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17

(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天津300387)[摘要]综合配套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化和攻坚阶段后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改革思路和模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确保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服务业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服务业行政管理论文 篇1: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已经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效。可是由于市场组织结构不合理、法制建设健全、信息化程度较低等,导致国家市场调控能力较差,农业政策的实行效果不佳,所有需要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农业部下面的部门基本覆盖了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其行政管理职能也呈多样化发展,主要包含有:农业市场宏观调控管理、农业生产发展政策制定、农业市场经济监管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等,这些职能部门共同建设出了地方与中央农业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系统化、差异化、规范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系[1]。

一、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成效

(一)扩大管理范围

经过体制的改革后,国家制定了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服务业为市场导向,注重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当前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范围不仅农业市场经济提供优越的环境,还包含了产业化经营、机械自动化生产以及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等多个方面。

(二)改善管理理念

在我国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国家明确提出了要明确相关职能、权力与责任相匹配、职能运作要协调统一,这也促使了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逐渐往多元化、市场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农业公共政策的实施

我国在进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制定和实施了许多的农业政策,而这些政策的落实以及应用有效程度都需要经过相关数据反馈和审核才能评定。要想促进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就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只有落实了政策,才能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并探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相关政策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然后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下面是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某地区农业政策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的相关研究探讨(如表1):

表中:X1是指经济繁荣、X2是指生活提高、X3是指生态文明;Y1代表农用机械总动力、Y2代表农业总产值、Y3代表乡村水电站个数指标、Y4代表农村用电量、Y5代表农民家庭固定资产数、Y6代表人均粮食拥有量指标、Y7代表有效灌溉面积、Y8代表化肥施用量、Y9代表水资源总量指标[3]。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农业政策影响最大的是农用机械总动力,然后依次是人均粮食拥有量指标、农业总产值以及乡村水电站个数指标等。所以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总值的提高,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

三、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调控方式有限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控方式相较于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调控手段有限。目前国家采取的农业调控手段主要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种。其中,最先应用的就是行政手段,其作为传统调控手段的延续,缺乏对市场结构和市场实际需求变化的综合分析,早已经不适应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目前我国采用最多的是利用经济手段来进行农业发展的调控,并且在市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有时候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经济手段失效,无法正常的进行调控;而法律手段由于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需要综合其他手段共同使用,法律调控方式的不足,也導致行政管理信息缺乏真实性、可靠性,使得行政管理措施更多地是依据人为主观判断而执行。第二,调控范围有限。过去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资源的充足供给,使得我国农业发展调控范围主要局限在生产能力这一方面,而在农产品生产质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缺乏合理的调控措施,使得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产业化、可持续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

(二)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1.目前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在职能的划分上仍然具有传统职能划分的特点,就是依据不同等级、不同时节、不同内容将职能进行了具体明确的划分,但是国家只注意到职能的全面性,而没有注重职能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这种被分割的细化职能管理,使得不同职能的人员都只在乎自身的职责和利益,出现了问题互相推诿,有利益可言就向占为己有,这样不仅会降低农业行政管理的综合效率,而且可能会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形成管理真空区,导致有关企业能够垄断农业市场,而限制了市场经济的平衡持续发展。

2.地方政府与中央在农业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存在很严重的同构化现象,这种模式单一化、等级层次清晰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结构,没有综合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缺乏差异化发展,无法推进地区特色农业以及主导产业的发展建设,也不利于农业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对农产品品牌效益和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农业高效化、产业化生产需要依赖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环境资源,所以,国家要因地制宜的建设地区农业行政管理机构,才能综合提升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我国农业行政管理职能过分的干预农业市场经济的资源分配,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性的进行市场调控,既破坏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市场调控规则,又无法进行资源科学合理的有效配置,已经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生产、可持续化发展、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4.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分为决策层、中间层和执行层,而执行层作为基层组织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中力量过于薄弱。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的基层目前处于没人员、没资源、没自主思维的局面,不仅执行效果不理想,而且无法为农业市场提供贸易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三)农业行政管理法制建设不完善

