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的一切行动仿佛都能与信息、数据联系在一起,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融合早已屡见不鲜,但基于“互联网+”新形态下的教与学的行为则呈现出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趋势,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不断开拓创新的源泉所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1:

小议运用提问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实现科学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在解决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开放性;对比性;现实性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科学、多元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并对师生进行情感交流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高中历史教学提问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和经验、阅历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所以,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思维独创性也在逐渐趋于成熟,从而开始尝试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对此,高中历史教师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提问,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让他们在怀疑中主动进行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进而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巩固及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和提问分类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高中历史教师大多只是按照教材的既定内容进行问题的设计和提问,并让学生在问题所构建的线索中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探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的提问设计不能再单纯地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应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进行多元化的提问,从而切实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知识性提问

这类问题一般紧扣课本内容,大多浅显和简单,可以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得到知识的有效巩固,通过正确回答实现自信心的树立。一般而言,知识性提问可以分为两个类型:

(1)直接性提问

这种提问开门见山,并且非常容易理解和回答。比如“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是什么?”“罗斯福新政的具体举措有哪些?”教师利用这样的提问可以有效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也有着很好的作用。

(2)归纳性提问

这种提问往往需要站在事件或历史阶段的全局高度进行整理和归纳加以解决,让学生实现知识的系统掌握。这种提问一般在教师进行专项复习时使用,可以有效地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检查,使其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国共进行过哪几次合作?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开放性提问

这类问题的设计和提问,要求学生在对知识整体掌握和驾驭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回答,从而有效促进他们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这类问题要求教师在进行提问设计时必须对历史有全局性的灵活掌握,进而实现有效提问的设计。笔者认为,开放性提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递进性提问

实现提问的递进,需要教师通过事件和史实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探究中揭示历史本质,实现知识的熟练掌握。例如,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时,教师可以询问:“二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二战的全面爆发使世界上哪些国家加入了战争?”“在同盟国的反抗中,各个国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抗击轴心国的?取得了怎样的结果?”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二战知识有全面的掌握,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巩固,也有效地理解了教学重难点内容。

(2)对比性提问

一般而言,教师把相似或相反的史实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在寻找历史异同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的本质特征,从而实现知识的认知和升华。比如“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和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政策都是中國的对外开放,可是我们为何在评价上却持着截然相反的态度?”“同样面对大危机,美国和日本为何会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学生在这些提问中必须清晰地辨别容易混淆的概念,从而做好有效的对比,通过了解事件本质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3)现实性提问

由于历史事件距离今天比较久远,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困难,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当今世界的新闻与热点,让学生在耳熟能详的事件中加强知识的联系,继而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问题。比如“当今,依旧有少数国家对中国心怀不轨。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南海仲裁案的审判都是对中国领土和安全的极大挑衅。请大家结合史实,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由于这些内容都是最新的时事热点,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能力迁移和知识联想,让学生在解决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巩固,更实现了知识的学以致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总之,运用提问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方法不一而足。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能力和教学的内容,设计多元化的课堂提问,让学生在不同类型的问题中增强历史学习热情,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实现高效的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松华.高中历史提问的有效策略[J].成才之路,2009(35).

[2]蔡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3).

?誗编辑 李建军

作者:吴莉

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2:

“互联网+”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行为的转变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的一切行动仿佛都能与信息、数据联系在一起,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融合早已屡见不鲜,但基于“互联网+”新形态下的教与学的行为则呈现出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趋势,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不断开拓创新的源泉所在。

【关键词】互联网+ 微课 翻转课堂 教与学行为转变

“互联网+”实际上是知识社会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互联网发展新形态。今天,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等智能化电子产品,电子产品与网络的结合给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也影响着教育教学行为。现以一节市级公开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例,谈谈笔者对“互联网+”新形态下课堂教与学行为的几点看法。

一、“互联网+”新形态下的课堂新模式

1.课前——微课视频导学

在这节课前,教师制作了三个的微课视频:《文艺复兴概况》、《中世纪的基督教》、《宗教改革概况》,这三个微课视频分别从文艺复兴出现的背景及但丁的代表作《神曲》、雕塑作品《拉奥孔》,基督教的神权与世俗王权的关系,宗教改革背景及改革内容等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地介绍了中世纪的欧洲。微课制作的方法和表现形式也力求多样化,有生动的视频片段,也有精美的历史图片,还有动听的背景音乐。这三段的微课传到固定的平台上,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然后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检测作业。

