】展示出自苏联1947年某报刊上的一幅漫画,告知学生画中俄文的意思是“财政贷款”。提问:这幅漫画有什么寓意?美国用财政贷款为诱饵,将西欧国家捆绑在战车的前方用来对抗谁?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理解此漫画其实道出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是美国利用经济手段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最终确立其霸权的目的,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

【环节五】小结微课,同时展示更多关于这个主题的漫画或宣传画。在此基础上提醒学生可以多角度认识历史,但一定要注意绘画作品毕竟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还需结合更多的史料佐证,形成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设计意图】受时间所限,微课只分析了两幅漫画,有的学生会觉得意犹未尽,所以通过展示更多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漫画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看清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延续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以漫画解读历史概念的方式也给学生开启了学习历史的另一扇窗。此外,关于“绘画作品毕竟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的提醒,体现了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课后作业】为了保证微课的完整性,同时也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学习成果,此微课在附件中增加了以漫画为题材的三道课后习题。从数量上看,两道选择题一道材料题,题量不大,学生可在短时间内做完,然后可通过对照答案,判断对错,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类型上看,题目延续了微课的风格,再一次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选取了以漫画为题材的题目,注重趣味性与实效性。

三、寻境:反思教学实践,明确未来努力方向

《两幅画让你更明白马歇尔计划》作为笔者微课研究的起步,以解读漫画的形式突破了单个历史概念。未来的研究过程中还应全面考虑,从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概念到建立历史概念体系再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用微课助力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微课制作技术的提升、微课课程的内容选择还是微课的环节设置等方面都还有值得努力的地方。

1.微课制作应以精湛的技术服务确切的知识表达。笔者在尝试制作微课之初,选择的是最易操作的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所做微课,中规中矩,且有些平铺直叙。因此,无论是PPT还是微课视频制作技术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比如PPT制作时可以利用PPT2016版本的“平滑”动画功能,不仅简单实用,而且动画效果非常酷炫。再如利用“喀秋莎软件”可以制作出“PPT+人像”式专业微课,人像与PPT互相配合,可谓相得益彰。在不断钻研微课制作技术的过程中,笔者愈发觉得有一个理念必须要坚持,那就是再精湛的技术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确切的知识表达。所以,在努力提高微课制作技术的前提下,把历史概念以准确、合理且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是有实效的微课。

2.微课内容应以精细的考虑架构全面的概念体系。选择什么内容制作微课?这需要进行精细的考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是随心所欲地想一个题目。首先,选题是为教学而服务的。基于历史概念教学在传统历史课堂上遭遇的尴尬,微课制作所选的内容必须弥补传统课堂中历史概念教学的不足,可以选择单个概念突破。其次,由于历史概念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所以,在选择微课内容时可以从统摄性的核心概念入手,帮助学生架构概念层级体系。再次,从学生的各种反馈来看,学生对相近的历史概念很容易产生混淆,这对于概念体系的架构非常不利。所以微课内容也可以考虑对重难点或相近历史概念进行辨析。

3.微课设计应以精巧的环节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由于微课用时短,却又要发挥其重要的价值,所以更突出设计的重要性。怎样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生成对抽象历史概念的感悟,教师必须在设计上狠下一番功夫。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必不可少。教师还可以在微课中穿插音视频、照片、图片、数据等多种资源,尽可能给学生造成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微课设计时多设置需要学生动脑动手的环节,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听或看。可以运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微课设计时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用微课助力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研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探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完善,当然也会有很多研究成果不断产生。未来的日子里,高中历史教师既要专心于历史概念的研究,将专业知识琢磨透彻,也要着力于微课技术的提升,努力提高制作的水准,同时还要将两者相结合,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研究诞生出的作品能从单个微课逐步发展为系列的微课群,真正实现用微课助力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目标。

[ 參 考 文 献 ]

[1]黄凯洲.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J].学园,2015(18).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责任编辑 袁 妮)