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中,不论是农业生产的群众,还是执法的行政管理人员,对法律的建设和利用都比较模糊。行政管理人员自身较差的执法态度加上群众淡薄的法律意识,降低了法律在农业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有效性和指导性,使得许多农业发展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都无法落实到位。由于法律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出现了任人唯亲、利益趋势的管理模式,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部分官员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利用自身的职权来谋取额外的利益,不仅影响了农业行政管理法制体系的建设,而且破坏了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四)农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目前的小农分散经营模式陷入了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面,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国际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而且,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和公共服务建设,都不能及时快速的在农民团体中得到响应,这主要是由于农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而造成的,使得政府、农户与市场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实现路径。这样既不利于国内农业市场快速、合理的发展建设,也降低了我国农业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

(一)增强市场服务职能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首先就是要加强行政职能对农业的基础服务意识,其主要分为服务硬件水平和服务软件水平。提升农业服务硬件水平就是指,大力推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我国较偏僻、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增添更多的投资项目,包括道路、电网、供水等,解决当地农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而提高农业服务软件水平则是指,加强农民生产技术的培训,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给农民提供适当的补贴政策和信贷政策,促使我国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科学化、国际化快速发展。

(二)增强市场调控职能

农业生产十分依赖自然条件和环境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调控的不稳定性。而市场调控失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信息共享程度不够,国家不能准确的掌握市场的动态变化,而农民也不能对国家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做出及时的响应,导致农业行政管理职能工作效率低下。所以,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要综合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加大对农业市场的调控力度,促进信息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的系统建设,提供公正、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制定集约化、产业化、差异化的农业政策,来确保整个农业市场稳定、快速的发展。

(三)合理规划权力配置

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要明确岗位职能,保证权责一致。行政权力和行政职责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行政职责就是确立工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行政权力就是实现其目标而具有的控制协调手段。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我国行政管理结构从金字塔型逐步转变为扁平型。所以,要注重农业体制中基层组织的建设,要为基层组织提供更多的权利的扶持力度,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基层组织具有的信息優势和结构优势,及时有效的实施国家政策和指导方针,提高国家的市场宏观调控能力。

(四)加强行政管理法制建设

加强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法制的建设,要确保三个基本要求:第一,是明确职责要求。农业行政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自身具有的行政权力,不能逾越自身权利范围行使职能,也不能将权利和责任分开,要努力的运用自身的职能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的发展;第二,遵纪守法。不仅是行使的对象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且行使人员自身也要严于律己,不能明知故犯,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破坏市场结构,损坏农民利益;第三,加大惩罚力度。对于利用不合理手段垄断行业、哄抬价格的企业要进行打压,对侵犯国家法律法规的现象要严惩不贷,确保农业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设全面化、系统化、智能化、时效化、科学化的信息系统,来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建设,实现行政组织机构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完成农业服务和行政协调管理。同时,要建立与农民互动的反馈机制,确保信息的共享程度、传播速度、执行力度更加高效。

五、结语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许多次的改革和完善,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但是要实现农业生产国际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农业行政管理市场职能,合理规划权利配置,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政府、农民、市场一体化的建设,确保农业市场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思林.浅议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J].农业经济,2016(3):32-33.

[2]格日勒.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现代农业,2014(6):111-112.

[3]张梅,杨志勇.发达国家农业行政管理特点及经验借鉴[J].农场经济管理,2010(6):40-43.

作者:贾维敏

服务业行政管理论文 篇2: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天津 300387)

[摘要]综合配套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化和攻坚阶段后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改革思路和模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确保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具有“先行先试”权的改革试点地区,应当按照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要求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完善,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配套支持,从而实现综合配套改革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综合配套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 服务型政府

[作者简介]郭春明(1972-),山西临汾人,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行政管理学。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深圳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共同承担的在新时期为我国全面改革开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的任务,将对我国今后的改革开放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确保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

一、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的体制保障,也是综合配套改革的首要工作和重要突破口。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

