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对策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当前社会各个领域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而高校负责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投入较多的资金,高校需要合理利用各项资金,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在财务管理中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高校资金利用率,准确地核算高校运营中各方面的支出,保障高校财务支出的合理性,为高校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财务对策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财务对策管理论文 篇1:

节约型校园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 借鉴国内外节约型高校建设和其他部门厉行节俭过程中的有益经验,系统分析目前高校在建设节约型高校进程中面临的各种财务管理问题,从监控体系、财务公开及预算编制等方面提出了节约型高校财务管理对策,以落实节约型高校的建设。

【关键词】 节约型高校; 高校浪费; 财务对策

一、引言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各高校纷纷抢抓发展机遇,扩大办学规模。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高校逐渐面临发展资金不足的局面。然而一些高校对于教育资源和资金的节约认识却依然很低,在高校运营和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教育经费低效率使用的情况,导致高校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投入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结构性资金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教育经费不足,诸多高校债务缠身,但是高校“三公消费”浪费问题依然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和考核机制,导致高校水电等各类资源的巨大浪费。可见相对于我国高校所面临的资金总额短缺而言,我国的高校更缺的是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的节约运行思想。

目前,高校财务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是普遍缺乏节约思想的指导,同时研究成果大多针对高校财务某一方面来进行研究,虽然在各个具体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但是从高校财务运行的全局来讲,并不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从财务建设角度最终达到节约型高校建设的目的需要协调各方面因素,必须要从总体的角度梳理各部分的关系,从宏观上有较为清晰的把握。

本文力图在节约型思想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高校节约和财务管理的研究成果,整合多种财务手段对节约型高校管理进行研究。

二、节约型校园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一)高校内控不到位

高校的内控制度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高校的授权审批制度没有很好的落实,导致了高校资金的浪费。比如一些高校业务招待费的报销审批流程不规范,不能有效抑制浪费现象。第二,会计记录控制不健全。公务招待费用的财务记录存在着不合法的现象,有的高校把吃喝招待费用记到高校的日常水电、采购费用,甚至科研教学费用中,从而其向上级上报的报表中招待费用的开支远低于实际开支,但实际上教学、科研这些决定高校发展的投入却被挤占。第三,一些高校的内控主要针对资金,而缺乏对已有固定资产的定期登记、盘查和授权接触的控制从而导致了资产的重复采购、丢失和损毁,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第四,一些高校内控制度的设计仅仅针对日常的活动,而对于高校的基建、大型采购等活动则缺乏合理的控制措施,形成了管理的盲点和疏漏,为建设资金的浪费甚至贪污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形成了对高校有限资金的巨大浪费。

目前一些高校内部的审计还是传统的审计,只审查资金使用是否真实和是否遵守法律法规,缺乏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合理的内部评价的能力。同时高校的内部审计缺乏对高校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审计,从而造成了高校的审计只是事后评价的功能,起不到事前监管、事中调节的作用。

(二)高校财务不透明

因财务不透明造成高校的巨大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务的不透明造成高校的工作人员缺乏节约的外部监督压力,高校的工作人员不会感觉到节约的紧迫性,在“三公经费”的使用中这种问题尤为突出。第二,财务的不透明造成了高校缺乏社会的监督,从而使得高校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纠正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第三,高校财务不透明不利于高校广泛地吸取外部意见,外界通过阅读高校的公开财务报表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给高校提出节约的意见和建议,从而避免高校内部决策和工作的局限性。

(三)高校预算管理不恰当

高校的预算是把高校所制定的战略从政策层面落实到操作层面上来。同时预算为高校投资和日常营运资金设定了一个数量上的标准,便于在年末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预算的合理制定、严格实施和规范考核对于节约型高校在财务环节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预算尚存在以下问题:

1.一些高校的预算都是短期的,以年度为预算周期,不同年度预算之间缺乏很好的延续和连接。这种情况使得高校年度之间的预算缺乏整合和优化,高校预算停留在单纯的传统预算阶段。预算失去了支撑高校节约战略和高校重点战略建设项目的功能,成为单纯的分配上级教育拨款的手段。

