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控财务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以实现绩效最大化以及最优化为根本发展前提,那么这就需要每个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稳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事业单位内控财务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事业单位内控财务管理论文 篇1: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财务的风险防控,以财务风险防范为根本组织好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性。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处于改革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是较为关键的工作,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要建立在财务风险防范上,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转型,本文主要在财务风险防范的基础上组织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的工作中对资金管控的要求比较高,只有保障资金的安全与稳定才能落实内控管理工作,降低事业单位中的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要做到真实性、合理性、科学性、 全面性。基于财务风险防范,事业单位应组织做好内控管理工作,以便充分发挥内控管理的作用,最主要的是确保内控管理可以满足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的需求。

一、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作用

事业单位中的内部控制管理具有监督单位内部工作、强化工作业务组织能力的作用,事业单位中的内控管理需要在一定制度、程序下进行。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要树立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管控财务风险,监督事业单位各方面的经济活动,尤其是专项经济活动,监管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积极预防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其为事业单位运营的核心,全面落实好内控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财务风险对内控管理的影响

财务风险在事业单位中是指任何影响运营的经济风险,财务风险在各个单位中普遍存在,以财务风险防范为前提条件组织内控管理,更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对内控管理的影响,同时确保内控管理的有序进行。事业单位中的财务风险不能完全被消除,只能在内控管理中树立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保护事业单位的利益,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规避财务风险。

三、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现状

本文结合事业单位的运营,重点分析了内控管理的现状,例举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现状中的几点问题。

(一)缺乏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中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所有事业单位内的资产、财产以及资源都要做到合理分配,内部的人力资源也要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实际在事业单位中严重缺乏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很多事业单位无法从实际角度出发落实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控制制度在事业单位中不能全面落实到位,部分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职能划分不清楚,这也就影响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实施。

(二)风险意识偏低

风险管控是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的关键,事业单位中如果风险意识偏低就会制约其发展,无法获得可观的长期利益。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现行状态下,风险意识偏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只能获得部分效果,而且风险意识低就会致使内控管理无法全面指导单位整体工作,进而引起各项风险。内控管理风险意识低,严重影响了内控管理各项操作的执行力度,进而造成财务风险防范不到位的问题。很多人错误的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没有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和担负的责任,这样必然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

(三)人员技能不高

事业单位在行政工作中处于比较特殊的位置,事业单位以财务风险防范为基础组织内控管理,这样保障事业单位中内控管理的合理性。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存在人员技能不高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人员数量不足,不能支撑内控管理中的工作调动,再有就是人员职业技能不高,不能为在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体系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例如:某事业单位处于改革的状态,该单位内控管理中有一大弊端就是过于表面化,仅表面提倡内控管理改革,而没有落实到实际的行动。尤其是内控管理人员方面,首先该单位没有对原本的内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很多科学、先进的内控管理技能不能被采纳和吸收使用;其次就是该单位没有引进内控管理人才,无法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做不到全员全岗位参与,从而降低了事业单位办公的效率,很难做到群众及社会满意;最后该单位缺乏激励制度,无法调动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职工没有主人翁的精神,增加了内控管理的压力。

(四)缺少监督措施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缺少监督措施也是现阶段暴露出的一项重要问题,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中监督措施不完善就会影响内控的独立性和监督性。事业单位监督制度过于形式化,监督机制不完整等均是影响内控管理的因素。例如:某事业单位中典型的小管巨贪案例,就是内控管理缺少监督引起的,内控审计无法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内控管理人员发现贪污问题也没有及时向上级反馈,而是选择包庇,导致事业单位内某主任贪污受贿,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后续事业单位运营中出现了财务风险和资金漏洞,才发现这名主任的贪污问题。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缺少监督措施会致使内控制度、监督制度等呈现下降的趋势,进而影响到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四、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方法

根据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现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目的是促进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中出现财务风险。