综合配套改革的提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现实选择和必然结果,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将对我国的改革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内容,既包括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运行方式,也包括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等,要在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等方面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因此,综合配套改革不仅仅是经济体制领域内的改革,还包括更广阔的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综合配套改革的中心任务。目前,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都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上海提出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第一条就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着力点,从政府、市场、社会等领域全面推进改革;天津提出在综合配套改革中要“深化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能够充分发挥新区整体优势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圳“十一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总体部署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三个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改革攻坚”。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许多关键性问题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汇集点,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体制障碍。在以往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是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处于主导地位。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本身成了改革的对象,需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大幅度地减少和放弃自身拥有的权力和利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牵涉面宽,会不可避免地触及政府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难度很大。但是,这项改革是整个体制改革的中心,如果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则其他的改革措施都将无法落实。

当前我国面临的大量社会经济矛盾迫切需要通过政府自身改革来加以解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各项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要求进一步增强,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现阶段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进行全面制度创新的试点区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其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既定改革目标的重要突破口。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各地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所处的历史阶段不一样,相应地其历史任务也不一样,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将导致不同的制度创新结构。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面临的问题具有超前性和一定的共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对其它地区具有示范性。这些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具有聚集扩散的外部转移效应,改革的收益可以通过制度移植得到放大。因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该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试点,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当前,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具有“先行先试”权的改革试点地区,应当按照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要求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完善,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配套支持,从而实现综合配套改革的预期效果。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型政府是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治理中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重塑政府”运动中被引入政府治理领域。“政府的核心竞争力是指政府在行使权力、为广大民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累积的不易被其他政府所轻易模仿的、并能够给相关地区带来一定利益的独特的资源、知识和能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决定一国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已不仅仅是资金、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能力的强弱,即政府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政府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能力、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汇聚和整合优秀人才的能力等方面。

2.服务型政府是民主和负责任的政府。现代政府所面临的复杂与多元的环境,使得政府难以成为唯一的公共治理主体,它必须与非政府组织、社区、民众协同治理公共事务,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形成一个政民互动的合作网络,实现公共服务的民主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此外,政府必须认真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基本要求,积极履行其社会义务和职责,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并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3.服务型政府是法治和有效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受到法律约束的政府,即法治政府。哈耶克指出:“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政府要在宪法和法律授权的范围内活动,要严格遵守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原则。同

时,服务型政府必须是有效的政府,“如果没有有效的政府,经济的、社会的和可持续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有效的政府绝不只是技术上有效的政府,还应该是具有配置效率、动态效率,尤其是具有制度效率的政府。

4.服务型政府是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现代政府是建立在社会资源配置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市民社会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政府权力的有限性,政府要以“市场增进论”定位,把职能严格限定在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够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政府主要是为市场交易制定公平的规则,加强监管,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上选择多样化的机制,通过“政府业务合同出租”和“竞争性投标”等,鼓励私营部门和非盈利部门投资经营,实行公共产品提供的社会化和有偿化。

5.服务型政府是绩效政府。政府能否高效运作,是判断一个公共管理体系是否优良的基本标准。对政府提供服务要实行严格的绩效管理,绩效评估要制度化、规范化。衡量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优劣,不仅是效率,还要看其效益。对政府绩效的评价,不仅仅是单一的来自政府内部的自上而下的考核,更多的是来自社会评价。在方法上,可以采用目标管理(MBO)、全面质量管理(TQM)等手段。

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国家并没有给予特殊优惠政策,但提出了“先行先试”,即国家的一些重要改革试点项目可优先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行。“先行先试”的核心是试行权,让地方政府自行决定改革的具体措施,最大程度地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当充分利用该项权力,与中央主管部委加强沟通和联系,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根据现实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取得重要突破。如,试验区可以尝试减少行政层级的设置,在机构设置上不必完全和中央的机构设置相对接。另外,中央部委的一些改革措施也可以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行试点,促进中央各部门的改革积极性,上下共同推动,使试验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效。

由于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及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并不一致,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需要与其发展实际相结合选取切入点。上海浦东和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服务业比重较大,综合配套改革更多地是要解决资源、环境和开放变量约束下的再发展问题,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起点较高,切入点是探索建立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而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处于较低阶段,且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综合配套改革迫切需要解决加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天津滨海新区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缺陷,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是探索“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