2.一些高校现行的预算编制方法太陈旧,缺乏先进科学的理论指导。一些高校的预算编制仍然是由基数和增长数加和确定的。这种编制方法不仅无法使原有的浪费问题(如水电的浪费)得到解决,而且还会使得这种浪费不断扩大。同时编制过程中缺乏教职工的参与,而真正了解学校真实浪费情况的恰恰是这些人,没有赋予其参与权导致预算编制数据的准确性不够,不能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

3.一些高校的预算缺乏约束力,执行过程中出了问题。在一些高校中,高校领导依然错误地认为预算的执行仅仅是高校财务部门的职责,没有给予预算执行应有的支持。但是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去监督高校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是不够的,因为财务部门没有足够的权力约束其他部门,导致追加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

4.高校缺少预算执行绩效的评价环节。几乎所有高校每年都会组织预算的编制,并在年度内执行,可是许多高校在年末却没有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只有合理评价预算执行绩效才能对高校所有员工的预算执行绩效给予考核和奖惩,激励高校的全体员工厉行节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节约型校园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对策

(一)财务监控机制体系的构建

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可能因为高校某些员工不称职,或者员工之间的勾结而失去其效力,也可能因为高校的领导权力过大不受内部控制而失去内控的效力。所以高校要完善监控机制,需建立节约型高校的内部审计制度保证高校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从而确保高校资金使用的高效率和节约。

节约型高校内部审计的建设分为以下几点:第一,高校要建设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关,或者是内部审计委员会,高校的内部审计机关应归高校的校长直接领导。第二,高校的内部审计要不断扩大审计的范围。高校的内部审计要进行全面的审计,不能仅仅局限于事后的审计,高校的审计范围要从高校的战略预算到预算执行过程以及最后的效果审计。这种全过程的审计可以确保事前的监督、事中的调整以及事后的评价,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高校所存在的浪费问题从而及时地处理这些问题,确保节约。高校的审计也要进行专项审计,对于高校基础建设大的采购项目要进行专门的全过程审计,这样可以确保高校的所有项目都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之下进行。第三,高校要对财务资源的使用进行效率审计。现在一些高校的审计仍然是传统的审计,仅仅关注真实性,缺乏对各种财务资源使用效率的审计。所以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要不断地探索如何进行高校财务资源的效率审计。

(二)高校财务公开

财务公开机制的建立和正常运行,需要明确财务公开过程中各个职能部门的权利与义务。

高校的校长是学校财务管理、经费审批的第一责任人,因而在财务公开过程中担负首要的领导责任。负责审定财务公开制度的有关规定,提出财务公开方案,强化全校师生工作人员对财务公开的重视程度。

设立财务公开领导小组,已经设立校务公开领导小组的也可指定特定人员负责财务公开的工作。小组主要负责整理高校各个部门需要披露的信息,选择适宜的渠道公开不同人群所需的信息;负责收集反馈各类财务意见和建议,答复群众、学生及家长提出的疑问和要求;公开整改结果,并征求教职工、学生等的意见;将财务公开的资料和反馈信息整理存档,以备检查。

(三)节约型高校预算的控制

高校管理层编制的预算需要各个下属部门在日常的运行和投资活动中执行,而管理者不能在预算编制完成后就将其束之高阁,应该在预算年度监督预算的执行,并在年度末评价预算执行的结果,对预算实施全过程的控制。

首先是执行过程中的监督。高校的预算一经制定,就要具有刚性的约束力,高校的全体部门和成员必须坚决执行,要严格制止高校的支出和预算的脱离。监督预算的执行要区分日常的营运项目和投资活动。对于日常营运支出预算,如人员工资、水电费等,只要根据开支标准逐月审核,对照预算,比较容易实现监控。对于投资项目,应该对项目立项、执行和结项实施全过程的审批和监控。尤其是投资额巨大的项目,除了符合年初的预算要求,立项时还需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在执行过程中要定期进行审计,审查是否存在贪污腐败现象,防止不合理追加预算的情况发生。监控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审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高校预算执行信息反馈系统,按月及时编制预算完成情况报表与分析报告等,对重大偏差及时予以汇报,预算管理委员会需对执行偏差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其次是执行后的评价。高校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在年末要对高校当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合理的考评,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高校超支的部分进行科学的评价。超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环境的变化、物价上涨等。高校需要进行合理考评的是那些由高校人为原因造成的超支,重点考评高校的可控成本。第二,对于高校本年的开支要进行效率的考核,即不仅要保证资金支出符合节约的宗旨控制在预算的范围内,更要确保资金的使用达到了高校年度预算目标和滚动预算本年度分目标的要求。第三,根据上述的考核结果给予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奖惩。

