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就业指导的功能与机制

2022-09-11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连年激增,但是我国高校6月份的初次就业率却呈现出连年相对递减的趋势。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为338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而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3年6月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50%,2004年6月为47%,2005年6月真正签约率为33.7%,另据《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5月的一篇报道曾预计2006年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比2005年下降22%。由此可知,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异常突出。纵观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综合技能以及求职心态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1 高校就业指导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从数据上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连创新高,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连年走低,但是不能由此断定我国当前人才需求总量低。如果按照大学生占适龄人口(18-22岁)的比重,2003年中国为15%,而发展水平接近于中国的泰国则达到35%。在2000年的劳动适龄人口中,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劳动力所占比重仅有5%,而美国达到35%。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有能力吸收比中国现在多得多的毕业生。此外,2003年教育部启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准备招收5000-6000名毕业生,而在一个月内,西部地区申报的服务需求职位就达32300个。由此折射出,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市场需求也是巨大的。在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需求数量“萎缩”的背景下,有关部门也相应采取了许多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政策措施。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或艰苦地区工作,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等等。

然而,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大以及政府采取一系列鼓励就业的措施,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的初次签约率逐年降低,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就业政策方面与社会职业部门方面,更在于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实践技能的存储量以及自身就业所体现的适应性。笔者认为,高校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具备全程规划与督导作用,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建立与就业心态的适时调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且针对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就业的政策而言,以创新人才为导向的就业指导服务是当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极为重要的措施。金羊网上一篇名为《把脉2007大学生就业:高素质大学生最抢手》的文章(2006-12)也指出,在人才市场上,社会职业部门最欢迎的大学生,一是综合素质高、好用的,二是贴近企业需求、能用得上的。由于高校毕业生素质的培养与择业心态的适时调整程度同高校的成才教育与就业教育高度相关,所以,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与技能,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功能,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当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2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目标与功能定位

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看,虽然面向学生的就业服务平台基本建立,但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充分,它们仅仅把就业指导作为如下功能来对待:(1)信息中介;(2)高校毕业生推荐;(3)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建设;(4)择业技巧指导;(5)有关就业政策咨询;(6)毕业生离校服务;(7)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其实,高校在上述方面所做的工作只是表面化的工作。为了从本质上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高校有必要深层次剖析作为就业主体的毕业生在就业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当前,从就业市场所表现的一些现象反映了在就业方面的许多问题。主要问题有:(1)职业价值观错位,就业期望过高;(2)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薄弱;(3)心理状态不适应竞争就业与自主择业的特性;(4)对自身的择业意向认识不深刻,缺乏抱负;(5)择业决策能力不强,择业技术支持不够;(6)诚信度不高。这些问题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严重影响,高校应重新探讨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根本目标与功能定位,改进指导工作,提高指导效率。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根本目标是积极引导学生发掘与储备自身才能,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搜取各种就业信息,指导学生做好就业充分准备,正确选择职业,提高求职技巧和适应职业的能力。且结合池忠军的观点,笔者认为高校就业指导的功能具体表现为:(1)教育功能,将高校的就业指导理念渗透于教学模式之中,激发学生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强化专业实践技能;(2)帮助学生进行个性评估、自我认知、自我肯定、理解、合作等健康人格的发展;(3)为学生提供生涯认知、生涯设计、生涯探索的辅导和咨询;(4)帮助学生分析社会需求实时调整专业面向以及做好不能及时就业而进行的调试、培训等服务;(5)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快捷的信息平台;(6)做好毕业生市场需求及走向的调研、分析与预测,为专业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信息支持;(7)指导学生掌握择业技巧,进行应聘模拟、礼仪训练;(8)做好就业政策咨询、毕业生推荐与毕业生离校服务等工作。

3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运行机制

3.1 将就业指导理念渗透于教育教学过程,以此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现代化进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其结果是高校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部门的要求。另一方面,综合素质的竞争已成为人才市场毕业生竞争的核心。所以,高校应将就业指导理念渗透于本科教学模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努力实现教育功能。高校在实施课程教学与班级管理中,必须注重如下素质的培养:(1)专业理论;(2)实践技能;(3)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4)自我认知、自我肯定、合作、诚信等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校解决学生就业压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完善教学与管理模式,更新观念,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的优秀毕业生。

3.2 分层次指导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实现就业指导的特色化

从大学入学开始,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与需求,高校就业指导有必要采取分层次指导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高校要探究学生的群体特征,有计划地实施分层次指导。在一年级,向学生介绍所属行业知识以及各种不同职业的发展状况与前景,多方位为学生提供职业测试;在二年级,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指导学生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在三年级,引导学生依据“择己所爱,择己所长”的原则,在“衡外力,量己力”的情形下,合理制定自身的职业规划;在四年级,侧重从就业政策与就业流程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认识,加强就业实战准备,调整就业心态,高质量、多渠道地进行就业选择。其次,由于学生个性之间有较大差异性,高校在分层指导的同时,还要兼顾个性化服务。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要了解与掌握本校学生的个体特征,增设一对一的个体咨询与服务的就业指导新思路,注重培养与提升学生差异化的就业取向。

3.3 搭建学生、学校与社会职业部门多方信息平台,完善毕业生就业网络

现阶段高校就业网络并不完善,就业指导部门对就业信息分辨率低。因此,必须加快高校就业网络的信息化建设,从就业信息采集系统、挖掘系统、处理系统三方面入手,搭建高校就业信息化平台。其中,就业信息采集主要是静态地获取就业信息,如用人单位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就业形势信息等;就业信息挖掘是指跨越静态的信息采集,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及毕业生数据库,以毕业生跟踪调查、联系相关职业部门等方式主动挖掘数据,对信息系统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核实与更新;就业信息处理是对信息采集、信息挖掘系统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统计、发布。此外,信息处理还要对学生利用就业信息平台的情况定期反馈,以便为学校探索本校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实效性提供信息反馈。

3.4 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梯队

教育部(2002) 18号文件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指导教师的素质与能力。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热爱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熟悉有关劳动就业法规与政策。同时,他们还应有敏锐的形势判断与预见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为了更好地建设就业服务梯队,高校应在确保就业指导教师有必要数量的同时,充分考虑其专业结构和知识水平。此外,还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指导工作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制。

3.5 密切结合当前就业市场,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系统规划

高校应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规划,确定科学的课程体系、合理的指导内容与高效的教学形式。在课程安排上,从开设入学引导教育课程开始,陆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心理学以及就业模拟实践等课程。在指导内容上,应强化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的了解,注重学生择业技巧的培养,引导学生做好择业心理的准备与调整。同时,高校还要在指导课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法规教育以及诚信就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从业精神。此外,在教学模式上,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灵活的授课形式,如理论法、实例法、社会调查法等。

总结大学生就业难对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高校就业指导是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高校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从长远的角度建立以创新人才为主导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循环系统,拓展就业服务功能,完善高校就业指导运作机制,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长远来看,高校就业指导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针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创新人才的角度对高校就业指导的功能作了定位,其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就业指导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就业指导,服务功能,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周锦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思路[J].江苏高教,2005(2):115-116.

[2] 夏志兰,赵刚.大学生成才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思考[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142-145.

[3] 池忠军,易汝玲.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论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12):69-71.

上一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下一篇:西气东输二线SCADA系统仿真平台的搭建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