2.课中—— 问题的生成与解决

(1)评估课前检测。这节公开课的展示部分是从对学生所完成的课前检测作业进行检查评估开始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定,教师利用智慧课堂评估系统,统计出学生学习微课后完成的检测题情况,然后给学生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答错的问题。

(2)问题的生成。十分钟后,老师再让学生提出经由讨论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迅速将这些问题列在大屏幕上,如果其他组能够回答,则回答后去除已解决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的则留在大屏幕上,这就在现场生成了一些问题。同时,教师就微课视频内容及本节课课本的内容,再给学生时间提出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课前学习后经由小组间讨论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汇总这些问题,呈现在大屏幕上。在这节公开课中,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有八个之多。

(3)问题的解决。 待问题产生后,教师按照课标的要求整合,并选择了三个与教学重难点相符的问题,从自己准备的教学资源中选取信息进行阐释、解答。当被选择的问题解答完后,教师还有一份检测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并进行评估。

二、“互联网+”新形态下的教与学

1.课堂模式的重构

这样的一节课从形式上打破了传统历史课的结构,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充分发挥了主体的作用:从学生小组内解答问题,到小组间互相解答问题,再到向老师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通过检测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时间上衡量,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传统的课堂要多很多。从问题的生成来看,学生从互相解决习题中存在的问题和经由讨论再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应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大胆提问,需要学生有质疑的思维和能力。这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和质量得以体现和保证。

2.传统课堂的延伸

(1)教師的顶层设计

微课的应用是将历史教学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在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备课中,教师将一节课的内容从历史背景、历史事件以及事件产生的影响等方面都要认真准备好材料,而且还要合理安排好内容,精确计算各流程所需的时间,以便在四十五分钟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精心准备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就是在课堂的这一刻能学习到,看到。对一些接受能力差,基础差,反映慢的学生,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的魅力无法体现出来。在“互联网+”的新形态下,教师可以对备课内容进行分类,以这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例,教师的三个微课,涵盖了文艺复兴的背景、宗教改革的背景、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地位。教师备课时,可以从网络上筛选全球最新的历史研究资料、生动的视频、优美的音乐、精美的历史图片,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制作成微课。而且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生特点选取更适合学生的材料,选取制作微课的知识点也可以自主选择。这样的备课呈现出教师的个性化设计。

在课堂中,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教师要能回答出学生在课堂中现场生成的问题,这不仅仅考验教师平时对专业知识的积累程度,还需要在备课中对课文的重难点做更充分的理解和准备更多元的材料。这样的备课是针对核心知识,难懂知识做更高层次的设计,通过借助互联网资源,实现课堂教学顶层设计的精细化、个性化、高效化、系统化。

(2)学生的长效发展

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行为的完全颠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先在课堂上学习教师传授的内容,然后回家完成教师布置的检测作业。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制作的微课,让学生在家中已经完成将要学习的部分内容。对有些学生来说,如果看一遍不懂,可以在家中反复的看。对另一些学生来说,教师制作的微课只是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这些学生可以在家中,借助互联网的资源,自主选择,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而言,是由原来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大大提升了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提升,再到个人素养的生成的学习效率。

这种学习行为的转变,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其影响性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学业上,更深刻的影响将是在他们走向社会,从事工作后,潜移默化地形成多维度、自主地思考做事的方式。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小组增加了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这些都是未来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核心能力。而在学生学习阶段,课堂上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让他们交流,讨论,让他们能够发挥每个人的特点专长,团结协作来探究解决问题,从中积累成功体验,分享成功喜悦。

翻转课堂让学生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让学生关注了身边的人,懂得与身边的人合作分享。这是翻转课堂对传统教育的意义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三、“互联网+”新形态下课堂的思考

这节课也引起笔者的一些思考: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好互联网技术以及相关的互联网资源,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呢?