最后,将监控执行中所发现的问题和预算评价所发现的问题反馈到滚动预算下一年预算的编制中。为下一年预算的制定提供一个合理的参考,使得其编制更具合理性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王耕.教育成本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2] 张艳明,谭立洲.高校水电管理企业化改革探索[J].现代企业,2006(3):23-28.

[3] 乔春华.大学经营的财务视角[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46-52.

[4] 吴建军.节约型校园: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109-110.

[5] 陈阳轩.谈高校发展过程中节约型办学模式的构建[J].经济师,2006(8):105-106.

[6] 宋明钧.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19-21.

[7] 陈明娟.浅论节约型校园建设[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3):239-242.

[8] 陈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节约型大学建设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1):71-74.

[9] 李浩根.加强管理构建节约型高校[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6.

作者:黄璐璐

高校财务对策管理论文 篇2:

高校信息化建设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解析

[摘 要] 当前社会各个领域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而高校负责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投入较多的资金,高校需要合理利用各项资金,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在财务管理中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高校资金利用率,准确地核算高校运营中各方面的支出,保障高校财务支出的合理性,为高校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建设对策

我国现代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行各业都开始加强信息化建设,高校也不例外,高校通过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在财务管理中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合理简化财务管理工作的流程,使整体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在高校运营发展过程中,通过财务管理工作可以科学调配各部门的资金,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资金保障,帮助高校购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于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

高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发挥出信息平台的优势,共享信息资源,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此外,将财务数据信息安全存储在信息平台中,工作人员可以随时调阅财务数据,避免反复录抄高校财务数据,节省高校人力投入。高校可以开发学生缴费App,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缴费,节省时间成本,同时可以共享高校财务信息资源,方便学生查看财务信息,同时可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1]。

(二)提高高校财务信息的透明化

为了避免他人质疑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高校构建信息发布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查看财务信息,使高校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因此提高,帮助高校师生了解科研经费和教师薪资津贴等情况,方便全体师生掌握高校财务信息。

(三)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

高校需要重视财务核算工作,但是这项工作无法单独依靠一个部门完成,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各部门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准确的高校财务信息,提出有针对性的财务对策,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二、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财务管理缺乏前瞻性

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尤其是缺乏前瞻性,不利于指导高校财务管理建设。因此高校在财务规划阶段需要考虑未来发展趨势,高校领导人员需要根据高校采取状况,合理安排其他工作。但是一些高校并没有针对未来发展情况落实财务规划,导致财务规划存在滞后性。因为高校缺乏发展眼光,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方向性和管理效率[2]。

(二)财务管理缺乏成本效益观念

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高校需要坚持成本效益,通过财务管理控制经营成本,保障高校效益最大化。但是一些高校忽视了成本控制理念,再加上高校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当中,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有效控制工作成本和财务风险,但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采取的工作手段信息化程度不够,无法满足时代发展要求。

(三)缺乏财务分析意识

高校通过财务分析可以掌握财务结构,同时构建科学的财务工作体系。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忽视了财务分析工作,不利于评价高校财务结构的优劣性。高校财务结构评价存在不足,问题解决效率比较低,导致高校财务规划缺乏均衡性,无法指导高校其他工作,还会影响到高校其他工作的进程[3]。

三、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重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近些年高校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速度,并且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保障高校财务管理的效果。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高校领导者需要给予大力支持,创新高校财务管理力度,利用信息化管理理念,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加大力度投入信息化建设,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深入研究新型工作模式和财务管理理念,加强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和技术。根据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现状,构建信息化财务工作理念,注重培养高校财务人员,使其灵活运用信息软件,主动学习财务信息化管理知识,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促使他们实时更新自我知识结构,高效地完成自身工作任务。