作者:彭洁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论文 篇2:

巧用思维导图突破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窘境

摘 要: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经常会碰到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屡教不会、随学随忘,记忆巩固率和理解率特别低,这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在以能力立意为指导的考试中的得分。本文从现象分析入手,剖析其原因,并通过有意义学习、双重编码理论的指导,引入思维导图工具及其应用实践研究历史课堂概念教学的突围策略。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思维导图 概念教学

一、概述

1.概念。“从逻辑学上讲,概念(concept)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1]。

2.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括对发生各种历史问题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2]。

3.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现状。从考试角度看,每年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历史概念均是学生面对的最大挑战;从学生角度看,单纯记忆的多,真正理解内化的少,迁移应用能力弱;从教师角度看,精讲精练,重复训练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现行教材为专题体例,有些概念被人为地分散在不同的章节,对形成完整概念造成困扰;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属于机械学习,被动重复,同时由于学习时间与进度的推进,众多历史概念由于学习时间间隔偏长,大多超过“遗忘曲线”的高效记忆区而被煮成“夹生饭”,甚至产生为数不少的相异构想,严重影响历史学习认知。三是课堂教学更多地采用单向传输的方式将历史概念灌输给学生,与学生原有认知难以形成有效链接,缺失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的相关策略。

面对割裂破碎的教材,用传统单向传输与背书记忆的方式教学,难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导致知识记忆与迁移应用的脱离,造成教学效率低下。让学生保持更长时间的记忆和形成正确的理解是高中历史课堂概念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理论基础

1.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当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时,就会导致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从而形成有意义的学习[3]。

2.双重编码。佩维奥提出的记忆双重编码假说认为,长时记忆包括两种明显不同的编码系统:一种是言语性质的,它负责表征和储存识记项目的抽象的语义信息;另一种则是表象性质的,它表征和储存事物的外表信息。

基于对以上认知理论的学习与思考,笔者认为上世纪英国教育学者东尼·博赞提出的以放射性思维为基础的思维导图对历史概念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人大脑的思维模式也许因此而被看做是一个庞大的、分枝联想机器——一台超级生物电脑,成根的思维线条从一个几乎无限的数据节点数放射开来。这个结构反映了构成大脑物理结构的神经元网络”[4]。这种无限放射特性有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它还强调运用色彩、图形、符号、代码等视觉形象工具进行思维联想与记忆编码,对保持长时记忆效果很好。

三、应用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与认识,笔者引入思维导图工具(注: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笔者将思维导图的形式从放射性发散泛化为运用图形、色彩、符号、文字等认知元素搭建符合历史学科内在逻辑的可视化工具)运用于高中历史概念教学,在课堂实践中总结以下五个方面典型案例说明其应用策略。

1.时序建模策略。时间是解开历史问题的第一把钥匙,没有准确的时间定位,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历史的逻辑关系,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要求。例如:“生物进化论”的教学,教材只有关于生物进化的学科演进介绍,使学生陷入生物视角而无法关注社会历史角度,这显然与历史学科教学的目标相悖。适时引入时序导图(图1)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策略。

图1

“生物进化论”概念学习之前,学生知识结构中已有“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光荣革命”、“欧洲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相关历史概念,而从时序上进行排列,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近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深刻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变革与制度创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科学家们的个人天赋和不懈努力,等等。这样不仅厘清了生物进化论诞生的社会背景,而且建立了一种经济、政治、思想、技术等方面的模型,使学生有迹可循,有法可学,同时其内在的联系赋予孤立的知识更加丰富的意义,便于学生长时记忆。