(一)构建全面化的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需要构建全面化的管理制度,而且要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障管理制度的全面化。结合某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建设,例举构建全面化管理制度的几点方法,该事业单位为行政服务性质,把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结合起来,致力于构建出符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其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做到風险预防、制度明确以及增加效益。首先建立在内控管理中构建了岗位制度,明确分配岗位工作,明确每位内控管理人员的权力范围,在内部形成科学的权责关系;然后为了强化财务部门及内控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主动打破财务部门的专制制度,促使两者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约束的关系,进而在内控管理中树立财务风险防范的意识,同时降低内控管理中的风险;接下来内控管理中要构建出风险应对制度,有序防控风险,杜绝内控管理中形成风险,还要在风险应对制度中做到动态监督,跟踪内控管理的过程,从源头上控制风险;最后完善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全面规范财务管理的过程,防止财务管理中有疏漏,更重要的是预防经济损失,为了提高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后续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积极完善风险评估体系,以此来评估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的风险,以便第一时间完成风险处理的工作。

(二)积极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应积极提升风险防范的意识,注重强化风险意识的能力。风险防范意识是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条件,基于财务风险防范下组织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为了提升风险防范的意识,内控管理部门的人员要做到全面发展,丰富业务经验,主动识别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潜在的风险,评估内控管理的各个环节,避免财务管理中出现问题。例如:某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在风险防范意识上专门提出了风险防控的处理措施,要求内控管理人员强化单位物资采购的过程,监督合同签订的过程,合理控制好预算经费,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经费上限,控制固定资产的安排过程,发挥固定资产的效益优势,该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控制上针对内控管理提出了科学性的要求,也就是决策科学性、执行科学性等,全面实现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

(三)科学培训管理人员技能

事业单位要注重内控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内控管理人员要强化个人素质的培养,内控管理人员技能关系到事业单位的绩效和服务水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专门利用内部管理来为每位管理人员分配工作,也就是说不同人员负责的管理工作不同,这样能更好、更高效的提供服务工作,因此内控管理人员的技能直接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工作状态。例如:某事业单位针对内控管理中的审计工作人员组织了科学的培训,确保每位审计人员都可以熟悉财务管理的业务,让所有人员都要熟悉掌握内控管理的技巧,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做出优异的成绩。该单位为了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面对社会发布公开招聘人才的信息,以便吸纳更为优质的内控管理人才,保证事业单位应对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注重管理人员技能的培训,所有在职和新招聘的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到培训学习工作中,重点围绕财务风险防范实行培训,不断的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由此才能把控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四)有效的落实好监督措施

在财务风险防范上建设内控管理,有效落实监督措施,事业单位中可以构建信息化的内控平台,利用现阶段的信息化手段,创新内控管理的方法,明确内控管理的流程,采用多人共同监督财务业务的方法,杜绝发生财务风险问题。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内控平台具有风险识别和评估的能力,并且为工具化的工作方式,有效提高了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效率,更是促进了内控管理中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完善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建设。同时,也可以采用激励手段,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根据各部门内控执行的情况采取打分制,落实与奖励绩效挂钩,进而全方位推进内控制度在单位内部的落实。

五、结语

事业单位要全面实现改革,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注重内控管理的實施。内控管理可以从全方位、多角度规范事业单位的正常业务工作和流程,根据内控管理的现状组织财务风险防范,在这个基础条件下更有利于内控管理的实施,还能保障内控管理符合事业单位的需求,充分发挥内控管理的作用。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好了,管理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反之单位内部控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也就不会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天津市市容景观服务中心)

作者:崔莹

事业单位内控财务管理论文 篇2: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和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摘 要】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以实现绩效最大化以及最优化为根本发展前提,那么这就需要每个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稳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然而,在行政事业单位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与风险,对此应该注重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建设与风险防范,旨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策略

一、引言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是十分复杂的,涉及的资金量也比较大。在卫生计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改革中,会遇到内外大大小小的阻力。但为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则是行政事业开拓的基石。因此,无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任务多么艰巨,都必须迎难而上,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为提高我国机关效能及经济水平做出贡献。本文首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着重阐述了具体的风险防范策略。