(二)提高财务规划的科学性

高校需要保障财务规划工作的科学性,总结高校财务应用规律,确定高校设备采购和人员培训以及技术引进等方面的资金支出,掌握财务利用规律之后,有利于提高高校财务规划的科学性。在高校财务规划阶段,高校需要利用调查法和综合分析法等科学方法,突出财务规划工作的科学性[4]。

(三)加强业务培训

为了保障高校财务管理效果,高校需要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校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财务人员招聘阶段,高校要注重考核财务人员的信息能力,确定财务人员是否可以胜任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高校需要注重考核财务人员的工作力度,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处理财务问题,高效地收集相关财务信息,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高校需要科学地管理财务管理人员,更新财务人员的知识体系,创新高校财务管理方法。鼓励高校财务人员主动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灵活操作软件,及时、准确地收集高校财务信息。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实现制度化操作,同时利用流程化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严格遵守工作制度,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发生徇私舞弊的行为。

(四)完善管理制度

高校需要构建资质上岗制度,完善财务人员招聘工作,在人才招聘阶段需要保障公平性和公开性,招聘到的财务人员要满足岗位职责要求。此外需要构建岗位责任制,同时要合理分配每项财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各部门工作人员要加强沟通,通力合作完成相关工作任务。高校财务部门需要构建奖惩制度,联系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薪资报酬,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相互共享数据资源,提高整体工作效率[5]。

(五)创建信息共享平台

高校需要创建财务信息共享平台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网络服务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水平。高效需要重新组合财务部门,完善工作制度。创建高校信息共享平台,高校可以结合财务管理系统和经济业务,整合经济业务数据,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数据基础,财务部门可以高效地利用财务信息,满足高校师生的财务需求,同时有利于降低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注重网络维护工作,工作人员要定期杀毒处理计算机,及时进行系统升级,净化网络环境,避免因为网络问题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

(六)提升财务管理的成本意识

高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每个财务人员都要建立成本控制意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财务分析,有效控制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本。此外,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建立财务风险意识,因为市场因素会影响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高校财务运营过程的风险性,降低了财务部门工作效率。因此高校財务管理人员需要构建风险控制意识。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准确核算财务信息,降低计算偏差,降低高校财务运行的风险性,优化高校财务管理的效果。最后,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建立财务分析意识,通过信息技术和系统软件分析确定高校财务结构中的问题,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保障高校财务规划的科学性,使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结语

高校信息化建设对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科学规划财务管理工作,保障高校财务管理的效果,为高校其他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沂联,季云瑞,熊娜,等.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以K高校为例[J].当代会计,2020(15):139-140.

[2]王璐.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优化策略分析[J].财会学习,2020(22):5-6.

[3]朱富珍.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J].纳税,2020,14(19):107-108.

[4]罗健.基于数字校园环境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思考[J].经济师,2020(02):96-97.

[5]仇丽娟.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浅谈[J].现代经济信息,2020(01):134,136.

作者:武惜婷

高校财务对策管理论文 篇3:

减税降费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摘 要】为促进国内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不断增强我国市场经济的活力,我国积极顺应深化税制改革的趋势,制定并逐步实施一系列新的减税措施。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税收管理、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结合相关资料,在简要介绍新的税费减免措施的基础上,针对税费减免对高新技术企业及其创新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策略,供企业利用税费减免不断提高创新水平参考。