目前,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已经开展了一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以上海浦东为例,在成为第一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之后,中央各部委对此都非常重视。不仅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已经挂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在浦东实行跨国公司外汇管理方式9条试点措施,而且人事部在浦东实行了公务员聘任制,监察部率先在浦东开展的依法监察试点方案已经完成,开始实行行政问责、效能评估、效能投诉、电子监察等制度,以社会公众满意度为主要评判取向,对政务公开、审批时效、流程规范、收费合理等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以提高机关的行政效能。同时,浦东先后实施取消、合并审批环节等,使新区的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从原来的281个工作日减少到目前的不到100个工作日。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政府职能。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主要是要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问题。要按照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着力实现政府职能的“强化、弱化和转化”,将政府的职能更多地放到保护财产权与促进市场竞争机制中去,通过政府的工作,促进公共事业,提供公共产品,为公众服务。要尽量减少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减少公权力的“寻租”空间。

2.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在多个领域积极探索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逐步实行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同时,要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许可事项,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加强许可后的监督检查,建立实施行政许可“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制度。

3.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公众参与立法和重大事项决策,建立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对涉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规章草案和经济社会事务中的重大事项决策,举行听证会,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通过完善政府决策机制,进一步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促进行政决策的合法性。

4.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根据有权必有责的要求,在分解执法职权的基础上,确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上的执法人员的具体执法责任。建立健全并全面实施行政问责制,做到有责必问。建立健全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有错必究。建立社会公众对行政机关及行政机关首长依法行政情况公开评议制度和群众举报违法行为的举报制度、投诉制度和反馈制度。

5.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政府绩效评估是当代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它以绩效为导向,以民众满意为标准,以科学的测量评估为依据,以公民参与为原则,以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为目标。建立全面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不能只看GDP,还要看资源效率、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发展、社会保障、失业率、人均收入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及其应用、医疗卫生状况、法治环境、市场秩序、治安状况、人民满意度等,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6.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核心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优化政府组织结构,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和完善从事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机构,撤销直接从事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的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相同行政职能,消除交叉重复。可以试行公务员聘任制,解决干部队伍臃肿,公务员队伍庞大的问题,在进一步精简的基础上提高效率。

7.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发达的社会中介组织是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基本前提。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运作,可以使政府在更高层次上实行宏观管理,使政府管理更加精简高效,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水平。政府应对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予以明确,还要监督和协调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过程,但不能介入社会中介组织的具体活动,应保持社会中介组织的相对独立性,使其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

8.推行电子政务。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政府运作方式和业务流程,将管理与服务通过互联网进行集成,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限制,提高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以及公共管理活动的透明性和公开性,扩大公民的直接参与,取得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技术平台。

责任编辑:垠 喜

作者:郭春明

服务业行政管理论文 篇3:

提高医院行政管理效率对策研究

摘 要: 提高医院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两点,一个是人员管理,另一个是制度管理,在传统管理模式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医院行政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 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提高

引言

行政管理体制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医药体制改革顺利推行,为现代医院的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现代医院必须构建全方位的医院行政管理体制,这是现代医院的發展要求。特别是在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时代背景中加强医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能够推动医院其他工作的进行。

1 提高医院行政效率的意义

1.1完善组织功能

医院的行政职能部门属于重要部门,除了明确医院定位,为医院制定基本战略目标之外,还要认真贯彻落实院领导的决策,负责医院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保障医院各个部门有效的运转,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1.2优化行政活动

医院行政效率直接决定这医院行政管理的水平,通过提高医院的行政效率能够对医院的行政管理环节和内容进行优化管理,达到现代化、科学化和法治化的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对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工作能力进行不断优化,塑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医院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推动医院行政体制的科学合理化发展,明确各岗位和各部门的权责关系,实现医院行政管理规范化的发展。

1.3促进医院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医院改革的深入发展,医院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加强医院行政管理效率是提高医院市场竞争力,促进医院发展的主要举措之一。医院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的长期发展,因此,医院在管理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行政管理,实现各个部门管理的有效衔接。只有进一步提高医院的行政效力,才能够实现医院品牌形象的提高,实现医院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 影响医院行政效率的因素