二、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

建立与健全内部控制,能够确保会计信息的采集、歸类、记录以及汇总等过程,从而真实地能够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与活动情况,且能够及时地发现与纠正各种弊病与错误,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2.能够有效地预防行政事业单位运转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其要达到生存发展的根本目的,就必须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内部控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一个中枢环节,是有效预防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的一种常见途径。它可以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的有效评价,不断地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其在有效防范行政事业单位各种风险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维护行政事业单位财产及资源的完整性

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科学有效地监督、制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使用的各个环节,从而保障了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且还能够很好地对各种浪费现象加以纠正。

4.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有效运转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是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顺利达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目标。同时,由于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的反映工作实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通过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整个行政事业单位运转效率的提高。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落实力度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难以落实,主要是因为执行的力度不够。首先,会计部门内部缺乏相应的贯彻措施。即使非常完善的会计控制措施,没有人来执行,也无法发挥出它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控制就是缺乏相应的贯彻措施,特别是涉及到内部人员的利益,容易引起冲突,导致工作人员无法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工作。其次,职责不明也是工作无法落实的表现。会计控制工作虽然制定出一定的工作标准和明确了一定的工作范围,但是在职责划分上还是模棱两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普遍存在着权责不清的现象,不仅是表现在保障措施没有做好的问题上,还表现在执行人员的素质不高的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责任制度,执行人员在执行控制工作中,故意放纵违法乱纪人员。最后,会计内部控制监督不足。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工作缺乏严格的评判标准,导致监督的重点偏向于成果考核上,而不是会计内部控制的过程上。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措施过于笼统,不具有操作性。而且监督人员缺乏专业性,也导致监督不力。

2.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创新缺乏动力

虽然市场经济已经在经济中占决定地位,但是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其市场经济带来的压力还是比较小的。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变革、创新缺乏一定的动力。主要表现在:首先,内部会计管理体制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其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难以应对实际的问题,在需要进行创新的地方过于保守,即使是有所变化,也摆脱不了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也就是说,传统的会计控制体系的束缚力降低了创新的动力。其次,混乱的管理体系导致会计控制体系的混乱。整个内部管理体系缺乏统一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更是如此。行政事业单位往往是因为缺乏市场竞争,而无法做到真正的创新。最后,非专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的数量增多导致创新动力缺乏。因为,非专业的会计人员不仅不懂专业知识,而且权力过大会造成变革的阻力。往往变革和创新会损坏他们的利益,因此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创新就更缺乏动力。

3.预算、风控制度和会计控制体系不适应

会计控制体系包含预算控制和风险控制两大职能,无论是预算控制,还是风险控制,其目的都是降低成本、避免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预算和风险控制未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了管理人员的忽视。这主要是预算、风控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相适应的缘故,也就是所谓的脱节。其具体表现为:

一是预算工作不切实际。预算部门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在实际的预算工作中,脱离了实际,甚至虚假捏造数据。并且为了显示出成绩,而大肆宣传预算控制,使预算工作变得浮夸。二是风险控制意识淡薄。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相应的竞争,会计管理者认为卫生计生单位不会存在风险,因此风险控制机制就难以施展其作用了。三是预算和风控制度与会计控制体系根本上的脱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在开展预算和控制工作时,没有全盘考虑会计内部控制情况,制定的预算和风控的计划和决策,不能有效的适应会计控制体系,难以有效的进行,有时甚至与整个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相冲突。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建设的风险防范策略

1.加强会计控制工作的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构建首先从观念出发,加强单位内部人员会计控制工作的意识,是首要途径。可以通过开展讲座、课堂培训等活动,对相关知识和问题进行宣传,使会计控制工作观念深入人心。一方面,可以提高内部人员对会计控制工作的认识,为建设会计控制体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大人们对其的配合度,这样一来,就更有利于会计控制工作的实施。