【关键词】减税降费;科研创新;高新技术企业

税收政策的调整往往伴随着政策目标的调整,不同的政策目标还会导致不同经济变量的调整,税收政策和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影响关系[1]。部分学者基于微观企业数据证实了税收优化不但不会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技術创新[2]。从创新投入的角度来看,税收优惠能够降低企业的边际成本,激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实证研究表明,税收优惠和税收抵免能够激励企业的研发投入[3]。从创新产出的角度来看,税收抵免可以带来额外的创新产出、开发新的生产工艺,享受了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拥有更多的专利、新产品和科技奖励,但同时有研究发现,税收抵免并没有以市场上的新产品或获得专利的形式促进创新[4]。解维敏等提出,在我国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的制度背景下,纳税优惠政策可以通过间接给企业提供补贴,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5]。马海涛和肖鹏从所得税、流转税和不动产税的角度,分别分析了纳税优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认为我国需要加强以流转税优惠为主的间接税优惠力度,同时需要给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政策自主权[6]。李娟选择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探讨了纳税优惠对不同类型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发现,纳税优惠可以明显地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活动。为了使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政府应该分行业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企业研发纳税优惠政策[7]。综上所述,需要理论研究紧跟时代发展实践,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解释具有中国特色的减税降费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因此,基于中国实际改革经验,对现阶段减税降费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1 减税降费措施的简要概述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的问题。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在收支矛盾较大的情况下,要以“放水养鱼”为重点,增强后劲,减少税费。通过减税降费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努力激发社会创造力,显著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8]。一方面,随着我国税制改革的深入,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如何运用税收工具有效引导企业创新,是国家应该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面临高风险、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企业能否搭上减税降费的“顺风车”,响应国家政策,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还有待研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激烈,迫切需要寻求技术进步,其技术创新对提高社会经济素质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4月和5月初,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制定实施了《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公告和通知》,为我国新一轮减税降费提供了重要参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最新的减税政策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即增值税和社保费。在增值税减征中,“一增一减”分别对应增加进项税额抵扣和降低税率。企业可以按一定比例抵扣进项税额。针对普通纳税人,原适用税率由16%和10%分别下调至13%和9%。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原企业纳税人适用税率为16%,根据新的减税措施,适用税率降低到13%。此外,国家开始在高新技术企业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试行增值税期末退税制度。受减税降费措施的影响,企业以前承担19%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也下降至16%,大大减轻了企业缴纳社保费的压力。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工资薪金始终占研发经费很大的比重,但是随着新的减税措施的实施和社保费率的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节省更多的研发资金,并能提高自主创新热情,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进而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 减税降费对高新技术企业及其创新水平的影响

2.1 对企业税费方面的影响

(1)增值税。我国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来,将原营业税主体直接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在我国积极改革税制的背景下,受减税降费的影响,原适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值税税率也由16%下调至13%。高新技术企业有其特殊性,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其附加值相对较高,因此减税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缓解增值税的压力。例如,某高新技术企业的电子产品研发项目收入约1 000万元,在原适用的16%的增值税税率下,企业需承担60万元的增值税,而在减税措施实施后,企业只需承担30万元的增值税。此外,在不改变企业原留存税额的情况下,减税降费可减免增值税30万元。原本在适用的16%的增值税税率下,高新技术企业这1 000万元的不含税项目收入中,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税额共计7.2万元,而减税降费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少缴纳3.6万元的税费,可以降低企业的流转税税负[9]。

(2)企业所得税。虽然在减税降费措施实施后,企业前期存有大量留抵税额,其增值税发票有所下降,使得企业可以少缴纳许多增值税费,但是如果合同保持不变,则极有可能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成本。仍然以某高新技术企业的电子产品研发项目的1 000万元不含税收入为例,按照含税价格签订合同后,原税率为16%时,企业不含税价超过862万元,但按照最新的税率计算,则企业不含税收入超过884万元,由此可使企业不含税收入增加。在短期内,若企业需要继续耗用原库存,企业利润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此时企业也将多缴纳3万余元的所得税。当前,我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调整至15%,其他普通企业享受的所得税税率则为25%,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节约一部分企业所得税纳税成本。

2.2 对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

减税降费有助于企业节约发展资本,从而有效增加其创新投入,使企业研发强度得以进一步强化。在推行减税降费政策的大环境下,企业内部可以留下更多可支配的所得利润,而在当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下,企业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势必会在企业研发与自主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而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当企业规模较大且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时,企业的创新投入也会更多。企业只有规模扩大、资金实力雄厚时,才具有良好的物质基础支撑各项创新活动。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尤其是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所具备的技术的核心性相对较低,企业资金实力薄弱,因此即便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创新研发取得一定的成果,也很难实现创新成果的成功转化,故而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存在技术创新资本投入向专利产出的转化效率低下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企业大幅提升创新绩效。此外,对于发展规模较大和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在创新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具有良好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伴随着各种企业内部代理问题,也会对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