2.1管理体制因素

如果医院管理体制落后不仅影响到医院的管理效率,而且延长了管理链,造成信息传递出现不畅通和失真的问题。医院行政管理中最高管理者一般为院长,通常是院长或者是业务副院长直接对科室进行管理,没有经过中间的行政职能部门,如医务科、护理部等。从设置行政职能部门来分析,很多医院存在设置的行政职能部门过多的问题,很多部门表面上看具有明确的责任,实际上部门设置冗余,职能重复,工作互相推诿,办事效率非常低。

2.2管理机制因素

管理机制是管理的核心内容,缺乏完善的奖惩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等,会极大地损害到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当前大部分医院在管理中对行政工作重视度不够,关注的重点在临床方面,从而使行政管理没有得到发展。行政管理人员的薪资水平要远远低于临床的工作人员,甚至在有的医院中存在一些偏激的观点,如“医院行政管理不是正业”,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这样也就无法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很多医院都普遍存在考核奖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考核重点只针对医疗、护理和医技人员方面,对于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重视度不够。

2.3人员队伍因素

很多医院领导在学术方面是医学专家,但是对于行政管理工作了解的程度和重视度不够,而且除了医院领导之外,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中,很少有人具备管理专业的学历,在专业、学历和知识,以及年龄结构方面,管理人员都缺乏合理性,管理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影响到医院的行政管理。而且大多数医院在培养行政管理人员方面缺乏力度,培训的重点都放在卫生技术人员方面,造成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医院管理的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因此,加强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对医院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提高医院行政效率的途径

3.1理顺管理体制 合理设置岗位

根据工作需求,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各岗位需要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权限,构建权责分明的行政管理机构,确保岗位明确的分工,避免出现工作互相推诿,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同时,行政职能部门还要定期公开权责内容,利用网络和上墙等方法进行公示,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各岗位的职责,同时还明确业务流程。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3.2改革现有模式 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改革分配制度。采取岗位确定等级,利用责任决定待遇,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医院的行政管理效率。其次,完善用人机制。通过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竞聘上岗,建立公开、透明的岗位竞争机制,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再次,建立考核机制。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是促进医院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全面分析医院行政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并结合医院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分工情况,明确职能安排,实行绩效考核,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与工作积极性。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不仅能够让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而且可以产生激励效应,让行政工作人员主动的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实现工作方法的创新。

3.3重视人员素质 推进职业培训

根据医院的整体发展目标,并结合岗位需求,对行政管理人员定期开展管理学理论的相关培训,使管理者学习专业的理论,从而开展职业化的工作。同时,针对医院的特殊性,对员工还要加强政治修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等相关培训。对中高层行政管理人员开展培训,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走上中高层领导岗位,特别对于双肩挑人员,要提高他们的管理学知识。同时,还要安排专题培训班,在短时间内培养医院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学习方针、政策、改革与发展的动态、思路以及改革中的热点、难点等。

3.4优化工作流程 健全制度规范

深入研究临床业务科室,加强调研和与一线临床部门的沟通,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管理制度。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行为进行规范管理,提高行政职能部门和临床一线部门之间相互合作程度,实现流程再造,不断简化工作程序,构建符合实际的,健全的和科学有效的工作制度和规范,实现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同时,医院的管理制度制定标准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主,要对过时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出台制度的过程中,要发扬民主,经过全体讨论后,才能够实施,在真正执行过程中,要坚决服从和相互监督,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结语:

高效的行政管理能够最大限度的使医院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有效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为了充分发挥医院的行政管理制度的作用,就要制定一个完善、健全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医院要从医院文化、资源和信息等特点,根据社会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制定一个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任务之中,通过持续性的有效监管,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医院行政管理的效率。促进医院实现长期、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勇.谈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中的现状与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4(1).

[2]廖名祠.加强公立医院行政管理力度的对策探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2).

作者:朱勇

上一篇:司法公信力分析论文下一篇:延安戏剧传播学论文