2.完善相应的控制制度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度,是会计控制体系构建的关键。会计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一责任制度。明确相应的责任,合理的划分权力,将一定的权利赋予一定的责任。在责任制度中,不仅是职权和责任相对应,还要将责任与人相对应。使每项环节都有人管理,使每一项环节都有人负责。二是监督制度。完善的监督制度包含对人的监督,监督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否遵循相应的规则,是否按照相应的程序。也包含对资金的监督,监督单位内部资金的调动情况,是否存在漏洞和风险。三是预算制度。预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同样要进行预算,无论是专门款项,还是流动资金,都应通过预算使其发挥出最大价值。

3.贯彻落实会计控制工作

制定好一系列会计控制制度,就必须严格落实。首先,加大执行力度。会计工作人员要按时进行账目核对、审计、预算等工作,了解每一项资金的来源和支出情况,通过信息化技术动态掌握本单位的财务状况。提高执勤频率,有效的控制单位内部财务,避免资金浪费。其次,强化培训程度。加强会计控制工作的培训,也是贯彻落实会计控制工作的重要法宝。在培训的过程中,既可以提高会计人员对于控制工作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会计培训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使课程安排符合单位财务管理的情况。最后,提高控制幅度。要想提高會计控制工作的水平,就必须提高会计控制工作的幅度。所谓幅度,是指会计控制工作的频率、范围。加大控制工作的范围,提高控制频率,才能够完善会计控制体系。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其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控制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避免财政危机。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控制体系需要进行变革和创新,必须全面摒弃过去的糟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是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沈华英.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机制建设和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2(17)

[2]李学政.多元目标元素下农垦系统财务管理内控机制构建[J].科技致富向导,2014(5)

[3]韩若冰.企业财务管理内控体制构建与风险对策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3(13)

[4]张水旺.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探讨[J].大众商务,2009(22)

[5]薛芳.工商行政系统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财税与会计,2000(8)

作者简介:

盛长芳(1973—)女,重庆市南川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作者:盛长芳

事业单位内控财务管理论文 篇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析

摘 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是审计领域一个新课题。文章在厘清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企业内控的关系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监督对象两个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目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内控环境 风险评估

文献标识码:A

事业单位是以提供专业公益性服务为目的的非盈利性组织,是我国一种特殊的组织类型,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三种。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管理水平低下导致的铺张浪费乃至违法乱纪等问题在事业单位仍然存在。所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对于防范经济风险、预防职务犯罪都具有现实意义。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这一文件的颁布意味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已正式启动。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厘清的几个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企业内控的关系。刘玉廷、王宏(2008)认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发展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目前,理论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含义、要素的认识已与企业内控基本趋同,体现出企业先行、行政事业单位及时跟进的基本特征。学术界有一种意见,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可以采用内部控制的要素框架。从世界范围内看,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非盈利组织的内控制度建设落后于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借鉴企业内控建设是必然的,但是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不断规范、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必然也会为企业内控的发展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即从长远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企业内控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

2.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对象。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监督对象应该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权力、业务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相关内容。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角度出发,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考虑操作性,因此内控的监督对象应为单位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的经济活动包括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和工程管理等,外部的审计部门也按照上述监督对象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监督。从长远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对象还应包括社保基金等专项资金的监督。因为虽然财政预算中并不包括社保基金,由于政府是社保基金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所以财政预算管理中应纳入社保基金;但是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现状,内控的监督对象不宜过于宽泛,以致使内控工作失去可操作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控意识薄弱,内控环境有待改进。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普遍缺乏对内控的重要性的认识,他们更多地是关注自身业绩和单位的发展,往往忽略了单位的内部管理,没有正确理解内控的作用。有些单位认为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成本核算、没有经营业务,故而无需建立内控制度;有的领导认为内控就是部门预算控制,只要实行了部门预算也就相当于建立了内控:还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内控制度,但是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再者,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内控意识也较为淡漠,财务工作与业务控制脱节,财务没有发挥控制和监督的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批大多是“一支笔”,审批流程不规范,审批随意性大,导致管理漏洞的产生。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完善的内控制度,但是由于“一把手”不重视,因而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相关制度形同虚设。例如,根据内控制度规定单位对超过一定限额的事项要集体审批,而对于一定额度以下的事项也可由分管领导审批,但是“一把手”认为这些规定削弱了自己的权力,因而对其持消极抵触情绪。