第一,这节课三个微课虽制作精美,但应该在微课中加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微课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使微课发挥出更大的效用。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要始终牢记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技术手段,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不应该只是追求课堂呈现的形式。

第二,这节课在问题的生成和解决的过程中存在知识的碎片化的问题。课堂教学的目的应是实现思维的教学,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就得将核心从知识为主向思维为主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清晰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进而激发学生学生思维,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第三,健全“互联网+”新形态下的课堂评价体系,完善以微课、翻转课堂、基于互联网环境的作业布置、质量检测数据生成的分析评价等模式,实现对教与学行为的有效评价,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韫.大数据改变教育:写在大数据元年来临之际[J].上海教育,2013(1O).

[2]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基础教育课程 2013(Z1).

[3]教技厅.[2015]2.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EB/OL].2015-2-15.

[4]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R1].2015-4-12.

[5]项立刚.“互联网+”是第七次信息革命[N].环球时报,2015-3-9.

作者:郑宇群

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3:

利用阅读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相关探究

摘 要:新形势下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养,而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本文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个方面,对教师教导组织学生的阅读活动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阅读;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当前,高中历史课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很大,包括背景资料、课外延伸等,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获取的学习资料形式多样,信息量庞大,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占有丰富资料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利用科学的阅读技巧、方法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一、课内阅读

(一)课前准备

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学生阅读意识,增强其阅读的主动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要让学生认识到,丰富的阅读材料里有宝贵的知识财富,有动人的故事,也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人生哲理,读懂了历史,有利于把握社会人生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谋划人生事业的发展。在此阶段,教师先进行阅读示范,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开展阅读实践,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适合于自己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默读法、跳读法、摘录法、剪辑法等,还要鼓励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对共同关注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在课前可精选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优美文章,在课堂上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历史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二)阅读实践

1.创设情境

高中历史课的知识点浩若繁星,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不知所措,不知阅读从何入手。因此,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开展阅读实践之前,可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建立新中国之初的外交内容时,如果仅依赖教材中的内容,则略显枯燥与单调。因此,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一穷二白,而且饱受西方国家的排斥,但是为什么仍然赢得了许多国家的支持,交了很多好朋友?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的外交中居功至伟,有谁听说过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故事?通过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求一些新中国外交方面的动人的故事以及相关资料,丰富和拓展教材内容,从而使历史知识走出课本,变得血肉丰满,富有温度。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历史课堂教学阅读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读,带动学生主动思维,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学习必修一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目录、导言、建议、提示和正文的顺序阅读。在阅读目录时,学生可一目了然地掌握人类社会在政治领域的发展脉络,形成一种居高临下的历史思维。在思维站到一定高度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支内容、具体内容的阅读,有利于从宏观上理解历史知识。

3.通过阅读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

当阅读实践一段时期之后,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融会贯通。对此,可以对学生提出几个方面的问题,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能否对某个专题的历史发展规律进行简单的概括?结合多个专题,思考一下历史发展有没有共通之处等。通过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会思考、总结、梳理与提炼,把知识上升为智慧。

二、课外阅读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往往重视做题训练,这种方式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却有悖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初衷。培养学生在历史方面的知识素养,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是重要的手段,它有利于拓宽教学和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在课内外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历史知识体系更加科学、丰富。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方面,可以結合历史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订阅一些历史知识方面的杂志。有些杂志内容与课程内容进程结合得比较紧密,有利于使学生了解历史背后的背景、相关事件以及动人的故事,深化对知识的把握。另外,结合学生的兴趣,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专著书籍,如对于热爱历史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阅读《史记》、《资治通鉴》、《中华通史》等历史著作;对于喜爱文学的学生,可让他们阅读一些历史小说,如《李自成》、《康熙大帝》等,使他们在愉悦的阅读经历中了解到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于喜欢阅读人物传记的学生,可推荐他们阅读关于毛泽东、周恩来、拿破仑等中外著名人物传记,以历史人物的故事、精神为线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另外,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教师要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因网络信息过于庞杂,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如在课前预习环节,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在课堂教学之后,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详细了解有关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等。

结语

利用阅读促进高中历史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技巧,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讨阅读的指导与组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为历史教学提供积极帮助。

[参考文献]

[1]闻伟红.高中历史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6):109-110.

[2]韩利娇.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J].考试周刊,2016,(79):134.

[3]张健.返璞归真——高中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案例研究[J].科教文汇,2014,(17):192-193.

作者:程海虎

上一篇:移动电视广告设计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软件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