2.放射关联策略。主要运用于概念或单个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突出其内涵与外沿,同时通过对概念或知识点本身各要素的放射与关联进行信息加工与拓展。如西汉太学这一知识点,可以借助图2理清教材文本未能讲述清楚的几个关系:一是汉武帝完成大一统事业与太学的关系:官方办教育培养从政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满足汉武帝时期完成大一统及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愿望;二是官方办教育推动儒学发展传播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相适应;三是在选官方式上首次采用了考试选拔,为以后隋唐科举制的开创提供了借鉴;四是社会层面向学风气影响文化教育的蓬勃发展;五是太学生的选拔冲击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为中下层入仕创造了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增强了政治治理的活力。

图2

3.对比辨别策略。比较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主要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相关的历史事物或概念的比较辨别,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或知识点的准确理解。奥苏贝尔认知心理学认为,从教学的角度看,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因素之一是学习的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之间区别程度如何,即要防止新旧知识混淆,使新知识能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比较的目的为了深入事物的内部,了解所比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差异,通过强烈对比使两个比较中的事物其本质更为明晰,同时也由此进一步展示事物内部的复杂联系”[5]。如国家结构这一概念在高中历史中主要涉及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邦联制与联邦制等。下面以前者为例结合图3和图4加以说明。

图3

图4

首先,从人事权力、财政税收、权利与义务、层级关系、结构特征等方面对“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进行建模。其次,比对两种制度的核心差异: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之间是权利与义务关系,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并不能随意控制诸侯国,封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是一种平行结构,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是权利义务加上血缘纽带。中央集权的特征是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地方没有独立性,是一种垂直结构,维系上下关系的是制度与权力,人事任免掌握在中央;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古代中国国家结构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的过程并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

4.整理归类策略。有些历史概念涉及多个维度,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学生往往有前后不一致之感,引发迁移运用中的混乱错误。如“经济结构”在必修二的专题一、二、三、五、七中均有涉及,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经常“抓狂”。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讲的是产业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这是学生最熟悉易懂的角度。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涉及中苏两国工业化进程中为了快速推进工业化而采用“高积累、低消费”的分配结构和这一过程中为了追赶西方先进国家而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产业结构问题。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至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阐述的是经济形式变动,其表述路径为: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下逐渐瓦解、在外商企业利润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下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30年代形成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形成压制;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形成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和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形成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专题三第二、三两节中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单一公有制到“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从所有制结构角度进行表述的。专题五第三节“蒸汽的力量”中“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为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6],同时涉及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以上所列种种,若是没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梳理,则对于学生在答题中的实际状况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下图5运用思维导图形式对经济结构这一概念进行归纳梳理,使之形成一个多维度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

图5

5.解构与重构策略。有些历史概念本身较为复杂,教材编写的内容信息量大,学生的认知无法跨越,这时往往需要对该概念进行解构(要素分解)与重构(逻辑重建),达到理顺概念或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学生深度理解的教学效果。如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一课,涉及“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两个大概念。

图6

上图6将美国经济大危机概念分解成“金融危机”、“实体危机”、“社会危机”三个部分,其实这场经济大危机最致命的是实体经济的下行,供给过剩、需求严重不足,但美国金融界却不断推高泡沫、超前消费、投机股市,最后终于引发泡沫破裂、银行倒闭、工农业衰退、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制度遭遇挑战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罗斯福新政的“新”就在于在当时自由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下运用政府干预的手段调整供需关系,使之重新走向平衡。抓住这一核心,就能理解“危机与新政”的逻辑关系。图中标示“新政府部门”、“国会立法”、“干预”揭示了新政的鲜明特点:一是成立诸多的新政府部门如联邦储备银行、联邦救济署等,通过行政权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干预;二是通过国会立法推进新政如《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等,表明其在危急之中仍坚决维护三权分立为特点的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归纳起来就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和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干预社会经济。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关联因其内在逻辑关系的紧密,更易于学生理解、记忆与拓展。

著名历史教学法专家赵恒烈先生曾把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的常见错误归纳为四类问题:“以今度古”、“相互混淆”、“区别不开概念中的主要特征和非主要特征”、“表达时用语不够确切”[7]等。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有助于在教学中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记忆保持和辨析度,同时常用关键词作图也有助于学生抓住概念中的主要特征和掌握准确的表达用词。

参考文献:

[1]邵志芳.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229

[2]夏辉辉.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和方法[R].专题讲座.