2.风险意识不强,风险控制薄弱。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很少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很多单位负责人认为本单位不会产生生产经营风险,风险意识不强,缺乏风险防范能力。但事实上,行政事业单位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益服务职能的过程中,会存在潜在的社会和政治风险。如,滥用职权、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风险。由于对单位风险的认识不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忽视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使得单位的运行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

3.信息沟通不畅。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监督是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的,这就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之间应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各行其是,核算中心只管账,被核算单位只关心实物,资产管理存在账实分离的问题,内控要素中的信息沟通无法实行。

三、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1.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在内控环境的完善中,要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权限,规范业务流程。特别注意在关键岗位设置上,要做到会计授权、记录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这里的关键岗位包括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物资采购管理以及预决算编制等。对于一定限额以上的经济决策,应执行集体审议联签制度。

内控的执行最终要靠人来完成,只有人人都树立起内控的理念,单位才能形成良好的内控氛围。对单位内控负首要责任的是“一把手”,只有单位领导具有较强的内控意识,内控才能在单位真正得到重视,内控制度才能得以落实。因此,首先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内控的培训学习。在培训中,不仅要让单位领导掌握内控知识,深化对内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而且要让各单位领导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内控建设动态,把握内控工作中心,正确指导本单位的内控工作。其次,应明确单位负责人对内控制度应负的责任,讲责任风险与政绩考核挂钩,督促单位负责人认真履行内控职责。再次,应树立培养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只有大家都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才会主动改善本单位的内控环境,而不是与单位负责人相互对立,带着抵触情绪被动执行内控工作。在树立内控理念的基础上,还应组织行政事业单位职工进行内控知识学习,了解掌握内控的具体内容。只有每位员工齐心协力,重视内控、执行内控,才能真正营造单位良好的内控氛围。

2.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不会像企业一样面临经营风险,但会有潜在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特别是财务人员应树立风险意识,对单位的资金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会运用财务管理的工具来合理组织资金,开拓融资渠道,不要一味地依赖补贴,以更好地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应加强财务管理,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应安排专人负责风险评估工作,加强风险评估工作的针对性。根据公共管理理论,行政事业单位也可以进行SWOT分析,对内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各部门职责;对外了解市场发展,考虑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SWOT分析,有效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风险,使得内部控制更好地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

3.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系统,可拓宽沟通渠道。传统的信息分享只能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来完成,而信息化系统不仅使得信息沟通程序化,更重要的是缩短了信息沟通的时间,降低了沟通成本,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平台,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使其真正了解本单位的工作,提高政务工作的透明化程度和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形象;另一方面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能更贴近民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身公信力。

4.整合政府审计资源,加强外部监督。由于政府审计具有独立性,可有效地规范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机关要善于利用财政、税务、物价等监督部门的检查结论,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避免重复查账。加强交叉审计力度,同时注意整合各行政区域间的审计资源,加强审计人员的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还可以减少审计舞弊现象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人员也应积极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以形成完整的监督链条,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既要单位内部领导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参与,也需要外部的监督配合。唯此才能真正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水平,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加强廉政风险防范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建立政府机关内部审计制度,强化政府施政效率和效果[J].中国内部审计,2006(4):56-57

[2] 徐国强,朱宇,李宇立.行政事业内部控制实证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 宗文龙,魏紫,于长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改革建议[J].审计研究,2012(5):106-112

(作者单位:晋中市审计局 山西晋中 030600)

(责编:若佳)

作者:郭军艳

上一篇:企业财务分析资本增值论文下一篇:人才保证支持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