3 基于减税降费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水平的措施

3.1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优势

通过上文可知,减税降费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及其创新水平之间具有紧密联系,有效的减税降费措施有助于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提高创新水平。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首先,我国需要正确认识减税降费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水平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作用,主动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与减税降费、自主创新等相关的人力、物力、技术等的支持。例如,由政府部门牵头,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与各地区科研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长效稳健的合作关系,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利用互联网、项目合作等形式加快优势资源共享传输与高效交互,实现优势互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水平。其次,政府部门应当主动发挥监督职能,对各项减税降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全程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使得减税降费所带来的利处能够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得到真正落实。最后,我国需要积极结合国情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继续对减税降费政策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其具有的优势效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高新技术企业降低经济成本、优化创新模式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企业自主研发创新产品

在我国大力推行和落实减税降费措施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应当积极加大对自主创新研发的重视程度。一方面,企业需要对各项现有优势资源如技术资源、核心技术、人才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与合理配置,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主动加大对创新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与企业自主创新有关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实验室建设、先进实验设备的配置等。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无论是在创新还是自身发展、市场竞争中,其核心关键在于人才。即,对内积极组织企业技术人才及其他核心人员参加与企业产品自主研发、创新相关的专业培训教育,使他们能够学习更多先进理念与技术手段,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与业务能力,进而更好地投入企业的各项创新活动中。此外,企业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可以将员工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一并纳入考核范畴,并将考核结果和员工的工资待遇等切身利益挂钩,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对外,企业可以立足自身实际,面向整个市场积极招募更多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较高职业素养的创新人才,从而不断扩充企业的创新人才团队。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积极组织内部员工前往海内外优秀的高新科技企业交流与学习,或是积极参加科学技术论坛等含金量高的活动,从中学习其他企业及本行業最新的技术理论、技术手段等,在尽可能减少企业内部代理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

3.3 重视和加强创新成果转化

考虑到当前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习惯将重点放在产品技术生产与研发的创新方面,缺乏对后期创新成果转化与持续跟踪管理的重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水平的持续提升。为此,高新技术企业在充分把握减税降费政策优势、有效控制其发展成本的同时,需要集中资金、人力等一切力量加强对企业各项创新成果的转化。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可根据其创新成果的具体方向、创新内容,主动与“华为”“苹果”等国际化大公司寻求战略合作,承包其部分关键技术项目。灵活运用现有的创新成果,在积极实现成果成功转化的同时,帮助企业不断扩大自身的经济效益规模。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主动与其他同类型企业合作,共同建立产业集群链,在企业相互协同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申请新产品和工艺材料的专利,以专利转让或其他方式实现创新成果转化,使得企业创新资本可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力。

4 结语

本文研究总结得出税收优惠有利于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是国家让位给企业,企业的利润更多地留在企业;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创新的主力军之一,应将更多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企业技术创新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减税降费政策并没有较大程度地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水平,这可能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企业增加的创新投入不能有效转化为实际产出,阻碍了投入产出进程。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在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国家不仅要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还要重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引导;企业要提高创新资本的利用效率,实现从“实验室”到“成果”的转变,同时要注意减少内部代理问题,保持创新活力。

参 考 文 献

[1]吴爽.新减税降费措施对高新技术企业影响与财务对策[J].财经界,2019(18):217-218.

[2]沈秀梅.减税降费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管理工作探讨[J].纳税,2019(22):23.

[3]杨明增,张钦成.高新技术企业减税激励政策会产生同伴压力效应吗[J].当代财经,2019(6):118-129.

[4]林子昂,叶秋彤.减税降费与企业创新水平研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新会计,2019(6):6-10.

[5]解维敏,唐清泉,陆珊珊.政府R&D资助,企业R&D支出与资助创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9(6):86-99.

[6]马海涛,肖鹏.中国鼓励技术创新税收优惠现状剖析与优化思路[J].财政监督,2011(12):12-15.

[7]李娟.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R&D活动的影响——基于中国电子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2):22-25.

[8]王志艳.创新驱动发展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证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7.

[9]邹洋.财税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分析[J].税务研究,2016(8):42-46.

作者:傅港

上一篇:实用主义商务英语论文下一篇:高校档案信息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