[3]刘丽娟.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对当今教学的启示[J].南方论刊,2009(5).

[4]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中信出版社,2009:44.

[5]王加丰.史学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65.

[6]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M].人民出版社,2009:94.

[7]赵恒烈.如何纠正学生掌握的历史概念中的常见错误[J].历史教学,1963(5).

作者:缪有光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论文 篇3: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两方法

摘要: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一些历史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明晰的认知。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更影响着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能对历史概念进行对比辨析。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概念;教学质量

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非常重要。学生对历史教材中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一个个的历史概念来串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一些历史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明晰的认知,这既影响了认知能力的提升,更影响着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关于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科考试说明》考试能力也要求:“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由此看来,中学历史教师要想跟上高考改革的步伐,就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对历史概念教学的片面认识,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上,切实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1]。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概念教学?其实,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见仁见智,可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笔者就教学过程中的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看法。

一、教会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是对历史现象进行理论概括的产物,它反映着历史现象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2]。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包括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历史概念的内涵,就是它所概括的历史事物的本质含义,而历史概念的外延包括它所概括的历史事物的发生背景、结果、影响、评价等要素。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例如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早期三个重要政治制度概念: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考点经常是围绕“世袭制”、“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来展开,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掌握学生时常有困难,许多学生辨别不清这几个概念。这就有必要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教师首先要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其内涵: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宗法制度是商周时代奴隶主贵族分享统治权力的制度,它强调的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它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度是商周时代奴隶主阶级巩固统治的制度,是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是宗法制的具体运用,它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从外延看,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这就需要宗法制保障;分封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宗法制来实现。对这些复杂的概念,教师要一步一步仔细分析,防止出现模糊认识,但同时也不能过于复杂,过于抽象理论,要善于通过具体的实例或形象的比喻把复杂的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才能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

二、教会学生对历史概念进行对比辨析

在历史潮流发展过程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性,又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而有它的特殊性。因此,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这种相似性往往容易使学生混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也非常不利。有效的方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归类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这样既可以深化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也能加强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记忆。

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同一类型的历史事物放在一起,作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特殊点,以揭示这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各自具有的历史特征,从而准确认识历史事物[3]。历史上的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各种典章制度等,只要有可比性,都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根据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发现,比较的方法在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用:一是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事件,通过比较可以弄清它们之间异同点。如两次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其性质是相同的,但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其特点是不同的,通过背景、任务、名称、领导力量、合作的政治基础等进行比较,各自的特点就清楚了。二是把某些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加以比较,认清不同的本质。如唐代手工业作坊与明代手工工场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手工业生产。从所处的历史条件、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剥削方式等几个方面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就可清楚地得出:明代手工工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而唐代依然是封建性质的。三是把性质相似或相同而所起的作用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以区别他们不同的历史作用。如讲述历史人物时,有称为“民族英雄”或“爱国将领”,有的冠以“伟大”,有的则以“杰出”、“著名”等词语修饰,这些都要仔细比较,领会其意,否则会造成概念不清。

例如,笔者在进行必修二《苏俄新经济政策》教学时,发现很多学生对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不易理解,容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就对苏、美这两个不同的国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

如表1所示,通过背景、措施、效果、特点等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之后,学生对于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再接着进行抽象和概括,就可以看出这两者的本质区别了。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以农业的恢复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以便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美国罗斯福新政则是在垄断资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条件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式,力图保持“自由企业”制度,从恢复信用开始,把重心放在工业的调整上,同时也压缩农业,提供就业,以便消除以产品过剩和严重失业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

总之,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学生掌握了历史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的实质,才能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学科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才方.历史教学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78.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4.

[3]曾张胤:怎样落实历史概念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8):26.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南京 210011)

作者:郝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